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中药制鳖甲功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06    阅读:

鳖甲的炮制加工
中药制鳖甲功效 第一篇

.cn/

鳖甲的炮制加工

鳖甲又叫团鱼盖、甲龟壳,为鳖科动物鳖的干燥背甲。该品具有滋阴退热、软坚散结的功能。用于阴虚潮热、盗汗,热病后期抽搐,腹部肿块,肝脾肿大,经闭等病症。

鳖甲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湖北、江苏、安徽、湖南、广西、浙江和江西等省区。其生活于水源清洁的湖泊、江河、水库及溪流中,有时上岸在水边沙滩上活动。全年均可捕捉。捕捉到的活鳖,割下头部,放入沸水中汤2分钟左右,取出,洗净体表膜状物,再放锅内煮15~30分钟,取出背甲,去净残肉,洗净晒干(活杀不煮所下背甲晒干更佳)即得。

商品规格:呈板片状,椭圆或卵圆形,背部隆起,外表黑褐色或黑绿色,两侧各有相对横凹纹8条,内表类白色,两侧各有肋骨8条。质坚硬,气微腥,味淡。大小不分,无残肉、无腥味、无杂质为佳。

中药分析以及药性 鳖甲
中药制鳖甲功效 第二篇

名称:鳖甲【中药制鳖甲功效】

类别:补益药

拼音:BIE JIA

拉丁:Carapax Trionycis

别名:上甲、鳖壳、团甲鱼、鳖盖子

药用部位:背甲

药材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嘴面隆起,长10~15cm,宽9~14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泽,具细网状皱纹及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曲,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河北、湖南、安徽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

地道沿革:

【中药制鳖甲功效】

性味归经:微寒;咸;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瘕?,久疟疟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先煎;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掺或调敷。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禁服。

中药专业知识一 大纲
中药制鳖甲功效 第三篇

【中药制鳖甲功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 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 用能力。这部分的专业知识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组成内容,也是执业药师执业能力的 基础,体现执业药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特点、

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与性状鉴别,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控制等内容;熟悉中药化 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成分及中药毒理;并能够运用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中药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中药制鳖甲功效】

-1-

-2-【中药制鳖甲功效】

-3-

【中药制鳖甲功效】

-4-

-5-

中药鳖甲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制鳖甲功效 第四篇

鳖甲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鳖甲是为鳖科动物中华鳖及山瑞鳖的背甲。鳖甲有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的功效。鳖甲别名:上甲、鳖壳、甲鱼壳、团鱼壳、团鱼盖、团鱼甲、鳖盖子。鳖甲能够散淤血、消脾肿、除痨、调

鳖甲的功效与作用:
鳖甲是为鳖科动物中华鳖及山瑞鳖的背甲。中药鳖甲的功效与作用。鳖甲有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的功效。鳖甲别名:上甲、鳖壳、甲鱼壳、团鱼壳、团鱼盖、团鱼甲、鳖盖子。鳖甲能够散淤血、消脾肿、除痨、调月经,可防治肾亏虚弱、头晕遗精等症。
功效分类:补益药;平肝熄风药。
别名:上甲、鳖壳、甲鱼壳、团鱼壳、团鱼盖、团鱼甲、鳖盖子。
性味:味咸;性微寒。
归经:肝经;肾经。中药鳖甲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
主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小作惊痫;久疟;疟母;癥瘕;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先煎;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掺或调敷。
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及山瑞鳖的背甲。
炮制方法:
1、鳖甲:用水浸泡,去净皮冈,沈净,晒干。
2、醋鳖甲:先取净砂入锅内炒热,然后加入净鳖甲,炒至表面微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置醋盆内略浸,取出,用水漂洗,

鳖甲的食用方法:
甲鱼的背甲,药名称为[鳖甲",具有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提高血浆蛋白、散结消肿的作用,可提高抗肿瘤的免疫能力;鳖甲熬制的胶,称为鳖甲胶,具有滋阴益肾、散消痞、强筋健骨的功效,能够散淤血、消脾肿、除痨、调月经,可防治肾亏虚弱、头晕遗精等症。
龟甲和鳖甲都是滋阴药,龟甲滋养肾阴,鳖甲滋养肝阴。
中医理论认为肝肾同源,肝阴和肾阴是相互滋养的,服了此二药能肝。肾同补,所以在滋阴方面二药常同用,如<温病条辨>中的三甲复脉汤。二药的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龟甲滋养肾阴,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 这是鳖甲所没有的作用。鳖甲软坚散结,抗癌为主,这是龟甲所不及的。这就是大补阴 丸用龟甲、鳖甲煎丸用鳖甲的道理。
1、鳖甲治男女骨蒸劳瘦:鳖甲一枚,以醋炙黄,入胡黄连二钱,为末。青篙煎汤服方寸巴。(孙思邈)
2、鳖甲治骨蒸夜热劳瘦,骨节烦热,或咳嗽有血者:鳖甲一斤(滚水洗,去油垢净),北沙参四两,怀熟地、麦门冬各六两,白茯苓三两,陈广皮一两。水五十碗,煎十碗,渣再煎,滤出清汁,微火熬成膏,炼蜜四两收。每早晚各服数匙,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3、鳖甲治阴虚梦泄:鳖甲烧研,每用一字,以酒半盏,童尿半盏,葱白七寸同煎,去葱,日哺时服之,出具汗为度。(<医垒元戎>)
4、鳖甲治产后早起中风冷,泄痢及带下:鳖甲如手大,当归、黄连、干姜各二两,黄柏长一只、广三寸。上五味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千金方>鳖甲汤)
5、治温疟:知母、鳖甲(炙)、常山各二两,地骨皮三两,竹叶一升(切),石膏四两。上以水七升,煮二升五合,分温三服。忌蒜、热面、猪、鱼。(<补缺肘后方>)
6、鳖甲治吐血不止:鳖甲一两(锉作片子),蛤粉一两(鳖甲相和,于铫内炒香黄色),熟干地黄一两半(暴干)。上三味捣为细散。每服二钱匕,食后腊茶清调下,服药讫,可睡少时,(<圣济总录>鳖甲散)
7、鳖甲治卒腰痛不得俯仰:鳖甲一枚(炙,捣筛)。服方寸匕,食后,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8、治心腹症瘕血积:鳖甲一两(汤泡洗净、米醋浸一宿、火上炙干,再淬再炙,以甲酥为度,研极细),琥珀三钱(研极细),大黄五钱(酒拌炒)。上共研细作散。每早服二钱,白汤调下。(<甄氏家乘方>)
9、鳖甲治妇人月水不利,腹胁妨闷,背膊烦疼: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裥),川大黄一两(挫,微妙),琥珀一两半。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鳖甲丸)
10、鳖甲治扫人漏下五色,赢瘦、骨节间痛:鳖甲烧令黄,为末,酒调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11、治石淋:鳖甲杆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三,下石子瘥。(<肘后方>)
12、鳖甲治上气喘急,不得睡卧,腹胁有积气: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裥),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赤茯苓一两,木香一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灯心一大束,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3、治疟母: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留麦二分,紫葳三分,阿胶三分(炙),蜂蜜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窗虫五分(熬)。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燃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九,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九,日三服。(<金匮要略>鳖甲煎丸)
14、治症癖:鳖甲、诃黎勒皮、干姜末。等分为丸,空心下三十丸,再服。(<药性论>)
15、鳖甲治小儿痫:鳖甲炙令黄,捣为末,取一钱,乳服,亦可蜜丸如小豆大服。(<子母秘录>)
16、治肠痈内痛:鳖甲烧存性,研,水服一钱,日三。(刘禹锡<传信方>)
17、鳖甲治丈夫阴头痈肿:鳖甲一枚,上一味,烧焦末之,以鸡子白和敷之。(<千金翼方>)
18、鳖甲治牙痛:鳖甲。焙干轧成细末,贮于干燥器皿内备用。临用时,取鳖甲粉0.5克放在烟斗内烟叶的表面上,点燃当烟吸。(<全展选编•五官科>)
19、治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麦冬五钱(去心),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温病条辨>二甲复脉汤)
20、鳖甲治老疟久不断者:先炙鳖甲,捣末,方寸巴,至时令三服尽。(<补缺肘后方>)

鳖甲用药禁忌:
脾胃阳衰,食减便溏或孕妇慎服鳖甲。
鳖甲恶矾石。冷劳癥瘕人不宜服鳖甲,血燥者禁用鳖甲。

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制鳖甲功效 第五篇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是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肋胀痛、寒热往来、疟疾、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1、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清胰汤i号)
2、柴胡治劳黄,
3、柴胡治口糜生疮: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细细含咽之。(<圣济总录>柴胡汤)
4、柴胡治疟疾,寒多热少,腹胀:柴胡、半夏、厚朴、陈皮各二钱。水二碗,煎八分。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不拘时候服。(<本草汇言>)
5、柴胡治舌本强,两边痛:柴胡(去苗)、升麻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日三。(<圣济总录>柴胡散)
6、柴胡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煎服。(<衷中参西录>升陷汤)
7、柴胡治眼暴赤肿痛:柴胡、苍术、甘草等分。上为末。白水煎;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服)。(<朱氏集验方>柴胡散)
8、柴胡治积热下痢不止:柴胡、黄芩各四钱。水煎服。(<圣惠方>)
9、柴胡治肾虚牙齿龂肿,膈上热:柴胡(去苗)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尽)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用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分二服。(<圣济总录>柴胡汤)
10、柴胡治肺疟,烦热呕逆:知母一两,柴胡二两(去苗),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1、柴胡治妊妇寒热头痛,不欲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柴胡一两,黄芩、人参、甘草 (炙)各一分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类证活人书>黄龙汤)
12、柴胡治眼赤痛微肿,眦赤烂多:柴胡(去苗)、蕤仁 (去皮,研)、黄连(去须)、升麻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滤去滓,微热淋洗,如冷再暖,洗三两遍。(<圣济总录>柴胡洗眼汤)
13、柴胡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方>)
13、柴胡治大人小儿口疮:柴胡、吴茱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一钱,好酒调敷脚心。(<普济方>)
14、柴胡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二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15、柴胡治伤寒初觉发热,头疼脚痛: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荆芥穗各一分。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更煎三五沸,热服。(<圣济总录>解毒汤)
16、柴胡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石膏、黄芩、甘草、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麻黄(去节)、柴胡(去苗)各半两。上捣罗为散。三岁小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汗出为效。量儿大小加减。(<局方>柴胡散)
17、柴胡治耳聋不闻雷声: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医林改错>通气散)
18、柴胡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19、柴胡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二钱,川芎、枳壳 (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20、柴胡治伤寒日数过多,心中气闷,或发疼痛,狂言不定,烦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一两,大黄一两,朴硝一两,甘草半两,枳壳一两(去穰)。上五味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三盏,煎至六分。温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博济方>柴胡散)
21、柴胡治肝黄,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蹇涩,爪甲青色: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决明子半两,车前子半两,羚羊角屑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柴胡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柴胡。

柴胡散
主治:妊娠心烦,头目昏重,心胸烦闷,不思饮食或呕吐。
组成:柴胡45克 ,赤茯苓、 麦门冬各30克、 枇杷叶(去毛) 、人参 、橘红 、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温服。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柴胡散2
主治:瘴疟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10克(去芦)、 半夏4。5克(汤泡) 、桂心4。5克(去皮)、 白芍4。5克(炒) 、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来源:<瘴疟指南>卷下。

柴胡散3
主治:劳黄。证见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不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茵陈15克 、犀角屑15克 、麦门冬30克(去心)、 鳖甲60克(涂醋,炙微煮,去裙襕)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柴胡散4
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组成:柴胡(去苗)1两,白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瓢,焙)1两,知母1两,桔梗(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百合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三。

柴胡散5
主治:妇人骨蒸劳热、咳嗽,胸膈痰壅,腹胁妨闷,不欲饮食。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 川大黄22克(锉碎,微炒) 、枳壳22克(麸炒微黄,去瓤) 、百合22克 、桑根白皮30克(锉) 、麦门冬60克(去心) 、赤茯苓30克 、秦艽22克(去苗) 、紫菀22克(洗,去苗、土) 、黄芩22克 、赤芍药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知母22克、 木通22克(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柴胡散6
主治:妊娠心烦,头昏躁闷,不思饮食,或时呕吐。
组成:柴胡1两半(去苗),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7
主治:伤寒后肺萎劳嗽,连连不绝,四肢烦热,两颊色赤,饮食全少。
组成:柴胡3分(去苗),桔梗3分(去芦头),紫菀3分(洗,去苗土),知母3分,贝母3分(煨令微黄),诃黎勒皮3分,乌梅肉半两(微炒),百合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下地黄汁半合,搅匀,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四。

柴胡散8
主治:时气5日,热毒不除,心神烦闷,大小肠秘涩,或时头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1两,川芒消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五。

柴胡散9
主治:大肠实热,气壅不通,心腹胀满,发歇寒热。
组成: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1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汉防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来源:<圣惠>卷六。

柴胡散10
方剂主治:眼目暴赤肿痛。
药物组成:柴胡、苍术、甘草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
处方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九。

柴胡散11
主治:肝脏风热,眼中生疮肿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川升麻1两,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车前子1两,决明子1两,防风(去芦头)1两,羚羊角屑1两,马牙消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玄参1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来源:<圣惠>卷三十二。

柴胡散12
主治:小儿寒热往来,面色萎黄。
组成:柴胡半两(去苗),石膏1两,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麻黄1分(去根节),秦艽1分(去苗),常山1分。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次。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

桂枝柴胡汤
主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
组成:桂枝, 柴胡。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来源:<伤寒论>。

柴胡饮子1
主治:大便闭,有寒热,元气弱者。
组成: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大黄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柴胡饮子2
主治: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除,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组成: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温服。日三服。
来源:<宣明论方>卷四。

柴胡饮子3
方剂主治:岚瘴。
药物组成:柴胡、常山、青蒿、甘草、秦艽、人参、茯苓、枳壳(炒)、半夏(汤浸7次)各等分。
制备方法:焙干,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水1盏半,加乌梅3枚,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食后温服,逐日1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九。

柴胡膏
主治:五劳七伤,肢体烦倦,日渐消瘦,行步稍难,饮食不进。
组成:柴胡半两(去芦),红芍药1两1分,蒺藜根1两1分,青橘皮半两,川附子(炮)半两,吴茱萸半两,陈橘皮半两,青木香1分,乌鸡1只(净,去骨皮毛肠肚,唯择肉)。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乌鸡肉内再杵成膏,于瓷器内收贮。
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头,食前用盐酒1盏调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2日,便见效验。
出处<博济>卷一。

柴胡黄连膏
功效主治:盗汗,潮热往来。
处方:柴胡(去苗)、胡黄连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来源:<卫生总微>卷十五

柴胡泻肝汤
方剂主治:郁怒伤肝,胁助痛在左者。
药物组成:柴胡1钱2分,甘草5分,青皮(炒)1钱,黄连(炒)8分,山栀(炒)8分,当归(酒制)1钱2分,芍药1钱,龙胆草1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处方来源:<便览>卷一。

柴胡二连丸
方剂主治:小儿痘后,因肝经实火而致寅、卯、申、酉时热甚,或兼搐。
药物组成:柴胡、宣黄连、胡黄连。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保婴撮要>卷十九。

柴胡降脂粥
功效:适用于两胁胀满、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的患者。
材料:柴胡8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粳米20克。
做法:加水量煎至糜烂,每日1次。

加减柴胡汤1
主治:伤寒少阳证,胁痛痞硬,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8分,黄芩钱半,枳壳钱半(炒),牡蛎3钱,半夏1钱半(制),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加减柴胡汤2
主治:实热凑上,心腹作痛,发热不止。
组成:柴胡1两,黄芩7钱半,半夏7钱半,枳壳1两,赤芍1两,山栀子(去壳)4两(半生半炒)。
用法:上锉1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柴胡青叶粥
功效:清泻肝火。
材料:大青叶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做法:先把大青叶、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约1000毫升时,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入白糖调味。
用法:早晚分食,每日1剂,可连服数日。

柴胡茶
功效:疏肝、升阳,和解表里;解热,镇静,镇痛,降压。
主治:少阳症寒热往来(即恶寒、发热交替出现)、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材料:柴胡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柴胡煎
功效主治:小儿脑热肺壅,鼻干无涕,喘息不得。
处方: 柴胡(去苗)1两半,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1两半,甘草(炙)1两半,木通(锉)1两半,紫菀(去苗土)1两半,五味子1两半,大青干1两半,百合1两半,款冬花3分,蓝叶3分,人参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大黄(锉,炒)半两,酥1斤,蜜(炼熟,去白沫)1升。
制法:除酥、蜜外,上锉细。水7升,慢火煎至3升,去滓入酥、蜜,同熬成煎,瓷器盛。
用法用量: 5-6岁儿每服1钱匕,食后温熟水调下,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柴胡煎2
功效主治:小儿频惊,壮热欲作痫。
处方: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栀子仁3分,芍药3分,钓藤1分,凝水石(研)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知母(切,焙)1两,生葛汁1合,甘草(炙)1分,蜜2合,淡竹叶(细锉)3握,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半两。
制法:上10味为粗末。以水3升,入银石铫内,文武火煎至1升,绵滤去滓,再入锅内,下蜜并葛汁、杏仁等,煎如饧,以瓷器盛。
用法用量:百日儿每服如绿豆大,1岁儿如杏仁大,温浆水化破服,每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柴胡煎3
功效主治:热毒痈肿,血不散,初觉憎寒干渴,四肢烦闷。
处方:柴胡(去苗)1两,知母(焙)1两,木通1两半,淡竹叶100片,瞿麦穗1两,连翘1两,防己2两,大黄(生)2两(细锉),生麦门冬汁3合(汤成下),生藕汁3合(汤成下),甜消4两(汤成下)。
制法:先将8味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甜消令散,次入麦门冬、藕汁等,共分为8服,空腹2服。以溏利为度,余药食后缓缓服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柴胡汤
主治:口糜生疮。
组成: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粗捣筛。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取少许含咽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柴胡汤2
主治:气分有热发斑者。
组成:柴胡9克 黄芩6克 半夏(姜炒)6克 人参3克 紫草6克 黄连6克 茯苓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服。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柴胡茯苓汤
主治: 腹胀瘦病,不下食。
组成: 柴胡1钱2分,茯苓1钱2分,枳实(炙)6分,白术6分,人参6分,麦门冬(去心)6分,生姜(合皮,切)6分。
制备方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八合,绞去滓,分温2服。服别相去7-8里,吃1服。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三三。

柴胡丸1
主治:妇人血风劳气,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心躁烦热,气满腹胀,腰膝无力,经候不调。
组成:柴胡(去苗) 黄连(去须) 知母(焙) 赤芍药 龙胆 黄芩(去黑心)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掐) 茯神(去木) 甘草(炙)各30克 槟榔(锉)22克。
用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 温酒下,不拘时。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

柴胡丸2
方剂主治: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食饮。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1两,桔梗(去芦头)1两,子芩1两,赤芍药1两,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六。

柴胡饮1
主治:小儿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哺转甚,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多,小便黄色,食减神昏。
组成:北柴胡(去芦,净洗)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各30克 大黄(生用) 桔梗(去芦,锉,炒) 北五味(去梗) 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乌梅1个,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温服。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柴胡饮2
功效: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主治:小儿无辜疳。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者。
组成:赤芍药 柴胡 黄连 半夏(姜制) 桔梗 夏枯草 龙胆草 浙贝母 黄芩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柴胡饮3
方剂主治: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葛根(锉)3分,芦根(锉)3分,地骨皮3分,百合(干者)3分,桑根白皮(锉)3分,知母(切,焙)3分,萎蕤3分,贝母(去心,炒),茅根(锉),犀角(镑),甘草(炙,锉),木通(锉)半两。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4钱匕,水1盏,加生地黄半分,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柴胡饮4
方剂主治:伤寒柔痉,四肢逆冷,汗不止,腹中痛,筋脉急。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槟榔(煨,锉)半两,五味子(炒)半两,桂(去粗皮)1分,高良姜1分,羌活(去芦头)1分。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柴胡知母汤
主治:热疟及瘅疟。
组成:柴胡1钱半,知母1钱半,苍术1钱,黄芩1钱,干葛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川芎1钱,甘草(炙)7分。
用法用量:上锉作1帖。加生姜3片,乌梅2个,水煎,清晨服,午前又1服。
加减:久疟,加人参、当归。
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引节斋方。

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制鳖甲功效 第六篇

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小柴胡又叫一枝黄花,小柴胡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小柴胡有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毒蛇咬伤的作用,小柴胡用药禁忌是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小柴胡的功效:
中药小柴胡又叫一枝黄花,小柴胡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或根,小柴胡别名野黄菊、山边半枝香、洒金花、黄花细辛、黄花一枝香等,小柴胡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小柴胡有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毒蛇咬伤的作用,小柴胡用药禁忌是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药名:小柴胡
别名:野黄菊、黄花一枝香、千根癀、土泽兰、百条根、铁金拐、签子草、山边半枝香、洒金花、黄花细辛、小白龙须、黄花马兰、大败毒、红柴胡、黄花仔、红胶苦菜、一枝香、大叶七星剑、蛇头王、金锁匙、满山黄、黄花儿、黄柴胡。
性味:味辛;苦;性凉。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归经:入肝经、胆经。
功效:疏风泄热;解毒消肿。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2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汁搽。
药材基源:小柴胡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或根。
炮制方法:取全草或带根全草,洗净、晒干、切断、备用。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亦可鲜用。

小柴胡的作用:
小柴胡能和解少阳,
1、小柴胡治发背、乳痈、腹股沟淋巴腺肿:一枝黄花七钱至一两。捣烂,酒煎服,渣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2、小柴胡治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一枝黄花三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3、小柴胡治鹅掌风、灰指甲、脚癣:一枝黄花,每天用一至二两,煎取浓汁,浸洗患部,每次半小时,每天1--2次,七天为一疗程。(<上海常用中草药>)
4、小柴胡治头风;一枝黄花根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小柴胡治毒蛇咬伤:一枝黄花一两。水煎,加蜂蜜一两调服。外用全草同酒糟杵烂敷。(<江西民间草药>)
6、小柴胡治黄疸:一枝黄花一两五钱,水丁香五钱)水煎,一次服。(<闽东本草>)
7、小柴胡治咽喉肿毒:一枝黄花七钱。水煎,加蜂蜜一两调敷。(<江西民间草药>)
8、小柴胡治小儿急惊风:鲜一枝黄花一两,生姜一片。同捣烂取汁,开水冲服。(<闽东本草>)
9、小柴胡治一切肿毒初起:一枝黄花二两。煎水淋洗,或用毛巾浸药汁温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10、小柴胡治跌打损伤:一枝黄花根三至五钱。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11、小柴胡治痈肿溃后腐肉不脱:一枝黄花二两,野菊根一两。醋煎熏疮口。(<江西民间草药>)
12、小柴胡清热解毒。<南宁市药物志>
13、小柴胡治破血,通关窍。<广东中药>
14、小柴胡洗肿毒。<植物名实图考>
15、小柴胡能发汗解表。<闽东本草>
16、小柴胡能疏风解毒,退热行血,消肿止痛。<湖南药物志>

小柴胡的食用方法:
小柴胡茶
材料:柴胡5g、黄芩3g、半夏3g、党参2g、甘草3g、绿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柴胡、黄芩、半夏、党参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和解少阳。
用途: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冷热交替、胸胁胀痛、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眼花。
来源:传统药茶方。

小柴胡加大黄汤
组成:人参7分,北柴胡1钱5分,片黄芩1钱,法半夏1钱,炙甘草5分,锦庄黄1钱。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3个为引,水煎,热服。
主治:小儿伤寒里热,恶热,出头露面,扬手掷足,烦躁燥粪,掀衣气粗。
出处:<幼幼集成>卷二。

小柴胡加桂汤
组成:桂枝1两半(去皮),黄芩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1两(炙),半夏2合半,芍药1两半,大枣6枚,生姜1两半(切),柴胡4两。
主治:疟。
用法用量:水7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
出处:<医碥>卷六。

小柴胡加常山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常山3钱(生用不炒)。
主治:疟疾。注:如服后欲吐者,即以手探吐,痰吐尽则愈。
出处<时方歌括>卷上。

小柴胡加防风汤
组成:柴胡2两,人参5分,半夏(制)6分,黄芩3分,生姜7两半,甘草7两半,防风1两,大枣3个。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3盏,煮至1盏半,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上锉。
主治:少阳风痉,汗下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弦者。
出处:<此事难知>。

小柴胡加葛根汤
组成:柴胡1两,甘草6钱,大枣3个,人参2钱,黄芩3钱,生姜3分,葛根3分。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3盏,煎服。
制备方法:上锉细。
主治:妇人伤寒,太阳经传阳明,表证仍在而自利。
出处:<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小柴胡加枳桔汤
组成:柴胡1钱,半夏半钱,甘草半钱,人参3钱,黄芩3钱,枳壳1钱,桔梗1钱。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1片,煎6分服。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主治:疮疹后咳嗽胁疼。
出处:<痘疹心法>卷十九。

加减小柴胡合龙胆泻肝汤
组成:柴胡1钱,人参5分,青皮5分,车前5分,龙胆草4分,栀子4分,半夏7分,黄芩7分,甘草3分,白芍1钱,归梢6分。
用法:加生姜1片,水煎服。仍服芦荟丸3次。
主治:肝火盛,胁痛。
来源:<方症会要>卷三。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少
2、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加味小柴胡汤1
组成:柴胡3钱,黄芩3钱,知母3钱,潞参3钱,鳖甲3钱(醋炙),清半夏2钱,常山1钱半(酒炒),草果1钱,甘草1钱,酒曲3钱,生姜3钱,大枣2枚(擘开)。
加减:疟初起者,减潞参、鳖甲;热甚者,加生石膏5-6钱或至1两;寒甚者,再加草果5分或至1钱。
主治:久疟不愈,脉象弦而无力。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加味小柴胡汤2
组成:柴胡2钱5分,黄芩1钱,人参1钱,生地黄1钱,甘草1钱,半夏6分。
用法:上作一剂。水一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食远服。
主治:妇女热入血室,致寒热如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妄语,血虚大劳大怒,火动热入血室,或妇女经行,感冒发热,寒热如疟,夜间热甚或谵语。
来源:<外科发挥>卷二。

加味小柴胡汤3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升麻、陈皮、泽泻。
加减:无汗恶寒,加苍术、独活;发热过期不退,加葛根;胸腹饱满,加枳壳、桔梗;停食,加厚朴、山查;烦躁谵语,大便闭结,加知母、石膏;汗多身冷,加芍药、桂枝;3月久疟,加人参、杏仁,又加生姜1片,大枣1枚,再加桃枝7条,未发时温服。
用法:水煎服。
主治:疹后疟疾。
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加味小柴胡汤4
组成: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黄连、升麻、芍药、元参。
加减:口干,去半夏,加天花粉;咽痛,加桔梗、荆芥;若呕,加陈皮、干姜,去甘草;斑毒,加犀角、大青;胸中满闷不利,加瓜蒌、枳壳;痰火上喘,加知母、瓜蒌、桑皮;喘渴脉数大,加石膏;胸胁满痛,加枳壳、桔梗;心下痞硬,加枳实、黄连。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发斑,往来寒热,或潮热,口苦咽干而渴,耳聋胁痛,胸满心烦而呕,喘嗽等。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三。

小柴胡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杭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制鳖甲功效 第七篇

杭白芍的功效与作用:杭白芍即浙江杭州白芍,处方中写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炒白芍又称炙白芍,还有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杭白芍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功效,杭白芍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

杭白芍的功效:
杭白芍即浙江杭州白芍,处方中写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炒白芍又称炙白芍,还有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杭白芍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功效,杭白芍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等,虚寒性腹痛泄泻者以及小儿出麻疹期间不宜食用杭白芍。
药名:杭白芍
别名:金芍药、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杭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大剂量可用15-30g。
药材基源:杭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根。
炮制:
1、白芍<金匮玉函经>载:"刮去皮。"<雷公炮炙论>:"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上了,锉之。"<世医得效方>:"去芦,
2、炒白芍:<经效产宝>载:"炒黄。"<妇人良方>:"微炒。""炒焦黄。"现行,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炒用性缓,柔肝,和脾,止泻。
3、酒白芍:<扁鹊心书>载:"酒炒。"<汤液本草>:"酒浸。"<炮炙大法>:"酒浸蒸切片。"<本草崇原>:"切片,酒润,覆盖过宿。"现行,取白芍片,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黄酒10kg。酒制行经,止中寒腹痛。
4、醋白芍<纲目>载:"醋炒。"现行,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米醋15kg,醋炒敛血、止血。
5、土炒白芍<时病论>载:"土炒。"现行,取灶心土(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用中火炒热,倒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挂土色,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灶心土20kg。
6、白芍炭<丹溪心法>载:"炒成炭。""烧灰存性。"<医学纲目>:"煅存性。"现行,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制炭止血。此外,还有煨白芍、盐白芍、麸炒白芍。
处方中写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白芍又称炙白芍。为白芍片用麸以文火炒至微黄,略带焦斑,筛去麦麸,晾凉入药者。
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为白芍片用黄酒淋洒拌匀,然后炒干入药者。寒性缓解,活血功效增强。
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为白芍片用米醋喷淋,用文火微炒入药者。偏于敛肝止痛,养血止血。
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灭尽火星,然后晾干入药者。偏于敛血止血。

杭白芍的作用:
杭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
1、杭白芍治妇人胁痛:香附子四两(黄子醋二碗,盐一两,煮干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无时服。(<朱氏集验医方>芍药汤)
2、杭白芍治脚气肿痛: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点服。(<岁时广记>)
3、杭白芍治下痢便脓血,里急后重,下血调气:芍药一两,当归半两,黄连半两,槟榔、木香二钱;甘草二钱(炒),大黄三钱,黄芩半两,官桂二钱半。上细切,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素问病机保命集>芍药汤)
4、杭白芍治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5、杭白芍治妇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药三大两,干姜半大两。细锉,熬令黄,捣下筛。空肚,和饮汁服二钱匕,日再。(<广利方>)
6、杭白芍治金创血不止,痛:白芍药一两,熬令黄,杵令细为散。酒或米次下二钱,并得。初三服,渐加。(<广利方>)
7、杭白芍治产后血气攻心腹痛:芍药二两,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芍药汤)
8、杭白芍治消化性溃疡:白芍200克,甘草150克,白胡椒20克。共研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饭前30分钟口服。可连服2个月。
5、杭白芍治痛经:白芍二两,干姜八钱。共为细末,分成八包,月经来时,每日服一包,黄酒为引,连服三个星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9、杭白芍治肌肉痉挛:杭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10、杭白芍治高血压:白芍20克,生地15克,牛膝9克,钩藤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11、杭白芍治风毒骨髓疼痛: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后方>)
12、杭白芍治骨质增生症:白芍40克,木瓜12克,鸡血藤15克,威灵仙15克,甘草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杭白芍的功效与作用是流传比较广泛的中医美容方法,可能要数明代(16世纪)医学著作<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这个方子最初治疗伤寒虚烦,后来发现可以补气益血、美白润肤,遂在民间流传开来。此方配伍精当,适于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等。中医认为人的皮肤悦泽与否和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果脏腑病变,气血不和则皮肤粗糙,面部生斑。因此,该方剂从调和气、调理五脏的功能入手,从而美白祛斑。
白芍、白术和白茯苓是传统的润泽皮肤、美白的药物,它们与甘草一起还可以延缓衰老。在中医理论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甘草性平,味甘,有润肤除臭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

杭白芍用药禁忌:
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白芍性寒,虚寒性腹痛泄泻者以及小儿出麻疹期间不宜食用;此外,服用中药藜芦者也不宜食用白芍。
1、<本草经集注>:"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2、<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3、<本草经疏>:"白芍药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肠胃中觉冷等证忌之。"
4、<本草正>:"若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用。"
5、<药品化义>:"疹子忌之。"
6、<得配本草>:"脾气虚寒、下痢纯血、产后三者禁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三方合作

下一篇: 优秀不齐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