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搜索,历史十八课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3    阅读:

搜索,历史十八课(一)
历史十八课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导学案

第 周 备课教师: 剡昌恒 宋小丽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七年级 、

【学习目标】

1、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2、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性质,认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是正义斗争,养成为捍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学习难点:对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依据自学提纲,精读教材,思考并动手初步解决问题)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是纪念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某一人物的一段话:(仔细阅读,结合教材,回答问题)"滔滔东海.碧浪汹涌。唯我成功.民族英雄,海上挥师,宝岛重光。荷夷屈膝,国威远扬。民族团结,宝岛繁荣。海峡两岸,骨肉情浓。振兴中华,再鼓雄风。"

(1)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分别指------------(人),-----------(地)和---------(国),它们三者有什么关系?(用简短的一句话归纳)

(2)清朝设置"台湾府"有何意义?

(二)康熙帝抗击沙俄

1、17世纪,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

2、------------帝先后------------次派军围攻俄军盘踞的----------------------------。

3、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进行谈判,经过协商,签订了第一个条约《 》,内容是从法律上肯定了---------和-----------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合作交流:

1、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请用我们学过的史实来证明。

2、为什么说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三、典型示例:

阅读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请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材料中的"贵国"是指哪个国家?

(2)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请你试举两例。

(3)今天,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我们应表明什么立场?你认为台湾最终能否回归祖国的怀抱?为什么?

答案解析:⑴郑成功 荷兰 ⑵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对台湾和澎湖列岛行使管理权;清朝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⑶坚决反对台独和维护国家统

一的立场。 能,因为维护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国两制为台湾回归提供了有力条件。

四、达标检测:

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 )

A.1553年 B.1661年 D.1683年

2.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侵略军头目是( )

A.托尔布津 B.哈巴罗夫 C.大和卓

3.清军两次大败沙俄军的地点是( )

A.雅克萨 B.尼布楚 C.赤嵌楼 D.热兰遮

4.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是在( )

A.1683年 C.1663年 D.1664年

5.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皇帝是( )

A.顺治帝 B.乾隆帝 C.康熙帝 D.雍正帝

6.《尼布楚条约》主要解决我国与沙俄的边界是在( )

A.西北部 B.西部 C.北部 D.东北部

7.明朝时,我国曾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 )

①日本②英国③荷兰④葡萄牙⑤沙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③④⑤

8.清朝初期与元朝前期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显著不同的是( )

A.实行行省制度管理地方 B.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

C.设行政机构管辖台湾 D.抗击西方殖民侵略取得胜利

9. 下列关于郑成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清初,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 B.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D.他命令数千名步兵登陆,包围赤嵌楼

10.下列对于《尼布楚条约》叙述错误的是( )

A.双方经过平等协商

B.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C.这是中英间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D.条约签订于1689年

11.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尼布楚条约》签订 ③清设置台湾府 ④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我国澳门 ⑤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⑥清军进入台湾

A.④①⑥③⑤② B.③②①⑤④⑥ C.①②④⑤⑥③ D.②③④⑤⑥①

12、读图题:观察图"雅克萨之战",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图看是"雅克萨之战"胜利的情景,这种胜利是怎样取得的?

答 从图上可以看到大家在欢庆胜利的情景。取得胜利的原因,首先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广大将士和人民发扬了爱国主义热情,英勇斗争取得的。

(2)战争后双方谈判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签订它有何意义?

答 战争后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条件从法律上规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这段边界保持100多年的安定局面。

教后反思

亮点

不足

措施

搜索,历史十八课(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 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 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 值 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 识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四.知识链接

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解放军已增长到280万人,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当时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共48万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点上。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共60余万人,分布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带。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60余万人,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内。中原为白崇禧集团,共75万人,分布在平汉铁路南段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西北为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他们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后方机动兵力也很少。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并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同时决定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

五 知识结构

背景:

【搜索,历史十八课】

辽沈战役 :时间: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海战役:时间:___________

三大战役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津战役 :时间: 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渡江战役:时间:_______________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放南京:时间:

意义:

六. 问题探究

1、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三大战役指挥员参战部队战果意义

1948.9~ 1949.1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七.目标检测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

A.北平解放 B.武汉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战役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孟良崮战役

7.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8.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9..读“三大战役形势图”,回答问题。

三大战役示意图

(1)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战役的人是谁?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进行

淮海战役的人是谁?

(2)在当时的情况下,你分析徐州对于国民党来说,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3)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这些战果在三大战区是如何分配的?

(4)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8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

搜索,历史十八课(三)
七上 《历史》第13课~第18课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二.授新:

(一)秦王扫六合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思考:

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说出?

学生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带的风貌和神韵。

描述图片中的秦始皇: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让学生讨论: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分组讨论后明确。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搜索,历史十八课】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明确: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百度搜索 视频/programs/view/BfycrN4tnQI/

【搜索,历史十八课】

请学生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09年复,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期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学生说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三)、楚汉战争

学生自学,了解成语典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知道:

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为汉高祖。

三.本课小结:

出示

灯,

结合板书

四.布置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秦的统一(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秦的灭亡(前206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02年)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在第13课的基础上介绍了秦的统一和建立后秦朝统治者为维护统一的成果需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本课即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军事、思想四个方面介绍秦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措施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在第13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秦朝的短暂的历史和秦始皇的业绩与暴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史实,有助于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中央集权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并对比西周的分封制与郡县制,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可能对学习秦统一后的具体措施更感兴趣,如文字、货币、长城等,可以组织活动。

【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中央集权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驰道的统一、文字的统

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圆形方孔铜钱、万里长城、焚书坑儒等历史知识;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培养初步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预习,小组交流学习;组织学生查找相关史实并加以分析,获取历史信息,并共同归纳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探究这些措施的影响;指导学生结合秦始皇的有关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认识古代的专制与民主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搜索,历史十八课】

赫赫有名的秦始皇在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然秦王朝并没有像秦始皇幻想的那样千秋永存世代相传。但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影响深广远。秦朝建立后,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维护统一、治理疆域辽阔的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秦王朝。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秦始皇,共同感受他作为政治家的创新精神,了解其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国"与"秦朝""秦王嬴政"和"秦始皇"的区别与联系?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统治机构,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秦始皇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2、〖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阅读课本69——70页)

(师):百家争鸣中,韩非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建立中央集权

秦始皇采纳韩非的治国之道,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总揽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

(师):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逐一学生分析,提示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

①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P69《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监督百官;三公地位是平行的,都对皇帝负责,都由皇帝任免,互相监督,互不隶属。

③李斯舌战群臣确立郡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彻底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袭制和封邑制,保证了中央政令贯彻到基层。

(师):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专制”是指君主专制,皇帝独裁,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集权”是指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当中,即中央政府为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而建立的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皇帝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把地方上的权力也集中到了中央,加强了君主的权力。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代替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体制,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师):比一比——郡县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分封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嫡长子继承制;郡县制是对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否定,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

〒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延续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什么普遍特征?

•3、〖经济方面〗——“车同轨,书同文”(阅读课本70——71页)

《说文解字》——“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举例——(一个人到国外旅游,语言不通,货币不通)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不统一,使人们交流困难甚至无法交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对一个国家来说,更会给政令的推行造成很大的困难。 (师):针对这种局面,秦始皇在经济文化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搜索,历史十八课(四)
学案导学历史第十八课

聚龙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历史(人教版)学案

班级 姓名 号数:____________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P102-107

二、学习目标: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搜索,历史十八课】

二、学习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习难点: 分析历史人物 三、学习过程:

(一)【温故而能知新】复习第17课P92-96的知识要点、回答以下问题。(5min)

得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对症方可下药】全班大声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1min)

(三)【我读故我会思】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P102-107,了解课文大意。(要求:不看学案,只看书本。)(6min)

(四)【在激流中勇进】紧紧围绕以下三道题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题目。(7min)

1、请你说一说官渡之战的时间和双方的领导者,结果如何,有什么作用?

2、请你说一说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双方的领导者,结果如何,有什么作用?

3、三国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五)【团结就是力量】和周围的同学小声的交流、讨论。(1min) (六)【见证奇迹时刻】回答以上三个问题。(8min) (七)【万变不离其宗】总结本课内容,再速记。(5min)

五、谁来摘得桂冠:完成以下检测题。(7min) 得分:________

1.奠定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D.官渡之战

2.魏国建立者是( ) A.曹操

B.曹丕

C.孙权

D.刘备

3.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 A.地理上的优势 C.孙、刘的联盟

B.诸葛亮的计谋 D.周瑜的水军

4.下列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曹丕废汉献帝称帝 ③官渡之战 ④孙权称王建国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辨析题:

曹操在巨鹿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政治素质考察自评材料(通用14篇)
  • 政治画像个人自评材料八篇
  • 政治素质自评材料范文(通用14篇)
  • 高中期末自我评价
  • 期末自我评价600字大全
  • 期末自我评价600字
  • 高一学生自我评价大全
  • 小班听课记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