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一:人教版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1. 形状:不规则的球体;

2. 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

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 特点:都是圆形、长度不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都指示东西方向。

3. 纬度:赤道(赤道为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0度: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90度:南北极点,最大的纬度;

(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

(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四、经线和经度

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3.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向西为西经(W),向东为东经(E);

4. 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

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5. 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东到160°

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总结为东小)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总结为西大)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一、 地球的自转

1.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顺时针。

3. 周期:1天或24小时。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二、 地球的公转

1. 含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运动)

2.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

3. 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课本13页图重点记忆)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4. 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课本14页图重点记忆)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低纬:0°--30°;中纬:30°

°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页)

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三种: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3. 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经纬线: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5. 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为北方,其它与第一种相同(平移指向标至第二个点)

四、地形图的判读:

6. 海拔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课本24图1.34页)

7.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8. 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

等高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9.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 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各种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

高原山地-----大于500米,平原------小于200米,丘陵-------200米与500米之间,盆地-----海拔高度不确定。平原和高原地面起伏小,山地地面起伏大,丘陵地面起伏较大,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地表面起伏小。(课本27页图重点记忆)

11.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的地形图。绿色-------平原,

棕色-------丘陵、山地、高原等,蓝色------海洋、河流、湖泊。

1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等高线闭合,

中间低,四周高。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高谷低脊)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课本25页图)

13. 地形剖面图的画法(课本28页)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有很多种类。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地信息。

一、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七分海(71%)三分陆(29%)

2.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课本33页图)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陆地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许多岛屿合起来叫群岛(面积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6.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课本33页图2.7)

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7.七大洲的轮廓图

8.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9.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

距南极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10.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12.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3.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穿过,又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

14.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5.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按顺时针方向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16.各大洋濒临的大洲:(课本33页七大洲、四大洋图)

各大洲临的大洋: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3、证据: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2、主要内容: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的运动

1、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2、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3、板块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挤压和张裂;

6、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在升高、红海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将会消失。(课本43页图)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将消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

红海将扩大: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运动。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7、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判断:

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的陆地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8、六大板块图(课本42页图2.22)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天气

1、天气符号:P49 会识别:台风;沙尘暴;晴天;雨;雪;多云、阴天;风力风向等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下

的可能性越大。

3、空气污染指数[1-50—优(一级);51-100—良(二级);101-200—轻度污染(三级)„]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1、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的测定:一日4次(8时、14时、20时、2时);日均温(除以4),年均温的计

算。

4、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5、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8、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反之。

9、、最热的地方是非洲大陆;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

第三节 降水 的变化和分布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计总和)

3、降水的分布规律:(四多四少)

4

第四节 世界气候

1、气候的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

2

3、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

(1)表示方法:横坐标表示时间,左侧纵坐标表示气温,右侧纵坐标表示降水量

(2)绘制过程:先描点,画光滑的气温曲线,再画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3)分析方法:先看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

第二,看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值(年较差)——确定所处温度带 第三,看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确定气候类型

4、气候类型的识别

(1)、根据最冷月月均温度确定温度带

0 ①最冷月均温>15 为热带气候类型

00 ②最冷月均温在0-15 为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0 ③最冷月均温<0 为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类型

(2)、根据降水量确定气候类型

①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气候

②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

③夏雨型:热带草原、三种季风

④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5、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人类活动.

6、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二

是砍伐森林。

7、纬度位置影响: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海陆位置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地形影响:青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初中七年级(上)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凭直觉)——“天圆地方”;近代(观察,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球形”;现在(测量计算)——不规则的椭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概念

2、地轴——假想轴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纬线(除极点外)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有无数条)

B.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3)纬度的划分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由下向上增大的是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由上向下增大的是南纬。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有无数条)

B.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3)经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为,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经过本初子午线到160°E为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20°W以西经过180°经线到160°E为西半球(大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 1 -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 2 -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①比例尺的计算:

(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 → 表示范围大 →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 表示范围小 → 内容详细

(3)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4)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起是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伸出是山脊)

(坡陡之处等高线密集,坡缓之处等高线稀疏)

(5)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一定要在图上能准确找到并填出来)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拉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③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①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这两大板块在此相互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阿尔卑斯山。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 3 -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 4 -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试举例分析。

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海陆位置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

八、 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时间逐渐趋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

人口分布:a 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原因:①社会经济条件: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②自然条件: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所以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b 人口稀疏地区:撒哈拉沙漠 大洋洲西部沙漠 亚马逊平原 北冰洋沿岸 青藏高原

原因:极端干旱;过于湿热;终年严寒等。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2)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3)采取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1)原因:a) 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

b) 城乡差别:城市就业机会、物质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2)带来的问题

a) 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解决乡村人多地少的问题。

b) 另一方面则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而引发城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二)语言和宗教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 5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三: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1. 形状:不规则的球体;

2. 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

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 特点:都是圆形、长度不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都指示东西方向。

3. 纬度:赤道(赤道为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0度: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90度:南北极点,最大的纬度;

(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

分界线;

(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

象的分界线。

四、经线和经度

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3.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向西为西经(W),向东为东经(E);

4. 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5.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

20°W或小于160°E,总结为东小)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总结为西大)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一、 地球的自转

1.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顺时针。

3. 周期:1天或24小时。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 含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运动)

2.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

3. 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课本17页图重点记忆)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4. 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课本20页图重点记忆)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低纬:0°--30

60°--90°

27页)

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三种: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3. 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经纬线: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5. 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为北方,其它与第一种相同(平移指向标至第二个点)

四、地形图的判读:

6. 海拔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课本31页图)

7.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8. 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9.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 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各种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高原山地-----大于500米,平原------小于200米,丘陵-------200米与500米之间,盆地-----海拔高度不确定。平原和高原地面起

伏小,山地地面起伏大,丘陵地面起伏较大,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地表面起伏小。(课本32页图重点记忆)

11.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的地形图。绿色-------平原,棕色-------丘陵、山地、高原等,蓝色------海洋、河流、湖泊。

1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高谷低脊)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课本33页图)

13. 地形剖面图的画法(课本35页)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有很多种类。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地信息。

一、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七分海(71%)三分陆(29%)

2.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课本44页图)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陆地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许多岛屿合起来叫群岛(面积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5.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课本45页图3.1.5)

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6.七大洲的轮廓图

7.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8.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 距南极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9.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0.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1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2.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穿过,又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

13.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4.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按顺时针方向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15.各大洋濒临的大洲:(课本46页七大洲、四大洋图)

各大洲临的大洋: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3、证据: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2、主要内容: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的运动

1、大陆漂移是由(七大板块运动)引起的;

2、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3、板块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挤压和张裂;

6、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在升高、红海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将会消失。(课本53页图)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将消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

红海将扩大: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运动。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7、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判断:

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的陆地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8、七大板块图(课本52页图3.2.5)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天气

1、天气符号:P59 会识别:台风;沙尘暴;晴天;雨;雪;多云、阴天;风

力风向等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越白表示云

层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3、空气污染指数[1-50—优(一级);51-100—良(二级);101-200—轻度污染(三级)„]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1、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的测定:一日4次(8时、14时、20时、2时);日均温(除以4),

4、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5、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8、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反之。

9、、最热的地方是非洲大陆;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

第三节

降水 的变化和分布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计总和)

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四:2014-2015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新课标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形状:不规则的球体;

2. 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

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 特点:都是圆形、长度不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都指示东西方向。

3. 纬度:赤道(赤道为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0度: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90度:南北极点,最大的纬度;

(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

(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四、经线和经度

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3.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向西为西经(W),向东为东经(E);

4. 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5. 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总结为东小)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总结为西大)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的自转

1.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顺时针。

3. 周期:1天或24小时。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二、 地球的公转

1. 含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运动)

2.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

3. 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课本13页图重点记忆)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4. 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课本14页图重点记忆)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课本16页)

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三种: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的大小和内容详略及范围的大小的关系:

三、判断方向的方法有三种:

3. 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经纬线: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5. 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为北方,其它与第一种相同(平移指向标至第二个点)

四、地形图的判读:

6. 海拔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课本24图1.34页)

7.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8. 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9.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 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各种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高原山地-----大于500米,平原------小于200米,丘陵-------200米与500米之间,盆地-----海拔高度不确定。平原和高原地面起伏小,山地地面起伏大,丘陵地面起伏较大,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地表面起伏小。(课本27页图重点记忆)

11.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的地形图。绿色-------平原,棕色-------丘陵、山地、高原等,蓝色------海洋、河流、湖泊。

1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高谷低脊)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课本25页图)

13. 地形剖面图的画法(课本28页)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有很多种类。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地信息。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七分海(71%)三分陆(29%)

2.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

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课本33页图)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陆地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许多岛屿合起来叫群岛(面积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6.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课本33页图2.7)

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7.七大洲的轮廓图

8.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9.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

距南极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10.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12.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3.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穿过,又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

14.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5.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按顺时针方向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16.各大洋濒临的大洲:(课本33页七大洲、四大洋图)

各大洲临的大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3、证据: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2、主要内容: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的运动

1、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2、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3、板块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挤压和张裂;

6、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在升高、红海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将会消失。(课本43页图)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将消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

红海将扩大: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运动。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7、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判断:

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的陆地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8、六大板块图(课本42页图2.22)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天气

1、天气符号:P49 会识别:台风;沙尘暴;晴天;雨;雪;多云、阴天;风力风向等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下雨

的可能性越大。

3、空气污染指数[1-50—优(一级);51-100—良(二级);101-200—轻度污染(三级)…]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1、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的测定:一日4次(8时、14时、20时、2时);日均温(除以4),年均温的计算。

4、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 一天中最低气温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

5、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7、南半球等温线平直——海洋面积广阔。

8、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反之。

9、、最热的地方是非洲大陆;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

第三节 降水 的变化和分布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计总和)

3

4、世界的雨极和干极:乞拉朋齐;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 世界气候

1、气候的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

2

3(1)表示方法:横坐标表示时间,左侧纵坐标表示气温,右侧纵坐标表示降水量

(2)绘制过程:先描点,画光滑的气温曲线,再画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3)分析方法:先看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

第二,看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值(年较差)——确定所处温度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五: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地理期末复习纲要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 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的球体

(2) 最大周长(赤道)长度:约4万km(P3图1.2)

(3

(4

(5(6) 东、西半球的划分:分界线—20°W和160°E经线(P7图1.13)

(注意:东经不都在东半球,西经也不都在西半球)

160°E 20°W 160°E

° °

(7) 地理坐标的书写:例如,南京北纬32度,东经118度,写作(32°N,118°E)

(注意:①不能少“°”②先写度数,再写字母③只有赤道、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不写字母,其余要有N、S、E、W)

(8) 方格状经纬网的地理坐标判断:

第一步:明确“横纬竖经”,即横线是纬线,竖线是经线

第二步:明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三步:数值:越往上(北)越大为北纬,越往下(南)越大为南纬,越往右(东)越大为东经,越往左(西)越大为西经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2

(3 白昼长度↑ 白昼长度↓ 白昼长度↓

白昼长度↑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第二年春分

昼夜 白昼长达到 昼夜 白昼长达到 昼夜

平分 一年最大值 平分 一年最小值

平分

(4) 五带的划分:(P12图1.20)

北极90°N

北极圈66.5°N

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 有2次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回归线23.5°S

南极圈66.5°S

南极点90°S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 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的换算,图上距离一般是cm,实地距

离一般是m或km)

例:图上5cm代表实地距离1500km,则比例尺为1:30000000

(3) 相同图幅的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实地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实

地范围大,内容简略

(4) 方向的判断:(8个基本方向见P14图1.23)

方法一:有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方法二: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方向为正北

方法三:无经纬网或指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 海拔高度:又叫绝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等高线地形图上标注的数据

都是海拔高度);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例:甲地海拔2000m,乙地海拔-200m,则两地相对高度=2000―(―200)

=2000+200=2200m

(6) 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P17图1.30)

(7)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8) 等高线地形图部位判断:(P16图1.29)

山顶:闭合等高线中心,数值内大外小,用▲表示

鞍部:两座山顶之间的凹处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适合攀岩运动,会有瀑布)

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出(往往有河流发育)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 海洋和陆地的比例:71%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 七大洲和四大洋:(P29图2.6,能根据轮廓形状、位置关系认识)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跨360度)

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纬度最高的海洋:北冰洋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P29图2.6)

(4)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属于北美洲)

(5) 亚洲—欧洲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苏伊士运河(P30图2.7)

北美洲—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 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动(最主要)、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2) 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P35图2.15),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各大板块处

于不断运动之中

(3) 六大板块与两大火山地震带(P37图2.19)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国家:日本、新西兰、美国、智利等)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震国家:土耳其、印度尼西亚)

(4)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5) 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或岛弧(如日本群岛);板块

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新的海洋(如红海)(P38图2.20,P39图2.22)

(6)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中海不断缩小至消失,红海不断扩张成大洋

(7)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上升,形成山脉 (8) 日本多火山、地震: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 常见的天气符号:P48图3.6,注意“雾”“霜冻”“沙尘暴”“台风”

(2) 风力、风向(风的来向)的表示方法:P45图3.4

例:“F”——北风三级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 日平均气温的计算:4次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求平均数

(2)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

(4) 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图3.17)

海陆因素——纬度相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约0.6℃

例:山脚海拔720m,气温28.8℃,求山顶1520m处气温? 28.8-(1520-720)÷100×0.6℃=24℃

(5) 气温曲线的判读:上凸的为北半球,下凹的为南半球

(6) 能根据气温曲线判断所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 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单位是mm

(2) 降水季节的变化类型:(P55图3.19、图3.20)

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3)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这种雨叫地形雨),背凤坡降水少

(4)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 天气反映短时间的大气状况,用阴晴、风雨、冷热来表示;

气候反映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能区别诗句俗语中的天气与气候)

(2) 气候的要素:气温、降水量(描述气候特征时,二者缺一不可)

(3) 10种气候类型的分布(P58图3.23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地中海气候

(4) 10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热带没有“冬季”!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雨热反期”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温差小,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夏季

极地气候——终年寒冷,降水稀少

附图:世界10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5)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判断南、北半球——气温曲线“凸北凹南”

第二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均温,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15℃——热带

最冷月均温0~15℃——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0℃——温带(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0℃)

最热月均温<10℃——寒带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判断气候类型

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干燥——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

夏季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注:热带气候并无明显的夏季和冬季之分)

(6)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7)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自然原因——CO2对大气有保温作用; 人为原因——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CO2,同时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CO2的吸收。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越大,人口增长越快;自然增长

率<时,表示人口减少(负增长)

(3)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

(4)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交通堵塞、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等

(5)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 (单位:人/平方千米)

(6)人口分布的稠密与稀疏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7)世界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规律——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稀疏区——沙漠(干旱缺水)、雨林(过于潮湿)、极地地区(终年严寒)、高原高山地区(高

寒缺氧)

(8)人种的形成主要是对自然环境(主要是气候)适应的结果,

(9)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六: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纲要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 站在海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 站得高,看得远。 (3) 月食。

2、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

(二)地球仪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

相应的地点。

(三)地图

1、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辨别方向: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①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 → 表示范围大 →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 表示范围小 → 内容详细

(3)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A、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拉马运河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③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①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三、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会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2)气温的变化:

①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②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③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④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海陆位置、地形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 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②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③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四、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步趋快。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该地区的总人口数

(人/平方千米)

该地区的总积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原因:社会经济条件: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

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自然条件: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所以

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b)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过于湿热的雨林;终年严寒的极地等。自然条件恶劣,不适

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2)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3)采取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二)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发展与合作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

a) 发达国家 b) 发展中国家

(2)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地图册P3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商谈。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3、国际合作

联合国——UN

世界贸易组织——WTO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七: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另1: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另2: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常见题型

1. 写出一点的坐标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

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向东增为东经(E),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

2. 判断点的半球位置

解题方法: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

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

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经度<20°东半球;经度>20°西半球;20°—160° 东经东半球西经西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判断点之间的方向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向东变大;西经向西变大

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 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注:若两点位于同一条经线,只可能是正南或正北;若两点位于同一条纬线,只

可能是正东或正西;

4.极地经纬网读坐标

解题思路:①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箭头所指方向为东);判断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②参照“1. 写出一点的坐标” 5.极地经纬网判点之间方向

解题思路:①判断东西方向: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从A出发到B点去,若行进

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B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

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 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发现:1.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五带的划分(P14,会填图)

天文特征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0

有太阳直射0

现象 23.50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9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北 极 圈

北温

热 带

终年炎热

南温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90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的定义: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又叫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常见题型: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b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重点: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 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略) 常见题型:比较比例尺大小、选用合适的地图

c表示方法: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常见题型:三种比例尺相互转化 (2)方向:a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参考第一节) (3)图例与注记:牢记P18常用图例

3. 地图的种类:一般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水文图、气候

图、植被图,社会经济地图包括人口图、交通图、工业图、农业图等。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的计算方法:

(1)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2.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3.地形图的种类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P25)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陡坡和缓坡: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5.地形的类型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山地:海拔较高>500m,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名叫北冰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名叫南极洲。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5.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重点:会填P33页图)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6. 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的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认图)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气候: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长时间;变化不大)

天气: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特点:短时间;经常变化)

2.名词

(1)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

为0,表示肯定“无雨”。 (2)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

(3)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用风杆表示,风尾在哪端表示什么风)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用风尾表示:一道尾表示两级)

3.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熟记P49图3.5)

注: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八: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地理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半径较大极半径较小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 ⑵月食 ⑶地球卫星照片

⑷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2.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12)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垂直于经线的圆圈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点的弧线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3.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 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半球划分 (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 度数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四季知识归纳(见上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① 9.23 0°(赤道) 昼夜等长 秋分 秋季9、10、11 ② 12.22 23°26’S(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③ 3.21 0° (赤道) 昼夜等长 春分 春季3、4、5

④ 6.22 23°26’N(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记住14页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26’S—23°26’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26’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26’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二节 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能比较比例尺大小,能辨别方向,识别图例)

2、图幅相同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表示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表示内容越简略。

3、去公园游览寻找景点,应使用导游图。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参考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发生地点,应查阅世界政治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特点: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熟练掌握25页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 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处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2.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

地。

3. 海陆分布特点: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1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

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照面积大小)。

5. 5、分布特点: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南极洲是唯一无人

定居的大洲。记住33页图,

6. 大洲: 面积最大 、 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 主要在东半球 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主要在西半球 北美洲和南美洲

主要在南半球 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大洲亚、非、大洋、南美

地跨东、南、西、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是亚洲。

跨越经度最多、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 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 南极洲

跨东西半球大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跨南北半球大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北冰洋

7. 分界线: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

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8. 四大洋按照面积的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全部在北半球大洋 北冰洋 全部在东半球 印度洋

(本节要求熟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相对位置,图中准确填写七大洲、四大洋)

第二节 海陆变迁

1.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39页学说内容)

证据40页图大陆轮廓相似性,古老地层相似性,古老生物相似性

3. 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个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别是:亚欧板

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记住43、44页图)

4.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

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6. 会解释世界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红海的扩张、地中海的缩小、喜马拉雅山长高

7. 我国雅安地震、汶川地震原因: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接,属于地中海—喜

马拉雅地带。

8. 台湾、日本地震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 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短时间,常变化)。 气候: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长时间,少变化)。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气)

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本节要求掌握常用天气符号)

2.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3. 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压、风力 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废气、焚烧秸秆、汽车尾气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气温:测4次(早8点,晚8点)

2.气温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作气温日较差。

3、气温年变化: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课本53页图)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4等温线特点:在同一条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 2. 气温的分布:(重点课本56页)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纬度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在山地和丘陵,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 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

4. 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海洋面积广阔.

2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课本60页图)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 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记住65页图)课本53页三种气候图,66页两种气候图

热带有四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有三种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寒带有两种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纬度位置:一般来说,纬度低,气温就高;纬度高气温就低;

海陆位置:一般情况下,距海近,降水多,一日或一年的气温变化幅度小;距海远,降水少,一日或一年的气温变化幅度大。

地形: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3. 影响下列气候的主要因素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地形)

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 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海陆位置) 4. 气候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植树造林,使用新能源,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使用。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70页图)内容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

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大大加快,二战以后,人口迅速增长。

原因:医疗水平提高、人类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减少、生活水平提高。

2.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课本71页图,欧洲、北美人口增长率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自然增长率高。 人口最多亚洲,最少的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率最高的大洲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3. 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公式记住并会计算

4. 72图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欧洲、北美洲东部(原因: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 自然条件(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气候暖湿)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过多问题:环境压力、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等; 人口过少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人负担加重。 6.政策:人口增长过快 实行生育控制政策,如:中国和印度;

人口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 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如: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 。 5. 人类三个主要人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6. 体质特征:

黄种人 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白种人 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

多。

黑种人 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7. 分布:75页图

白种人 、欧洲、北非和西亚、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黄种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 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分布特点: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 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3. 分布:78页图及79页表格 3

兰教的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 聚落就是人们的聚居地它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 乡村聚落分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人们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和工业等活动。

3.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气候暖湿,自然资源丰富。

4.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5. 聚落形态:平原地区成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呈条带状

6. 了解不同聚落建筑特点,和当地气候关系(同步94、958题表格)例如东南亚高架屋、因纽特人冰屋、黄土高原窑洞、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西亚小窗厚墙的村庄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 差异:欧洲平均发展水平很高,非洲平均发展水平低。

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可以把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生活水平)

2.分布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欧洲西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 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 “南北对话”-在国际上,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南南合作”-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 4 、全球共同面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发展

5、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必要性;中国的航天工业,核工业,印度的软件业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贸易不平等(93页)

必须记住的地图①等高线地形图②地球公转示意图③课本P29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图; ④课本P37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⑤课本P56、58世界气

候的分布图;

例如寻找类似题目结合图形,加以理解,切记死记硬背 (1)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2)

在图中

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

球的是_____地。

(3) 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C地位于B地的__________方向,A地位于D地的__________方向。D地位于C地

__________方向。E地位于A地的__________方向。

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九: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考试提纲

七年级上册《地理》考试复习提纲

考试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认知层次要求,考查地理知识分为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次:

A、了解——能够利用不同内容载体再认、识别、描述或举例说明地理事象、地理问题的组成和空间特征。 例如:下列四个地区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 A.亚洲东部 B.南美洲北部 C.非洲北部 D.欧洲西部 答案: C

B、理解——运用地图及资料,用地理语言和词汇来解释、说明、理解、比较、归纳、判断、区别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过程。

例如: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东经91°50′,北纬25°2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18mm,被称为地球的“雨极”,请查找地图和资料,简要分析乞拉朋齐为什么会多雨? 答案: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爬升形成迎风坡降水。

C、运用——灵活使用地图及分析、整理地理信息,能够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并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来。 例如:读图分析回答:

(1)A岛的气候类型属于 ,气候特征为 ,多 (类型)雨。

(2)2004年底,受特大地震影响,A岛附近发生___________。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_板块交汇之处,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强烈地震。 (3)B地是 (国家),有 海峡沿岸最大的港口,该国经济近年高速发展。

[试题剖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纬度和岛屿、半岛的轮廓判断所属地区,然后联想气候类型,再根据地震现象的有关知识答题。(1)A岛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多对流雨。(2)海啸,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汇,是地壳活跃的地区导致强烈地震(3)B地是新加坡,扼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支柱产业有电子工业、旅游业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制造业,该国经济近年高速发展。

考试内容及要求:

1

2

3

4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纲篇十:2012_2013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广。

亚热带有两种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东岸)。

温带有三种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第一部分 必须记住的地理知识要点

洋性气候。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 寒带有两种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 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34.大陆东岸有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有:热带沙漠气候,亚热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赤道周长40000千米。 带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有:温带大陆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 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5.东经180与西经180合二为一,就叫180度经线。 6.0度纬线是赤道,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它们是两个地点。 7.地球绕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绕日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因为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在地球上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的 9.地球自转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昼夜交替,二是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 10.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导致两个后果:形成了四季和五带。.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12.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13.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14.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出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 15.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重合是悬崖。等高线闭合处为山头或盆地。 16.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7.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 18.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19.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0.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2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高大的山脉。 22.东非大裂谷是海洋的胚胎期,红海是海洋的婴儿期。大西 洋是海洋的少年期,太平洋是海洋的成年期。 喜马拉雅山是海洋的坟墓。 23.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 24.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气候要素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25.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6.一年中的气温,北半球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季节相反。 27.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气温上相比,陆地夏季更热,冬季更冷。 28.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多。 29.从赤道向两极,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 30.从山脚向山顶,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度。 31.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降水多,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多沙漠, 大陆东岸降水多,沿海迎风雨丰沛,雨少内陆背风坡。 3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33.热带有四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期中,热带雨林气候在热带分布最

性气候。 35.气候影响饮食,穿衣,农林牧业,气候异常引起自然灾害。 36.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二是砍伐森林。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7.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欧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非洲最高。 38.中低纬度的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较稠密。 世界上有四个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39.世界人口有两大趋势,一是人口快速增长,二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 40.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西亚、北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的因纽特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阿拉伯人是白种人,印度人是白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长达四百年的奴隶贸易使他们到达美洲、大洋洲。 42.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西班牙语, 巴西使用葡萄牙语,法国和中部非洲使用法语,西亚和北非使用阿拉伯语,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使用俄语。 43.基督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佛教创始于古印度。 44.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叫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从事农牧渔林业,城市聚落的人从事工业服务业。 45.非洲的村落原始古朴,亚洲的村落房屋密集,欧美的村落稀疏开阔,机械化水平高。 4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47.东南亚气候湿热,为干栏式建筑,下住牲畜上住人;热带沙漠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因纽特人住冰屋,黄土高原住窑洞。 48.浪漫水城威尼斯河多桥也多,古朴自然丽江城,水乡容,山城貌。 49.陆地面积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加拿大997万,中国960万, 美国937万,巴西854万,澳大利亚769万。 50.人口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51.地跨亚欧两洲的有: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地跨亚非两洲的是埃及。 52.加拿大与美国东部以湖为界,法国与西班牙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埃及与邻国以经纬线为界。 5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包括领海)、领空总称领土。 54.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领海3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蓝色国土)。 55.世界上有发达国家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州,包括美、加、英、法、德、意、 澳、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6.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80%,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球的22%。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的20%, 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球的80%。因此全球贫富差距很大。 57.在国际贸易方面,这两类国家是不对等的,发达国家以计算机、汽车、轮船、飞机等高新技术 产品为主,科技含量高,价格昂贵,赚钱多;发展中国家以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

原料和 初级加工品为主,科技含量低,价格低廉,赚钱少。发达国家的农业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 单产高成本低。而发展中国家半机械化或手工生产。单产低成本高。

58.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南半球,简称“南”,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简称“北”。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合作称“南南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是不平等的。

59.中国的航天工业,核工业,印度的软件业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60.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中、法、俄、英、美。

第二部分 必须记住的地图(卷面分值20%—40%)

①课本P34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 ②课本P61世界气候的分布图;

③课本P43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 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地图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5.大陆架、大陆坡、海沟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

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 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天气与气候

天气概念: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经常变化

气候: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 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 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 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来挂丝(气候)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

雨区

3.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8)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50,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2,会做活动题1.2.3)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4)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最高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

日降水量。(注:日平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和气候特征(见P6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少雨) 极地苔原气候(全年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常年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区 (全年少雨区) 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区)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夏季多雨区) 热带雨林(全年多雨) 4.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⑵海陆: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⑸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水库则风调雨顺旱涝灾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洪涝灾害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规律:18世纪前缓慢之后迅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长速度由出生率(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决定。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人口增长;=0人口不增不减;<0人口减少,负增长)

一般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慢,经济落后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出生率=出生婴儿数/总人数 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

4.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现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万

5.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一个国家或地取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66)

7.人口稀少区:干旱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人口问题: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人口问题对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过多的国家进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的国家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城市里有较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多的发展机会等。过多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病: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1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人类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深受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大体上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人的肤色和眼色逐渐变深。

12.人种的分布(见P77)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