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一: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泽东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首律诗,对于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律诗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诗句所描绘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感受感受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革命歌曲(播课件),谁知道这首雄壮的革命歌曲,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1:七律•长征。

生2:长征。

师:这首革命歌曲叫长征,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搜集了很多资料,现在谁来说说关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关于长征的很多故事。

师:你知道哪些故事?

生:《倔强的小红军》。

师:能给大家讲一讲是什么内容吗?

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将军被饿死的事情。 师:还有吗?

生:《一袋干粮》的故事。

师:讲的什么内容?

生:讲一个小女孩在救伤员时把干粮不小心掉进河里,后来他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干粮袋满满的,把草放进袋子里,最后饿的走不动了。

师:非常感人是吧?还有吗?

生:我还知道关于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为什么进行长征?

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师:很不错,我们知道了长征的原因。还有吗?

生: 我还知道在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苦,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追阻截,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直到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师:看来大家对长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这首诗是世纪伟人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的,看大屏幕(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七律和长征的课题中间有一个点。

师:真是火眼晶晶,她找到了七律和长征中间有一个点,这个点是个分隔号,把七律和长征分开。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才是真正的题目。那么你知道什么是七言律诗吗?

生: 是每行七个字,共八行,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并且和古诗一样押韵。

师:你了解的真多。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出示生字词课件)。

(五岭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生认读词语。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诗的朗读录音,注意诗的朗读节奏。(播课件录音)

师:请大家模仿录音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模仿录音自己试读。

师:谁试一试,读一读?生读课文。

师:大家来说一说他读的怎么样?

生:没有读出红军那种气势。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生读

师:老师再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请大家思考:这整首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这整首诗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写的。

师:你真的很会读书,这么快就找到了。

师:大家再来看一看诗中描写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 生: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教师板书

三、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师:请同学们再把诗读一遍,充分利用你手中的资料自学这首诗,也可以同位相互交流,待会我们来集体交流、汇报你是学习收获。

学生自学

师:我们一起交流交流,谁来读一下第一句诗?(出示课件)生读。

师:刚才大家都自学过了,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

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理解的真好。

师:这一句诗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远”好。

师:为什么好?

生:它写出了长征的路程很远。

师:有多远?

生:(两万五千里)

师:两万五千里有多远?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这是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从江西瑞金一直到陕北,行程大半个中国。

生:“千山万水”好。

师:为什么好?

生:形容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高山多,渡过的江多,隐

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师:能结合你手中的资料来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

了多少座高山、跨过了多少条大河吗?

生:18座山,24条大河。

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18座山,24条大河吗?

生1:其中有五座山是终年积雪。

生2:翻过的高山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

山、大雪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

师:你还认为哪个字好?

生:“不怕”好。

师:为什么好?写出了红军不怕长征艰难困苦。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二:七律长征

1

2

3

4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三: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 最佳答案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 最佳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四: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我充分运用我校的校本网络资源,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查找有关长征的知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这样为诗歌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设计理念

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画面,在情境中感悟;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适合的方法,我采用以读代讲,多元化朗读感悟红军战士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中国地图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创设情境,走进长征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的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谈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那段灿烂的历史,走近一个伟大的人物。齐读课题

【设计思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用《长征》的录像片段作为导入。】

2、指导读课题

(1)“征”是走远路的意思,加上“长”,该怎么读?

(2)同学们知道长征吗?

学生课前网络查找资料,传至腾讯通,学生介绍资料。

这儿有段话关于长征的,我们一起看。

(3)出示文字音像资料:突出长征跨越11个省,爬过18座山,越过24条河。

读后,有什么感受 ?(长征很长,很辛苦)

之后生再读题目。

(4)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 长征

恭敬地带着你的情感读题目。

【设计思路:五读题目,教师巧妙运用了理解词意、学生资料、

教师提供资料等手段,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一个题目,做足了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长征

1、预习反馈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词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

指生读

不知道,就运用你的电脑查查什么意思?可以是文字,也可以用一幅图片来解释词语的意思。

交流 反馈

出示图片,你觉得是哪个词?

在读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

【设计思路:为了扫清诗歌障碍及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图片等形式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岷山”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全诗

把词语放到八行诗里去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哪句诗来写的?

出示课件:

探究活动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哪句诗来写的?

3、个别读

齐读

初读后解决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描写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了红军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作者是围绕哪句诗来写的?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思考、交流:

1、长征难吗?哪些词体现难?

(远征 万水千山)

2、哪些词语又体现红军不怕难?

(不怕 只等闲)

板书“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平平常常,平凡 普通

“只”什么意思?只是,仅仅,不过是。在红军眼里什么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万水千山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三)细读诗歌,深入长征

探究活动二:细读诗歌,想象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划出。

3、除此之外,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网络查找资料 图片)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五: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__最佳答案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 最佳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六:20七律 长征

20 七律 长征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通过重点字词,理解长征中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2了解本课中作者的艺术特色:夸张、对仗、高度概括等。

教学准备:

读有关《长征的故事》,着重了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背景,了解长征。

2、初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3、理解诗歌中的词语,了解大概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意思,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

2、了解本课中作者的艺术特色:夸张、对仗、高度概括等。

教学准备:搜集长征的资料、长征组歌。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

1.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二、导入

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总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1、释题七律:词牌名 长征:题目

2、自读正音: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3、读正确词,注意停顿 读正确 读流利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理解:

等闲:当做平常事

五岭: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意思

腾:翻腾

磅礴: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鳅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千里雪:千里皑皑白雪

三军:整个军队,指红军

尽开颜:所有的人脸上都现出高兴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词,讲解诗两行为一联。了解整首词的联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全文分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找一找哪一联写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 学生在读,找一找,读一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分联学生交流意思

小结:《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交流五幅“长征图”:腾越五岭山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小结:这么多的困难课文中用一个词语高度概括了:万水千山

4、再读整首词,感悟困难。这么多的困难红军表现怎么样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堂作业:

1、 抄写诗。

2、 背诵《七律 长征》。

板书设计: 20 七律 长征

(万水千山)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回家作业:背诵《七律 长征》

完成《练习与测试》一、二、三、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指导练习,进一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指导理解课后第二题,了解长征途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进一步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诗题

2、“七律”代表什么?“长征”呢?

3、检查,个别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堂课前五分钟的复习,检查学生是否读正确读流利诗歌,复习检查学生对诗题的理解。为下面的深入学习细读文本做准备。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朗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长征图”?

2、交流: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3、这么多的困难红军表现怎么样呢?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读好中心意思的首联。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学,在诗歌的精华处圈圈画画。全班交流: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A、“腾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腾细浪 走泥丸

(2)想象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

么困难呢?

(3)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4)再带着对红军崇敬的心情读一读。

B、“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补充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3)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4)结合课文第2小题,展开交流:

“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5)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读好诗句。

C、“喜踏岷山雪” 更喜 尽开颜

(1)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3)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课后第三题“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问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感悟诗句内涵,老师适时穿插一些关于长征的文字资料,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 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经历过千难万险。)

B 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1、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 试着背诵这首诗歌。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本环节深入补充交代,通过老师的交流使学生对红军长征有更全面的认识,深入了解到红军的大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另外使学生对选材有初步的认识,写文章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板书设计:

20、七律 长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英雄气概

飞夺泸定桥 乐观精神 喜踏岷山雪

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1-3 回家作业:《随文分步》课堂练习。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七:1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情导语:

同学们,今年是2010年,七十六年前的十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那件大事载入了史册,至今令人难忘,那就是——长征。一个“长”字,你知道了什么?长征是怎么回事?

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调集军队对红军进行围剿,前四次,我们都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却在王明左的路线指挥下,失败了,红军为了摆脱困境,被迫开始了长征,长征途径11个省,走过25000里,最终到达陕北。

2.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观看根据红军长征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谈谈你的感受。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红军在漫长的征途中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

长征是红军战士用双脚走出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近长征。

二、知识积累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随后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

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5 年12 月,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1)字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云崖( yá)

(2)字形 词义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等闲:平常、寻常。

3、作品简介

《七律 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4、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

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翻译全诗,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

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竞赛】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诵比赛,对于朗诵好的学生用响亮的掌声给予鼓励。

四、诗句鉴赏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句进行鉴赏。教师鼓励学生根据

影片和有关资料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谈谈理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全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途中既要战胜险山恶水、林莽草地、严寒酷暑,又要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还粉碎了党内张国焘的破坏分裂活动,这样艰苦卓绝、极其艰险的远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就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以下六句诗从内容到形式上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二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当时,天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后边有国民党的追兵,前边有敌军的堵截,红军的长征十分艰苦。他们沿着五岭北坡,冲破敌人设下的层层封锁线,翻山越岭,进入位于云贵交界处、海拔两千多米、绵延七十余里的乌蒙山区。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作者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突出它的奔腾气势;乌蒙“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一个“走”字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但它们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人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写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上承“万水”二字。

“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红军强渡大渡河更为艰险。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尽是悬崖绝壁,惊涛拍岸,隆隆作响。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数万大军在安顺场北渡未成,全军覆没。由13根铁索组成的泸定桥平时铺有木板,敌军听说红军渡河,早把铁索上的木板全部抽去。红军先遣队经过急行军,在5月29日拂晓赶到泸定桥,占领了桥西头。当天下午4时,激越的冲锋号响起,22名红军突击队勇士身背马刀,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腰缠12颗手榴弹,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缘铁索,奋勇冲锋。一个战士被击中,下坠十几米被汹涌的急流吞没,更多的战士继续冲向前去,终于占领桥头,打开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敌人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彻底破产。红军过大渡河虽在5月末,但据许多文献记载,当时天气要比5月初过金沙江时冷些。”“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与上一句中的“暖”相对照,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八:七律长征 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进长征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的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谈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那段灿烂的历史,走近一个伟大的人物。齐读课题

2、指导读课题

(1)同学们知道长征吗?

学生课前网络查找资料,传至腾讯通,学生介绍资料。

这儿有段话关于长征的,我们一起看。

(2)出示文字音像资料:突出长征跨越11个省,爬过18座山,越过24条河。

读后,有什么感受 ?(长征很长,很辛苦)

(3)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 长征

恭敬地带着你的情感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长征

1、预习反馈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词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

指生读

不知道,就运用你的电脑查查什么意思?可以是文字,也可以用一幅图片来解释词语的意思。

交流 反馈

出示图片,你觉得是哪个词?

在读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

2、初读全诗

把词语放到八行诗里去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哪句诗来写的?

出示课件:

探究活动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哪句诗来写的?

3、个别读

齐读

初读后解决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描写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了红军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作者是围绕哪句诗来写的?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思考、交流:

1、长征难吗?哪些词体现难?

(远征 万水千山)

2、哪些词语又体现红军不怕难?

(不怕 只等闲)

板书“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平平常常,平凡 普通

“只”什么意思?只是,仅仅,不过是。在红军眼里什么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万水千山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三)细读诗歌,深入长征

探究活动二:细读诗歌,想象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划出。

3、除此之外,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网络查找资料 图片)

交流反馈

A: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

二:议 五岭、乌蒙、腾细浪、走泥丸 什么意思?

三:悟

交流反馈

指导朗读:当时头上有敌人的轰炸,前后有围追堵截,走这样五岭逶迤的山简单吗?读。想一想,他们空着肚子,饥肠辘辘,敌机在轰炸,再读,等闲吗,平常吗?

过渡:这就是红军眼中的山。这山,红军怕了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课外作业

课后查找红军长征过程中感人的故事。

(五)总结全文

本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也你你们带来一首歌,想听吗?

播放歌曲《七律 长征》

2、觉得这首歌怎么样?(有气势 豪迈)

知道这首歌的歌词谁写的吗?关于什么内容的吗?(毛泽东 长征)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词,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二、新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千山万水,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是红军战士怕了吗?没有?千山,红军战士怕了吗?那万水呢? 出示课件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探究活动三

出示课件:“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场战役。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

学习要求:

1、学生上网查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交流 学生把查找资料传至腾讯通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九:七律长征课件

有关七律长征的故事(题目)篇十:七律长征课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