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虽有佳肴中考题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2    阅读: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一:虽有佳肴 练习题附答案

《虽有佳肴》导学案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 》(《 》),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 虽有嘉肴( ) ② 弗食( ) ③不知其旨也( ) ...

④不知其善也(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道( ) ....

⑦教学相长( )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⑨教然后知困( ) ....

⑩然后能自反也( ) ⑾然后能自强( ) ⑿学学半( ) .....

⒀ 其此之谓乎( )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 今义:(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 今义:( ) .

学学半 古义:( ) 今义: ( ) .

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

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â ) 学学半( xiào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② 虽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

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强 ⑿学学半 教 .....

⒁ 其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今义:主旨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

5、 翻译下列句子。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秦汉以前各种论

著的选集,共《学记》是部的专著。

(2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

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二:七年级语文《虽有佳肴》习题及答案

虽有佳肴 《礼记·学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1.注音:佳( )肴(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 )命 学( )学( )半

2.译文: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字词句练习:1)通假字:“《兑命》曰”中的“兑”通“ ”,指的是

2)古今异义:虽有至道 不知其旨也 ..

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

3)一词多义: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

4)特殊句式: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5.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6.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7.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8.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提示:从学者的角度和教者的角度)

9.主题归纳:

答案:

1.注音:略

2.译文: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之后就会知道困难(或: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强不息(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字词句练习: 1)通假字:《兑命》曰。 兑通“,指的是 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

3)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不能填“学”因为与自学有别) .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大概 .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指“佳肴” .

4)特殊句式: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断句)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即其谓之此乎?)

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

6.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论证思路:见第5题。

7.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类比论证)

8.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提示:从学者的角度和教者的角度)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勉励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9.主题归纳: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三:第20课虽有佳肴阅读欣赏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虽有嘉肴》

3.阅读鉴赏

1.【题目】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至道/ 期日中,过中不至 B. 弗学,不知其善也/学学半

C. 教学相长也/ 缘愁似个长 D.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欣然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请用原文的句子填空)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 文章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C.本文主要阐述教与学关系,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D.“《兑命》曰”中的“兑”是通假字,通“说”,读音是“shuō”。

【解析】1.B中二者都是动词,学习。A:最好/到;C:增长/愁深;D:这样/„„样子 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这里应注意“反”“困”“强”等词的理解。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这里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教学相长”。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D中“《兑命》曰”中的“兑”是通假字,通“说”,读音应是“yu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1.B 2.知道了不足,这样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

我勉励。3.教学相长4.D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虽有嘉肴( ) (2)不知其旨也(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学学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嘉”的用法,通佳,“学”的含义是:指教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然后”。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仔细揣摩文意,可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得出“实践出真知”。还可以得出“教学相长”。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1.甘美 最好的道理 所以 指教人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教学相长,实践真知。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视频】

3.【题目】阅读下面一则古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限标两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⑴弗食( )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⑶然后能自强也( ) ⑷教学相长也(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析】1.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食”是动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虽”“至”“善”,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答案】1.是 故 / 学 / 然 后 知 不 足 2.⑴吃 ⑵所以 ⑶勉励 ⑷促进 3.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4.【题目】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①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注释】①旨:美味 ②困:不透彻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 虽有至道( ▲ )

(2)弗学不知其善也( ▲ )

2.翻译句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请用原文填空。(2分)本文论述了 ▲ 与 ▲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 的道理。

【解析】该题主要目的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理解。

【答案】1.(1)即使 (2)好 2.译文: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3.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教学相长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5.【题目】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A】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孟涂文集》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而或不知其细(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

③虽有至道( ) ④教学相长也 ( )

2.翻译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A】文的中心论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这两个句子翻译时要注意“不足”“反”“致”“广识”的解释。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这道题需要先理解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的大意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因为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就不能直接引用文章中的句子。谈从文章中受到的启示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语句要通顺,所收到的启发应该是正面的。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1.①细微末节、细小的方面 ②甘美 ③极好的道理 ④相互促进 2.①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②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3. 论点:好学尤当勤问。启示: 略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6.【题目】虽有佳肴

《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四:虽有佳肴知识梳理及习题

《虽有佳肴》《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字词(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重点字词翻译:

(1)“虽有佳肴”,“虽”,连词,即使。“佳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翻译: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本文阐明的道理:

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文章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答: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艺术特色: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②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河中石兽》

一、读准字音

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â ) 铁钯(pá ) 木杮(fâi ) 湮 ( yān ) 啮(niâ ) 坎穴( xuã )溯流( sù ) 臆( yì )断 欤( yú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â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 ),山门圮( 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 )沉焉。阅(经过,过了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 )二石兽于水中,竟( 终于,到底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 )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 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 )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 这 )非木柿(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 )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 通“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于是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 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五:虽有佳肴_练习题附答案

《虽有佳肴》《河中石兽》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 虽有嘉肴( ) ② 弗食( ) ③不知其旨也( ) ...

④不知其善也(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道( ) ....

⑦教学相长( )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⑨教然后知困( ) ....

⑩然后能自反也( ) ⑾然后能自强( ) ⑿学学半( ) .....

⒀ 其此之谓乎( )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 今义:(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 今义:( ) .

学学半 古义:( ) 今义: ( ) .

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

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

7.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8.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9.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 曳 湮 啮 溯 臆

3、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阅: 棹: 曳:

湮: 啮: 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3分)

⑪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⑫众服为确论。

⑬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4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⑫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⑪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⑫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4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为什么老河兵知道石兽在哪儿?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4分)

答案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

的选集,共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â ) 学学半( xiào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② 虽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

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强 ⑿学学半 教 .....

⒁ 其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

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六:虽有佳肴练习题

20、虽有佳肴 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和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一、整体感知 1、。是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 编撰。《礼记》选自《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 的论著。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 和 的关系。

2、本文的中心句是 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5、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

6、想一句与课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 7、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二、翻译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1 ) 2 ) 3 ) 4 ) 5 ) 6、虽有至道( ) 7、 )8 ) 9 )10 )

11、然后能自强也( ) 12、教学相长也(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兑命》曰( ) 三、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故曰:教学相长也。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虽有佳肴 古义: 今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五、默写课文。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七:九期中考试题模板

D、《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五经”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6、填入横线的语句,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哪能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 , 。 A、要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就要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 B、只有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才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C、未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哪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D、未经历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哪能体会挫折磨难的考验 7、请根据要求填空。(10分)

(1)《观沧海》中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 , ;

, (2分)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揭示新旧更替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2分)

(3)《天净沙•秋思》的体裁是 ,全诗的主旨是 (2分)

(4)默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 , 。(2分)(5)你最喜爱 花,请写一句关于这种花的古诗词: (2分)

8、请仿照下面句式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2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 , ;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9、下面是摘自网络的一段文字,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4分) 杜甫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诗圣,近日来却有两百余幅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在这些对语文课本插图的“再创作”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1不过,恶搞应该是有底线的。印度人不的思考和反省。

(1)请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加点的文字 (2)在“□1”处应加上的标点符号是

(3)请在“□2”处填入一个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4)根据上下文,修改画线的句子,使之符合文意。

10、学校举办“话说成长的烦恼”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下面的任务。(4分)

(1)活动中许多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成长的烦恼。你有什么样的烦恼呢? (2)如果你的好友也遇到了与你同样的烦恼,你将怎样开导他?请试着写出你要说的话?

二、 阅读理解(38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3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虽.有佳肴 (2)不知其旨也 (3)学.学半 (4)不知其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教然后..

知困 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4、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3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2分)

紫藤萝瀑布(节选)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qióng)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5、开篇独句成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2分)

“大条幅”与前文17、文中加点的字“挑逗”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打 阎连科

(1)我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2)我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换成一沓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的苇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发给他的儿女和正月来走亲戚的孩娃们。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每天上学时,我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

(3)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我的脸又热又痛,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的,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不看我,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批注:一个“扭”,是父亲下意识的掩饰,但“眼里含着的泪”让我们窥见他严厉外表下的内心世界,那时对儿子的心疼,也有一个父亲无奈的辛酸。】

(4)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仅仅因为偷黄瓜,父亲也许不会打我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卖黄瓜的钱。那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

(5)父亲知道后,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的,毕竟我有前科。他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

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那一次,我的脸肿了。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睡到半夜父亲却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然后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一会儿他就出去了,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上的一张凳子上。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没有动。

(6)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那时我已经十几岁。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从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7)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一样。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十多年,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8)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批注: 】

(9)两年后,我的父亲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

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

(10)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二十四五年了。我不停地想念他。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可惜的是,父亲最最该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却被我遮掩过去了。而且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懊悔。只是觉得,父亲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盗之后,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在父亲的一生中,要能再对我痛打十次八

次就好了。觉得父亲如果今天还能如往日一样打我骂我,我该有何样的安慰、幸福啊。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19、简要概括文中三次“打”。为什么作者说第三次是“最最该打我的”?(2分)

20、参考第(3)段的批注示例,对第(8)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3分)

21、结合语境,说说第(9)段画线句详细描写刮脸刀的作用。(2分)

22、 第五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3、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对父亲的“打”有以下不同的认识。请你也发表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适当的阐述。(3分)

同学A:这个父亲有些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

同学B:“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同学C:只有经过多年,作者才能明白父亲的“打”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我的看法和阐述:

三、作文(30分)

在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蹒跚学步,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

着帮父母做家务,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勇于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试题答案

1--6 DCBDDC 7、略

8、读书,让我们拥有崭新的发现;读书,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9、(1)家喻户晓 (2)„„ (3)泰戈尔 (4)把“不会不”改为“不会” 10、略 11、(1)即使 (2)甘美 (3)教 (4)好处 12、B

13、略 14、略

15、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侧面烘托紫藤萝花开得繁盛)

16、瀑布 紫藤萝花

17、运用拟人,以动为静,可以表现出紫藤萝花开得繁盛,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还表现出紫藤萝花的活泼、调皮的情趣。

18、花瀑 深深浅浅的紫 流动、挑逗、欢笑、迸溅、笑着、嚷嚷 花穗 上面的盛开,下面的绽放 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19、第一次是因为我偷父亲的钱买烧饼;第二次是因为偷黄瓜和卖黄瓜的钱;第三次是偷刮脸刀。这是一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且“我”欺骗(隐瞒)了父亲。 20、示例:这里的“扭”也是一种掩饰,“我”想掉泪,是因为父亲的话触动了“我”的内心,“我”为父亲的老去感伤,也为自己欺骗了父亲感到自责和愧疚。

21、睹物思人,传递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也表明父亲非常珍惜儿子送给他的刮脸刀。

22、运用了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了父亲的后悔和对儿子的心疼。

23、示例1:父亲的“打”,的确是爱的表现。父亲打“我”,都是也为“我”确实犯了错误。从“半夜把我摇醒”这一细节中可以读出,父亲是多么希望“我”没有偷窃;从父亲“眼里含着的泪”“轻摸我的脸”等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怜爱和他的自责。所以,这是迫不得已的“打”,是让“我”好好反省的“打”,是充满父爱的“打”。

示例2:父亲的“打”对作者而言是一种安慰和幸福,但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懂得。年少的“我”并不能理解父亲的“打”,只有“活到今天”,“我”才明白这是对“我”的爱和教育,能消除“我”内心的不安和自责,能给“我”带来心灵的安慰,人生的幸福。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反复强调父亲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 示例3:我认为“打在儿子的身上,痛在父亲的心里”。父亲痛打儿子后眼里的泪水,半夜里独自坐在院子里的身影,都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疼爱,作为父亲所承受的重压。所以,父亲打“我”,对他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八:虽有佳肴复习题

《虽有嘉肴》复习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

教学相长( ) 弗食(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⑴虽有嘉肴( ) ⑵弗食( ) ⑶不知其旨也( ) ...

⑷不知其善也( ) ⑸然后能自反也( ) ⑹虽有至道( ) ....

⑺教学相长( ) 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⑻教然后知困( ) ....

⑽然后能自反也( ) ⑾然后能自强( ) ⑿学学半( ) ....

⒀ 其此之谓乎( ) ⒁《兑命》( ) ..

3、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 今义:(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 今义:( ) .

学学半 古义:( ) 今义: ( ) .

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 ( ) 今义:( ) .

4、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4)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九:虽有佳肴_练习题附答案

《虽有佳肴》导学案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 》(《 》),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 虽.有嘉肴( ) ② 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 )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⑨教然后知困.( )

) )) ) ) )

⑩然后能自反也( ) ...

⑾然后能自强( ) .

⑿学学半( ) .

⒀其此之谓乎( )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 今义:(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今义:( ) .

学学半 古义:( ) 今义: ( ) .

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â ) 学学半( xiào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③ 虽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

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强 勉励 ⑿学学半 教 .....

⒀ 其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今义:主旨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5、 翻译下列句子。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秦汉以前各种论

著的选集,共《学记》是部的专著。

(2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

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虽有佳肴中考题篇十:《虽有佳肴》习题

《虽有佳肴》练习题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虽有佳肴 古义: 今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三)翻译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6、其此之谓乎?

(四)填空。

1、《礼记》,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 (朝代) (人名)编撰。

2、“四书”是指《 》《 》《 》《 》。 “五经”是指《 》《 》《 》《 》《 》。

3、《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 系统性的 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 ”等。

4、本文的中心句是( )。

5、该文中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6、《虽有嘉肴》一文集中论述了 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7、你同意上述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这一观点的?(论证思路)

8、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0、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11、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2、想一句与课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

2、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

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

何不试之以足( ) .

(四)1、《小戴礼记》,儒,西汉,戴圣

2、《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礼记 第一篇 教育学(或 教育、教学活动) 教学相长

4、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也 5、教学相长 6、教与学 教学相长 7、同意。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8、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9、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0、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文章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1、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20.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