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2    阅读: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一: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

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

【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 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臵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

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这反映了( )

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

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A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故B项错误;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4.随着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历代政府大都设置官吏对商业活动进行专门的管理,下列古代官职中,不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是( )

A.“五均”官 B.草市尉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五均官为王莽为了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的官员;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后政府设立草市尉管理;市署令为政府设立的管理“市”(城市商业区)的官员,因此A、B、D项都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官职;而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因此选C项正确。

【答案】C

5.西汉时期,朝廷颁令:“欲益买宅,不比(紧靠)其宅,勿许。”西汉的这种限购令,其目的可能是( )

A.抑制过高房价

C.保护小农经济 B.加强社会控制 D.实现大一统 C.中正 D.市署令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西汉限购令

【解析】材料大意是:你想买房,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有的房子。禁止这种非紧邻的居民进行不动产交易,主要是为了方便登记人口和房产,便于管理,故B项正确;西汉房价是否过高,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故A项错误;房产限购是政府的商业政策,与农业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西汉通过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与限购令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

《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城市化;“斯大林模式”

【解析】资料涉及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俄国城市化,综合资料可以分析出B项正确;A、D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资料主要显示的是城市化进程,故C项不正确。

【答案】B

7.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私商出现

【解析】百工居肆反映了私人手工业的发展。范蠡经商致富反映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综合二者,即反映了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故排除ACD。

【答案】B

8.中华文明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不主张远征。下列内容不能体现这种认识的是

( )

A.修筑万里长城

C.开辟丝绸之路 B.元朝的建立 D.郑和下西洋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元朝的建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

【解析】“善”“仁”“和”都是儒家思想。着重考理解儒家思想与政治表现的关系。A项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不是为了征服,故体现这种思想。B项元朝建立,统治者则是四处征服,因此不能体现这种思想。C项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这种思想。D项郑和下西洋,也是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为了征服,也体现这种思想,故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9.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实行了分封制

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对城市的管理

【解析】材料与农业无关,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①错误;“设沛国于相”,说明汉初除在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实行分封,建立王国,故②正确;酒榷是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没有涉及铁器的专卖,故③错误;材料反映在沛国颁布“酒榷”,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对市场进行管理严格,故④正确,因此②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0.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 )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乘国家财经困难之阮在城市中大搞囤积居奇,谋取厚利,列侯封君都得向他们低头求取供给的情况,这反映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情况,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会出现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现象,故B项错误;封建王朝抑制商业发展,故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

【答案】D

11.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 )

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 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

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发展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由此可分析出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C正确。A、B材料没有体现,D项民众纷纷仿效富商大贾,而不是官员,D不正确。

【答案】C

12.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C

13.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秦汉时期”。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该制度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排除C项。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秦汉时期,郡县制的推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

【答案】B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下列现象出现于该时期且长期得到发展(延续)的是( )

A.田庄 B.草市 C.九品中正制 D.“工官”工场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二: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4年肇庆一模)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落后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落后

C.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

D.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C.②③ B.②④ D.①②③

3.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4.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禁止任何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

5.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为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13年已召开八届。

(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时,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答案:

1.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确立,为了保护农业发展,从商鞅变法开始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后,历代统治者都实行这一政策,它严重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2.C 【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故①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商业发展情况,故②③正确。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

3.D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说明等级观念淡化,其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A、B、C三项说法有误。

4.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在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但不能说是禁止所有的海外经商活动。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5.(1)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启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

(2)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障碍: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帮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三: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限时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浙江省五校2011届高三测试,4)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术、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可以看出(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2.(浙江台州中学2011届高三测试,12)文物考古和鉴定往往需要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辨别。而其中有些赝品往往只需用肉眼就能轻易作出判断,请仔细观察和辨别下列铜币的拓片,其中哪一枚可能是真币?( )

3.(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13)有关唐代“草市”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它是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②它有“草市尉”进行管理

③它后来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④它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4.(温州十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测试,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5.(浙江省金华十校2011届高三测试,14)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6.(浙江省六校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1) 某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 )

A.史籍《宋史》 B.北宋“交子”刻版等实物

C.宋朝诗词作品 D.电视剧《水浒传》

7.(温州中学2011届高三测试,9)平遥是著名“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B.晋商善于资本运作

C.晋商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商帮 D.汇兑事业在中国得以发展

8.(嘉兴一中2011届高三测试,8)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处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史记》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

A.长期停滞不前

B.虽受官府压制但仍有发展

C.一直非常发达

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10.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当时叫( )

A.飞钱 B.柜坊

11.(2011·天津高考)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2.(2011·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3.(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比较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已经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耕织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14.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B.劳资矛盾尖锐 D.商品经济发达

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④集镇和夜市兴盛

A.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16.(2012·天津高考)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17.从秦朝半两钱到宋元时期纸币的流通,这种货币形式变化的原因是( )

A.纸币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B.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D.纸币的商业信用较好

18.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

A.重视商业的作用

C.重视农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 D.提倡农商并重

19.“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城市商业发展的现象( )

A.秦朝时的咸阳

C.唐朝时的洛阳 B.西汉时的长安 D.宋代时的临安

20. 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其实在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之外,主要指的是一种经商活动。“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古代与徽商齐名,它是( )

A.浙商 B.闽商

C.粤商 D.晋商

21.唐代张籍《贾客乐》中写道:“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其体现的商运方式是( )

A.陆路商运 B.海外商运

C.水路商运 D.长途贩运

22.“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能反映当时的问题是( )

①商人众多 ②商业繁荣 ③农村破败,田地荒芜 ④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3.商人的活跃,对商运交通的影响很大,下列对这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大的商业都会,往往四方商船云集 ②出现从事水上航运的大规模商船 ③陆路商运发达,相关服务业生意兴隆④促进造船技术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4.(2011年福建调研)一位宋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下列哪种活动不符合实际( ) .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2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请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 )

A.《长安城的落日》 B.《坊墙倒塌以后》

C.《汴河两岸》 D.《宋代东京的辉煌》

2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怀胥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27.“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唐诗反映的社会本质问题是( )

A.人际关系的庸俗 B.社会风气的败坏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价值观念的更新

28.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孟元老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 )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时间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控

D.江南经济的繁荣

29.曾经在央视热播的连续剧《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明清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③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2011年高考浙江卷)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 下面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二 “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三 下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提取信息:苏州既是奢侈品的集散地也是一般商品的集散地。

2.A【解析】中国古代钱币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等几类。秦灭六国后,以秦币为全国货币,秦半两成为与上币黄金对称的下币,铸行全国。秦半两其面文高而狭长,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圆孔方,面背无廓。五铢钱与半两钱同是以重量为钱名的铜钱,法定重量为五铢。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通行了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四:人教高一历史练习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课 时 练 习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单选题

1. 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2.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3.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胜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面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B.指出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D.说明保待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4.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5.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6. 北宋东京(今开封)

“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

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7. 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④劳动力也开始成为商品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 A.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8.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9. 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

10.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③宋代城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②③ C.②④ 二、材料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B.①② D.①③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纪》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课 时 练 习 答 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5 6-10 11.

(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统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

D A B D A A D A B A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五: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堂知识演练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回答1~6题。

1.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被称为“商人”,最初是由于( )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姓商

C.最早的商业活动开始于商朝

D.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答案】 A

2.唐代城市设有专门的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场交易,这反映出( )

A.唐政府认识到市场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B.商品经济在唐朝占据主导地位

C.唐朝时市场交易被政府严格控制

D.唐朝禁止私人从事商业活动

【解析】 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较弱。唐代城市中市令或市长的主要职责就是严格管理市场交易活动。

【答案】 C

3.“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西汉长安 B.唐朝洛阳

C.北宋开封 D.南宋临安

【解析】 题干情景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状况最早出现于北宋。

【答案】 C

4.下列符合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实的是( )

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 ②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③宋朝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立榷场进行双边贸易 ④元代广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 辽、夏、金、宋都是中国境内的民族政权,元代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③④应排除。

【答案】 D

5.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使 B.都护府

C.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

【解析】 本题考查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答案】 A

6.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 )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也开始成为商品 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①③⑤都是教材上列举的关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明朝中期后,开始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表现,故④符合要求。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所以②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回答7~10题。

7.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 )

A.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商人社会地位优越

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壮大,其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控制经济,甚至左右政治。

【答案】 B

8.唐朝城市固定的交易场所——“柜坊”的职能是( )

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B.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

D.负责皇家物质的采购

【解析】 唐代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答案】 A

9.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B.密切的南北往来的经济关系

C.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形成

D.陆上及海上丝调之路的繁荣

【解析】 政治统一为商业繁荣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大运河的开通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可见A项是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B、C、D三项均是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或影响。

【答案】 A

10.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对外贸易中所坚持的原则不包括( )

A.“厚往薄来” B.“倍偿其价”

C.宣扬国威 D.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解析】 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贸易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目的不在于获取多大的经济效益。

【答案】 D

11.货币是社会流通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元鼎四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注钱的质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货币的影响。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演变。以明代为例,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答案】 (1)统一币制是实现和巩固政治统一的有力措施。统一币制便于各地经济的联系和交往,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2)演变: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

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由多种货币并行向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的演变。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业资本的活跃。

1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图一

图二 北宋东京城布局

图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请回答:

(1)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所处时代。

(2)从图二、图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析】 (1)问抓住图中大明宫建筑和坊、市分开的布局等特征,判断为唐都长安;(2)问抓住商业活动变化这个中心回答问题,仔细分析图片信息。

【答案】 (1)长安,唐代。(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

市场;商业活动频繁。

课后巩固提高

1.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 )

A.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B.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

【解析】 解答本题要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汴京”指北宋都城东京,材料表明东京的交易市场宏伟壮观,交易量庞大,这说明了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答案】 A

2.(2010·苏州高三教学调研考试)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商业的繁荣,它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盛。

【答案】 D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

材料二: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回答:

(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

(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

【答案】 (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

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

(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原则,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六:必修二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古代商业的发展 练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二、学习过程

(一)自学环节: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课标要求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活动一:

背景材料:材料一:继发现我国最早的道路网、最早的宫城之后,在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内,考古工作人员又在宫城附近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其中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是迄今东亚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材料二:官营手工业涉及的部门之多,有煮盐、冶铁 、铸钱、丝织业……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还可以凭借国家的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探究活动二:

背景材料:教材第10页《学思之窗》

探究问题: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探究活动三:探究问题: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及特征。

四、质疑环节

五、课堂总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出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图

六、知识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A、灌溉工具 B、冶铁工具 C、播种工具 D、纺织工具

2、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是在

A、唐代 B、宋代 C、元朝 D、明朝

3. 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应出自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私营企业

4、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其闻名天下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5.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关系的产生

6. 古代中国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7. 古代制瓷技术的成熟始于:

A、商周 B、东汉 C、魏晋 D、隋唐

8.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这表明我国古代 ( )

A.冶金业发达 B.制瓷业发达 C.丝织业发达 D.造纸业发达

9.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

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10.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1、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12、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有 ( )

①长期领先于世界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③规模不断扩大,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成相应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分析下列有关景德镇的材料 材料一、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

①根据材料一回答,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10分

②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回答:材料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6分

③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变化?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6分

④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推测一下景德镇的制瓷业在近代会出现什么变化?(推测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至少答出三种可能性。)6分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自学环节: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课标要求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活动一:

背景材料:教材第4、5页图片“石斧、石犁”和“骨耜、鉄犁、铁犁犁冠、牛耕画像石、西汉耧车模型”

探究问题: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探究活动二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探究活动三:学习延伸

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四、质疑环节

五、课堂总结

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出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图

六、知识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 商周时期商业的主要特点是

A 使用金属货币B 官府控制商业C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D 出现了商业城市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是

① 统一货币 ② 统一度量衡 ③ 修筑驰道 ④ 文化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西汉长安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B 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

C 市区与生活区未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D 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4、下列对唐都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叙述正确的是

① 频繁的对外商业活动提高了长安的国际地位 ② 是唐朝繁荣的商业城市 ③ “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 ④“坊”“市”的分置限制了长安城的商业活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扬州、益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B 有些农村集市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

C 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D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6、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 要重视官员提拔B 要减轻人民负担C 要重视海外贸易 D 要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7、明朝中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8、隋唐时期,长安的西市有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这反映出

① 隋唐对外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③ 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④ 统治阶级对商业放任自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这一情况最早始于 A唐代中期 B唐代后期 C北宋初期 D北宋中期

10、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和晋商的共同特点是

①经营范围广,活动空间大②善于长途贩运③以贩运食盐起家,财力雄厚④以兴办票号著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

上表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五代的商人和商业资本,基本情况和前代相同,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商业资本积累的规模增大,所以出现了一些变化。商帮的形成,便是唐以来商人活动的一个特点。唐代商人由于其行业不同,形成许多商帮。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盐邦、茶商、米商、木材商、珠宝商、对外贸易商、丝织品商、金融商、南北杂货商等。

材料二:这个时期(宋元),不仅城市的经济意义已愈益明显,而且商业资本也更加活跃。从事金银、采帛、珍宝、香货、茶、盐、米和木材买卖贩运的大商人,积累了巨额资财。当时财产百万者甚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开封有米商百余家,贩卖额高达千百万贯,平均每家贩卖额有数十万贯。海舶商人更富,元朝的官僚大贾朱清、张瑄……“田园宅馆遍天下,库藏仓庚相望……”

材料三:(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山西商、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其他铜商、沙船商、丝商、茶商、当商,均拥有数十万两乃至数百万两财富。

——以上资料均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指出隋唐五代和宋元两个时期商业发展的异同。12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4分

(3) 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6分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七:2014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修2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史记》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

A.长期停滞不前

B.虽受官府压制但仍有发展

C.一直非常发达

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法律贱商人”是抑商,而“商人已富贵矣”则反映了商业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受压制,但仍有发展。

答案:B

2.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当时叫( )

A.飞钱 B.柜坊

C.票号 D.邸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唐朝时柜坊是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和借贷的机构。

答案:B

3.(2011·天津高考)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意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

4.(2011·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1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会馆概念的理解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同乡商人们建设工商会馆是为了招待行旅,存放货物,而不是作为地方的商业中心,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材料都有所体现;由材料中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的记载可看出苏杭两地间的商贸联系,故A项说法正确。

答案:B

5.(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比较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已经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耕织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从材料看乡村出现集市,商品种类较多,但是注意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商品,A、B、C三项符合材料;从题干同州集市的时间限制,说明尚未打破时空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B.劳资矛盾尖锐 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假冒商标侵权案,官府立该碑进行禁止、规范。分析各选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材料中未反映;B项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劳资矛盾;C项商业法律十分完备的说法不够准确。故选D项。

答案:D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④集镇和夜市兴盛

A.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 2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答案:D

8.(2012·天津高考)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到达中国,元朝对外贸易最大的港口是泉州。当时泉州因环城大量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刺桐树而得名刺桐,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熹、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

材料三 (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绽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水浒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因素?(6分)

(2)简要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与材料一有何联系。(4分)

(3)“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从史出”是史学探究的重要原则,而史料的可信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对上述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宋代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哪一种,并简述理由。(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符合“新的经济因素” - 3 -

的信息;第(2)问,材料二体现了宋代大量铸币的现象,这与材料一宋代商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第(3)问,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宋代普通民众日常生活”,要充分挖掘材料中相关信息。

答案:(1)新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2)材料一表明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是导致宋代铸造大量货币的重要原因。

(3)铜(铁)钱。理由:材料一为个人所述且票据和纸币主要出现在大宗商业活动中和个别地区。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

- 4 -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八:2013届一卷冲关复习题■第16节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6节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单元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济南模拟)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秦、楚两地相距甚远,说明①②③正确。④成语中不能体现。

答案:A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C.以农为本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D.重农轻商

解析:材料肯定农、工、商、虞各自重要的经济地位,提出了农、工、商、虞皆本的思想。

答案:B

3.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 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 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解析: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即草市。到唐代时,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据此草市指的是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选D项。

答案:D

4.(2012·清远模拟)“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

A.隋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B.唐朝长安城 D.明朝苏州

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项排除。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据此本题选C项。

答案:C

5.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故应排除D;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B和C;而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故A项符合要求。

答案:A

6.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 )

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原因在于经济和交通因素,B项指的是唐朝,故应排除;C项应该指的是宋朝的交子,故应排除;D项在明朝也应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答案:A

7.(2012·武汉模拟)“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达到缴税年龄)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年老不再缴税或死亡)则还田。”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

A.井田制 C.均田制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D.土地兼并

解析:阅读材料内容可知,国家将一定土地按统一的标准分配给农民,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C。

答案:C

8.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即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山居 ( )

A.从事商品生产

B.田庄里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过着自耕农的生活 D.田庄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解析:材料中关键词为“耕以饭,亦桑贸衣”即种田得粮食,种桑养蚕吐丝织布,体现自给自足。

答案:D

9.下列言论体现了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是( ) A.若不准开工厂,则工作之人无以资生 B.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C.缙绅家之女(婚姻)唯才是计,不问非类 D.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解析:A项主张发展工商业解决人民生活问题,B、C两项是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习俗的影响,D项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

答案:D

10.“毫无疑问,17世纪末竞相与中国通商„„有力的助长了满洲人„„的改革。可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

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出于此种考虑,它那时禁止外国人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马克思)这一政策是指( )

A.重农政策 C.八股取士

B.抑商政策 D.闭关政策

解析:时间为17世纪末,根据从“那时禁止外国人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分析当时限制与外国的交往,故答案为D。

答案:D

11.(2012·徐州模拟)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解析: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故答案为C。

答案:C

12.“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A、B、C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禁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2: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

《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3:(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4: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

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1、4,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材料2与材料3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4分) (3)据材料4,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4分) (4)据材料2、4,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贩贱卖责”归纳出白圭的经商理念,并根据材料1、4体现的信息得出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以及明代商帮的形成;第(2)问比较材料2、3得出商品由奢侈品到日用品的变化;第(3)问分析徽商和晋商的经营商品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区别;第(4)问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回答。

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3)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九:2007——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名题分解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城市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2012·安徽文综历史·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城市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正确。北宋的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文娱场所的经营者在材料无法体现(实际上多为私人经营);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故B、C、D项错误。

【答案】A

3.(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以致商人群体增加,农民比例减少;A、C、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B

4.(2012·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对外贸易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和迁移理解能力。注意题干关键信息“马可〃波罗”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元朝的对外贸易(因为马可〃波罗在元朝时长期居住中国),而福建泉州港在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或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答案】A

5.(2012·江苏历史·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宋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荣景象,从画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汴京突破坊、市限制。A项坊市的隔离仍然存在,B、C项反映的是草市和夜市,与突破场景不符合。

【答案】D

6.(2012·海南卷历史·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商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注意题干中限制词:直接反映。题干反映了明初生员穿玉色衣服、加饰表黑色边条到明后期的崇尚“妇人红紫之服”的现象,D项正确;A项题干无从反映,B

项题干无从反

映,说法也与史实不符;C项是题干历史现象所能反映的,这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的社会风尚的变化 ,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D

7.(2012·上海历史·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秦朝的商业)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迁移。公元前217年秦朝已经统一中原地区,并以秦半两钱作为通用全国的法定货币,因而蚁鼻钱已经不能再中原流通。

【答案】C

8.(2012·上海历史·15)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

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 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的商业)

【解析】B、C项在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城市已经出现,D项商人的衣着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用排除法选择A项,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明朝中叶传入中国。

【答案】A

2011年题组

1.(2011·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

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

2.(2011·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也正确。

【答案】B

3.(2011·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

【答案】A

4. (2011·海南单科·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解析】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选项B中的市“备臵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

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

【答案】C

5.(2011·上海单科·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古代中国使节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出使外国时,常常携带贵重商品作为表示两国交好的手段, A、B两项仅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D项的中英鸦片贸易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与题干表述不符;C选项的朝贡贸易则是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光荣礼节”(如郑和下西洋).

【答案】C

1.(2011·海南单科·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解析】本题以杜佑的言论作为切入点,考察了唐代经济变化的原因,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水利工程的修建,商品经济发展等。第(1)题,注意从两个朝代不同的农业政策来进行比较,具体可以计较两者的对农业人口的控制、流向和对水利的修建等方面寻找答案作答。第(2)题,人口大量从事非农行业,说明社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原因应该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解放部分劳动力、商品经济发展、唐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等角度作答,影响应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的要素去回答问题,如商品数量、市场活跃度、商人的数量地位等角度归纳作答。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篇十:(备考2015)全国2014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备考2015)全国2014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H2-古代商业的发展

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1. (2014·襄阳四中冲刺模拟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图一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图二 德国诺林根城市平面图

说明:该城建于9世纪,约1217年成为德意志自由城市。图中1处为教堂及教堂广场;2处为市政厅;7处为制革作坊;24处为盐、酒仓及粮仓;29处为玉米贸易点。 提取以上两幅城市平面图的主要信息,比较北京和诺林根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或思想文化的角度对产生不同特点的原因予以说明。(12分)

【答案】不同一:北京城布局方正规则,主要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城防规格严整,街道呈棋盘式分布;诺林根城平面形态呈椭圆形,轮廓自由,道路系统不规则,弯弯曲曲,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4分)前者与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有关,后者则体现的是城市随地形变化有机形成。(2分)

不同二:北京城紫禁城(宫城)居中,处在皇城、内外城的层层拱卫之中,四坛相围;诺林根城则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场为中心。(4分)前者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后者则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的体现。(2分)

不同三:北京城政治色彩浓厚,建筑以宫殿、官署为主,仅有粮仓、灯市等极少的经济场所;诺林根城经济功能突出,表现手工作坊和贸易点遍布全城,沿街都是居民点和工商业铺面。(4分)前者体现的是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后者则体现的是重商主义,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2分) (考生回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2014·湖北孝感五月摸底)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答案】D

3. (2014·长沙雅礼中学高考模拟卷)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C.宋代以后专制兵权加强 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D

4. (2014·长沙雅礼中学高考模拟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变革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宁欣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变革角度说明唐宋时期变革表现。(12分)

【答案】: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城市变革的几个因素,即发展阶段、分布、规模、重心、观念、人口构成、文化结构等,回答时结合所学内容从城市变革对唐宋商品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影响角度回答。

5. (2014·徐州信息卷)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答案】D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6. (2014·徐州信息卷)“道本器末”、“中本西末”、“变器不变道”、“变末不变本”,主

张以上观点的人

A.顽固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支持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 D.推动政府进行文化教育改革

【答案】B

7. (2014·江西师大附中三模)(12分)历史数据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

公元前220年(战国末年)估计2000万人 。

2年(西汉元始二年〕 5959万人。

220-265年(三国时期) 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

581--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 。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4844万人 。

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

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

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5883万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万人。

1651年(清顺治八年) 1063万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万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万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万人。

分析《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3分) 说明:战乱分裂破坏社会经济,统一稳定推动社会发展。(3分)

示例二: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等人口合计增长较快。(3分)

说明:民族融合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3分)

示例三: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期,人口持续增长。(3分)

说明:中国小农经济、农耕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政策的调整完善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3分)

8.(2014·山东实验中学三模)“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以下符合

这一观点的是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

D.坊市格局明确,官府严格管理商业活动

【答案】A

9. (2014·山东实验中学三模)(20分)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 依据材料一,比较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不同。(6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6分)并简要分析其影响。(8分)

【答案】 答案:(1)中国:官僚控制;司法审判随意;工商业由国家主导,经济功能较弱。西方:具有较强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注重运用法制保护公民权利:城市经济功能强大。(6分)

(2)原因:列强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6分)

影响:使中国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8分)

10. (2014·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11. (2014·湖南长沙二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

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6分)

【答案】答案:

(1)不同:中国:重农抑商;(2分)西方:重商主义和自由经济政策(3分)

原因:中国: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2分)

西方: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2)经济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战国时期中国井田制崩溃,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为适应这一社会发展,出现重农抑商政策;(2分)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发展,由此产生“重商主义”政策;(2分)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重商主义被摒弃,产生自由经济政策。(2分)

经济政策能够影响社会发展。(2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迟迟不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分);重商主义推动了欧洲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分)自由经济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2分)

12. (2014·陕西西工大附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

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 这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答案】D

13. (2014·武汉二中二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