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23    阅读:

篇一:《高二语文试卷》

渭源一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杜海霞 复核人:陈旭军

第 Ⅰ 卷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踯躅(zhú) 嘀咕(dí) 兴奋 (xīng) 汗流浃背(jiā) B.偌大 (ruò) 霰弹(xiàn) 嫉妒 (jì) 大腹便便(pián) C.戏谑 (xuè) 迤逦 (yǐ) 症结 (zhēng) 浑身解数(jiě) D.关卡(qiǎ) 编纂(zhuàn) 顷刻 (qǐng) 一模一样 (mú)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呕哑嘲哳 泣涕涟涟 艰如磐石 暮蔼沉沉 B. 乌雀南飞 葳蕤生光 长亭践别 轻拢慢捻 C. 千里迢迢 慨当以慷 无语凝噎 修我矛戟 D. 豆蔻年华 羽扇官巾 蹑履相迎 言笑宴宴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厌倦) 可怜体无比(可爱) 及前王之踵武(威武) B.何时可掇(拾取) 府吏见丁宁(我) 肇锡余以嘉名(赐)

C.将子无怒(将要) 少无适俗韵(气质,风度)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D.始速祸焉(招致) 榆柳荫后檐(树阴) 惟觉时之枕席(睡醒)

4.下列加点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A.爱而不见 王回深父 思厥先祖父 B.于嗟鸠兮 自牧归荑 终老不复取 C.与子同泽 说怿女美 箱帘六七十 D.隰则有泮 蒲苇纫如丝 一尊还酹江月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这次考试,他信誓旦旦勇夺全年级第一。

B. 安史之乱后,杜甫与好友们都已劳燕分飞,只得只身漂泊西南。 C.《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五句十行,层层深入,一气呵成,哀婉动人。 D. 由于陷入金融动荡的危机之中而难以自救,美国胁迫中国抱薪救火。 6.下列加点词语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余曰正则兮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李牧连却之 ④不能独完 ⑤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语文试卷 第1页 共8页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⑧栗深林兮惊层颠

⑨虎鼓瑟兮鸾回车 ⑩商人重利轻别离

A.①⑨ / ②④⑥⑩ / ③⑧ / ⑤ / ⑦ B.①⑤⑨ / ②④⑥ / ③⑧ / ⑦ / ⑩

C.① / ⑤⑨ / ②⑩ / ③⑧ / ④⑥ / ⑦ D.①③⑧ / ②⑩ / ④⑤⑥ / ⑦ / ⑨

7.下面的对联所写对象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②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③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千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⑤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A. 杜甫 李白 白居易 陈子昂 诸葛亮 B. 杜甫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杜甫C. 李白 屈原 白居易 陈子昂 杜甫 D. 李白 屈原 白居易 杜甫 诸葛亮

8.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离骚》抒写理想与爱国激情,富于浪漫气息。《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B. 屈原,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春秋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白居易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诗作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它与北朝民歌《敕勒歌》并称“乐府双璧”。

D.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严格的区别。标题表明了词所涉及的内容,词牌是与韵相配合的乐调,两者分别表示词的内容和形式。“念奴娇”“声声慢”“虞美人”“琵琶行”都是词牌名。二、课内阅读(每小题3分)

语文试卷 第2页 共8页

9.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B.失向来之烟霞 天姥连天向天横 C.渌水荡漾清猿啼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10.下列关于《琵琶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注意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

B.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音乐旋律的行进过程,创造了一个异常优美动人的音乐意境。

C.全诗包含两条线索:一是琵琶女的身世,一是作者的感受。前者是暗线,后者是明线。两条线索巧妙地交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

D.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身世,来抒发自己有过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 阅读《孔雀东南飞》片段,完成11-12题。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1.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排比和铺陈 D.比喻和起兴 12.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 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

语文试卷 第3页 共8页

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司纳林赂,坐诉者 坐:定罪 B.穆廉得其实 廉:廉洁 C.穆上章劾之,不报 报:答复 D.穆治之不少贷 贷:宽恕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比谒选,有司馈之赆 曾不知老之将至 B. 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 泉涓涓而始流

C. 还,以疾卒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D. 李之宗人诉于官 不拘于时,学于余

1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②仁宗监国,屡上封事

③理冤滥,摧豪强 ④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⑤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 ⑥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却因此名声大振。

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

C.鲁穆生活简朴,拒绝馈赠,廉洁正直,不畏权贵,执法严明。他的儿子鲁崇志有他父亲的风范。

D.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

第 Ⅱ 卷

语文试卷 第4页 共8页

四、22分

17.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长信秋词五首①

(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秋词》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共五首。 (1)诗题为《秋词》,那么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分,每小题1分)

(1) 君当作磐石, ,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____ ______。《迢迢牵牛星》

(3)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

(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_________ __。《归园田居》(6)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高适《别董大》)语文试卷 第5页 共8页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

(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10)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雨霖铃》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壁。 ,惊涛拍岸,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2)两情若是久长时, 。 《鹊桥仙》 五、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3题。(14分)

石钟山寻古

幼时读苏轼的《石钟山记》,那号称“江湖之奇胜”的石钟山便令我神往,而使我更感兴趣的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缘由了。我终于有幸探访了它。

一上山,我便用爬山的竹杖到处敲敲点点,想听到石钟山的清韵,发现一点千古奥秘。

早在《水经注》一书中,即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论名。以声论名者,也其说不一。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风吹浪起,水石相击,声好洪钟;唐代李渤在山上发现一块石头,击之,其音“清越”,于是乎认为由于石质的缘故而得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此深感怀疑,一次携其子苏迈月夜泛舟绝壁之下,深入勘察,发现绝壁下多穴,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声如洪钟,以为找到了钟声的真正来历,感慨地说: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于是作著名的《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的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的见解囿于固陋,认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水经》、《水经注》都是当时著名的地理著作,作者郭璞、郦道元则可说是著名的

语文试卷 第6页 共8页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答案

学问家。苏轼敢于冒犯权威,我十分佩服,由怀疑而驾小舟来实地考察,并得出当时人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尤其使人佩服。我从江山一览亭西出月亮门,急切切地走到矶头石。据说,苏轼夜探石壁就在这下面。我探身俯瞰,石壁如削,直下百十丈,船儿往来其上,漂漂摇摇,如儿时纸叠的玩具一般。微风吹过,湖水撞击石壁,果然有窾坎镗鞳声,以竹杖击石,亦坎坎然,其音清亮悦耳,当年苏轼父子夤夜出没于绝壁深潭间,头上怪石嶙峋,四周淫风袭人,阴森可怖,定然感到阵阵惶悚。如果有猿鸟腾越,猝然滚下山石,会有生命之忧。但是,他为了揭开石钟山之谜,无所顾忌,有的只是弄清事实的良好愿望和追求真相的求实精神。

多少年来,我总为苏轼的这种行为所感动,而对苏轼的调查结果,也是深信不疑的。谁知后来读了明代罗洪先《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和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的彭雪琴的实地考查,才知道,原来东坡先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貌。罗、彭二人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才找到了正确的结论:“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全山皆空,如钟覆也,故得钟名”。而近人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进一步证实,石钟山确实是一座中空如钟的石山。

唉,如此一位大学问家,把个石钟山实地调查研究了一番,并郑重其事地著文阐明真相,文章已为传世之作,原来自己竟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所述真相不免虚浮,他批评别人简单固陋,自已终不免亦如是,不亦悲夫?

然而,事物是复杂的,它们的本质、真相往往被多种多样的假象掩盖着,要认识它们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谁能把这个过程缩短一分,都值得欢迎。不容忽视,苏轼发现绝壁下有“穴罅”,水浪冲击如钟鸣,这就比水冲石壁“说前进了一步,毕竟难能可贵,而他据此阐明的道理更没有错。

回到江山一览亭极目四望,视野又顿觉开阔。正是“一览亭空四望宽,江湖襟带枕惊端”。啊!偌大一个风光秀丽的石钟山,归根结底,中间竟全是空的,多有意思。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有的。我狠劲跺跺脚,脚下竟岿然不动,并没有发出什么声响。我笑了,这石究竟有多厚?里边是什么样子?直到目前还没有进去看过,更没有关于空山内长、宽、大、小、模样的数据的记载。那么,“全山皆空”,能说是最终探查、研究成果吗?似仍不敢妄断。

20.第七段中作者说“而他据此阐明的道理更没有错”,请你据文意概括这里所说的“道理”

语文试卷 第7页 共8页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答案

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1.“我”后来知道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但为什么还给予很高的评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22.本文是一篇借记游山水来阐述人生道理的散文,请概括文章所阐述的人生哲理。(3分) 2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作者最认同的观点应是罗洪先、彭雪琴的说法:石钟山中虚外窾,全山皆空,故得钟名。

B.本文所阐释的道理主要是大自然奥秘无穷,需要我们逐步去揭开这个奥秘。 C.作者在第四段特别强调《水经》、《水经注》是地理名著,其用意是说明苏轼敢于大胆怀疑,突出他不怕困难的精神。

D.第六段“他批评别人简单固陋”一句中的“别人”是指郭璞和郦道元。

E.文中提到的苏轼认为石钟山命名的的原因是绝壁下有穴罅,水浪冲击,声如钟鸣。

六、语言表达题(6分)

24.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用举例的方法续写两个语句。(6分)

批阅古典诗词,你可以品味诗人们的各种理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了什么叫钟情山水; ① ; ② 。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与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①读 ,你懂了 ; ②读 ,你懂了 。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首名为《钉子》的小诗是这样写的: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其实,现代社会充满了无数的细节。是细节使我们的生活血肉丰满,是细节使我们的生活魅力无限。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成败。请以“细节”作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语文试卷 第8页 共8页

渭源一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卷 答题纸

17、(1) (2分)

(2) (2分)

(3) (2分)18、(1)(2分)

(2) (2分)19、(12题,每小题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3分)

21、(1)(2分) (2) (2分) 22、

(3分)

23、【 】 【 】(4分)

24、

①读 ,你懂了 ; (3分) ②读 ,你懂了 。 (3分)

25、写作(60分)

篇二:《【首发】陕西省2013-2014学年高一寒假作业 语文10Word版含答案]》

高一假期作业

满分120,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9分)

买意外险需看清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

据各大保险公司反映,韩亚空难之后,近期前来咨询和购买航空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

一般意义上的航意险,是指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这是大部分人乘坐飞机时习惯购买的,也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这类航空意外险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每次花费20元,保障额度20万到40万。当然,并不是购买了航意险就意味着在空中遇到的一切意外都在保障范畴内,不少意外事件都在责任免除范围内,其中就包括在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或武装叛乱期间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不给予赔付的。

20元买一份保额为40万的航意险,从保额、保费、保障范围来说,都不太划算。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

此外,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可以选择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航空意外,还涵盖了轮船、汽车、火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一年期的价格一般是50到300元,保额为20万到100万。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可以附加意外险保障,而且针对不同的交通工具,赔付比例相差也较大,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以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就像航意险有许多种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情况,意外险中也有许多免责条款需要关注。比如旅游意外险,如果在行程中有登山、攀岩、滑翔等高危项目,一定要注意这些活动是否在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中列明。

如果是出境游,专家建议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由于游客一般对目的地国家不太熟悉,再加上语言障碍,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出现求助无门的情况。目前包括人保、新华、太保、平安、泰康在内的很多保险公司都采取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包括一般援助到医疗救助等一系列保障。

1.下面关于“航意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航意险只负责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而遭遇到人身伤害导致乘客身

故或残疾情况。

B.航意险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

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C.航意险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

D.航意险是保险公司要求乘客乘坐飞机时必须购买的,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在核爆炸、核污染、战争等期间乘客因乘坐飞机而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无需给予赔偿的。

B.经常乘坐飞机的乘客每次乘坐飞机都花费20元购买一份保额为40万元的航意险,不是很合适的。

C.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了包括航意险外,还包括轮船、汽车、火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所以人们应该购买此类保险。

D. 人们在购买意外险时需要关注那些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如旅游意外险中是否把行程中登山、攀岩等高危项目列入责任免除条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

B.购买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附加购买意外险保障,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C.由于旅客在出境游时对目的地国家不够熟悉,又有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尽量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这样乘客在出境游中发生意外就会得到保障。

D.韩亚空难后,到各大保险公司咨询购买航意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目前很多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7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崤山以东 ..

B.具告以事 具:详细 .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故交,老交情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

5、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

B.为击破沛公军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答案

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 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7、将《鸿门宴》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三 、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共6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8、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9、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四、名言名句默写

10、根据前后文在横线上写出准确的诗句。(5分)

(1)、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5)、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

(6)、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0分)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混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了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了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清晰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他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 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B.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篇三:《【首发】天津市2013-2014学年高一寒假作业(4)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四)【KS5U首发】天津市2013-2014学年高一寒假作业

(4)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百舸/坎坷 古刹/刹那 谄媚/落入陷阱 ......

B.驽马/箭弩 船棹/泥淖 角/掎角之势 .....

C.诳语/诓骗 愀然/铁锹 驯服/徇私舞弊 ......

D.书籍/慰藉 贻送/适宜 桑梓/莘莘学子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依然波诡云谲,大国博弈不断走向纵深,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契机和挑战,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不进则退的忧患。

B.毕飞宇的《推拿》是超凡脱俗的大气之作,小说以细腻而熨贴的文笔,写出了一群盲人在急剧发展的都市丛林中的梦想与尊严,作者借助盲人之“盲”反映了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窘境——理解与沟通。

C.无论是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在芜湖的萃铁成钢,还是明朝汤天池创立的芜湖铁画,或是当代芜湖人利用改革契机创造的奇瑞轿车、海螺、方特欢乐世界等一个又一个神话,自古而今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彰显出这块土地的神奇。

D.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索, 在专业、行业和权力的高岗上, 掌控庞大社会资源和机会, 却失去自重心, 失去了积极生活的信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收并蓄、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华夏文化,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更注重群体整合的文化,这与注重个性的西方文化差别非常之大,可以说是泾渭分明。 ....

B.有效的表达需要正确地理解语词、短语或句子的含义,认真领悟当下情景对表达的客观诉求,确立批判意识,从而使表达充满原创性和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

C.朝鲜核试爆后,媒体盛传中国在中朝边界修建铁丝网的说法纯属小题大做,其实上....

世纪90年代后,两国从没停过在重要地段建隔离网以加强国土防卫的工作。

D.在李商隐众多的“无题”诗中,意境凄迷而语言华美的《锦瑟》无疑最负盛名也最为难解,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说等等。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B.近期,全国各地频发骗取客户密码、实施网银盗窃案件。网络金融安全遭到破坏,一时间高度引发广大网民关注。

C.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布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

“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D.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房价上涨的动力将会减弱,房价尚不具备全面大幅反弹的基础。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C.夏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现代戏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包身工》、《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

D.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6—8题。

教室,出错的地方

教室,一个古老的概念,传统的解读: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教室,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可以作出新的解读:教室——阅览室,飘荡着书香,充溢着阅读的自由;教室——工作坊,学生可以观察、实验,用各种工具操作,飘荡着问题,充溢着探究;教室——游戏间,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是学习,飘荡着欢乐,充满着智慧。当然,教室还可以是聊天室,等等。理念变了,内涵丰富了,功能也变了。

最近,我又从另一个维度对教室作了解读。一篇《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的文章,说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这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其三,教室,出错的地方,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语),进而去创造。而“神圣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

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那么,学生才会有神圣的创新。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观念中认为教室就是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

B.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室又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是充溢着阅读自由的阅览室,可以是观察实验的工作坊,可以是充满智慧的游戏间等。

C.让学生没有错误,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保护。

D.学习往往是从问题,甚至是错误开始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允许学生出错,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尊重。

B.最活的课堂是在学生“出错”和 “改错”的探究过程中生成的课堂。

C.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D.完美的教学,就是完美的课堂。

8.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室,出错的地方”是一种全新的理念,需要人们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具有全新认识。

B.只要出了错,就能发展和成功。

C.持有“教室,出错的地方”这种理念的老师多是教学灵活,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又给学生以宽容和自由学习空间的老师。

D.好奇心往往是学生神圣创新的前提。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

李彦仙字少严,其先宁州人也,后徒于巩。幼有大志,喜谈兵,习骑射,所历山川形势必识之。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金人南侵,郡县募勤王军,彦仙散家赀,得三千人,入援京师。顷之,复从种师中,师中败死,彦仙走陕州。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殽、渑间。建炎元年四月,金人屠陕州。经制使王躞度不能支,引部曲去,官吏逃逸。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繦属。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表里夹攻,遂复陕。以功迁阁门宣赞舍人。家素留巩,尽取至官,曰:“吾父母妻子同城存亡矣!”闻者感悦,各有固志。十二月娄宿众十万复围陕,彦仙夜使人隧地,焚其攻具,营部嚣乱,纵兵乘之,虏稍退。四年正月丁巳,城陷,彦仙挟亲军巷战,矢集身如猬,左臂中刃,战逾力,遂死之,并其家遇害。先是,虏尝许以河南元帅,及围合、复言如前约,当退师,彦仙叱曰:“吾宁鬼于宋,安用汝富贵为!”虏惜其才,必欲降之,城将破,先令军中,生致者予万金。彦仙平时弊衣同士卒,及是杂群伍中死,虏不能察。其为人,面少和色,有犯今,虽亲属不贷。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已。以是精兵三万,大小二百战,皆乐为用。军事独裁决,至郡政必问法所底,合境称治。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答案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制使王躞度不能支 度:估计 B.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 引:率领 ..

C.生致者予万金 致:得到 D.虽亲属不贷 贷:推卸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十二月娄宿众十万复围陕 ②但求欲死,不复顾利害 ..

B.①虏尝许以河南元帅 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

C.①及是杂群伍中死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

D.①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彦仙忠诚爱国的一组是( )

①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

②彦仙散家赀,得三干人,入援京师。

③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殽、渑间。

④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繦属。

⑤矢集身如猬,左臂小刀,战逾力,遂死之。

⑥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已。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南侵时,李彦仙用自家钱财招募士兵入援京师,后随从种师中作战并攻占陕州,守将李弥大派他扼守殽、渑之间地区。

B.金兵攻陷陕州,经制使王躞带兵离开,而李彦仙独自坚守一方,很多人归依他,其后他带兵直奔州南,收复了陕州。

C.在金人十万大军包围陕州时,李彦仙曾用计打退敌兵。后城被攻陷,李彦仙带兵巷战,身受重伤坚持战斗,英勇战死。

D.李彦仙战死前曾严词拒绝敌人的高官引诱。他平时严正执法,廉洁无私,受到将士拥戴,地方政事也治理得很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1分)

13.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幼有大志,喜谈兵,习骑射,所历山川形势必识之。(2分)

②焚其攻具,营部嚣乱,纵兵乘之,虏稍退。(3分)

③军事独裁决,至郡政必问法所底,合境称治。(3分)

14.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共8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15.背诵默写(5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桑榆非晚。(《滕王阁序》)

(3) ,佳木葱茏而可悦。(《秋声赋》)

(4)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长亭送别》)

(5)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 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还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家钢琴,钢琴密度居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 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寄回家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闲暇时,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把口琴与提琴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 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飞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草。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非要引经据典的话,《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 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砺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基地,时常野猫出没。

⑪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 》,《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刷。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⑫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⑭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⑮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篇四:《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长信秋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言]
<长信秋词五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绝句。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组诗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五首诗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描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全诗语言婉转曲致,风格缠绵悱恻,为唐人宫词中的上乘之作。
[译文]
是是一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鉴赏]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篇五:《长信秋词其四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长信秋词其四>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鉴赏]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长信秋词其四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第四首诗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长信秋词其四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复道(宫中楼阁间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这里隐含着好几重对比。一重是失宠者与新承宠者的对比。一重是失宠者过去“复道奉恩”的欢乐和目前寂处冷宫的凄凉的对比。还有一重,则是新承宠者的现在和她将来可能遇到的厄运之间的对比。新承宠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过去,焉知将来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这一层意思,隐藏得比较深,但却可以意会。
这重重对比映衬,把失宠宫嫔在目睹西宫夜饮的灯光火影时内心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极为细腻深刻,确实称得上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但却不让人感到刻意雕琢,用力刻画。诗人似乎只是把女主人公此刻所看到、所自然联想到的情景轻轻和盘托出,只用“知”和“分明”这两个词语略略透露一点内心活动的消息,其余的一切全部蕴含在浑融的诗歌意境中让读者自己去玩索、体味。正因为这样,这首带有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特点的诗才能做到刻而不露,保持王昌龄七绝含蓄蕴藉的一贯风格。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