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牛汉写的祖母的呼唤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05    阅读:

篇一:《上海市嘉定区201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嘉定区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臵一顾甲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

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分)

2.⑪选择最合适的标点填入第②段甲处:A.感叹号 B. 问号

⑫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分)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

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⑪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⑫‚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3分)

9.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3分)

10.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1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12.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

(3)落花水香茅舍晚,。(马致远《远浦帆归》)

(5)师者,)

(6)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曲江对酒

②①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④⑤③

14.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①②

篇二:《长春市2013年中考语文考前浏览题》

2013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考前浏览题(三)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

2.

3.

4.

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夕阳西下,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望月》中表明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名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6. 郦道元在《三峡》中通过引用渔歌来突出三峡寂寥悲凉之感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 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探求与发现的喜悦之情。

8.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晚年辞官归乡讲学于丹阳云阳书院,一一生的学问启迪莘莘学子。他在《己亥杂诗》中曾写道:“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文明之光生生不息,靠的正是一代一代的呵护者薪火相传。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醉翁亭记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人名)(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牛汉写的祖母的呼唤阅读答案

(1)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 (2)佳木秀( )而繁阴

(3)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4) 树林阴翳( )

11.“醉翁”自号的欧阳修,其实“饮少辄醉”,而“醉”也不过是一种表象,真实质是“乐其乐也”,他到底在“乐”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2分)

12.作者在概括描绘了滁州山水之美之后,先写到了滁人之游,写那些“负者”“休者”“伛偻者”“提携者”,写他们的“前呼后应”“往来不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3.前人评价此文“至末始点名,先点太守,末点姓名,煞有深意”,的确文中九提“太守”,却只有最后一句自报家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悉( )以豕偿之 (2)主人许( )之

15.用自己的话说说,梁鸿是怎样赔偿别人的损失的?(2分)

16.这则故事中的梁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意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我14岁离开家乡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某种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闷与苦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我本姓史,成汉是我的本名。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或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而耍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所以人们叫它瘸腿狼。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因此,祖母常常告诫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洞穴( ) (2)贮( )存 (3)沟壑( )(4)吁( )喘

18.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中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分)

19.生活在乡村的孩子有城市孩子没有的天地和自由,而他们的亲人也就多了城里孩子的亲人所没有的担心,你在祖母对作者的呼唤中是否能听出这样的担心?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一谈。(4分)

20.作者在第三段的开头有处景物描写:“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4分)

21.祖母也是站在门口呼唤儿孙的亲人中的一个,作者在写到自己的祖母呼唤的门口时有两个细节,请你概括这两个细节,并说说它们的作用。(4分)

22.作者在结尾部分中的一段话说“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狼”?(4分)牛汉写的祖母的呼唤阅读答案

23.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作者在最后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结合全文说说这一结尾的意味。(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24. 选文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1分)

25.“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临危不惧、一往无前,但武松的“偏向虎山行”却是“存想了一回”的,你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26.“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句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分)

二、综合实践与作文(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7. 幸福家庭的26个关键词:赞美、信任、关怀、重要日子、表达、原谅、礼物、健康、兴趣、共同活动、亲吻、爱、欢笑、需要、观点、玩闹、品质、责任、分享、感谢、理解、承诺、风趣、反思、思念、热情。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如果可以从80岁往下活到18岁,人生肯定会幸福得多。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积极心理学家眼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与家人一起快活到80岁。上面的家庭幸福原则,不妨学上几招,会对你有所启发。

这26个关键词除“亲吻”暂且不需要外,其他的对你更是至关重要,有所启迪,因为你还没有到18岁,处理得好,就不用有马克吐温这种过来人的感叹。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阐述你对此的认知。(不少于100字)

答:责任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如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等。这些不同范畴的责任,有普遍性的内涵,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责任是神圣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二)作文

(1) 题目:友情的温暖

友情的温暖

冬天的脚步正伴着呼啸的寒风渐渐走近我们,面对冬天的冷寂,你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呢?印象里,冬天应该是一个满是温馨的季节,大雪纷纷的清晨,牵着朋友的手,漫步在阒寂无人的旷野,构想着关于冬天的童话,该是怎样浪漫的感受啊。友情是暗夜里一盏闪烁的灯,能点亮心中希望的光亮;是寒夜里一簇跃动的火焰,能温暖心中难舍的眷恋;是初春的一缕和风,能融化心中不解的坚冰。

友情是风,是雨,又是云,是一个关切的眼神,是一句温暖的祝福,是分离是难舍的眷恋,是重逢是难以抑制的喜悦。友情的温暖时时刻刻地包围着我们,就想

空气一般,只是她存在的久了,并且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我们便会忽略它的存在,不在珍惜这些对我们生命弥足珍贵的感情,正如没有人会为空气的存在而去感激,去珍视,我们也正在渐渐淡忘朋友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很少为朋友的付出而感动,也似乎不在能牛汉写的祖母的呼唤阅读答案

清晰地感受那种来自友情的温暖。

也许是这多彩的世界迷乱了我们的眼睛,也许是太多盲目的追求遮蔽了我们的内心,在这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我们太久太久没有停下来好好思考自己,思考现在的生活,就想对于友情,似乎已经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了。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友情的裹挟中,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她,只是我们很少有人能准确感知她的存在而已。

经历岁月锤炼的友情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一样,越陈越香,正如友情一样,即使很长一段时间不去碰触,并在自己以为自己已经遗忘的时候,只是一个微笑的模样,一句淡淡的问候,就能激起所有的感情。因为无论遇到什么,你总会自觉

不自觉的在心地为朋友留一个空间,来储存自己的快乐抑或忧伤。

友情是我们这一生都无法舍弃的感情,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敞开心扉,接纳友情,用心去温暖她呢,告诉身边的朋友,你对他们的感谢,对这份感情的诊视,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有时真的只是几句话就会改变许多。

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用行动来温暖友情,温暖自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用心描绘属于自己和朋友的童话,让友情的温暖为这萧瑟的寒冬添几抹亮丽的色彩,让这个冬天不再寂寞,不再孤单。让暖暖的友情为我们冬天美丽的童话演绎着属于她的异样风采。

(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牧场主回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作文要求:

(1) 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 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3) 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4) 不少于600字

答案:1——8略

9. 宋 欧阳修

10. (1)草木茂盛的样子 (2)茂盛 (3)像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4)遮蔽牛汉写的祖母的呼唤阅读答案

11. 乐在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归一,与民同乐。

12. (1)说明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是太守治理有方的结果,是太守醉与乐的基础。(2)体现这里政治清明,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13. (1)从行文看,解开全篇悬念后戛然而止,使文章意蕴丰厚。(2)从内容看,作者以太守的身份与民同游,与众客尽欢,正表现了作者胸襟豁达,与民同乐的情怀,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襟与境界。

14. (1)全 (2)答应 允许

15. 不仅把自己放养的猪全部赔偿给了房舍被烧的人,而且还给他做佣工。

16. 他是一位为人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17. 略

18. (1)概括了文章第一段内容。(2)引起下文,总领全篇。引出下文对童年时祖母的呼唤的回忆。

19. 从“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可以看出祖母对孙子的担心。

20. (1)渲染出冬天傍晚寒冷黑暗的气氛 (2)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度,富有情谊。

21. 两个细节:(1)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2)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 作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

篇三:《祖母的呼唤》

祖母的呼唤

牛汉

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意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我14岁离开家乡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某种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闷与苦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我本姓史,成汉是我的本名。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或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

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而耍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所以人们叫它瘸腿狼。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因此,祖母常常告诫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

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泥溪翻译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