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5    阅读:

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篇一:《高二语文假期作业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假期作业考试试题

一、 基础知识(每空1分 共30分) 1.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乃瞻衡宇(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而征一国者(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下列句中粗体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园日涉以成趣( ) (2) 襟.三江而带.五湖。(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 3.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 神人无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无功劳。 (3) 九岁不行

古义: ;今义:不可以 4.名句默写

出师未捷身先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

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泉涓涓而始流。

外无既功强近之亲, 。 出师一表真名世, 。 孤鸿号外野, 。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

5.特殊句式

(1)急于星火 ( ) (2) 则告诉不许( ) (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4)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二、鉴赏部分(共45分)

1.诗歌鉴赏 (每题8分 共16分)

章台夜思 韦 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出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

答: 2. 文言文阅读 (共29分)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

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

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每题1

分 共8分)

①赈 ②复 ③邑

④讼

⑤谒 ⑥瞋目 ⑦陈 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 ( ) (5分)

(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8分):①值岁连歉 ;

②一时豪富咸惮之

(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8分) 三、 语言运用部分(每题5分 共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认不清自己工作中的规律,累垮了身体,成效却C.陈老先生为了学诗,无论是大家名家,还是一般诗歌爱好者,他都虚心求教,择善D.既然深圳已被确定为教改试点,又被授予了最大的改革自主权,就应该给予其更大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B.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C.说到底,不管是北京或是其他地方,做好“治堵”工作还在于能否完善市政规划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D.凭借着本届澳网比赛中的超强发挥,李娜成为第一个晋级大满贯赛决赛的亚洲球员,从而奠定了她中国体坛一姐的宝座。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完善人才的任用、培养、激励、评价机制,着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B.1979年6月,中方正式向日方提出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的设想,

首次公开表明了中方愿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的立场。

C.“网络水军”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

D.红十字会接连陷入信用危机,问题在于我们的慈善机构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整个慈善业制度存在缺陷造成的。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来何.操 B. 吾为.公取彼一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若.非吾故人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组是 ( ) (1)元宵节的夜晚,天气非常好,是一个很美丽的月夜。__________________,慢慢地在天空移动,把它的清辉撒在人间。

(2)我们这些人的身心全都震憾了。急雨般的飞水喷在我们身上,谁也没有逃开,________________,袒示着湿淋淋的生命。 ①蓝色天幕里嵌着一轮像玉盘一样的满月 ②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

③没有感叹,没有议论,反都抬起头来仰望,默默地站立着 ④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地站立着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篇二:《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诗与禅 袁行霈

①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②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③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华亭船子和尚有偈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丛林盛传,想见其为人。山谷倚曲音,歌成长短名曰: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船子和尚写的是垂钓的情景和过程,意象丰富,境界高远,而又寄寓着随缘任运的禅理。千尺丝垂,以见求之深,万波随动,以见动之广;鱼既不食,遂空载月归。诗的意境亦返于清净虚空,有禅理禅趣而无禅语,简直可以当一首渔父词来读,和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去无几,难怪为人所盛赞。

④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细分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 1(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禅参诗是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三种不同的以禅喻诗。

(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1. 下列对于诗与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禅属于宗教范畴,二者的归属、旨趣都不同。

B.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提升了诗歌的品味,使诗歌充满理趣。

C.诗与禅建立联系是在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诗人广泛地受到禅的影响,而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D.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文学批评著作问世后,人们对于其以禅喻诗的评论有不同看法,引出了一千多年的诸多争论。

B.“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C.中国诗歌的艺术风格冲和淡泊,在以禅喻诗成为风气后,这种风格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可见,禅对诗的风格是有影响的。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禅语,之所以能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只是因为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赋予禅的是外在的形式,禅赋予诗的则是内省带来的理趣,由此可见,禅对诗的影响更大更深刻。

B.船子和尚写了垂钓的情景和过程,丝纶、水波、游鱼、月明等意象丰富,寄寓随缘任运的禅理,意境之美可以和《江雪》《渔歌子》相比。

C.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三种: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者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禅言诗有些是用禅语阐述禅理,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可取之处不多,因而不能流传至今。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19分)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 2

对面论,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开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①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②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③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④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

注:①辜榷,垄断。②评取:评,凭,仗势;取,拿走,抢走。③浮屠事,佛教礼仪。④文德不押班事:文德殿,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押班,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B.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C.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D.居三月\治声赫然\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吴奎“忠君而谏”的一组是(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①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 ②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③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④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

⑤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 ⑥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奎博览群书,通过科考担任了大理寺丞,并在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兵变时,向仁宗皇帝上书解读了引起兵变的天气征兆,皇帝对此深信不疑,也非常器重他。

B.开封府尹被吴奎弹劾后就被外调到越州,皇帝也想知道有关举报信息的来源,却被吴奎拒绝了,理由就是如果查到报信人的名字恐怕再没有人敢提供举报信息了。

3

C.至和三年的时候,皇帝想了解朝廷内外的意见,此时吴奎提出不能因为确定皇太子的事而影响到君主的圣明资质。

D.虽然经过司马光的劝谏,吴奎没有立刻被皇帝外调到青州,可最终还是因韩琦被免去相位而出任青州。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

译文: 。

(2)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分)

9.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 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 ” 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2)《赤壁赋》中,“,。”紧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借助意象,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庄子《逍遥游》中的“ , 。”借助朝菌、蟪蛄表明人生苦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 俊

4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5

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篇三:《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竹画的源流析 尹石

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己始流行,但都‚道听

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

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

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

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凡此说,

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

诗书画皆名其世。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湖州‛,被誉为‚竹圣‛。后学者众,故有‚湖

州竹派‛之说。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

竹‚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皆得益彰。文与可的墨竹理

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由于宋

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

上,不敢‚偷工减料‛。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

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家。李衍、高克恭、张

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

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

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而赵孟頫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中明

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而赵妻管道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夫。

④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文徽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其中王绂和夏昶均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

面目, 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之誉。

⑤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前朝遗民‚靖江后人‛朱若极(石涛)和其同代‚八

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所作墨竹,气势磅礴,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清中期

的‚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的古拙平和、李复

堂的繁浓简秀、李晴江的狂放恣肆、罗两峰的坚挺傲岸,郑板桥的清瘦劲健……‚八怪‛之中,独

板桥‚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其‚六分半书‛和‚震电惊雷之学‛与‚掀天揭地‛之文、之诗

以‚三绝诗书画‛著称。有相悖于‚胸有成竹‛为‚胸无成竹‛之论, 把‚意在笔先‛升华为‚趣

在法外‛之道,集李夫人之影、文与可之墨、石涛之笔为大成,并以专事墨竹而独树一帜于画坛。

⑥近现代画竹高手也不乏其人,各时期各地域都产生一些代表人物,对墨竹传统的继承、创新、光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⑦墨竹一科为中国画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地球上凡有华人处,皆能意会墨竹之精神。‚江山代

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吾辈画家要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之理,又要有‚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之责,创新与发展,使中国墨竹画再度拔峰而起。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由于文同和苏轼的共同努力,使墨竹画发展到一个高峰,占据了竹画的主流地位。

B. 因文同任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墨竹画艺高超,所以被誉为“竹圣”。

C. 文同画竹必定成竹在胸之后一气呵成,技法上首创竹叶法,讲究意在笔先。

D. 文同创立“湖州竹派”,形成了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后学者甚多。

2.根据原文内容,对墨竹画发展过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唐代初年已有墨竹画问世,但无传世作品,直到晚唐五代才有作品流传。

B. 宋代文同及其影响下的“湖州竹派”为墨竹画的第一座高峰,此时有了初步的技法。

C. 元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竹谱,其中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影响最大,他们的技法为后世蓝本。

D. 明代墨竹画风并无大的突破,到了清代才有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以专事墨竹的画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探寻墨竹画的源流,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美德的一种展现,更是华人意会墨竹精神的必然结果。

B. 宋代的宫廷画师为了迎合皇帝,不会效仿文同“竹叶法”这种“偷工减料”的画法。

C. 元代李衍为了让学生便于模仿而画竹,所以和苏轼相比,他的竹画虽然真实,但缺少灵气。

D. 近现代画家要明晓墨竹精神,肩负起创新与发展的责任,墨竹画就能再次走向高峰。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

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①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

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乃下

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

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

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②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

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

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

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

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

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

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

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三,有删节)

①五石:道教炼丹的五种石料。紫石英是其中一种。②邺都:北齐都城,即相州。

4.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A.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 岐嶷:幼年聪慧 ..

B. 彦光下车,发摘奸隐 下车:走下公车 ..

C.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 险诐:阴险狡诈 ..

D. 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招致:招纳 ..

5.下列各句中,全能展现梁彦光“以德化人”举措的一项是 ( )(3分)

①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以静镇之,合境大化

③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④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⑤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梁彦光小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品性,父亲认为他能够使家族兴旺。进入太学之后更注意遵循规矩法度,十七岁就开始当官。

B. 梁彦光在担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理地方很得法,皇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希望他坚持这种品性,成为天下效仿的楷模。

C. 梁彦光第一次担任相州刺史,仍然采用在岐州的方法治理当地,没有收到成效,最终被皇帝免职。

D. 梁彦光第二次担任相州刺史期间,根据当地风俗,不再采取强硬方式,着力推行以德化人的政策,开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当地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4分)

(2)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8~9题。(9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2)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可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一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1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1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4分)

1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毫无疑问,这位同学正是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实现理想,考入朝思暮想的大....

学。

B.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个人资产已经跃居该省首位,但他却深感自己知识欠缺,身无长物,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 ....

C.近日,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多个地区迎来高温天气,气温升至35到37摄氏度,各地流金铄...石,人们纷纷想办法消暑降温,在炎炎夏日里寻觅清凉。 .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A.地铁运营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试乘中部分乘车市民不按秩序乘车、有小孩在车厢乱跑、车内随意丢弃垃圾、个别乘客脱鞋坐在座位上等不安全、不文明行为做出了善意的提醒。

B.试乘市民普遍对地铁的快捷表示认可,对车站装修极具陕西特色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对试乘期间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热心服务表示满意。

C.本报9月9日曾经报道的给列车内残疾人轮椅位增加一块安全带使用说明标识的建议,地铁部

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篇四:《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月夜忆舍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
舍弟:家弟。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