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26    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篇一:《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提示: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雪泥鸿爪”这个有名的比喻就出于本诗。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生命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语),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译诗: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篇二:《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①首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了诗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②颈联和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

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

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

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

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篇三:《1-《戏答元珍》《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步练习》

泰州学院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大学语文2》之《戏答元珍》《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步练习 命题人:钱明芳 使用班级: 共4页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

1.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期间,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主要有三大流

派: 、 、 。

2.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大量涌现,出

现了以 、 、 、 为代表的中兴诗

人。

3.欧阳修,字 ,号 ,晚年又号 ,北宋时

期著名的 、 、 。在文学上,他是 的杰出领袖,“ ”之一,“ ”的代

表词人。

4.苏轼,字 ,号 ,词开 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二、判断题

1.唐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

空灵。( )

2.成语“雪泥鸿爪”喻指人生一世,商旅宦游,东奔西走,只不过如鸿雁

一般在世上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便匆匆飞走。( )

3.《戏答元珍》这首诗别提作《花时久雨之什》,花开时节,因久雨,春

寒多雨,春寒也导致华难开。( )

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巧妙利用原唱“雪泥”二字,用“飞鸿踏雪泥”的意象,含蓄抒发了人生飘忽不定的感慨。( )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4题。(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首联、颔联写了山城夷陵的自然环境,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诗评家言:颔联“冻雷惊笋欲抽芽”句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请你就这一评价对“冻雷惊笋欲抽芽”句作简要赏析。

3.颈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简要赏析。

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7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恰似飞鸿踏雪泥。

池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子由”是苏辙的字; “渑池”是地名,课文中“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 会于西河外渑池”可为佐证。

B.“雪泥”说的是落在地上的雪将溶而未溶的泥泞状态;对于常人来说,路途中充满“雪泥” 就意味着行进的艰难。

C.“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说鸿雁飞走,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就消失了,无法从中估计鸿雁飞去的 方向是东还是西。

写在上面的旧日文章 的题目也就看不到了。

6.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作者由这一意象的 组合出发,探讨对人生的理解,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B.鸿雁飞向无定,爪痕容易消失,正如人生去处难定,陈迹容易泯灭。诗中形象生动且寄意 深沉的比喻,后来被人们概括为成语“雪泥鸿爪” 。

C.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二、三两联必须对仗。本诗的二、三两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意趣 贯通、境界高远,切合这一要求。

D.老僧已死,壁上旧题也荡然无存。死者形迹的消亡,如同鸿飞雪化,印证和深化了前四句 谈到的人生哲理,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耐人寻味。

7.清代黄宗羲有这样的诗句:“雪泥鸿爪知无定,相对那能不黯然!”苏诗与黄诗都用了“雪 泥鸿爪”。请说说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3、永叔、醉翁 六一居士 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唐宋散文八大家”、“晏欧体”

4、子瞻、东坡居士 豪放

二、判断题

× √ √ √

三、阅读题

1、严酷(恶劣、酷寒荒僻)而不失生机。

2、“冻雷惊笋欲抽芽”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竹笋以知觉,并被春雷惊醒。同时用一“欲”字,写出竹笋在地下正要抽芽的情态,将一般人未察觉到的早春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3、触景生情。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拖着病躯进入新年看到春景又至不由感慨一年时光又逝。作者因耳中所闻之声眼前所见之景的触发而不由生出一种思念家乡、时光易逝的感慨,从而表达出谪居僻地的沉痛之情。 4、观点一:我认为体现了豁达超脱的精神。虽然诗人被贬谪到荒僻之地,以抱病之躯而又无奈度过一年,但从颔联和尾联来看,作者仍不失积极的心态。颔联写景不失生机,尾联则直说自己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牡丹花,虽然夷陵的野花开放较晚,不如洛阳的牡丹花,但是也不必嗟叹。这就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精神。

观点二:我认为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何凄凉之情。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

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篇四:《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_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_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鉴赏]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

和子由渑池怀旧答案 篇五:《有美堂暴雨阅读答案_有美堂暴雨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有美堂暴雨>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苏轼。其诗词全文如下: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有美堂暴雨阅读答案_有美堂暴雨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译文]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予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鉴赏]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传统的术语来说,是前赋后比。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有美堂暴雨阅读答案_有美堂暴雨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次联,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