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28    阅读: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第4套及答案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一)

抚顺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命题:黄淑艳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都必须按

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其它题目答案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

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邢莉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

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

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

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

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

源习俗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

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

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

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

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

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

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

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

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

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

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

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

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

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

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

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

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

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继承了上巳节中的传统,在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只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主要是在纪念介子推的同时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籍中说“清明之日,桐始华”,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三日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

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

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①上言:“有一

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③,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

造,迫于典司④,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

授曰:“君房⑤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

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

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

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

“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

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选自《后汉

书》

[注]:① [齐国]:治为山东淄博。这里指当地官府。② [玄纁]:黑色和浅

红色的布帛。这里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贽礼。③ [北军]这里指汉代警卫京城

部队在城北的驻地。④ [典司]:掌管的公事。⑤[君房]:侯霸字君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 物色:寻找。

从容:随口。 B.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 ..

C.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要领:腰与颈。 ..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A.①使人因谓光曰 .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B.①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C.①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②所谓花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D.①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

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应该算是一个

颇具远见卓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的说

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抗争精神,他没有依从刘秀的意旨,坚决

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3分)

(2)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3分)

(3)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4分)【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9.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

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 。 (李商隐《无题》)

②人世有代谢,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惜牡丹花阅读理解】【惜牡丹花阅读理解】【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戍卒叫,函谷举, ,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④民生各有所乐兮, 。 (屈原《离骚》)

天长地久有时尽, 。 (白居易《长恨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

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

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 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 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

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

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

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

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

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

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

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

舒展开来。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它就跟着我们一起

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

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

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

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

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

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

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

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作者擅长细致描写,在作者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惊天动地。

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饱满地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将信将疑、满怀

希望、喜悦万分、深刻思悟的全过程。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二)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一、二、三题(10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知识积累(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愁莫展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

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

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3—6小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 ,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却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3.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

B.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4.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5.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C.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D.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6.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项是( )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

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

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

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

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

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

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

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

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

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

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呰窳:zǐyǔ,疏懒。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B.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4

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4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 牡 丹 花【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2.(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012年南宁市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三)

2012年南宁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项是

A.澹泊 谵语 赡养 瞻望 B.哺育 甫定 逋逃 桃脯 ........

C.漂洗 骠勇 剽悍 飘扬 D.抵押 扺掌 神祇 祗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搞新闻采访进行写作是新闻记者的天职,但是要写出精品,记者们必须对政治和新闻有极高的敏感度,必须练就一身倚马可待的真本领、硬功夫。 ....

B.父母对子女总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教育子女也总是苦口婆心,做子女的,应该多体谅,多理解,不要让父母枉费心机。 ....

C.孩子溺爱不得,对于他们的不情之请,家长要坚决说不,否则孩子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

并且不知道珍惜,一旦要求达不到,就会怪罪父母。

D.她本来就天生丽质,加上又会保养,使用化妆品后更加花容月貌,周围的人都投来羡慕....

的目光,她心里乐开了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江海区挂牌成立的困难归侨侨眷救助站,将以保障归侨侨眷生活为目标,除了以各项惠侨政策为载体、采取政策倾斜外,还进行资金扶持、物质援助,标志着江海区侨务工作又上了—个新的台阶。

B.市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大气预报显示:受冷空气影响,周内我市大多以阴有小雨天气为主,各地气温也将有所下降。今起3天降温降雨明显,日平均气温下降3至5℃,到周末天气才会有所好转。

C.2009年,解放军高级将领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据不完全统计,此番调整涉及到的高级将领的人数有33人,而高层释放的关于“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的信号更是意味深长。

D.烟台莱州市局近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晨会例会、宣传栏、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节水、节电、排污等工作的监管,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语段,又叫句群,是由句子组成的话言表达单位

②它是建筑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表意“层次”

③语段正是这样—个相对独立的较大语义单位

④但是,要表达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思想,往往需要把几个句子组织起来.结成更大的言语片段,以表达“一层”的意思

⑤我们知道,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单独地使用,能够单独地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⑥它是句子和语篇之间的中间层次

A.①②⑤④③⑥ B.①⑤④③⑥② C.①⑥⑤④③② D.①⑤④③②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未来气候是如何“算”出的?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

势作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来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摘自201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作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C.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D.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B.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作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C.“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D.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唯一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的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因此,预言全球气候变暖,为时尚早。

B.要消除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只需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避免其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存在的预测差异。

C.气候模式只能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作出预测,而无法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

D.虽然受科学水平的限制,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政府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l0题。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 (《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 是:赞同 .

B.加集贤校理 加:升任 .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 去:离开 .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 因:利用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惜牡丹花阅读理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5分)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5分)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磷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①。

[注]①裴磷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②把火:手持火把。

(1)裴诗塑造了白牡丹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威震四诲。(贾谊《过泰论》)

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

(2(辛弃疾《永通乐·京口固亭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 , ,青山依旧在,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

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

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_惜牡丹花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四)

<惜牡丹花>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惜牡丹花阅读答案_惜牡丹花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拿着火把看牡丹花,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
[鉴赏]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白居易此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

绝句翻译赏析_作者释志南
惜牡丹花阅读理解(五)

<绝句>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释志南。古诗全文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在参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绝句翻译赏析_作者释志南。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鉴赏]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你",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绝句翻译赏析_作者释志南。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