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4    阅读:

《从《在狱咏蝉》看骆宾王悲剧意识论文》
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第一篇

从《在狱咏蝉》看骆宾王的悲剧意识

摘要:一直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只知其所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 方法 经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鹅》在我们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每个启蒙的小朋友都会接触到这首诗。而对于学文的人来说,《鹅》的作者骆宾王更不会是个陌生的名字:骆宾王,字观光,公元640年出生于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公元684年遇害于“邗之白水荡”(今江苏省南通市)。骆宾王自幼聪慧,传说他七岁便能做诗,长大后成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文家,并与卢照邻、杨炯、王勃三人一起被誉为初唐“四杰”。 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最见功力,在五律方面也有风骨凝炼的佳作。卒后留有《骆临海集》。然而,天才的骆宾王并未因自己的才华横溢而青云直上,反而是仕途多舛,壮志难酬,其一生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我们可以从另一首诗《在狱咏蝉》中来探究骆宾王的悲剧意识。

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第二篇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写作背景]

骆宾王(627?-684?),字观光,婺(wu4)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书香门第,长辈都是学识满腹,骆宾王出生后,祖父和父亲对这个小生命充满希望,在取名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煞费脑筋。

不知为什么,爷俩个受到《周易·观卦》中六四爻的启示,遂取名宾王,字观光。

六四的爻辞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爻辞的简单解释:观察国家的形势,有利于当君主的宾客。

对骆宾王的期待可见一斑。 从牙牙学语到读书识字,家人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果然不负众望,在7岁那年,神不知鬼不觉间一篇名作问世,就是那首超级《咏鹅》。

这样的作品全凭天赋,“江南神童”的名号不响也难,老爸和祖父相视一笑。

如果他们知道这首童诗会留传上千年,且至今不衰,估计会哈哈大笑。

当时正是李世民刚刚夺位,国家百废待兴,有志之士们纷纷出手,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心痒难耐,赴京考举,成功,任职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随后骆履元携妻儿北上。

此时的骆宾王大概10岁,父亲骆履元继续将这个天才儿子送入学堂,重点培养。

一切按计划进行,骆宾王闭门苦读。

18岁的时候,突生变故,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病死。

天塌之后,孤儿寡母无以为继,书生骆宾王一时还无法养家糊口,在父亲生前好友们的帮助下,移居兖州瑕丘(今属河南濮阳)县,靠人救济。

守孝3年后,骆宾王一刻未停,承担着家人的希望,赴京考举,结果失败。

失败很正常,一举中第的毕竟是少数,但骆宾王等不及,家里的生活已陷入困境。 男人,在这种境况想到的必然全是责任。

开始主动出击,寻找养家糊口的捷径,终于入了李元庆(李世民同父异母弟)幕府,成为一名幕僚。

虽然不是国家的正式公务员,但关键是有了工资,软着陆也不错。

人一旦安稳下来,生活无忧,个性便会显现,骆宾王开始微露锋芒。

李元庆赏识骆宾王,想举荐把他转正,于是让他写一篇《自叙状》,说说自己的优点,这事如果放在当下,那就一点不客气,下笔千言,还意犹未尽。

骆宾王不俗,心里不自在,虽然也写了,但没顺李元庆的思路,表露的是自己的清高,最后2句是:斯不奉令,谨状。

李元庆好意,骆宾王领情,婉言谢绝。

{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中国人开始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优点,甚至不害臊地口吐白沫般添油加醋,只是近一些年的事情,遥远的唐代,这种做法令文人不齿。

低调不是错,有时是智慧的演绎,最起码在中国是如此,只要别假惺惺。

李元庆没说什么,人各有志,既然不喜欢高走,那就在我这呆着吧。

并非所有的人都对高官厚禄痴迷,生活稳定下来后崇尚个性的人也不少。

一直到李元庆死,骆宾王一直做幕僚,然后回家继续当农民。

几年后,生活再度陷入困境,母亲年迈,奉养成了问题,骆宾王不得不再次入仕,参加了朝廷的对策考试,录取后任奉礼郎。

所谓对策考试,就是皇帝出题,内容是针对当前时事,然后皇帝再亲自阅卷。

以骆宾王的文才,当个公务员并不难。

奉礼郎是个打杂的小官,类似于开会前负责布置会场,从9品上。

公元664,高宗李治封禅泰山,骆宾王写了一篇赞美文章《请陪封禅表》,受到高宗重视,很快改任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这个显然比奉礼郎高一些,是个文官,还算入流。

生活再一次进入稳定状态,骆大才子再一次出事。

查不到具体因为什么,总之罢官,一个东台详正学士,只是负责校理朝廷图籍,能出什么事?估计应该是与性格有关。

就像现在的一些科室,总有这样的人,他们资格老,年龄大,但就是混不上头衔,受小字辈们指挥,你看着不自在,他自己更别扭。

当时的骆宾王已大名鼎鼎,才高位低的处境是很尴尬的,尤其当时的年龄已是48岁。

如果不懂隐忍,非出事不可,小则气氛僵硬,大则吵骂调离。

这样的人,身上往往有很正的东西,应该对他们肃然起敬,品人不能全以职位的高低。

这次,骆宾王没有直接回家,心里清楚,回家后早晚还得回来。{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当时正值吐蕃入侵,骆宾王给吏部侍郎(组织部副部长)裴行俭写了封信,要求随军,被同意,生活所迫,48岁的骆宾王无可奈何。

在部队里,老骆不懂军事,是个文官,抄抄写写之类,自然不在话下,虽没什么大的成绩,但在诗坛上的名声却越来越响,写了很多早期边塞诗。

4年后,结束军旅生涯,返回长安。

因为表现的中规中矩,再加上名气太大,授武功县主簿。

在武功县主簿任上,骆宾王写出了一篇名作《帝京篇》,受到当时人们的极度赞赏。

然后调任明堂县主簿,明堂县是京郊县,同是主簿,级别高于武功县。

然后,就是长安主薄,再然后出任朝廷侍御史,侍御史是一个六品官职,负责侦查、审办贪赃枉法的官吏。

老骆有大器晚成之势。

如此连续跳跃,极有可能是得到吏部侍郎裴行俭的提携。

裴行俭一贯欣赏骆宾王。{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当了侍御史的骆宾王有了想法,认真起来,认真的结果没想到是自己进了大狱,上天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认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他的老母已逝,身心了无牵挂。

在中国的旧体制下,尤其是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里,当官不沾赃那是难上加难,老骆一认真,一视同仁,结果列了一个长长的黑名单。

官场上大多数人干不净时,对当权者的冠冕堂皇真是莫大的讽刺。

由于老骆认真,打击面太大,结果就是遭遇围攻,贪污犯们撮在一起,来了个卧马回头枪,将帽子扣在骆宾王身上,大家都说你脏,这帽子不戴也得戴,于是老骆入狱。这1的是公元678年,大概53岁。{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不服,写下这首诗。

[本诗简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路谓之冬。”

南冠:这2个字起初指楚国人戴的帽子,因为楚在南方。后来在《左传》有一句:“南冠而絷者谁也?”(絷:被缚),遂泛指囚犯。

老骆真有学问,用“西陆”、“南冠”代指秋天和囚犯,咱若是不看书里的注释,打死也不明白。估计是为了考虑对仗。初唐诗中,首联对仗的不少。

“南冠”只是为了对仗,在老骆的心里自己并不是囚犯,是“客”,心底无私天地宽也。 在“思”什么?是想家还是自己这件事?老母已逝,应该是后者,下面的6句就是所思。 “侵”这个字,应该放在最前面:侵南冠客思。 牢房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最大的特别就是能使人静,思前想后,想后思前,尤其是让人变得敏感,弱小的声音就能强迫你产生联想,这就是“侵”。

“唱”字是不是用字不当?作者的心情不悲戚吗?

多数鸟类的鸣叫可以说给人的第1感觉都是唱,或低吟或高亢。作者在监狱的心情不可能时时激动,总有平静的时候,所以用“唱”比较真实。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na3):同“哪”。 堪:能忍受。 玄:黑色。 鬓:面颊两边靠近耳朵前面的头发。 玄鬓:指蝉翼,魏文帝时,宫女们将发型梳成蝉翼状,叫蝉鬓也叫玄鬓。{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白头:指作者自己,当时骆宾王50多岁,头生白发。

哪能忍受蝉煽动着黑色的双翼对着我这个白头人鸣叫。

“影”这个字怎么解释?{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唐代的牢房可能没有窗户,估计作者看不见蝉,只是凭听感,“影”这个字应该是指蝉鸣时煽动的羽翼留下的影子。和下句的“吟”对仗,这个“影”有动词的意思,羽翼的一开一合,影子也随之而动。

有的书将“白头吟”与卓文君联系起来,看成一个典故,个人觉得有点牵强。

在这2句,作者仍没有将自己比喻成蝉,这个蝉还是身外之物,而且这个身外之物的“玄鬓影”对自己产生了刺激,使他“白头吟”。

也许在作者看来,此时的蝉是快乐的,自己是悲苦的。越对比越伤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沉:淹没。 读这首诗,前4句与后4句感觉判若两蝉,前4句中,蝉就是蝉,自己就是自己,没有太深的联系。后4句,作者将蝉与自己划了等号。

前后有点不一致。

许多唐诗选本都没有将这首诗上榜,是骆宾王的人品有疵吗?骆宾王没有明显恶迹,选宋之问的也不少,看来是这首诗在一些人眼里有问题。

前4句,写了蝉的“唱”,还用“玄鬓”来形容蝉羽,而且还“影”,蝉的形象栩栩如生,如美妙女子般舞动。

从这2句开始,蝉变了,变得哀怨沉重起来,作者为什么有如此变化?

缘于作者的心里变化。

秋日蝉鸣与夏天不同,声音短而急促,细听能体会到。这种声音在安静的时候听起来倍感凄切,而且一旦蝉鸣起来就会时间很长,不会叫几声就停。

起初时,可能觉得这蝉鸣也有一种音乐美,一会之后,它的凄切哀鸣会越来越明显,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情此时并不爽,会引起共鸣,慢慢地作者会觉得这蝉就是他自己。

至此,蝉不再快乐,飞起来难,因为“露重”,鸣声也不再“唱”得响亮,而是被淹没,因为“风多”。

为什么不说风大,此处的“风”代表朝中小人,小人很多,他们群攻骆宾王。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居高枝,只饮露水,所以高洁。 予:我。

如果上2句是明蝉暗己,那么这2句主要就是说自己了。

敢写上“高洁”2字,就说明骆宾王没问题,我相信他。

这首诗对蝉的描写前后有跨度,个人以为可能是很多选本因此不待见。

作者是个真诚的人,对蝉的描写跟着感觉走。

解析完毕。

========================================

骆宾王因反脏而入狱。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在狱咏蝉》拼音》
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第三篇

zài yù yǒng chán

在狱咏蝉

zuî zhě :luî bīn wáng

作者:骆宾王

xī lù chán shēng chàng ,nán guàn kâ sī shēn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bú kān xuán bìn yǐng ,lái duì bái tïu yín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lù zhîng fēi nán jìn ,fēng duō xiǎng yì chãn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wú rãn xìn gāo jiã ,shuí wãi biǎo yǔ xīn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题金陵渡阅读答案_题金陵渡翻译赏析_作者张祜》
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第四篇

<题金陵渡>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祜。古诗全文如下: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镇江附近的金陵渡口,静静地坐落着一幢小楼,夜宿的远行人,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无穷无尽的乡愁。题金陵渡阅读答案_题金陵渡翻译赏析_作者张祜。明月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尽,隔岸几点灯火闪烁,照亮的可能是对岸的瓜州。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好事近翻译赏析_作者杨万里》
在狱咏蝉,骆宾王阅读答案 第五篇

<好事近>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全诗如下: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好事近翻译赏析_作者杨万里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释]
①万花川谷: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词,不过直接写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较法。
衬托月亮,最常见的办法是去写云彩,常语说:“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纯新的方式。上阕以谷、斋、竹作陪衬。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好事近翻译赏析_作者杨万里。“月未到诚斋”,自然不无遗憾;但“先到万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为这同样是词人的天下。况且也不必为诚斋而惋惜,同样的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意,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得到月的媚态。上阕是以物托月,下阕则以月自托。词中说: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艳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寻常!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之月衬托十五、十六之月,然而此篇的作意是咏写当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他认为诗不能像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像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读者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病其苦”。可是只要读者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此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会成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图。这些图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的艺术效果。再说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启人想象,其表达力往往可以超过一切言词。比如,词中说“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极了。
但如何好法呢?不论读者想出多么优美的字眼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种种,又是此篇“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地方。这首词的超脱处还不在于此。读者如果继续品尝,还可以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就不好理解在月光朗照之下可写之物很多而作者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的原因。应当说,这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当然,这一些也都是要欣赏者通过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获得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