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2    阅读:

《语言文字训练题》
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第一篇

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四)——古代诗

文阅读

第一组:(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

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

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

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

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 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

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

B.墨者多自免去 .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墨”,指贪污,不廉洁。 答案:B ③②①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③④,故选D项。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误,原文中“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忤”译为“冒犯”;“市”译为“买”;“遁”译为“逃跑”。(2)句中,“已而”译为“不久”;“劾”译为“弹劾”;“鱼肉”,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鱼肉”,也可引申为“迫害”之意;“缙绅”,借代用法,译为“士大夫”。

答案:(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

(2)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6题。(11分)

题农庐舍

丘 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5.“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两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绿”字用得最好,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生动地表现了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

6.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春日农村风俗画,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2)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______________,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1)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2)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 (3)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第二组:(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固山阴道上【注】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子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

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

(有删改)

【注】 山阴道上:指绍兴城西南一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两兄以斗粟易之 易:换取 .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堪称 .

解析:堪:可以。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是原因,不是表现;⑤是卜筑的做法;⑥是客观描述园内景致。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嬉戏,经历变故因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很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建园成痴。【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解析:“万壑千岩的丽景”非兴建原因,“哥哥未罢的工程”理解有误。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得分点:“躬”、“荷”、“胼胝”)

(2)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建构的情况。(得分点:“作文”、“韵”、“营构”)

参考译文

我家在原来的绍兴城西南一带。家旁有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好像和我有缘分,它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玩小孩子的游戏。等到后来的二十年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起了兴建山园的兴致,兴致起来了就不可抑制,这就是开园的原

《【首发】2014-2015学年高一寒假作业 语文(三)Word版含答案]》
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第二篇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三)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的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虽:虽然 .

B.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

C.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 .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最终: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 ..

B.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其皆出于此乎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侣鱼虾而友麋鹿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舞幽壑之潜蛟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文言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颓然就醉 D.凌万顷之茫然

5.下面的句子中与其他几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 B.虽趣舍万殊 趣:兴趣,趣味

C.终期于尽 期:至,及 D.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8.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 不能喻之于怀 D. 当其欣于所遇

9.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B.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 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C.文章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

D.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由“痛”而转为“悲”,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以至于最后难能自持。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三、名句默写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2)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3)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5)伏清白以死直兮, 。

(6)还顾望旧乡, 。

(7)呦呦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8) ,依依墟里烟。

四、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题农父庐舍【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注】?塍(chénɡ):田间的土埂子,田埂。 ?耒耜(lěi sì):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这里泛指农具。(3)饭牛:喂牛。(4)闭关:闭门谢客,也指不为尘事所扰。

(1)首联中一个“绿”字,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见出作者驾轻就熟的“炼字”功夫。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全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象?请概述并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而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⑥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

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十年浩劫中,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

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第五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

“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②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

(3)水滋养了姑苏的风物人情,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孕育了姑苏独特的文化属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六、语言运用题

1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

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

球状闪电曾经被误认为是不明飞行物,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合理解释。兰州西北

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青海省一个雷暴天气中绘制辐射地图时,意外记录下这个难以捉摸的发光球。光球从地面升起,变成一道闪电,在地上穿行15米,然后消失。研究人员说,它的直径约5米,只出现了不到2秒钟。这场发生在2012年的风暴的视频和光谱,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自然界球状闪电的首次科学记录。

这项研究详细内容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证实了球状闪电的真

实存在性,并提供了球状闪电如何存在的重要线索。球状闪电是云层至地面的闪电,在持续发光期间水平移动。很早就有人目击球状闪电,但是由于其罕见性,没有人拍摄记录到这一现象。

16.仿照下面句式,以“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为内容,续写一句话。

春之清新,夏之火热,秋之丰硕,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

六、作文

17.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

1.A

2.A(试题分析:二者都是连词,均表修饰。)

3.D

4.B(试题分析:A.博学:广泛地学习。C颓然形容喝嘴酒时东倒西歪,疲乏无力的样子。D茫然:茫茫的样子。)

5.D

6. B和C(趣:趋向,取向。)

7. C(①和②中的 “以”分别是“介词,因”和“介词,用来”, ③和④中“之”分别是“动词,往,到达”和“助词,的”,所以都不相同。)

8. B(定语后置。其它三项都为状语后置。)

9. D(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而非难以自持。)

10.(1)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少的年老的都聚集在一起。(2)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完全可以穷尽视听的欢乐,实在是快乐啊。(3)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4)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产生情致的原因却是一样的。

11.(1)为变徵之声(2)淇水汤汤(3)言笑晏晏(4)谣诼谓余以善淫(5)固前圣之所厚(6)长路漫浩浩(7)食野之苹(8)暧暧远人村

12.(1)绿,绿色,此处用作动词,春风染绿山色之意。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写出了物候变化和人们的感受,看似平易,实具巧思。(2) 这首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春日农村风俗画,反映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景象。春风吹绿了湖边的山野,田家也开始了春耕,平整土地,喂养耕牛,整日不得闲暇。春耕

《古典诗词鉴赏(一)参考答案》
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第三篇

古典诗词鉴赏(一)参考答案

1、《旅寓安南》

(1)、简要赏析“寒迟暖复催”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温暖来临的“迫切”(1分),形象地表现了岭南寒短暖长的气候特点(1分)。

(2)、概括颔联、颈链的内容,并说出这两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颔联写严冬果实累累,早春山花烂漫,颈链写阴雨绵绵,雷声不断(1分)。这些异乡特异的风物气候(1分),加深了诗人独在异乡之感,(1分)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蕴含了…、反衬了……)(1分)

2、《题农庐舍》

(1)、颔联、颈联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请简要分析。(3分)

答:这两联正面描写农家春忙,在田地里沟渠边春耕不辍(1分),侧面表现了(1分)农人忙碌辛苦的生活(1分)。

(2)、尾联“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4分)

答:尾联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表现了农人忙碌劳累(1分);表现了农人“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1分);表现了诗人对农家宁静生活的欣赏和赞美(1分);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1分)。

3、《过融上人兰若》

(1)、首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

答:首句写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1分),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1分),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诗人访友不遇(1分)。

(2)、“窗外无人溪鸟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衬托(反衬、以动衬静)(1分)。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1分),反衬出(突出了)(1分)山寺环境的清静(1分)。

4、《江南曲四首(其三)》

(1)、请对“落花如有意”的“如”字进行赏析。(3分)

答:“如”:好像,似乎(1分)。准确生动地表现了(1分)青年男女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隐藏在内心的期盼和追求(1分)。

(2)、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你认为“逐船流”与“逐轻舟”哪种表达更好些?请说说理由。(4分)

答:“逐轻舟”更好些(1分),“流”与“逐”语意重复(1分);“流”字显得落花死板(1分);“轻舟”表现出劳动归来,男女相随的欢快(1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表现出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1分);“逐轻舟”更能表现“如有意”(1分)

5、《入朝洛堤步月》

(1)、“驱马历长洲”一句中“历”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诗人的神态?(3分)

答:“历”是经过、走过的意思(1分)。表现出因为皇帝对自己信任(1分),而承恩得意、心意悠然、镇定自若(得意,倨傲、自荣)的神态(1分)。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列举两点并加以分析。(4分)

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分)。宿鸟出林,寒蝉嘶鸣,反衬(突出)了(1分)黎明时分的幽静(1分),表达了诗人入朝前心情的悠闲(1分)。

情景交融(1分)。描写了黎明时分宿鸟出林,寒蝉嘶鸣,晨风吹来,秋意浓烈的情景(1分),反衬(蕴含)了(1分)诗人入朝前心情的悠闲(1分)。

6、《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1)、“鸣弦暂辍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衬托(反衬)(1分)。用琴声喑哑衬托江潮(1分),突出了江潮声势巨大(1分)。

2、此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起笔“雷震”,是“张”,第二句言“辍”,是“弛”(1分);第三句言“出”,又是一“张”,第四句言“待”,又是一“弛”(1分);第五六句荡开写去,似与江潮无关,是“弛”,最后两句写江潮到来,是全诗的高潮,最大的“张”(1分)。全诗曲折变化,波澜起伏,以“弛”衬“张”,动人心魄(1分)。

7、《题武关》

(1)、请简要分析“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的表达效果。(三分)。

答:此联运用对比手法(1分),以小人得宠,贤臣见弃构成对比(1分),鲜明有力地指责怀王昏庸,鞭挞郑袖惑主,痛惜屈原被逐,揭示了“迹自穷”的原因(1分)。

(2)、简要构思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答:前半部分怀古,缅怀与武关有关的楚怀王因为亲小人远贤臣的历史(2分),后半部分“讽今”,告诫和平时期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吸取教训(2分)。

8、《雉带箭》

(1)、简析首句“原头火烧静兀兀”中“静”字的妙处。(3分)

答:“静”字渲染猎前肃穆的气氛(1分),烘托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1分);动静结合(以静衬动、对比)(1分),突出下文猎射时和猎射后将军的威猛(1分)。

(2)近人程学恂《韩诗臆说》评道:“二句(三四句)写射之妙处,全在未射时,是能于空际得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答:同意(1分)。细节描写(1分)。不写将军如何勇猛果敢,也不写他如何纵横驰骋,只选取“盘马弯弓”这一细节(1分),生动地表现了将军矜持、自信、踌躇满志的神态(1分)。 9、《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1)、第一、二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第一、二句描写(渲染)边地的严寒(1分),烘托(1分)下文将士们的英雄气概(1分)。

(2)、本诗题名为“怨”,通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虽诗题为“怨”,但全诗毫无怨叹之情(1分),而是歌颂戍边将士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10、《至德中中途书事寄李僴》

(1)、简要赏析“月临秋水雁空惊”一句。(4分)

答:用鸿雁自比(1分),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自己久经离乱,飘泊不定(1分),睡不安稳,担惊受怕(1分)。(或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也可以)

(2)、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对主人款待的感谢(1分),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概(1分),对战乱的痛恨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1分)。

11、《送刘昱》

(1)、诗的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渲染烘托(1分)。用瑟瑟秋风、潮打苇花、苇花扑水等意象营造了素净、萧疏的气氛(1分),烘托了朋友离别的伤感(1分)。

(2)、试比较……和……在写法上的一处相同点。

答:虚写(想象)(1分)。李诗猜测朋友离别后会在金陵夜宿(1分),柳诗设想离别后生活情景(1分),都不是眼前事。

烘托(1分)。李诗写朋友宿处的雁叫声,烘托离别后伤感的情感(1分);柳诗用杨柳、晓风、残月,烘托词人离别后的凄凉(1分)。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也可以)

12、《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1)、颔联运用两个典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3分)

答:颔联用了西汉文翁教化富顺,三国诸葛亮降服孟获的典故(1分),意在表明朝廷意将施教化于南夷(1分),张觐此行意义重大(1分)。

(2)、尾联有何言外之意?

答:诗人劝友人开怀痛饮,不起思乡之情(1分),因为富顺之任责任重大,也大有可为(1分),不可因忧思而自伤心神,误了大事(1分)。

13、《儋耳》

(1)、简要分析“独凭栏槛倚崔嵬”中“独”字的作用。(3分)

答:“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感(1分),准确生动地表明诗人此时的心态(1分):虽被召回,但已难改自己的隐逸之心(1分)。

(2)、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前面的诗句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以及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不矛盾(1分)。尾联表达了隐逸的思想(1分),是苏轼一再遭受打击,政治上心灰意冷的最终选择(1分),和前面诗句抒发的被召回的欣喜之情并不矛盾(1分)。

14、《荆门别张天觉》

(1)、简要分析“想见冰壶照座清”一句中“冰壶”的含义。(3分)

答:“冰壶”比喻张天觉为官清廉(3分)。

(2)、尾联与一般离别诗的写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一般离别诗都会写依依惜别(1分),此诗尾联没有伤感,写诗人兴冲冲归看太平(1分),表现对于友人的期望和信任(1分),精神境界更高(1分)。

15、《度浮桥至南台》

(1)、简析“寺楼钟鼓催昏晓”中“催”的作用。(3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表现光阴易逝,岁月催人(1分),抒发了诗人壮心不已的豪情(1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2分)

答:表达了诗人老骥伏枥(1分),壮心不已的豪情(1分)。

16、《兵乱后杂诗》

(1)、颈联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2分)

答:颈联写无米吃饱,无酒浇愁(1分),表现兵乱后的贫困(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这首诗通过诗人兵乱后的窘境(1分),痛斥误国害民的奸贼(1分),倾吐国破家残的悲愤(1分),表现了对广大人们的无限同情(1分)。

17、《策杖》

(1)、简要赏析“断藁布窠匀”中的“窠”和“匀”的妙处。(3分)

答:“窠”字运用比喻(1分),巧妙形象地点明农舍的狭小低矮简陋(1分),表明诗人对农人的同情(1分)。“匀”字写百姓把折断的稻草均匀地铺在屋顶(1分),表现百姓的勤劳热爱生活(1分),让人产生无限感概(1分)。

(2)、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对比(1分)。表达了对那些不劳而获、搜刮百姓的贪官污吏的痛恨(1分)和对老百姓的同情(1分)。

【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18、《秦楼月》

(1)、上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上阙通过楼、月、风露、杏花等意象描写(1分),渲染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气氛(1分),为下文写闺中少妇思人念远作铺垫(1分)。

(2)、分析“隔烟催漏金虬咽”一句中“催”的作用。(4分)

答:“催”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铜龙因嫌夜长而“催”漏器加快时间速度(1分),实则是闺中少妇的移情作用(1分),生动表现了闺中少妇辗转反侧,愁思不眠,长夜难熬(1分)。

19、《花犯 梅花》

(1)、“今年对花最匆匆”有双重含义,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答:既是叹花,也是自叹(1分)。既叹梅花开落匆匆,好景不长(1分),也叹自己去留匆匆,即将远行(1分)。

(2)、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4分)

答:以梅为中心(1分),上阙由眼前之梅联想追忆去年之梅(1分),下阙由今年之梅想象到没来之梅(1分),循着词人自己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去写梅花之变化(1分),既刻画了梅花,也刻画了自己(1分)。

20、《鹧鸪天》

(1)、你认为上阙的关键字是哪个?为什么?(3分)

答:“梦”(1分)。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1分)。上阙写思妇梦中的团聚和梦醒的现实的反差(1分)。

(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本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1分)。

她日夜思念千里之外的丈夫(1分),尽管丈夫音讯全无(1分),她依然梦绕魂牵,痴心不改(1分)。

21、《念奴娇 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1)、这首词开篇“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以疑问的方式(1分),表达了对于仕途功名(1分)的疑惑和思考(1分)。

(2)、“和东坡韵”,指步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韵以追和。同为“豪放”的风格,两词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们的不同,试结合词句分析这两首词的不同之处。(4分)

答:苏词表现为超逸放达(1分),辛词表现为悲愤激昂(1分)。如苏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消极思想自解,颓废自适(1分),辛词“梅花争发”,“枉了冲冠发”,“长庚伴明月”,有奋进,有无奈,有悲凉(1分)。

22、《鹧鸪天》

(1)、“红乍笑,绿长颦”六字用的高妙奇绝。“高妙奇绝”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运用对比映衬手法(1分),“红”与“绿”对,色彩鲜明,写佳人仪态万方;“乍”与“长”对,刻画佳人乐短愁长:“笑”与“颦”对,揭示佳人复杂的心态(2分)。言简意赅,韵味悠远(1分)。

(2)、“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包含了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3分)

答:“鸳鸯独宿”表明现状的孤苦伶仃(1分),“何曾惯”流露出对过去美好的追忆(1分),“化作西楼一缕云”表现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分)。

23、《沁园春》

1、 首三句“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写阅兵时景况。请从内容和手法上赏析这三

句。(3分)

答:从听觉的角度(以静衬动的方法、气氛的渲染)(1分),万马不嘶,号角嘹亮(1分),表现军容整肃,军纪严明(1分)。

2、“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三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内容上点明张路分是个又武又文的全才(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既承接上文,有领起下文对张路分诗才的描写(1分)。

24、《双调 水仙子 自足》

1、 简要分析“杏花村里旧生涯”中“旧”字的妙处。(3分)

答:“旧”,时间很长(1分),表明诗酒生涯已有多年(1分),充满自足,安然,恬适之感(1分)。

2、 请结合曲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憧憬的是什么样的生活。(4分)

答:“杏花村”,“瘦竹疏梅”等说诗酒自娱(1分),“深耕浅种”,“滤酒打鱼”“有鸡豚”等说自给自足(1分),“客到”,“僧来”等说朋友高尚(1分),“竹笋藤花”等说环境优雅(1分)。

25、《双调 折桂令 田家》

1、 简要赏析“磕破西瓜”中“磕”的妙处。(3分)

答:“磕”,撞破,砸开的意思(1分),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农村少年吃西瓜的迫切心情(1分),表现粗放,纯朴,随性的乡村生活习惯(1分)。

2、 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

答:描写了少年、农庄、杨柳荫、西瓜、碌轴、荞麦花、绿豆芽等意象(2分),突出了特有的田园风光(1分),表现了作者对摆脱人世是非纷扰的田园生活的喜爱(1分)。

26、《春日》、《春日书事》

1、 前人认为秦诗“有情芍药含春泪”中的“含”字别有风味,请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答:“含”字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描写带雨的芍药泪光闪闪,脉脉含情(1分),十分惹人怜爱(1分)。

2、 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秦诗通过对雨后芍药、蔷薇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张诗通过对春日春草、窗日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无奈、孤寂、落寞的情怀(1分)。

27、《双调 潘妃曲》 《闺情》

1、《潘妃曲》中的“锦字”是何意?曲的前三句和后三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别离?(3分)

答:“锦字”指妻子寄给丈夫的信(1分),曲的前三句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的,写离别之远(1分),后三句是从时间的角度写的,写离别时间之久(1分)。

2、“灯”的意象在这一曲一诗中,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曲中“一点青灯”与“人千里”构成距离上的对比(1分),突出丈夫相隔遥远,表现思妇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1分);诗中“孤灯未灭”侧面烘托(1分)思妇辗辗反侧,不能成眠,突出了相思之深(1分)。

《咏风阅读答案_咏风翻译赏析_作者王勃》
题农庐舍阅读答案 第四篇

<咏风>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诗词全文如下: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咏风阅读答案_咏风翻译赏析_作者王勃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鉴赏]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