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11    阅读: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第一篇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作者:张得森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07期

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小课题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他同样存在于其它学科。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模式另辟蹊径。我们在小课题研究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确定了它较为固定的基本框架。其基本流程为:问题的生成——组建研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汇报与交流。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的生成

途径一:教材中的课题。在我介)的教材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切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比如说我们的教师就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小课题。如:《你寄过贺卡吗》《一亿有多大》《我长高了》《营养午餐》等。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例如《买一百送一百——商家的秘密》,并以这个为主题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兴趣浓厚,并且操作性强。还有的学生发现有一些大型的超市免费提供巴士,接送顾客,这样超市还能获利吗?学生把这个问题带来,经过大家的归纳,形成研究课题:《超市商品小调查》。在学生的慧眼观察下,小课题研究的范围开阔了。

(二)研究小组的组建

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合作完成的。研究小组成员平时关系比较亲密,大家在做事时有一种默契,这对加快研究速度、促进研究工作的进程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并培养他们与任何人合作的精神。因此,这一组建研究小组的原则可以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政策。

(三)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研究方式方法、相关指导人员、实施步骤、展示汇报方式等部分组成。它的制定为下一阶段的实施工作做好了计划指南。

(四)实施活动原则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第二篇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即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它具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小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些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学习活动。小课题学习实际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因为“小课题研究”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有关社会和生活中问题的研究。小课题研究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正是我们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可以弥补以上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而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能为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不仅能看出生活中存在的和数学相关的问题,还善于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它使不断思考成为学生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这样的研究使数学双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小课题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学科。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为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模式另辟蹊径。在小课题研究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它较为固定的基本框架。其基本流程为:问题的生成——组建研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汇报

与交流。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的生成

选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

1.生成问题的途径。

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

教材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研究的价值,实施时切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没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因此许多教师就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小课题。如:“你寄过贺卡吗”“一亿有多大”“我长高了”“营养午餐”等。

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由学生提炼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在进行了一段小课题的研究后,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的思维习惯才能进行的。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与成人不尽相同,来自他们的灵感更鲜活,他们在生活中引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比如,大商场经常开展促销活动,学生随家长在购物中就会遇到这样的疑问:商场的促销活动,我们真能占到便宜吗?当学生提出这个疑问后,教师马【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和学生经过推敲,形成专题:“买一百送一百——商家的秘密”,并以这个为主题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兴趣浓厚,并且操作性强。还有的学生发现有一些大型的超市免费提供巴士,接送顾客,这样超市还能获利吗?学生把这个问题带来,经过大家的归纳,形成研究课题:“超市商品小调查”。在学生的慧眼观察下,小课题研究的范围开阔了,如:“运动与身高”“植物园里的数学问题”“副食品种消费比例”“乘车的学问”等成果显著的小课题涌现了出来。

途径三:困扰学生的经常性问题。

和学生离得越近的,经常困扰学生的问题,学生势必要想方设法解决它。这类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学校经常开展体育竞赛,孩子们特别希望在活动中获胜。面对失败,他们迫切地希望反败为胜,因此“必胜的拔河比赛”这个课题应运而生。作业怎么能又快又高质量地完成呢?“高效作业完成法”成了他们想追踪的难题。还有“练字时间与质量”“健美操中的学问”等小课题的研究,既使学生们体验了科研的快乐,也排解了萦绕心头的愁云。

2.问题的生成过程。

无论是哪种途径产生的问题,它由问题到作为课题被确立的过程基本都可以用下面的流程图表示:

不可操作→删除

多个问题→较容易的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从属相关→合并立项

有价值的→保留

经过梳理被合并的问题往往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它的可行性在于学生有能力参与课题的研究,同时也有一些难度。这是最适合学生研究的对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有价值的问题。

(二)研究小组的组建

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合作完成的。研究小组成员关系比较亲密,大家在做事时有一种默契,这对加快研究速度、促进研究工作的进程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教师要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组建研究小组的原则可以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政策。

(三)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研究方式方法、相关指导人员、实施步骤、展示汇报方式等部分组成。它的制定是做好下一阶段实施工作的计划指南。

下面仍以“买一百送一百——商家的秘密”为例,重点谈谈“研究目的”“研究方式方法”“实施步骤”这几个部分。

1.研究目的。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确定活动的目的是尤为关

键的,围绕这个选题,经过反复的思考后确定为:

(1)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分析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通过调查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合作意识。运用分析、比较等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式方法。

依据本次活动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社会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组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3.具体实施步骤。

(1)社会调查(在商场实际调查数据),搜集宣传海报(与实际调查相比较)。

(2)访问谈话(走访顾客、家长,了解消费心理)。

(3)汇总情况、分析数据(小组内对情况整理、分析)。

(4)研究汇报形式(形式新颖,富有说服力)。

(5)成果推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同时还要借鉴他组的经验,完善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小组根据研究方法,进行分工,任务落实到每个人。

(四)实施活动方案

在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有:

1.随时监控的原则。

方案制定后,它很可能会出现方向的偏差,老师的指导必须

2015小学数学课题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第三篇

第1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为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感知与理解,我们思考、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四、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五、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课题: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⑴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⑵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⑶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⑷拟定实验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⑴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⑶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⑴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⑵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六、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第2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山西省教科院确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课题,并建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联合体”。我校有幸成为联合体43所学校之一参与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结合我校的近年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四年级数学组决定从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课题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局限: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过于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缺少获得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而难以达到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目的;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不能将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与学习内容相联系,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因而学生所学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识,不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过于单一,不能认真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的方式,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动,因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人地位。总之,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以本为本,唯师唯上,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生命活力与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在帮助学生开展接受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探究意识,形成有益于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想。

同时目前国内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3. 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科,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 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包括:①如何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②如何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③如何使学生学会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④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⑤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即如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研究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包括:①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③如何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即如何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五、课题组成员及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组成员

杨小星 曹金锋 张三丰

课题研究的对象

四年级1——6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立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更贴近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间关系趋向和谐、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为此,本课题将这些困惑分成两部分作为主要研究的内容:①如何正确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课程。②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学习。来促进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文献资料法

利用北师大版教材及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3.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阶段性小结或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 20XX年4月——20XX年8月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评估与反思

1.评估项目

⑴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2.评估方法

⑴课堂观察;⑵能力测试;⑶学生作业;⑷个案分析。

3.反思要点

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发展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是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

⑶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

第3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地学生占三分之二左右,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校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计算教学: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策略:根据学习目标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思考、精心策划和有效调控的技能。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3、陶行知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应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因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循”理”入法(即依据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驭法(即依据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互有区别,但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与笔算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七、研究内容与操作:

(一)研究内容:

1.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

(1)培养良好数感的有效策略。

(2)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3)增强实际应用的有效策略。

(4)培养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5)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

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

(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

(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八、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九、研究对象和步骤:

(一)研究对象

城西小学全体学生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XX年5月——20XX年10月底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

第二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3月课题实施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

第三阶段:

20XX年4月-——20XX年9月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十、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评估。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3、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科研论文。

十一、课题组成员:

1、组长:汤建军

2、副组长:景华、曹月梅、丁姣

3、组员:姚桂芳、蒋碧莹、吴建芬、孙芳、赵秀娟、宗正平

4、顾问:白炳春、谢惠良、潘顺良

第4篇:《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 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 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 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 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 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 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 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 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5小学数学小课题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第四篇

方案一:小学数学小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 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 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 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 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 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 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的干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方案二: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方案三: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错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这都是我们教师最棘手的问题。原因究竟何在?首先可能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学生认知的矛盾,作业要求不规范等;其次是因为学生粗心或听课不认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学得不扎实;最后或许是做题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等。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说明学生缺乏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另一方面很大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而且不够重视错例的反思、归纳和整理,教师学生都没有把错题当成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认真对待理开发利用。最终导致学生一错再错的现象,远远高于不会做而错的现象。

短板理论者认为: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这个定律被称作木桶原理或短板理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最薄弱的地方是提升价值最大的地方,小说《明天战争》中主人公常说的那句话“问题解决了多少、战斗力就能提高多少。”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要将错误收集起来,对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判断,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正确和错误中不断的进行反思、辨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减少错误的产生。因此我觉得教师、学生都应重视数学作业常见错题分析研究。探索学生数学常见错题出现的各种原因,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师的后续的教学起到提前预知学生错误的作用,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决定尝试开展“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通过师生共同记录错例、分析探索错例,对错例进行反思和整理,从而有效的避开错误“陷阱”,显著提高防错能力和解题的准确率,最终寻求一条减轻学生学习数学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希望通过对学生出错的现状、原因及不良影响的分析和研究,把错题当成一种学习的资源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探索出一套适应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方案,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5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第五篇

方案一: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方案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x年2月至20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年2月至20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年3月至20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年4月至20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蔡秋香李素娟

方案三:《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内化于其中。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因此,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培养目标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补充、完善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形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行为标准,使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细节入手,把学习习惯的工作抓细,抓实,从分年级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内容的细化能够看出这一点。

4、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氛围,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教师都做了安排,时刻激励着小学生去做好。

5、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前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课本上做不同的标记,如:在重点内容下面标△,在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习惯

1、专心上课的习惯

基本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倡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培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按要求摆放课本及文具。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4).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游戏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善于合作的习惯:

基本要求:

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合作中要会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表述和反思。善于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目标:【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1).乐于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2).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乐于承担组内分担的任务。

(4).学会赞许同伴,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合作的体验。

3、善于交流的习惯

基本要求: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善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述流利,条理清晰。

培养目标:

(1).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2).与人交流时,虚心听取对方的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4、勇于质疑的习惯:

基本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培养目标:

(1).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2).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课后习惯

1、课后复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作业的习惯:

基本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上交,及时更正。

培养目标:

(1).按时完成作业。

(2).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3).作业完成后及时放入书包中。

(4).作业发下后及时修改。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基本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写字规则和方法,书写规范、工整。

培养目标: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

(3).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书写。

(5).卷面整洁。书写正确清楚,排列整齐。

2015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第六篇

方案一: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1、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有用人才,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内容。

2、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全国上下的整合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课题,我校的研究工作还显得肤浅和零乱,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借鉴意义也略显不足。要推出更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整合课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持续的开展下去。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关键,特别是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仍是我们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4、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我们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教学平台支撑软件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来探索确定一种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化和实施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探索如何将信息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贡献。

二、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段数学学科知识领域、不同课型实现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对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2、正确处理教师操作电脑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4、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主要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如何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的目的,是我们全体小学教师一个长期不懈的研究课题。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五、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我校骨干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新、热爱教育事业,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多媒体硬、软件建设。正逐步完善学校电教设施和资源库的建设。大力鼓励和培养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学习应用。

六、研究内容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做到: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形成过程;3、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了解,能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

七、实施思路,操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实施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由课题组统一规划组织,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对照班、试验班,确定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各成员及试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整合教学实践,最终课题组对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提炼、汇总,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

操作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在选择与使用教学策略方面,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协同性原则

要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特点与功能,优选各自的长处加以整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协调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整合后的整体功能,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

4、创新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原理、特征、功能和操作方式、措施的研究中,要联系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为辅的研究方法。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工作目标:

①制定“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②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③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④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⑤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2、实施阶段

工作目标:

①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②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

③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④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⑤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

工作目标:

①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有关论文;

②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③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新绿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制度。

方案二:数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我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因此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在进行交流时,只有几个学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这是教学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

课题研究规划:

一、确定研究的对象:完善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二、研究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研究的方法:课堂实践操作法、个案法等。

四、研究的步骤:

1、联系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个案研究分析。

2、完整记录教学实录,形成反思。

预计成果展示形式:论文、案例、课堂实录与反思。

方案三: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实验的课题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小学数学课题的开展】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题研究是它永恒的主题。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也就有了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方法。着力改变偏重于记忆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其理论源头是布鲁纳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的教育观;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整体教学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铺垫“问题”情境,激励“合作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问题”展开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6、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原则,坚持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

(一)实验班级:七、八、九年级,共18个班。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秋——2015年春,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15年秋——2015年春,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15年秋——研究、结题阶段。

(三)子课题

A、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B、“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研究。

C、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留有较大空间,“想一想”中的诱导发现,“议一议”中的问题提出均有一定深度和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多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试一试”中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解释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是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5、注重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提炼研究模式。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课题研究的形式与过程。在课题实验中做好以下基本研究:提练模式----做模式课----形成优秀模式课。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负责人:张中建、李小勇

2、课题研究实验组

第一小组

组长:王绍毅

实验教师:李英祥罗琼郭小平张岚

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的研究

第二小组

组长:李小勇

实验教师:卢斗敏黄健黄学中黄艳

研究课题: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第三小组

组长:向昭利

实验教师:张中建周义权陈平祥李永成

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

3、注重成果呈现,

对外宣传辐射,抓好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做好“实验课”实录;交流实验优秀课;制作活动图片、活动光盘;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论文,每一阶段进行研究小结,阶段成果、每学期末上交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建档,鼓励、支持优秀实验论文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交流,在教育教研期刊上发表。

方案四:“小学低年级数学极速口算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实践表明,小学生的口算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数学成绩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而科学的口算训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提高口算能力。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交往中,交易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口算进行计算,快速准确的口算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学生口算速度的快慢,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而且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口算,比如在商场买卖东西的时候,就要用到加减乘除的口算,如果口算能力强,口算速度快就能很好地进行人与人的交流,提高效率。当前,不少教师对于口算与笔算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理解不透,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近年来,我们所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了。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口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基本功之一,口算,它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全部运算过程都在头脑中运行,口算能力的优劣,对学生的计算速度及计算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低年级口算。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别因数学内容而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这时更多体现了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

(1)粗心大意--引起感知失真

学生口算时,首先必须通过感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他们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据感知失真而发生错误。如将“+”看成“-”把“7”写成“1 ”。

(2)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

有些小学生在计算时,一旦教师提出了速度要求,他们无意识的错误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就是由于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所造成的。

2.视觉的不稳定性

有关专家指出;幼儿的视力一般不太好,主要因为幼儿的眼球呈现出生理性远视的特点,5岁以后,逐步转为正常。

一年级学生的视觉上的发育还不十分完善,因此经常会出现看错、抄错、写错或漏写的情况。

3.思维的形象性

一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度,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能在观察、比较物体的过程中掌握物体的固有属性,但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也就是说,一年级乃至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的直观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当学生抛开木棒等学具;来进行运算时,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加大了,当然出错的机会也增多了。

对于低年级学生口算出错原因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知识构建

1.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相应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避免学生出现某一问题时老师或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

2.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体现的方面。让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就会难以清除。因此口算练习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

3.形式多样,训练灵活

(1)经常练习。

口算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首先,可在导入新课时用2-3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既能集中学生精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其次,可用在新授内容结束时,用两分钟左右进行口算练习,既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又能完成了口算练习;再次,可在未授练习前进行两分钟左右的口算练习,使学生精力再度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2)同桌互说。

在学生基本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可通过同桌互说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这样做一方面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更好的理解算法,而且思考更积极;另一方面可以互助互学,培养学生对口算的信心及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成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材料进行学习、讨论,并结合本校学生现有的计算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成员通过对本校各年级学生计算情况的摸底测试、调查分析,了解各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为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课例研究法。成员采取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方法即:课前说课;成员讨论;教师上课;课后成员讨论;教师再次上课,课后成员再次讨论;教师课后反思。

4.经验总结法。成员注重收集研究活动中的所有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xx年12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

(2)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

(3)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设计编制调查问卷,进行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

(2)回收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当前学生口算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的口算技能训练。

(4)进行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方案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搜集整理研究成果。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

(3)提出结题申请,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2.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相关论文。

3.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的优秀个案汇编。

4.完成结题研究报告。

七、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20XX--20xx年第二学期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