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关于智慧的文章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22    阅读:

作文:简单的智慧
关于智慧的文章 第一篇

作文:简单的智慧

爱因斯坦说:“每件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如果不能更简单的话。”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许多简单问题弄复杂化了,把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其实,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有时可能就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请以“简单的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和角度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题目理解】

命题人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提出“简单”,通过分析语将简单关联于“智慧”,题目“简单的智慧”是一个偏正短语,审题重心在“简单”二字上,考生必须对简单做出正确的、精确的理解,才能立稳脚跟,展开文章。

“简单”一词一般有三种理解:⑴单纯;不复杂。⑵谓经历、能力等平凡。(多用于否定表述中)⑶疏略草率。这里的简单该取褒义,当理解为“单纯、不复杂”。故而为人单纯,想问题、做事情进而至于治世、治国不往复杂的方面走,就是简单。

这个题目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感。当今社会发展由简单到复杂是自然进化之道,而社会治理由复杂到简单则是智慧进化之道。霍金曾在世纪之交断言:“下个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的确,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多样化、风险化等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人类面对的是一个较之以往复杂千倍的社会。这种复杂性呼唤公共治理的多元化,呼唤服务组织的层级化,也呼唤应急建设的多维度。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在复杂的社会治理中就必须运用复杂化思维,相反它更需要以法治的简单化思维去应对。这种简单化思维并不是幼稚、简陋、不动脑子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将一切复杂矛盾回归到法治本源上解决的智慧型思维,它排斥不必要的过多干扰,从错综复杂的世相中抓住主要的矛盾关系,从变动不居的流动社会中把握恒久不变的治理规律,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

【关于智慧的文章】

动物世界里,有很多物种的生存哲学值得人类学习,例如刺猬的简单哲学就给越来越复杂化的人类提供法治思维的启示。无论狡猾的狐狸想尽什么样的办法想抓住刺猬,刺猬都会缩成一个圆球,浑身的尖刺指向四面八方。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刺猬都会把所有的挑战和进退维谷的局面压缩成简单的举动。对于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刺猬哲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文·布莱斯勒高度赞誉:“想知道是什么把那些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和其他那些跟他们同样聪明的人区别开来吗?是刺猬。”古人也讲,治大国犹如烹小鲜,也凸显出社会治理的简单化智慧。

就我国现状而言,中央近日出台的诸多整顿吏治的方针政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上任以来的表现,可以形容为“精简作风”,其中包括简化会议、减少文件、轻车简从、简朴节约等具体作法,地方政府发布的简政放权,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的文件都有“简化、简单”的意思。考生如能结合时代风云加以思考则是更好。

【立意层次】

材料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与“简单的智慧”放在一起对比思考的,孰是孰非,考生自然要讲明原因,否则“智慧”就立不住脚。从这点上说,这篇文章,考生应该在“为什么”上下功夫,说清“简单”与“智慧”的关联,为什么简单的是智慧的,为什么复杂化是不可取的。能把这点说透彻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扣住“智慧”展开,谈“智慧”就是一种简单,这样是符合题意的。

记叙文中围绕简单展开,写复杂的事情简单处理的过程中,能体现出智慧,则是切题的。以论文中只写简单,不谈智慧,不能把简单联系到智慧上,则降一等处理。【关于智慧的文章】

而回避“为什么”大谈“怎么办”的则是没有抓住重点、不能深入内里的文章。

就写作体式上而言,考生如果写记叙文,则应该有一个非常出色的故事载体,能够充分体现考生对“简单”和“复杂”的对比思考,能够自然而然悟出“智慧”所在。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要自然而不矫情,波澜设置要恰到好处、能应有的作用。同时从纠正文风出发,我以为记叙文中要“文中有我”,这个我应该是“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有理性、有热情、积极、上进、明理”。那种胡乱编故事、写寓言、童话的文字应该予以降等处理。

考生如果写议论文,除了必不可少的“要件”:准确鲜明的观点,清晰的结构思路、准确精简的事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应扣住“为什么”做必要而充分的论述;

⑵通篇没有或很少理论分析,重复举例的44分上下判分;

⑶通篇大谈“怎么办”且想法无创见的,应不超过46分;

⑷想反弹琵琶,否定简单的智慧,谈复杂是负责的,应判定为走题文;

简单是一种智慧

在当今社会,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很容易使人们产生疲惫和厌恶的感觉,连欣赏落日都成为一种奢侈的愿望。于是,很多人越来越向往平静简单的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当无力排解时,生活的智慧告诉我们:思维越简单越好。因为简单能够使思路清晰起来,简单能够使心情开朗起来,简单能够放下沉重的包袱,轻松自如地开启新的人生。明白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位游客乘坐“密西西比号”客轮出游,一路上风光旖旎,景色美不胜收,这位游客看得如痴如醉。这时,游客注意到河道情况十分复杂,有许多浅滩,就

问在这艘船上已经工作了几十年的船长:“先生,您在这里航行了这么久,我想一定对河中的每一处浅滩都一清二楚了吧?估计闭着眼睛也能知道它们在哪儿。”可船长的回答却让他大吃一惊,他说道:“不,您太高看我了,我对这些浅滩并不完全清楚。不过我想,假如我把它们都弄清楚,那实在是浪费时间。”这位游客不解,他问道:“什么?您说这是在浪费时间?为什么?要知道假如您连哪里有浅滩都不知道,又怎么领航呢?又如何对全船的人负责呢?”船长回答他:“我为什么要弄清楚数都数不过来的浅滩呢?我只要知道哪里没有浅滩就行了,不是吗?”游客无语。

其实,游客就是把问题想得复杂了,而船长恰恰是将复杂变简单的人。如果简单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复杂呢?

还有一则故事:有一次,爱迪生让助手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计算出来。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学里学过的几何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助手这才恍然大悟:简单就是高效!化繁为简是一种智慧。这两则故事看似简单,却能给职场人士一些重要启示:

【关于智慧的文章】

第一,凡事应该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之道”。在着手从事一件工作时,要先动脑,想想这件事情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做,而不是急急忙忙去动手,以致白白忙碌了半天,却解决不了问题。

还有这样一些人,凡事总往复杂的地方想,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越复杂就越好,以致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事实上,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

第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想得越多就越深刻,写得越多就越能显出才华,做得越多就越有收获,而全然不顾现实,一味盲目地追求多,却不知道,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例文一】

简单的智慧

外婆不止一次在我跟前念叨,你外公其实是个简单的人啦!

相处日久,外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还真没有掂量过。外婆这么一说,我倒留意起外公平时的言谈举止了。

小城里的老人都有“喝早茶”的习惯。每天七八点钟光景,到菜市场买过菜后,三三两两往就近的茶馆占个位置,从纸包中撮出几片茶叶,放进自家带来的玻璃杯子,用滚水沏了,点一碟烫干丝,叫几只烧卖、蒸饺之类的,消磨上半晌功夫。外公好像从来没去过茶馆。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到楼下的花圃中练几趟太极拳,回来就着外婆做好的泡饭,搛几块榨菜或者酱萝卜,就把早饭给打发掉了。外公特别喜欢吃酱萝卜,管它叫“萝卜响”,外公嚼起来,我能听到“咯嘣咯嘣”的响声。

外公确实对吃喝没啥讲究。小时候家里穷,想讲究也讲究不起来。参加革命,枪林弹雨中捡回条命就算不错了,哪里想得到吃饱喝足呢?外公这样解释他一年到头粗茶淡饭的生活。晚年的外公身体硬朗,到医院检查,心脏、血压、血脂、血糖、尿酸都正常。外公的同事、战友中好几位都因为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撒手西去。而外公鹤发童颜,声若洪钟,步履矫健。我们私下里认为,外公能够在晚年健康地活着,实在是得益于简单的智慧所赐。

外公八十寿辰要到的时候,我们全家做了精心准备。起初,我们想在小城最好的饭店邀集整个家族和所有的亲戚朋友吃上两顿。为什么吃两顿呢?我们这儿的风俗,第一顿叫“暖寿”,第二顿叫“拜寿”,爸妈和舅舅舅母把方案汇报给外公。外公问,你们这样做是要我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吧?当然当然,我们忙不迭地说。家族亲戚朋友那么多,摆上上百桌,一场下来,怕不要寿期变成丧气!依我看,还是简单点儿。怎么个简单法呢?我们一时想不出来。该花的钱你们照花,不然儿女们连个孝顺的机会都没了。不过,你们把要出的份子钱交给我,我的寿辰我做主。我们两家各拿了两万块钱交给了外公。【关于智慧的文章】

八十寿辰的早晨,外公打了电话给爸妈舅舅舅母。我们全赶到了外公家。外公吩咐外婆给我们每人下了一晚阳春面。外公说,过生日吃寿面,风俗还是要遵守的。吃过了面,你们把车开过来跟我走。我们不知道外公葫芦里买什么药。

私家车一直往外公的老家开过去,在小学门口停下来。外公对赶上来迎接的小学校长说,日子过得富足了,儿孙们孝顺,要跟我贺寿。我寻思,这贺寿钱吃了也就吃了,没有意思。拜托你把这钱花在有意思的地方。外公从包里取出一只大信封递给校长。

县上的报纸和电视多次想采访外公,外公均拒绝了。外公说,别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例文二】

简单的智慧

谈到智慧,人们总会联想到高学历、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等等。其实不然,当你想

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时,这就是智慧。智慧绝非天生,也不尽在后天培养。人人都有智慧,只不过有的人没有发现它,而有的人发现了,而且还较好地利用了它。

有这么一个案例。说的是日本有一个大型化妆品公司接到一个顾客的投诉。该顾客称,她买了一盒肥皂,拿回家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居然是空的。公司立即展开调查,最后找到原因,是生产流水线上机器的差错。尽管这种差错的概率很小,但影响却很不好。公司管理层立即要求技术人员技术攻关,确保不再发生这样的差错。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很快研制出一种成本不菲的可以确认出空肥皂盒的X射线仪器,必须由两个人控制。一个人负责操作仪器,一个人负责随时把空肥皂盒捡掉。仪器投入使用后,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嫌操作仪器太麻烦,就对准流水线放置了一台电扇,当肥皂装盒后经过这台电扇面前时,空的肥皂盒就会被风吹落。

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让科研人员头痛的问题。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个国家的宇宙飞船要上太空,让宇航员在太空里记录数据,而钢笔、圆珠笔在零重力下是无法书写的,许多科学家花费很多心血也没有研制成功可以在太空中书写自如的笔,都在为这件事情烦恼不已,眼看时间越来越近,迫不得已,他们只得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后来有个小学生寄来一个包裹,只写一行字:“试过这个没有?”宇航局的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包铅笔。

一个小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许多科学家为之伤透脑筋的问题。看来,聪明也有受局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应不到的事情,这就是智慧的盲点。

作为专业人士,往往一遇问题就会想到运用高科技、想到技术攻关,陷入习惯思维和狭窄思路的怪圈,也就容易有死角和盲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处理问题时之所以找不到一个好的办法,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如果从简单入手,往往就会茅塞顿开,迎刃而解。

由此得出启示: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简单的智慧是一种深刻的平淡,是深入后的浅出,是滤去沙石后留下的金子,是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洞察与凝练,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哲学高度。【关于智慧的文章】

【例文三】

简单的智慧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几乎是众人皆知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上判断,好像总是把事情想得最复杂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但,现实果真如此吗?看了下面几则故事,我想,

你的看法也许会有所改变。

日本有一家企业生产圆珠笔,投放市场后,笔芯中的油墨没用完圆珠就坏了。为此,厂家请来专家对圆珠质量攻关。可是效果都不理想,生产陷入了困境。后来这家企业的一名操作工解决了这个令专家都束手无策的难题。他的方法很简单———将笔杆截去一段。这样,

生存的智慧 作文
关于智慧的文章 第二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贵州的山多石少土,而这种石山上竟然长着树,虽不十分高大,却也绿树成荫。细看树干都从石缝中长出,树根则长长伸出,团团抱住大石,以使树可以牢固地站立,抵御暴风骤雨的侵袭。它们无法汲取土壤营养,就靠汲取阳光雨露生存。这些生机勃勃的树居然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显然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分析】本段材料赞颂了从石缝里长出的树。这些树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体现出生存的智慧。材料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材料的内涵与倾向,强调了“生存的智慧”。这种“生存的智慧”,就是当后天生存条件满足不了先天生长所需时,生命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改变自我,适应环境,战胜环境,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展现出别样的风采。据材料,“智慧”的内涵应当侧重于:面对现实,改变自我,适应环境,战胜环境,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写作时要从树延伸到现实社会与人。

【立意参考】

1、用智慧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2、用智慧开创生活的新天地。

3、在不可能中开辟生命新的通道。

4、智慧改变命运

5、无法改变,就去适应

6、山不转水转

7、在逆境中要学会调整

8、路在自己脚下

【写作指导】本次作文材料赞颂了从石缝里长出的树。这些树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体现出生存的智慧。材料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材料的内涵与倾向,强调了“生存的智慧”。最后一句的提示语很重要,也在降低审题的难度。这种“生存的智慧”,就是当后天生存条件满足不了先天生长所需时,生命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改变自我,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战胜环境,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基于这个材料,对“智慧”要有新的认识,那就是面对现实,要改变自我,适应环境,战胜环境,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注意:对生存智慧理解不到位,仍然存在偏题、离题现象。有一部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有偏差,只关注到材料的前半部分,忽略后部分。很多考生集中写树的“顽强”“坚韧”等以及“在逆境中前进”等,可能考生读材料时没有看读懂最后一句话:“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比如,有的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在长长的生命轨迹中,难免会有无助的时候,但是不论你面前的黑暗有多长,只有怀揣着最坚定的信念,用最炽热的热情,用最最不屈的姿态去面对它,将一切的一切都当

成一份不可复制的回忆,用最无悔的青春去迎接它吧,艰难险阻,皆成风景。”很明显,文章都落点在信念、热情上,却偏离了生存的智慧。

【参考最佳立意】用智慧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用智慧开创生活的新天地。在不可能中开辟生命新的通道。

【优势】1.本次试题从立意来看,许多考生比较深刻。有一批考生能够紧扣“生存的智慧”,从树延伸到现实社会与人,就“生存的智慧”的内涵、来源、因果等,比较完整而清晰地表现或阐释自己的思考。比如有的考生写到“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我们就要改变自己”。2.选材典型,运用恰当。从这次作文来看,许多学生作文没空洞说理,而是比较充分的占有材料并较好的运用材料来说理,选用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今社会中热点新闻人物,用这些事例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并论证分析。还有的考生在作文中用到“骆驼刺”“依米花”“驴子出井”“乌鸦喝水”等材料,深入分析,形象阐释“生存的智慧”。有的讲犹太母亲问其孩子的故事来阐释智慧是人之根本。许多考生举例霍金、史铁生、刘伟等人物来阐释生存的智慧,都比较恰当。

【不足】:1.对生存智慧理解不到位,仍然存在偏题、离题现象。有一部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有偏差,只关注到材料的前半部分,忽略后部分。很多考生集中写树的“顽强”“坚韧”等以及“在逆境中前进”等,可能考生读材料时没有看读懂最后一句话:“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比如,有的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在长长的生命轨迹中,难免会有无助的时候,但是不论你面前的黑暗有多长,只有坏揣着最坚定的信念,用最炽热的热情,用最最不屈的姿态去面对它,将一切的一切都当成一份不可复制的回忆,用最无悔的青春去迎接它吧,艰难险阻,皆成风景。”很明显,文章都落点在信念、热情上,却偏离了生存的智慧。2.材料运用不到位,缺乏论证过程。本次考试议论文居多,但仍有较大部分议论文还停留在“单一材料”+“结论”这种简单结构模式上。仍然还有许多作文处在“开头一观点——中间独立一事件——结尾再结论”这种低幼的行文结构上。本次考试很多考生用到了“断臂天使”刘伟这些材料,写他游泳、弹钢琴,最后落点到“人们被他的顽强所打动”。这都是没有用好材料,还有“少年派”等,也都一样。

3.没有材料,抄试卷材料的。有好几位考生抄用了语用题材料,完全堆砌,言不及义。

【论据参考】

1、驴子出井的故事

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深深的枯井,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要救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农夫决定放弃,他认为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免得再有人或是有价值的东西掉进去,同时也能免除驴子的痛苦。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大家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它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背上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堆积的泥土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到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跑开了!

2、 依米花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6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3、 骆驼刺

骆驼刺主要分布在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耐旱植物。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赖以生存的草,故又名骆驼草。

骆驼刺在戈壁滩、沙漠随处可见 ,不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这种落叶灌木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 在白杨都不能生存的环境中,只有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在阳光下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如此庞大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骆驼草往往长成半球状,大的一簇簇直径有一、二米,一般的一丛直径也有半米左右,小的星星点点无计其数,一直延伸到视线以外。据当地人说,这种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是地表上茎叶半球的两倍甚至三倍,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了水分,可供这一丛骆驼草一年的生命之需,这为它在沙漠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绝处逢春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在进行环球考察时,来到智利北部的一个十分干旱而又荒凉的小村子,他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这里除蜘蛛外没有其他任何生物。蜘蛛在这里四处繁衍,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蜘蛛能够在如此干涸的环境里生存来下来呢?罗伯特借助电子显微镜,发现这些蜘蛛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在这个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男儿有泪不轻弹。北京奥运会天大的挫败,刘翔没有流泪;面对波涛般的责难和跌到命运低谷,刘翔没有流泪;遭受到伤病三年的困扰和一轮轮外界的嘲讽,刘翔没有流泪;在世界冠军金牌几乎到手,但却发生碰撞后,刘翔在赛场上也没有流泪;但是,回到住所,夜深人静,他的泪水默默地流淌下来。

7、鳄鱼的生存之道

大约在6500万年前,“冰川世纪”突然降临,地球在一夕之间没有了阳光,在一片黑暗中,许多物种包括当时地球的统治者恐龙都相继灭绝了。而鳄鱼,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那么鳄鱼有什么独特本领呢?

鳄鱼之所以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凭借的是平静、理性和耐心。我们可从电视节目中看到鳄鱼的捕食非常具有策略性:它通常处于平静状态中,像一节飘浮在水面上的树桩般的纹丝不动,只露出一对鼻孔和眼睛,观察水面和陆地上的动静;每当发现岸边有可捕食的动物时,马上将身体躲到水面下,然后慢慢的朝动物所处的方向游去,缓缓接近目标,趁其不备时突然从水中一跃而起,将动物一口咬住。在冰川世纪食物极度短缺时,鳄鱼凭借其运动量小、食量小,捕猎时用最少的体力消耗获得猎物等特点,得以逃脱了被灭绝的命运。而那些凶猛的食肉恐龙,虽然竭力奔跑追逐猎物,却因为获取的食物远不能满足其消耗,最终被彻底灭绝。

这则材料一共四句话,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三句写了贵州石山上树的生存状态,属于“现象”;第四句,透过现象挖掘出了这些树之所以能够生长的“本质”,并对此大加赞颂,“显然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

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在肯定“顽强”的同时,更强调“生存的智慧”,这是材料中的关键句,直接关乎此次作文审题的准确性。“生存的智慧”应是审题立意之关键。 当然,“生存的智慧”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不能撇开材料天马行空地写,因为题目明确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所以我们还要弄清楚材料中的树到底体现了怎样的智慧,要弄清智慧的内涵。材料告诉我们,这些树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无法汲取土壤营养,就靠汲取阳光雨露生存”。这种“生存的智慧”,就是当后天生存条件满足不了原本生长所需时,要勇于直面现实,敢于打破常规,改变自我,适应环境,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生命呈现别样的风采。

该题立意方面按四类评分:一类,紧扣“生存的智慧”,从树延伸到现实社会与人,就“生存的智慧”的内涵、来源、因果等,完整而清晰地表现或阐释自己的思考。最佳立意参考:用智慧使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用智慧开创生活的新天地、在不可能中开辟生命新的通道。 二类,能够扣住“生存的智慧”,比较完整而清楚地表现或阐释由树及人的思考。三类,泛泛而谈材料所涉及的内容,重点未能突出;或脱离“生存的智慧”大写特写“生命的顽强”等。四类,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在一类立意中,有部分考生对“生存的智慧”进行纵向的深入的思考,把全文分成了三个部分“什么是生存的智慧?”“这种智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运用这种智慧?”层层深入,条分缕析,从而获得了高分。

【教学建议】

1.要特别注意引导考生加强对材料的剖析与解读,加强多则材料之间逻辑关系特别是事物间辩证关系的分析,增强思维的严密性与思想的深刻性。

2.注重材料积累,形成几个方面的自己的“经典”:

第一、经典语录,使语言美起来。比较优秀的作文都有一些语言亮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语言亮点。如果自己经典语句不充分,还可以适当储备一些经典名句。这些语句应该设计到不同的话题,同时根据话题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变通。一般来讲,在准备时,可以设计到自然、社会、人生、学习、生活等至少六个方面的内容。考试时,将自己储备的现成的“经典”语句直接调动出来。比如,有同学在考前就将自己作文的语句整理如下:1,“其实,远和近,不在于路,而在于走路人的心。”(《距离》)2,“明月装饰你的弦韵,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谁来装饰你枯竭的渴望和思念?”(《千年的美丽》) 其实,很多语句是可以化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性话语方式,如果准备六句经常在作文中用用并成为一种自觉,语句自然就会优美起来。

第二、经典素材,让内容充实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储备必要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作文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储备素材要具有一定典型性。如果选择某些人物,可以记叙他们的生活经历,想象他们的生活画面,尽可能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抒写人文情怀。如果选用历史素材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选用几个被写烂的人物,避免“套话作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比如,孔子其人其语、庄子其人其文、史铁生其人其文、托尔斯泰其人其坟等。尽可能地把几个人物、事件弄透。一般来说,准备五则素材基本就可以了。

第三、经典细节,使文章生动起来。一篇作文最能打动人、最能被人记起的是那些生活细节。这就像一部电影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影片中一个个细节。考试作文要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那些具有感染力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可能是某个特定场合下的一句话,可能是一个眼神,可能是一个动作,可能是一处肖像描写。在生活中,每个人可能忽略掉的就是这些细节,往往又是这些细节才真正打动人,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生活细节要在平时生活中捕捉,考前要善于总结自己描写过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考试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生活细节是平时积累的结果,考试注意按需提取就可以节约比较多的时间。在作文中,有了细节,就有了自己真切的生活体验。作文基本能达到真情实感的要求。考试之前应该积累至少四个生活细节,随时准备用到作文中去。

  • ·有关智慧的文章(2016-08-18)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政协提案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