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24    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公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第一篇

龙源期刊网 .c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公正” 作者:穆妮热·塔伊尔 许慎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 要: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公正,即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与制度准则,它是与人类文明史相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不仅充分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而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源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正; 内涵

中图分类号: D641;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50-02

一、“公正”概念源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正”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如《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是一个道德范畴,如《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纵横。”它既是对个体的要求,如汉朝韩婴说:“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治,公平无私。”孙中山把“天下为公”作为自己追求与奋斗的社会道德理想目标;也是社会整体性的需要,如《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的描绘:“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构想“去人之

私”“无国之争”“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新社会。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正”基本含义的规定:一是去私取公,正直不偏私;二是依据共同的价值规则,顺道而行。

在西方,公正来源于古希腊文“Orthos”一词,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后来引申表示公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主张,正义就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这一思想与他的贤人政治观有重要关系,他不赞成雅典当时的选举民主制,主张应该由有美德和知识的人来执政。他曾说,许多对正义的破坏,来自人内心的无止贪欲,来自把脚伸到别人的领域中。所以人当自律自省,才不会做不正义的事情。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将正义分为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强调公正即和谐。亚里士多德又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提出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相等的人就该配给到相等的事物,公正就是比例。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最先提出公正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东西的人类精神意向。法学家乌尔庇安给出了公正的经典定义: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近代以来,研究公正最深入、最系统的是美国现代伦理学家、政治家罗尔斯。他提出,公正是整个道德的中心概念,公正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社会公正有两个原则构成:1.每个人都享有最广泛的平等自由权利。2.社会和经济制度安排,能够合理地满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第二篇

专题:我们都是平等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含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的正确理解.

3. 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

【教学难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含义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平等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幻灯:所有得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林肯(美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康有为(中国)

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古希腊)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友谊.—毕达哥拉斯(古希腊)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

(二)新课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一、什么是平等?

1.播放幻灯及视频 :红军里的士兵委员会

陈毅:我们都是平等的.

点评:人与人之间有智力 能力和职务上的差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让百姓感受到了平等 体会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在现代中国,平等的观念更是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结论:平等就是消除歧视,同等对待他人.

延伸阅读: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2.播放幻灯及视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第一人 “同票同权”彰显人人平等

点评:从男女同工同酬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平等原则在我国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处处得到了体现.在当代中国,公民之间平等相待,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平等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真正保障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能真正保障人的尊严,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论:平等就是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

知识链接:我国<<宪法>>中的平等原则.

3. 播放幻灯及视频:毛泽东反对特权

点评:在当时法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存在以权代法的现象,毛泽东要求严判黄克功,其目的是为了警醒广大党员干部,以严肃法纪,维护公正.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也就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这是实现平等,维护法治与公正的重要前提. 结论:平等就是要反对特权,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总结(含义)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也指每个人在机会人格等方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等”,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平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承担义务,反对特权.

(意义)平等是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尽管人与人之间在个体上还存在差异,但是人们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实现了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顺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共赢.

人类的一切行为规则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下,才会被人们乐意遵守.特权和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对平等的极大制约,只有用规则来约束行为,才能从根本上破除特权.因此,国家需要创造一个合理的规则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等权利,拥有平等的公民地位.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2分钟)

思考与实践:(1)思考一下自己的身边有什么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来维护平等?

(2)组织一次关于平等的主题班会,讨论一下特权观念会给社会风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教学反思

20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公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第三篇

如果说平等是一杆秤的话,那么公正就是那个掌秤的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公平正义如同日月光华,让每一个人都平等地受惠.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追求无比强烈,但在现实生活中,萝卜招聘、火箭提拔、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徇私枉法、贫富悬殊等不公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现象,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才把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提出要推动经济更加公平发展,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要推进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代表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没有自己私利的政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与特权、不公正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有条件实现公正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第四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2015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第五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种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为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的重大作用,需要精准把握它的根本性质,理论精髓,推进深读的方法。本文试就有关问题做点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颁布于社会以后,由于“三个倡导”使用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范畴内涵的丰富性,文字表达的高度概括性;由于它作为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涉及内容的政治敏感性;由于倡导的12个概念在东西方的通用性等多种原因,引起了种种议论。这些议论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观”。这方面的具体说法很多。比如,价值观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不应以“中国特色”为由拒绝“普世文明”。所谓“普世文明”即“普世价值”。称“普世价值”反映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主流”,“具有世界意义”。 还有人说,“官方将西方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重要理念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共传统意识形态的一次大胆突破”。二是认为,表达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未能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文字表述上的失误,等等。

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者在性质和动机上是大不相同的。有的是蓄意混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所发之声是西方向我国植入“思想病毒”的表现。正如有学者评论的,他们意在培养和扶持“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各类异己分子,制造混乱,搞乱人心;有的则是由于有关概念在东西方的通用,理论辨识难度增大,在一些学者中产生的误读;有的是一些学者出自责任心,怕在这个问题上误入西方“普世价值”的陷阱,提出的改进完善的建议。对具体对象必须具体分析,不可笼而统之,一概而论。

在价值观问题上,对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来说,无论我们在理论上概括得怎样好,他们都会进行曲解,所以无需多费口舌同他们去辩论。我们的原则是,凡是反社会主义势力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本文需要讨论的是,一些同志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误读。这里作出两点分析:

第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作了孤立的、抽象的理解,忽略了它前面的定语:“社会主义”四个字。 列宁在《论民族自觉权》一文中曾提出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P375)“社会主义”四个字的定语,就是从社会历史上和逻辑上把核心价值观提到了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根本上破除了所谓西方“普世价值”的渗透。这类似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和荣辱观,前面都有“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在讲到四个现代化时,邓小平曾强调,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江泽民也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点睛就是点明社会主义性质。这里也一样,12个概念表达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历史范围方面,是定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含初级的、中级的和高级的)。在逻辑方面,不要简单地孤立地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以12个概念自身为起点,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起点的。它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本质内容。这个问题在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已经作了异常清楚的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很清楚,社会主义方向和根本性质是很明确的,表明我们的价值观绝不是超阶级的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中,价值观点和政治理念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在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明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正是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模式、社会关系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表达形式。价值目标是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价值转化。价值取向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的价值转化。价值准则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及在其身上的落实。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坚守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一体性。

第二,误读与忽略概念、范畴的具体历史性相关。任何一个理论概念、范畴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其内容又有具体历史性。把握理论概念、范畴,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正确了解和处理好其相对稳定性和具体历史性的关系。明确相同的语词、概念、范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体系下,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爱国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所表达的就是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语言对祖国的一种共同情感和责任担当。到社会主义时期,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爱国观则获得了崭新的内涵,即实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结合。又如民主,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再如自由,对工人阶级来说,在资本主义雇用奴隶制度下,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摆脱了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以后,全面发展自己的自由。如此等等。沿用旧的概念来表达新的内容,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很通行的。马克思《资本论》的概念体系中,真正由马克思独创的概念并不多,大多是批判地借鉴、改造、加工前人的思想成果。这种情况,我们在毛泽东的著作中也可以列出很多,如实事求是、知和行的关系,等等。

这当然不是说12个概念已经十分完备、不需要进一步凝练了。如有学者所说,如果能够进一步提炼一个从思想内容到文字表述都能既明确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又为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广泛认同且没有歧义的观念的减缩本,就更为理想。事实上,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治实践问题,精准概括本来就不可能一次完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

以上说了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里要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关系。应该说,这个问题是很清楚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是其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单位多因地制宜,从群众的口味和需求出发开展活动,这些活动有些并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直接挂钩,时间一长,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两件不搭界的事,淡忘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再强调两者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命脉和灵魂,或理论精髓、精神内核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只不过采取了价值观这种高度浓缩的形态。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诸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即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的“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革命理想高于天;劳动伟大、劳动光荣,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等等。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邓小平称之为“普遍真理”的思想原则,则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以贯之于以上述内容之中。十八大报告中“三个倡导”明确的12个范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价值观层面的展开,是体现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理论体系的高度浓缩的价值观念形式。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内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根本理念、精神内核。所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践行,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坚持和正确运用。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读的方法

黑格尔有句名言:“方法不是外在的东西,它是概念的灵魂和内容”。提出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意在强基固本,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读,要有强烈的主旨意识。

第一,要坚持阶级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政治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读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一定要把握好政治定位,注意阶级立场,做好阶级分析。之所以必须如此,是因为从国际方面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两条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西方对中国的颠覆、分裂、西化一直没有间断过,价值观领域的斗争首当其冲。从国内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特殊形态存在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必然表现为特殊形态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有时还表现得很激烈。这些都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来,反映到价值观的斗争上。面对这种现实,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就不能分清事情的界限和本质。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无论采取怎样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者在思想上必须清楚,增强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意识,提高其“三个自信”是根本,不能为娱乐而娱乐,更不能“去意识形态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要注重明辨价值观的性质。当今世界上没有超阶级的价值观,从主要的和基本的方面说,有的只是工人阶级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的斗争激烈而复杂,一定要划清思想界限。我们要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展现它的道义力量、真理力量,并用以教育武装群众。同时要看清、揭露西方国家鼓吹的“普世价值”的阶级性、欺骗性和侵略性,坚决破除所谓“普世价值”的渗透。

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要批判种种错误社会思潮。如除上述说的西方“普世价值”论外,还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新闻价值观、公民社会论,质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这些思潮包含着种种落后的、甚至反动的价值观。通过对它们的批判,有助于净化空气,以正视听,引导人们驱恶从善。

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要加大对工人阶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阶级从来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我国工人运动从来都同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以往我们重视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很必要的,以后也还要继续抓紧。但是要扭转以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对工人阶级武装不力的状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工人的宣传和教育,使工人阶级真正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并通过他们去引导、推动广大劳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总体解读和要素阐释相互支撑,互为推进。党的十八大倡导的三个层面、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整体。对它作深度挖掘,既要从整体上作综合的创新性研究,弄清三个层面、12个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贯穿于其中的根本观念和精神内核,它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主义、道路、制度之间的关系。又要对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概念作出科学阐释,弄清蕴含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真谛,使整体要义和微观真谛的紧密结合,相互辉映,互为推进,更好地起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第三,废除学究式的孤立研究方法。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内核,它理应发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要废除学究式的孤立研究方法,把实践的观点提到首要的基本的地位,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把解读和践行统一起来。具体说是,要从抢占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制高点上,着眼于党中央提出并形成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通过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之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国家、社会、个人的追求,外化为全体中华儿女落实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2016积极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平等 第六篇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后,全国高校近期就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如何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

记者:您认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意义与价值?

郑水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个社会最基本、起主导作用、长期稳定的价值观,是为一个国家全体国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架构。对于处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确立一套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承接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更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能为全体社会成员认可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更具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和引领,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揭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对此负有重要责任。您认为,如何在高校中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

郑水泉:高校知识、人才密集,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的责任。贯彻落实《意见》,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高校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增强主动性自觉性。高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交锋较量,各种信息资讯在这里交汇扩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事关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各环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回答了高校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是要发挥高校优势,深化理论研究,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依托高校人才聚集和学科齐全的优势,发挥大学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与理论框架,深入研究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增强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

郑水泉: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鲜明,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思想活跃,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比较强。增强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理论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有24个字,但内涵十分丰富,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网络交流、形势报告、座谈研讨等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讲清楚这些理念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从而为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二是要加强制度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中,转化到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是要加强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生化。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实践教育、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

记者:《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在这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

郑水泉:教师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师德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是好的,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好地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一些教师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师德相悖的问题。当前,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把握导向。高校要深刻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材编用、教学评估、教师选聘、科研立项、成果发布、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和环节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明确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聘用、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切实把好政策导向关。

二是要完善制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建设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定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制度规范,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师师德的自律与他律结合,从外在的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师德需求。

三是要营造氛围。要大力开展先进教师评选表彰活动,特别是要发现、树立身边的先进模范,使广大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以先进人物的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学习的榜样,扭转“重业务、轻政治;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努力形成见贤思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