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一)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自测题

12.用图16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选填“A” 或“B”)瓶.根据 。

13,根据分子动理论:①说明分子 ▲ .

①墨水滴在②两表面磨平

③一半酒精和

判断:14、扩散表明,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划运动.( )

15、铁丝不易被拉断是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原因,( )

16、分子间有时有引力,有时有斥力, ( )

17.固体很硬,所以固体之间不会发生扩散, ( )

选择:18。下列有关生活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 )

A、阳光下,湿衣服很快干了 B、轻轻地弹一下,衣服上的灰尘“跑”了

C、随风飘来了醉人的花香D、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消失了

19、扩散不能表明 ( )

A. 一切物体的分子间有间隙 B、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有体积

C.互相接触的物体间分子可进人对方 D、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20.下列现象不属于扩散的是 ( ) A、炒菜时香飘满屋 B、长期堆煤的墙内部变黑

C、踏水过河时水变浑 D、水中加糖,整杯水变甜

2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香水瓶打开后满屋香味 B、湿衣服变干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炒菜时加盐,菜会有咸味

22、下列有关扩散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运动 B、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一种外在表现

C、扩散只可发生在液体之间 D、扩散快慢与物质温度、状态有关

23、铁棒很难被压缩,铁棒很难被拉长,用粉笔可在黑板上写字,这些现象分别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 A斥力、引力、斥力 B .引力、斥力、引力 C .引力、引力、斥力 D .斥力、引力、引力、

24.水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

A.水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B.水分子之间有引力 C.水分子之间有斥力 D.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5.在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是

A.在皮肤上擦点酒精,立即就能闻到酒精的味道 B.鱼苗池中的小鱼在不停的游动

C.教室里大扫除时,灰尘满屋飞扬 D.落叶在河水中顺流而下

26、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是0 ℃的水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这叫扩散现象,它说明分子是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着

C.这叫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中 D.清水的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二)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 、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

A.60s B.50s C.40s D.20s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10:3 B、3:10 C、8:15 D、15:8 二.填空题

13.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如果战斗机在2s内飞行了0.4km,则它的速度是_____m/s。 14.正在行驶的列车速度是15 m/s,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5.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的,卡车是______的(前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__。

1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0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800 m,这个物体在最后100 m的路程中的速度是_____ _m/s,所用的时间是 ____ __s.

17.单位换算:54 km/h=______m/s 5 m/s= ______km/h

18..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 判定最先达到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9.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示例:信息一,他们同时开始运动; 信息二: ;信息二: 。

(18题) (19题) 三.实验题

20.如图4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

21.如图3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分________秒。

(20题 ) (21 题 )

2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

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

>、<、

=) 四.简答与计算

23.右图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什么?按交通规则要求,从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莆田需要多少分钟?

24. 汽车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25. 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三)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测试题

第十三章、第二节 内能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内能: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和 的总和叫做的内能。

2、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 ,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

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 运动,它也具有内能。所以,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 。

3、物体的温度升高,表明物体的内能_________,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

速度__________(填“变”“增大”或“减小”)

4、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额,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

的 。

5、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内能越。物体温度

降低时,内能会 。

6、静止在地球上的球没有机械能,运动在空中的球具有机械能;但无论在地球

上还是在空中球都具有 。

7.物理学把“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B.同一物体温度越低,物体内能越大

C.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大

D.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小

8.关于分子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高度越高,物体内分子势能就越大

B.物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内分子势能越大

C.物体的体积减小了,物体内分子势能也减小

D.物体的体积减小,分子势能可能先减小后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B.一定质量的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小

C.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速度增加,内能一定增加

10.下列关于内能的概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B.0℃冰不具有内能

C.一个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它的内能也变化

D.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械能的物体必有内能 B.无机械能的物体必无内能

C.有内能的物体可能无机械能 D.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12.下列与物体的内能有关的因素是( )

A.物体的运动速度 B.物体的高度

C.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高度 D.物体的温度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四)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复习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讲义 学生姓名 科目 教师姓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一、基础知识: 分子热运动篇 1、物质的组成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分子非常小,不借助仪器,肉眼是看不见的,如果把分子看成一个个的小圆球(物理模型法) ,那么 一般一个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10 m,因此一个物体是由数量巨大的分子组成的。 -10 19 3 (3)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是 10 m,1cm 的空气中大约有 2.7×10 个分子。 2、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注意:不同的物质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扩散,必须是两种物质相互进入彼此。 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的分子运动造成的,要注意和微小颗粒状物体运动的区别。 3、分子热运动 (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的分子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因素: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扩散 的就越快。 4、分子间的作用力 (1)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之所以不会分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从而 使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由于分子间也存在斥力作用,因此固体与液体很难被压缩。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它们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 增大,只是斥力变化的比引力要快。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作用力稍大时, 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间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10 内能篇 1、内能 (1)宏观物体的能表现为机械能,是物体外在的能量;微观物体的能表现为内能,是物体内在的能量。 (2)分子动能: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都具有动能,叫 做分子动能。 (3)分子势能: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又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4)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 号 J。 (5)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同一物体在相同状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内能越大;温度越 低,内能越小。 拓展: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 研究对象不同 影响因素不同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物体的温度、体积、 物体的质量和 机械能 宏观世界的整个物体 物体的质量、速度、 高度和形变程 1

状态 存在条件不同 内能永远存在 度 存在有条件,比如运动、被举高、 发生弹性形变等 2、内能的改变 (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热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 J 注意: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 不能 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 b、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都没有关系 c、有些物体吸收或是放出热量后,温度不一定改变,但是内能改变了。 (2)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高温 低温的过程。在不涉及物态变化的热传递过程中,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b、做功的过程是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过程,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外加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 c、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效果上是相同的。 温度升高的时候内能增大,但是内能增大的时候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过程。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也不一定就大,内能的改变时有温度和做功共同决定的。 二、典型例题 考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7 例 1、如果把质量为 1g 的食盐颗粒(约含 2×1022 个分子) ,放入蓄水量为 10 立方米的杭州西湖中,均 匀之后,取出 1cm 湖水,其中仍含有食盐分子约 解析:涉及到数学计算的物理题,最关键的是读懂题意。 3 个。 考点 2、扩散现象 例 2、扩散现象表明( ) A、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B、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C、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D、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 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所以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有间隙。故 D 是正确选项。 考点 3、分子热运动 例 3、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这是南宋词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写春天晴暖, 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解释为花朵分泌处的芳香油分子 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解析:花香浓郁,说明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比较多,运动的越剧烈。且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温度有关。 加快, 考点 4、分子间作用力 例 4、 (2009•南京)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 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解析: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 2

个铅柱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故选 A. 考点 5、分子动理论 例 5(2012•泰安)下列事例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的是( ) A.环境恶化,尘土满天飞 B.炒菜时加盐使菜变咸 C.室内喷清新剂,香气四溢 D.密封的室内一人吸烟,其他人闻到烟味 解析:A、沙尘漫天浮动,这是沙土的运动,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 A 符合题意; B、炒菜时加盐使菜变咸,说明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 B 不合题意; C、室内喷清新剂,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C 不合题意; D、密封的室内一人吸烟,其他人闻到烟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 6、对内能的理解 例 6、下列关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物体的能只和温度有关,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物体的内能只和温度有关,所以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解析: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但是不仅与温度有关(3)物体内能的改变, 其温度不一定改变,如果该物体的温度改变,其内能一定改变 例7、有关物体的内能、温度和热量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考点 7、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例 8、 (2012 宁夏)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反复弯折后,铁丝的温度升高 B、火车经过后,铁轨的温度升高 C、用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D、两手相互搓揉,手掌发热 解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过程,热传递是 能量的转移过程。 三、课堂训练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空气流动形成风 ) B.清晨扫地时,可以看到尘埃在空中乱舞 C.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沿途形成一长串墨迹 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成了 2、 (2012•苏州)苏州市已开展对空气中的 PM2.5 浓度的监测工作.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3

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人后会进人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室 外空气中的 PM2.5 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室内空气中的 PM2.5 主要来自吸烟产生的烟雾.PM2.5 在空中的运动 属于/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有效减小 PM2.5 在空气中浓度的做法 3、 根纱线容易拉断,―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一现象说明( A.纱线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有引力 B.纱线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分子间的引力小 C.纱线分子间有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 D.纱线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铜丝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4、密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儿整个房间都能闻到花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香味扩散的越慢 C、这个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作用力 B、若温度低于 0℃,这个现象消失 D、这个现象说明分子运动时无规则的 ) ) ) 5、关于分子动理论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C、分子间存在引力时, ,就没有斥力 B、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一定加剧 D、0℃冰没有内能 ) 6、 (2012 山东,多选)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不会发生热传递 C、0℃的冰变成 0℃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任何物体都有内能,通过摩擦可以增大冰块的内能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空中飞行的飞 机比静止在地面的火车内 A、静止在地面的冰块没有内能 能大 C、动能大的物体内能大 D、自然界处于任何状态下,在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 8、 (2012•烟台)如图所示实验或事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 、 由滑梯上滑下,臀部会有灼热感 B、搓手取暖 4

C 、 钻木取火 D、水蒸气将软木塞冲出 ) 9、 (2012•安徽)下列关于功、内能和热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 B.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比温度低的物体多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10、 (2012 四川内江)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分子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间只有斥力 )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到处移动 C、当物体的温度是 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了,物体的内能就为 0 D、“摩擦生热”和“钻木取火”这两种方式,从能量转化角度来看,本质是不同的 四、课堂总结 1、物质的组成: 2、分子的扩散: 3、分子的热运动: 4、分子间作用力: 5、内能: 6、改变内能的方式: 内能、温度和能量的关系: 5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五)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

- 1 -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2.57cm 、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

A.60s B.50s C.40s D.20s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10:3 B、3:10 C、8:15 D、15:8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2分)

13.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如果战斗机在2s内飞行了0.4km,则它的速度是_____m/s。

14.正在行驶的列车速度是15 m/s,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5.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的,卡车是______的(前

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__。

1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0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800 m,这个物体在最后100 m的路程中的速度是_____ _m/s,所用的时间是 ____ __s.

17.单位换算:54 km/h=______m/s 5 m/s= ______km/h

18..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 判定最先达到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9.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示例:信息一,他们同时开始运动;

信息二: ;信息三: 。

23. 我们唱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是以 为参照物.

24.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________做参照物。【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练习题】

25.车里的人看路边的树向后退是以________做参照物。

26.物理学里把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7.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________,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________的。

28.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月亮在云间穿行,这时我们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29.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 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为参照物.

30.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是 .

31.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为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通讯卫星相对 是静止的.相对于 是运动的.人们常说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转着,“公转”是以 为参照物,自转又是以 为参照物.

三.实验题(每空2分,18分)

32.如图4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

33.如图3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分________秒。

34.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

- 3 -

四.简答与计算(35题4分,36题和37题各6分,共16分)

35.右图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什么?按交通规则要求,从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莆田需要多少分钟?

36. 汽车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37. 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 4 -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B 3.D 4.A 5.B 6.A 7.C 8.D 9.B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

13.静止 200

14. 每秒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15米

15.静止 运动 长途汽车

16. 4 25

17. 15 18 18.路程 时间 速度

19. 他们都作匀速直线运动 骑车者15分钟运动200米;跑步者25分钟运动200米;骑车者速度是跑步者速度的5/3

等等

三. 实验题

20. 1毫米 3.80 21. 3 37.5

22. 刻度尺 停表 , v=s/t,变速,v3>v1>v2.

四.计算题

23. (1)标志牌的含义:12km代表从此地到莆田的路程是12km;40代表从此地到西大桥

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根据 v= s/t得 t=s/v=12km/40km/h=0.3h=18min

24.已知:V1=8m/s,t1=500s,V2=20m/s,t2=100s,

(1)根据速度公式得S1=V1tl=8m/s×500s=4000m,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 答: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4000m,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10m/s.

25.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45-10:15=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S/t=50km/0.5h=100km/h;

(3)由图可得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s′=70km,

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时间:

t′=S/V=70km/100km/h=0.7h.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0.7h.

- 5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