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人间词话十则习题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人间词话十则习题(一)
新人教版选修《人间词话》十则学案练习

《第十单元 10 人间词话 十则》学案

阅读全文,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1. 下列句中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遽:匆忙,草率。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马上

C.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衡:衡量

D.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豁:使„„开阔

2.对下列句中的“以”字与所给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词以境界为最上。

A.北宋、五代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B.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C.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D.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3.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能回答,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以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的时刻。

C.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月光透过云层,花被风吹动,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冬日杨柳上,寒冷的气息在逐渐远去,柳枝飘动尤如炊烟袅袅,红杏树上花朵鲜艳,如火如荼,使得春日的热闹之景更加生动。 4.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5.文中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下列对诗句的比喻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不断地寻找人生的目标。这是第一阶段。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虽然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还是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D.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有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

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⑧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也就是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B.在③④则,王国维认为要做到:(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这样才能使诗词出境界。

C.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在第⑥则中作者指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D.本文围绕“境界”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诸如: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之分,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境界离不开“情”与“物”,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 , 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 。

7.翻译下列句子:【人间词话十则习题】

(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3)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第十单元 10 人间词话 十则》学案参考答案 1B突然

2B

3C(A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B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的时刻。D春日东郊的杨柳上,冬日的气息在逐渐远去,柳枝飘动尤如炊烟袅袅,红杏树上花朵鲜艳,如火如荼,使得春日的热闹之景更加生动。)

4D

5B(A“不断地寻找人生目标”错,就为“树立、确定人生目标”C“虽然走了许多弯路”错D“有可能”错,就为“不可能”)

6D(境界离不开“情”与“景”)

7略

人间词话十则习题(二)
《人间词话》十则精编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教学参考

0903 1509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

史 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问:既然认为“境界”在艺术创造中起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境界”呢?2—6则,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境界”问题。

1、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于联系? 明确: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2、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明确: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层,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的观物方式,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3、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 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

“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4、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

明确:二者的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5、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

6、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明确: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2—6则的“境界”或“境”依次是说“艺术世界”“情”“景”“情景交融”等,可见,“境界”内涵不尽相同。但就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内涵。

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提出了“境界”说,又在第二至六则阐述了什么是“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二、分析课文,诵读、理解第三部分。

1、第七则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点评: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2、第八、九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胸襟开阔、见识卓越。例证法。

3、如何理解“东施之效捧心”?

明确:即东施效颦pí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4、第十则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写生活,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胸中无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5、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人间词话十则习题】

明确: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从第

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要有真性情。从第十则看,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注意有所领悟。

三、《人间词话》的说理有何特点?

形象化,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四是语言含蓄生动,真切感人。

四、小结

学习了本文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五、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一、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

↗从不同角度论述 → 二则:“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渗透

二 → 三、四则:“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境界”问题 →五、六则:境界是真情真景,情景交融

人间词话十则习题(三)
人间词话十则 学案

《人间词话》十则学案

永州四中 成人周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二、作家作品介绍:

作品:《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 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作家:、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下面我们透过课文,来学习王国维鉴赏诗词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能力。(在每一则前标上序号)预习时有没有体会到,课文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整体把握:

【人间词话十则习题】

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境界(意境)?

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四、局部探究:

1、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人间词话十则习题】

迁移:下列境界中,哪句是“有我之境”?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

3、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闹” “弄”有何妙处?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4、诗人应该怎样修养,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5、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种境界”的理解。

【点悟】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齐读,背诵)

四、小结

五、达标检测:

阅读全文,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1.下列句中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间词话十则习题】

遽:匆忙,草率。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马上

C.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衡:衡量

D.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豁:使„„开阔

2.对下列句中的“以”字与所给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词以境界为最上。

A.北宋、五代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B.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C.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D.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3.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能回答,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以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的时刻。

C.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月光透过云层,花被风吹动,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冬日杨柳上寒冷的气息在逐渐远去,柳枝飘动尤如炊烟袅袅,杏树上花朵鲜艳,如火如荼使得春日的热闹之景更加生动。

4.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5.文中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下列对诗句的比喻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不断地寻找人生的目标。这是第一阶段。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虽然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还是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D.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有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6.翻译下列句子

(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3)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人间词话十则习题(四)
高二语文《人间词话》十则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1、《人间词话》,作于1908~1910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运用西洋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好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之先的剖析和评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 全书融贯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在当时,是一部极具新意、极有价值的著作。 《人间词话》诞生近百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人们对《人间词话》的理解和领悟越是深入,就越认识到它的卓越价值和不朽成就。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留下一句“五十之年, 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三、学生自读课文,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各则都有哪些关键词或句? 学生自读后回答。

然后概括所涉及的内容。

三方面:

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三、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第一则中,作者认为“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

境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境界的组成有哪些重要要素呢?

四、请读第五、第六则。 要求学生认真解读后回答,明确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景物和情感的融合。 炼字,真情(板书)

结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就像照相一样,思想感情赋予景物以灵魂,景物又因感情而表达得更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请从情景的角度说明。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闹”字:用拟人、通感的手法,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拟人,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

两字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所以着此两字,“境界全出矣”。综上,可见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乃是强调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五、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读第二则,思考造境和写境有什么区别呢?请结合已学过的诗文来谈你的理解。

“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的统一。

练习 哪个是造境,哪个是写境。如何区别。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此州。 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的月光。 ③虚幌:薄幔。双照:同照二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重点理解第三则。

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什么区别,举出本段中的诗句具体说明。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问花”——花不能语却要问。“乱红”——“乱”字体现心绪的纷乱。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以我观物,作者的主观感情十分强烈。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可堪”——不堪、怎堪,刻画了诗人自我形象。“孤馆”、“闭”,“寒”——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

看来,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为何“夕”佳?因为“鸟倦飞”的归隐情怀。表面上只有写景,心境却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诗人忘我,浑然物化。“得意”而“忘言”,把更多的东西留给读者。而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闲适之情亦融化于景中,隐藏于景下。“菊”高洁,我也高洁,二者就同一了,这就是“以物观物”。中国哲学,以天理观物。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闲淡有味,似不经意,却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世的感悟包括一尽,表现宽广超然的的胸怀,冲然淡远的襟度,读后使人觉得诗人与景俱化。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创造难易有别。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概括:(板书)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移情于物,见情。感情强烈。宏壮。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融合,寓情于景,见景。情理结合。优美。

根本区别:

前者以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后者将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 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 ( BC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我们读过的诗句中有写“无我之境”的吗?

• 柳宗元《江雪》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王维《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

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七、第七则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独辟蹊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孜孜以求,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潮的元

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豁然开朗,有所顿悟,学业有成。

点评: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

八、第八、九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胸襟开阔、见识卓越。例证法。

九、如何理解“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是“东施之效捧心”?

明确:这里指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十、第十则说,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如何理解?

入乎其内,即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写生活,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胸中无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十一、从7——10则来看,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明确: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从第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要有真性情。从第十则看,要深入生活又要跳出生活。

附:板书

一则: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

二则:“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渗透

三、四则:“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五、六则:境界是真情真景,情景交融

七则: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八、九则:诗人应有开阔胸襟、卓越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十则:诗人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补充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这些是“有

我之境”。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马,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波澹澹”、“白鸟悠悠”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的“无我”呢?只是“我”没有直露而已。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