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设立六部 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分化相权 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皇权 皇 权 皇

权 皇权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A B C D

10、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同上)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

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新课标第一网

BBBBA CACB

(1)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

xkb1.com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二)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

(1)内容: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4.北宋

(1)内容: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1)内容: 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1)时间:汉代。

(2)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科举制

(1)时间:隋唐时期。

(2)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3)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1.“推恩令”≠废除封国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请按示例填写表格内容

①世卿世禄制 ②察举制 ③考试成绩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2)两个趋势:一是从汉至元宰相权力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三个创新:从汉到元,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响。

„„„„主题一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

(2)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三省的职能及运行机制如何?

(3)有人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应如何理解?

提示:(1)辅佐君主,位高权重。弊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

(2)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命令。三省工作程序:中书→门下→尚书。

(3)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权。

[拓展升华]

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1)特点:在形式上确立了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

(2)分工: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3)运行: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给尚书省颁布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省、门下省两机构的地位十分重要。

(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对点训练]

1.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解析:选B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工部主管工程建设。

„„„„„„主题二 古代选官制度„„„„„„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根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隋朝)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增设

进士科。

——樊树志《国史概要》

依据材料一分析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提示:九品中正制的特点:重家世门第,而不注重真才实学。隋朝: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归纳总结]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

[对点训练]

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解析:选C 由材料中的“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提示信息首先排除D项,因为它不是选官制度。由材料中的“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的出身及时间,可以判断选C。

[例1] (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三)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本习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本习题

【学思之窗】答案提示:

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答案提示:

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答案提示:

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

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宰相制度的废除

(1) 背景:

(2) 措施:

(3) 影响:

2. 内阁的出现

(1) 背景:

(2) 过程:a创立

b发展

(3) 性质:

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清朝初年

(1)机构:

(2)结果:

2.康熙时期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1) 目的:

(2) 特点:

(3) 职责:

(4) 影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本习题

【学思之窗】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本课测评】答案提示:

(1)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2)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以及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学习延伸】答案提示:

(1)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2)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第5课程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 希腊文明的摇篮

1.自然环境(1)(2)

2.城邦政治

(1)城邦含义:(2)城邦特征:(3)城邦政治影响:

3.经济条件

二、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 奠基:梭伦改革

(1)背景:

(2)时间:

(3)内容:

2.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1)时间:

(2)内容:

(3)意义:

三、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 顶峰:伯利克里改革

(1)时间:

(2)内容:

2. 历史影响

(1)意义:(1)(2)

(2)缺陷:(1)(2)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四)
练习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

答案:A

2、宋太祖曾经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从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管

D、“强干弱枝,受内虚外”

答案:A

3、在元代的行省制度下有十大行省,但也有些地区不包含在师大行省之内,它们是( )

①岭北 ②西藏 ③湖北 ④今北京周围地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D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变,房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与省,

若有边徼(jiao)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答案:D

5、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答案:C

6、汉武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

A、中朝

B、外朝

C、三公九卿

D、尚书

答案:A

7、唐朝时刘晏长期长官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答案:A

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工作顺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9、“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工业,覆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

A、唐朝门下省

B、唐朝中书省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答案:A

10、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 )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答案:C

11、“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利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答案:D

12、中国古代某大臣上述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民主,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优可能生活在(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答案:C

13、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治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答案:D

14、《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

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

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

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

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A

15、“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

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16、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失败”的认识吃法,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郡县制

B、实行“内外朝”制度

C、实行分封制

D、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D

17、《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华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争取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升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答案:D

18、西汉时期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 )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五)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珠海监测·13)下列选项中,通过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A.西汉设置刺史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西汉设中外朝制度 D.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B [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的监察机构,与宰相制度变革无关,故A项错误;汉代通过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来间接变革宰相制度,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割丞相权力来加强君权,故C项错误;丞相制度在明朝被废除,军机处不存在变革丞相权力的说法,故D项错误。]

2.(2015·湛江普高测试·13)《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叛乱寥寥无几

C.人民体质赢弱 B.气候反常恶劣 D.选官存在弊端

【答案】D [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生活安逸,身体瘦弱,不能步行,难耐严寒酷暑,没有涉及叛乱次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气候异常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的是士大夫的状态,没有涉及当时人民的身体状况,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士大夫的描述,可知这些士大夫作为统治阶级,却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体现的是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故D项正确。]

3.(2015·惠州调研·12)“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文中的“它”是指( )

A.太学

C.察举制 B.书院 D.科举制

【答案】D [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它主要破除贵族官僚和非贵族官僚之间的壁垒,不符合“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故A项错误;书院是教育机构,普及性和连续性不足,本身不能成为“通道”,故B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在西汉主要是孝和廉两个,这两个标准不能“保证„„知识化”,故C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没有社会等级限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故D项正确。]

4.(2015·肇庆模拟·12)“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A.秦朝

C.宋朝 B.隋唐 D.明清

【答案】C [材料中该朝代,中书主管政务,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秦朝主管军事的是太尉,故A项错误;隋唐尚书省下的户部主管财政,故B项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西府枢密院、东府中书门下、三司之间相互制约,形成权力分散局面,故C项正确;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故D项错误。]

5.(2015·汕尾调研·14)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 D.行省不受中央的控制

【答案】C [“尚书行台”指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外派机关,以题干意思,元代之前都属于临时机关,唐朝尚书省是中央机关,不是临时机构,故A项错误;地方检查机构在元之前就已经有了,故B项错误;行省属于中书省的外派机构,而且成为常设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C项正确;行省依然受中书省管辖,故D项错误。]

6.(2015·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D.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答案】D [根据题意可知,豪强大族是被政府抑制的对象,说明其对汉政权统治的稳定起阻碍作用,所以不可能是汉政权的政治和经济支柱,故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材料并没有说明经济势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应当属于一种政治手段,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豪强大族“田宅逾制”可知,豪强在地方兼并土地的现象严重,汉武帝设置刺史将豪强迁徙到长安,方便了中央政府对豪强的管理,缓解土地兼并,故D项正确。]

7.(2015·韶关调研·14)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割权力

C.选拔人才 B.出台法律 D.监督政府

【答案】D [根据材料,诽木或谤木竖立在众人议事的地方,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物,

指向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使得参政者把目光集中在被提名人身上,审视此人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诽谤不足以分割权力,故A项错误;在横板上弹劾某人,并非出台法律,故B项错误;诽谤某个人,可能会导致此人丢了官位,而不是选拔人才,故C项错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官员,监督政府,故D项正确。]

8.(2015·广东七校联考·1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D [题干仅仅是展示了对官员具体某些方面的限制,并没有表明官吏是否横征暴敛,故A项错误;题干并没有展示严密的反腐机制,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展示君主是否有效控制了臣属,故C项错误;题干所展示的是这些规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

9.(2015·湛江调研·13)“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

C.宋太祖 B.唐太宗 D.明太祖

【答案】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0.(2015·广东六校联考·6)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被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废除宰相

C.君相并立 B.削弱相权 D.限制君权

【答案】D [材料之意: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1.(2015·江西五校联考·5)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 )

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

C.内阁权力失控 B.皇权曾一度削弱 D.君主集权强化

【答案】D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故A项错误;“明朝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都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故B项错误,D项正确;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

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来源于皇帝,故C项错误。]

12.(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2)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传述缮撰”。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乾隆个人能力突出

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 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 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

【答案】C [材料主要讲述军机处的职能,没有提及乾隆个人能力突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大臣进取不足,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和“但仅供‘传述缮撰’”联系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制度日渐衰退,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制日报》关于考试选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称: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

材料二 厦门大学院长刘海峰在《科举制的贡献》一文中表示:科举制比四大发明贡献大,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它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因为它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公平。“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

(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10分)

(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这些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10分)

【答案】(1)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的原则,影响深远。

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2)制度及标准:世卿世禄→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

趋势: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

14.凤凰网一篇名为《牵制管理“进化论”》文章指出:“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大大强化了皇权。”

(1)以上材料表明了唐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5分)

(2)根据这项制度,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5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到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10分)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

(2)变化: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3)变化:秦、汉初时期: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时,由于内朝的设立,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设立,相权被分散。宋代:设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增设副宰相,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分割。

【解析】第(1)(2)问要围绕三省六部制对相权的制约作答。第(3)问要注意归纳概括秦汉、唐代、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