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思品命题本土化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2    阅读:

思品命题本土化(一)
自编本土化习题,打造思品高效课堂

龙源期刊网 .cn

自编本土化习题,打造思品高效课堂

作者:吴文鹏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年第03期

近几年,在思品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做思品习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一教学困境,我们学科组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从学生生活中选材,自编本土化习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思品课堂的有效性。下面以本人自编的部分本土化习题为例,对自编本土化习题为什么能提高课堂效果、具体做法以及如何确保高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为什么自编本土化习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 本土化习题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易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习题的选材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学生比较熟悉,因此易于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思品的课堂实效。例如,在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学会自我保护》等相关内容时,有一道题目我们是这样设计的:2012年4月6日中午,我镇旗风学校两名学生到学校后面的积水塘玩耍时不慎落水。午休中的我校教师刘新祥闻讯狂奔至现场,将两名落水者救起。

(1)结合材料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2)请你评析刘老师的做法。以往学生对回答思品问答题都有一种畏惧感,但由于该题目的设计取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很快就吸引住了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及时关注身边的时事,易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生在身边的时事由于距离学生比较近,也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爱家乡。例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时,这样编题:近两天,由于日本震后核危机加剧以及传言等,我镇南朗中心市场多家杂货店出现了排队抢购食盐的现象,有几家卖食盐的商店乘机哄抬价格。昨天,中山市工商行政等部门对这些商店进行查处。(1)材料中商家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益?(2)相关部门执法的行动有什么意义?上述案例就发生在当地,部分学生的家庭成员也可能参加了抢购食盐的活动,因而对他们的引导性是比较大的,从而既通过该时事引导他们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

二、编制本土化习题的方法

1 从学生生活中积累素材进行编制。我们教师平时要观察、留意学生,走进学生,与学生多些交流、沟通,才能多发现一些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命题的素材,并及时将命题素材记录下来。这样坚持一两个学期后,自然就有了敏感度,并形成了习惯。比如,有一次,我们班有两名同学打架,我在教育和处理这件事后,及时记录了下来。在后面一周学习《善沟通,礼交往》时设计辨析题如下:我校学生许某在洗完手后随手往后甩,无意地将水甩到了甘某脸上,甘某很生气,并骂了许某,许某也不甘示弱地对骂了起来,进而两人厮打了起来,甘某眼部流

思品命题本土化(二)
政治学本土化

政治学本土化

笔者:赵肖肖 学号:20134202069

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多年来政治学界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应当说,正是这种持续的关注与探索,推动者该学科的进步,从而使我们在正确把握政治实践与政治学术研究、政治学应用研究与基本理论研究的相互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学的发展,政治学本土化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进入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域。基于对本土化概念的阐释,政治学本土化应是中国人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对中国政治领域进行研究,并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建构的过程,政治学能够本土化,政治学也能够实现本土化;政治学本土化是“由外而内的本土化”和“由内而外”的本土化的有机统一。

一、 政治学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政治学,在我国产生于清末民初,它肇始于译介西方近代政治学著作。清末的一些维新之士,处于当时政治现实的需要,纷纷从西方政治学中寻找其政治改良的理论依据,在译介西方政治学著作的同时,开始对政治学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教学。卢梭的《民约论》、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等一大批西方政治学名著在清末被译传到中国。有人统计,在1901年到1904年的4年间,中国翻译出版的西方政治学著作多达66种。1899年,京师大学堂正式设立了仕学馆,可以说,它事实上是现在大学里政治学系或行政管理系的前身。1903年,京师大学堂首次开设了“政治科”,这是中国大学设立的第一门政治学课程。

民国初年是我国政治学的活跃时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国政治学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学家:浦薛凤、钱端生《中国政府》、张奚若、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邓初民《新政治学大纲》,政治学专业人才开始成为政府的决策参谋。有意思的是,袁世凯在推行帝制复辟时,居然请来了时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美国著名政治与行政学家古德诺作为其私人政治顾问。1932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专业政治学会——“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由于时局的影响,政治学在我国一直处于时断时续的不正常状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照搬苏联的模式,用马列主义理论来代替政治学,政治学被当作是“伪科学”,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在我国日渐式微。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大学中的政治学系被正式取消。从50年代初直到70年代末这一漫长的时期中,虽在少数大学里短暂有过“政治学系”或“国际政治系”的设置,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在我国不复存在,它在我国学术界消失了30年。在政治科学不复存在的这个时期,我们发生了文化大革命(1966—1976)这样的政治大悲剧,这不能不令人沉思。

政治学在我国的振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呼吁:“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政治学在我国重新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

在我国,政治学的命运是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现实政治发生挫折或灾难时,政治学的命运也变得多灾多难;反之,当民主政治比较健全、社会比较安定、在学术生活中真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时,政治学就会得到长足发展。

二、政治学本土化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都为政治学的本土化提供了发展的丰富资源,主要包括制度性资源、功能性资源以及文化性资源。

1、制度性资源

新中国在建立以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承担了作为国

家制度的一部分而发挥着稳定社会、调节社会秩序的功能,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石。这些政治制度不仅是政治稳定的保障也是政治学得以本土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2、功能性资源

中国政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本土资源是功能性资源,它主要包括组织动员资源、社会稳定和控制资源、政策资源等。与法律一样,政策是国家调控社会、管理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围绕政策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组织实施机制,民众对政策也有相当的认可。因此,我国政治学本土化已经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功能性资源,我国政治学本土化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3、文化性资源

文化性资源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没有一个社会能够脱离文化传统而获得现代性的结果,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始于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中国的现代化无疑具有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性也为政治学发展的本土化提供了文化基础。

二、 政治学本土化的路径

当我们提出建构中国政治学的目标时,首先必须指出,这里的“中国政治学”指的是政治学的中国类型,而不是说在不同国家或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学是惟一的。在类型、流派或体系的意义上,政治学才可能有它的复数形式,像“一切政治学类型”、“全部政治学体系”或“所有的政治学流派”等等表述。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学永远只有单数形式。英文“政治科学”的复数形式(political sciences)指的是政治学的各分支学科①。当然,我们仍不妨沿用中国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这种习惯提法,但是切不可把它们理解为各种政治学,而应该理解为政治学的各种类型。【思品命题本土化】

马克思当年曾经指出德国与英、法等国发展存在着时代落差: “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②这种评论也部分适用中国政治学与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落后的德国的发展目标设定为:既达到英法等国的历史水平,又超越它们。同样地,中国政治学的建构工作,也应该实现双重目标:既完成“补课”任务,与国际的政治学发展接轨;又实现政治学的本土化、中国化。即一方面以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为中心论题。在西方国家,由于政治制度已经步入稳定的发展时期,政治学关注的中心也就相应地从制度转移到公共政策上来,而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要求我们仍然需要把政治制度建设当作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政治学范畴、方法、分析框架等等都是在西方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运用这些范畴、方法、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问题,必然会遇到它的解释力与其存在的困难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结合中国本土经验,界定一系列清晰的政治学范畴、方法、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验观察中有用的工具,并指出使用这些概念工具的限度,应当是建构中国政治学的重要内容。

1.引进和消化外来的政治理论,合成本土化的政治理论

“从价值论角度进行考察,社会科学关心的是‘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一门科学,对于‘是什么’是共同的、普遍性的;而对于‘应该是什么’则是有特定的价值倾向在里面的。”西方政治学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框架中包含了对“是什么”一般规律的研究,对解释世界各国的政治活动有较强的普适性,但具体到与“应该是什么”相关的那些理论假设,则离不开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此,在进政治学本土化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借鉴西方政治理论,但同时必须正确面对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根据中国现实的土壤和气候进行“为我所用”式的协调,使中国行政学健康成长。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政治理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不同国家的政治理论必然有特定的文化与历史色彩,也印刻着特定的思维模式。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理论如果简单地移植到其他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个“水土不服”的问① 德怀特·沃尔多认为“政治学”的复数形式是一种较不严谨的用法(参见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 手册精选》,上卷,第9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题。换句话说,引进本土以外的政治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保持适当距离和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要有反省与批判意识,敢于怀疑外来的政治理论及其衍生的方法论,善于运用自身特有的理论创新能力,继承和发扬本土优秀文化遗产,走进本土的政治场域,进行新的理性判断和价值选择。•可见,引进和消化外来的政治理论是一种“从外到内”的本土化过程。不论人们是否承认,“本土化”研究都是以西方理论的既有存在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以西方科学哲学及方法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参照框架。我们可以用源自本土的经验在最深层面上修正它的固有偏见,可以从社会历史脉络的分野比照中超越它的地域文化局限,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绕过它去直面本土社会。因为西方社会科学体系是人类用理性考量自身生存状态的“坐标系”,是观察、思考社会的切入点。尽管本土社会的复杂与困惑并不会因西方新学科的引入而立刻变得清晰、明了,但对中国传统的模棱两可的研究视角的复归,可能只会导致更大的混乱与失度。事实上,“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构、提问方式以至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模塑了我们的研究取向和过程”,况且,当“我们说一种理论不好时,并不是指它的本身,而是指用它来解释我们所关怀的东西和我们的运作模式时,它看不到我们所要的那些面向”。可是对这些本土社会特殊面向的关怀的积极性恰恰来自于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对西方理论展开的自觉批判与反思。因此,政治学本土化过程不只是一个外来政治理论的机械翻译和原版移植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内化与合成过程,即引进外来的政治理论必须历经选择、反省、批判和改造。对待外来的政治理论,除了对其进行重新检验和适当改造外,还要全面考察和挖掘其背后的假设条件与方法论,否则会很容易出现“东施效颦”的效果,不仅不利于本国政治理论的发展,而且会危及本国的政治实践。在方法论问题上,国内有些学者认为不存在本土化问题,理由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是价值中立的。这种行为主义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方法论是依附一定的问题的,不存在不针对任何问题的方法论。本土政治问题的独特性,也要求对外来政治理论产生的方法论进行反省、批判与变革,不可能照单全收,依样画葫芦。

2.走进本土政治领域,立足本土文化与政治实践,生成本土化的政治理论

这是政治学本土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政治学本土化必须以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本土的政治实践为主题,否则就缺乏自下而上的土壤和根基。因为本土文化本身便蕴涵有一定的价值,任何原创性理论的产生都不能割断历史的血脉和传统的文化。政治理论从语言形式到实质内容上的本土化,内在地要求对中国的传统资源加以深度发掘,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作为一种源于异质文化的西方政治学理论成果,一经传播到中国,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中国本土政治文化发生文化冲突现象。西方政治学若想在中国行政文化中生根,就必须适应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立足于中国的本土资源,才能有利于中国政治学的建构。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换中寻求中国现代文化的根,实际上是自觉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连续性。而要接续中国政治文化之根,确保中国政治学的建构能够扎根于本土,就不能不把传统政治文化作为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的本土资源,要自觉利用传统,开展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工作。中国古代政治活动源远流长,思想丰富,且与各个时代的经济、文化联系紧密,这是政治理论本土化的深厚历史土壤。•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相当丰厚的国度里,通过发掘传统资源中有利于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积极成分,无疑能为建构中国自己的政治学理论寻找到丰富的学理资源。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政治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思品命题本土化】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第9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思品命题本土化(三)
中考思品试题考生失分例析和2013年备考建议

透析中考失分现象 指点备考策略

——2012年菏泽中考阅卷回顾

山东 王爱忠

2012年菏泽市学业水平思想品德试题在秉承以往风格和优点的基础上,坚持试题热点

化、立意能力化、形式多样化特点,立足基础知识、注重能力考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试题充盈着生活气息的清新,凝聚着思想品德学科的厚重,蕴含着品德教育的亲切,意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本文笔者拟以2012年菏泽市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考试为例,试图就考生失分的典型试题进行分析并就2013年复习备考提出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典型试题失分例析

例1.(选择题,第2题)在以下选项中,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是( )

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思品命题本土化】

参考答案:D

阅卷感悟:该试题题干看似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其实是纯时事题。主要是考查初中学

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这一重大热点问题的记忆程度与识记水平。命题意图主要是引导考生同学平时自觉关心国家大事。该题是在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个题目,这表明平时同学们在学习中过程中不注重时事政治的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没有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例2.(情景分析题,第9题、第11题、第12题)假如你遇到下列情境,请写出正确

做法,并运用所学思想品德课知识说明理由。

阅卷感悟: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重要原则。

第3题游览地刻字、第4题作弊•哥们报仇•三好学生、第9题损坏花木、第10题购买盗版书、第11题网聊、第12题教育调研、第13题外在美等等。这些试题贯彻了“考试即生活”

的命题理念,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透视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生活,增强了生活气

【思品命题本土化】

息,注重了价值引导。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分析中感悟观点,在思考、讨论、辩论中证

实观点,在两难选择中确认观点;在生活创造中进一步提炼和形成观点;在考察学生的实践

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树立对人、对社会的看法,引导学生践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从阅卷情况来看,第9题践踏花木、第11题网聊、第12题人大代表调查得分率较低。

主要表现为表述不准确、要点不全,缺乏提取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差、灵活运用能力不

够。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考生不会科学地调动所学知识,没有实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只是单纯就材料信息简单评价,完全脱离课本;或者是组织答案时机械照搬课本知识,甚至

套用平时复习和训练中的答案,应变能力差,不能灵少运用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对问题进行分

析。

例3.(价值判断,第14题)下列题目的叙述中,包含一定的价值标准或者是行为选择,

请予以判断,在括号内写明“正确”或“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4.针对校车安全事件频发的问题,国务院颁布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赋予校车三

项优先权:交警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上行驶;校车在道路上停

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不得超越。

判断:( )

理由:

参考答案:

14.判断:( 对 )理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或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阅卷感悟:突出社会热点,这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第1题雷锋精神、第

2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3题学习“两会”精神、第4题整顿酒后驾驶、第5题民族

团结问题(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第6题继续深化改革、第7题建设文化强国、第8题南

海争端、第11题正确对待网络、第14题中小学校车安全、第17题省市两级会议精神等等。

针对这些社会热点进行考察,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观念,认清形势,明

确方向,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在热点问题考查中,第14题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热点,命题含蓄,极具隐蔽性,

力求考察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此类题目在考试中失分,主要是在平时复习备考时,一些学

生对热点材料理解不够,对热点问题针对性分析不透,没有针对热点问题多角度、全面发散

思维,联系课程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去分析,进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归

纳概括能力不强,所以没有得到高分。

例4.(生活与实践,第17题)【关注家乡建设,支持家乡发展】

2012年1月8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菏泽市召开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

发展高地座会谈。会议指出,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推动菏泽在新

【思品命题本土化】

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新突破,是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省实施重

点区域带动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省委 省政府下发了《关于

进一步支持菏泽加快科学发展的意见》,全省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

为菏泽地区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是菏泽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菏泽市某中学九年级(1)班的同学对这次会议精神组织了学习和讨论,请你参与其中,

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对下列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家乡建设新目标到2016年,菏泽市将力争初步形成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

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领先周边各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

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以上,总量跨入全省中等行列,人均指标实现位次前移,

居周边地区前列,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 实现家乡建设新目标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科学发展有重点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共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

务,即:要注重放大优势培植特色,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高地”;着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打造“区域自主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高地”;大

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区域对外开放高地”;重视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打

造“区域生态发展高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区域社会事业发展高地”。

(1)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请你说明其中“科学发展”的涵义。

(2)着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打造“区域自主创新高地”;重视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

保护,打造“区域生态发展高地”是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两个重

点任务,请选择其中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家乡建设我行动省委、省政府提出,希望菏泽市的同志们要充分认识面临的新机遇,进

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

工作,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努力把菏泽打造成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的高地。

(4)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为家乡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答案:

(1)根本途径就是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菏泽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或者: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对着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打造“区域自主创新高地”的认识:①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

技术和人才资源,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加快菏泽的发展。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打造“区域自主创新高地”,才能把科

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实

现菏泽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对重视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打造“区域生态发展高地”的 认识:①实现菏泽的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加快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快发

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

保护,注重发展的质量,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

体现。②实现菏泽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区域生态发

展高地”。要呼吁人人行动起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共创绿色未来,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4)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

的有用人才。②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宣传家乡的科学发展,践行低碳生活,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③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家乡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

要是围绕着家乡建设谈2点以上的做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阅卷感悟: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

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该题选材本土化、命题巧妙、

深奥。融乡土性、时代性、教育性于一体,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意在考

察学生的践行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知乡爱乡,增

【思品命题本土化】

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进学生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菏泽市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在关注国家重大时政热点问题的同时,注意开发地方考试资源,体现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第一问“实现家乡建设新目标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得分率较高。反映了学生平时训练强度高,理解能力较好。第二问“科学发展”的涵义普遍得分率较低。说明对“科学发展”的识记片面,反映了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储备不 足。主要是考生没有从宏观上建构知识体系,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彻。第三问创新、生态认识失分较多。主要是一些考生没有认真审清题目,不能准确地把握设问的指向,不能正确理解试题背景材料的中心思想,不能全面完整地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答非所问,答案偏离主旨、分析不全面。个别考生甚至没有注意“选择其中一个”的要求,结果是费力不讨好,答案差三落四。相当一部分考生是没有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更谈不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四问“怎样为家乡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得分不高,主要是答案模式化严重,不能有针对性结合前面的材料,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思想品德学科知识来回答,实际上问题还是缺乏基本技能,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较差。

二、写给考生的备考建议

1.强化《课标》意识,把握《课标》要求

《课标》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也是思想品德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的作用已转变为一种学习的参考资料,一种课程资源。只有熟悉《课标》,才能把握并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对《课标》的准确把握程度,其实就是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把握程度,因此,在备考中,我们必须强化《课标》意识,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课标》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标》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备考的全过程。

2. 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那些基础性、主干性知识作支撑,能力和价值观培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仍然是我们考生复习时应牢记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课标》所列课程内容,特别是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我们都必须一一对应教材,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特别对于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复习,我们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主题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打破章节界限,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其看一点,连一线,带一片,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提升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3.“对接”生活,服务学生成长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生活化的情境材料正逐渐成为命题的一个主要来源,各地试题都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角度地关注现实生活。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对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赋予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主动走进生活、关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与感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道德践行能力。把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变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主选择。让自己在体验中、在探究中感受发现真理、体现成功与快乐,学会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原则。把反映当前国内外和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自觉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今后思想品德命题的一个趋势。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在广泛搜集时事热点信息的基础上,可以精心设计少量的与课程主干知识联系较多的重大时事热点专题,围绕这些专题

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梳理,要找出热点问题与课程知识的连接点,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辐射状的认识和分析。旨在借助热点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的能力。同时,我们要要关心时事,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经常看报纸、电视上的新闻,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想品德课备考有机结合起来,开拓视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高应试技能 重视学科素养

在备考中,可以针对中招考试的基本题型,特别是情景分析、生活实践类试题,要总结答题的规律:如,认真审题习惯,准确把握命题人意图;回归课程标准,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找准与课程知识“结合点”;组织答案注意与材料结合,条理清晰,要点突出等,以提高应试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学科素养。

思品命题本土化(四)
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试卷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2016年七年级思想品德期末试题试卷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总体上来说,2015年泰安市中考试题,突出了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做到了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有机统一。本次试题贴近考生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注重与生活相结合,立足本土文化,难度稳中有升,灵活程度加大。

一、试题结构:

今年的中考试题依旧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第一大部分为选择题,共30个,每个2分,共60分,占总分值的60%。前5个题是纯时政题,共10分,占总分值的10%,其中经济新常态是上学期年终考试的一个原题。选择题中有四个题是以图画形式出现的,其中有3个漫画题,是第10题、13题、30题, 第14题是图示题,考察概念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主观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材料分析题,共40分,占了总分值的40%。

二、试题特点及启示

1.科学布点,以点带面,具有广泛性。试题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覆盖面,是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2015年中考试题,涉及了初中阶段三个学年的所有的知识,又重点考察了九年级的内容,可谓是覆盖面广,又重点突出。

启示

◆试题的广泛性在选择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选择题较多地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梳理。近年来,中考思品试题多以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来立意命题。由于复习时间紧,我们往往只集中精力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本是中考试题的仓库,临考前阅读课本、对基础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梳理,既可查缺补漏,强化基础知识,又可提高得分率。

2.突出社会热点,具有时代性。与当年的重大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命制试题是现阶段中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也是衡量一套试题成败的关键所在。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成为试题呈现的重要方式,也成为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载体。

综观整个试卷,高度重视了教材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密切结合。比如,新环保法、青少年科技大赛、柯震东吸毒、控烟、双十一、APEC会议、西非埃博拉疫情、一带一路,人肉搜索,这些热点问题在本次试题中都进行了考察。

这就启示我们:

◆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过好“结合关”。既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关注具有典型性教育意义的材料,又要关注与知识的结合点是怎样结合的?又是如何运用材料设计问题的?

3.注重能力考查,凸显综合性。以某一社会热点为载体,主要考查知识的整合能力、知识储备的提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

力。例如:第33题:谈谈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一试题以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会议上的讲话为载体,集中考查了自主创业是最大的就业、共同富裕、全面小康、艰苦奋斗、民族精神、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科技、创新、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的提取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从答案的组织上来看,兼顾三个年级,充分彰显了综合性这一特点,。

这就启示我们: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某一个关键点作为发散点,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剥茧抽丝,层层推进。

◆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他们认真阅读材料的能力。要重视材料的有用性,善于以材料为突破点而答题。

◆把握联结点,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的重现,通过归纳、比较,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教材的体系。

4.升华道德情感,突出思想性。部分试题的设计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从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趋向,给予学生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和行为的正确导向。例如,第6题,贾海波用生命开辟救人通道的感人事迹;第9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15题对失信者惩戒措施的实施;第26题,要留住APEC蓝我们需要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启示

◆这一类题目多以正面的材料为主,感化熏陶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

灵,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凝聚,平时应注意这一方面的案例资料的搜集和运用。

5.联系两个实际(地方、学生),具有地方性、人文性。以本地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为素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关注自身发展,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的教育、关注自身成长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第34题:关于泰安市创城,为了让泰安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更美,写一份倡议书,就充分体现了地方性、人文性这一特点。

启示

◆这就启示我们平时要留心一下本地市一年来的大事,注意把握命题角度。 ◆同时注意,本土化的材料情景并不影响答题方向和内容,但有时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主题语气(也就是要站在本地市的角度)。

6.安全教育问题。安全教育问题是必考内容。独占10分,占了全部分值的10%。31题的昆明小学生踩踏事件、既是本年度的热点问题,也是安全教育问题。关于安全教育无非就是公共安全(比如踩踏事件)、饮食卫生、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还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电、煤气、火灾,还有一些突发性事件地震、雷雨、泥石流等。

启示:

这类题目启示我们,既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渗透这些安全教育知识,更要关注时政热点,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及时把握考察的方向。

思品命题本土化(五)
中国政治学三十年_从取经到本土化读书报告

1.写作目的:

梳理中国政治三十年的利弊得失,倡导政治学研究者走向本土化,挑战自我,在研究中有意识地进行自主理论思考,不仅可以充分表述自己,还能成为概念、方法、理论和思想的生产者和出口者。

2.主要内容:

开端: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设置政治堂

雏形:解放前:取法西洋,畸形发展,起点不高

消失:19521960:不复存在

重建:1960:部分重建,马列为主

1964年以后:三校改名,两类运动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三个政治学系改名为国际政治系,

关注的国际政治主要是两类运动,即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国际政治的其他方面很少涉及。

1978:中央号召,地方相应

恢复:19801985年:起步阶段,重建恢复,

标志着政治学重建的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大会是在1980年12月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与政治学重建发生在同一年的一头一尾

政治学的恢复是从译介资料、培养学生、编写教材、组建机构、出版期刊起步的。培养学生:

1981年,复旦大学招收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次年,北京大学也设立了 政治学专业1984年,北京大学、**大学等学校开始招收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北京大学开始培养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编写教材:

1980年初,中国政治学会筹委会编印《政治学参考资料》(1984年以后更名为《国外政治学》),主要是译介西方政治学战后的发展政治学人的葵花宝典。

赵宝煦教授主编了一本《政治学概论》,成为政治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教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终于在1985年正式成立,并于同年开始出版《政治学研究》,这标志着起步阶段的结束。

在起步之初,中国政治学会筹备会于1980年拟定了一份《19801985年政治学研究选题计划》。这个计划包含的四类研究课题已经预示了中国政治学研究在未来30年的发展路径。 第一类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类课题是对外国(实际上主要是欧美国家)政治与政治学的介绍,

第三类课题是与当代中国相关的政治学研究,

最后一类课题是中外政治制度史和中外政治思想史

蓬勃发展:1985年至今

改变:

(1) 参照系:

在新一代学者看来,中国政治学真正需要的是,参照西方政治学进行一次范式转变,

从注重意识形态的政治学(politics)转向注重科学因素的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s)。

(2) 研究重点:取经、效仿、自觉

(3) 进展:

政治学教育蓬蓬勃勃

政治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政治学研究的关键词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治学研究十分活跃

政治学引入了不少新的研究方法:旧制度主义(法条主义)行为主义

形成了一个中华政治学圈

(4) 隐忧:

从趋势上看,政治学论文引用中文文献的比重呈下降态势,而被引外文文献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中国政治学这个学科受外来影响较大,本土化程度较低,低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5)做法:

由此看来,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政治学界应该大胆向前再跨一大步:本土化。即: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思考,平等的交流。

3.逻辑结构

按照时间顺序

4.理论贡献

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历史,提出政治学研究本土化的迫切性和具体要求。

5.精彩观点

(1)在新一代学者看来,中国政治学真正需要的是,参照西方政治学进行一次范式转变,即从注重意识形态的政治学(politics)转向注重科学因素的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s)。

(2) 早在1989年,通过独立思考,王沪宁已尝试梳理出可能长期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六对关系:价值与操作,文化与体制,民主与权威,分化与整合,稳定与发展,情感与理性。

(3)王沪宁指出,要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这个课题,必须关注四大关系,即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以及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之间的关系。这四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特有的问题,与西方国家面临的问题很不一样。

(4)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接轨心态。及一心接对方的轨,而忘了问为什么要接对方的轨?自己这条轨是否一无是处?对方的轨是否是唯一的选择?两条轨接不接得上?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找到一条更好

的路?接轨心态的要害是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批判意识,假**方主流政治学是先进的、科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却忘了想一想这些假定本身有没有问题。

(5) 某些西方主流理论实际上是有色眼镜,透过它们看中国、看世界,只会遮蔽我们的认知力。西方主流理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未经言明的基本预设。基本预设未必是不需证明的公理,如果它们本身有问题,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也许只是个致的思想牢笼。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基本预设符合西方社会的实际,由此推演出来的理论因而适用于西方。但这些预设未必符合非西方社会的实际,那些由此推演出来的理论可能并不适用于非西方社会。无论如何,搞清各种理论背后的基本预设是十分重要的。

许多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的确对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具有启发意义。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看似精巧、新潮的西方主流政治学理论模型往往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可避免的盲点。由于这些偏见和盲点的存在,这些理论模型很可能变成了束缚研究者手脚的紧身衣和遮蔽他们视野的有色镜。虽然我们中国政治学者生于本土,对本土有深情的关怀和切身的了解,西方政治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大,恐怕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象。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反省,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以西方政治学之是为是,以西方政治学之非为非。什么叫文化霸权?让人在浑然不觉中变成附庸便是文化霸权法力的证据。愿意向西方学习是好的,但是一味盲目接受西方的理论却可能窒息自己的创造潜力。

6感想:

1936年,全国的大学不过百余所,其中39所办有政治学专业。那时,全国在校大学生只有区区几万人,··政治学系学生的数目却仅次于法律系学生,是第二热门的科系。也许,废除科举制后,不少人把研习政治看作了通向仕途的终南捷径。

中国政治学这个学科受外来影响较大,本土化程度较低,低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目前,中国政治学所使用的概念、基本假设、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大都来自西方,中国政治学讨论的不少热门话题也往往是由西方人提出的(如公民社会、中产阶级合法性);而西方主流政治学则不屑讨论中国政治学者提出的问题。这种反差不仅衬托出西方的学术霸权地位,也暴露出我们自己的失语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