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4    阅读: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一)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 7分)

民意和舆论

童兵

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因此,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因此,民意比舆论更有威力,对官方的压力也更大。

⑤相对于官方意志而言,民意表达的是大众的意见、意志、要求和愿望,而官方意志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意愿。在一个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所谓官方意志往往是主要官员尤其是高官的立场与观点,有的情况下,官方意志完全代表着最高长官、行政首长的立场与意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权利关系下,民意不免会受到轻视、蔑视甚至践踏。

⑥就舆论的构成与布局看,一个社会至少存在着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两类。官方舆论依据与依附于官方意志生成与变动,而民间舆论则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民众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虽然民间舆论有时可能由于种种压力会屈从于官方意志,也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奇从于官方意志,但民间舆论在总体和大局上总是从有利于伸张和服务于自身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舆论不违背民意,为伸张与贯彻民意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由此观之,民意比之官方舆论、官方意志实在、具体、稳定、尖锐,更有韧劲和耐力,也更有实践力和可操作性。此外,由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也易转化为行为与行动,即转变为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超过官方舆论场而高看民间舆论场的原因,也是人们超过官方意志而敬畏和尊重民意的原因。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在第①段的三处()中依次填入相应的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传媒业者 为政者 为民者 B.为政者 为民者 为传媒业者

C.为政者 为传媒业者 为民者 D.为民者 为传媒业者 为政者

2.第②段引用林肯话语的目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推测:下列不属于第③段“相当规模群体示向性”民意活动的是( )。(2分)

A.选举投票 B.演讲呼号 C.发表微信 D.静坐示威

4.对“民意”和“舆论”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民意具有相对稳定性;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表层的群体情绪。

B.民意厚实有力、威慑性强;舆论因其可变性对官方的压力不如民意大。

C.民意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易于测知;舆论则理性不足,缺乏稳定性..

D.民意更有韧劲和耐力;民意一旦操控舆论就转变为公共、群体性事件。

5.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文中所附的两幅图蕴含的信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 2题。(1 9分)

苦涩的复仇

【英】奥威尔

①在一个维也纳犹太人带领下,我和另外一位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这个犹太人负责对战犯的审讯工作。他大概二十五岁左右,一头金发,面容俊朗。集中营建立在飞机场上,围绕牢狱转了一圈后,这个向导把我们带到一个飞机修理库前,其中关押着不同类型的囚犯,用遮板相互隔开。

②飞机修理库是混凝土地面,其中一边躺着一排囚犯,大概有十二个人。这个犹人人解释说,这些是党卫军的军官,他们得和其他囚犯隔离开来。其中一个穿着邋遢的文职官员,双臂交叉遮住脸,显然已经睡着了。他的双脚很奇怪,已经严重变形。两只脚的形状很对称,但是已经变成了球形,看起来不像人脚,而像马蹄。当我们走近这些囚犯时,这个犹太人开始变得异兴奋。 ..

③“这是真正的贱人!”他说,忽然,他用穿军靴的脚猛踢一下,正好踢在那只变形脚凸起的部分。

④“起来,贱人!”他大声喊道,被踢的囚犯猛然从睡梦中惊醒,这个犹太人继续用德语重复着相同的话。囚犯匆忙爬了起来,笨拙地立正站好。犹太人忽然变得非常暴怒——说话的时候几乎要跳起来——..

他向我们讲述了这名囚犯的背景。这名囚犯是“真正的”纳粹党人:他的党员号码证明,在早期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职位应该是党卫军政治部门的将军。很明显,他曾经负责管理集中营,负责各种绞刑和拷打折磨。简而言之,眼前这名凶犯就是过去五年我们一直在抗争的代表。

⑤与此同时,我也在端详这名囚犯的相貌。他并不像其他刚入狱的囚犯那样衣衫褴褛。他的样子的确让人厌恶,但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残忍恐怖,他两眼呆滞,厚厚的眼镜已经使失神的眼睛严重变形。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纳粹党,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实施者,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抗的恶魔,如今却沦落到如此令人同情的境地,很明显,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心理治疗。

⑥后来还发生了更严重的羞辱事件。另外一名身材魁梧,肌肉结实的党卫军官员被命令脱掉上衣,向我们展示腋下党派编号的纹身。我想知道,这位犹太人是否真的愿意利用他的权力来羞辱囚犯,他仅仅是——像初次尝试抽烟的男孩一样——告诉自己正乐在其中。 ....

以忽略不计。他们的一家人可能都被残忍杀害;毕竟,给囚犯的不经意的一脚和希特勒帝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相比,简直太微不足道了。但是此情此景,还有在德国的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报复和惩罚其实都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应该存在报复。只有在你无能为力时,你才会渴望有朝一日能报复对方,这是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一旦这种无助的感觉消失,那么渴望报复的愿望也会随之消失。 ⑧要是在1940年,一想到能亲眼看见党卫军军官被拳打脚踢,被羞辱折磨,谁不会欢呼雀跃呢?但是当这一切变成可能,却只能让人感到怜悯甚至是厌恶。据说,当墨索里尼的尸体被示众时,一位老妇人抢过一把手枪朝他的尸体连射五枪.并且大声喊着:“为我那死去的五个儿子报仇!”我想知道的是,在连射五枪后,那位老妇人到底能从中得到多少满足。很显然,这几年来她都梦想着能有这一天。但是,她能够接近墨索里尼并朝他开枪的时候,跟前的墨索里尼只是一具尸体。

⑨如今,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德国强制实行这利,恐怖凶暴的方案,是因为他们没能提前意识到,其实对敌人的惩罚并不能带来满足感。只有少数几个虐待狂,才会对战犯和卖国贼穷追不舍,从而可以不断地实施暴行。不知何故,当惩罚这些战争恶魔的机会到来时,人们对这种惩罚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一旦他们被关押起来,□□□□□□□□□□□□□□□。

1945年 (选自《奥威尔散文》,高新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节)

7.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④⑥段加点词描写了“这个犹太人”的表现,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兴奋”表现了犹太人对能够完全掌控德国囚犯命运的自得。

B.犹太人忽然“暴怒”,难以自制,表现了对敌人的仇恨之深。

C.“羞辱”既指犹太人的复仇,也暗指作者对此行径感到羞耻。

D.犹太人复仇时“乐在其中”,作者以类比手法剖析了这种心理。

9.结合第⑤段内容,分析作者说“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心理治疗”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⑦段两个画线句看似表述矛盾,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复仇”是“苦涩的”,请在本文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作品内容,续写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限15字以内)。(3分)

□□□□□□□□□□□□□□□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明修栈道,_________________。【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2)金张藉旧业,_________________ 。【晋】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

(3)____________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4)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终南山》

(5)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

(6)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唐】韩愈《师说》

(7)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___。【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8)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_________________。【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暖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 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4.这首诗的体裁是( )。(1分)【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近体诗

15.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

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

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

16.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4分)

【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 8分)

金知州传

【清】戴名世

①金之纯,字健之,湖广广济人。万历四十三年举人,崇祯中,由醴陵县教谕历官至兴安州知州。当

是时,海内承平,人不知兵。流贼①起陕西,官吏或走或死,漫不知守御,于是贼所至,名城皆破。兴安尤当贼冲,而旁近郡县若紫阳、白河、洵阳、汉阴、石泉、平利,诸遗民逃徙,来者不绝。之纯到官未几,.

贼即至,简料民兵,经画器械②,为守御计。是时久旱,夜忽大雨,汉江涨,濠水骤高数尺,贼不能渡,..

城中益得为备,贼引去。

②水寻涸,复至,拒却之。凡四薄城,久之食尽,城且陷,之纯请救于旁郡游击唐通。通以兵至,之纯缒死士出,与之合,杀贼渠③数十人,贼乃解围走。御史上言状,天子嘉兴安独死守,超迁之纯汉中府...知府。未及离兴安而卒,年四十有六。兴安自被贼,岁饥且疫,之纯给医药,设粥糜,全活者甚众,死者.

官为瑾④之,民皆感泣,及其卒也,州人醵⑤金共襄,乃得举榇还,州人哭送百里外乃反。

③唐通者,泾阳人,用兵有纪律,善战。后积功至总兵,封定西伯。岁甲申,以居庸降贼,贼方虞边.骑之从河套入也,使遵守石峡。先是保德州人陈奇瑜为五省总督,实纵贼于车箱谷⑥,以成甲申之祸,即之纯守兴安之年也。通故在其麾下,奇瑜好货,家资巨万,阴召通以兵来护其家,于是通移驻保德。已而,知贼事不成,仍称定西伯,为先帝发丧,旦夕缟素哭临,沿河州县皆据之。寻大兵定燕京,遗将徇⑦山西,而通以其众降,封为定西侯,解其兵柄,隶之旗下。居久之,思出镇不得,意郁郁不乐,卒。 ④赞曰:金先生之守兴安,本全兴安者,唐通力也,故余为牵连书之。

(选自《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略有删节)

【注】①流贼:指李自成起义军。后文的“大兵”指清兵。②简料:选择。经画:经营筹划。③渠:首领。④碰:葬;掩埋。⑤醵:集资。⑥车箱谷:地名,在华山峪西。⑦徇:巡视,巡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兴安尤当贼冲( ) (2)之纯缒死士出 ( ) ..

(3)全活者甚众 ( ) (4)贼方虞边骑之从河套入也 (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经画器械 B.之纯请救于旁郡游击唐通 ....

C.贼乃解围走 D.奇瑜好货,家资巨万 ....

19.将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御史上言状,天子嘉兴安独死守,超迁之纯汉中府知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先生之守兴安,本全兴安者,唐通力也,故余为牵连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唐通后来被收入《清史列传》,根据第③段描述的史实,唐通应列入( )(3分)

A.忠义传 B.贰臣传 C.儒林传 D.酷吏传

21.金之纯受官府嘉奖,被民众爱戴,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 2分)

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唐】苏源明

①源明□东平太守征国子司业①,须昌外尉袁广载酒□回源亭,明日遂行,□夜留宴,会庄子若讷过归莒,相里子同祎过如魏,阳谷管城、青阳权衡二主簿在座,皆故人□

②彻馔新樽,移方舟中。有宿鼓,有汶簧,济上嫣然能歌五六人共载。止回源东柳门,入小洞庭,迟夷彷徨,眇缅旷漾;流商杂徵,与长言者啾焉合引;潜鱼惊或跃,宿鸟飞复下,真嬉游之择耳②。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二)
静安区2016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静安区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1

1. (2分)B

3. (2分) C

4. (2分) D

5. (4分)从舆情来源看,官方舆论(新闻)所占比例不到一成,民间舆论(名人微博和民间论坛)占了九成;(1分,见右图)民间舆论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撬动)社会舆论;(1分,见左图)因此,既形象直观地说明人们为何敬畏和尊重民意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对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分)[指出图的内容,2分;联系原文,揭示图的内涵,2分]

6.(4分)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应该重视、敬畏;(1分)作为民意的初期或说是表层阶段的公共舆论要及时关注和引导。(1分)作者讨论民意和舆论,旨在强调执政者、民意表达者、媒体从业者都要了解和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1分)只有民意表达顺畅,才有可能构建高效率的政府和和谐的社会。(1分)[分析(概括/总结)2分,评价2分]

7.(3分)胜利者(犹太人)年轻漂亮(1分),与后文他的无节制的暴行形成对照(1......

分);并与下文纳粹囚犯外形邋遢神情呆滞(写出一点即可)形成对照;(1分) ........

8.(2分)C

9.(3分)这个纳粹军官被俘之后不再是战争恶魔,而只是一个囚犯(1分);曾经的暴行罪不可恕,但继续惩罚囚犯没有意义(1分);所以要给他心理治疗,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恢复正常人的人性和心理(1分)。

10. (4分)第一句强调报复,是因为伤害纳粹囚犯的身体,与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1分)第二句强调不应报复,是因为人在无助时才渴望以虚拟的报复抵抗现实的无力;等到真的战胜了对方,没有必要对囚犯施暴。(1分)看似矛盾,实则希望胜利者保持理性,以更成熟的方式来对待战犯,消除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2分)

11. (4分)评分标准:概述作者观点,2分;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知识视野,准确、深刻地表明自己看法,2分。

答案示例1:作者认为,以暴易暴(用暴力来报复和惩罚)是一种苦涩的复仇,不能带来满足感,更不能消除内心的创痛(2分)。我认为,这样的复仇不仅仅苦涩也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复仇已经不再是目的,而成了实施新的暴行的借口。“复仇者”即新的施暴者,也极可能沦为新的战争恶魔。

答案示例2:作者认为,以暴易暴(用暴力来报复和惩罚)是一种苦涩的复仇,不能带来满足感,更不能消除内心的创痛(2分)。我认为,这种复仇不仅苦涩而且无力。对待没有屠刀的敌人,有必要警惕他们卷土重来。但在肉体上虐待已经投降的人,并不能结束战争和灾难。真正的救赎应是来自自我灵魂的救赎。(2分)

12. (3分)评分标准:符合原文旨意(2分),表述与前文连贯,不超过规定字数。(1分)答案示例:他们就已经当不成恶魔了。

13.(6分)(1)暗度陈仓 (2)七叶珥汉貂 (3)登山则情满于山 (4)阴晴众壑殊

(5)香雾云鬟湿 (6)官盛则近谀 (7)红杏枝头春意闹 (8)山高水长

14.(1分)C

15.(3分)C

16.甲的“悲不自胜”与乙的“亦不足悲”观点不同,是因为“悲”的对象不同,主体情感是相通的:甲认为:诗人是以一己的高洁来对抗整个社会,“悲”的是整个社会的堕落与黑暗;(2分)乙认为:诗人为了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哪怕无人理解,诗人个人也不会为此而悲伤。(2分)

17.(4分)(1)交通要道;(2)以绳拴人(物)而下(上)。(3)使„„活,使动用法,救活;(4)忧虑,担心。

18. (3分)D(A.武器/工具;B.武官官职/战术形式: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C.解除对敌方的围困/泛指解除窘境; D.家中的财产)

19.(5分) (1)御史上书(皇上)说明情况,天子表彰兴安州能(在其他地方都投降的....

情况下)独自死守城池,越级提拔金之纯(担任)汉中府知府。(2)金先生守卫兴安,本来......兴安得到保全,是靠唐通的兵力,所以我为此连带着记录下他的事迹。(加点处为得分点) ..

20.(3分)B(唐通先投降李自成,后投降多尔衮,辜负崇祯信任)

21.(3分)(1)有军事谋略:刚一到任,就“简料民兵”,“经画器械”;还善于利用其它武装力量,敢于“缒死士出”,最终守住兴安城。(2)爱民:在民众“饥”“疫”之中,“给医药”“设粥糜”,救活了许多灾民。(答对一点,且能结合原文简析,2分;两点3分)

22.(2分)B

23.(2分)D

24.(2分)动静对照:以深水中的鱼和投宿的鸟在音乐声中或“惊”或“跃”,或“飞”或“下”的举动,衬托夜晚湖面的幽静;(1分)鱼跃鸟飞,还增添了夜晚宴游的情趣。(1分)

25.(2分)C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

26.(4分)答案示例:

【赠序】赠序是离别时对朋友的推荐、赞贺、勉励的文章。本文作为赠序,是作者赴任时写给前来送别自己的袁广等朋友的。(2分,指出赠序的大意和本文作为赠序的大致内容,各1分)序文中吟歌诗、叙友情、感离别;还针对朋友对自己的请托,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从精神上给朋友以慰勉。(2分,赠序的共性内容和本文的独特主旨,各1分)

【游记】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本文作为游记,描写了作者和友人畅游小洞庭的见闻和感受。(2分,指出游记的大意和本文作为游记的大致内容,各1分)本文描绘了湖上美景,赞叹此夕湖上泛舟乃“嬉游之择”;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美景和友情的珍惜,表明作者愿与朋友同忧共乐的情怀。(2分,游记的共性内容和本文的独特主旨,各1分)

27.参考2015年高考上海卷评分标准。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三)
静安区2016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全网首发word版)

静安区2016年度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2016-1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衣沾不足惜 。 (《归田园居》)

2、 ,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诉衷情》)

4、 (《孔孟论学》)

5、 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丑奴儿

6、以下内容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南宋 B、豪放派代表词人 C、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

7、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填入空格后与原意不符的一项是( ) (2分)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有······才······ D、即使······也······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

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

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

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

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

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

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

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

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

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8、本文所反对的是“ ”,针对其弊端作者直接论述了两点,依次是

(1)“ ” (2) (第②点请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9、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里人疾周①者,入其姓名。

隶往摄之②,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

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③可勿往。”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④而还。

【注释】

①沈周,明代杰出书画家。疾,恨。②隶,差役。摄,这里是“传唤”、“征

召”的意思。③谒,拜见。贵游;泛指显贵者。④供役,当差,服劳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 不更辱乎( ) (2)卒供役而还(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

12、下列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沈周的书画造诣颇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

B、沈周请差役不要吓到母亲,可见其孝顺。

C、客人认为,凭借沈周的声名本应得到礼遇。

D、沈周将太守的征召当作一次差役来接受。

13、客人和沈周对“谒贵游”的态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客人的建议是为了拒绝太守的征召。

B、客人的建议是要借助显贵者的权势。

C、沈周的拒绝是不愿多事去得罪太守。

D、沈周的拒绝是根本不想攀附显贵者。

二、 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8分)

生之长与生之厚

彭瑞高

①人在世上,总想活得长些;大多数人,还求活得好些;少数人,更求活出精彩来。

这就有了生命的长度与厚度。

②“长度”很简单,就是年龄、寿数,一个数量概念,没什么可多说的。

③而“厚度”,内涵就丰富了。人生观不同,“厚度”解也不同。一道“什么是

精彩人生?”不知会引出多少答案来。

④譬如从政的,有认为“厚度”与官阶成正比,官越大,其生命厚度也越大;有的

却认为,只有“政声”才能与“厚度”成正比,老百姓口碑越好,其生命厚度才越大。

⑤从商的,有人认为财富积累与“厚度”成正比,福布斯富豪榜上越靠前的,生命

厚度越大;有的却认为,“商德”第一,商德越能滋rùn人心的,商人生命厚度才越大。

⑥从文的,有人认为“厚度”与著述成正比,著作等身的,当然比“著作等膝”的

要厚;有的却认为不然,要看著述是否“传得开”,是否“留得下”;作品传得越广、

留存越久,作者生命才越有厚度。以诗人而言,李杜光焰万丈,留下那么多千古名句,

生命诚其厚;而乾隆写诗无数,几无“留得下”之句,生命何其薄。

⑦据此看来,生命厚薄,其标准往往与百姓有关:遗爱民间越多,生命就越厚重,

无论其从事什么行业。

⑧那么,生命厚度与生命长度是否有关呢?我认为,并无多大关系,只要活得有质

量、有成果、有影响,活多活少无所谓。仍举文人为例,你看,王勃李贺只活了二十六

七岁,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都是

绝世佳句,谁能说他们短暂的生命缺乏厚度呢?

⑨不过也有人质疑:什么“生命的厚度”,这都是你们闲人的标准,我们老百姓活

着就是活着,没什么厚啊薄的;难道不写诗不出书,没有你们说的“厚度”,就不活了?

更有人说,生活本没有那么多穷讲究,活得好、活得长,就是第一位的东西!

⑩对于这样的质疑,我想引用前不久过世的俞吾金教授的一段心语。他享年66岁,

在我们这个老龄之城,这是个令人惋惜的寿数。可俞教授他在诊断为脑瘤后,给自己的

同学发去了这样一条微信——

(11)“生命的价值,常常不是以她的长度而是以她的宽度和厚度来衡量的。黑格

尔曾经说过,玫瑰灿烂绽放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这是与我同龄的哲人之

言。我以为,这也是最接近真理的。

14、看拼音写汉字 滋rùn( ) (1分)

15、第(6)段中加点的“然”字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2分)

16、请结合上文内容分析第⑦段中加点的“往往”能否删除?为什么?(4分)

17、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在下列两个选项中为第⑧段画线处选择更恰当的一项并阐

述理由 (7分)

A、西汉的贾谊才活32岁,可他的《过秦论》胜过无数平庸之作,谁又能说贾谊的一生

不够灿烂呢?

B、莫扎特只活了短短35年,可他作为欧洲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家之一,留下无数杰作,

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我选择 项。(1分)理由是 。(6分)

18、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以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人活在世上,自然就有了生命的长度与生命的厚度。

B、遗爱民间越多,生命就越厚重,无论其从事什么行业。

C、生命的价值取决于造福他人的生命厚度而非生命长度。

D、玫瑰灿烂绽放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2分)

一只背囊(有删改) 米洛斯拉夫·茹拉夫斯

①我妻子说:男人自从亚当夏娃时代就和女人住在一起,奇怪的是,男人对女人的

了解并不比那时的亚当好多少,甚至连最简单的东西,比如女人的眼泪都不懂,我童年

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至今难以忘怀。

②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爸爸上前线去了,妈妈独自一人带着我和妹妹,住在

里沃夫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③当时,我和妹妹都小,记不得爸爸的模样了,只从照片上见过。不过,妈妈总是

给我们讲起爸爸。她总哄我们说,爸爸快回来啦,因为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然而,战

争总是结束不了。此后,妈妈终于对我们说了实话:爸爸还在意大利前线作战。

④我们的妈妈向来坚强,我从未见过她流泪的时候。晚上,妈妈一封接一封地给前

线的爸爸写信。爸爸的信也时时从前线寄到家,灰色的信封,信封上盖着式样各异的邮

件检查机关和战地邮局的邮戳。每当妈妈接到爸爸的信时,总是一边读,一边随口讲给

我和妹妹听。

⑤有一次听妈妈说,爸爸负伤住到了野战医院,伤好后再不能回前线打仗,就调到

了军需机关。这样,爸爸很快就有希望回趟家,还一定会给我们背回一袋子好吃的东西。

我和妹妹猜想,那袋子里装的是大块大块美味的腌猪肉,在当时,那可是我们最高的奢

望。于是,每个晚上睡觉前,我们都盼着父亲背回满满的一袋子又酥又香的腌猪肉来。

⑥爸爸终于回来了,他把身上的背袋往墙角一放,就过来拥抱我们,袋子比我们设

想的还满。爸爸浑身上下是烟草味,他把我和妹妹抱在膝上,没完没了地逗我们,用他

久未刮过的硬胡碴扎我们的脸蛋,还让我们玩他胸前佩戴的十字勋章和各式立功奖章,

爸爸高兴得啥都忘了。

⑦后来,只有墙角的那只又大又满的背袋吸引我们的注意——里面装着神奇诱人的

美味,最好吃的当然是那腌猪肉。想着想着,口水就禁不住往下流。

⑧妈妈进屋时,我俩假装着睡熟了,一动不动地躺着,眯缝着眼偷偷往外瞧。妈妈

站住了,盯着那个袋子,好像她也终于忍不住了,弯下腰,吃力地搬起背袋( )背

袋装得太实了( )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⑨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和妹妹不禁瞪大了眼睛。失望、委屈,又感到害怕:桌子上

堆的全是信,用绳子捆好的一沓沓蓝色、白色、灰色、红色的信封,信封上是邮件检查

机关和战地邮局的红邮戳。这些信我们太熟悉了,因为它们是在战争年月里,妈妈写给

爸爸的全部家信,而且是数不清的晚上,妈妈写完后交给我和妹妹投到邮筒里的。信,

信,从这个大背袋里倒出来的全是信,摞满了整整一个桌子,还几乎往下掉。

⑩此时此刻,从来没有流过泪的妈妈,第一次在我们面前哭了。起初,她小声地抽泣,泪水顺着面颊往下流;她用双手捂住眼睛,泪又顺着指缝往下流。妈妈摇头想止住,但是没用,她最终控制不住自己,随之便放声大哭起来。

(11)爸爸进来了,看到妈妈对着那个空背袋哭成这个样子,他似乎明白了一切:

妈妈没有在那里面找到她盼望的腌猪肉。

(12)爸爸心里也难过起来。妈妈就这样一直哭着,始终不让爸爸挨近她。

19、请简述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20、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包含的信息。

(6分)

21、以下选项中,在第⑧段两个括号里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B、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C、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D、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22、下列对“我”决定留在大后部落教书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丈夫没有带回她盼望的腌猪肉,令她失望、委屈。

B、她回想起数不清的夜晚写家信时内心的恐惧和祈祷。

C、战争岁月里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的心酸一朝得以宣泄。

D、丈夫历经多年战事,终能活着回家带给她的巨大幸福。

23、文章的题目能否换成“一袋家信”?为什么?(6分)

三、综合运用(11分)

24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四)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 7分)

民意和舆论

童兵

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因此,那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观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因此,民意比舆论更有威力,对官方的压力也更大。

⑤相对于官方意志而言,民意表达的是大众的意见、意志、要求和愿望,而官方意志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意愿。在一个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所谓官方意志往往是主要官员尤其是高官的立场与观点,有的情况下,官方意志完全代表着最高长官、行政首长的立场与意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权 利关系下,民意不免会受到轻视、蔑视甚至践踏。【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

⑥就舆论的构成与布局看,一个社会至少存在着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两类。官方舆论依据与依附于官方意志生成与变动,而民间舆论则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民众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虽然民间舆论有时可能由于种种压力会屈从于官方意志,也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奇从于官方意志,但民间舆论在总体和大局上总是从有利于伸张和服务于自身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舆论不违背民意,为伸张与贯彻民意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由此观之,

民意比之官方舆论、官方意志实在、具体、稳定、尖锐,更有韧劲和耐力,也更有实践力和可操作性。此外,由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也易转化为行为与行动,即转变为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超过官方舆论场而高看民间舆论场的原因,也是人们超过官方意志而敬畏和尊重民意的原因。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在第①段的三处()中依次填入相应的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传媒业者、为政者、为民者

B.为政者、为民者、为传媒业者

C.为政者、为传媒业者、为民者

D.为民者、为传媒业者、为政者

2.第②段引用林肯话语的目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推测:下列不属于第③段“相当规模群体示向性”民意活动的是( )。(2分)

A.选举投票 B.演讲呼号 C.发表微信 D.静坐示威

4.对“民意”和“舆论”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民意具有相对稳定性;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表层的群体情绪。

B.民意厚实有力、威慑性强;舆论因其可变性对官方的压力不如民意大。

C.民意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易于测知;舆论则理性不足,缺乏稳定性。

D.民意更有韧劲和耐力;民意一旦操控舆论就转变为公共、群体性事件。

5.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文中所附的两幅图蕴含的信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 2题。(1 9分)

苦涩的复仇

【英】奥威尔

①在一个维也纳犹太人带领下,我和另外一位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这个

犹太人负责对战犯的审讯工作。他大概二十五岁左右,一头金发,面容俊朗。集

中营建立在飞机场上,围绕牢狱转了一圈后,这个向导把我们带到一个飞机修理库前,其中关押着不同类型的囚犯,用遮板相互隔开。

②飞机修理库是混凝土地面,其中一边躺着一排囚犯,大概有十二个人。这个犹太人解释说,这些是党卫军的军官,他们得和其他囚犯隔离开来。其中一个穿着邋遢的文职官员,双臂交叉遮住脸,显然已经睡着了。他的双脚很奇怪,已经严重变形。两只脚的形状很对称,但是已经变成了球形,看起来不像人脚,而像马蹄。当我们走近这些囚犯时,这个犹太人开始变得异常兴奋。 ..

③“这是真正的贱人!”他说,忽然,他用穿军靴的脚猛踢一下,正好踢在那只变形脚凸起的部分。

④“起来,贱人!”他大声喊道,被踢的囚犯猛然从睡梦中惊醒,这个犹太人继续用德语重复着相同的话。囚犯匆忙爬了起来,笨拙地立正站好。犹太人忽然变得非常暴怒——说话的时候几乎要跳起来——他向我们讲述了这名囚犯的..

背景。这名囚犯是“真正的”纳粹党人:他的党员号码证明,在早期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职位应该是党卫军政治部门的将军。很明显,他曾经负责管理集中营,负责各种绞刑和拷打折磨。简而言之,眼前这名凶犯就是过去五年我们一直在抗争的代表。

⑤与此同时,我也在端详这名囚犯的相貌。他并不像其他刚入狱的囚犯那样衣衫褴褛。他的样子的确让人厌恶,但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残忍恐怖,他两眼呆滞,厚厚的眼镜已经使失神的眼睛严重变形。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纳粹党,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实施者,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抗的恶魔,如今却沦落到如此令人同情的境地,很明显,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心理治疗。

⑥后来还发生了更严重的羞辱事件。另外一名身材魁梧,肌肉结实的党卫军..

官员被命令脱掉上衣,向我们展示腋下党派编号的纹身。我想知道,这位犹太人是否真的愿意利用他的权力来羞辱囚犯,他仅仅是——像初次尝试抽烟的男孩一样——告诉自己正乐在其中。 ....

⑦去责备德国犹太人或者奥地利犹太人报复纳粹党.听起来似乎有点荒谬。很明显,这种报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的一家人可能都被残忍杀害;毕竟,给囚犯的不经意的一脚和希特勒帝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相比,简直太微不足道了。但是此情此景,还有在德国的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报复和惩罚其实都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应该存在报复。只有在你无能为力时,你才会渴望有朝一日能报复对方,这是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一旦这种无助的感觉消失,那么渴望报复的愿望也会随之消失。

⑧要是在1940年,一想到能亲眼看见党卫军军官被拳打脚踢,被羞辱折磨,谁不会欢呼雀跃呢?但是当这一切变成可能,却只能让人感到怜悯甚至是厌恶。据说,当墨索里尼的尸体被示众时,一位老妇人抢过一把手枪朝他的尸体连射五枪.并且大声喊着:“为我那死去的五个儿子报仇!”我想知道的是,在连射五枪后,那位老妇人到底能从中得到多少满足。很显然,这几年来她都梦想着能有这一天。但是,她能够接近墨索里尼并朝他开枪的时候,跟前的墨索里尼只是一具尸体。

⑨如今,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德国强制实行这种恐怖凶暴的方案,是因为他们没能提前意识到,其实对敌人的惩罚并不能带来满足感。只有少数几个虐待狂,才会对战犯和卖国贼穷追不舍,从而可以不断地实施暴行。不知何故,当惩罚这些战争恶魔的机会到来时,人们对这种惩罚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一旦他们被关

押起来,□□□□□□□□□□□□□□□。

1945年

(选自《奥威尔散文》,高新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节)

7.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④⑥段加点词描写了“这个犹太人”的表现,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兴奋”表现了犹太人对能够完全掌控德国囚犯命运的自得。

B.犹太人忽然“暴怒”,难以自制,表现了对敌人的仇恨之深。

C.“羞辱”既指犹太人的复仇,也暗指作者对此行径感到羞耻。

D.犹太人复仇时“乐在其中”,作者以类比手法剖析了这种心理。

9.结合第⑤段内容,分析作者说“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心理治疗”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⑦段两个画线句看似表述矛盾,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复仇”是“苦涩的”,请在本文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明修栈道,_________________。【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2)金张藉旧业,_________________ 。【晋】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

(3)____________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4)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终南山》

(5)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

(6)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唐】韩愈《师说》

(7)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___。【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8)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_________________。【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暖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 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

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4.这首诗的体裁是( )。(1分)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近体诗

15.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

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

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

16.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4分)

【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 8分)

金知州传

【清】戴名世

①金之纯,字健之,湖广广济人。万历四十三年举人,崇祯中,由醴陵县教谕历官至兴安州知州。当是时,海内承平,人不知兵。流贼①起陕西,官吏或走或死,漫不知守御,于是贼所至,名城皆破。兴安尤当贼冲,而旁近郡县若紫阳、.

白河、洵阳、汉阴、石泉、平利,诸遗民逃徙,来者不绝。之纯到官未几,贼即

②至,简料民兵,经画器械..,为守御计。是时久旱,夜忽大雨,汉江涨,濠水骤

高数尺,贼不能渡,城中益得为备,贼引去。

②水寻涸,复至,拒却之。凡四薄城,久之食尽,城且陷,之纯请救于旁郡

③游击唐通。通以兵至,之纯缒死士出,与之合,杀贼渠数十人,贼乃解围走。...

御史上言状,天子嘉兴安独死守,超迁之纯汉中府知府。未及离兴安而卒,年四十有六。兴安自被贼,岁饥且疫,之纯给医药,设粥糜,全活者甚众,死者官为.

瑾④之,民皆感泣,及其卒也,州人醵⑤金共襄,乃得举榇还,州人哭送百里外乃反。

③唐通者,泾阳人,用兵有纪律,善战。后积功至总兵,封定西伯。岁甲申,以居庸降贼,贼方虞边骑之从河套入也,使遵守石峡。先是保德州人陈奇瑜.

为五省总督,实纵贼于车箱谷⑥,以成甲申之祸,即之纯守兴安之年也。通故在其麾下,奇瑜好货,家资巨万,阴召通以兵来护其家,于是通移驻保德。已而,知贼事不成,仍称定西伯,为先帝发丧,旦夕缟素哭临,沿河州县皆据之。寻大兵定燕京,遗将徇⑦山西,而通以其众降,封为定西侯,解其兵柄,隶之旗下。居久之,思出镇不得,意郁郁不乐,卒。 ④赞曰:金先生之守兴安,本全兴安者,唐通力也,故余为牵连书之。 (选自《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略有删节)

【注】①流贼:指李自成起义军。后文的“大兵”指清兵。②简料:选择。经画:经营筹划。③渠:首领。④碰:葬;掩埋。⑤醵:集资。⑥车箱谷:地名,在华山峪西。⑦徇:巡视,巡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五)
2016静安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word版)

静安区2016年度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2016-1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衣沾不足惜 。 (《归田园居》)

2、 ,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诉衷情》)

4、 (《孔孟论学》)

5、 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丑奴儿

6、以下内容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南宋 B、豪放派代表词人 C、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

7、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填入空格后与原意不符的一项是( ) (2分)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有······才······ D、即使······也······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

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

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

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

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

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

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

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

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

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8、本文所反对的是“ ”,针对其弊端作者直接论述了两点,依次是

(1)“ ” (2) (第②点请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9、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里人疾周①者,入其姓名。

隶往摄之②,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

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③可勿往。”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④而还。

【注释】

①沈周,明代杰出书画家。疾,恨。②隶,差役。摄,这里是“传唤”、“征

召”的意思。③谒,拜见。贵游;泛指显贵者。④供役,当差,服劳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 不更辱乎( ) (2)卒供役而还(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

12、下列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沈周的书画造诣颇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

B、沈周请差役不要吓到母亲,可见其孝顺。

C、客人认为,凭借沈周的声名本应得到礼遇。

D、沈周将太守的征召当作一次差役来接受。

13、客人和沈周对“谒贵游”的态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客人的建议是为了拒绝太守的征召。

B、客人的建议是要借助显贵者的权势。

C、沈周的拒绝是不愿多事去得罪太守。

D、沈周的拒绝是根本不想攀附显贵者。

二、 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8分)

生之长与生之厚

彭瑞高

①人在世上,总想活得长些;大多数人,还求活得好些;少数人,更求活出精彩来。

这就有了生命的长度与厚度。

②“长度”很简单,就是年龄、寿数,一个数量概念,没什么可多说的。

③而“厚度”,内涵就丰富了。人生观不同,“厚度”解也不同。一道“什么是

精彩人生?”不知会引出多少答案来。

④譬如从政的,有认为“厚度”与官阶成正比,官越大,其生命厚度也越大;有的

却认为,只有“政声”才能与“厚度”成正比,老百姓口碑越好,其生命厚度才越大。

⑤从商的,有人认为财富积累与“厚度”成正比,福布斯富豪榜上越靠前的,生命

厚度越大;有的却认为,“商德”第一,商德越能滋rùn人心的,商人生命厚度才越大。

⑥从文的,有人认为“厚度”与著述成正比,著作等身的,当然比“著作等膝”的

要厚;有的却认为不然,要看著述是否“传得开”,是否“留得下”;作品传得越广、

留存越久,作者生命才越有厚度。以诗人而言,李杜光焰万丈,留下那么多千古名句,

生命诚其厚;而乾隆写诗无数,几无“留得下”之句,生命何其薄。

⑦据此看来,生命厚薄,其标准往往与百姓有关:遗爱民间越多,生命就越厚重,

无论其从事什么行业。

⑧那么,生命厚度与生命长度是否有关呢?我认为,并无多大关系,只要活得有质

量、有成果、有影响,活多活少无所谓。仍举文人为例,你看,王勃李贺只活了二十六【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

七岁,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都是

绝世佳句,谁能说他们短暂的生命缺乏厚度呢?

⑨不过也有人质疑:什么“生命的厚度”,这都是你们闲人的标准,我们老百姓活

着就是活着,没什么厚啊薄的;难道不写诗不出书,没有你们说的“厚度”,就不活了?

更有人说,生活本没有那么多穷讲究,活得好、活得长,就是第一位的东西!

⑩对于这样的质疑,我想引用前不久过世的俞吾金教授的一段心语。他享年66岁,

在我们这个老龄之城,这是个令人惋惜的寿数。可俞教授他在诊断为脑瘤后,给自己的

同学发去了这样一条微信——

(11)“生命的价值,常常不是以她的长度而是以她的宽度和厚度来衡量的。黑格

尔曾经说过,玫瑰灿烂绽放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这是与我同龄的哲人之

言。我以为,这也是最接近真理的。

14、看拼音写汉字 滋rùn( ) (1分)

15、第(6)段中加点的“然”字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2分)

16、请结合上文内容分析第⑦段中加点的“往往”能否删除?为什么?(4分)

17、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在下列两个选项中为第⑧段画线处选择更恰当的一项并阐

述理由 (7分)

A、西汉的贾谊才活32岁,可他的《过秦论》胜过无数平庸之作,谁又能说贾谊的一生

不够灿烂呢?

B、莫扎特只活了短短35年,可他作为欧洲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家之一,留下无数杰作,

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我选择 项。(1分)理由是 。(6分)

18、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以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人活在世上,自然就有了生命的长度与生命的厚度。

B、遗爱民间越多,生命就越厚重,无论其从事什么行业。

C、生命的价值取决于造福他人的生命厚度而非生命长度。

D、玫瑰灿烂绽放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2分)

一只背囊(有删改) 米洛斯拉夫·茹拉夫斯

①我妻子说:男人自从亚当夏娃时代就和女人住在一起,奇怪的是,男人对女人的

了解并不比那时的亚当好多少,甚至连最简单的东西,比如女人的眼泪都不懂,我童年

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至今难以忘怀。

②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爸爸上前线去了,妈妈独自一人带着我和妹妹,住在

里沃夫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③当时,我和妹妹都小,记不得爸爸的模样了,只从照片上见过。不过,妈妈总是

给我们讲起爸爸。她总哄我们说,爸爸快回来啦,因为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然而,战

争总是结束不了。此后,妈妈终于对我们说了实话:爸爸还在意大利前线作战。

④我们的妈妈向来坚强,我从未见过她流泪的时候。晚上,妈妈一封接一封地给前

线的爸爸写信。爸爸的信也时时从前线寄到家,灰色的信封,信封上盖着式样各异的邮

件检查机关和战地邮局的邮戳。每当妈妈接到爸爸的信时,总是一边读,一边随口讲给

我和妹妹听。

⑤有一次听妈妈说,爸爸负伤住到了野战医院,伤好后再不能回前线打仗,就调到

了军需机关。这样,爸爸很快就有希望回趟家,还一定会给我们背回一袋子好吃的东西。

我和妹妹猜想,那袋子里装的是大块大块美味的腌猪肉,在当时,那可是我们最高的奢

望。于是,每个晚上睡觉前,我们都盼着父亲背回满满的一袋子又酥又香的腌猪肉来。

⑥爸爸终于回来了,他把身上的背袋往墙角一放,就过来拥抱我们,袋子比我们设

想的还满。爸爸浑身上下是烟草味,他把我和妹妹抱在膝上,没完没了地逗我们,用他

久未刮过的硬胡碴扎我们的脸蛋,还让我们玩他胸前佩戴的十字勋章和各式立功奖章,

爸爸高兴得啥都忘了。

⑦后来,只有墙角的那只又大又满的背袋吸引我们的注意——里面装着神奇诱人的

美味,最好吃的当然是那腌猪肉。想着想着,口水就禁不住往下流。

⑧妈妈进屋时,我俩假装着睡熟了,一动不动地躺着,眯缝着眼偷偷往外瞧。妈妈

站住了,盯着那个袋子,好像她也终于忍不住了,弯下腰,吃力地搬起背袋( )背

袋装得太实了( )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⑨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和妹妹不禁瞪大了眼睛。失望、委屈,又感到害怕:桌子上

堆的全是信,用绳子捆好的一沓沓蓝色、白色、灰色、红色的信封,信封上是邮件检查

机关和战地邮局的红邮戳。这些信我们太熟悉了,因为它们是在战争年月里,妈妈写给

爸爸的全部家信,而且是数不清的晚上,妈妈写完后交给我和妹妹投到邮筒里的。信,

信,从这个大背袋里倒出来的全是信,摞满了整整一个桌子,还几乎往下掉。

⑩此时此刻,从来没有流过泪的妈妈,第一次在我们面前哭了。起初,她小声地抽泣,泪水顺着面颊往下流;她用双手捂住眼睛,泪又顺着指缝往下流。妈妈摇头想止住,但是没用,她最终控制不住自己,随之便放声大哭起来。

(11)爸爸进来了,看到妈妈对着那个空背袋哭成这个样子,他似乎明白了一切:

妈妈没有在那里面找到她盼望的腌猪肉。

(12)爸爸心里也难过起来。妈妈就这样一直哭着,始终不让爸爸挨近她。

19、请简述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20、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包含的信息。

(6分)

21、以下选项中,在第⑧段两个括号里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B、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C、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D、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22、下列对“我”决定留在大后部落教书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丈夫没有带回她盼望的腌猪肉,令她失望、委屈。

B、她回想起数不清的夜晚写家信时内心的恐惧和祈祷。

C、战争岁月里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的心酸一朝得以宣泄。

D、丈夫历经多年战事,终能活着回家带给她的巨大幸福。

23、文章的题目能否换成“一袋家信”?为什么?(6分)

三、综合运用(11分)

24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