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4    阅读: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一)
三维设计地理解题技巧

考场应试指导

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

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1)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

(2)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

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

(3)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

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

(4)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

(5)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1)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

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

(2)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

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

(3)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

(4)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

(5)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

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

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

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

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清晰的思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进入高三后,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

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三、规范准确答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对客观题,在对试题进行仔细准确的审题和逻辑分析后,要根据解题思路,做出正确选择。不能先入为主,要因题的条件而异,速度适当,不快不慢,重视第一感觉,不要轻易修改选项。

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具体要求有:

1.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可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交通和市场,则这七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2.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

一。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每点1分。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的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如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3.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

同时还要主次分明。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

对因果联系密切的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4.答案的准确性

要用精练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不说废话,少使用或不使用方言、口语。如不能将“经济发展水平高”答成“有钱”“钱多”。

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非选择题中的简答题不能写成小作文,要考虑阅卷者连续阅卷可能产生疲劳,要让阅卷者“一秒钟改完”“爽快给分”。

量体裁衣,酌情用笔。有时可依据题目的分值、答题卷所留空白的大小,大致确定书写量。

答卷规范,卷面整洁。字体工整清晰,不连笔,大小均匀,尽量少涂改。

不要在规定的答题区外答题,更不能用箭头指向某“地”,或写上“见反面”等。

著名教育学家波利亚认为,中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愿上面这篇文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能够帮助同学们将知识的 “鱼”转化为解题能力的“渔”。

选择题解题技法之一——辅助图像法

利用辅助图像来解题具体可分三种情况。

1.试题已提供图像,但需进行图图转换

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原理的试题利用辅助图像更利于解题。图图转换的主要类型及转换方法归纳如下:

(1)合并地理事物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

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如下图

(2)平面转换为立体型。经过图形的转换,图形会变得更加直观,图中隐含的信息得以显现,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效果。如等高线图中判断两点之间是否可以通视,可过这两点作地形剖面图。如下图甲、乙两村是否能通视,绘出甲、乙两村的剖面图就一目了然。【地理三维设计答案】

(3)视角转换型。随着图形的不断翻新,一些似是而非的图

形不断涌现。这种图形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图中蕴含的一些地理信息并不能充分得到体现,考生经常是无从入手,甚至被引入歧途。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转换视角,把原图转换成平常学习中较常见、较熟悉的图形,使原有的关键信息得到充分显现,从而降低解题的难度。

(4)局部转换成整体型。该类题目所提供的图形经常是一幅

完整图的一部分,一些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补充原图,丰富其条件,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目的。

2.在原来的图像上作辅助线帮助解题

在数学学科中,添加辅助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地理试题时,也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这种类型常见于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添加辅助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3.无图考图题

这类题常用文字来描述地理情境,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和各种地理要素,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能充分体现题意的图像,从而使比较含糊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简单化,有助于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例如,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时,试判断上海市区的风向。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明确上海和舟山群岛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以舟山群岛为中心画一幅北半球气旋示意图,上海位于气旋的西北部,其风向为东北风。

(200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3)题。

(1)N地风向为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M地

C.P地 B.N地 D.Q地

(3)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

现象是 ( )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二)
《三维设计》2015届高三二轮地理复习资料:可编辑文稿(五)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

一生态环境脆弱区

[考点归纳·找共性]

生态环境脆弱区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其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显著等,现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

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将这些热点区域知识系统归纳。

[线索提炼·抓联系]

1.荒漠化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运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土壤”思维线索,

剖析自然带的形成、特点。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旱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由于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干旱程度加剧,并依次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分异,土壤也由黑钙土演变为荒漠土,自然带也由温带草原带演变为温带荒漠带。

(2)运用“地理位置→气候→农业”思维线索,

剖析农业生产条件。

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有所不同。东部地区畜牧业较发达,属于农牧业混合区;西部畜牧业较落后,以山地牧场为主,种植业以绿洲农业为主,农业多分布在山麓地带;中部黄河沿岸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由于西北地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农作物品质优良。

(3)运用“地理位置→资源→人口、城市”思维线索,

剖析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是制约该地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山麓地带,河流沿岸,多呈条带状分布。由于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在资源开发区形成了资源型城市,如克拉玛依等。

(4)运用“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生态问题→措施”思维线索,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由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对地表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形成了土地荒漠化现象。该地的荒漠化现象是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产物,但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2.水土流失区——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1)运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思维线索,

剖析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脆弱性。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而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增大,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2)运用“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生态问题→措施”思维线索,剖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作用强;地形坡度较大,地面物质不稳定;地表物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强;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的水土保持作用差,再加上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对地表植被和地表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要采取合理建设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大力开展土地复垦等基本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具体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如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等)、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如地膜覆盖、轮作套种、选育良种等)。

3.湿地退化区——以洞庭湖地区为例

(1)运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思维线索,

剖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洞庭湖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形平坦;属于亚热带季

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水量大、汛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

(2)运用“自然地理特征→湿地形成→湿地环境效益→湿地破坏与保护”思维线索,剖析湿地保护问题。

洞庭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加上地势相对低平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效益。但由于洞庭湖及其上游地区人口增多,上游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淤积严重,加上围湖造田,导致湿地面积减小;沿湖地区的工农生产排放大量的污水也直接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上游山区植被保护、退耕还湖、建立湿地保护区、治理沿湖地区的污染源等措施保护湿地。

4.森林退化区——以亚马孙平原地区为例

(1)运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水文”思维线索,

剖析亚马孙平原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再加上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形,使得亚马孙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水量巨大、流量季节变化小,水流较平稳,含沙量较小。

(2)运用“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生态问题→措施”思维线索,剖析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亚马孙地区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充沛、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如果人类大量破坏地表植被,就会造成整个雨林系统因能量消失而陷入崩溃边缘。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如焚耕开垦、农场牧场开发、商业性伐木、开矿、水利和公路建设等。可采取加强环境教育,设立国际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开发,采伐与更新相结合等措施,保护热带雨林。

[体验感悟]

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压力大。下图为我国自然生态

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易发生自然灾害。其中A地区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等气象灾害,D地区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2)人们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时,如果不注意生态保护,往往容易诱发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其中C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E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3)分析图中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人为原因。

(5)试总结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解析:该题主要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命题角度,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A地区多发的气象灾害为干旱和沙尘暴,D地区多发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第

(2)题,C地区为黄淮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E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第

(3)题,B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较脆弱。第(4)题,从人口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第(5)题,防治措施从退、建、改、法四个方面分析总结。

答案:(1)干旱 沙尘暴 地震 滑坡(泥石流)

(2)土地盐碱化 石漠化

(3)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处地势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区;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河流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3点即可)

(4)我国人口多,环境压力大;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环保意识薄弱、管理力度不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等。

(5)一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二建: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三改: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活用能结构。四法: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专项训练·悟规律]

一、选择题

(2014·温州二模)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三)
2016《三维设计》地理第一轮高考总复习真题备选题库:第一章 行星地球

2010~2014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第1章 行星地球

第一讲 地球和地球仪

(2010全国Ⅰ文综)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下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1~3题。

1.S地的纬度( )

A.与M地相同

C.高于N地 B.介于M、N两地之间 D.低于M地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提取能力。如图,S地的纬度低于M地。

答案:D

2.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解析:本题考查极昼极夜、地球运动及气候特征,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N地日落,则N地恰好位于昏线上,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森林火险等级高。

答案:B

3.若R点沿直线RS( )

A.上升,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B.下降,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若R点沿直线RS上升,则R点会向偏北的方向移动,在R点看到的纬线m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向南凸出的曲线,这样

m、n为弯曲方向相反的两条相交曲线;m、n的两交点间距离会减小。若R点沿直线RS下降,则R点会向偏南的方向移动,在R点看到的纬线m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向北凸出的曲线,m、n的两交点间距离仍会减小。

答案:C

(2010北京文综,8分)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回答第4~5题。

4.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

A.3°

C.8° B.5° D.10°

解析:本题考查了经纬网与中国省级行政中心的空间定位。只要从图中大致知道一两个城市之间的经度或者纬度差,就可以大致算出每两条经线或者纬线之间的度数差。例如,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图中的五角星所在的点),位于我国最西部的省级行政中心乌鲁木齐大致位于90°E,再根据图中间隔的方格数,算出平均度数差为5°。

答案:B

5.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 )

A.②和③都处于暖温带

B.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

C.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D.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温带的划分、地球运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等知识点。由五角星位臵为北京推出②位于95°E~100°E,处于40°N以南附近,故位于中温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各地都是每小时15°,所以B错误;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所以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相同,所以②和⑤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答案为C。

答案:C

第二讲 地 图

1.(2014.北京高考)图1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2为校园图局部。指示牌在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 从指示牌上的信息看,校训碑位于指示牌的正前方80 m处,气象站位于指示牌右侧150 m处,老校门位于指示牌左侧200 m处,地理园位于指示牌前方350 m处,再结合图中的比例尺,即可反推得出指示牌位于图中②处。

(2014.重庆高考)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读图,完成2~3题。

2.若该图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3.若在该GIS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300 m、宽为220 m,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1 00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

A.A4纸(29.7 cm×21 cm)

B.B4纸(36.4 cm×25.7 cm)

C.A3纸(42 cm×29.7 cm)

D.B3纸(51.5 cm×36.4 cm)

解析:2.D 3.B 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内容为喷水池,其建筑面积最小,对比可知④为喷水池,而①为食堂,②为教学楼,③为学生宿舍。第3题,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由题干可知,平面图所采用的比例尺表示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10 m,故该学校局部用地的长和宽在图上的长度应分别为30 cm和22 cm,对比各选项即可判断出B选项符合要求。

(2014.山东高考)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4~5题。

4.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

A.①

C.③

B.② D.④

5.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

C.Ⅲ、Ⅰ、Ⅱ B. Ⅱ、Ⅰ、Ⅲ D.Ⅲ、Ⅱ、Ⅰ

解析:4.B 5.B 第4题,由图b中信息可知,该观测点位于甲山西南,且高程为120 m,图中①②两地位于甲山西南,而①地海拔低于100 m,②地海拔为100~200 m。第5题,图中Ⅲ岩层为上覆新形成的沉积岩层,故Ⅲ岩层最新;该观测点观测内容为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知Ⅱ岩层较Ⅰ岩层老。

6.(2014.四川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

(2)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

(3)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4)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水库最大蓄水量时水面高程不超过390 m。你是否赞成在该地修建水库?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由图示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区海拔在500 m以下,可知该地区地形类型为丘陵。从等高线分布特征可知,甲地处在两山脊之间,应为鞍部。第(2)题,气温的描述要根据月均温的具体数值,主要从气温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第(3)题,根据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可判断出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在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寒潮影响,引发低温冻害;该地冬春季节降水少,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农业生产易受旱灾影响;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农业生产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1)丘陵;鞍部。

(2)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

(3)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

(4)赞成。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地势低洼、开阔,利于蓄水(或图幅北部河谷狭窄,利于建坝);邻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

不赞成。该地已有河流流经,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淹没大片耕地,人均耕地减少。

(2014.上海高考)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回答7~8题。

7. 左图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右侧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

A.①和③

C.①和④

8.若该区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m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 )

A.一个岛

C.三个岛 B.两个岛 D.无岛 B.②和③ D.②和④

解析:7.D 8.D 第7题,交点为鞍部。AB线大致沿山谷到鞍部的剖面,故鞍部为最高点,选②;MN线是沿山峰到鞍部的剖面,鞍部为最低点,故选④。所以答案为D。第8题,由图中等高线的数值与分布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四)
《三维设计》2015届高三二轮地理复习资料:可编辑文稿(二)

专题一地球的运动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可知,本专题的高考命题点和命题形式如下:1以当

年重大事件国家领导人出访、重大国际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发生时间为线

索考查时间计算及相应季节地理事象的分布变化规律;2以经纬网、光照图及

变式图为载体考查时间、季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3以观察生活实例太阳能安装、楼房间距、日影等为载体考查相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时间的计算 [对应学生用书P23]

一、循知识线索,忆相关知识

1.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地方时(早晚、计算)。

2.时区(划分依据、具体划分)→区时(早晚、计算、与地方时的区别和联系)。

3.日期→日期变更(自然日界线、人文日界线、日期变化规律)。

二、做高考典题,试自身能力

[例1] (2014·四川高考)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 )

A.1日17时30分

C.2日1时30分

[获取信息]

从题干中的“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可获取该时间为东八区区时;从题干中“国际标准时间”可获取该时间为中时区的区时。

[解析]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为零时区区时,国际标准时间(零时区区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相差8个小时,国际标准时间比北京时间晚,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时,国际标准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8小时=2013年12月1日17时30分,故选A。

[答案] A

[例2] (2014·广东高考)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

A.1/2

C.1/6

[获取信息]

从题干中可获取时间信息“春分日”和“刚进入白昼”,可获取空间信息“某地(30°N,120°E)”、“东半球”等信息。

[解析] 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均为6时日出,120°E刚进入白昼,意味着此时120°E为6时,故东半球处于白昼的范围是120°E~160°E,约占全球面积的九分之一。

[答案]

D

一、必须突破的2个重难点 B.1/3 D.1/9 B.1日21时30分 D.2日9时30分

1.特殊地方时的判断

(1)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之相对组成经线圈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3)过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点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要么是0时,要么是12时。切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的是0时,切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的是12时。

2.日期的判断

(1)一般规律:地球上作为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日界线(位于180°附近,答题时一般采用180°),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如图(表)所示:

另一条是自然的零时所在经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地向西移动,但始终位于太阳直射经线的对面。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

(2)判断:在判断日期时,一般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加减日期时要注意月份和年份的变化);再根据太阳直射或其他时间信息,找出零时经线的位置;由零时经线向东至日界线的范围为新的一天,由零时经线向西至日界线的范围为旧的一天。

二、必须辨明的2个易误点

1.日出的地方时并不一定是6时,日落的地方时也并非都是18时。赤道上日出地方时永远是6时,日落地方时永远为18时。春秋分时全球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晨线上的点同时日出,但日出地方时不相同;昏线上的点同时日落,但日落地方时不同。

三、必须掌握的1个方法技巧

时间计算的方法

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公式: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所求地地方时

注意:(1)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2)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

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公式:已知地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所求地经度

注意:(1)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早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2)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3)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

3.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

公式:(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数(取商的整数部分)

注意: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4.已知某地时区序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的方法

公式:某地时区序数×15°=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

注意:(1)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180°经线)。

(2)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

5.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

公式: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数=所求地的区时

注意:(1)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2)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

(3)求得的时间是0至24时,为当日时间。24时也可写作次日0时。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第二天,因此,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加一天;求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前一天,因此,钟点要加上24小时,日期要减一天。

6.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

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

计算公式如下:

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注意:正负选取原则,东加西减。

拓展:也可以已知降落时B地时间,求起飞时A地时间。

1.(2014·广元统考)右图中的斜线表示晨昏线。甲地经度为15°E,地方时

为6日6时20分。据此完成(1)~(2)题。

(1)火奴鲁鲁(22°19′N,157°50′W)的区时为( )

A.5日19时20分

C.6日18时20分 B.5日18时20分 D.7日19时20分

(2)下列关于甲地位置与该日白昼较长的城市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悉尼

C.南半球,悉尼 B.北半球,莫斯科 D.南半球,莫斯科

解析:(1)B (2)D 第(1)题,甲地经度为15°E,即东一区,此时东一区为6日6时20分,火奴鲁鲁位于西十一区,与甲地相差12个时区,则火奴鲁鲁的区时为5日18时20分。第(2)题,由于此时甲地地方时为6时20分,则该晨昏线为晨线,根据晨线的倾斜方向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甲地日出时间晚于6时,说明甲地位于南半球。由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而选项中位于北半球的地区为莫斯科,则莫斯科白昼较长。

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P25]

一、循知识线索,忆相关知识

1.黄赤交角存在(大小、变化带来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位臵、方向、范围、影响)→昼夜长短(计算、分布规律、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季节变化。

2.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极昼极夜范围、昼夜长短状况)→某地昼夜长短计算。

3.北半球冬(夏)半年(时间起止点)→太阳直射点(南北半球位臵、南北移动方向)→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某地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最值)。

地理三维设计答案(五)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自然地理系统

模块综合检测(一) 自然地理系统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共4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5·滨州二模)某摄影爱好者在我国某地观察日落景象,每一次他都用相机多次曝光后,再将多幅影像叠加起来,形成一幅日落重复曝光图。他在春分日拍摄日落景象,半月之后在原地又拍摄一次,将日落影像重叠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指出拍摄者位于图中最高楼的什么方位,以及能正确表示第二次拍摄到的影像是( )

A.东南方,甲 C.西南方,甲【地理三维设计答案】

B.东北方,乙 D.西北方,乙

2.影像拍摄期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北极圈出现极昼 C.华北地区进入雨季

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D.海口正午日影变短

(2015·福州质检)古人修建太阳观测台,通过观测日出(日落)于某塔(序号)来确定日期与季节。下图示意修建于古代秘鲁某山丘的太阳观测台地形。景观1是在图中某点拍摄的太阳观测塔照片(照片左北右南)。据此回答3~5题。

3.拍摄照片位于图中( ) A.① C.③

4.夏至日日出将出现在( ) A.塔1 C.塔8

B.塔4 D.塔13 B.② D.④

5.在②点观测到日落于塔13时,则( ) A.福州春意盎然

B.华夏烈日炎炎

1

C.长城秋风萧瑟 D.漠北冰天雪地

(2015·福州质检)第二十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4年6月12日至7月13日在巴西举行。右图示意世界杯赛期间某时刻局部太阳光照(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6~7题。

6.世界杯赛期间( ) A.地球在近日点附近 B.巴西白昼逐渐变短 C.密西西比河即将进入枯水期 D.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7.图示时刻,黄河站的日影朝向是( ) A.东北 C.西北

B.西南 D.东南

(2015·滨州二模)下图为某地区1 000 hPa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分布图,此时乙地出现降水天气。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甲地位置及近地面气压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低压 C.南半球、低压

B.北半球、高压 D.南半球、高压

9.造成乙地出现降水的天气系统最有可能是( ) A.冷锋 C.气旋

B.暖锋 D.反气旋

下面图甲为某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图乙为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2

10.在图甲所示月份,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a群岛高温多雨 C.乌拉尔山区大雪纷飞

B.b海域温暖湿润 D.好望角海域风高浪急

11.图乙所示海域可能位于图甲中的( ) A.① C.③

B.② D.④

(2015·上海奉贤二模)下图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正确反映“中低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流动”规律的洋流是( ) A.③④ C.⑤⑥

B.④⑤ D.③⑤

13.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 A.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低于②

B.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如①③交汇区都形成重要渔场 C.厄尔尼诺现象是⑥势力增强的结果

D.在高低纬度海区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与交换等 右图表示世界某局部区域。读图完成14~15题。

14.杜罗河与瓜迪亚纳河流域面积相似,其水文差异表现在( )

A.前者汛期出现在夏季,后者汛期出现在冬季 B.前者径流量的变化比后者小 C.前者有结冰期,后者无结冰期

3

D.前者流量小于后者

15.拉古什附近地区的植被( ) A.为热带草原

B.适应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 C.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D.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015·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下图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16~18题。

16.与四川盆地相比较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光照时间长 ③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17.ab沿线云量基本一致,但太阳辐射量差异明显,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C.下垫面

B.气象 D.大气环流

18.有关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B.利用太阳能发电,连续性好,投资少,收益大 C.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D.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西藏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

(2015·新余二模)日照百分率是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的百分比。下表为亚欧大陆38°N~52°N之间四地日照百分率(不考虑地形因素)的季节变化。据表回答19~20题。

4

19.图中四地的地带性植被是( ) A.①地为温带草原 B.②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③地为温带荒漠 D.④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0.导致③地7月日照百分率全年最小的原因是( ) A.受东南季风控制降水多 B.受中纬度西风控制降水多 C.受东北信风控制降水少 D.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其所在山谷在冰河时期被冰川覆盖,两旁峭壁上到处可见冰川切削过的痕迹。山谷中的酋长岩(下图)拥有高大、垂直、光滑的花岗岩面,号称“全球最难攀爬和最危险的岩石”。据此回答21~22题。

21.与酋长岩光滑的崖壁形成原理类似的是( ) A.蘑菇石 C.长江三峡

22.酋长岩的形成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2015·莆田月考)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

5

B.挪威峡湾 D.贝加尔湖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