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4    阅读: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一)
《巍巍中山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巍巍中山陵》阅读练习题

阅读文段,然后答题。

(一)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仅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是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颠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1 “之滨”“之间”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后面,原作有“之一”二字,编者把它删了,你认为删得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钟山的高度、长度都用“约”,介绍宽度时用“仅”,能否也换成“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山陵为何要建在钟山?(分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节选文由两个自然段组成。请用扼要的语言,概括这两自然段的段意。

答: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

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第1自然段大量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E.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在说明文中运用描述性文字,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3.第2自然段中的画线字分别说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不能调换。“滨”是水边或近水的地方。“间”是中间的意思。如果一调换,就不符合实际的地理位置了。

2.不宜删去。因为我国古都,除南京外,还有北京、西安等处,有了“之一”二字,便避免了“只此一家”之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约”是表示约数,而“仅”是只的意思,直接用在数量词前,表示数量少,“仅3千米”

既表示确数,又表示数量少,占地面积不大,对人民生活无不良影响。

4.①钟山地理环境雄伟而恢宏(俗称风水好)②这是总理的遗愿。

5.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其方位 说明中山陵园地理环境的特点及中山先生生前的愿望。

(二)

1.“宽135米,深30米”是确数,确切地说明了大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是概数(约数),说明了每段石阶大致的步数。

2.E(“有所感”应改做“有所知”。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使读者“有所知”。而记叙文中的描写,才是使读者“有所感”。)

3.“重檐歇山”说明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或四坡的屋顶,叫重檐歇山)“花岗石”说明圆柱砌成的材料。“黑色”说明大理石的颜色。“中央偏北处”是说明中山石像的位置,“端坐平视”是说明中山石像的姿势和眼神,“栩栩如生”是说明中山石像的高度艺术性。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二)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阅读文段,然后答题。 (一)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仅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是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颠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1 之滨之间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后面,原作有之一二字,编者把它删了,你认为删得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钟山的高度、长度都用约,介绍宽度时用仅,能否也换成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山陵为何要建在钟山?(分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节选文由两个自然段组成。请用扼要的语言,概括这两自然段的段意。

答: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

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第1自然段大量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E.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在说明文中运用描述性文字,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3.第2自然段中的画线字分别说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不能调换。滨是水边或近水的地方。间是中间的意思。如果一调换,就不符合实际的地理位置了。

2.不宜删去。因为我国古都,除南京外,还有北京、西安等处,有了之一二字,便避免了只此一家之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约是表示约数,而仅是只的意思,直接用在数量词前,表示数量少,仅3千米既表示确数,又表示数量少,占地面积不大,对人民生活无不良影响。

4.①钟山地理环境雄伟而恢宏(俗称风水好)②这是总理的遗愿。

5.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其方位 说明中山陵园地理环境的特点及中山先生生前的愿望。 (二)

1.宽135米,深30米是确数,确切地说明了大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是概数(约数),说明了每段石阶大致的步数。

2.E(有所感应改做有所知。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使读者有所知。而记叙文中的描写,才是使读者有所感。)

3.重檐歇山说明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或四坡的屋顶,叫重檐歇山)花岗石说明圆柱砌成的材料。黑色说明大理石的颜色。中央偏北处是说明中山石像的位置,端坐平视是说明中山石像的姿势和眼神,栩栩如生是说明中山石像的高度艺术性。

这篇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三)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巍巍中山陵》课内阅读练习(含答案)

第三单元 十二 巍巍中山陵

【课内阅读】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持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1.选段第一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B.以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

C.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D.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

3.把孙中山手书做成横匾,镌刻在门楣上,这样做是因为( )

A.中山陵是纪念孙中山的,当然应该用他的手书

B.这是孙中山生前的遗愿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C.“博爱”、“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思想的体现,精神的写照

D.孙中山的书法独树一帜,颇具个性

4.从选段中你觉得陵墓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解说员,你将如何介绍陵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表达世博理念,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充分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设计理念。

③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主体构思,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

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④除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⑤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气候如何,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可将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形,能够为下层空间遮阳节能。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⑥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它的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传统建筑构件的繁复度大大降低。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增加了通透感。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与广场的连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形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丰富的、多层次的,为光与影的变化,为其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⑦在外观上,它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上层建筑的贴面可以是轻质金属,也可以是轻质陶瓷。柱子是钢筋水泥的。

6.本文重点介绍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哪些内容?请将下面内容填写完整。

①世博会中国馆的组成部分及建筑构造、面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特点与外观效果。

7.中国馆上层建筑的贴面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建筑材料。

8.请分别说明本文第①段、第⑤段所列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9.下列对于中国馆所采用的科技成果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环保节能"是中国馆引入科技成果的理念之一。

B.无论阴晴雨雪,身处中国馆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一股股舒服的气流。

C.充分利用自然能,也是中国馆设计的一大技术特点。

D.中国馆门窗所使用的LOM—E玻璃,可反射热量,降低能耗,提供能量。

【参考答案】

1.陵园的总平面布局 石牌坊和陵门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2.C

3.C

4.高大、淳朴、简洁,具有民族特色。

5.略

6.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③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构思;④世博会中国馆的技术特点;

7.轻质金属 轻质陶瓷

8.第①段:准确说明了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构造特点和较为广阔的建筑面积。

第⑤段:准确地说明了地区馆覆土层的厚度及其突出的节能作用。

9.D(“提供能量”是LOM—E玻璃上喷涂的一种涂料所起的作用)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四)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巍巍中山陵》阅读练习(含答案)

第三单元 十二、《巍巍中山陵》

【片段阅读】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赛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

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

前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2.在说明陵园建筑过程时,作者列举了大量数字,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的?请具体分析。

3.请结合加点词语,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课外类文】

最豪华的墓地

葛灵

如果有人问当今世界上的墓地数何处最为豪华,知情的人会告诉你: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华侨墓园当推第一。这些墓地与活人居住的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毫无二致。

这些坟墓大都有二三层楼房那么高,四周有绿茵茵的大片草地,周围有铺设完整的道路,大门外有雕刻精美的狮子拱卫,墙上有精致的彩色玻璃窟门。大厅内空调设备齐全,名贵的家具,新颖的沙发,彩色的电视机,甚至信箱应有尽有。墙壁有的挂着死者生前的大幅照片,有的悬吊价值昂贵的挂毯,有的悬挂名贵油画,据说有一所墓宅的大厅上挂了一幅价值十七万美元的巨幅油画。

早在一百年前,这些墓地就开始建造了,它的建筑风格有中国的亭台式,有西方的大厦式,截至目前,在全国已有五千多所,小的似一间住房,建筑费仅有一万五千美元;太的如富豪宅邸,花费在百万美元以上。平时,这里空寂安静,门可罗雀岁但却有庞大的管理组织,每天有武装警卫巡逻,防止骚扰破坏。每年一到清明节、重阳节或死者的诞辰、归天的日子,便人头济济,子孙们相约从世界各地聚集到这里,大家盘桓在一起,欢畅酣宴为死人守灵。 有人曾对建筑如此豪华的墓地提出非议,而他们则不以为然,他们说,没有先辈们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他们绝不会有舒适富庶的今天。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墓地座座

拔地而起,有增无减。

1.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这些坟墓大都有二三层楼房那么高。 ( )

(2)据说有一所墓宅的大厅上挂了一幅价值十七万美元的巨幅油画。 ( )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平时,这罩卒寂安静,门可罗雀,但却有庞大的管理组织,每天有武装警卫巡逻,....

防止骚扰破坏。

(2)每年一到清明节、重阳节或死者的诞辰、归天的日子,便人头济济,子孙们相约从.世界各地聚集到这里,大家盘桓在一起,欢畅酣宴为死人守灵。 ....

3.试分析华侨们建造这些墓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对于这样的墓地,你有何看法?请简要谈谈。

【参考答案】

【片段阅读】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赛入选的。(1)注重和谐协调(2)弘扬民族文化(3)追求形神兼备。

2.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课外类文】

1.(1)作比较 (2)举例子、列数字

2.(1)形象地说明了这里很冷清,没有人来打扰。 (2)说明这些子孙都在其他地方工作、生活,也表明他们创业的艰辛和富有的原因。

3.没有先辈们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他们绝不会有舒适富庶的今天。建这样的墓地是为了缅怀先辈,感激先辈。

4.示例:赞同。他们是为了缅怀先辈,不忘先辈创业的艰难,感激先辈的恩情。

本资料由语文备课大师网为您收集整理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巍巍中山陵课内阅读练习 苏教版

第三单元 十二 巍巍中山陵

【课内阅读】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持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1.选段第一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B.以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

C.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D.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

3.把孙中山手书做成横匾,镌刻在门楣上,这样做是因为( )

A.中山陵是纪念孙中山的,当然应该用他的手书

B.这是孙中山生前的遗愿

C.“博爱”、“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思想的体现,精神的写照

D.孙中山的书法独树一帜,颇具个性

4.从选段中你觉得陵墓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解说员,你将如何介绍陵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表达世博理念,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充分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设计理念。

③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主体构思,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

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④除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⑤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气候如何,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可将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形,能够为下层空间遮阳节能。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⑥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它的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传统建筑构件的繁复度大大降低。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增加了通透感。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与广场的连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形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丰富的、多层次的,为光与影的变化,为其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⑦在外观上,它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上层建筑的贴面可以是轻质金属,也可以是轻质陶瓷。柱子是钢筋水泥的。

6.本文重点介绍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哪些内容?请将下面内容填写完整。

①世博会中国馆的组成部分及建筑构造、面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特点与外观效果。

7.中国馆上层建筑的贴面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建筑材料。

8.请分别说明本文第①段、第⑤段所列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于中国馆所采用的科技成果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环保节能"是中国馆引入科技成果的理念之一。

B.无论阴晴雨雪,身处中国馆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一股股舒服的气流。

C.充分利用自然能,也是中国馆设计的一大技术特点。

D.中国馆门窗所使用的LOM—E玻璃,可反射热量,降低能耗,提供能量。

【参考答案】

1.陵园的总平面布局 石牌坊和陵门

2.C

3.C

4.高大、淳朴、简洁,具有民族特色。

5.略

6.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③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构思;④世博会中国馆的技术特点;

7.轻质金属 轻质陶瓷

8.第①段:准确说明了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构造特点和较为广阔的建筑面积。 第⑤段:准确地说明了地区馆覆土层的厚度及其突出的节能作用。

9.D(“提供能量”是LOM—E玻璃上喷涂的一种涂料所起的作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