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啧中作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2    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作业本答案
啧中作阅读答案 第一篇

1 文言文两则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孰(shú√ shǔ)为汝(rǔ√ nǚ)多知乎 ..

2、为是其智(zhī zhì√)弗若与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含义:

①助词,相当于“的”;②代词,代指某人或某事;③

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① ) .

2、一人虽听之 ( ② )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② ) .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② ) .

5、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③ ) .

三、品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学 弈

弈秋,通国( 全国 )之善( 擅长 )弈( 下棋 )者....

也。使弈秋诲( 教导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拉 ).

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一起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下围棋,一人 专心致志 ,

一人 三心二意 ,结果 后一个人的棋艺比不上前一个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学习、做事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

意 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因为他(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

不是这样的。

(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原因 )。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热水 ),.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 判断 )也。 .

两小儿笑曰:“孰( 谁 )为汝多知乎?” .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远,而到了中

午时分距离我们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

还以为你比我们多知道一些东西呢?

3、从文中 “孔子不能决也” 一句可见所辩问题的复杂性。

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 观察—结论 。

在辩论过程中,两小儿表现得都很 在理、坚决 。孔

子对待这个问题则表现出了 不能决断 的态度。

4、写出两句你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小练笔。

从课文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则故事,联系自己的学

习、生活实际,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学弈》这篇古文给我的感触最深,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一中三模语文答案
啧中作阅读答案 第二篇

重庆一中初2015级14—15学年度下期三模考试参考答案

语 文 试 卷 2014.6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B )(3分) ..

A.众人和邻居见这模(mó)样,忍不住的笑。 .

B.戏曲尚未萌芽,诗歌却已奄奄(yǎn)一息了。 ..

C.美丽的长寿湖湖面上飘着塑料袋,很是煞(shà)风景。 .

D.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lěi)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

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

A.缀泣 霎时 花枝招展

B.响晴 郎润 苦心孤诣

C.惊惶 清洌 遍稽群籍

D.做揖 屏障 无精打彩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可用句后括号内的词替换后改.变.句.意.的一

项是( D )(3分)

A.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

心。(别出心裁) .

B.詹妮玲珑剔透,我真担心自己会被她笑话。(聪明伶俐) ....

C.传统的家长会、家访,能被“电话家访”取代吗?教师、家长和专

家对此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

D.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

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心惊肉跳) ....

4.《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上张着灰色的幔。”对这个句子的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其中的“张”字,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B.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中句子的本体是“灰色的幔”

C. 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中句子的本体是“乌云”

D.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中句子的本体是“天”

5.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

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 还有一群不自欺的人

。我们从古以来,就

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

【啧中作阅读答案】

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啧中作阅读答案】

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 。

6.参照下面示例中加点词的用法,自选一组词语,写一句话。(要求:

不得选用示例中加点词语)(4分)

示例1: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哇”地一声灿烂地哭了....

起来。(余华《现实一种》)

示例2:江水在船舷边翻开,退去,宽阔江面上的轻声喧哗包含着无....

奈何忧伤,是一种凄凉的情景。(孙甘露《入夜出门》)

7.综合性学习(10分)

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件事格外看重。请阅

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清朝的“文字狱”,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这些让中国始终无

法形成代代沿袭的阅读传统,阅读自然难以蔚然成风。

材料二:中国人已经不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书籍很冷淡;

中国人又不太情愿相信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半信半疑,只懂皮毛;

中国人对当前的泡沫文化很无奈,甚至很反感。

材料三:在华龙网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重庆人爱读什

么》主题调查中有如下结果:关键词:有用和无用。问题你喜欢读“有..

用”还是“无用”的书?其中59%的人选择职场技巧、实用工具书和......

对生活工作有帮助的书。41%的人选择文学、史哲等看起来对生活没有

帮助的书。

材料四: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生的所有阅读都要为考试

服务,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对考试无益的,一概不被提倡和鼓励。学

生被剥夺了自主阅读的权利,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阅读,以

致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1)请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中国人不喜欢阅读的原因。

(3分)

1、各朝代统治者对文化的限制让中国始终无法形成代代沿袭的

阅读传统。2、中国人对文化不感兴趣,阅读意识薄弱。 3、中国人

阅读具有功利性,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

(2)请解释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有用”: 表面上看起来具有功利性,实际上没能提高自己的

精神品质、文化修养的书。

“无用”: 看起来对生活没有帮助的书,实际上能丰富人们的

阅历、提升人们的素质的书。

(3)下列对话的中的妈妈很希望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却遭到

了孩子的拒绝。请你依据材料四的观点,以孩子爸爸的身份补出他所....

说的话。(3分)【啧中作阅读答案】

妈妈:宝贝,妈妈来给你讲个故事。

宝贝:我想再玩会积木。

妈妈:来吧,这个故事很好听哦。

宝贝:“唉,好吧。”

孩子无奈地起身目光牢牢的盯着积木。此时孩子的爸爸听到母子的对

话,他应该说些什么?

二.古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每空1分)

8.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诗经·蒹葭》)

(2)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 。(李煜《相见欢》)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

寒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6)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

(7)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

阴 ,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山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

修《醉翁亭记》)

统计学练习题(含作业及非官方答案)
啧中作阅读答案 第三篇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样本计算的用于推断总体特征的概括性度量值称作(参数)

A.参数 B.总体 C.样本 D.统计量

2.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分类数据)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数值型数据 D.数值型变量 3.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顺序数据)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数值型数据 D.数值型变量 4.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统计量) A.参数 B.统计量 C.变量 D.变量值

5.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全校抽取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整群抽样)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6.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6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分层抽样)

A.简单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系统抽样 D.分层抽样 7.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68%) A.68% B.95% C.99% D.100%

8.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大约有(95%) A.68% B.95% C.99% D.100%

9.离散系数的主要用途是(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A.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B.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0.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最适合的统计量是(离散系数) A.极差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11.峰态通常是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较而言的,如果一组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峰态系数的值(等于0) A.等于0 B.大于0 C.小于0 D.等于1

12.如果峰态系数k>0,表明该组数据是(尖峰分布) A.尖峰分布 B.扁平分布 C.左偏分布 D.右偏分布 13.某居民小区准备采取一项新的物业管理措施,为此,随机抽取了100户居民进行调查,其中表示赞成的有69户,表示中立的有22户,表示反对的有9户,则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赞成)

A.赞成 B.69 C.中立 D.22

14.某班共有25名学生,期未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分数分别为68、73、66、76、86、74、61、89、65、90、69、67、76、62、81、63、68、81、70、73、60、87、75、64、56,那么该班考试分数的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分别是(64.5和78.5)

A.64.5和78.5 B.67.5和71.5 C.64.5和71.5 D.64.5和67.5 15.某行业中随机抽取10家企业,第一季度的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是:72、63.1、54.7、54.3、29、26.9、25、23.9、23、20,该组数据的中位数为(27.95) A.28.46 B.30.20 C.27.95 D.28.12 16.一组数据的离散系数为0.4,平均数为20,则标准差为(8) A.80 B.0.02 C.4 D.8

n

(xi

)

2

方差:s2

i1

n1

;离散系数:vs

s 17.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均值为(µ)

2

A.µ B.X C.2

D.n

18.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样本均

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方差为(2

n

2A.µ B.X C.2

D.

n

19.假设总体服从均匀分布,从此总体中抽取容量为36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A.服从非正态分布 B.近似正态分布 C.服从均匀分布 D.服从2分布

20.总体均值为50,标准差为8,从此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

64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的均值和标准误差分别为(50,1)

A.50,8 B.50,1 C.50,4 D.8,8

21.当正态总体的方差未知时,在大样本条件下,估计总体均值使用的分布是(正态分布)

A.正态分布 B.t分布 C.2

分布 D.F分布 22.当正态总体的方差未知时,在小样本条件下,估计总体均值使用的分布是(t分布)

A.正态分布 B.t分布 C.2分布 D.F分布

23.根据两个匹配的小样本估计两个总体均值之差时,使用的

分布是(t分布)

A.正态分布 B.t分布 C.2分布 D.F分布

24.估计两个总体方差比的置信区间时,使用的分布是(F分

布)

A.正态分布 B.t分布 C.2分布 D.F分布

25.一种零件的标准长度5cm,要检验某天生产的零件是否符

合标准要求,建立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应为(H0:µ=5,H1: µ≠5) A.H0:µ=5,H1: µ≠5 B.H0:µ≠5,H1: µ=5 C.H0:µ≤5,H1: µ≥5 D.H0:µ≥5,H1: µ≤5

26.一项研究表明,中学生中吸烟的比例高达30%,为检验这一说法是否属实,建立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应为(H0:=30%,H1:≠30%) A.H0:µ=30%,H1: µ≠30% B.H0:=30%,H1:≠30% C.H0:≥30%,H1:≤30% D. H0:≤30%,H1:≥30% 27.列联分析是利用列联表来研究(两个分类变量的关系)

A.两个分类变量的关系 B.两个数值型变量的关系 C.一个分类变量和一个数值型变量的关系 D.两个数值型变量的分布

28.设R为列联表的行数,C为列联表的列数,则2分布的

自由度为((R-1)×(C-1))

A.R B.C C.R×C D.(R-1)×(C-1) 29.方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A.各总体是否存在方差

B.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C.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D.分类型因变量对数值型自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30.组间误差是衡量不同水平下各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既包括随机误差,又包括系统误差)

A.只包括随机误差 B.只包括系统误差 C.既包括随机误差,又包括系统误差 D.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31.组内误差是衡量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只包括随机误差)

A.只包括随机误差 B.只包括系统误差 C.既包括随机误差,又包括系统误差 D.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32.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指只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

A.一个分类型自变量 B.一个数值型自变量 C.两个分类型自变量 D.两个数值型因变量

33.双因素方差分析涉及(两个分类型自变量)

A.两个分类型自变量 B.两个数值型自变量 C.两个分类型因变量 D.两个数值型因变量

34.在方差分析中,数据的误差用平方和来表示的,其中反映一个样本中各观测值误差大小的平方和称为(组内平方和) A.组间平方和 B.组内平方和 C.总平方和 D.水平项平方和 35.在方差分析中,数据的误差用平方和来表示的,其中反映各个样本均值之间误差大小的平方和称为(组间平方和) A.误差项平方和 B.组内平方和 C.组间平方和 D.总平方和 36.如果一个变量的取值完全依赖于另一个变量,各观测点落在一条直线上,称为两个变量之间为(完全相关关系)

A.完全相关关系 B.正线性相关关系 C.非线性相关关系 D.负线性相关关系

37.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A.相关程度很低 B.不存在任何关系 C.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38.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

i的实际意义是(当x

变量1个单位时,y增加的总数量)

A.当x=0时,y的平均变动数量

B.当x变动1个单位时,y的平均变动数量 C.当x变动1个单位时,y增加的总数量 D.当y变动1个单位时,x的平均变动数量

39.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拟合的直线方程为

y2801.75x,回归系数11.75表示(时间每增加

1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

A.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75个单位

B.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 C.产品成本每变动1个单位,平均需要1.75年时间

D.时间每减少1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75个单位 4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优度的统计量是(判定系数)

A.相关系数 B.回归系数 C.判定系数 D.估计标准误差 41.各实际观测值(yi)与回归值(

yˆi)的离差平方和称为(残

差平方和)

A.总变差平方和 B.残差平方和 C.回归平方和 D.判定系数 42.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称为(判定系数)

A.相关系数 B.回归系数 C.判定系数 D.估计标准误差 43.若两个变量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则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的取值范围是([0,1])

A.[0,1] B.[-1,0] C.[-1,1] D.小于0的任意数 44.若变量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r=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判定系数R2=0)

A.判定系数R2=1 B.判定系数R2=0 C.回归系数ˆ

11 D.估计标准误差se=0

45.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yˆiˆ0ˆ1x1ˆkxk中,回归系数ˆi表示(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xi变动1

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变动额为

ˆi)

A.自变量xi变动1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变动额为

ˆi

B.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xi变动1个单位时,因变

量y的平均变动额为ˆi

C.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xi变动1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变动总额为

ˆi

D.因变量y变动1个单位时,因变量xi的变动总额为ˆi

46.设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啧中作阅读答案】

yˆiˆ0ˆ1x1ˆkxk中,若自变量xi的回归系数

ˆi的取值接近0,这表明(自变量

xi对因变量y的影响不显著)

A.因变量y对自变量xi的影响不显著 B.因变量y对自变量xi的影响显著 C.自变量xi对因变量y的影响不显著 D.自变量xi对因变量y的影响显著

47.指数平滑法适合于预测(平稳序列)

A.平稳序列 B.非平稳序列 C.有趋势成分的序列 D.有季节成分的序列

48.移动平均法适合于预测(平稳序列)

A.平稳序列 B.非平稳序列 C.有趋势成分的序列 D.有季节成分的序列

ˆbbt,若b1为49.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趋势方程为Y01

负数,表明该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

A.上升趋势 B.下降趋势 C.水平趋势 D.随机波动 50.对某一时间序列拟合的直线趋势方程为

ˆbbxYt01,如

果b1的值等于0,则表明该序列(没有趋势)

A.没有趋势 B.有上升趋势 C.有下降趋势 D,有非线性趋势

二、简答题

1.简要区别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答:描述统计研究的是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1)从一组样本数据出发,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2)对这些关系式的可信程度进行各种统计检验,并从影响某一特定变量的诸多变量中找出哪些变量的影响显著,哪些不显著。

(3)利用所求的关系式,根据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或控制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取值,并给出这种预测或控制的可靠程度。

9.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1)相关分析中,变量x 变量y 处于平等的地位;回归分析中,变量y 称为因变量,处在被解释的地位,变量x 称为自变量,用于预测因变量的变化。

(2)相关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x和y都是随机变量;回归概括与分析等方法。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2.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

答:数据分布特征一般可从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度几方面来测度。常用的指标有均值、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

3.在列联分析中,简述2统计量的计算步骤?

4.简述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1)提出原假设

(2)构造检验的统计量

计算各样本的均值

计算全部观测值的总均值 计算各误差平方和: 总平方和(SST)=组间平方和(SSA)+组内平方和(SSE) 计算统计量 (3)统计决策 (4)方差分析表

(5)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

5.简述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1)提出假设

(2)构造检验的统计量

(3)统计决策

6.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1)图形描述 (2)误差分解

(3)误差分析

7.简述2分布、t分布、F分布及正态分布之间的关系?

8.回归分析主要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分析中,因变量y是随机变量,自变量x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非随机的确定变量。

(3)相关分析主要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回归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变量x对变量y的影响大小,还可以由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 10.简述一元线性关系的检验步骤? (1)提出假设

(2)计算检验统计量F (3)作出决策

三、名词解释

1.拉氏价格指数:以现期价格购买一个基期选定的商品组合的成本相对于以基期价格购买同一组合的成本的比值。 2.帕氏价格指数:以现期价格购买一个现期选定的商品组合的成本相对于以基期价格购买同一组合的成本的比值。 3.集中趋势: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

4.置信区间: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5.置信水平:将构造置信区间的步骤重复多次,置信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

6.弃真错误:当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所犯的就称为第一类错误,又称弃真错误,即α错误。

7.取伪错误:当原假设为假时没有拒绝原假设,所犯的就是第二类错误,又称取伪错误,即β错误。

8.多重共线性:当回归模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彼此相关时,则称回归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

9.趋势:是时间序列在长期内呈现出来的某种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变动。 10.线性趋势:指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稳定增长或下降的线性变化规律。 11.回归方程:描述因变量y的期望值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的方程方程。

12.最小二乘估计:通过使因变量的观测值yi与估计值y

ˆi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达到最小来估计0和1的方法。 13.判定系数: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

14.估计标准误差:说明实际值与其估计值之间相对偏离程度的指标。

15.残差:是因变量的观测值yi与根据估计的回归方程求出的预测值yˆ

i之差。

16.拟合优度:指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 17.组内误差:来自水平内部的数据误差。 18.间接误差:间接测量的误差。

19.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20.回归模型: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和误差项ε的方程。

四、计算题

4.2

1)计算众数、中位数:M0=19和23;Me=23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Q1=19;Q3=26.5

(3)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24;

s=(x2

i

)

n

1

=6.65

(4)计算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 SK=

n(xi)3(n1)(n2)s

3

=1.08

K=

n(

n1)(xi)43[(xi)2]

2(n1)

(n1)(n2)(n3)s4

=0.773

(5)对网民年龄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样本数据的均值为24岁,但标准差较大,说明网民年龄之间差异较大。从偏态和峰度系数来看,网民年龄呈现右偏尖峰分布。

7.11某企业生产的袋装食品采用自动打包机包装,每袋标准重量为l00g。现从某天生产的一批产品中按重复抽样随机抽

已知食品包重量服从正态分布,要求:

(1)确定该种食品平均重量的95%的置信区间。 解:大样本,总体方差未知,用z统计量

z

N0,1;=101.4,s=1.829 

置信区间:zs,zs2

1=0.95,z2=z0.025=1.96

zss2z2

=101.41.961.96 =(100.89,101.91)

(2)如果规定食品重量低于l00g属于不合格,确定该批食品合格率的95%的置信区间。 解:总体比率的估计

大样本,总体方差未知,用z统计量

z

N0,1;p=(50-5)/50=0.9

置信区间:pzpz 1=0.95,z2=z0.025=1.96

pzpz2 =0.91.961.96 =(0.8168,0.9832)

7.18某居民小区共有居民500户,小区管理者准备采取一项新的供水设施,想了解居民是否赞成。采取重复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50户,其中有32户赞成,18户反对。 (1)求总体中赞成新措施的户数比例的置信区间(α=0.05)

已知:n50,p

32

50

0.64,0.05,z0.05/21.96,总体中赞成该项改革的户数比例的95%的置信区间为:pzp(1-p)α/2

n0.641.0.64(1-0.64)

50

0.640.13即(0.51,0.77)

(2)如果小区管理者预计赞成的比例能达到80%,要求估计误差不超过10%。应抽取多少户进行调查(α=0.05)?【啧中作阅读答案】

已知:0.80,0.05,z0.05/21.96应抽取的样本量为:

2

2

n

(z/2)(1)1.960.80(10.80E2)

0.1

2

62

7.20顾客到银行办理业务时往往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而等待时间的长短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银行业务员办理业务的速度,顾客等待排队的方式等。为此,某银行准备采取两种排队方式进行试验,第一种排队方式是:所有顾客都进入一个等待队列;第二种排队方式是:顾客在三个业务窗口处列队三排等待。为比较哪种排队方式使顾客等待的时间更短,银行各随机抽取10名顾客,他们在办理业务时所等待的时

要求: (1)构建第一种排队方式等待时间标准差的95%置信区间。

解:估计统计量:n1S2

2

~2n1 样本标准差:s2

2=0.2272

置信区间:n1S22n1S2

212

2n12n11=0.95,n=10,

2

2n1=

20.025

9=19.02,

21=2

12n0.9759=2.7

n1S2n1S22,2 2n11n1

=

90.227219.02,90.2272

2.7

=(0.1075,0.7574)

因此,标准差的置信区间为(0.3279,0.8703) (2)构建第二种排队方式等待时间标准差的95%置信区间。

n1S2

解:估计统计量:

2

2

~

n1

样本标准差s2

1=3.318

置信区间:n1S22n12n1S2

2

212n11=0.95,n=10,

22n1=20.0259=19.02,

2=2

1n10.9759=2.7

n1S2n

1S22,2 n1

12n1

=

93.318919.02,3.318

2.7

=(1.57,11.06)

因此,标准差的置信区间为(1.25,3.33)

(3)根据(1)和(2)的结果,你认为哪种排队方式更好? 答:第一种方式好,标准差小!

8.4糖厂用自动打包机打包,每包标准重量是100千克。每天开工后需要检验一次打包机工作是否正常。某日开工后测得9包重量(单位:千克)如下:99.3 98.7 100.5 101.2 98.3 99.7 99.5 102.1 100.5 已知包重服从正态分布,试检验该日打包机工作是否正常(a=0.05)? 解:H0:μ=100;H1:μ≠100

经计算得:=99.9778;S=1.21221 检验统计量:

t

-0.055 当α=0.05,自由度n-1=8时,查表得tα/2=2。 因为t<t2,样本统计量落在接受区域,故接受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说明打包机工作正常。

8.10装配一个部件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关心的问题是哪一个方法的效率更高。劳动效率可以用平均装配时间反映。现从不同的装配方法中各抽取12件产品,记录各自的装配时间(单位:分钟)如下:

甲:31 34 29 32 35 38 34 30 29 32 31 26 乙:26 24 28 29 30 29 32 26 31 29 32 28 两总体为正态总体,且方差相同。问两种方法的装配时间有无显著不同(a=0.05)?

解:建立假设H0:μ1-μ2=0;H1:μ1-μ2≠0

总体正态,小样本抽样,方差未知,方差相等,检验统计量

t

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

n1=12,n2=12, 1=31.75,s1=3.19446, 2=28.6667,s2=2.46183。

碛中作阅读答案及诗意_作者岑参
啧中作阅读答案 第四篇

<碛中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全诗如下: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前言]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碛中作阅读答案及诗意_作者岑参。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碛中作阅读答案及诗意_作者岑参
⑶辞家:告别家乡,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翻译]
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
[赏析]
<碛中作>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啧中作阅读答案 第五篇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鉴赏]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只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
啧中作阅读答案 第六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岑参。其诗词全文如下: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鉴赏]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诗意_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_作者祖咏
啧中作阅读答案 第七篇

<终南望余雪>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祖咏。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诗意_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_作者祖咏。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鉴赏]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

  • ·八百壮士阅读题答案(2015-09-23)
  • ·后出师表阅读题答案(2015-09-23)
  • ·新闻两则阅读答案(2015-09-24)
  • ·月光启蒙阅读答案(2015-09-24)
  • ·桂花雨阅读答案(2015-09-24)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