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历史岳麓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试题

编辑:chenghuijun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17    阅读:

  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历史岳麓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岳麓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试题(1

  一、选择题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 择的素材是(  )

  A.威海卫战 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辽东战役

  解析: 1 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 所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 C

  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  )

  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 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答案: C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 B

  4.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 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C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解析: 本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就本题来说,应结合当时列强侵华的新阶段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前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四个选 项中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是C项,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这最有利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 C

  6.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两大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

  A.群众基础 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 D.革命方式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历史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答案: C

  7.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是指(  )

  A.清政府中国战败 B.《辛丑条约》

  C.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D.慈禧太后出逃

  解析: “国耻”应是指外来的侵略活动,根据时间20世纪,可判断出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

  答 案: B

  8.右图是《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照片,以下对这张照片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这张照片拍摄于1899年 ②参与抢劫的国家有英、俄、日、法、德、美、西、奥 ③它使中国文化遭受严重损失 ④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A.①②③ B.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的时间应该是1900年,参与抢劫的国家不包括西班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答案: B

  9.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其主要目的是(  )

  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开辟外国租界

  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

  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

  解析: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在于镇压和防范中国人民的反抗,并把清政府 作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答案: C

  10.结合右图,说出《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因 为其签订导致了(  )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形 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只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便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3)综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如材料一中的“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和材料二中的“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等。

  答案: (1)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商行制度,自由贸易。

  (2)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3)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历史岳麓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试题(2

  1.在《马关条约》中,是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中日两军发生冲突 B朝鲜政府为镇压东学党起义,请求中日双方出兵帮助.

  C.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  D.日本要实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4.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对义和团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大批官署、寺庙、民屋被付之一炬,紫禁城、三海颐园、坛庙陵寝、官署民屋等处大量珍宝财富、文物古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北京第二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洗劫,第一次是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5.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外国列强在中国取得下列特权,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军 ④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7.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已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总理衙门设立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8.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楹联所指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10.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下列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 )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11.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经形成

  12.《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便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全面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4.请你猜猜谜语:“一路平安”,打我国一地名。在近代史上,这个地方并不平安,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这里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吗?

  15.“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人丘逢甲代表台湾岛上四百万同胞,写下这首以《春愁》为题的小诗,仅仅四句计二十八字,字字是血和泪写成的。你认为此诗写于何时?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6. 材料一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同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相比有何区别?

  (2)从中国近代被迫开放到现代主动对外开放,这一重大政策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17.《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又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天生的卖国贼,他的一生是罪恶的一生,一无是处。”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D  6.C  7.A  8.C 9.C 10.A  11.C  12.D 13.D

  14.旅顺。日军对这里的和平居民进行了野蛮大屠杀,全城两万多人惨遭杀害。

  15.1896年5月,台湾被日本强占一年后。表达诗人对台湾被日本割占后的无限悲愤以及对台湾强烈的眷念。

  16.(1)①前提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下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平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发展中国经济的情况下提出的。②性质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列强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而提出的;对外开放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潮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③结果不同:“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地阻碍。

  (2)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下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近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而最终“门户大开”也说明当时综合国力脆弱,如今,我们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要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

  17.第一种观点不正确。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是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恰恰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级,从根本上造成的。第二种观点是片面的。李鸿章的确实是一个卖国贼,对帝国主义侵略妥协投降,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还参与太平天国运动。但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力。这场洋务运动虽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所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历史岳麓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试题(3

  一、选择题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 择的素材是(  )

  A.威海卫战 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辽东战役

  解析: 1 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 所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 C

  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  )

  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 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答案: C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 B

  4.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 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C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解析: 本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就本题来说,应结合当时列强侵华的新阶段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前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四个选 项中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是C项,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这最有利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 C

  6.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两大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

  A.群众基础 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 D.革命方式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历史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答案: C

  7.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是指(  )

  A.清政府中国战败 B.《辛丑条约》

  C.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D.慈禧太后出逃

  解析: “国耻”应是指外来的侵略活动,根据时间20世纪,可判断出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

  答 案: B

  8.右图是《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照片,以下对这张照片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这张照片拍摄于1899年 ②参与抢劫的国家有英、俄、日、法、德、美、西、奥 ③它使中国文化遭受严重损失 ④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A.①②③ B.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的时间应该是1900年,参与抢劫的国家不包括西班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答案: B

  9.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其主要目的是(  )

  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开辟外国租界

  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

  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

  解析: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在于镇压和防范中国人民的反抗,并把清政府 作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答案: C

  10.结合右图,说出《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因 为其签订导致了(  )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形 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只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便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3)综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如材料一中的“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和材料二中的“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等。

  答案: (1)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商行制度,自由贸易。

  (2)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 ·九年级岳麓版下册历史材料题(2016-01-11)
  •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习题(2016-09-21)
  • ·八下练习册单元加期末岳麓版第一单元A答案(2016-09-22)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单元试题(2016-11-06)
  • ·历史岳麓版鸦片战争试题(2016-12-17)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集合4篇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
  • 2022党风廉政建设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