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邪恶的话语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6    阅读:

邪恶的话语篇一
《邪恶!40条让人想入非非的句子,看懂的人都内伤了》

邪恶!40条让人想入非非的句子,看懂的人都内伤了

引导语:您轻贴在我身上,纤细小手抚摸我幼嫩的肌肤,温柔小嘴吮吸我的体液,直到满意十分飘然离去!唉该死的蚊子!开始的开始都想入非非了有木有?表示我看到第一条就hold不住阵亡了。

1、那天我痴痴地望着你性感的身躯,一丝不挂地在我面前扭动,轻轻抚摸你的肌肤,我无法抵挡你的诱惑:老板,我就要这条鱼!

2、你快乐因为我快乐,我开心因为你开心,我愁了因为你瘦了,我瘦了因为你病了,我笑了因为你壮了,我有钱了因为把你卖了„„„„猪啊!

3、我第一次时很紧张,他一直要我温柔地放松,接着插入我身体,那里在流血,我痛得喊不出话来,这才明白„„献血是这样的!

4、那一夜我抱着你,在你耳边叫你戴上那玩意,你说不戴的感觉才够爽,现在是安全期,没事„„可不戴头盔交警抓着咋办。

5、我是一个暗恋你的人,见到你的第一眼我就认定你是我今生该等的人,但我唯一的遗憾是„„„„抱歉,我发错人了

6、当你默默离开我时,我痛苦万分,不知如何是好,看着你的背影远去,我恨自己,都是我的错„„早起一点就赶上车了

7、你知道吗?我天天都在想你,夜夜都在念你。吃饭时想、睡觉时想、工

作时想,很想对你说„„„„快点还钱

8、我真地爱你,不想离开你,心痛你让我套的那么深。如果你真地不想让我难过,请快一点涨起来„„股市

10、你善良像猫儿,你忠实像狗儿,你可爱像鸟儿,你识途像马儿,你出色像蝶儿,你勤劳像蜂儿,你什么都相像,也难怪大家都叫你„„„„禽兽

11、第一眼见到你,我就对自已说:你就是我今生的奋斗目标,我要追求你,拥抱你。我要宣布:我爱你„„人民币

12、没有你的日子,生活变得难受,我恨那个可恶的第三者将你抢走,你和他是否有了新感情?好想你回到我身边——钱包

13、不要问我为什么哭泣,我的泪水为你而流,我的心为你而碎。我恨那个男人,他为什么要将你从我身边夺去„„死小偷

14、害羞的我有一句话一直都不敢向你表白,但是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你什么时候请我吃饭?

15、如果没有风,云不会动;如果没有水,鱼不能游;如果没有太阳,月亮就不会有光;如果没有你„„笨人也就不存在了

16、食客:睡觉多少钱一晚?(水饺多少钱一碗)服务员:流氓!(六毛)商人:六毛?这么平宜。我来三晚

17、由于次数太多(有时还一天两次),你那里的毛都被搞得乱七八糟的,抽插时也没了快感,我们还是分手吧„„牙刷

18、当我穷困潦倒时,在我身旁的是你;当我生病受伤时,在我身边的是你;当我情场失意时,在我身旁的还是你„„跟你在一起真倒霉

19、“紧吗?”“不紧!”“可以再进去一点吗?”“小心一点,应该可以!”“痛吗?”“不痛!感觉真爽!就买这双吧。

20、看着你那流线的躯体,我欲火焚身,拨开你那尚未开启的封盖,插入我自备的小棍,吸取你晶莹的液体,爽!雪碧。

21、心里想了,两片痒了,握个棒棒,插入正中,风风火火,棒也短了,两片不痒了,心里也不想了„„烟瘾又犯了吧。

22、深夜,独自漫步在凄冷的街上,落寞的心,无所依归,心中总是想着你,念着你,盼着你,好想大声对你说„„请我吃饭好吗。

23、曾多少次你滑嫩的身躯紧贴着我,那温柔体贴的爱抚,令我享受一阵阵的快感,但我在享受之后,你却日渐消瘦„„可怜的香皂。

24、我一直都守在你身边,也一再为你担心,今天你吃得饱吗?睡得好吗?深夜会冷吗?我向来都知道你就是不会照顾自己,每当我一走开,你就从猪栏跳出去。

25、您轻躺在我身上,纤细小手抚摸我幼嫩的肌肤,温柔小嘴吮吸我的体液,直到满意十分飘然离去!唉该死的蚊子!

26、你一闪而过,令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望着你的背影,真想把你留住,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让你离开,绝不„„抓贼啊!

27、一人骑车撒把前行,在岔路遇交警。交警忙对他喊道:手掌好。此人高兴的回道:同志们辛苦了!

28、我昨晚梦到你了:我们漫步在小河边,相互依偎着。你抬头凝视着我的眼睛,深情地吐出三个字„„汪汪汪

29、辣妹打电话叫出租车。对方:小姐,请问你待会儿穿什么衣服?辣妹:红色超短裙!对方:那到哪里呀?辣妹:到大腿啦!

30、饥渴的我无法抗拒你的诱惑。跟你亲密接触时你令我产生了阵阵无法言表的快感,感觉地球在旋转,很想和你大干一场又怕将肚子搞大„„亲爱的啤酒。

31、茫茫人海中,为你怦然心动,你好似不在意的表情,却让我隐隐作痛,你的漠然让我不敢表白心迹,可我不能自拔,现在我要你明白„„你踩着我脚啦 。

32、昨天我梦见你了,真的,天空是那么明静,阳光是那么明媚,大海是那么一望无垠,你站在蔚蓝的海边,我拿小棍一捅你,嘿,这小王八,壳还挺硬。

33、我喜欢在你身上爬来爬去,喜欢抚摩你的每寸肌肤,喜欢躺在你的怀抱,我一刻也离不开你,我爱你,床。

34、在我们的友谊旅途上有时你看不到我在你身旁,不是我把你遗忘不是让你独自一个人走,是我选择走在你的后面,当你不小心跌倒我就跑上去......踩两脚。

35、下次遇见你,我一定把你拉到卧室,锁上门,迅速把你推倒在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伸出我的大手„„你看我的手机是蓝屏的。

36、一直对你情有独钟,你的面孔无时无刻浮现在我眼前!可我很穷不敢奢望,现在我有钱啦!可以大声说:老板,那猪头给我切一半!

37、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

38、啊!你的皮肤如此富有光泽,你散发的香味如此难以抗拒,让我狠狠咬你一口吧,我亲爱的--红烧肉。

39、我怎么忍心看着你离去?我们一起度过了多少温馨快乐的时光,可是今天就要分手!望着你哀怨的眼神,我大喊:等一等,这狗我不卖了。

40、今天有人看见你了,你还是那样迷人,穿着格子背心,慢悠悠地走着,一副超然自在的样子,实在是可爱极了,真不知你当年是怎么赛过兔子的。

编后语:这么邪恶的句子,让人不想歪都难,如果你没有看懂,那只能说明你是未成年了,表示我彻底holg不住,看到第一条就阵亡了,你呢?hold到第几条?有木有比这个更邪恶的呢?一起来分享吧!

邪恶的话语篇二
《罪恶童话》

罪恶童话

第十二次的鸣钟

敲响帷幕后迎接我的梦幻时空 故事在我脚下已不同 ミドリ: 随藤蔓交织舞动

夜深了我的女孩 快些起来懒虫 舞会就要开场了 猎手保持从容 今夜的他 不会逃出我的牢笼 那双离不开我的 痴迷着的双瞳 那声声化不开的 温柔饱含爱宠 小心一些 这次要好好地捉弄 惊艳危险的笑容 黑玫瑰的香浓 想尝吗 这双唇可是被鲜血染红

名为爱的角逐 没有人能看穿假面下的真容 魔法瞬间的心动 坠落我的手中 侧过头 脖颈上诱人咬下的冲动 我美味的猎物哟 来吧最后的相拥 没有人知道甜吻的惊悚

身世可怜什么的都是谎言 遗落的水晶鞋是诅咒你的手段 头发长度 证明我罪恶的深浅 红色的小帽 半露我狰狞的脸 睡等 勇敢的王子来主动祭献 古堡 枯萎的荆棘因他重新妖艳 屠杀恶龙 我已被镇压百年 只需要爱着我 用力刺出一剑 童话啊 残酷的真实美丽的危险

请永远在我怀中 假装幸福沉沦 我知你不会相信 片刻虚假温存 今夜的你 罪色的吻越发香醇 那道被纯洁掩盖 诱惑我的眼神 那个寂寞中疯狂 吸引我的灵魂 小心一些 我要让你玩火爱YY爱生活 昨夜数亿的星辰 化作童话伤痕 又是谁 赐予了恶魔呼唤的一吻 将杀戮献给那 端坐在天空之上看戏的神 名为爱情的战争 会不会假成真 又是谁一个个故事中徒自憎恨 我亲爱的孩子哟 那个血腥的一瞬

也许年幼的你不曾听闻

看你用这残破不堪的身体 圣洁地 将天真故事一遍遍演绎 魔镜称赞 母亲嫉妒你的美丽 难道就能遮掩 疯狂的真正原因 如何 用温柔善良光鲜的外衣 隐藏 我那剧烈沸腾的扭曲爱意 吃下它吧 血红苹果就是聘礼 这正是我那颗 悲伤爱你的心 童话啊 就请结局破碎在我怀里

现在钟声再次敲响 暗夜童话 快要无声落幕 可是盛宴未结束

尝过你的美味的我并不满足

现在钟声再次催促 暗夜童话 将要无情落幕 可是战争未结束

你吃掉了我的心找不到回家路

囚困在这童话的旅途

所有的孩子都是公主王子 罪色将他们引领到癫狂的位置 伸出双手 被命运缠绕的十指 愉悦做着 自以为幸福的事

一夜夜我们用鲜血将爱情浸溺 品味着 圆满结局后绝望的孤寂 想对你说 这种闹剧不必继续 一起撕裂它吧 那些幼稚的表皮

苹果树 还残留着蛇的气息 感激它 借口让我看清丑陋真意 吃下它吧 就算被伊甸园抛弃 是我残缺 被夺走了的心 童话啊 真实是温柔得令人战栗

旋律不断在变化 悲鸣的乐章来临前 带走朱丽叶那只会 化作金像的爱恋 [那么 我带你走吧]

掩埋不住的思绪 无力穿越土地 翻开内心深处 禁锢自由的坟地 拥你幼小 柔弱的身躯藏入怀内

来不及告别就 踏上遥远的旅途 日思夜想的他在前方未知领域 深夜的心 不知又将寄附于谁

回归童话的起点

余有残泪入眠

安宁皎洁之颜 月光中闪烁迷人 该对那些仅存有微热的故事说再见了

呆呆的眼神下 天真的微笑浮现

傻傻地去追寻真爱 迷失的初恋

掀开你的羞涩 在坠落美梦之前 全部的展现在我面前 [看着我]

一直渴望被爱的灰姑娘

黑色苹果的诱惑 你该如何抵挡 一页又一页 翻过起点和终点 哪张是你最想停留的画面

啊 总想远走高飞的朱丽叶

触碰不到灵魂 热情无处释放吧

未曾体验 渗透肌肤的温暖

唯有与我接触(结合) 才能到达的乐园 快 付出你的行动取悦我的心

童话是一张翩然的情歌,

浮动的心灵得到安寝的原罪的解药, 未被污垢所雪藏的背后的罪恶.

美好的梦和现实所交错的混乱的抚慰. 压制一切思维在体内躁动的感觉, 麻痹感官,

麻痹罪恶,

等待醒悟的时候的, 感悟世界的瞬息,

体内潜伏的罪的恶兽被唤醒. 开始像世界发出战斗的宣言.

罪恶的童话让这一切来临后的差异潜伏, 无法接受事实的人们哭泣,呼唤,

可是已经被玷污的身体如何可以听见晨曦之光, 如何听见天堂鸟的叫唤. 已经被淤泥覆盖的我的身躯,

怎么来聆听汝之歌谣. 罪恶的童话是一切的原罪, 而一切没有解药,

没有救赎的时刻.

邪恶的话语篇三
《安全实践 语言、理论和邪恶轴心》

  【编者按】 近年来,有关话语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并正在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视角。作为一种跨学科努力,人们把话语政治和国际关系进行联

姻,旨在说明和理解国际政治为何以及如何成为国家之间争夺话语主导权的重要场所,从而有可能揭示世界政治背后一个更为复杂广阔的社会权力关系。本期刊发的三篇有关“话语与国际关系”文章分别从理论和经验上对话语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组文章的选题与策划得到刘永涛博士的鼎力相助,我们对此谨表谢忱。

:“邪恶轴心”

刘永涛

  【内容提要】 作者以“言语行动”理论作为认识出发点,对(不)安全文化的来源进行重新思考,指出话语本身可成为一种(不)安全实践活动。把语言作为安全政治分析的主要单位,旨在超越长期以来仅把外界物质要素作为(不)安全文化来源的看法,看似“客观”、“自然”的安全政治问题,往往是国家之间彼此话语诠释和建构的产物,这类话语实践反过来可以成为制造国家之间深刻敌意和冲突的来源。作者以布什政府“邪恶轴心”论为例,说明不适当地使用语言与制造冲突紧张之间存在着一定因果关系。于是,制定良好的语言政策/战略,乃是确保国际关系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话语;社会实践;(不)安全;“邪恶轴心”论【作者简介】 刘永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上海邮编:200433)【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00(2008)05-0019-07  长期以来,语言一直被认为是人类交流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工具。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里,话语

(或曰语言使用)如同其他社会文化概念一样,只是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附带现象而被置于政治分析的次要地位。的确,如果语言的功能仅仅是作为人们从事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或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镜子”,那么国际关系研究者就不会对话语发生什么兴趣,因为那是语言(哲学)学家们的研究领域。

然而,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有关话语的社会

属性以及权力特征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常识。除了作为交流和反映现实的工具之外,语言还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即它可被人们用于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和建构不同的“现实”。因此,在国际关系领域,人们开始思考有关语言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国家如何利用语言从事对外及安全政策活动,如何通过话语 3

 本文是作者参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基地“宗教和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项目研究的成果。

—19—

①建构“世界政治”,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尽管这些研究所探讨的话题和选择的视角不尽相同,但

“做”而不是靠“说”去进行的。这种认识把语言使用分离出去,并没有认识到语言使用乃是从事社会实践的见识。

然而,语言不单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它还是构成社会现实的重要物质要素。语言具有社会及文化的基础,而且带有实践的特征。话语不仅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人们利用语言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及文化活动。,人们利有意义的语言使用乃是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这是不同于传统语言观的显要之处。

因此,人们不仅仅把语言看做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也开始关注并重视对语言的使用,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去从事并完成某件事情,关注人们所讲的话在听者中间产生何种反应和效果。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L.Aus2tin)的“言语行动”理论为这类关注提供了一种视角。该理论的核心是,人们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做各种事情。那么,人们利用语言到底做什么呢?根据“言语行动”理论,某个语言陈述可能同时包含着不同的行动,其中包括“意在行为”的言语行动,即一

①近年来,从语言角度对国际关系给予关注的研究成果日益

它们均强调了话语在国际关系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

用,并把语言作为独立的政治分析单位加以对待。

本文重点讨论话语作为(不)安全实践的问题,并从国际关系角度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说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那么它有可能是造成国家之间(不)安全的一个来源。它试图超越传统理论关于安全威胁由外界“客观物质”实体所构成的认识。根据该假设,一个国家的对外及安全政策话语,不仅是有关政策的语言表述,家之间发生社会互动并产生影响密切联系。,,并不排除寻找建立一定的因果关系和提出一般性归纳的学术努力。譬如,一定的语言使用(或滥用)是否与国际稳定(或冲突)之间存在着联系?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国家之间制定良好的语言政策/战略便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话语作为(不)安全实践的主题展开讨论。首先,扼要阐述话语作为(不)安全实践活动这一基本认识所依赖的哲学基础,侧重说明“言语行动”理论所提出的见识。其次,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在批判性地理解哥本哈根学派有关“安全化”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一定的对外及安全政策话语的含义需要从一定的(不)安全环境中去理解,这类话语本身乃是(不)安全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说,一定的安全话语既可以是建构安全条件的工具,也可以是制造(不)安全文化的来源。最后,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于2002年初提出的“邪恶轴心”论为例,从经验上说明不适当地使用语言,可以成为引发国家之间深刻敌意和冲突的来源。鉴于篇幅所限,并意识到处于强势地位的话语更具有主导性和关键性,本文省略了其他国家对“邪恶轴心”论所做的话语回应。

一话语乃是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语言一直被看做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传统的语言观认为,一定的社会实践是通过

—20—

增多,参见钱皓、钱晓明:《大众话语中的美国形象与中美关系》,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王子昌:《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分析》,载《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期;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但兴悟:《中西政治文化与话语体系中的霸权———中西霸权观比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福柯的“话语观”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4期;郑华:《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布什访华———从美方的三次记者招待会谈起》,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2期;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惠耕田:《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孙吉胜:《国际关系中的言语与规则建构———尼古拉斯・奥努弗的规则建构主义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6期;袁正清:《交往行为理论与国际政治研究———以德国国际关系研究为中心的一项考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9期;李少军:《国际关系研究与诠释学方法》,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0期;李安山:《论“中国崛起”语境中的中非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贺炜:《认同、话语建构与美朝核危机》,载《国际问题论坛》,2006年夏季号;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载《外交评论》,2007年第1期;等等。

世界經 与政治 2008年第5期

定的语言叙述不仅表达着一种行动,而且对听者造

成影响和结果。话语作为社会实践,可以合法地做好事,也可以非法地干坏事。譬如,人们既利用语言进行问候或批评,也利用语言做出许诺、道歉或欺骗等。有时候,人们试图通过使用一定的语言,谋求影响、改变甚至“操纵”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

他人相信或从事……违背自身利益的事情”。于是,在(滥用)社会权力的作用下,一定的话语成为一些人对另一些人进行支配和压迫的实践活动,并使后者成为话语的受害者,从而制造了社会不公平。譬如,在西方社会,操纵,等。当然,及文化环境。,也不说什么以及说话的方式,均受到说话者所处的场合以及听者身份的影响。正是这种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

语言使用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现象。

“言语行动”理论为话语作为社会实践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基础框架。尽管该理论受到一些质疑并在经验上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难题,但是,“言语行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人们利用语言从事各种

社会活动———无疑是有见识的。话语也许不像其他社会实践那样直接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结构及变

化,但它的确“间接地和从心理方面起着作用”。

与话语作为社会实践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对语言含义的关切,一定的话语往往引起多种含义。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进行考察,人们发现语言的含义往往来自人们对语言的具体使用;其含义不仅来自于词语的差异关系,而且由社会价值所赋予。语言被看做是不稳定的、易变的和流动的,其含义作为社会过程的组成部分也被不断地加以明确。一个逐渐达成的共识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语言方式去理解和接触社会世界,其所获得及生产的有关知识与其说是对这个世界的客观反映,倒不如说是以一定的语言方式对这个世界进行归纳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知识被看做是一定的历史及文化环境下的具体产物。这并不是说话语的含义没有稳定性,而是说其稳定性是相对的。事实上,在一定的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始终存在着。从这个意义上讲,话语的含义是被赋予的,或者说是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

产生的。

因此,如果说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实践,那么对话语进行适当的分析乃是必要的。话语分析倾向于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现实的物质要素。语言不仅仅被看做是符号系统,它还被看做是社会分析的核心对象和丰富来源。在这里,语言是作为独立的分析单位加以看待的。人们关注文本的叙述方式和修辞,。通过观察一定的语。

于是,通过对建立在“言语行动”理论基础上的有关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理解,人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基本看法。第一,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符号系统,它还是建构社会“事实”的重要工具。语言使用乃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文字去做并完成各种期待中的事情。语言的含义是在一定社会及文化互动中产生并发生变化。第二,话语不是单一或孤立的实践活动,而是与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密切联系。一定话语实践往往引发其他社会实践或事件的发生。第三,作为一定的社会实践方式,所有的话语(或者说对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充满伦理和规范的特征。人们利用语言做合法的事情,也做不合法的事情。当然,

语言上的不端行为会被认为是“恶劣的行为”。

二 话语建构(不)安全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影响国家对外及安全

Teun.A.VanDijk,“DiscourseandManipulation,”Discourse

andSociety,2006,Vol.17,No.3,p1360.关于奥斯汀的“言语行动”理

论,可参阅JohnL.Austin,HowtoDoThingswithWords,Oxford:Clar2endonPress,1962。

②就话语本身而言,人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它可理解为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在不同场合中对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它可理解为对社会过程加以限制和建构,或者说,一定的语言使用规定着讲话者的行动选择,并引起讲话者与听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从而产生并推动一定的社会实践。国际关系研究者通常对后者感兴趣。

③[美]罗宾・洛克夫著,刘丰海等译:《语言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④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第112页。

—21—

 话语作为(不)安全实践:语言、理论和“邪恶轴心”政策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指出,国际体系与国家对外安全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政治“现实主义”关注外来威胁的客观性,强调对物质实力分配以及对他国威胁企图的认知。在使国家免遭安全威胁方面,物质力量被认为充当着重要角色。相比之下,语言则作为社会文化附属现象而被搁置在国际关系研究的边缘地位,即使得到关注,也只是将其作为外交谈判或斡旋之类的工具。语言属于缺乏社会特征的个人现象,而且只是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其语言使用问题并未受到充分重视。

然而,实力的重视。、力和实力分配,。后者往往是通过竞争性话语而展开的。把话语引入国际关系研究(或者说,国际关系研究者对话语发生兴趣),主要缘于语言能够在国家对外及安全政策领域“做事情”,甚至建构世界政治的“现实”。

于是,从理论上揭示并说明语言使用与国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成为一种必要。在欧洲,哥本哈根学派把“安全化”过程与“言语行动”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的联系造就了一种特殊的话语结构。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内,“国家之间通过一定的言语行动建构起相互理解和信任,并在应付外部安全威胁方面达成共识”,从而愿意共同采取紧急措施去对付其安全威

①胁。安全化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具体的话语结构”,“在安全话语中,一定的事件被戏剧化,使其显得极为重要;于是,通过把某个事件说成是一种安全难题,国家行为体便可声称有必要利用特殊的手段去应对它”。②换句话说,安全难题是被“说”成的,而不一定是客观真实。犹如某个事件经过语言渲染而被“政治化”或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一样,某个事件经过一定的话语建构或语言作用的过程而被“安全化”,即成为一桩“安全难题”。

显然,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研究吸取了“言语行动”理论,其“安全化”概念依赖于这样一个核心观点,即言语就是行动。该学派认为,对安全进行叙述乃是安全行为的重要形式。正是这类有关安全的叙述为国家决策者随后采取一定的对外及安全政策行动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对“安全”的

—22—

叙述过程乃是对“安全难题或威胁”进行话语建构的过程,它把某种被认为至关重要的、有价值的安全对象描述为正在遭受来自外界力量的威胁。安全威胁的来源依赖于语言上的叙述和诠释,而不一定是客观存在。于是,在国家对外及安全政策研究中,语言始终处于政治分析的主要地位,属于“核心的、独

立的研究对象”。

于是,,“安全”并非是一,———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会事实”。在这里,语言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所具有的交流功能。它不仅用于描述国家面临安全威胁的来源,而且在建构安全“威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过,该学派在说明话语建构“安全化”含义方面,似乎更受到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观影响,即话语建构“安全难题”的含义来自于对话语本身———

④而不是将其放在一定的语境里———加以解读。

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一定的对外及安全政策话语的含义是在一定的(不)安全环境及条件下产生并加以理解的。因此,人们需要考虑到这类话语在国际关系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国家之间所引起的进一步(不)安全实践互动。当一个国家的决策

①②③

BarryBuzanandOleWaever,RegionsandPowers,Cambridge:BarryBuzan,OleWaever,JaapdeWilde,Security:ANewHenrikLarsen,“DiscourseAnalysisintheStudyofEuropean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p1491.

FrameworkforAnalysis,Boulder:LynneRiennerPublishers,1998,p126.

ForeignPolicy,”inBenTonraandThomasChristiansen,eds.,Rethinking

EuropeanUnionForeignPolicy,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2004,p164.

④后结构主义有关语言含义问题大体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

观点认为,语言的全部含义存在于语言本身,即关注对文本含义的解读;另一种观点认为,单一文本没有含义,只有将文本放在一定的语境里,通过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含义。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概念似乎更倾向于接受前一种观点。参见OleWaever,“Se2curitizationandDesecuritization,”inRonnieD.Lipschutz,ed.,OnSe2cur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5;OleWaever,“The

EUasaSecurityActor:ReflectionsfromaPessimisticConstructivistonPostSovereignSecurityOrders,”inMortonKelstrupandMichaelC.Wil2liams,eds.,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andthePracticeofEuropean

Integration,London:Routledge,2000;BarryBuzan,OleWaever,Jaap

deWilde,Security:ANewFrameworkforAnalysis,1998。

世界經 与政治 2008年第5期

者发表对外及安全政策演讲时,演讲者不仅试图使

听者理解他的思想和观点,而且他和听者都在以微妙的方式,通过语言确定他们所代表的国家之间在安全政治领域的关系。听者会对演讲者的话语含义进行理解并做出反应,这种理解和反应或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或者通过其他的(不)安全实践表现出来。从根本上讲,安全话语的含义不仅是某个国家单向或纯物质行为的结果,而且还可能是国家之间在一定的安全政治环境下互动的产物。

在国际关系中,一定的对外及安全政策话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对语言政策/实施,分。第一,统,”、“敌人”、“对外政策危机”等,从而为确立自我政治身份和动用国家战略资源或对“敌人”采取暴力行动提供合法理由。第二,如果一个国家在安全政治身份上敌视或仇恨另一个国家,那么前者往往会从语言上“诋毁”、“破坏”甚至“铲除”它的敌人。第三,在其他权力形式的作用下,一个国家甚至可以凭借语言———而不是直接利用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实力———迫使另一个国家去做它本不愿意做或违背其自身政治意志的事情。于是,语言使用和安全冲突之间的因果关系被确立起来。也就是说,语言可以是制造矛盾和冲突的来源。因此,看上去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国家之间相互诠释和建构的产物,而这种诠释和建构又是造成紧张的政治竞争的来源。揭示赋予“(不)安全”含义的过程乃是充满政治及权力争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客观”的、“自然”的。于是,看似现实的、理所当然的“安全难题”,实际上是话语作用的结果。

看来,国际政治的本质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权力和资源分配的争夺,而且还表现在这种争夺是以对话语含义展开竞争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在国际政治中,各国(尤其大国)对于共同面对的现实赋予何种话语含义而不断地展开竞争,即表现为争夺话语主导权。一些大国试图通过赋予话语含义的方式,主导和确定国际关系中的主要事件,并规定国家之间安全政治关系/问题的基调,以便在推行本国对外及安全政策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或具有合法性。在这个过程中,争夺话语方面的支配权成为国家对外及

安全政策实践的重要方面。一些国家会通过打压竞争对手的声音和语言,将它们的话语边缘化,以突出和实现自身的对外及安全政策利益和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维持一种占支配(甚至霸权)地位的话语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一方面,经过精心设计、安排和整理的对外及安全政策话语系统,为本国在对外及安全领域提供处于优势地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如果说安联系,那么有关语言政策/战略的问题,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如何避免使用引起安全冲突的语言变得尤其重要。

三 “邪恶轴心”论制造美国的敌人2002年1月29日,乔治・W.布什发表他就任

美国总统后的第一个国情咨文演讲,演讲的大部分内容涉及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所主导的“反恐战争”,

即便是国内主要议题也被放在“战争”话语的语境里加以阐述。在演讲中,布什首次提出“邪恶轴心”

①论。他称:有国家支持恐怖主义并谋求大规模杀

伤性武器,尤其是朝鲜、伊朗和伊拉克“以及它们的恐怖主义联盟,构成了一个邪恶轴心,旨在威胁世界

的和平”。随后,“邪恶轴心”论正式进入美国对外政策话语系统。

①“邪恶轴心”是由布什总统的首席撰稿人迈克尔・格尔森

(MichaelGerson)杜撰出来的一个说法,而且是对先前另一名撰稿人所提出的“邪恶仇恨”说法的修改。据说,选择“邪恶”这个词,旨在强

调“反恐战争”不仅是美国和恐怖主义分子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较量,而且还反映它们之间存在更为深层的道德价值冲突;“轴心”一词则试图使人联想起二战时期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参阅JohnW.Dietrich,ed.,TheGeorgeW.BushForeignPolicyReader:Presi2dentialSpeecheswithCommentary,NewYork:M.E.Sharp,2005,p146。

②GeorgeW・Bush,“DeliversStateoftheUnionAddress,”Janu2ary29,2002,见

S.ForeignRelationssincetheColdWar,Malden:BlackwellPublishing,

2005,p1167。

—23—

邪恶的话语篇四
《触动心灵的超邪恶句子》

邪恶的话语篇五
《福柯:话语的秩序》

福柯:话语的秩序

我希望我本可以悄然滑入今天,以及将来许多岁月里,我在此地所必须说的话语中。我宁愿被言语包裹而远离所有可能的开端,亦不愿成为始作涌者。我更愿意意识到在我之前早已有一无名的声音在诉说着,如此我便只需加入,接过其已开的话头,置身于其裂隙间而不为人所知,就好像是它短暂停顿以召唤我。如此则不会有任何开端,而我也不是话语的缔造者,相反却听命于其偶然的开绽,一个微小的空隙,话语可能消失的那一点。

我企望在我身后有一早已开始言说的声音,预先复制我将言说的一切,此声音将会说:“你得继续,我不能继续,你得继续,我将继续,你得念念有词,只要还有词可念,直到他们发现我,直到他们说到我,异样的痛楚,异样的罪 ,你得继续,也许这已完成,也许他们已谈论过我,也许他们已把我带近我故事的门槛,在开启我故事的门之前。如果它真的开启,我将倍感惊奇。”

我想很多人都有类似规避开端的欲望,以求从最初即在话语的另一边,这样便无需从外部考虑话语的奇特、可怖和邪恶之处。体制之于这一常有愿望的答复却是讽刺性的,因为它将开端神圣化,用关注和静默将其围绕,并强加仪式化的形式于其上,似乎是为了使其在远处亦能更为容易地辨认。

欲望的表白:“我不善被迫进入这危险的话语界;亦不喜卷入它的专横决断里;而愿话语如同一平静、深缈的透明体,索绕我四周,无限地开放,其间别人亦会迎合我的期望,真理将——一从中呈现,我惟一可为的是随波而行,在其中或在其旁,如同一快乐的残骸。”体制的回复:“你不应该恐惧开端;我们在此即为向你表明话语属于规则范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监视它的出现;已经为它准备好一予其荣誉却也缴其械的处所;话语也许某些时候具备些许威力,却也是从我们这儿,也只能从我们这儿获得。”

但也许这一制度与这一欲望只是针对同一种焦虑的两种相反的回答:关于话语作为言说或书写之物,其物质性实在是什么的焦虑;关于此一诚然注定会被抹去,但其发展的时间之维又不归我们所有的短暂性存在的焦虑;当感到在这一话语活动(虽然它单调、苍白)之下存有难以想像的权力和危险时的焦虑;当怀疑到这许多言词虽经长期使用而失去棱角,但正是通过它们进行过斗争,取得过胜利,造成过伤害,行使过控制和奴役时的焦虑。

人们言说,其话语可无限扩散,那么在这一事实中,到底存在什么危险呢?而危险又在哪里?

这是我今晚为了确定我的工作领域——或是一临时舞台——而提出的假设:在每个社会,话语的制造是同时受一定数量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消除话语的力量和危险,控制其偶发事件,避开其沉重而可怕的物质性。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排斥(exclusion)的程序是为人所熟知的。最明显和熟悉的便是禁律(prohibition)。我们明知我们没有谈论一切的权利,一些话题在某些场合是不能谈及的,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权随便谈论个什么。在言语对象的禁忌,言语环境的仪规以及言语主体的特权或独享的权利上,我们看到三种禁律的运作,它们相互交叉、加强或互补,构成一不断变化的复杂网络。此刻我仅指出这张网织得最严密,亦即黑色方块最多之处,就是性和政治的领域;好像话语远非一透明或中性的环境,性在其中可被绥靖而政治亦得安抚,相反,

它实际却是性和政治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行使它们非常可怕的力量的场所之一。话语本身显得无足轻重此点不用过虑,因为围绕它的禁律会很快揭示它与欲望及权力的联系。这一点丝毫不令人感到惊奇,因为心理分析早已表明话语并非仅是显现(或隐藏)欲望——它本身亦是欲望的对象;历史也经常教导我们,话语并非仅是斗争或控制系统的记录,亦存在为了话语及用话语而进行的斗争,因而话语乃是必须控制的力量。

在我们社会中还有另一排斥原则,不是禁律,而是区别和歧视。我所指的是理性和疯狂的对立。自中世纪中期以来,疯人的话语既已不能像其他人的那样流通。他的言语会被视为无效,不具备任何可信性和重要性,不能作为法律证据,也不能用以认证合同或契约,甚至不能在做弥撒时完成圣餐变体。但在另一方面,人们却又把常人所不具备的奇特功能赋予疯人的言语:能够说出隐藏的真理;预示未来;能够在幼稚中见到其他人的智慧所不能感受的东西。奇怪的是在欧洲的很多世纪里,疯人的言语不是充耳不闻就是被当作真理之言。它不是在说出的时候即遭排斥而落入虚空,就是人们在其中发现了素朴或狡黠的理性,比正常人的理性更为理性的理性。无论如何,不管是被排斥或是被秘密地赋予理性,严格地讲,疯人的言语是不存在的。人们正是通过其言词而确认了他的疯狂;其言词是区别理性和疯狂的场所,但它们从未被记录和聆听。18世纪末以前,没有任何医生考虑过决定了这种区别(疯狂和理性)的言语到底所言何物,又是怎样说和为什么说的这些问题。疯人众多的话语仅被视为纯粹的噪音,他只会被允许在舞台上象征性地言说,无害而又顺从,因为它扮演的角色是面具下的真理。

你会告诉我此种情况今天已经或即将结束;疯人的言语已不再是在区别的另一边;不再是无效的;相反,它让我们警觉;我们现在已开始探寻其意义,寻找某一作品的大纲或残迹;我们甚至到了在自我表述时也有这种疯言疯语的时候,即在那结结巴巴中,我们亦不知我们所说何物。这些对于疯言的关注并不表明旧的区别已不再起作用。你只需考虑我们借以识辨那种言语的整个知识框架,以及允许某些人——医生或心理分析学家——来倾听,同时亦允许病人说出他们可怜的言词,或绝望之时便不说出来的整个制度网络。你只要想想这些便会怀疑此一区分并没有被抹去,只是运作的方式不同,路线不同,通过的是新的体制,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而已。即使医生的角色只是聆听最后自由释放的言语,他也仍是在那同样的区别背景下来倾听的。他所倾听的话语上一被赋予了欲望的,自认为具有可怕的力量,这便给它带来了更大的欢欣或更大的痛苦。如果理性的沉默乃是治愈魔鬼所必需,则此种沉默保持警觉即可。也着呢感是在这里,理性和疯狂的区分仍然保存着。

把真理和谬误之分视为第三种排斥系统,同前面提及的那些并列,这也许是冒险之从事。怎能把真理的约束同那样一些区分相提并论?那些区分起初就是任意的或至少是围绕劳动偶然性而组织的;不仅是可以修正,也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是由一整套强制推行和延续它们的制度系统来维持的;以限制的有时是暴力的方式来运作的。

当然,若从命题的层次,从话语的内部来看,真理和谬误之分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可修正的;既不是体制性的,也不是暴力的。然若我们换一尺度,当我们询问贯穿我们话语的这个真理意志——这真理意志已在我们的历史上流传了很多世纪——曾是什么,又通常是什么,一般是什么样的一种区分控制着我们的求知意志时,则我们看到成形的也许就是类似排斥系统的东西,一种历史的、可修正的和制度性的限制系统。

毫无疑问,此汇总区分乃是历史的建构。对于公元前6书记的希腊诗人而言,真实的话语(就这个词增强意义而言),即激起崇敬和畏惧的话语;因其具支配力故而人民必须服从的话语,乃是由有权言说之人根据一定仪式来表述的;此种话语施与公正并给每个人应得之份;它在预示将来之时不仅预言将要发生什么,而且助其发生,它摄住人的心灵,如此便把自己织入命运之维。然一个世纪以后,最高真理便不再取决于何为话语或话语所为,而在于它所说为何:这一天来临了,真理与仪式化的、行之有效且公正的言语行为相分离,而转

向言说(utterance)本身,其意义、形式、对象,以及其与所指的关系。在赫西俄德和柏拉图之间划定了一种区分,把真实的话语和虚假的话语分别开来:一种全新的区分,因自此之后,真实的话语不再珍稀可贵,它不再与权力的操作联系在一起。智者被放逐了。

这一历史的区分也许赋予了我们求知意志以普遍形式。然而它从未停止过转变:有时科学思想上的巨变也许能被认为是新发现的结果,但也可视为真理意志新形式的出现。毫无疑问,19世纪的真理意志与典型的古典文化时期的求知意志是不同的,不管是在所采取的形式上,还是在研究对象,以及其赖以为基础的技术上。回溯稍远一点:在16世纪末期(尤其是在英国)出现了一种求知意志,为其预想的实际内容构画出了可能的、可观察的、可测备、可分类对象的各种框架;这种求知意志在一定意义上先于一切经验把某种位置、某种视线和某种功能(是观察而非阅读,是证实而非评论)强加在认知主体上。这是一种受技术水平(但以一种普遍的方式而不是由特定的工具)规定的求知意志,此种技术水平要求知识必须投入进来以便能被证实和变得有用。真理意志,似乎自伟大的柏拉图式区分以来,便有着自己的历史,却不是种种强制性真理的历史,而是关于所要认知的对象、关了认知主体的功能和位置、关于知识的物质性、技术性和工具性投入的历史。

真理意志,如同其他排斥系统,得依靠制度的支持:它由各层次的实践同时加强和更新。教育自不必说;还有图书系统、出版、图书馆;过去的学术社团和现在的实验室。但它无疑亦在更深的层次上被一个社会里运用知识、评估知识、分配知识,以及在某种意义上归属定性知识的方式所更新。这里让我们仅仅象征性地回想一下那个古老的希腊原则:民主城邦尽可教授算术,因其教导的是平等的关系,然在寡头政治中却惟几何可教,因其展示的是不平等下的比例。

最后,我相信这种如此依赖于制度的支持和分配的真理意志往往会向其他话语施加某种压力和某种制约性的力量(我仍然谈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我想到的是多少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是如何寻求将自己建立在自然、“逼真”、真诚、以及科学之上——一言蔽之,在“真实”话语之上的。我也想到被编码成信条或方法最终成为道德的西方经济实践是如何自16世纪起就在一种财富与生产的理论中寻找根据,使自己理性化和合法化的。我还想到像刑罚系统这样规定性的集合是如何寻求其基础和合法化根据的——起初当然是在正义理论中寻找,然后自19世纪起,便在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中寻找:在我们的社会里,好像连法律都只能从真理话语处获得权威性。

在这三种形塑话语的排斥系统中——禁止的言语,疯狂的区分和真理意志——有关第三种我论述最多。事实是几个世纪以来其他两种都不断向第三种靠拢。第三种日渐加强对其它两种的同化,以修正它们,同时给它们提供基础。前二者变得越来越脆弱和不确定,现已到了被真理意志侵蚀的地步,而真理意志本身却是日益强大、深入、更加顽固。

但我们无疑又甚少论及真理意志。仿佛对我们来说,真理在其自身必然的显露中掩盖广真理意志及其变化。原因也许在于:虽然自希腊人以来,“真实”话语不再是满足欲望的话语,或行使权力的话语,但在真理意志,在要言说这“真实”话语的意志中,如果牵涉的不是欲望和权力,又能是什么?“真实”的话语,因其形式的必然性而脱离了欲望和权力,便不能辨认渗透于其间的真理意志;而真理意志是长期强加于我们身上的,结果它所想要的真理便会成功地将其掩蔽。

如此,我们眼前呈现的便是被视为具有丰赡、富饶特征的真理,一种温和却隐隐普遍的力量,相形之下我们于那真理意志,那宽大的排斥机制,却毫无意识。在我们历史上不时有人试图勾勒出真理意志,并在真理着手使禁律合法化和界定疯狂之时,就依照真理来质疑真理意志。所有的这些人,从尼采到阿托德和巴塔耶,现在都必须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路标,当然是崇高的路标。

当然还有其他控制和限制话语的程序。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谈论的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在外部起作用。它们有着排斥系统的功能。它们一定是句话语里关乎权力和欲望的那部分相关的。 我相信我们能指出另一组来:内部程序。因为这是话语本身自行控制,即充当分类、排序、分配原则的那些程序,此时似是要控制话语的另一维度:事件和偶然性。

首先是评论原则。我猜想——但不是非常确定——几乎没有一个社会没有不被说明、重复和变换的主要叙述;以及条文、文本和在明确情境下被记诵的仪式化的话语;那些一经说出即被保存的东西,因为人们怀疑其后藏有秘密或珍宝。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怀疑在所有的社会中,一致都有一种话语的等级:有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所言,一经说出便即消失;有能衍生、延续、变化或评论它们的一定数量新的言语-行为(speech-act)的话语,总之,是那样一些话语,除其表述之外,还被无限评说,现在仍被评说,将来亦有待再被评说。我们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就可见识到它们:它们是宗教和法律文本,也包括那些被称为“文学”的文本(奇特的一种,当我们考虑到它们的地位时);在一定范围内,还有科学文本。

这种区分自然不是稳定、恒常或绝对的。并不存在一边是永久性的基本或创造性的话语,一边是大量复述、诠释和评论的话语这种情况。大量的主要文本逐渐模糊和消失,有时是评论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但其应用之处尽可改变,而功能却依然如旧;区分的原则仍在起着作用。根本抹去此种等级划分的只能是游戏、乌托邦或痛苦:博尔赫斯式的评论(不过是被评文本逐字逐句庄严而如期待中那样地重视而已);永远谈及一本并不存在的作品的批评游戏;那田园诗般的梦想,企望话语在每一点都能有绝对纯粹的新生,以及始终未断源于事物、情感或思想的崭新呈现。热内(Jante)的病人体验的那种痛苦,对于他,点滴言说都是福音真理,蕴有无可穷尽的意义,值得无限复述、重新开始和评论:“我想到,”他阅读或倾听时会说,“想到这个句子会像其他句子一样遁入永恒,而我也许还没有完全理解它呢。”

但谁会注意不到若这样则每次只会消除关系中的一项而不会废弃关系其本身?此种关系是经常随时而变的;在一定时期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法律解释和宗教评论是非常之不同的(此种情况存在已很久)。同一文学文本会同时引发诸多不同类型的话语:《奥德赛》作为主要文本,在同一时期,在伯拉德的翻译中,在无尽的“对文本的诠释”中,以及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不断地被重述。

此刻我只想指出,在广义的评论中,主要和次要文本间的等级扮演着两个相互支撑的角色。一方面它允许(无限)建构新的话语:主要文本的主宰之势,其永久性,其作为可被永远重复之话语的地位,人们赋予它在多重或隐蔽的意义,以及归属于它在本质上的缄默和丰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谈论的广泛的可能性。但在另一方面,不管使用哪一种技巧方法,评论惟一能做的却是最终说出在文本那里被默默表述的东西。一个它总在回避却从未能躲开的吊诡是,评论必须第一次说出已被说过的东西,必须不知疲倦地重复还从未说过的话。评论无尽的波动乃是通过伪饰的重复之梦从内部激起的:在其视野之内也许只有出发时的东西——纯粹照本宣科而已。评论给话语以应有之物从而消除话语中的偶然因素;它允许我们说文本之外的东西,但这必须得以谈论文本本身为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文本的完善。开放的多样性、偶然因素,都被评论原则从很可能说点什么转移到了重复的次数、形式、面具和环境之上。新事物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其重复的事件中。

我相信还存在另一种话语冲淡(rarefaction)原则。它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着第一种,此即作者。当然这不是指说出或写下文本的言语个人,而是指话语的分类原则,被认为是其意义的统一和来源,是其连贯性的焦点。此原则并不是在每个地方均起作用,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在我们周围有着大量不用从作者处获得意义或功效的话语,如立即被抹去的日常言语;只需签字而无需作者的律令或契约;无名的四处传递的技术说明书。但即使是在约定俗成要

求作者署名的领域——文学、哲学。科学,它扮演的角色也明显并非总是相同。在科学话语界,一个文本在中世纪时必须归之于一位作者,因为这是其可信任的标志。一个命题的科学价值甚至被认为是从其作者处获得的。17世纪以后,作者这一功能在科学话语里日渐丧失:现在它只被用来给定理、效应、例证或症候命名。但在文学话语界,也是自17世纪以来,作者的功能却是日渐加强;在中世纪至少能以相对无名氏之名流传的传说、诗歌、戏剧或喜剧,现在都被询问(也必须得说)是从哪里米的,是谁创作的。作者被要求对置于其名下作品的统一性负责。他要揭示,至少要保证文本中隐含意义的可信性。他要把作品与他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创作的历史相联系。作者是赋予令人不安的虚构语言以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使之与现实相连的人。

我知道我会被告知:“但你所说的作者是由批评事后所重建的,在他死后只留下大堆难解的涂鸦;在此种环境下肯定得引入一点秩序,办法就是设想一规划、连贯性,以及要求一个作者(也许确实有点虚构性)的生活和意识所具有的主题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作者就不存在。正是他闯入了这些陈词滥调之中,把他的天才或无序赋予了它们。”

否定存在写作和创造的个人,这当然是很荒唐的。但我相信——至少是从一定时期以来——当个人着手写出一个文本,而可能产生的著作就在眼前的时候,他便担当起了作者的职能:他所写所没写的,他勾勒出的著作的大纲,哪怕是临时的草稿,他认为是大白话而放弃的——这整个分别的变幻是由他从其时代接过,或自己又加以修正的作者-功能 (autho-function)所规定的。他尽可颠覆传统作者的形象,但不管怎样,他都是从一新的作者-位置(author-position),从他所能说及生活中每时每刻他所说的,来剪裁出他作品的仍在颤动(不定)的大纲。

评论原则通过采取重复和相同这种形式的同一性作用来限制话语中的偶然因素。而作者原则限制同样的偶然性因素则是通过采取个性和自我这种形式的同一性作用。

我们还必须认出另一种存在于所谓“学科”而非科学中的限制原则:此原则本身是相对而灵活的:它允许建构,却只能在一狭小的限定之内。

学科的组织与评论原则及作者原则都不相同。与作者原则相异的是,学科是由一个对象领域、一套方法、一组所谓的真实命题、一套规则、定义、技术和工具加以界定的:所有这些构成一无名的系统,有谁需要或能够使用它,则尽可使用,而无需将其意义或有效性与碰巧发明它的人联系起来。与评论原则不同的是:不像评论,在学科里,最初的前提不是一有待重新发现的意义,也不是须得重复的同一性,而是建构新的陈述的必要条件。若要有一学科,则必须有无限提出新命题的可能性。

但还有更多的东西;而更多无疑是为了更少:一门学科并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真理性陈述的总和名至不是符合某种连贯或系统性原则的一切可以接受的相关陈述。医学并不是由关于疾病的全部正确陈述构成;植物学也不能由有关植物的所有真理来定义。原因有二:首先,植物学和医学,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包含真理,也包含谬误——谬误不是残余或异物,而是具有积极的功用和历史效力,其角色与真理的角色不可分离。另外,一命题若想被纳入植物学或病理学,则得符合一定的条件,比符合单纯的真理性条件要严格和复杂得多:但无论如何都是真理性之外的条件。它必须是针对对象的一个确定的面:比如,自广世纪末起,一命题若想成为“植物学的”,则得是关于植物可见的结构,其邻近或远处类似植物的系统或是有关其流质的机制;它再不能像在16世纪那样保留其象征涵义,或远古时赋予它的那套功效和特质。但在不属于任一学科的情况下,一命题还必须使用一种明确的概念性或技术性的工具Z19世纪以来,一命题若运用了同时是比喻性的、定性和本质性的概念术语(比如梗塞,肿胀,发酵液体或脱水固体),它便不再是医学的了——它掉到了“医学之外”,只具个人的幻想和普遍意象的地位。相反,它可以也必须使用同样是比喻性的、但却建立在另一种模式上的概念术语,一种功能和生理学模式(如组织的刺激、发炎,或退化)。不仅如此:

邪恶的话语篇六
《邪恶内涵说说:剪去三千烦恼丝》

邪恶的话语篇七
《话语煽动》

话语煽动

压抑假说

话语煽动

17世纪是压抑开始的年代,是我们称之为市民社会的标志,是一个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完全摆脱的年代。自此以后,指称“性”变得越发困难与越发昂贵。如果要在现实中掌控“性”,首先必须要在语言的层面上降伏它,控制其在言谈之中的自由流通,将其从各种言谈的对象之中清除出去,压制各种“显而易见”的词语。而后,就连是这些针对“性”的禁令,也害怕直呼“性”名。除了不发出“性”这个单词,现代守礼准则为了保证人们绝不谈论性,不仅仅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禁令,要想凭藉避而不谈,强制沉默,实现持续的缄默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审查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它们这三个世纪的持续变化时,另一重光景就出现了。恰如其分地围绕着“性”发生一次真正的话语爆炸。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清楚这样一点,与此同时很可能发生了一次彻底的“普通词汇”的校正。全部的暗示性修辞以及暗喻都很可能被重新确立范式。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针对陈述的管制,新规则就是要适当地筛选出一些词。表述也被控制了起来:越来越强调细化说明何时与何地是不可能谈论“诸如此类”的,场合,对象以及彼此的社会关系都成为了确定的因素。举例而言,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或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在主人与仆人之间,即便不能绝对沉默,至少也会多一些机警和审慎,这样以来“缄默区域”出现了。

这几乎可以肯定为是一个限制性机制,一方面它被整合到语言和自发性言说的政治之中,另一方面它是伴随着古典时代社会重组的一种协商。可是,在话语及其领域的层面上,发生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现象。18世纪以来,性话语加速泛滥。关于性的话语详细而又精确,尽管它们的形式与对象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它们稳固地增长着

我更为关注的不是,各种侮辱或是嘲笑端庄举止的,粗鲁地指称“性”的,“违禁”话语的可能增多。而是礼仪规范的日益严厉,很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猥亵语的稳固增长与强化。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性话语在权力运作的范围内不断地自我增殖:从而形成了一个煽动人们谈论性的机制,并且谈的越来越多,权力执行处决意要听到相关的内容,并且要求说得清清楚楚,事无巨细。

特兰特会议之后,天主教教士守则和忏悔圣礼的演变,让我们认识到,中世纪忏悔手册中那些被赤裸裸地提出的问题渐渐地被掩盖了起来,尽管这些手册直到17世纪依然在使用。

人们避免像一些作家那样深入到细节之中,例如,桑切兹和塔姆布里尼就始终认为严格地描述双方的体位,取悦的神态,姿势、爱抚的位置和快感发生的确切时段对于忏悔的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东西就像沥青一样,无论是谁沾上了,就撇不干净了,尽管无关大碍,但是总是一个污点。”这样的告诫不断增多,人们不得不谨言慎行,对于各种有损贞洁的罪恶,人们总是万分小心地避免。直到后来,阿尔方斯·德·利古奥利提出规定“不要走得太远,尤其是面对儿童时,问题必须用迂回和暧昧的方式提出” 就在坦白与“肉体坦白”的范围不断扩大时,语言却变得越来越精简。其

中部分原因是各个天主教国家中的反革新势力都忙于加速年度忏悔的节奏,并且它试图强迫人们接受细致的自我审查制度。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有关于肉体的一切暗示:思想、欲望、意淫、快感、身心的互动在忏悔中越发被重视,要是此过程中犯一些其他的“罪孽”也无妨。至此之后,所有的一切在引导下必须和盘托出。

根据新教士守则,性决不能说得那么莽撞。但是它的表象、关联性以及影响必须被追踪至它们最细微之处,所有的一切必须交代清楚,这样白日梦中的倩影,才能缓缓消散,身体的躁动才能平息为心灵的安适。这一双向演变的使得肉体成了万恶之源,肉体本身所表现出的激动人心是一种难以察觉和明说的欲望,却被当成了“越轨”这一重要时刻的表现。

鉴于这是一种以最隐秘的方式腐蚀整个人的罪恶,因此,时时自省你全部的心灵禀赋——记忆力、理解力与意志力。自省你全部的感官。此外,自省你全部的思想,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你所有的行为。自省至你梦的深处,一旦醒来,便要扪心自问,不可不置可否。最后,你不能认为如此敏感与危险的事物中,有的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或是不值一提的东西。正是由于罪恶与肉体之间的千丝万缕,语言被仔细清洗为一种典范,性沦落于话语的掌控,不断地被话语追踪,没有丝毫躲藏与喘息的机会。话语就此串联了肉与灵。

也许,这是现代西方人第一次被迫接受这样一种如此特别的,以普遍禁忌形式出现的命令。我不是说现代西方人要像传统忏悔要求的那样,有义务供认自己违反性法律的言行,而是指他们有着经常自我坦白和向他人坦白所有通过身心而与性密切相关的无以数计的快感、感受和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无限任务。这从“性”转变成为“话语”的规划,很早在禁欲与修道的环境中被设计了出来。

17世纪时它成为针对每个人的法则。从实际的情况看来,它除了对少数菁英份子,对其他任何人都是不适用的。一年中少有机会忏悔的大多数信徒则可避免遵守这复杂的程序。但是毫无疑问,重点是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义务,对于每一虔诚的基督徒而言是必有的一种理念。于是,一种命令被确立:你不仅需要对违法的行为忏悔,并且你要试图将你的欲望——全部的欲望,转变成为话语。遵循“竭之所能,事事坦露”的戒律,即使以此为目的,措辞必须审慎地中立化。

基督教教士的一项基本职责就是,把与性有关的一切事物投入到言说之中进行无休止的碾磨。相比于这宏大的征服,某些词语的禁忌,表达的得体,全部词汇的审查等,只是次级机制:只是道德上的涂脂抹粉,技术上的得心应手罢了。人们可以勾勒出一条从17世纪的教士守则直到它在“丑恶的”文学中的反映为止的线索。“说出一切,”精神导师们反复强调着: “不仅是各种熟练的性活动,而且还有肉欲的抚摸、全部邪恶的目光、全部淫猥的话语、全部的淫念。”后来萨德提出的戒律几乎是精神指导术的翻版:你的叙述必须搜肠索肚,多多益善;只要你有不掩盖情节的意愿,叙述得越是精确与宽广,我们越有可能判断出,你描述的激情与人类的习惯,和男人的特性之间的关联。更甚者,最细微的情节

都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影响,影响到我们期待从你的故事之中获得各类感官兴奋的数量。

同样19世纪末,《我的隐秘生活》的匿名作者提交了相同的规范;至少从表面上看,他毫无疑问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浪荡子;为了填补生活的空虚,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完全都花在了性活动上,而且如数家珍地抖搂其中的奇闻轶事。就是这个将他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冒险”,“快感”与“心得”,集结成十一卷,并少量刊印的人。有时也会因为他对于教育青年人“关心”过度而感到内疚。我们最好相信他在著作中所表达的一种纯粹的诫命:“我说的是事实,它就是这样发生的,也是我能够回忆出来的。这就是我能够做的一切;” “一种隐秘的生活不应该有任何遗漏;没有什么东西是见不得人的,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只少不多。”

《我的隐秘生活》的隐士作家为了证明自己的描述,经常说他的这些最怪异的做法一定也是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男人的做法。日复一日,事无巨细,这类最为奇特的坦白实践的指导原则,寄宿于现代人心中超过两个多世纪。我所关注的重点,与其说是这个特异的人身上所具有的逃离压迫他沉默的维多利亚主义的勇气,不如说在一个以高度冗长,审慎谦逊为主导训诫的时代里,他是数百年来在这禁令之下以最为直接,最为朴实的方式谈论“性”的代表。而“维多利亚清教主义”的各种羞耻戒律倒是历史的意外事件,它们只是整个将性转变为话语的宏大过程中的一次突变、一次升华和一次策略转变。

这位籍籍无名的英国人比起他的女王更为“名垂青史”——由基督教教士守则所形成其主要特征的“性”的经验史、毫无疑问,相较于后者,他巨细无遗的叙述就是为了增大性经验中所得到的快感。就像萨德,用最为强烈的感官表达来写作,为的“只是快感”而已。他小心翼翼地整合着、编辑着与重读着那些再现了、延展了、激发了作者行为的色情文本。但是在此之后,基督教教士同样是将欲望完全地、审慎地整合到话语之中,试图生产出各种作用于欲望之上的效用:当然是为控制与远离欲望,而且要产生一种精神复归的结果——知返于上帝,产生一种福难的肉体效应——人在抵抗爱欲与诱惑时,身体所感到的剧痛。这就是西方人三个世纪以来,被牵引着坦白有关于性的一切事情的真相;是古典时代以来,性话语不断优化,稳固增长的真相;而且这种经过审慎分析的话语意味着可以产生出置换,强化,重取向,以及欲望自身的变型等多重效用。不仅是人们能谈论“性”的范围扩大了,还包括强迫人们接听“性”的范围;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种由多样效用构成的复合型机制,一种无法用“禁止令”就可以充分解释的部署,话语与性发生了联系。这是一种性审查制度吗?那更像是架设了一部为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数量庞大的“性话语”装置,它功能强大,效率显著。如果这一技术没有得到其它机制的支持和接力,可能它依然和基督教精神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首先,它依靠的是一种“公共兴趣“。这种兴趣不是一种集体性的好奇与感受;不是一种新型的心态;而是一种从本质上为了运作话语于性之上的权力机制。直到18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政治性、经济性、技术性话语煽动术。与其说它是一种性经验理论的普遍形式,不如说它用于分析“性”、估量“性”、分类“性”、

以及说明“性”,用于性的定量与成因研究的普遍形式。这需要重新考量“性”,宣称“性”是一种话语,并不是出于道德性,同样还有合理性的缘由,这种宣称是十分新颖的,起初其本身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并且为其自身的存在寻求辩解。那么,基于理性之上的话语如何才能表述性呢?“难得会有一心想要避免虚伪与丑闻的哲学家们会正眼打量这些既令人作呕又招人嘲笑的东西。”

大约一个世纪之后,医学让人们在陈述之时不再感到惊讶,但是说出如下之言时仍令人踌躇:“笼罩在这些事情之上的阴影,它们所引起的羞耻与反感,总是令观察者的视线游移不定。长久以来我犹豫是否将这令人厌恶的场景引入研究之中。”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这些顾虑,不在于它们所违背的“道德性”,不在于人们质疑它们的虚伪性,而是在于我们必须超越这种犹豫的公认性。

人们必须谈论性,必须公开的谈论它,而且谈论的方式也不再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即使谈论者本人仍然坚持这种区分(这些冠冕堂皇的坚持,也只是为了表露“性”而作的准备)人们必须谈论的性不仅仅是被责难与被宽容的性,而是被运用的性,将其植入进实用体系之中,为所有人的最大利益而去规范它,在最佳的状态下运行它。性不仅仅是某种可审判物,它是一种可执行物。它是自然而生的公用潜能,它需要各种管理程序,它必须由分析性话语负责。

到了18世纪,性更成了“监管物”——从完整与严格意义上而言,这种管制并不是针对无序“性”的压抑,而是最大化集体与个人的力量:“我们必须根据它的那些金科玉律来巩固和加强国家内部的权力,然这种权力并不仅仅存在于一般共和政体之中,也不仅仅存在于组成共和政体的单个成员之中,而是处于共和政体全体成员的能力和才华之中。因此“监管”必须利用这些手段让它们为公众的幸福服务,然而如果它没有认识到它具有这些共同的优点,那么它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 性监管: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禁忌,而是通过各种实用性、公共性话语,对性进行必要的调控。举几个例子足可证明上述观点。18世纪,权力技术重大革新之一是作为经济与政治问题的“人口”的突现:人口是财富,人口是人力或称为劳动力,人口自身的增长与其所需资源之间的平衡。

各国政府察觉到,他们所面对的不单是国民,也不是“人民”,而是人口,以及其自身的各种特殊现象与其特有的变数:出生率与死亡率,平均寿命,生育率,国民健康状况,疾病发生频率,饮食结构与居住形式。所有这些变量都处在各种生命运动和各种机构的特殊影响之间的交叉点上:“国家的人口分布不是根据自然人口的繁衍,而是根据它的工业、它的产品以及各种不同的机构,人口的增长就像地里的庄稼一样,它是与劳动资源和劳动中获得的利益成正比的。”

作为经济与政治问题的“人口”的核心正是“性”:为此必需分析出生率问题,婚龄问题,婚生与非婚生问题、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频度的问题,生育与节育方法改良的问题,单身或是禁欲后果的问题、以及避孕行为对“人口”冲击的问题。这些声名狼藉的“致命秘诀”,在法国大革命前夕,人口学家已从乡野村民处洞悉。当然,长久以来始终宣称的是,如果一个国家要想富足与强大,它就必须“殖民”;而且,这是一个社会第一次以一种持续不断的方式所确立的原则,自此一个社会的未来与运数不仅仅关乎于公民的人数与品行,也不仅仅关乎于他

们的婚俗与家庭组织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每位公民使用其“性”的方式。事态发生了转变,那些富人、光棍、浪子的放荡不羁令人哀而不伤,转而津津乐道的是以“人口”性行为为分析客体和干涉对象的话语。重商主义时代萌生的人口控制论也有所进展,从根据片刻的目标与需求来决定赞成或是反对出生率的增长,转为更为精细与计算的调控。

通过“人口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针对“性”的监测报表。介于生物学与经济学领域之间。出现了各种性行为模式的各种分析及其影响与结果。并且出现了旨在将夫妻性行为协调成经济与政治行为的系统性运动,并且动用了完全超乎道德与宗教训诫、经济制裁等传统手段。这些新型措施适时地成为了19世纪与20世纪各式各样的种族主义的栖息地。

从根本上说,国家对于公民们的“性”及其“性”的使用了如指掌,而每位公民也有控制使用其“性”的能力。性成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一个关键,一个不小的公共问题;各种话语之网,专识之网,以及分析与禁令之网笼罩着“性”。儿童的“性”境遇与此相似。直到《性学三论》问世之前或者说小汉斯的性焦虑引起人们善意的关注之前,通常而言,古典时代儿童的“性”被隐藏了起来。事实上,儿童与成人之间,或者说学生与教师之间为时甚久的言论“自由”,可能早已销声匿迹。17世纪的学究是不会像伊拉姆斯在其《对话录》中那样,公开地建议门徒如何才能选择到一位好的妓女。

长久以来,各个阶层因为儿童的“性早熟”而发出的爆笑,逐渐地窒息了。但是,这绝不是一种彻头彻尾,直截了当、强迫接受的沉默。而是,一种新型的话语专政。相反的是,人们谈论“性”丝毫没有减少。“性”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被方式谈论着;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观点谈论着性。缄默自身就是人们拒绝去谈论“性”或者说被禁止去指称“性”,它是交谈双方必需的慎重。与其认为它是对话语绝对控制与严格区分的结果,不如说缄默自身且与整体战略相联系的缄默自身,是性话语运作的基本要素。这并不仅仅是“说”与“不说”的二元区分;我们必须试图确定“不说”的各种方式,确定“能说”与“不能说”究竟是如何被分配的,确定权威话语的类型,或者是任一情况下,审慎要求的形式。这不是一种单一的压制,而是多重的压制,是一种支撑起各种话语且弥散于话语之中的整体战略。

以18世纪的中学为例。总而言之,这些机构给人的印象与“性”毫无瓜葛。但是,倘若有人,哪怕只是惊鸿一瞥于学校的建筑布局,规训条例,以及内部的组织结构,也会使“性”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建造者们对其要心知肚明,组织者们对其要深谋远虑。所有处于永久戒备状态,执掌权柄的人物,从未懈怠于定期的训诫,未然的防范以及责罚的手腕。班级的场域,课桌的形态,娱乐课程的编制,宿舍的配给(有无区间,有无帘幕),作息时间的监控条例等,所有这些最为繁冗的方式,指涉着儿童的“性”。

一种被称为内部话语的机制,它被用于自身的传递与创设其功能的人之间的流通。基于此,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性是早熟的、活跃的,从不间断的存在。

邪恶的话语篇八
《真心话大冒险的惩罚 哇哈哈~》

真心话大冒险的恶搞题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勿留言,谢谢合作】 来 真心话问题:

1.和男/女朋友进行到哪一步了

2.最喜欢在座哪位异性

3.内衣/裤颜色(这个,如果不太熟要慎用~)

4.初吻年龄

5.自己最丢人的事

6.最后一次发自内心的笑是什么时候?

7.愿意为爱情牺牲到什么程度

8.朋友和男/女朋友那个重要(这个是不是有点损……)

9.身上哪个部位最敏感

10: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当?

11:你会选择Having sex before marriage吗?

12:如果让你选择做一个电影中的角色,你会选谁呢?

13:如果有一天我和你吵架,你会怎么办?

14:哭得最伤心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15:如果跟你喜欢的人约会,碰到前任的男(女)朋友,会有什么表现?

16:如果有一天我对你说我爱上你了,你怎么办?

大冒险惩罚

(注:这里的异性都可以自由扩展,比如“离你最近的异性、你印象最好的异性”等)

1.背一位异性绕场一周

2.唱青藏高原最后一句

3.做一个大家都满意的鬼脸

4.抱一位异性直到下一轮真心话大冒险结束

5.像一位异性表白3分钟

6.与一位异性十指相扣,对视10秒

7.邀请一位异性为你唱情歌,或邀请一位异性与你情歌对唱

8.做自己最性感、最妩媚的表情或动作

9.吃下每个人为你夹得菜(如果是辣椒……)

10.跳草裙舞、脱衣舞(反正是冬天)

11.蹲在凳子上作便秘状

12.亲***(这个人可以事先指定),或者亲一位异性,部位不限

13.神情的吻墙10秒

14.模仿古代特殊职业女子拉客

15.模仿脑白金广告,边唱边跳

16.让他到街上大喊“卖拖鞋啦~2块一双,买一送3”

17.抓着铁门喊“放我出去!”

18.对陌生人美眉挤眉弄眼

1. 男的用胳膊从正面量女的胸围or女的量男的腰围(臀围...);

2. 侧抱互相喂 酒、喂吃的;

3. 正面相隔做接吻陶醉状10秒;

4. 原地转10圈(就近靠下);

5. 跳肚皮舞;

6. 跳钢管舞;

7. 对外大喊我是 猪;

8. 走猫步;

9. 摆3个芙蓉姐姐S形;

10. 和左数第一个异性亲一下;

11. 脱一件衣服持续到结束;

12. 背起右边第一 个女生;

13. 做好莱坞kiss;

14. 跪地求婚状:如果我不向你求婚,我会后悔一辈子,因为你是我的惟一。(理察·基尔致朱丽叶·罗伯茨(在电影《逃跑的新娘》中))

15. 大喊 燃烧吧,小宇宙~

16. 表演希瑞:“我叫阿多拉,希曼的亲妹妹。这是顺风马,我的坐骑。我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我抽出剑叫道:“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 只有三个人知道这个秘密,他们是:希望之光,拉兹 夫人,和考尔。我和其他的朋友们一道,为解救以希利亚,与罪恶的霍达克进行着战斗!”

17. 选一个女 生说 :我将把你紧紧 地搂在怀中,吻你亿万次,像在赤道上面那样炽烈的吻。(拿破仑致约瑟芬)

18. 选一个男生 一边捶他的胸一边说: 你好讨厌哦

19. 躺在床上摆pose说 饭在锅里,我在床上。

20. 一人先用嘴吸住一纸牌,另一人用嘴从另一面将纸牌吸住移走;

21. 女生仰躺地上,男生撑在上面,做五下亻府臣卜扌掌;

22. 男生仰躺地上,女生撑在上面,坚持5秒钟;

23. 男生坐床上,女生躺床上,将头枕男生腿上,对视10秒;

24. 男生将女生逼角落,用"调情式"一手撑墙,两人深情对视10秒;

25. 男生单腿下 跪,女生伸手,男生亲女生手背;

26. 男生单腿下 跪,女生亲男生额头;

27. 男生抱起女生,保持5秒钟;

28. 男生把女生面 对面抱起来,女生用双腿夹住男生;

29. 对喝交杯酒;

30. 对喂花生米;

31. 跳舞转圈;

32. 女生踩男生脚 上跳舞;

33. 女生坐男生小 腿上,男生做仰卧起坐;

34. 拥抱;

35. 亲脸;

36. 对亲脖子;

37. 十指交扣握住 保持一轮;

38. 正面对着十指 交扣,深情对视,深情朗诵骆宾王的《鹅》

39. 情景剧:一男一女相遇,男生说:"你好,我姓锄名禾,你呢?"女生说:"我名叫当午。"男生女生同时说:"哦!原来是锄禾日当午啊!"

40. 站起來,大喊"我是超人,我要回家了!”;

41. 让一个女的想办法让某男兴奋起来;

42. 头顶簸箕,手 拿笤帚,边跳边唱道:我爱劳动,我爱卫生;

43. 两人面对面作搓澡状,屁股还要一扭一扭的,还要唱"洗刷刷,洗刷刷";

44. 学水兵月做动作,然后对一个人說: 我要代替月亮懲罰你!!

45. 男生摸自 己胸说“唉太小了”;

46. 找一男生把腿架他肩膀上让他捶腿;

47. 亲左数第二个 异性的额头;

48. 和左边第一个 异性换穿上衣;

49. 在厕所里唱歌, 让大家都能听到唱的是什么;

50. 说出京杭大运河的经过的中国五大水系;

51. 左手拉右耳,右手拉左耳,从桌子底下过;

52. 和右边第二个 异性,一个演水兵月,一个演超兽,然后水兵月要把超兽打倒;

53. 穿自己的外套表演 张倾城之“我脱、我穿、我再脱、我再穿”;

54. 露出肚皮,扭腰扭屁股,各扭3圈;

55. 和右边第一个异性关在厕所里等一轮游戏;

56. 用手纸当围巾,围脖子上持续一轮游戏;

57. 为右边第一个 男生脱衣服,由下一轮抽中的人再为他船上;

58. 任选两个男生一起摆芙蓉姐姐的S形;

59. 把右边第一个 异性横抱起来;

60. 慢慢地性感地 把上衣撩起到不能再撩起的位置;

61. 对窗外大喊“我好寂寞啊”;

需要室外环境配合篇:

1.

去那種排隊排很長的麥當勞...然後到輸的人的時候要點[魯肉飯一碗]...

通常店員都會說"不好意思喔我們沒有賣魯肉飯"

等店員說完這句話的時候...輸的人要說"天阿!!這家店怎麼這麼爛阿!

2.

攔一部計程車,

上車以後,司機問說去哪裡。

说『帶我去月球』...

3.

輸的人要去買一杯可樂

等店員問你要中杯還是大杯 說:我要D罩杯

4.

在路邊攔了一輛計程車 然後上車都不說話 然後5分鐘之後 開門下車

跟司機說

我上來吹冷氣的啦"

5.

邪恶的话语篇九
《译制片是艺术上的一种邪恶表现》

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安德烈·巴赞《九首歌》《单身情歌》《后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老男孩》致青春《嘀嗒》《朋友的酒》《摘下满天星》注意:(每首2分钟左右,一个旋律即可,不比重复)男生的歌女生的歌女权运动现代社会中,虽然妇女地位已经大大上升,与历史相比已取得飞跃的变化。男人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妻妾成群”,法律不允许,新的道德也会谴责。但是男人依旧占据优势,有人会利用这种优势肆无忌惮欺骗欺负女性。虽然我是一个男的,但是我很明确的要说:我支持女权运动。在一些不幸的事情中,对妇女给予声援。亮剑的方式已经不可取了,但是亮剑的精神永远不会磨灭。我们虽是旁观者4,却不是陌路人。剑客 唐·贾岛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妇女与经济》 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1860——1935)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名望,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及其天伦之乐、个人名声、闲情奇趣、油盐酱醋等等,一个女子要获得这一切,就得接受那小小的金戒指,嫁给男人。《自我之孤独》 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 (1892年发表)要保护女子使其免受狂风暴雨般的生活打击,这种说法是十足的嘲弄,因为生活的风暴对女子如同对男子一样,从四面八方袭击她们。由于男子受过训练,知道如何保护自已、如何去抗争、如何去征服,因此女子遭打击后结果更惨。《对妇女的偏见》 卡丽·查普曼·卡特(1859——1947)妇女运动的全部目的就是要推翻妇女有必要服服帖帖的观念,就是要教会妇女获得自尊,使他们不听命于人,教会男人充分理解平等,使他们不强求妇女服服帖帖。自我之孤独 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 (1892年发表)要保护女子使其免受狂风暴雨般的生活打击,这种说法是十足的嘲弄,因为生活的风暴对女子如同对男子一样,从四面八方袭击她们。由于男子受过训练,知道如何保护自已、如何去抗争、如何去征服,因此女子遭打击后结果更惨。妇女与经济 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1860——1935)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名望,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及其天伦之乐、个人名声、闲情奇趣、油盐酱醋等等,一个女子要获得这一切,就得接受那小小的金戒指,嫁给男人。对妇女的偏见 卡丽·查普曼·卡特(1859——1947)妇女运动的全部目的就是要推翻妇女有必要服服帖帖的观念,就是要教会妇女获得自尊,使他们不听命于人,教会男人充分理

解平等,使他们不强求妇女服服帖帖。人身的权利 玛格丽特·桑格(1883——1966)一个妇女不能称自己為自由人,除非她拥有和掌握自己的身体。在教课上,我对张老师是有意见的,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支持他。法律上没有流氓罪。侠义谁有不平事?为什么要忍受,一定要大声的说。决不能忍气吞声。运用名誉、事业、家庭等等威逼女性忍下恶气。2012年我姐离婚了,也是因为男方有第三者,我认为他是个人渣,这个人渣给了我姐一些补偿。面对我家里的指责,几乎不分辨,他的父母也感觉丢人保持沉默,也没有发动亲友来抹黑。“好聚好散”。我姐很不幸她有两个孩子。张宁老师很幸运她没有孩子,她很不幸碰到的不能叫人渣,太抬举了,就是个“渣”。译制片是艺术上的一种邪恶表现加入收藏2012-12-1 16:34:50在课堂上,一直强调:对话或语言,不是电影的构成元素。有同学觉得难以理解:离了对话,电影会是个什么样呢?虽然大多人不愿意承认对话不是电影的固有元素,始终捧着对话,生怕它受了什么委屈。但当你问他:既然对话不可缺,那对话在电影中应该怎么来用时,哑口无言的居多。必须明确一个原则:没有对话,电影照样存在。只不过需要再进一步说明的是:对话完全可以进入电影。但关键是:怎么进入电影?如何用?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专门讲译制片,但对我们理解对话的运用会有一些帮助:话语的现实主义特性是由下述事实决定的:它是表明人物身份的元素,就像人物的服装、肤色或一般气质一样,同时也是表明人物国籍的元素,因此,人物所说的话,以及他如何说,同他的社会和历史地位是必须相称的。因为话语是一种官能感觉,但也是人的音调。因此,译制片是艺术上的一种邪恶表现。雷诺阿喜欢说,那些搞译制片的人如果是生活在中世纪,那就得被杀死,因为他将某一个人的声音给了另一个人。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在意大利影片《罗戈和他的兄弟们》和《奇遇》的法语版中看到。将法国演员的对话配成意大利语还不算可怕,总比通过配音译制而使对话丧失其民族特色略胜一筹,在这方面,没有比意大利影片被译配成其他语言更令人可怕,惊呼是灾难一桩了,因为其他语言把构成意大利语——但丁语言的魅力的那种快速节奏和歌唱般的音调一概淹没了,且不说意大利人连说带手势的特点同比如说法语是格格不入的。尊重民族语言既是最初步的真诚表现,同时也是有无戏剧智慧的证明,让人物讲其民族语言实际上能大大增加故事的可信性,使许多场景渗透着一

种感人肺腑的象征主义效果。如《最后机会》中,难民们各自以民族语言,合唱《约克兄弟》;或者是一种冷嘲热讽,如在《钢铁是炼成的》中,一个德国军官以德语向拒绝干活的俄国铁路工人发表讲话中,其中有“文明”和“文化”等字眼,接着由那个陪他前来的白匪军官翻译,但他却仅限于以威胁的口吻说:“必须干活,不干就枪毙!”在《逃兵》中,不同的语言也给导演普多夫金提供机会去有力地发挥一场戏的戏剧性:1933年,当德国工人去苏联访问时,这个人向他的苏联同志承认,他把自己看成是逃兵,因为他想留下来,而不是回到德国去同希特勒作斗争。俄国人一开始不断以掌声打断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听懂的话语,随后,当他们看到了演说者的冲动和混乱情绪时,使渐渐不作声了。在《第三人》中也有类似效果:当哈莱.李姆的朋友和奥地利姑娘一起去找管家,不料客家已经被人谋害,但当他们来到大楼门口时,有一个孩子指着这个美国人反复说“谋杀”一词,此人一点不懂,但是,他感到了身边的群众掺杂着怀疑的好奇心正在增长,加上奥地利姑娘也不安,于是两人就不得有逃之夭夭。……都毫不犹豫地让德国人讲自己的语言,而这一简单的真诚表现却给他们的影片带来了一种难以替代的真实感。 ——摘自《电影语言》,法,马赛尔.马尔丹著,1977年。马尔丹对译制片的评价非常准确。他文中讲到的已经算是负责的处理了。倘若配音根本就不进入视觉所提供的空间,那简直就是糟糕透顶了,完全可以讲是糟蹋原片。实际上,即便是进入空间,当时人物的情绪、状态、讲话的口气和力度,就是本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来配,也会丧失原来具体情境下应有的的味道,更何况译制片是不可能让本人来译的。此外,如果原片对声音有一个整体上的设计,你一译制,可能就会破坏掉原有的那个统一完整的“织体”,这已经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了,而是美学上的问题了。有人会用“再创造”来掩盖译制对原片的创伤。不创造还好,一创造,更把原片的统一性、韵味给破坏殆尽。我们生长一个糟糕的影视环境中,对电影声音好像天生就失去了判别能力。这是很让人痛心的事。最近“金马奖”给了大陆一个影片最佳影片奖。声音整个听下来,水平一般,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整体上的设计,创造性地运用声音,更是谈不上了。所以,也不要迷信什么牛啊、马啊的奖,评委(特别是现在的)档次参差不齐,未必可以信任。

邪恶的话语篇十
《福柯_话语_概念之解码》

2009年3月

第33卷第2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March2加9Sciences)V01.33No.2

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

陶微希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话语理论家福柯在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话语”概念。他的“话语”概念是其

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随着其哲学思想的发展而逐步确立。首先,话语定位于以“异位”为开端的知识型

的空阀构型之中:其次,话语由实践性的陈述整体构成;最后,来源、阔断性和离散性成为话语的主要原

则。在此概念中,福柯反传统历史现、反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展现。

关键词:福柯;话语;空间;实践性;间断性

中图分类号:啪一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2一0044—05

众所周知,20世纪西方文论发生了重大的语言论转向,“话语”(discourse)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学术术语。话语可译为谈论、论述,来自拉丁语“discursus”,“discursus”从动词“discurrere”变化而来,在拉丁语里是“到处跑”的意思。话语理论家福柯在索绪尔语言和言语二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话语”概念。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确定的部分,是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规则,言语是个人说出的话。而在福柯的视域中,话语既不同于言语也不同于语言,同时又不能脱离言语和语言。“话语虽由符号组成,但话语所做的要比这些符号去指物来得更多。正是这个更多使得我们不能把话语归结为语言和言语,而我们正是要揭示和描述这个更多”。…叭‘话语”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概念,而更主要的是一个多元综合的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方式的实践概念,它具有自身的实践性,存在于立体的语境中,既随着语境变化又反作用于语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话语”而存在。与传统历史研究对于“话语”的意义和本质的强调不同,福柯的研究重点是“话语”的生成与作用。“话语”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贯穿于其考古学和系谱学的始终,“考古学是分析局部话语的适当方法,系谱学则是在描述这些局部话语的基础上使被解放的知识能够活跃起来的策略”。[2120J同时,话语又是一个随着福柯思想发展而逐步确立的概念,福柯并未给它以明确定义。那么,福柯的话语如何定位?如何构成?福柯的话语分析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以异位为开端的空间话语

话语作为一种存在,必然以时间与空间为坐标,如果说传统历史研究中以时间主线串联话语,那么福柯则是用空间构型组织话语,将自己的哲学贯彻在具体的历史话语的研究之中,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如在早期著作《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就得出了现代文明中的疯癫是作为被理性压迫的非理性的他者话语而存在的振聋发聩的结论。福柯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空间的时代,而非随着时间发展的时代,但福柯并没有因此否定时间,而是致力于在分布于时间中的话语之间确立一系列的空间关系,这些关系使话语呈现为彼此并置、对立、隐含的状态。

他提出“知识型”这一概念,用来确立话语的空间关系,它是一组制约着话语模式及其空间关系的匿名的历史规则,一种深层的经验系统规则,一种基础的文化代码,决定着不同时期的语言、观念和思维模式。福柯将西方自16世纪以来的历史划分为四种知识型:前古典知识型、古典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

收稿日期:2008—07—31作者简介:陶微希(1971一),女,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万方数据 

当代知识型。每一种知识型向另一种知识型的移动,话语都发生了新的配置组合,确立了新的空间关系,“就像转动万花筒并创造一种新图案”。[3]152

1.前古典的话语服从“相似律”,相似性确立了话语的模式与关系,引导着文本的注解与阐释,组织着符号的运作,使人类知晓许多可见物和不可见物。相似性通过四种方式运作:“适合”(1aconvenien-tia)、“仿效”(1’aemulatio)、“类推”(1’analogie)和“交感”(dessympathies)。“人们永远不能认识新事物,但认识相似的事物却是一个无穷的任务”。【41经由种种记号和符号,相似性的形式建立起来。探寻意义就是阐明相似性,探寻符号的规律就是去发现相似的事物,相似性因此成为确定事物存在以及事物得以联系的唯一方式。在相似性话语中,符号因其与某物的相似而构成价值,而不是因为符号自身而具有价值。

2.古典话语是具有表象功能的遵循秩序的符号体系,这时,相似性不再是知识的形式,而成为谬误的原因。培根和笛卡儿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对相似性原则进行了批判,“理性主义”成为古典知识型的新原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标志了相似性话语到表象性话语的转向,堂・吉诃德是一个“异化于相似性的人”,他到处寻找神所创造的世界的相似性,但到处碰壁。符号与相似性的协定已被打破,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似关系被秩序关系所取代,在词语、存在物和需求的领域内出现了普通语法、自然史和财富分析,以及所有的秩序科学。而语言——作为遵循秩序的符号系统,它的整个存在只位于它的表象作用中。“除了表象中,在语言所能布置的洞穴中以外,语言没有其他的处所,没有其他的价值”。[5]

3.现代话语以“人”为中心,所有的话语都围绕着人的生物本能、欲望和意志展开,这个转变始于法国作家萨德。萨德的作品《朱斯蒂娜》和《朱利埃特》以表象人的邪恶本能欲望冲破古典话语的界限。随着人的欲望的自觉,语言也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曾被表象作用占据的语言,自身的个性与位置得到了彰显,这时诞生了纯粹的文学话语。现代的文学话语有别于传统文学话语,它为自身划定界限,不是去表象而是只关注于自身。在现代话语中,文学话语越来越与观念的话语区分开来,自我封闭在一种彻底的不及物性里,成了对一种语言的单纯表现。

4.当代话语的核心是“人的死亡”,它怀疑以“人”为核心的意识,开始关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对现代知识型中的“人”发起了全面的出击。尼采作为现代话语与当代话语的过渡人物,宣告了上帝的死亡,由于“人”与“上帝”乃人类意识的造物,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归属关系,“上帝”死了,“人”将无所寄托,那么“人”的死亡会是必然之结果。于是,当代话语对以“人”为中心的现代话语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由上可见,福柯对于话语的论述是在四个知识型的空间中进行的,这四个空间分别在时间的背景中自成一体,保持着彼此的断裂,从相似性的话语到秩序的表象话语再到“人”的话语和反“人”的话语,福柯强调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而非如传统历史研究所做的那样,排斥差异,力求同一,把本身各异的话语强行纳入时间的轨道。

另外,福柯提出“异位”概念,作为不同的知识型在时间中的标记。首先,异位是文明社会中存在的真实空间,它们的存在标志着整个社会的特征;其次,异位既能以社会体制的形式存在,又能以实现了的乌托邦形式存在;最后,异位虽然反映出某种文明的整体特征,但事实上它只是局部的存在。异位的重要原则是“和时间的断裂相关联,异位向所谓的异时敞开了大门。异位是在人们处于某种与传统时间绝对的断裂时才开始完全起作用”。帕1在福柯的作品中,正是一系列的异位开启了异时,成为时间断裂处的标志,表征了某种知识型的特质。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西方现代知识型的异位——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圆形监狱表征了现代文明规训与惩罚的方式:它使被规训者持续不断地处于监察者的目光之下,并受到无限制的生活细节上的规训,是一种“不需要武器、肉体暴力和身体约束的监视系统。那里只有一道凝视的目光。那是一道监视的目光,在它的重压下,每个人最终都将使之彻底内在化到自己的心中,以至于自己成了自己的监视者,每个人于是就这样越过并针对自己行使着这种监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方案:权力连续不断地被行使着,而且只需为此付出极小的代价”。【3J303这种方式在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如军营、学校、家庭和工厂,虽然圆形监狱只是局部的存在,圆形监狱的特征却是其他社会空间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福柯目光之犀利与对西方现代文明之叛逆。

总之,福柯将话语从时间的轨道中解放出来,以异位作为时间的断裂点,在知识型的空间构架中对各种知识话语的生成与相互作用进行探究。他试图说明,知识话语本身并非从古至今一成不变,在不同45

万 方数据

的历史空间中,知识话语以不同的方式生成、存在、运作、纠结和变迁,并与诸多历史事件相缠绕而成就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历史时期,这无疑是对一以贯之的线性历史观的强烈反叛。

二、话语的构成

1.话语的原子——陈述:陈述是福柯进行方法论总结时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是构成话语的原子。福柯以否定的方法界定了陈述:首先,陈述不是命题,并非只有在命题存在的条件下才可能有陈述,同一命题可以有两种隶属于截然不同的话语群的决然不同的陈述。因为,陈述与命题不是同一维度的概念,命题属于推理,由逻辑规则支配,而陈述却在逻辑规则之外。其次,陈述不是句子,虽然在存在着句子的地方都存在着独立的陈述,但是陈述本身并不遵循句子的语言结构,用句子的语法特征确定陈述是不可能的,甚至在有些陈述存在的地方根本不存在句子。最后,陈述不是“言语行为”,实行动作的言语行为由陈述序列或者总和构成,例如誓言、请求、合同。言语行为经常需要不同的格式或者互相独立的句子,其中包括不同的陈述,因此,不可以用一个言语行为的标准确定不同的陈述;反过来,陈述的总和确定了言语行为本身。总之,陈述无法归位于语法、逻辑学或分析学的模式之下,陈述与句子、命题和言语行为并不具有相同的单位,由此它不受同样的标准约束。陈述不完全是语言的,也不完全是物质的,但对句子是否正确、命题是否合理、语言行为是否符合需要,陈述却是必不可少的。

2.陈述是一种功能:陈述不是一个结构,不是一个单位,它是一种从属于符号的功能。“这种功能把结构领域与可能单位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以具体内容在时空中把它们揭示出来”。…舛陈述功能的第一个特点:陈述与陈述所表达的东西与参照系相联系,参照系由关系的可能性和存在的规律构成。陈述功能的第二个特点:陈述主体是一个确定和空白的位置,可以由不同的个体填充,它标志着每一个作为陈述的表述的维度,具有保持句子与自身一致的可变性。陈述功能的第三个特点:它只能在联结范围存在的情况下运作。陈述存在于某一陈述范围内,陈述与陈述总是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区别,以彼此的存在为前提。陈述功能的第四个特点:陈述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存在,陈述由声音发出,由符号示出,在空间或记忆中留下印迹,它总是通过某种物质的某种深度被给定,物质性与陈述标志共同组成了陈述的内在特征。

3.陈述的整体——话语:话语是隶属于同一话语构成的陈述整体,它由有限的陈述在一定的条件中构成。陈述属于话语构成就像句子属于文本,不同的是,陈述与话语的构成具有共同的规律。与陈述是一种符号的功能,同时拥有语言性和物质性相呼应,话语是一种实践,是事件和事物相加的发言行为的系统的全部。

总而言之,陈述是构成话语的原子,话语是隶属于同一话语构成的实践性的陈述整体。陈述是一种从属于符号的功能,话语则是一种实践,是事件和事物相加的发言行为的系统的全部。

三、话语的原则

由于传统历史研究以时间主线串联话语,起源、连续性、总体性自然成为其重要主题,而福柯则是用空间构型组织话语,来源、间断性、离散性就成了其主要原则。

1.起源与来源l福柯在《尼采・谱系学・历史》一文中详细地阐释了尼采的谱系学,并在后期的工作中运用谱系学方法研究话语与权力。谱系学反对理想意义和无限目的论的元历史展开,试图超出单一的合目的性去发现事件的独特性,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来源(Herkunft,Enstchung)而非起源(Ur-sprung)。起源是传统历史学家关注的对象,建立在三个公设上:第一,起源中具有事物的本质,它是静止而具有同一性的形式。第二,起源是高贵的,一切事物在开端时都更珍贵、更本质。第三,起源是真理之所在,它是认知的先决,是先于一切实证知识的绝对回溯点。福柯反驳了这三个公设,指出正是系谱学通过对来源的研究祛除了起源的幻象。来源是一张有无数开端的繁复纠结的网,具有无数的偶然、差异、断裂,指示着“出现”——事物涌现的那一刻。“谱系学作为来源分析,处在肉体和历史的环接上。它展现肉体,肉体总打着历史的印记;它展现历史,历史破坏着肉体”,它“揭示权力的活动,相互斗争的方式,与环境相对抗的搏斗,以及为避免退化获得新生所作的努力——自我分化”。[_刊福柯将谱系学的历史称作“实际”历史,与传统历史相对。传统历史设定超历史的视点,将目光投向远处,它是以人类精46

万方数据 

神为主体的和谐的自我封闭体系,而“实际”历史则坦然地选择一种谱系学维度,它拒斥本质、恒定、连续,是顺应权力斗争的独特性与偶然性的开放系统,它将目光投向切近,关注着肉体、能量、野蛮、纷乱,目的是为了从切近中抽身再从原初把握。

2.连续性与间断性:连续性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康德即在《逻辑学讲义》中说:“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按照规律发生的……一般说来,整个自然界无非是现象依据规律的联系,什么地方也没有杂乱无章的东西。”¨o而福柯则将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间断性。每年发行几十万册的《小拉鲁斯词典》在《词与物》发表之后给福柯的定位是:“关于不连续性的历史哲学的创始人。”福柯对此表示异议:“把不连续性思想同《词与物》联系起来,的确已经成为一个公式。尽管如此,这本书讲的恰好相反。……我试图根据这种明显的不连续性提出疑问:这种不连续性是不是真的不连续性?或者确切地说,从一种知识类型过渡到另一种知识类型需要什么样的转变?我认为这根本不是宣告历史的不连续性,相反,这是把不连续性作为问题,特别是作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因此,我的做法与‘不连续性哲学’背道而驰。然而,由于这本书确实难懂,而且人们最容易留下印象的是关于表面上不连续性的描述。所以许多读者浅尝辄止。他们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全部工作恰恰在于从这种表面的不连续性出发,力图用某种方式来消除它。”【2]174由于福柯自己的表述与外界的评价有很大差异,因此引起学者们的争论。国内学者的看法也很不一致。于奇智认为福柯是想用间断性说明知识型之间的非连续转换;191莫伟民认为福柯是为了解构传统哲学家的历史神话;¨叫杨大春认为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实质上都是在关注话语来源的多样性与变迁,而不是有无断裂。¨刈福柯对于历史不连续性的研究并非始于《词与物》,从《疯癫与文明》开始,福柯就一直关注着历史的不连续性的问题,只是不如《词与物》中明确清晰。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已将文艺复兴、古典、现代作为间断性的空间并分别加以细节性研究,每个空间都是为以前一空间的话语为基础进行重组而不同于前一空间的独特空间而存在,似断还续的时间在不同空间的同异关系中显现出来。福柯的工作并非为了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而是为了强调自己是以历史的表面的非连续性作为工作起点,把它“问题化”,试图找出非连续性是否真的存在,了解断裂的真实状况及条件。但正如福柯后来所承认的,在《词与物》中他描述了知识话语的间断性却未找出其存在的具体条件,因此给人留下了“不连续性哲学”的印象而忽视了他进一步的目的。

3.总体性和离散性:“总体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往往与秩序、和谐、共识、一致、共存等观念相联系,而与异化、破碎、混乱、冲突、断裂、疏离等观念相反。后现代理论认为总体性已经过时,我们的时代以及我们的理论将成为离散性的,其经典著作《反俄狄浦斯》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客体支离破碎的时代,那些构筑世界的砖块业已瓦解,我们不再相信有什么曾经一度存在过的原始总体性,也不相信未来的某个时刻有一种终极总体性在等着我们。后现代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德勒兹认为:“理论并不要求总体化,它只是一种实现繁多化的工具,并且还将其自身繁多化……总体化是权力的本性……而理论从其本质上讲是反对权力的。”【l引福柯的思想是后现代性的,他认为“普世知识分子”(theuniversalintel—lectual)已经过时,他们的总体性理论只能提供单一的视角,虽然具有理论价值,能为局部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但从实践意义上说,他们通过构造抽象概念体系来描绘历史的演化,在构成了连续的总体性的历史的同时,遮蔽了话语复杂的相互关系、分散变化的多元性、个别化的话语系列、各种不能被还原为某种单一规律模式、统一体或纵向体系的事物。而现在需要的不是统治性哲学,因而也不需要普世知识分子,而是需要“特定知识分子”(thespecificintellectual),在某个特定领域工作的知识分子只能从一个特定的、微观的视角进行局部的研究,这样不同领域的研究就会汇合成多视角的、多元知识式的结果,才有可能接近复杂的现实,才有可能推翻统治性话语,使居于从属地位的推论性话语得到解放并开始发挥作用。福柯自己的研究正是对局部话语的视角主义(perspectinism)研究。在福柯眼中,知识作为话语的典型体系,是一种复杂的现实,因此必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因此,福柯将知识话语及非话语机制作为对象,进行一种离散性的而非总体性的研究,以期把握话语本身的复杂性。用福柯自己的话说,“所谓‘考古学’,我希望指的不是一个学说,而是一个研究领域”。【l副

可见,福柯关注着来源而非起源,以间断性、离散性作为话语的运作原则。

综上所述,福柯的“话语”概念是指在空间构型之中,以来源、间断性和离散性为运作原则的实践性的陈述整体。作为话语理论家,福柯反传统历史观、反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在此核心概念中得到了充分47

万 方数据

展现。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高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97.

[5][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05.

[6][法]米歇尔・福柯.不同的空间[M]∥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

[7][法]米歇尔・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学[M]∥杜小真.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53.[8][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

[9]于奇智.试论福柯的“人文科学考古学”[J].哲学研究,1998(3):62—68.

[10]莫伟民.论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J].复旦学报,2001(3):76—82.

[11]杨大春.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Y.-至Jl后结构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62—165.[12](美]道格拉斯・凯而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98.[13]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6.

DecodingFoucault’SConceptof“Discourse”

TAOHIli一嫡

(ChineseDepartment,HuainanNormalUniversity,Huainan,Anhui232001)

Abstract:Foucauhputforwardtheconceptofdiscourse

AshisphilosophygraduaHyevolves,discourseisestablishedonthebasisofSaussure’Sstructurallinguistics.coreastheconcept.First,discourseisbasedonthespatialconfigurationofepistemethattakeheterotopiasastheoutset.Second,discourseiscomposedofpracticalstatement.Third,source,discontinuityanddiscreteness

ceptarethefundamentalsofdiscourse.Thecon.ofdiscoursefullyrevealsFoucauh’Santi-traditionalhistoricalconceptionandrejectionofwesternmoderncivilization.

Keywords:Foucauh;discourse;space;practical;discontinuity责任编校:刘云

万方数据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