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孔子求教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8    阅读:

孔子求教篇一
《孔子求教》

孔子求教 孔子学琴

秦始皇拜荆条 张良拜师

汉明帝与太子少傅 郑玄求师

徐遵明尊师好学 韩愈陪直讲吃饭 周武帝乞言求教 黄庭坚尊师 程门立雪

谢良佐去矜尊师 董潭拜晚辈为师 乾隆教子尊师 郑板桥写联赠师 长城砖赠师

为乡村教师写“教泽碑”

毛泽东不忘师恩 毛泽东给老师祝寿 毛泽东给老师敬酒 毛泽东给老师送热水瓶

刘少奇请客 周恩来尊师

周恩来不忘师恩 朱德去拜望刘老师 朱德给老师让座 彭德怀带头尊师 部长拜师求学 韦拔群不忘恩师 陈毅送米 古柏救师

彭雪枫尊师故事二则

聂荣臻教人巧算帐 谢觉哉教子尊师 张鼎丞的家教

华罗庚和他的老师王维克

王亚南爱师爱生 吴晗和他的启蒙老师

杨振宁和他的导师 陈景润尊师故事三则

侯振挺给老师送礼物

胡耀邦和他的老师 柳青为教师改稿 张乐平冒雨访师 大师尊师 鲜花与吻

“这是我最大的光荣”

“他永远是我的老师”

“您永远是我最崇敬的老师”

发扬老师的优秀品德

“该是我向您学习” 金日成不忘中国的启蒙老师

三、爱生篇

我愿使少年都得到关怀教养

因人而教 子路成才 三赞学生 坚信不疑

孟子与公孙丑 墨子教生 成连教琴 薛谭学歌 陶渊明授学 王裒爱生

周弘正敬重超过自己的学生

善教的许衡 汤显祖办学 应扌为谦爱顽童 蔡元培尊师爱生 马君武校长与学生 “教师要负学问的责任”

挑粪校长――陶行知 有趣的“文化早餐” 陶行知答疑

“孩子是我的一字师”

陶行知的“歌诀” 为人师表的李大钊 寺庙办学 鲁迅教生物课 鲁迅查房 徐特立代课

徐特立校长与学生同住

“诗教” 苏区办学 徐老善喻 盘膝坐地照相

“毛主席是我的终身之师”

老师作联赞学生 毛泽东写对联 师生情长

“随时进化,不主故常”

肖楚女照镜子 向警予走乡“请学” 徐锡麟教生防近视 张伯苓戒烟 一件长布衫

一丝不苟的刘仙洲 朱自清为学生写《级歌》

宋庆龄校长育才又育德

郭沫若写校牌 “让学生超过我” “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欢迎学生提问题 “老师是最伟大的母亲”

我们碰上了好老师 “你就像我的妈妈一样”

斯霞的家访

“不应滥用物质奖励”

老师使拉马克走上了科学之路

霍普金斯慧眼识才 赫胥黎的口头禅 巴尔扎克的老师 “我一直铭记不忘” 莫泊桑和他的老师 一滴水

让孩子首先尊重家长

给学生上“思维课” “要爱你的妈妈” 马卡连柯和《教育诗》

照片

“差等生”变成优等生

“给我的胜利了的学生”

第一位女数学博士的诞生

托尔斯泰与《识字课本》

列宁的父亲批作文 “你是我的学生了” 米丘林和偷果子的小孩

“您胜利了”

“真没想到我的学生能当总统”

孔子求教篇二
《孔子求教于老子的史料故事》

有个孔子求教于老子的史料故事:

年轻的孔子曾来到东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学问。

彼此一番见面礼仪之后,老子突然张开了自己的嘴让孔子看,然后问道:“你能看得见我的牙齿吗?”

孔子感觉很是奇怪,先生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于是据实回答:“您的牙齿,已经全都掉光了。”

老子接着又问:“那么我的舌头呢?你看它还在我嘴里吗?”

孔子立即回答说:“它还在您的嘴里。完好无损。”

于是,老子不慌不忙地说出一个道理:“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老是与各种食物咬来碰去,还自己跟自己咬来碰去,因此时间长了就掉光了。可是,舌头不同。舌头柔软,虽然常常在牙齿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挤过来挤过去的,但始终都只是默默地品味儿,不参与牙齿跟食物任何一方的磕碰争斗;最终,食物碎了,牙齿掉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损地伴随人的生命直到终点……”

孔子恍然大悟。老子这是在用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做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个“弱柔生存”、“不偏不倚”的道理……

道家开山鼻祖、古代大思想家老子和儒家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子都是历史名人,均出自儒家门下;有资料称,老子比孔子大二三十岁。显然,老子该为长者。

时政频道>国内

汉代画像石现"滑板车"

网友:到处是穿越者(图)

2014-05-02 14:53 来源:西部网

现在儿童玩的滑板车,古代的同龄人也有类似的。

“滑板车”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本是上班族发明的代步工具,但传入中国后,却迅速成为深受儿童们喜爱的玩具。

近日,当网友“六六他娘”带着儿子去碑林参观时,在一块东汉画像石上,也发现了一件“滑板车”,从时间上看,要比德国人发明早了近两千年。

古代到处都是穿越者

画像石中,一名儿童手推“滑板车”,站在两个大人之间抬头仰望。“六六他娘”在微博中称儿子当时非常兴奋,大叫“这个东西我也有”。 在一个小时之内,这条微博阅读量便突破了两万,并被网友们热议。 “史上最著名”儿童也玩它

这件画像石出土于陕北绥德,描绘的是孔子长途跋涉来到洛阳,向老子求学的场景。右侧的孔子手执“大雁”,屈身向老子行拜师礼。据《庄子》记载,在这次会面后,孔子感慨要不是老子启蒙,到现在自己还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呢。(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而站在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儿童,名叫项橐(tuó),是春秋时代闻名的神童。据史书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被项橐用泥沙修筑的“城墙”挡住了去路。孔子问他何不避车,项橐回答说只闻车避城,未闻城避车。后来项橐又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子却回答不出来。于是有《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之句,所以他也被戏称为“史上最著名”儿童。

而他手中的“滑板车”,根据嵇康《高士传》的记载,被称为“蒲车”,是东汉时代流行的玩具。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可以用来代步,但车轮滚动还是能给当时的儿童带来愉悦。

孔子求教篇三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

关键字:要求 孔子 思想 教师 学生 好学 学习 教育 教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记载孔子生平事迹的《论语》一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章。该书是孔子的弟子在其死后根据他平时的讲话记录整理而成的。孔子大约从二十岁就开始从事“循循善诱”和“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都包含在《论语》里。所以《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好的、最原始的、最权威的材料。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宝贵遗产。所以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对学生的要求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非常多,这证明了其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重视,具体可分为几个部分:

首先孔子强调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这在其对宰予,冉求,颜回三名弟子的评价中可得到充分的验证。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篇》)这三则材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视的。冉求在学习上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时,孔子告诉他,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走到中途而力尽而止,现在你不是因“力不足”,而是固步自封自动停止前进。这就是勉励冉求端正学习态度,宰予虽伶牙利齿,天赋较好,但却无疾而昼寝,不好好学习,不注意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令孔子极为反感斥其为“朽木”;颜回虽反应不快,老师讲的道理要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才能明白,但孔子却很欣赏他对学习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态度。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积累知识,才能在成就上超越前人。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端正学习态度与明白学习的意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学生子夏亦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子张篇》)就可以成为有仁德的人。总的来说,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才能使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这种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的妙处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教学有重要借鉴作用。

其次,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当时就是要学生在诗、书、礼、御、乐、射等方面都加强学习。在孔子的熏陶下,许多弟子都是全面发展的,如颜渊、子夏等。孔子主张学生要通过《诗》,“乐”来培养他们自身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兴”,就是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所谓“观”,就是使

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是可以讽刺或批评在上者的不良倾向,这些就是以诗教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他听《武》,说它“尽美而未尽善”;而听《韶》则称其“尽美尽善”。他相信音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对善的陶冶。因此,学生想全面发展,“诗”与“乐”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要求学生重视道德教育达到促进真善美的合一。这就要做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篇》)此外还要求学生

“非礼勿视、非礼勿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已成为一种自然趋势。知识结构单一化的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承担建设社会的重任。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有丰富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但我们必须看到,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存在不少错误和缺点。如孔子只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不重视生产实践。弟子樊迟请教园艺,他却骂他“小人哉”,这就抑制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加以辨别。

再次,要求学生好学。孔子认为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篇》)但这些只是一个学习者拥有的先天条件。孔子强调知识的获取靠的是后天的不断努力,学生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这就证明其先天条件并不是“上智”,但他好学,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他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自主学习。因此他赞赏的学生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则亡也”。(《先进篇》)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极坦诚地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公冶长篇》)可见,孔子非常注重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有好学的精神就会“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飞焉。”孔子曾赞扬弟子颜回以学为乐,说:“贤哉曰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孔子也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及其弟子“弹琴”、“鼓瑟”、“弦歌”的记载比比皆是。因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这形象地说明好学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 但怎样才能做到好学呢?《论语》中有明确的答复。首先是要做到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时,得到新的体会,再“学而时习之”。学生子夏对此有较深的体会,他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就是每天要增长新的知识,每月又不要忘记所学到的技能,便称得上是好学了。其次要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孔子看来“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但这种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以某一方面为重的,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前人,即一味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一味思考,却不读书就危险了。孔子亦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好学也”。这不是把吸收作为思考的前提,而是吸收中就应包含思考,即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他又说“不日好之何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卫灵公篇》)孔

子的学生子夏对学思的关系深有体会,说:“博学而笃志,却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完美地实践孔子的要求。孔子在认识和处理学与思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强调学思一致。他意识到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接受前人的知识为主,以间接经验为主。这是难得可贵的,他是运用辩证法来解决教学中各种矛盾并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第一人。我们也要看到他在学习前人的思想结晶时,明确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篇》)过分强调在旧基础上发展,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存在缺乏创新的一面。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时要加以注意。

二、对老师的要求

《论语》中有关教学的言论极多,表明了孔子对于教师的要求甚高,而其中的许多要求对今天的教师依然有指导作用。本文把孔子对老师的要求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孔子要求教师承认教育对象有差别的事实,进而要求教师悉心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逐个了解学生的品格、智力、才干等。在孔子看来所谓学生并不只是受教育者,而是一个能与传道者结合在一起的实体。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即在真理面前,老师不应让学生屈服于自己。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做到不完全凭借人为的规定来判断师生的名分。他更加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为政篇》)。孔子对学生主体地位如此重视,如此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当时等级深严的社会是难得可贵的。孔子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使他能够获得学生的尊敬。由于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主体,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常慎重。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患,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思义。”(《季氏篇》)孔子认为这“九思”对教师非常重要,只有遵守了才能慎言、慎行,做到充分重视学生。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即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这是孔子在智力上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是有差异的。他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授教时就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这在孔子与子贡的谈话中可得知。子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篇》)颜渊能“闻一知十”,端木赐只能“闻一知二”,此外“闵子待侧,喑喑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先进篇》)这些都是孔子在教学时发现的。孔子认为只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培养学生的最佳方法。孔子这种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是今天我们在教育上所提倡的,只要我们克服其教育思想中的弊端,就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地。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孔子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才可以做到“诲人不倦”。他刻苦看书以至“韦编三绝”,为学“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史记

孔子世家》)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要对自身的学识有充分的认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即是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学习。孔子对自己的知识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孔子对教师学识

的认识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论语》中,对教师的要求集中在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何于我哉?”(《述而篇》)就是说把所见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是孔子对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孔子要求学生好学乐学,自己就“好古敏求”,“学而不厌”;他要求学生“不耻下问”,自己就“每事问”,虚求教;他要求学生确立志向,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身为教师,孔子始终保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篇》)的忧患意识。这种以身作则的学习精神,使他发出了“朝闻道,夕死矣”(《里仁篇》)的感叹,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早晨知道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孔子这种学习精神给他的学生带来极强的震撼力,颜渊经常感叹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赡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篇》)就充分说明了孔子这种以身作则,不断追求进步的学习精神使学生不敢丝毫放松,也使到孔子的学识能够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更新,成为一个优秀的传业授道者。这种教育思想正是一名教师所必需拥有的,在他所处的时代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不简单的。 再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最大限度的知识。孔子创造的教学方法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论语》中就有很多教学方法方面的言论。例如及时启发,孔子认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应该根据学生思维的开展及时进行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即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就不要再教他了。此外孔子亦说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又说:“言之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篇》)孔子这些言论就是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思考的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如因材施教,孔子在进行授教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阐述因材施教的最好理念。如循环渐进法,子贡问孔子:“何为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在启发子贡的基础上,逐步开启他,孔子告诉他,首先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其次应该“宗族称孝 ,乡党称弟

”,再次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孔子认为培养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需要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此外还有善于适时评价、学思一致等教学方法也是具有独到之处的。相传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在《论语》的记载中,可证明为孔子学生的有三十多人,后来许多学生都成为政治、文化上有影响的人物,这个客观事实说明了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因此,本文认为孔子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上总结出的一些可贵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三、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孔子认为教学就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做到师生和谐相处才能达到教学交融,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生之间做到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孔子认为知识是学无止境的,他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即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必让步。作为教师不要高高在上,他说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篇》)就是要教师放下架子,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才使他们的师生关系非

常融洽,也就达到了共同促进。例如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逐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不愚”

(《为政篇》)这就是他从弟子颜回身上学到勤思的妙处。再如子夏想知道《诗经 卫风

硕人》中诗句的含义,他问得很有深度,对孔子有很大的启发,孔子没有隐瞒自己在这方面的薄弱,而是对子夏说:“你能举一反三,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即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绘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等言《诗》已矣。”(《八佾篇》)这就是互教带来的共同促进。孔子能承认比他小四十四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帮助,说明他确实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实践了其教育思想。孔子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说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抱着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思想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修养从而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孔子这种可贵的教育思想,我们应予以肯定并加以吸收。 其次,提倡坦诚相待,真诚相交。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近也。”(《述而篇》)又例如他对子颜曰:“存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即“用之则行,言之则藏,惟我寸尔有是夫。”(《述而篇》)这已不像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学生“伯牛有病,子问之,自犏执其手,”感叹说:“之之,命夫矣!斯人也而有斯疫也。”(《雍也篇》)又如颜曰死,孔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为恸而谁为?”(《先进篇》)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孔子对学生坦诚相对,真诚交往。所以学生对孔子更是倍加尊敬。有人毁谤孔,子贡就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张篇》)而这就是师生坦诚相对的表现。对孔子在言行上出现的错误,学生也能指出,这使到孔子在弟子中间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篇》)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使弟子对孔子真诚交往,不离不弃,师生之间能够融洽相处教学相长,同时也成就了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至圣先师”的地位。

综上所述,《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言论虽分布在各章里,但将它们归纳出来,能清晰地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教育思想,在古代漫长的年代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孔子只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不重视生产实践,缺乏创新,只侧重个人道德层面的提高,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所谓的“君子”,但这种“君子”是当时剥削阶级的维护者。所以任何夸大或美化孔子的贡献是不对的,但无视他的成绩也是错误的。因为孔子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方面,让其在新世纪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华孔子研究所编.孔子研究论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匡亚明.孔子评传[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1985.

[3].王兴.论语.仁者的教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孔子求教篇四
《国学六法2015最新参考答案》

1、“仁”应该从( )开始。

A、对大众的爱 B、对孩子的爱

C、对父母的孝 D、对朋友的爱

2、老子的儒道生命观是( )。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舍生取义

C、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D、长生久

3、“水的哲学和婴儿哲学”这两个哲学用来论证老子所说的哪个思想( )。

A、知足常乐 B、大智若愚

C、柔弱胜刚强 D、大巧若拙

4、禅的本身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一种( )。

A、是一种生活方式

B、是一种积极人生

C、是一种热爱生活 D、是一种佛家修行

5、“舍生取义”是( )儒道生命观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6、禅是指佛家的一个术语,那么佛家把人的修行称之为( )。

A、彼岸 B、禅宗

C、参禅 D、智慧

7、墨子一直主张的伟大和平斗士是指( )。

A、战斗 B、斗法

C、战争 D、非攻

1、老子思想的政治家等级有( )。

A、太上

B、亲而誉之

C、畏之

D、悔之

2、墨子对社会伟大的抱负与责任是指( )。

A、仁人之事者

B、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C、胸怀天下

D、除天下之害

3、属于国学的六大家的有(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五四时期对孝道的批判主要是想解决的问题是( )。

A、提倡个性解放

B、冲破家族压迫

C、推翻专制压迫

D、提供政治解放

5、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的原则是(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富之教之,先富后教

C、吾十有五而支于学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 )是老子的传奇。

A、子中之子

B、孔子求教、老子化胡

C、水墨画

D、世界级大哲学家

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大众的幸福。

2、孔子提出的“富之教之”是富在前,教在后,先富后教,决不能颠倒。

3、禅清心就是要培育五种心灵境界,它们是慈悲心、平常心、清净心、自由心、自然心。

4、不因季节而更替,不因名利而沉寂的是朋友之爱。

5、治理国家,首先应该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是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有可能、有资格对他们进行教化。

6、道家精神,儒家事业,心灵防火墙是知足之足,常足矣。

7、墨子的廉爱是有差别的爱一切人。

孔子求教篇五
《浅析孔子教与学的思想[1]》

L.驴I

sy吼emAndso哟ty

2OO

i▲笨J占缸会

9.7(下)

浅析孔子教与学的思想

丁华平王睿周怡

摘要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教育

上的成就和关于教与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一直为人们所称颂.疆论话》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通过《《论语》,可

以发现并学习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建的卓有成效的关于教育、学习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影响极为深远。这其中,孔予关于教育、治学的观点更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和学习。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师生言行辑录整理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内有许多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行。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建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学习的原则和方法,这在<论语》中有充分的体现。以下我们从孔子的教育原则和孔子提倡的治学态度与方法这两个方面来浅析孔子的教与学的思

想。

一、孔子的教育原则

(一)关于德育

孔子所谓的“学”,本身即包含道德修养和完善品质的含义在内。“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德育在孔予教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见,孔子是将品德教育列于首位的。的确,德育在造就人才中是必不可少的,有着重大的

意义。

(二)关于学与行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

(三)关于教育的方法

1.因材施教的方法。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大量的对学生的评论。他分析弟子的情况时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并对其优劣加以评判,如“由也果(仲由果敢决断),赐也达(端木赐通情达理),求也艺(冉求多才)”:“柴也愚(高柴愚笨),参也鲁(曾参迟钝)。师也辟(颛孙师偏激),由也嚷(仲由鲁莽)”等等。

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孔子扬长避短,因人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各自的才能,克服自己的不足。如《先进》中记载,子路和冉有『口J孔子,是不是懂得了道理就应马上去施行。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的回答则是:“闻斯行之。”同样问题,却迥然回答。这是孔子根据子路有“兼人”(好胜过人)的弱点。要引其“退之”;而冉有有“退”(畏缩不前)的毛病,故促其“进之”。

2.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如《八佾》中记载,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索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即作画须

先有素洁的粉底)子夏于是意识到了“礼后乎?”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不是简单的道德灌输,而是借助具体形象

作者简介:丁华平.王睿,周怡,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万方数据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7・343-0l

的结论。孔子启发诱导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提问,或讨论,或评品3.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子日:“不愤明白而不得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二、孔子提倡的治学态度与方法

(一)强调学习要有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知学、好学、乐学。并认为有兴趣并乐在其中的学习才是最好的。

(二)关于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孔子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那具体到学习态度、方法上,‘论语》中谈到:

1.要虚心求教。他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教导学生们应当学无常师,应该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在学习过程巾要做到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主张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要把学习、积累知识与钻研思考统一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

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孔子的弟子冉求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学习最忌一曝十寒,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

就。

‘论语》中反映出来的孔子的教育、治学的思想。对于现在的学习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孔子的教育、治学的思

想,会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f】J杨伯峻.论爵译注.中华书局.]980.

【2】厦亚明.孔F评传.南京丈学出版址.1990f3l束熹.四书章句集洼.中华书局1983.14】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

343

的作画来启发学生,从而让子夏主动地思考“礼”与“仁”的关系,领会到“礼”必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得出“礼后乎”人物、事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使其“闻一以知十”。

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他想求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更多的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是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

么孔子是如何“敏”?怎样“求”呢?可以发现,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疑思问。”“每事问。”即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孔子要求只要看见别人有一技之长就必须要虚心请教,要“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孔子求教篇六
《孔子形象》

孔子形象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国魂”称号较之“素王”似乎更加崇高,并且难以超越。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这是说孔子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空前绝后。康、梁显然是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孔子思想,只讨论孔子的历史形象,问题就显得简单一些。 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庄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

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圣人吗?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哪个事理会不得?”但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讽刺。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矮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现在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稍后,刘向《说苑·建本》指出:“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明确指出《春秋》是统治者必修的教科书。这样看来,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

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把孔子从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古微书》卷二十五中的一则神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鲁国有个人出海而迷失方向,后来在海上遇到孔子。孔子给他一条手杖,“令闭目乘之归”。此人像哈利·波特似地骑在手杖上飞回鲁国,并向鲁王转告孔子的告

诫:不久有外敌入侵,应趁早高筑城墙。后来齐国军队兵临城下,但无功而返。

第五种形象是“僵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丰富多彩,何尝“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呢?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倡“君子不器”,意即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集合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

然而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清代大学者戴震对于理学家的观点严加抨击:“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应该说,孔子这种被“僵化”的形象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近代以来,孔子思想受到攻击,孔子形象受到“丑化”,皆与此不无关系。

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晚清康有为搞“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托古改制”呢?康有为认为孔子以“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意思是说: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康有为想要变法,挽

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对的是一大帮清王朝旧制度的维护者,他只能抬出一个经过改造后的“维新化”的孔子形象与之抗衡。

康有为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中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按照康有为的解释,孔子之道的作用是“与时进化”,这无非是说孔子思想的本质是要不断改革,不断维新,否则怎么能跟随时代一起“进化”呢?康有为在这里再次强化了孔子与时俱进的色彩,塑造了一个“维新化”的孔子形象。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的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这是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后来,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儒家之主张,徒令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使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矣”。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说“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这些批判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情绪化、夸张化的言论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

孔子求教篇七
《历史人物介绍---孔子》

转载自 远伯群体 新浪博客

历史人物介绍----孔子

“玉灵儿”推荐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他的祖先是宋国 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禾)。叔

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 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 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 “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打败了宋国。他的先祖 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 一个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 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躬 而受,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而受。走路时 顺墙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 口度日。’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 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 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长大之后,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 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 生长得很好。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为了宣传自己 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 游列国,奔走游说。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 一样。

在鲁国时,孔子曾去周学礼。孔子从周回到鲁国后,跟从他学习 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 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 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时候,晋平公淫乱无道,六卿把持国政,不断出兵攻打东边 的侯国;楚灵王军队强大,也时常侵犯中原各国;齐是大国又靠 近鲁国。鲁国既小又弱,归附楚国就惹怒晋国;归附晋国就招致 楚国来讨伐;对于齐国如果奉事不周到,齐国的军队就侵犯鲁国。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 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 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 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 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

子。”景公听了后说:“对极了!假如国君不像个国君,臣子不 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即使有很多的粮 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 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 了很高兴,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这 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 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隆 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 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相继下世以后, 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长时间了。

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小步 快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 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不是引导 老百姓的好办法。”之后,齐景公虽然很有礼貌的接见孔子,可 不再问起有关礼的问题了。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孔子,孔子 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 ”孔子于是就离开了齐国,返回了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鲁定公继位。后来鲁国出现了大臣专权的局 面。孔子不愿意再继续做官了,就回到家中,专心研究整理《诗》 、《书》、《礼》、《乐》这些典籍,而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有的甚至来自远方,无不虚心向孔子求教。

几年后,鲁定公又任命孔子做了中都长官,一年后,各地都效法 他的治理办法。孔子便由中都长官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为 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前500)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并约定在夹谷 会晤。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的前去赴约。孔子以大 司寇的身份,兼办会晤典礼事宜,他对定公说:“我听说办理外 交必须要有武装准备,办理武事也必须有外交配合。从前诸侯出 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带齐必要的官员随从。请求您安排左、右 司马一起去。”定公说:“好的。”就带了左、右司马一道去。

定公在夹谷与齐侯相会。在那里修筑了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 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双方用国君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 彼此馈赠应酬的仪式行过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快步上前请示说: “请开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齐景公说:“好的。”于是齐 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有的头戴羽冠,射披皮衣,有的手执矛、 戟、剑、楯等武器也跟着上台了,喧闹着一涌而上。孔子见状赶 忙跑过来,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 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 ”主管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左右看看晏婴与齐景公 的眼色。齐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叫乐队退了下去。过了一会儿,

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跑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乐曲”。景公说: “好的。”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 了。孔子看了又急忙跑过来说:“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 罪当杀!请命令主事官员去执行!”于是主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 以腰斩。齐景公大为恐惧,知道自己在道理上不如他,回国之后 很是惶恐,对他的大臣们说:“鲁国是用君子的道理来辅佐他们 的国君,而你们却仅拿夷狄的办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国国君, 这该怎么办呢?”主管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 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花言巧语来谢 罪。您如果痛心,就用具体行动来表示道歉吧。”于是齐景公就 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 道歉并悔过。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实理最高 行政官职务。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 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 各国人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 意的照顾。

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害怕了起来,担心鲁国强大起来会称霸, 便送给鲁国国君美女,使其不理国家政事。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到了卫国,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中。

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 “俸米二千石。”卫国也照样给了他俸米二千石。过了不多久, 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 孔子害怕在这里获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先到了曹国,又到了宋国,并与弟子们在大树下 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 得离开这个地方。孔子到了陈国,寄住在司城贞子家里。孔子在 陈国居住了三年,正好遇上晋国、楚国争霸,两国轮番攻打陈国。 于是孔子就离开了陈国。

经过卫国时,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亲自赶到郊外迎接。但卫灵 公年纪老了,懒得处理政务,也不起用孔子。孔子长叹了一声说: “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见成效。”

孔子曾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 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 但还没有熟练的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 “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 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 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

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 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 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 师襄子恭敬的离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 是《文王操》呀”。

孔子既然得不到卫国的重用,打算西游去见晋国的赵简子。到了 黄河边,听到窦鸣犊、舜华被杀的消息。就面对着黄河发出了感 慨:“壮美啊黄河水,浩浩荡荡多么盛大,我所以不能渡过黄河, 也是命运的安排吧!”子贡赶上前去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窦鸣犊、舜华两个人,都是晋国有才德的大夫。当赵简子还没 有得志的时候,是依靠这两个人才得以从政的;等到他得志了, 却杀了他们来执掌政权。我听说过,一个地方剖腹取胎杀害幼兽, 麒麟就不来到它的郊野,排干了池塘水抓鱼,那么龙就不调合阴 阳来兴雨了,倾覆鸟巢毁坏鸟卵,凤凰就不愿来这里飞翔。这是 为什么呢?君子忌讳伤害他的同类。那些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 且知道避开,何况是我孔丘呢!”于是便回到老家休息,创作了 《陬操》琴曲来哀掉窦鸣犊、舜华两们贤人。随后又回到卫国。 不久又去了陈国。

这一年夏天,鲁桓公、釐公的庙堂起火烧了起来。孔子在陈国听 到了这个消息,就说:“火灾一定在桓公、釐公的庙堂吧?”不 久证实,果然如他所言。

这年秋天,鲁国重臣季桓子病重乘着辇车望见鲁城,感慨的长叹 一声说:“从前这个国家几乎兴旺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 没有兴旺起来。”回头又对他的嗣子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 你一定会接掌鲁国的政权佐国君;你佐国君之后,一定要召回孔 子。”过了几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丧事办 完之后,想召回孔子。大夫公之鱼说:“从前我们的鲁定公曾经 任用过他,没能有始有终,最后被诸侯耻笑。现在你再任用他, 如果也不能善终,这会再次招来诸侯的耻笑。”季康子就派人召 回了孔子的徒弟冉求。

冉求离去之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移居蔡国。次年,孔子又从 蔡国前往叶地。叶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为政的道理 在于招纳远方的贤能,使近处的人归服”。有一天,叶公向子路 问孔子的情况,子路不回答。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子路说: “仲由,你为什么不对他说:‘他这个人呀,学习起道理来不知 疲倦,教导人全不厌烦,发愤学习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忘记了 忧愁,以致于连衰老将至也不知道’。”

孔子求教篇八
《国学六法》

1、( )被称为孔门仁学。

A、儒学 B、法学

C、道学 D、墨学

2、“亲而誉之”指的是哪个等级的政治家( )。

A、一 B、二

C、三 D、四

3、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原则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4、教我们怎样做人的是( )的学问。

A、儒学 B、法学 C、道学

D、墨学

5、杜甫的“日月笼中鸟,韩坤水上萍”是( )境界。

A、政治 B、人生

C、自然 D、军事

6、( )是不符合道的本质的

A、天法人 B、人法地

C、地法天 D、道法自然

7、爱亲的核心是( )。

A、仁 B、德

C、孝 D、心

1、墨子对社会伟大的抱负与责任是指( )。

A、仁人之事者 B、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C、胸怀天下

D、除天下之害

2、五四时期对孝道的批判主要是想解决的问题是( )。

A、提倡个性解放

B、冲破家族压迫

C、推翻专制压迫

D、提供政治解放

3、历史上有( )属于“善战者不怒”的政治家。

A、曹操

B、刘备

C、陆逊

D、司马懿

4、( )是老子的传奇。

A、子中之子

B、孔子求教、老子化胡

C、水墨画

D、世界级大哲学家

5、反战智慧的学士有(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6、禅宗作为中国佛学具有体现出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呢?( )。

A、是一种生活方式

B、是一种人生境界

C、是一种毕生哲学

D、是一种人生修行

1、五四时期对孝道的批判就是号召人们去大爹骂娘。

2、庄子《相对论主义》的思想是“生和死都差不多”。

3、禅清心就是要培育五种心灵境界,它们是慈悲心、平常心、清净心、自由心、自然心。

4、治理国家,首先应该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是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有可能、有资格对他们进行教化。

5、“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太平经》。

6、孔子提出的“富之教之”是富在前,教在后,先富后教,决不能颠倒。

7、墨子的廉爱是有差别的爱一切人。

孔子求教篇九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周村实验中学 许 静

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是受益匪浅。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修身 1、自我认知

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

2、立志求学

“人非生而知之” ,要“知之” ,就得学习。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更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

3、矢志不移

近年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践行之。孔子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边走边学,不曾有一日废止,即使在他到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怎样的一种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在62岁的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的时候,孔子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表明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的乐趣,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好学、乐观、积极向上、坚持自己理想的品质?

4、博学通识

孔子以好学著称,他认为“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要做一个只能供作某种目的使用的器具,而应注重道德修养,成就通才,用无不周。所以他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这最终成就了他的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在当时,孔子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求知欲望,才成就了一代大家。

5、躬身自省

人往往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他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他人的优点。而这恰恰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孔子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总结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弟子曾子进一步解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这样的自觉反思,使他的学问、道德、技艺日益增进。

二、育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自己就是这种思想的践行者。修身,令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育人,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教授的七十余弟子,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他自己也成为至圣先师。

1、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孔子一生勤奋刻苦学习的写照。孔子不仅文学修养登峰造极,道德修养日臻完善,而且实际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导自己的学生:“文、行、忠、信。”所用教材是他自己整理的古代典籍━━诗、书、礼、乐,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既重视文学修养、政治思想教育,又重视实际技术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的是全面的教育与培养。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与品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文学及政治思想教育的大前题下,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孔子尤为重视。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孔子要求学生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孔子要把他的学生培养成“君子”“成人”“仁人”,对学生的日常言行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在这些方面,孔子首先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车上不回头看、不疾(急)言快语说话、不指指点点,不直挺着象尸体一样睡觉,平时在家里不过分讲求仪容,吃饭时不说话,当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不射归巢的鸟„„孔子平时的这些行为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更具有感召力。

孔子认为君子应遵从三个原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说这正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温、良、恭、俭、让。”“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些都是孔子所具有的品德。子贡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太阳、月亮,说夫子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颂孔子的品德象大山一样高,行为象日月一样光明。孔子高尚的道德不但吸引着他的学生们,对后世一代代的知识分子更有着深刻的影响。 2、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同类人中的榜样。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其他弟子树立了很多学习的楷模:好学不惰、品德优秀的颜回,孔子多次称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尽管颜回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自己的习行与品德,为他的同窗、更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做事果断、勇于作为的子路:“由也果,于从政乎!”为人识大体、懂孝道的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修德、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了榜样,就可以时时砥砺自己的学问、品行,进步更快。

3、勉励与批评并重

《礼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孔子的教学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对“璞玉”进行了长期、耐心的雕琢。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所以其弟子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知书达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器,仅仅靠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树立榜样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长期的适时、适当的鼓励与批评。孔子为人温和,善用鼓励之语,读《论语》随处可见:“贤哉,回也。”“孝哉,闵子骞!”“赐也达”“求也艺”„„其弟子颜渊这样表述自己受到鼓励的感受:“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同时,孔子也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他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绝不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而是毫不客气的给他指出来,甚至给以严厉的批评。有一次子贡在指责别人,孔子听到了,当时就教育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宰予好白天睡觉,孔子教导他,他答应的很好,却没有改正。当孔子再次发现宰予在白天睡觉时,对他的批评可以说是疾言厉色:“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

予与何诛。”同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进行反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又如孔子称赞子路:“穿着破丝袍和穿狐貉裘的人并立,而不觉羞愧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并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来形容他。子路听了老师的表扬高兴得老是咏诵这两句诗,孔子又对他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所在,“何足以臧”?孔子对子路教导是既有勉励又有批评。正是有了孔子的耳提面命,耐心教导,他的弟子们才被造就成才。

宋朝有位诗人写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诚然如此。孔子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对学生充满爱并高度负责,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教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实是实至名归。他的修身与育人,也将进一步指导我以后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读《国学诵读》,看《论语通译》,我对孔子真是感佩之至,对自己难望孔子之项背而又羞愧至极,只能用一句“大哉孔子!博学而有所成名”来结束此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春节对联大全2016

下一篇: 早安的图片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