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论语12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9    阅读:

论语12篇一
《论语12则》

论语12篇二
《论语十二则》

论语12篇三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12篇四
《2013年人教_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12章原文,翻译,练习题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他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论语·雍也第六》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重点注释

1.字词解释

(1) 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

(2) 不亦说乎 说: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发怒。

(4)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 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2.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

4.出自本文的成语 1)温故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3)择善而从 4)三十而立 5)三省吾身 6)逝者如斯

练习题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学而不思则罔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过

C、人不堪其忧 可以,能够 D、不舍昼夜 舍弃

3、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很多成语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三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重点强调了什么?试举例具体说明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D 7、C 8、D

9、略 10、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曲肱而枕、„„等等

11、强调了复习和独立思考,举例略。

论语12篇五
《最新版《论语》十二章》

论语12篇六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

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

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12篇七
《论语十二章笔记》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479)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词解:子:孔子。 而:连词,表承接。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时,按时。之:代词,学习过的知识。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啊?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词解: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而:连词,表转折。为:替。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这一章是讲道德修养的,从这里可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词解:十有五:指15岁。“有”通“又”。 立:站立,站的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而:连词,表承接。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四十岁能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越过规矩。”

这一章讲道德修养。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词解: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而:连词,表承接。可:可以。 以:凭借。为:当,做。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这一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词解:而:连词,表转折。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无所适从。 则:就。殆:有害。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了。” 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词解:贤:贤德。 堪:忍受。 其:代词,那。 忧:穷困的忧愁。 其:代词,他的。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也不改变他的志向。贤德啊,颜回!”

这一章讲的是道德修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读起来情真意切。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词解:知:知道。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好:爱好。 乐:以„„为乐趣。 者:„„的人。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和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一章讲学习态度。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词解:饭:吃饭。 “水”,冷水。 “汤”,热水。 肱:胳膊。 于:对于。而:连词,表修饰。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这一章讲道德修养,讲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词解:焉:于此,“在其中”。 三人:几个人。 择:选择。 其:代词,他们的。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而:连词,表承接。 从:跟从。之:代词,善者。

不善者:不好的方面。 改: 改正。 之:代词,不善者。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好的方面来跟从,他们的不好的方面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这一章讲学习态度,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借鉴别人的长处,还要警醒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词解:逝:流逝。逝者:时光。 如:像。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这一章讲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劝人珍惜时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词解:三军:军队的通制。 可:可以。 夺:改变。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改变它的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他的志气。” 这一章道德修养,讲人要有志气,品格,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词解: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连词,表并列。 切问:恳切地提问。 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读提问而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这一章讲学习方法,从学习方法上来讲“仁”。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