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四个字的对联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3    阅读:

四个字的对联篇一
《槽门(也就是院门)对联一幅,四个字。》

1、 槽门(也就是院门)对联一幅,四个字。 上联:与梅有约

下联:怀德成林(古音,约和德皆为仄声)

2、大门对联一幅,四个字。

上联:梅风永续

下联:竹志常存

四个字的对联篇二
《对联知识竞赛》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系列活动

对联知识竞赛

班级: 姓名: 得分:

注意:共23题,其中1—20题请将答案序号填入答题卡中(否则无效)。

1、对联,也称“楹联”,“对子”,它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起于( ),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A. 我国古诗的对偶句 B.我国的汉赋 C.我国的词 D.我国的古代散文

2、对联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B.词性相对,语义相关 C.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D.形式工整,韵律优美

3、对联应该竖写、竖贴、竖读。贴对联或读对联时,应该面对( ),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A.自己 B.房子 C.门框 D.路

4、对联按使用目的为标准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乔迁联、开业庆联等。请你判断下面这幅对联属于:( )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A.春联 B.寿联 C.挽联 D.开业庆联

5、我们常有复字联、顶针联、嵌名联、拆字联、音韵联、双关联、无情对、

回文联等说法,这是按对联的( )标准分的类。

A.使用用途 B.艺术特点 C. 字数多少 D.没有标准

6、顶针(真)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下面那幅对联是顶针联:( )

A.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B.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C.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 D.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 磨大眼小齿稀稀可分细分粗

7、“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这是一幅嵌名联,其中嵌入的是:( )

A.人名 B.地名 C.药名 D.乐器名

8、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下面就是一副拆字联,请说说其中共拆分了几个字:( )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六个

9、“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与“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两副对联属于:( )

A.双关联 B.无情对 C.叠字联 D.回文联

10、此联描写的是:( )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A.黄鹤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鹳雀楼

11、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一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下联中的“四大家”指的是:( )

A. 苏洵、苏轼、苏辙、秦观 B. 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 .韩愈 柳宗元、苏轼、苏辙 D.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12、“心上人大哥三弟; 眼中刺北魏东吴。 ”这副对联说的是谁:( )

A.赵匡胤 B.李世民 C.关羽 D.辛弃疾

13、“险些儿做了五经魁首; 好汉子让他一个头名”这是一个书生中举后写的对联,你能从中猜出他中了第几名:( )

A.第一名 B.第二名 C.第三名 D. 最末名

14、“刀笔不是刀笔吏,掌印并非掌印人 ”这是什么行业的对联:( )

A.理发店 B.雕刻店 C.旅店 D.作家

15、下面对联的横批是:福到。这幅对联该怎样断句:( )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A.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B.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C.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D.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16. 请为这幅对联选择最佳横批:( )

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我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A.不敢不服 B. 不服不行 C.等着瞧 D.倒霉

17、据传,宋人梁皓屡考不中,仍不泄其气,奋发读书,终于在年老时中了状元。皇帝问他多少岁了,梁用下面的对联作答。请问此时梁浩多少岁:( )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A.五十 B.六十 C.七十 D.八十

18、一穷秀才参加科举考试,连获乡试第一,京试第一,只剩殿试一关了。在殿试时,皇上问他说:“你的父母所操何业?”这一问倒让秀才为难起来:他出身微贱,如照直讲出,很可能难以位列朝班,讲假话却又难免犯下欺君之罪。秀才思忖片刻有了主意,便对皇上说:“请皇上容臣以联句禀复圣问。”皇上点头应允,秀才说:“臣父、母的职业是:

父在外肩挑日月,

母居家手转乾坤”

皇帝惊其才思敏捷,即御笔亲点为状元。秀才的父母的职业是:( )

A.剃头,捏泥人 B.卖豆腐,磨豆腐 C.挑夫,刺绣 D.酿酒,弹棉花

19、某日,解缙的父亲与友人对弈,开局之前,友人吟道一上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 谁人敢下

解父一时语塞,站在一旁的解缙应声替父对出下联解围:

地为琵琶( )为弦,哪个能弹

下联中少了一个字,这个字应是:( )

A. 江 B. 树 C.路 D.山

20、话说袁世凯死后,有人作了一副挽联,

上联:中华民国万岁

下联: 袁世凯千古。

不同的人对这幅对联的见解不同,你认为最合理的理解是:( )

A. 沉痛悼念袁世凯

B.上下联对仗不工整,不应该算作对联

C.讽刺袁世凯:袁世凯怎么对得起中华民国

D.赞美袁世凯

21、请你对下联。(6分)

上联:鸿是江边鸟 ,少水沙即现

下联:

22、请你以推介我县风景区乌江山峡、麻阳河为目的,试完成下面对联。(6分)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

23、我们沿河县正在努力建成畜牧大县、旅游大县。请你据此完成下面对联。(8分) 上联:兴县有道改革逢盛世

下联:

请将1—20题务必答到此答题卡中(4分/题)

沿河二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系列活动

对联知识竞赛答案

7、“当归、独活”乃中药材。

17、此联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汉代传授《尚书》的伏生成名时已90岁,姜尚(太公)辅佐周文王时年整八十。

20、上联用“中华民国”四个字,下联对“袁世凯”三个字,按对联规则三个字当然对不起四个字,作者意在暗讽“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20、(拆字对)参考:蚕为天下虫 是土堤方成

21、参考:乌江(麻阳)风光冠人间

22、参考:治郡(境)多方欢腾涌新潮

四个字的对联篇三
《对联》

1.对联的概念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是对偶的语句。对联的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从古至今,无论是个人家庭或机关单位,每逢喜庆日子或重大节日,都有写对联的习惯。词堂庙宇,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也雕刻悬挂,张贴不少对联2.对联的种类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1)应用联。包括贺联、挽联、春联。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春联,是用于描述迎接春天的来临,借此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庆丰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颂扬新风尚等的对联。(2)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3.对联的写作要求(1)对联的思想内容要健康,符合社会公德、人们道德、国家法律标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2)对联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特点和特色4.对联的写作格式(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2)上下对联要对仗。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3)做对联要讲究声调的和谐,每个字的读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声的差别。旧社会做对联很讲究这个平仄声,如果上联声调是“反仄平平仄平”,下联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平仄学起来很麻烦,我们现在做对联不必过多讲究这一套,只要做到声调和谐、读起来顺口、响亮、易懂,就可以了。对联除了上下联以外,还有横联。横联就是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的,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如果横联与上下联联系不紧或无关,就不好了。这是有的写对联的人不懂横联的作用造成的5.对联的贴法对联还有一定的贴法,上联贴在门右边的主框上,下联贴在左边的主框上,横联贴在上边门楣上。当然,也有把对联写在条幅上,挂在室内墙壁上,或贴在柱头上等地方6.常用对联举例(1)通用对联雪压梅花白 迎新春百花齐放青归柳色青 送寒冬万象更新

春风迎绿树 春回大地春光好上色上红楼 福满人间喜事多大地迎春绿 三春杨柳传诗意人心向党红 满眼江山入画图春风传捷报 天增岁月人增寿爆竹贺新春 春满乾坤福满门春满长征路 一天春雨梅花笑花繁民主枝 万里东风斗志高山河增秀色 万家畅饮新春酒大地插春晖 百族齐歌胜利年(2)祝寿用联@男寿通用联松龄长岁月 皤桃捧日三千岁鹤语寄春秋 古柏参天四十围愿献南山寿 年齐大衍经纶富先开北海樽 学到知非德器纯绿琪千岁树 杖朝步履春秋永明月一池莲 钓渭丝纶日月长寿考征宏福 闲雅鹿裘人生三乐文明享大年 逍遥鸠杖天保九如燕桂谢兰年经半甲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君子福履洪范斯陈@女寿对联瑶池春不老 设悦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寿域日开祥 称觞有菜子九畴福寿已双全王树盈阶秀 玉树阶前荣衣兢舞金萱映日荣 金萱堂上花甲初周范陈九五福桃熟三千年贤淑七旬人经几度七二风光现出麻姑仙草导引三摩地应独有三千岁月结成王母皤桃璇阁数华年恰合蟾圆一度瑶池看桃实预期鹤 耸千春相夫教子壶范久钦际此欣逢设悦日积福延龄期颐预卜而今初倍及笄年萱寿八千八旬伊始范福九五九畴乃全设悦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称觞逢此日祝萱 龄百岁有奇(3)婚聚对联一曲清歌迎淑女 桃符新换迎春贴九成雅乐宴嘉宾 椒酒还斟台卺杯欣结儿婚娱母志 柳暗花明春正半欢迎客驾耀蓬门 珠联壁合影成双立新破旧婚从俭 看两个革命伴侣设茗陈烟礼久周 成一对恩爱夫妻虽无百辆迎门灿 立新风计划生育喜有三里照户辉 破旧俗婚事新办鸾凤和鸣昌五世 庆佳节喜迎新人麒麟叶瑞庆千风 奔四化同献青春(4)挽 联@挽男联三更月暗鹃犹泣 明月清风怀旧字万里云空鹤自飞残山剩水读遗书@挽女联湘水曲终蓬山路遽绣阁花残悲随鹤唳妆台尘掩皓月云封汝台夜冷梦觉鹃啼凉月凄清光沉宝宿彤管芬杨久钦懿范慈云飘渺远赴仙乡绣帏香冷空仰徽韦@挽祖父辞尘祖去空留象一夜秋风狂摧祖竹投笔人回不见颜三更凉露泪洒孙兰@挽祖母李密陈清遗表空悲惊落日王裒哀 父蓼莪不读感当年抱孙昔日恩如海承服今朝痛彻心@挽 父泪洒冰天悲失怙 泣父悲喧羊枣语父归乐土痛无依 致儿哭废蓼莪诗三月雨催椿树萎 白马素车来吊

鹤五更风促蓼鹃啼 只鸡斗酒奠先灵@挽 母终天惟有思亲泪 呼孙分果声犹在寸草何曾报母恩 教子齐家语不闻未报春辉伤寸草 望云日断亲何在空余血泪洒萱花 负米心伤子更悲@挽 兄@原急难谁呼弟 北望@原子里远雁阵惊寒我哭兄 南来雁侣半行孤@挽 嫂鸿案溯遗徽执笔未能扬嫂德燕京传噩耗驰书何以慰兄悲家事赖支持应知长嫂为娘一室不生轹釜怨仙游伤仑卒忍听阿兄悼妇数声莫慰鼓盆悲@挽 弟阿弟辞尘致使荆庭悲寂寞为兄洒泪何堪手足痛长分@挽弟妇与我弟共挽鹿车久传郝法祭王母倏催鹤驾想伴何仙@挽 姐阴阳路隔三更梦姐妹花残九月霜@挽姐夫萱室幸粗安何意东床终绝迹艾年惊幻梦遽归西域太伤心@挽外祖父姻好附孙枝当年空怀千尺影仰瞻同祖父末秋先殒一庭霜@挽外祖母萱惠实长沾视外孙如孙深恩未报仙班今竟列随老母哭母悲泪难干@挽舅父训诲忝常承魏子自惭虚宅相音容伤永诀羊县何忍过州门@挽舅母懿训昔难忘霜萎灵萱自顾庸愚惭宅相慈容今顿沓风嘘小草未曾报答到春晖@挽男亲家课士有丰功桃李芬芳沾化雨回生无妙术茑萝失施怅冰天@挽女亲家豚犬惊号苦雨寒冰封泰水瑶池竟赴辞尘弃世痛兼葭@挽岳 父半子情深大厦悲倾梁大坏游仙迹沓浓云惊把泰山迷甥馆昔相依又接芳邻叨茂荫婿乡悲不已那堪蓬岛作游仙@挽岳母获选昔乘龙自入婚乡蒙眷爱游仙今驾鹤何堪甥馆痛慈云懿范堪夸此去九泉空景仰灵辆在驾殊深半子痛哀思(5)装饰联不攻人短 友天下士莫矜已长 读古人书有容德乃大 一生勤为本无欺心自安 万代诚作基好书悟后三更月 修身岂为名传世良友来时四座春 作事惟思种及人

四个字的对联篇四
《对联》

对 联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联语”俗称“对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新蕾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联是我国特有的、由对偶句构成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分上下两联,上联和下联内容要相关或相反,字数和结构要相同,而且字的平仄要相对。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既有文学的成份,也有艺术的成份,关于对联的艺术,下面还要详细地讲。

二、对联史话。

对联源于对偶,对偶很早就有了。

吟诗答对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文字游戏,是文人墨客陶情、言志、抒怀的载体。从它的形式和发展的历史看:

1、对偶这种传统而且古老的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为什么主“传统”和“古老”呢?因为对联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偶。而对偶这种子修辞技巧,在我国诗文中,很早就为人们所运用,可以追逆到两千多年以前。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周易.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但是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偶手法运用得并不是很普遍,诗经、楚辞著 作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开式。

随着汉赋的发展,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对联”也不断发展起来。

唐代文代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唐诗中的七律和五律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对偶句,这些对偶句不仅用于诗中面为某 首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独立出来表达某一完整的意思。如

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禹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遇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说它孕育了对联,但对偶是对偶,对联是对联,不能等同。 对联真正自立门户,源于五代后蜀主王孟昶所题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副春联。 这副春联被公认为第一副春联。

我国古代有悬挂“桃符”的民俗。到了春节前一日,人们用“桃木板”写了“神茶”“郁 垒”二神的名字。或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缀、嵌挂或张贴于门旁,以压邪驱鬼,祈福天 灾。这二神即许仲琳《封神演义》的桃山二鬼“高明”“高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挂桃符的习俗出发生变化。桃符上书写的文字由二神逐 步变为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为两句对偶句《宋史。蜀世家》载:

“孟昶命学士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有人把对偶修辞手法孕育对联比做“十月怀胎”,把桃符促成对联比做“一朝分娩”, 非常形象。

到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大家都有不少佳作传世。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添加春联一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朱元璋“设春联”。

清代的皇帝们也多数倡导对联创作,时而卖弄风骚,有时与大臣闲游时戏对作乐,如康熙南巡到镇江金山时,在七峰阁上题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一副集联,出自唐人许浑,乾隆曾在颐和园是题联“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

在皇帝们的倡导下,对联非常受到文人们的重视。明代的解缙,六七岁时便能吟诗作对,被人称为神童。这里讲一下“解缙巧对曹尚书”的趣话。解缙家住在曹尚书府的竹园对面,便在大门上写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看后很不悦,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竟然为他所用,命家人把竹子全部砍去。解缙见了,在对联下加上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看后更加气愤,命家人把竹子全部砍去。解缙又在对联下面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拿他没办法,后来邀请府中叙话,又有一番斗对。

清代的纪晓岚、翁方纲、袁枚、郑板桥,近代的谭嗣同、王壬秋、林琴南、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等都是撰联高手,历代文人雅士传下不少对联趣闻佳话。

可惜文革时期,对联曾被视为“四旧”予以扫除,粉碎四人帮后,对联又活跃起来。

三、对联的发展与应用。

从上面的史话我人可以得知,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唐代格律诗以及汉魏的骈体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

对联自后蜀主孟昶好那副春联一朝分娩之后,在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受到格律诗词曲的影响。

因为对偶是在汉赋及魏晋的骈体文出现之后,这种独特艺术手法才得以精工、完善和普及。而且对联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都与赋、骈文非常相似。而格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仗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代、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有一些研究家认为,对联律诗的演变。还有人把对联叫做“对联诗”“诗联”。至于词,对联受其影响之后在对仗方面军突破律诗的局限。具体表现在:

1、有时在句脚上不拘形式。

“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上联的“苏”和“机”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贾氏宗祠有:

“肝胆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平起仄收) 还有平对平,仄对仄的。如:苏轼《江城子》“左牵黄,右擎苍”

柳永《满江红》“波似染,山如削”。

2、同字相对。这是对联修辞和用字技巧之一,而在律诗中却是不允许的。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些长联的上下联,与一些词的上下阕字数、句式相同的词,形式上很接近。有些对联简直是没有词牌的词。元曲则在叠字,复字方面影响着对联,清以后的对联,谐趣叠字以及口语、俚语、成语入联情形日增。如“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杭州中山公园对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联这一文体的起源、发展,对联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也是随着其它文学体裁的产生、发展,吸取、借鉴其它文体的精华和技巧的过程。对联虽然从文学界史上看,其体式、作用及地位比其它文体小,但它兼有各种文体珠某些优点和特点,更显得形式别致,新鲜优美,灵活自由,短小精悍,艺术性强,适应范围广。

目前,对联广泛应用于婚丧喜庆,各行各业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无论名胜古迹、殿堂署廨、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商场工肆,甚至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框、车辕、高栏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已发展成为一种能应事、写景、抒情、寄怀、言志、述史、宣传、鼓动、褒扬、贬斥、概叹、呐喊、讽刺、鞑挞、娱乐、游戏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四、对联鉴赏。

既然对联有这么广的应用范围,双说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那么一副对联上手,你如何欣赏,如何鉴别呢?

鉴赏对联可以从四个字来研究,即特点和技巧。

特点有艺术特点、结构和形式特点。技巧有修辞技巧和用字技巧。

一、特点。

艺术特点,对联有六个艺术特点。

(1)文学艺术。上面说过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写对联时讲究炼字、用典、平仄同于诗。可任意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同于散文。所以对联具有文学性。

(2)民族艺术。对联是利用汉字这种既表音又表义,同时表形的独特的语言载体加以艺术化而成,这和灯谜一样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也就是说,对联迷中国中华民族所独有,严格来说是汉语语言才有的,汉语、汉字为对联能形成方正正、整整齐齐、双双对对的对偶字数、对偶音节、句式、声调等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对联有独特的民族性,换句话说,对联是一种民族艺术。

(3)民间艺术。对联艺术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因此,它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可以说,对联既是诗坛文艺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广大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还可以说是一种民俗文化,有民间性。

(4)、应用艺术。对联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作与学习的实践出现的。人们用某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才用到才联,对联又总是能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服务,所以说它是一种子应用艺术。

(5)、文字艺术。对联是以汉字为依托产生出来的艺术,表现在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字数可多可少,一般情况下,对联电少的八个字,即上下联各四个解晋对的“容易”对明成祖的“色难”。这是最短的对联,据说钟云舫撰写了一副对联最长达一千多字,但至今未曾见书载。据有书载,最长的对联是屈原湘妃祠联,共400字。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末洋务派主要人物张之洞所撰。但这副对联中间缺漏了四句16个字。

最负盛名的对联是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全联共180字,上下联各90字,为孙冉翁先生所撰。该联文词华丽,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写景,下联叙史兼议论抒情,为古今名联之列: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草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扬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有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二是以汉字本身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汉字具有象形、象声、会意、偏旁、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特点,人们在创作对联时巧妙地运用汉字这些特点,采用嵌字、拆字、析字、叠字、数字,正看,反看都有是字,倒读顺读都成句等多种技巧,把汉字艺术与对偶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如苏小妹与佛印戏对: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小妹)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佛印)

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

(6)、声律艺术。对联与诗词一样讲究平仄,上承和下联内部平仄交替,上联与下联之间平仄相对,这就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跌宕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致。同晨,常用的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技巧,从而能产生声律上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顺便讲一下平仄。

对联的平仄讲究与格律诗一样,以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为基准,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去——去声分明哀远道,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入——入声短促急收藏。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现代汉语语音尤其是汉语拼音已把入声字分别到平、上、去中,形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潮洲人在区分平仄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保留入声字,潮音分八个调。

八个声调中读1、5者即上平、下平为平,其余六个音为仄。

结构特点。

对联的结构特点是指对联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常见的对联上下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并列关系。

上联欢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并列关系的对联上下联语气一致,关列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但不足的是稍显一淡、单调、生气不足。

(2)转折关系

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时便成灰。(咏炭联)

从这副对联可看出,下联所列举的事物或者包含的意义与上联相对或相反。

(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承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构成。如 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兰州河神庙)

上下联之间有“先与后”、“起与续”“已过与进行”等关系。这种关系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

(4)递进关系。

一生不曾屈服,临死不要斗争。(章乃器挽鲁迅先生联)

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下联是在上联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

(5)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不用多加主明,上下联可以上因下果,也可以上果下因,如“雁门关”一副集联: 莫愁前路无知已,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副“倒装”对联,是上果下因。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有“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或者„„,”“宁可„„也不„„”意思。如宁以义死,不苟幸生。(五四运动时济南女界郭钦光烈士大会上的一副对联)

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也是一副选择关系的对联。

(7)假设关系。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水香”

这是启功的一副对联。假设关系往往都是上不曾提出一种假设,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

(8)目的关系。

目的关系是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一联论目的,一联说行动。不必限定说目的的先后。如 “欲共水仙若秋菊,长留学土住西湖”(杭州苏公祠联)

以上所说的八种关系是较为常见的,就汉语对句复句的逻辑关系看,还有条件,让步,总分等关系,保但这些关系用得不多。

应该强调的是,较长的对联中一联可有两个或以上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在,上联与下联是一种逻辑关系,上下不联内部的分句之间双是另一种逻辑关系。

如“五四”运动时期一副对联:

“齐心救国,岂贪区区之微利;挽救学生,不释万万不开门”

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指对偶的具体形式,常见的有14种。

(1)、言对。

言对注重语言文学方面的对偶。贵在言之有物,用语精辟。多用于文人雅士戏对。如《联林珍奇》“二人土上坐,一月四边明”。

(2)事对。

事对注重用事实、事体、事例来构成对偶,事对往往用典。如董必武题武侯祠联“三顾频烦天下对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文心雕龙》“言对为易,事对为难”,要使指事对得恰当、准确、巧妙,又要使故事、典故产生新意,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巧妙构思,反复锤炼,才能创作出好对联。

(3)正对。

正对即采用并列关系这种结构的对子,如:

“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怡风感慨多”(武汉黄楼联)

上下联表达的内容、主题、意境等都是相同的,这种对偶的形式叫正对。

正对的特点是明显、简单、易创作。但必须防止上下联重复雷同。

(4)反对。

相对于正对而言,上联与下联在内容上是相反或相对的。在文字、用语上也是针锋相对的。不仅字、词相反,连用典也是相反的。如格言联: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5)工对

工对就是指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偶十分工整、妥帖,具体表现在词性,语法结构、平的对仗上,在词性相同这一要求,还要求同一小

词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文学类对文学类等。

(6)宽对

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即在词性,结构,平的对偶上较宽限,如词类上工对要求小类相对,宽对则只要求大词类相对,结构上一般要求相同,或说长联中多个结构有绝大部分相同者为工对,不同者较多的为宽对,平上,工对要求大体上都是平对。但宽对二四六分明就可以了,或者长联中有个别二四六都失对也算可以。

(7)借对

借对是对联对偶形式中别具特色的一各类型,指对联在对偶中用字时,遇特殊情况不能形成工对时借用某个字的另一各含义或某个字读音可能涉及到与它读音相同的另外一个字来对

四个字的对联篇五
《对联基础知识》

引用 对联基础知识

本文引用自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联基础知识》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2

(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6

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7

3、婚联... 8

4、寿联... 8

7、堂联... 9

8、名胜古迹联... 9

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9

2、叙事咏史... 10

3、抒情寄怀... 10

4、交际酬赠... 10

5、励志警策... 10

6、宣传教育... 11

7、讽刺檄讨... 11

8、文字游戏... 11

4、出句征对:(1)高原处处春光好;... 11

三、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11

3、结构相应... 15

4、节律相协... 16

6、平仄相对... 17

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 21

四、对联的结构和形式... 24

4、出句征对:(1)赋对吟诗,诗吟对赋弘传统;... 27

五、对联的修辞和用字技巧... 27

六、对联的横批及用语... 31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对联概述

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

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

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

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瞧·采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到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对偶修辞方法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从整个文学艺术史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整个汉语言艺术是密切相联的。它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是从对偶修辞手法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独立别致的文体。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

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

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20—1200)还编有《联语》,可见楹联已开始盛行。

到了明代,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说―春联‖

一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创造的,并且开始采用红纸写春联。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清人陈元澹《簪云楼杂话》记载)。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老百姓门户。他不仅下命令,而且在第二天(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游‖,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城门口有一骟猪户因无钱买纸来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亲自挥毫,为该户题上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它更多的种类。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3、各种文体促进完善了对联

(1)对联与赋、骈体文

对联的产生,首先应当归功于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没有固定的篇幅,少则几字,多则几十字,数百字、上千字。它虽然是―诗‖,却不强调押韵;它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和赋、骈文也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受到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2)对联与律诗

唐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文学史上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偶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至此,对联也就随着应运而生。对联是律诗的演变。对联与律诗中对仗的中间两联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律诗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余对仗的形式、要求,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3)对联与词

对联的对偶要求,虽然大体上与律诗的对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却又突破了律诗对仗的严格限制,更显自由和灵活性。这是受到词的影响。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

①律诗的对仗,要求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对联突破了这一点,在某些句脚上,不拘平仄声。例如: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其中句脚―苏‖和―机‖二字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贾氏宗祠的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上联句脚的―恩‖为平声,而下联句脚的―盛‖则为仄声。对联这种在句脚上有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出句平对句仄的特点,恰恰是词的对偶特点之一。

②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对联却以同字相对作为修辞和用字的技巧之一。如周恩来同志挽蔡元培同志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其中的―从‖、―到‖、―先生‖、―之‖、―在‖都是同字相对,这种情形在对联中是允许的,这一点与一些词的对偶相似。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里‖是同字相对(毛泽东《沁园春·雪》)。

(4)对联与曲:

明清以后的对联,如谐趣对、叠字对、复字对、以及口语、俚语、成语等用到对联之中的情形日渐增多,说明它受到元曲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张可久[双调 折桂令]《赠歌者秀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园对联)。由此可以说,对联是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的。

(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

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势必带来了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联的创作、应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逢年过节,又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对联出现于千门万户。民间红白喜事,企业开张庆典,对联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达感情的载体;许多报纸、刊物,也都重视刊载对联研究文章;一些研究汇集对联的专著、史料也相继问世;有的文化部门、出版单位为了繁荣对联的创作,还开展了征联求对活动等等。《中国楹联报》已创刊二十多年,为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律通则》的颁行(2007年6月1日起试行)为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研讨与练习

1、什么是对联?

2、简述对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3、区别―对仗‖、―对偶‖、―对联‖三者之间的异同。

4、收集你家周围的对联几幅供大家欣赏。

5、出句征对:(1)经常撰对有收益;

(2)王乃山前花万树;

(3)罗甸二中风景美。

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一)对联的种类

1、春联(含节日联)

春联又叫―春贴‖,是对联应用最早、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类型。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的第一副春联出现,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的普遍推广,在旧历―春节‖时贴春联,就作为我国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延流传至今。万众欢腾歌大有;百花艳丽庆新春(杜正尧《金猪贺岁万众迎春》)。王乃山前春色好;莲花溪畔锦灯明(罗磊《金猪贺岁万众迎春》)。风调雨顺年年顺;政善人和处处和(唐定兴《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居尾金猪辞旧岁;当头银鼠贺新春(罗方友《中国楹联报》2008年第4期总771期)。总之春联要有春的气象,要姓―春‖。

2、门联(含行业联)

门联也叫―门贴‖、―门对‖。贴门联的习俗,在明代就已有之。什么门第用什么对联,不能混淆和更易,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联还具有行业―招牌‖、―幌子‖的作用,如豆腐店联:天然滑腻出磨孔;本质清香留世间(罗方友《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学校联:三尺讲台,屡出栋梁匡社稷;一园清境,频添智慧育英才(吴忠祥《金猪贺岁万众迎春》)。

3、婚联

婚联又叫―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婚联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花、鸟、鱼、月、水、珠等一类美好的事物,来比喻佳期美满,男亲女爱的情景。如: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春日婚联)。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冬日婚联)。移风易俗文明礼,共德同心幸福婚(林昌华《联草拾零》)。月色入帘静;花容倚叶娇(黄林老师为其友撰婚联)。

4、寿联

寿联是为老年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寿联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色、仙鹤等比喻寿者,以寄寓延年益寿之意。如罗甸县诗联学会祝蒙泽民老先生八十寿龄联:岁月八十思泽润;诗联百味跃民风。乔松傲雪霜,丹鹤永栖开寿城;大德连天保,福星高照沐熙朝(林昌华《联草拾零》)。寿联分为自寿联: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自勉、希望等;贺寿联:别人对寿者写的联。有关寿联各种分龄表达:十年称秩、旬(七秩寿辰也叫七旬寿辰),二十称廿、双旬,三十称卅、五十称半百。又人生十岁称幼学,二十称弱冠,三十称壮(也叫而立),四十称强(也叫不惑)、五十称艾(也叫天命),六十称耆(qí)(也叫花甲),七十称老(也叫古稀),八十称耋(diē)、八十八称米寿、九十称耄(máo)、九十九称白寿(白加―一‖为百,意为―一百‖少―一‖为99岁),百岁称期颐,108岁称茶寿(―茶‖字上为廿、八,廿八为28,下为木,木为八十,共108岁)。如: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这是自对联,即上联中―何止‖对―相期‖、―于‖对―以‖、―米‖对―茶‖即八十八岁对一百零八岁;下联―心怀‖对―意寄‖、―四化‖对―三松‖。上下联是不相对的。

5、挽联:

挽联,也叫―丧联‖,―挽词‖,是生者哀悼死者,治丧、祭奠时专用的对联。例如:成家立业于黔东,光荣退休于黔东,返故寻亲寻友,离妻离子音顿杳;失倚成年在罗甸,不幸逝世在罗甸,思前尽职尽心,克俭克勤事长存(林昌华《联草拾零》)。芳名正气存天地;美德良操惠子孙(通用挽联)。另外孝联也属丧事联,孝联的上联表达死者的牵挂、遗憾,下联是生者的身份,表达哀思。

6、交际联(也叫赠答联)

交际联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名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它可以分为文字形式的和口头形式的。如2007年11月14日晚,二中诗友应黄林老师邀请于白龙村新居聚会,诗友送诗词联贺之,杨忠老校长也当场出句征对以贺:家居百龙家和人和万事兴。罗磊老师沉思片刻后对出:名上皇榜名旺族旺全村旺(其中―百‖为―白‖的谐音,―皇‖为―黄‖之谐音)。处事立身,须有一腔正气;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黄壁光《心话吟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与苏轼即景联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

7、堂联

堂联,也叫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店、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撰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红楼梦》第二回·荣国府正堂联)。

8、名胜古迹联

名胜古迹联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山水风光名胜地的对联;另一部分是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棒一瓣心香,神圣陵前移步缓;歌三生业绩,宝珠山上应声高(周继勇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

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在明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中,作者往往插入一些对联创作,形成文艺作品中的对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对联作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诸葛亮题门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抒怀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蒋门神酒店联)。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西游记》第十七回 黑风洞联)。

l 0、其它杂联:

其他形式的还有宣传联、寺庙联、庆贺联、喜联、趣巧联、戏台联、灯联、器皿联、笔联、砚联、无情对、墨联、谜联等等。例如无情对: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表面看,

四个字的对联篇六
《对联》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