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佛禅成语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9    阅读:

篇一:《佛禅文化》

1、文化的特性与开放融合

●文化的特性:开放性;发展性;多元性。文化不能封闭,只能开放。只有在开放中不断和其他文化融合,才能得到新

的发展;只有具有多元性,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和融合各种文化的一生。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融合必须固守本根,不能本末倒置

2、中华文化开放融合的传统—

“以文会友,和而不同”

●出处:《论语子路篇》中有一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含义:多元的和谐的统一,多元而不无序,和谐而不杂乱,统一而不死板。

●作用: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史伯语)“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

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语)

中国文化发展的三种模式:

秦皇模式:焚书坑儒;

汉武模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唐宗模式:和而不同,共同繁荣。

中国文化发展的三个高峰:先秦子学,宋明理学,民国新学。

3、中国国内不同文化的融合

儒道融合:从战国末年经秦汉至魏晋,约600年,经历了三阶段:

①第一阶段,以《吕氏春秋》为代表,重在整理保存资料;

②第二阶段,以《淮南子》为代表,初步融合;

③第三阶段,以魏晋玄学为代表,深度融合。

4、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佛禅成语

以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形成禅宗为例。

一、佛教简介

古印度简介:

 公元前3000多年,位于中亚的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族,建立了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

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即僧侣、武士、农牧工商者、奴隶。前三者为肤色较白的雅利安人,最后者为肤色较黑的达萨人。 )的许多小国,并利用早期吠陀经典的宗教神话观念形成了婆罗门(净行)教,其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认为4个等级由“梵天”(宇宙的本体)的不同部位变成:婆罗门是口,刹帝利是两臂,吠舍是腿,首陀罗是脚。

1、创立过程:

 由释迦牟尼创立,其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一切事成),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族人。

出生于军事贵族种姓“刹帝利” 。父亲为该国国王“净饭王”(纯洁的稻米)。其母因梦白象而怀孕。生下7天后母亲去世,由姨母养大。从小开始学习“吠陀经”,并习武。

 17岁娶妻,生有一子。后经常思考人生,认为人生充满了苦恼,于是开始寻求摆脱的方法。

29岁离家出走,向“沙门”学习修苦行,经6年,饿得骨瘦如柴,但仍未解脱,于是放弃。后在菩提树下苦思7天7夜,终于觉悟成佛。随后在鹿野苑宣讲佛法,称为“初转法轮”。从此开始四处传教说法45年。80岁时在河中沐浴后侧卧于绳床上安详离世。

(附:印度佛教四圣地:兰毗尼园的阿育王石柱;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塔;鹿野苑的转法轮塔;拘尸那拉城的涅槃塔。)

2、基本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苦:将人生之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盛阴(色、受、想、行、识);

集:揭示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三毒”:贪(物质上的无止境追求)、嗔(心理上的不平衡)、痴(不明事理

的妄想)。后果导致死后“六道(天界、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轮回”。

灭:提出根绝人生苦恼的办法-“三学”:戒(诸恶莫作名为戒,戒律防贪)、定(自净其意名为定,也称禅定:外离

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谓之禅定。禅定化嗔)、慧(诸善奉行名为慧,智慧解痴);“六度”: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四弘愿”:度无边众生,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啖肉。八戒: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不习歌舞伎乐。十

戒:加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

道:提出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

正语、正业、正命属戒;正念、正定属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属慧。最重要的是正见。

●缘起法:是佛教的根本思想,认为“诸法皆由因缘而起:因缘合和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因生果,

●十二因缘:无名-行-识-名色-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

生六识)-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名”和“行”为前世之因,

“识”、“名色”、“六入”、“触”、“受”为 现世之果,

“爱”、“取”、“有”为现世之因,

“生”、“老死”为来世之果。

●因果报应论 :人有三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生有三世(前世、今世、来世)。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涅而不生,槃而不灭)

●三藏:经、律、论。

●三宝:佛、法、僧。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莫以恶小而为之,积小恶会成大凶;莫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可成大德。)

3、教派:

释迦创立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其死后分裂成部派佛教(开始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更多),二者均被“大乘教派”统称为“小乘教派” (“乘”的含义是“承载”或“道路”) ;

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一世纪的印度南部,陆续出现《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后逐渐形成两大教派:中观学派(空宗)和唯识学派(有宗)。前者由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创立,后者由弥勒、无著、世亲等创立。

4、佛教传人中国的过程:

公元前2世纪由丝绸之路传人新疆。

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原。(《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受《浮屠经。)

最早的佛教信奉者为东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后汉书•楚王英传》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汉明帝派使求佛。东汉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顶有圆光,飞行殿庭。次日问大臣,太史苏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于是明帝遣郎中蔡愔等往求佛法。至月氏国,遇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以白马载佛经,欲来中国弘法,遂同至洛阳。后建白马寺译经。

前后经几百年,至隋、唐方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化的佛教有三个要点:

1、以大乘为主体;

2、以空论和中道为基础;

3、以佛性为根据。

形成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教俱全的格局。中间经历过“三武一宗”的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

武宗和后周世宗。

中国的佛教派别主要有八派: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唯识宗、三论宗、密宗(均为大乘),另有俱舍宗、成实宗(为小乘)。其中天台、华严、唯实、三论重教理,称为理门派;净、禅、律、密重修形,称为行门派。

唐武宗灭法后,除净土宗和禅宗外,均逐渐衰落。净土宗为一般民众信奉,禅宗主要为文人信奉。不少人禅净双修,谓之“净土禅”。称“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德清)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禅宗

禅宗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释迦牟尼的“拈花示众”: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支金色菠萝花,请他向大众说法,但世尊(释迦)“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伽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珂伽叶。”并颂出四句偈言: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于是摩珂迦叶成为禅宗西天第一祖。

此已显出禅宗的特点: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后演变成禅宗四句箴言: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今天讲禅宗,均指中国的禅宗,即佛教传入中国后经改造而形成的中国化的禅宗。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期:南朝至初唐为初期;中唐至宋末为中期;元、明、清为后期。

禅宗的始祖为达摩。

1、始祖达摩:

本为西方第二十八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为宣传佛教,乘商船至南海。梁武帝好佛,曾讲经注经,建寺度僧,大量布施,还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得知此事后派人到南海将其接到金陵。但机缘不合。

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说:“并无功德。”

“何以无功德?”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如何是真功德?”

“净志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廓然无圣。”

“对朕者谁?” “不识。”

达摩便离去。

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同时收弟子,开始了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后称其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弟子中有僧副、道育、昙林、慧可等。

达摩回天竺前让弟子各言所得。僧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说:“汝得吾皮。” 昙林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chù)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摩说:“汝得吾肉。”佛禅成语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说: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只向师父礼拜,依位而立,一言不发。达摩说:“汝得吾髓。”遂以四卷《楞伽经》和袈裟相传,并留下一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附:达摩禅的要义:二入、四行。

二入:

理入:在禅定的基础上向上一悟;

行入:先做到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2、二祖慧可:

原名神光,博学多才,40多岁时得遇达摩,“一见悦之,奉以为师”,学禅六年,成为二祖。

关于“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

3、三祖僧粲:

撰有《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去世时“立化”:一日宣讲完毕,对众曰:“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言罢手攀树枝,奄然气尽。

4、四祖道信:

七岁出家,12岁时从僧粲学法10年,21岁时得僧灿衣钵。后住庐山大林寺10年,学天台、三论。最后在湖北黄梅双峰山30多年,和弟子弘忍一起开创了“东山法门”。撰有《入道安心方便法门》,提倡农耕劳作。曾死拒唐太宗征诏。 其除传弘忍外,还“旁出”一支,即由法融创立的牛头宗,其代表思想为“丧我忘情,无心为道,无情有性。” :“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印顺称其为中国禅宗的真正源头。

5、五祖弘忍:

父亲早逝,七岁即侍奉道信,为人甚好,悟性亦高。道信去世后,在东山建寺。门庭兴盛,有弟子千余,神秀为上首弟子。弘忍曾叹曰;“东山法门,尽在秀矣!”

6、六祖慧能:

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中国禅宗的经典为《坛经》。

《坛经》分十章(品):

行由品 般若品 疑问品 定慧品

坐禅品 忏悔品 机缘品 顿渐品

护法品 付嘱品

●慧能的早年:

《坛经行由品》称,“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迁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习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于是便揭开了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神秀与慧能”的故事。

●慧能初见弘忍:祖问曰:“汝何方人,所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弘忍选六祖: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推神秀作。

●神秀左右为难:其为教授师,不作不行,作又怕作不好不得传衣法。最后于半夜在南廊壁上匿名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佛禅成语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弘忍见后,知是神秀所作,表面上未露声色,三更唤秀入室,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令再作。神秀数日行坐不乐。

●慧能作偈:复两日,慧能在碓坊闻一小童诵偈,方知此事。便即诵一偈,请人书于壁上: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众人见后称奇。弘忍恐人伤害,将偈擦去。次日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会意,三鼓入室。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传衣法。并亲自送至九江驿,让其南去。

●南逃途中:

弘忍弟子发现衣法不见后,有数百人南追。至大庾岭,止有一人追及。此人为原四品将军陈惠明。慧能掷衣钵于石上,隐于草莽。

惠明提掇不动,唤曰:“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乃出,为之说法:“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礼辞而去。慧能后至曹溪,被恶人追逐,避难猎人队中,凡经(十)五载。

●出世说法:

一日思:“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至广州法性寺,值印空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众骇然。印空延至上座,慧能公开身份,印空给他剃发、授戒。佛禅成语

于是慧能在戒坛上进行了第一次说法(此即《坛经》的由来)。后归曹溪宝林寺公开传教,世称“曹溪禅”。

●后世的评价:“佛教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强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见性成佛;

强调成佛主要靠自悟;

强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强调顿悟,而不是渐悟;

强调从实质上领会佛经,不要死记硬背。

可总结为:“自性本清净,明心可见性; 见性即成佛,成佛靠自悟。”

慧能创立的禅称为南宗,也称内证禅学。

神秀创立的禅称为北宗,也称楞伽宗。

●南宗的演变:

慧能的十大弟子: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坛经》为法海记录整理而成,神会是南北二宗争论中使南宗获胜的功臣。

曹溪禅经过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弘扬,形成了两大系统:南岳系和青原系。

南岳系除怀让外,著名禅师有: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bò)希运、赵州从捻。马祖道一及其开创的洪州宗,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胡适说:“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说是中国禅。中国禅之中,道家自然主义的成分最多,道一门下成为正统。中国禅至此始完全成立。”

青原系除青原行思外,著名禅师有: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岩头金豁、雪峰义存。

后来,南岳系到百丈怀海时又分出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系又分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于是进入五灯分传的鼎盛时期。

五宗各有特点:沩仰谨严,曹洞细密、临济痛快、云门高古、法眼简明。《五灯会元》记有很多南派各宗的公案故事,通称“公案禅”。

●北宗的演变:

北宗的特点:强调“借教悟宗”,要求多读经书,由师父传承(南宗为“教外别传”);

强调要坐禅(南宗为参禅);

强调渐悟(南宗为顿悟)。

创立者为神秀,其主要著作有:《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观心论》、《大乘北宗论》等。弘忍秘密传法慧能后,神秀“涕辞而去”,退回荆州玉泉山,十多年后,弘忍去世,方公开传法,在北方影响很大。活了90多岁,得到朝廷礼遇,人称“两京法主,三帝国师”(武后、中宗、睿宗)。神秀去世是楞伽宗的终结。

其著名的传法弟子有嵩山的普寂和长安兰田的义福。

●南北宗之争与南宗的取胜:

神会,襄樊人,俗姓高。少年时学儒家五经,后学老庄。读《后汉书》知佛,遂出家。中年时到曹溪见慧能,成为其弟子。慧能去世后,奉敕住南阳龙兴寺。因北宗奉神秀为六祖、普寂为七祖,遂于开元22年在滑台大云寺举行无遮大会,讲述南宗,以“定宗旨,辨是非”,攻击北宗“传承是旁,法门是渐”。此会使南北二宗对立。后在洛阳菏泽寺开过类

篇二:《禅与佛》

公众公开

原文来源

修改以文找文推荐给好友

如何对文章标记,添加批注?

言无展事,

语不投机,

承言者丧,

滞句者迷。

--宋·无门和尚

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自在在的生活,如如地绽放生命之华。人只有自己能肯定自己才有喜悦,才有微笑,才有生活的实现,才有圆满的人生。反之,如果每天乞求别人的肯定与赞美,贪婪地追求财富和名利,自己也就变成物欲的奴隶。

禅的宗旨即是成佛,佛的本义就是觉。当我们醒觉过来时,便看到自己本来就是佛。这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必须透过一番修行。但是修行本身就是生活,我们不可能为著成佛而生活,这样生活又被贬抑成为成佛的手段,以致生命的实现与微笑尽失。禅就是要指引我们在生活中醒觉,在行、住、坐、卧中见性,在生命与生活的实现中成佛。

禅宗的典籍分案很多,但是语言文字只是一个标示的符号,而非禅的本身。学禅切忌把文字理论当目的,而是要当下去流露自己的如来。就因为如此,见性不是"看"到什么,而是如如实实的生活,欢欢喜喜的披露真如自性。所以,禅所谓的修行不离生活,不离工作,不离平常活动,禅是当下一口气完成了醒觉与实现。

禅也要念佛,禅的念佛不若净土法门那样祈求佛力如被,透过佛的庇佑和神力感通,来达到生命的圆满。禅的念佛是一心系念佛,提醒自己时时刻刻觉醒,以佛为典范,在生活中现佛如来法性。所以,学禅的人当然要念佛,只有"心系一佛"的念佛,才能做到"口念心行",证悟成佛。

禅是醒觉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而不是加给生活一些勉强的约束刻意造作出来的。因此,禅不是知性的语言文字,更不是学术的理论和系统知识,禅是当一个切具足的生活实现。唐朝临济禅师是黄檗大师的弟子。有一次他参访翠峯禅师。翠峯问:

"平常黄檗怎么教导弟子?"

临济禅师说:

"用语言表达不出真理,黄檗不用语言教导学生。"

翠峯说:

"什么都不说不教,学生怎么参学呢?"

临济说:

"教是有的,只是不同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

于是翠峯要临济举个例子,临济则说,没有办法举例子,因为那不是足迹能到的地方。翠峯很疑惑的说:

"足迹不能到,心念总可以到吧!"

临济说:

"如果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到达的地方。"

翠峯说:

"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我们如何见道呢?"

临济说:

"当下见道。"

禅是一切现成的,有了高下、善恶、贵贱和有无的言说,便有了挑剔、不安、嫉妒和得失的烦恼。停留在语言的讨论,就可能陷在"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的殆胡衕。禅是觉醒的生活,无关文字的。

但是,禅也不是不重视文字言说,要不然黄檗怎么会有《传心法要》和《宛陵录》二书流传呢?禅的路标需要文字,就好像旅行需要地图,但地图绝对不是旅行。禅家所谓的"言语道断"的本义不是很明显然的吗?

当你看完了这本书,若有理解,那只是地图而已,不是旅行的本身。要想实现"见性成佛"的醒觉生活,展露生命和微笑,契会十方诸佛的妙谛,只有自己去实现了。宋朝无门和尚说: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从缘得者始终成坏。"

每一个人的根性因缘各殊,悟道之途和生活的实现总不相同,只有"自悟自度",自己依著自己的因缘去实现,才能契会如来的佛心,展露生命的微笑。

篇三:《佛禅文化》

在这个学期里,老师生动地阐述了何者谓“禅”,正念与当下的生活的关系,我深感教诲。禅是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开发自我潜能,做自己心灵主人的圆满人生智慧。正念是佛禅的核心,能够把我们带回当下的那种力量。培养自心的正念,就是培养自我的佛性。念就是要记得回归当下。“念”字上部的意思是“今”、“现在”,下部的意思是“心”。正念是一个奇迹,能够闪电般地招回我们散乱的心,使它恢复完整。这样,我们能够主宰自己、恢复自我,就能每一天,每一分,每个当下都过得幸福圆满。

老师在讲课中让人感悟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不是各自单一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联。生活中,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离开自我,回归整体,要助人为乐,广种福田,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福报,这是生活的智慧与禅机。通过老师精僻的讲解,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佛陀教法的广大、慈悲。每次上课的时候教室都很宁静,老师充满激情,大众脸上似乎写着平静、踏实的喜悦,吉祥之光也似乎照亮了整个教室,全然没有平时上课时的那份困倦。这是佛法的广大之所在。

老师所讲的因果、病因、吃素、风水等问题也让我颇感收益。人为什么会得病?这是你自己所造的业障造成的,你现在看到的果,都是以前造的因,业就是过去做了不好的行为,现在业障现前所以生病了。有时候一个人得病了,会让他更能生发出精进的修行之心,这个病就是他的善知识。所以三世诸佛以苦为师,众生以病为药,没有这个病跟苦,谁会想要出离苦呢?因为有这个病跟苦,想出离苦,也想到别人正在苦,所以这个病苦反而成为我们的老师,这个叫转烦恼为菩提。

佛法是圆满的智慧。孙中山先生: 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我们学佛的目标,各不相同,想往生也好,证果也好,想世间的福报也好,乃至于其他的愿望、希望。无不要从这个心做起。抓住这个心,就会品尝佛法的乐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dope英雄联盟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