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对王昌龄隐居有怎样的态度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31    阅读:

篇一:《2013届高考语文冲关:第8练 Word版含答案]》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勤政楼①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②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 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 ②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③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1)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从本诗看,隐居者有怎样的人生情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诗作者对王昌龄的隐居是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而常建说王昌龄“隐处唯孤云”。你是怎样理解本诗中“孤云”这一意象的?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对王昌龄隐居有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注]

江 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花里嫩莺啼不定,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一庭烟草如秋。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

【注】 此词作于作者寓居扬州之时。

(1)词的上片首句写到“心事还重省”,词人的心事是什么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对“搅乱”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对王昌龄隐居有怎样的态度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螺川[注]早发

[清]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 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

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 日

寇 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两首诗都写夏日,两位诗人感觉到的夏日季候分别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了鸟鸣,寇诗是“燕语”,苏诗是“莺声”,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寇诗主人公和苏诗主人公在听到鸟鸣时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汪 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注]后,归兴浓于酒。

【注】 乱鸦啼:暗喻小人的飞短流长。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为什么“闲却传杯手”?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对王昌龄隐居有怎样的态度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过勤政楼》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名篇之一。此诗讽刺唐玄

篇二:《2013届高考语文冲关:第8练 Word版含答案]》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勤政楼①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②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 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 ②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③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1)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对王昌龄隐居有怎样的态度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从本诗看,隐居者有怎样的人生情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诗作者对王昌龄的隐居是怎样的态度?

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对王昌龄隐居有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而常建说王昌龄“隐处唯孤云”。你是怎样理解本诗中“孤云”这一意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注]

江 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花里嫩莺啼不定,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一庭烟草如秋。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

【注】 此词作于作者寓居扬州之时。

(1)词的上片首句写到“心事还重省”,词人的心事是什么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对“搅乱”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螺川[注]早发

[清]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 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

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 日

寇 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两首诗都写夏日,两位诗人感觉到的夏日季候分别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了鸟鸣,寇诗是“燕语”,苏诗是“莺声”,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寇诗主人公和苏诗主人公在听到鸟鸣时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汪 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注]后,归兴浓于酒。

【注】 乱鸦啼:暗喻小人的飞短流长。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为什么“闲却传杯手”?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过勤政楼》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名篇之一。此诗讽刺唐玄

篇三:《2013届语文一轮诗歌鉴赏检测题》

2013届语文一轮诗歌鉴赏检测题

(总分:21分 时间:45分钟)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宿王昌龄隐居①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4分)

(1)“宿”字,写花影象安睡在庭院中一样(1分); “滋”字,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1分);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1分);两句写出了隐居之地寂静而不乏生机,与人事疏离而与自然亲近的情趣(1分)。

(2 ) 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2)尾联是说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这里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2分)。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1分)(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附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

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孟一派。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3分)

(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1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许多对文学不甚了解的人对纳兰性德是陌生的,尽管他被称作是清代最著名的大才子,宋以后最了不起的词人,但人们仍对其陌生。究其原由,或者就是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词已经没落成昨日黄花,少有人问津。这是纳兰性德的一首悼亡词,是为怀念亡妻卢氏所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 ‚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再看北宋词人苏轼在丧妻后发出的感叹:‚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者皆是情景相通之言。两人虽然相隔六、七个世纪,其情同切切。而‚凉‛字描写的更不只是环境,也是词人的心境。 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 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 ‛、‚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电影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海誓山盟已成虚无,‚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一句‚甘心老是乡矣‛便写出他们情投意合、安贫乐道的夫妻生活。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与卢氏的过往竟是自己不曾觉得的书卷飘香,如今伊人已去,往事浮上心头,只有‚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惘然与哀伤。

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他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词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泪,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纵即逝,恍若昙花一现。 习以为常的接受,漫不经心的欣赏,许多身边的人事走过了时间,原以为岁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却不料岁岁年年已是人不同。从指间流过的曾被当作是沙土的宝石被往事尘封,怎能不油然生悔?唯有暗恨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痴情的纳兰性德终于经受不起丧妻失伴的长长的痛苦磨难,于三十一岁夭亡,结束了短短的一生。纳兰在小令方面词工清丽,造诣极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本是一位文武全才,其妻卢氏的逝亡对他是一个沉重的精神打击。而他本人的早逝于我们又何尝不是一大损失?

当他‚谁念西风独自凉‛、‚沉思往事立残阳‛ 的时候,我默然看着着他的背影,感其痴情,不免动容。

‚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做了扑火的飞蛾,留给世人的只是无尽的惘然。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 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感情的。(3分)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1分)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2分)

(2)有人评价本词结句“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4分)

(2)运用虚写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2分)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1分)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1分)

注释:⑴ 刬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⑵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⑶南徐:州名。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市。[3]

【蝶恋花】

原唐教坊曲名,商调曲。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用为词牌始于宋。双调,上

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4]

杨炎正

(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年五十二始登第,为宁县簿。公元1200年(庆元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公元1210年(嘉定三年)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公元1214年(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有《西樵语丛》一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词‚纵横排之气,虽不足敌弃疾,而屏绝纤秾,自抒清俊,要非俗艳所可拟‛。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称其《蝶恋花》词‚婉曲而近沈著,新颖而不穿凿,于词为正宗中之上乘‛。[5]

赏析

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又因是由词人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词结句俊秀飘逸、悠悠长长,有不尽之意。这种结法与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一样,都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李渔《窥词管见》)

陆氏侍儿有《如梦令〃送别》词曰:‚日暮马嘶人去,船逐清波东注。后夜最高楼,还肯思量人否?无绪,无绪,生怕黄昏疏雨。‛这首小令的意境和这首《蝶恋花》的诗情画意,确乎相近,可对读并可互相发明。

篇四:《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_宿王昌龄隐居翻译赏析_作者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常建。其全诗如下: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_宿王昌龄隐居翻译赏析_作者常建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前言]
<宿王昌龄隐居>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注释]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翻译]
清溪的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见一片白云。松林间露出微微的月光,清亮的光辉好像是为了你而发出。茅亭外,夜静悄悄的,花影像睡着了一样,种药的院子里滋生出苔恨。我也要离开尘世隐居,到西山与鸾鹤作伴。
[赏析]
常建这首<宿王昌龄隐居>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下面是原北京大学教授倪其心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篇五:《古诗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_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词如下: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前言]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古诗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_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古诗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_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翻译]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赏析]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以前。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