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采莲曲张籍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01    阅读:

篇一:《张籍 节妇吟》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重,何不相逢未嫁时?”

解释:

你知道我已经嫁人,还赠给我一对明珠。

感激你的情意,我把明珠系在我红色的罗

衫上。

我家高楼拔地而起,我的丈夫地位高贵。

知道你对我的情日月可鉴,但是我早对丈夫发过誓要同生共死。 还给你这对明珠我的泪不停地流下,只恨我们为什么没有相逢在我还未嫁人的时候!

作者简介

张籍(约公元766—约830)字文昌,

世称张司业或张水

部,其乐府诗多反映

当时社会现实,与

王建齐名,世称“张

王”。有《张司业集》。张籍采莲曲张籍

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

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

府歌行外,多作

他的乐府诗与王

并称“张王乐府”。

深刻地反映了各

盾,同情人民疾除仍写乐近体诗。建齐名,诗中广泛种社会矛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

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字句浅释

题解:

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

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缠绵:情意深厚。

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

襦:短衣、短袄。

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

良人:丈夫。

戟:一种古代的兵器。

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

事:服事、侍奉。

拟:打算。

是唐代张籍的一首诗歌。初读这首诗,

一位可爱可亲、可钦可敬、美丽温柔多

情重义的年轻节妇形象跃然纸上。她,

一个有夫之妇,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地

拒绝他人求爱,不禁让人想起汉乐府

《陌上桑》中秦罗敷严辞巧拒使君调戏

的故事。但《陌上桑》格调明快干脆,甚至带有一些喜剧色彩。而本诗曲折无限,细腻熨贴,入情入理,波澜起伏,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

首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为一起,挑明了女主人公的身份,而且明示“君”:你明明知道我是一个有夫之妇,却偏偏要送我一双明珠以示爱恋,语气中略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接下来作者情绪稍显温和,“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一伏,诗句一转,向对方表达了谢意:我最终还是被你的缠绵所感动,忍不住把你赠给我的明珠挂在我红色的罗裙上。继而又一转,“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又为一起,说我有一个“高楼连苑”的大富大贵之家,有一个在明光殿里执戟护卫皇帝的威风凛凛的丈夫。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对丈夫的忠贞不渝之情溢于言表。紧接两句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要与丈夫相依为命同生死共患难,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又为一伏,笔锋稍缓,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感伤相逢太迟,明确拒绝了对方,令诗中的“求爱者”明理动情而却步,令读者顿生爱怜之心。这首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写出了礼义之外的感情波澜,曲折微妙:既委婉缠绵,又坚定决绝,但是决绝之余,又有无奈不绝如缕。

在另一版本中,诗题下面还有一句话“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由此可见,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拒绝李师

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采取恩威并用等各种卑鄙手段勾结、拉拢一些文人和中央官吏,为他的藩镇割据效力。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也成为李师道准备拉拢的对象之一。但是,张籍一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对李师道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慨,不想与之为伍;面对军阀的拉拢,张籍不能不讲究回绝的方式,只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予以拒绝。了解了这一特定背景,我们再来品读《节妇吟》就会真正读出它的妙处来。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诗中的“妾”以及文题上所说的“节妇”无疑是指作者自己。张籍以一个有夫之妇的身份,表明自己感谢李师道的知遇之恩,不是我不支持你,只是我誓死效忠唐王朝的志向不能更改。“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只有洒泪还珠,遗憾的是在我的志向尚未确立之前,你怎么没有注意到我呢?此句委婉之至,成为传诵不绝的名句,表达了某种困难的处境和矛盾心情。

综观全诗,张籍以节妇自比,向李师道这个“求爱者”表白自己决不被腐蚀拉拢的态度,其构思精巧,角度得体,开合有度,伸曲自由,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言外之意

据本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

篇二:《三年级带拼音的古诗15首》

1.tílínāndǐlínshēng

采莲曲张籍

题临安邸(林

升)

Shān wàiQīngshānlïuwài lïu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 xī hú Gē wǔ jǐ shí xiū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Nuǎn fēng xūn dã yïurãn zuì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 zhí bǎhángzhōuzuîbiànzhōu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cháo tiān zǐ yǒng lǎ bā wáng pán 2朝 天 子• 咏 喇 叭 王 磐

lǎ bā suǒ nà 喇 叭 , 唢 呐 , qǔ ãr xiǎo qiāng ãr dà 曲 儿 小 ,腔 儿 大 。 guān chuán wǎng lái luàn rú má 官 船 往 来 乱 如 麻, quán zhàng nǐ tái shēn jià 全 仗 你 抬 身 价 。 jūn tīng le jūn chïu 军 听 了 军 愁 , mín tīng le mín pà 民 听 了 民 怕 ,

nǎ lǐ qù biàn shãn me zhēn gîng jiǎ 哪 里 去 辨 什 么 真 共 假? yǎn jiàn de chuī fān le zhâ jiā

眼 见 的 吹 翻 了 这 家, chuī shāng le nà jiā

吹 伤 了 那 家,

Zhǐ chuī de shuǐ jìn ã fēi bà 只 吹 的 水 尽 鹅 飞 罢!

shìãrlùyou

3.示儿(陆游)

sǐ qù yuán zhī wàn shì kōng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 dàn bēi bù jiàn jiǔ zhōu tóng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

wáng shī běi dìng zhōng yuán rì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 jiā jì wú wàng gào nǎi wēng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qiūyâjiāngxiǎochū4.秋夜将晓出

límãnyíngliáyǒugǎnlùyou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sān wàn lǐ hé dōng rù hǎi 三 万 里 河 东 入 海 ,

wǔ qiān rèn yuè shàng mó tiān 五 千 仞 岳 上 摩 天 。 yí mín lèi jìn hú chén lǐ 遗 民 泪 尽 胡 尘 里 , nán wàng wáng shī yòu yī nián 南 望 王 师 又 一 年 。

5.(xīn qìjí 辛 弃 疾 )采莲曲张籍

菩pú 萨sà m蛮án•sh书ū ji江āng 西xī z造ào k口ǒu 壁bì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shuǐ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zhōngjiānduō shǎo xíngrãnlâi

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 。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北 望 长 安 ,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 怜 无 数 山 。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 山 遮 不 住 , bìjìngdōngliú qù 毕 竟 东 流 去 。 jiāngwǎn zhângchïuyú 江 晚 正 愁 余 , shān shēn wãn zhâ gū采莲曲张籍

山 深 闻 鹧 鸪 。

xiàrìjuãjùlǐqīngzhào

6.夏日绝句(李 清 照) shēng dāng zuò rén jié 生 当 作 人 杰 , sǐ yì wéi guǐ xióng 死 亦 为 鬼 雄 。 zhì jīn sī xiàng yǔ 至 今 思 项 羽 , bù kěn guò jiāng dōng 不 肯 过 江 东 。

bïchuánguāzhōuwángānshí

7.泊船

瓜洲(王安石)

jīng kǒu guā zhōu yī shuǐ jiān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

zhōng shān zhǐ gé shù chóng shān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

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

míng yuè hé shí zhào wǒ huán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

8.wãn guān jūn shōu hã nán hã běi

闻 官 军 收 河 南 河 北 (杜甫 dù fǔ)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chū wãn tì lâi mǎn yī shāng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quâ kàn qī zǐ chïu hã zài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g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bái rì fàng gē xū zîng jiǔ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qīng chūn zuî bàn hǎo huánxiāng

青 青 作 伴 好 还 乡 。 jì cïng bā xiá chuán wū xiá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biàn xià xiāng yáng xiàng luî yáng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chūnyâxǐyǔdùfǔ9.春 夜 喜 雨(杜 甫)

hǎo yǔ zhī shí jiã 好 雨 知 时 节 ,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当 春 乃 发 生 。 suí fēng qián rù yâ 随 风 潜 入 夜 ,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润 物 细 无 声 。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dōng biān rì chū xī biān yǔ 东 边 日 出 西 边 雨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dào shì wú qíng quâ yǎu qíng jiù shí wáng xiâ táng qián yàn 道 是 无 晴 却 有 晴 。 旧 时 王 谢 堂 前 燕 , fēi rù xún cháng bǎi xìng jiā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cǎiliánqǔqíârwángchānglíng

12.采莲曲 (其二)王昌龄 làngtáoshāliúyǔxī

野 径 云 俱 黑 ,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江 船 火 独 明 。 xiǎo kàn hïng shī chù 晓 看 红 湿 处 , huā zhîng jǐn guān chãng 花 重 锦 官 城 。

jǐhàizáshīgōngzìzhēn

10.己亥杂诗(龚自珍)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fēnglãi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 我wǒ

qu劝àn ti天ān g公ōng zh重îngd抖ǒu s擞îu

, 不bù

拘jū

一yī

格gã ji降àng r人ãncái

才。

zhú zhī cí liú yǔ xī 11、竹 枝 词 (刘 禹 锡)

yáng liǔ qīng qīng jiāng shuǐ píng 杨 柳 青 青 江 水 平 , wãn láng jiāng shàng chàng gē shēng 闻 郎 江 上 唱 歌 声 。荷hã 叶yâ lu罗ï q裙ún 一yī 色sâ c裁ái

, 芙fú r蓉ïngxi向àngli脸ǎnli两ǎngbi边ān k开āi

。 lu乱àn 入rù ch池í zh中ōng k看àn 不bùji见àn

, w闻ãn 歌gē sh始ǐ ji觉ào y有ǒu r人ãn l来ái

。 13.qiū秋思sī (zhāng张籍jí

lu洛î y阳áng ch城ãng 里lǐji见ànqi秋ūf风ēng,

欲yù zu作î ji家ā sh书ū 意yì w万àn zh重îng

。 复fù k恐ǒng c匆ōng c匆ōng shu说ō 不bù j尽ǐn

h行áng r人ãn l临ín 发fā y又îu k开āi f封ēng。

14.wū yī xiàng liú yǔ xī 乌 衣 巷 (刘禹锡)

zhū quâ qiáo biān yě cǎo huā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wū yī xiàng kǒu xī yáng xiã

15浪淘沙(刘禹锡)

jiǔ qū huáng hã wàn lǐ shā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

làng táo fēng bǒ zì tiān yá 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 。

rú jīn zhí shàng yín hã qù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 , tïng dào qiān niú zhī nǚ jiā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

篇三:《思乡诗前10首阅读整理》

思乡诗整理目录

采莲曲张籍

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采莲曲张籍

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如耿讳的《塞上曲》中“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二、命题预测

思乡诗一般都具有借景抒情特点。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和品析炼字是考查思乡诗的三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命题核心点,思想情感是命题热点。

三、技法点拨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分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解析】鉴赏思乡诗首先从思乡诗标题和意象判定是不是思乡诗。《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思家”已直接点明是思乡诗。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思乡念亲”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邯郸冬至夜思家》第二句中“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抱膝孤坐的“影”和“身”互相陪伴,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最后,分析作者表达思乡之情所运用的手法,答题时要用到“触景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对方入手、虚实烘托”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邯郸冬至夜思家》后两句运用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作者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冬至深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把深挚的“思家”之情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1、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1. 逾:更加。

2. 欲:好像。

3. 燃:燃烧。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赏析】

《绝句·江碧鸟逾白》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训练: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3.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江、鸟、山、花,碧绿、洁白、青葱、红火

2.“欲”字妙在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显得摇曳多姿。

3.以乐景写哀情(以乐写哀),用艳丽灿烂的春光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深厚,别有韵致。

2、别老母

黄景仁(清)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①搴帏:揭开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是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作者: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岁补博士弟子员,但从此屡应乡试均未得中。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黄景仁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33岁时,游西安,为陕西巡抚毕沅所推重,援例为县丞,未补官而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其著作有《两当轩集》22卷,其中诗16卷、词3卷、诗词补遗及遗文3卷。

【赏析】

诗人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渡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为了生计,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绪,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顿时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从心中喷涌而出。本诗描写的是诗人远行他乡、离别母亲时,所见到的让他刻骨铭心的场景。“搴帏拜母河梁去”一句,写出了诗人辞乡别母的行为,围绕诗的题目下笔,并以“辜”“别“去”等表示动态的词,含蓄表示自己告别慈母的过程以及渐离渐远时难以言喻的感伤。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诗人回头时,见到的老母亲的举止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想。“白发愁看泪眼枯”,回头看去,倚门而立的老母亲,花白的头发分外醒目的映在眼前,她那哭干了泪水的眼

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在这句诗中,诗人心中那种对母亲不忍道别、但又不得不离去时的负疚不安,全都从他这回头一望的动作中流露了出来。“惨惨柴门风雪夜”一句是诗人渐渐远去,而又再一次回头时所见的景象:那满头白发的老母亲仍然孤独地倚在柴门上,在渐渐暗下来的夜色中,任风雪吹打。“惨惨”一词承接上句,恬画出了母亲的内心的痛楚以及脸上的表情,同时又为后面的“柴门风雪夜”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到惨然的环境气氛。诗的最后一句“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为了生活,自己不仅无法让年迈的老母亲安享温暖幸福,还将她独自留在了风雪中的柴门前,这样的儿子岂不是不如没有?短短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字字如锤,敲击着读者的心,令人不忍卒读。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以真情动人。全诗虽只有短短的句,但却将与母亲分别时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活灵活现的传达了出来,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这首诗还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生活中的场景,鲜明的再现了出来,自然、真实,却动人心魄,增添了诗句感人的力量。

训练: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诗歌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1.“枯”字。这个字生动地写出了老母亲那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依恋母亲之情,愧为人子之心,都从“枯”字流露出来。

2.“此时有子不如无”,是一句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的真情告白。这短短的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亲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了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

3、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①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④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作者: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

篇四:《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

<秋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前言]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注释]
⑴家:一作“归”。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⑵行人:指送信的人。
⑶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翻译]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 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
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离婚诉状怎

下一篇: 疼爱男朋友的话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