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陈凤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1    阅读:

篇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在懵懂年少时,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了一辈子,没见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5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就是一种专注的力量。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可以想象,两万小时的锻炼是怎样的漫长、枯燥、无趣,甚至绝望。但是,如果以责任、兴趣为动力,把这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也只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而已。凡人皆能做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陈凤兰

篇二:《【2013年8月30日(星期五)阅读323】----一辈子做好一件事ft Word 文档》

“将身比身”才能“将心比心”(人民论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陈凤兰。

姬建民《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9日04版)

俗话说,病生在自己身上才觉得难受,疮长在个人身上才知道疼痛。欲知群众生活的困难与疾苦,不亲身体验一下,也难有切肤之痛。

某省卫生厅相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患者身份,从首道程序开始,看一次病或办一次事。结果,遭遇到医生的‚大呼小叫‛、‚把病人当成东西拎来拎去‛等,真切体会到群众的‚看病难‛,明白了‚如果我不是副厅长,看病一定是难的。‛这样的换位体验引人思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群众将心比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换位思考‛层面上,就很难体会到群众的冷暖痛痒在哪里,也感受不到群众的喜怒哀乐是什么。酷暑高温坐在空调房里的‚将心‛,势难与农夫‚比心‛;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的出行,自然感受不到‚乘车难‛的艰辛;大嚼万元‚大闸蟹宴‛的官员断然不觉贫困儿童啃凉馍、喝生水的困苦。同样,卫生厅长如不是假以‚普通患者‛身份看病,也很难体验得到群众‚看病难‛的实情。

耳闻不如目见,口说不如身逢。了解真实的民意民情,一直是优秀领导干部的追求。‚微服私访‛也好,派员巡视也好,无不是为了摸到第一手实情。某省委书记冒酷暑到农民玉米地里锄草松土,感受绝不同于办公室的‚汇报‛。某市交通局长冒高温亲身体验‚蒸笼公交‛的煎熬,才会下决心提前一年更换空调公交车。就连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今年6月也假扮‚的哥‛接送乘客,‚无缝隙‛了解民意。没有对群众生活的切身感知,就难以将心比心,联系群众难免流于形式。

身入才可心入。端着架子、摆着排场去体验基层,群众避之犹恐不及,哪里有真情实意对你说。隔着玻璃调研,看见的未必真实。打招呼亮身份下去,听到的不乏‚演戏‛。‚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儿,就得亲口去尝一尝。‛与群众贴身才可能贴心,走进贫困户才知穷滋味,喝口彩色水才觉污染重,吃顿百姓饭才明农民苦,骄阳下跟班干上12小时才懂打工难。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会被群众当成‚自家人‛说实话、讲真情、道苦衷,才可能寻求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陈凤兰。

联系群众,莫先乎情。感情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点。不要认为群众‚水平低,不懂事‛,‚蒿草之下,或有兰香。‛也不要嗔怪群众‚变了‛,真正‚变了‛的是某些官员的感情。‚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没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人民是我亲父母,我是人民好儿郎‛的感情认同,不拿出孝敬‚爹娘‛的劲头来服务群众,绝不会与群众走到一块、站在一起、打成一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眼下,了解民意民情的渠道包括网络、微博、微信等并不算少。但间接得来终觉浅,要真正掌握‚带露水珠‛的情况,并能在某些‚一片大好‛的汇报中鉴别出问题,将身比身体察民情仍不失为一种有效做法。

为往圣继绝学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述评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陈凤兰。

本报记者 袁 晞《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9日24 版)

‚东方破晓,你点亮黎明的光照;智慧合唱,最强音是你的号角;千秋忠烈,仁心义骨践你的信条;万世师表,有教无类是那最美的音调。逝者如斯,越千年音容未老……‛

夏天巴黎的傍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观看‚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感悟古代东方的思想。

中国文联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和展现国学经典的精髓神韵,创造了一种传承普及中国文化经典的崭新形式。活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推出咏诵6部经典的7部作品:‚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东方神韵——《诗经〃风》咏诵会‛、‚兵道——《孙子兵法》情境咏诵剧‛、‚杏坛花雨——感悟《论语》大型交响组歌‛、‚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和‚放歌亲情——感悟《孝经》咏诵会‛。从北京到祖国各地,从内地到香港,从中国到欧洲,‚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借助国内外研究中华经典的成果,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易于为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解读和展现中华经典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神韵,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是创办‚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初衷。活动总创意和总策划刘世民介绍说,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已多种多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地进行创新。不能仅靠课堂和书本,更不能完全采用说教的方式,需要认真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采用易于和乐于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以演唱和朗诵为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即:一是提炼和萃取国学经典的思想精华,运用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将深刻的思想表现出来,创作成雅俗共赏的歌曲,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让人们在艺术享受中去领悟;二是选取国学经典的精彩篇章,或创作解读经典的散文诗,运用极具感染力的朗诵形式,展示经典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中加深印象和记忆。

在艺术风格上,基于中华经典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思想之厚重的考虑,‚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作品在总体上追求庄、雅、朴:以庄重之态彰显华夏文化之伟岸;以大雅之风营造悠远深邃之意境;以朴素无华之形呈现本真自然之美。具体到每一部作品,则根据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在把握庄、雅、朴总体基调的同时还彰显一种个性风格,或如诗如画、或气势恢宏,并借助多种艺术和技术手段,将书法、绘画、古乐、服饰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其中,扩展受众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

注重对国学经典的‚感悟‛,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所谓感悟,既不是一般的文辞注解,也不是泛泛的学术讨论,而是从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陈凤兰。

思考出发,紧扣时代脉搏,让国学经典中的精华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产生碰撞,以形成时代共鸣。所以每部作品演出后,观众的第一感觉和普遍的反映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杏坛花雨——感悟《论语》大型交响组歌‛和‚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虽是两种不同的舞台呈现方式,但都以孔子的‚仁爱‛思想为主线,分为‚仁者的呵护‛、‚仁者的叮咛‛、‚仁者的呼唤‛、‚仁者的情怀‛4个单元,将孔子关于人生的精辟论述与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融于一体,解读在一首首感悟《论语》的歌曲和一篇篇散文诗里,如歌如诉,传递着孔子的博大情怀、人格魅力和人文关怀。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赞叹说:‚用歌曲解读经典、把经典搬上舞台,是亘古未有之事。‛作家钱宁说:‚今日中国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大转变,以及价值观的重建。理解孔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时代;追寻传统,是为了探索未来之路。‛文艺评论家黄国柱说:‚宋代学者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咏诵中华经典就是继绝学、开太平的有益尝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国际平台上,两度展示来自中国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吸引了世界各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大使衔代表和中法观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埃里克〃法尔特在观看演出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非常欣赏这样的演出,把高深的哲学思想形象化了。尽管教科文组织这个平台上经常展示世界各国的各种文艺演出,但咏诵会是近年来少有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而这种思想性正是源自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

‚让我们再来听听那位东方智者用心谱写的和谐交响吧!我们的世界因不同而丰富,我们的天地因和谐而美丽!‛智者的声音在天际回响。

清欢之味

2013-08-28 09:58 来源:光明日报 马亚伟

苏轼的一首《浣溪沙》里,有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两个字,宛如一缕风中的茶香,让人心情怡然。清欢,是一种清新恬淡的心境,是一种豁达自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随性诗意的人生情趣。

清欢有味,这种味,是余留的淡香,回味无穷,妙不可言。可是,清欢之味好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喧嚣中,我们习惯了‚狂欢‛。狂欢是一杯浓酒,热闹喧哗中一饮而尽,却让心流离失所。我们用狂欢来掩饰心的荒芜,狂欢过后,独自面对杯盘狼藉的孤单与颓靡。

而清欢,却是滋养心灵的一汪清泉,舒缓润泽,细水长流。清欢之味,如写意山水画中的那抹黛色远山,遥远的,隐约的,沉静的,有‚云深不知处‛的神秘,又有不染尘埃的洁净,让人无限神往。清欢之味,是心灵味蕾上淡远绵长的记忆。

清欢之味,在于清淡。苏轼写这首《浣溪沙》时,正当仕途失意。他在农家山庄品清茶、尝素菜,顿生感慨:人生也应如此——远离名利纷争,独享属于自己的清欢之味。人生在世,难免陷入争斗的漩涡,争名、争利,争一切该争和不该争的东西。争到最后,一切混合为一杯五味杂陈的酒,难以下咽。不如抛开一切,享受一份清淡人生。清欢之味,不浓稠,不热烈,却有持久的芬芳。

清欢之味,在于宁静。心境的宁静,是一种幸福。静坐独处时,心沉下来,就像月亮沉入潭水中一样,波澜不惊。这种味道,是一种绚烂之后的宁静,宁静得听得见远寺的钟声,听得到每朵花开的声音。不管身处何境,不管经历多少沧桑,要留一份宁静给自己。人生的清欢之味,是宁静中绽开的花朵,幽香浅浅,甘美自知。

清欢之味,在于欢悦。清欢之味并不寡淡,亦不苍白,而是返璞归真后的放松和欢悦。它不是要求人清心寡欲,也不是与世界格格不入,而是要求人时时提醒自己心怀热爱,让美的事物带给自己欢悦。即使是在俗世纷繁中,也要保有一颗清雅如莲花的心。

陶渊明一定陶醉于清欢之味。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何其清淡平和。王维也一定品尝过清欢之味。他独自一人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心情该是何等怡然?

谁不向往‚清欢‛之味?众相纷纭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清欢之味来滋养心灵。当光怪陆离的生活让我们目眩神迷时,当名利熙攘的现实让我们无可奈何时,当你争我夺的怪相让我们苦不堪言时,真的应该回归‚清欢‛之味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一种可望亦可及的人生境界。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陈凤兰。

2013-08-28 09:59 来源:光明日报 陈凤兰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在懵懂年少时,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了一辈子,也没见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五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就是一种专注的力量。现实中,我们常常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常常勉励年轻人‚艺多不压身‛,谁知到头来只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

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

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可以想象,两万小时的锻炼是怎样的漫长、枯燥、无趣,甚至绝望。但是,如果以责任、兴趣为动力,把这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也只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而已。凡人皆能做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陈凤兰。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于今年7月2日去世的李国修正是这样做的。‚我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践行这句话,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谁说这不是专注的魅力呢?

每一天都有花开的理由

2013-06-17 15:53 来源:光明网 孙守名

近一段时间,有不少文友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我的消息,不约而同地询问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忽然辍笔的理由。这些朋友中有执着于教学工作的老师,有多年从事文学创作的老作家,有一直关注我走过文学困境的引领者,更有对我的文字情有独钟的文学爱好者。我想,我应该有一个公开的答复,以感恩那些不断支持和关心我的所有人。

其实,写作是件劳力而又费神的事情,大凡从事文学创作较久的朋友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你首先要有激情,有激情才有创作的冲动,有了创作的冲动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单凭爱好和责任,是万万写不出留存于后世的作品来的。激情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优秀的作家必须拥有一颗爱心,爱你周遭的所有人,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生存状态,贴近弱者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你不能是一个悲观者,大地间的一草一木、万事万物,在你的心目中都要有存在的空间,每一天你都要能感知生命中萌动的青春和活力,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有花开的理由。

单凭激情还是创作不出有价值的作品,好文章从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尽管文学创作始终离开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必须要有丰厚的生活阅历,那些埋伏于你灵魂 深处波涛汹涌似的坎坷与苦难以及你所遭受的磨折恰恰是你最为宝贵的财富。你要善待生活,学会感恩,用心记录下你所走过的每一天。要有广阔的视野,你的生活 不只是你自己,不能束缚在狭隘的小圈子里面,要关注社会,关心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时代风云。总之,要学会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否则,创作就成 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视角。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一个作家要有清醒的头脑,他生活在芸芸众生中,但同时必须能高出他所生存的世界。‛融不进生活,浮在生活的表面,甚而至于游戏人生,那是写作者的大忌;沉进生活中去,没有思想和意识,等同于普通的人,那也是要不得的。文学创作者必须有高尚的灵魂和缜密的头脑,要不断地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把丰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经历浓缩成思想,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再回归到

篇三:《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演讲者:刘劲

做个自我介绍吧,我是演员刘劲,今天来到我们《开讲啦》的课堂。我想请大家先跟我一起看一个动画片,我想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排队都遇到过这种情景,我们很多人还扮演着其中那个小熊的角色。我们站在路的这一头,看见一个路口,就想那个路的尽头,肯定有非常美丽的风景。于是我就走下去了,走走走,这边又出现一个岔路口。于是乎,我们又往那儿走,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犹豫彷徨。有很多人问我,刘劲,你怎么做到的?作为一个专业的职业演员,那么好的年华,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地做一件事,演一个人物?这可能跟我成长的环境有关系。我出生的地方很远也很高,雪山草地,沼泽地,天空飞翔着盘旋的雄鹰,这就是我们现在叫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因为我父母支边到了那里,所以我和我姐姐还有我都出生在那儿。我安安静静地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进入青年时代,有一次我跟我家里人,去看了一部片子是赵丹老师演的《李时珍》。看完以后把我震惊了。一个演员,在一个半小时里面从他的青年时代一直演到中年时代,再演到老年时代太神奇了,我说这个演员太了不起了,特别特别地羡慕赵丹老师。所以说我第一次刚开始作为一个小孩,跟电光声影的这个初次的美妙的见面,一个奇异的世界为我打开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下定了决心我以后长大了要做演员。

我们那地方是在藏族地区说的是四川话,而且是带方言的藏族四川话,我也不会说普通话,怎么办。我们家有红灯牌的收音机,木壳的,打开,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就是叮叮当叮叮当,那个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就听小喇叭。因为它里边有一些教你发音,就是那个拼音“b”、“ p”、“ m”、“ f”就是那个,很标准的那个发音,教那个小朋友,我就记下来。那个时候家里边都住得那么挤,一念,隔壁听见了。不好意思啊,丢人感觉,就跑到山上去。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有一棵树,枝叶茂密,噌噌噌我就爬上去了,爬上去就在树上,噼里噼里噼,啪啦啪啦啪,就练,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就念。每天就到那个树上,终于找到一个好地方,所以我就是这样,去练自己的普通话。

我那么痴迷地要当演员,那么痴迷地要说普通话,肯定会影响学习啊。紧接着,高考到了,落榜了。父母很生气,家里开了一个会,我就憋憋憋,把自己想做演员的这个梦想说出来了。父母一听,半天没吭声,俩对视,说他居然会,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们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呢。我说这是真的,其实我已经练了很长时间了,后来说那怎么办,我姐就带着我,到处去看剧院里的海报,有没有话剧,有没有演出,我要学呀,我要拜师啊。因为我姐姐,特别支持我的这个梦想,做演员的这个想法,她一看我那样子,她说弟弟,你一定能够做一个演员,她说你很帅呀。她老鼓励我,第一年我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结果没想到去了以后,抱了很大的希望结果落榜了。但是我说我一定会有希望的,再考。 就给父母做工作,(父母)后来又妥协了,说再考一年,那么第二年真的是我人生里边最压抑,最难最痛苦的一年,也不交朋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白天在宿舍里面,就是很多跑车的师傅,就每天晚上去敲门说,哪个师傅,明天是夜班,要出车了,我就睡他的床。我的床是不带固定的,它一共三层楼,我是从一层睡到了三层,每个房间基本都睡过,因为师傅不断地跑车,不断地换床。有的时候,突然别的师傅回来了,晚上了,我都睡着了,他说:“哎哎起来,我回来了。”我一看别人回来了,就跑到火车站的椅子上睡一宿,也不跟姐姐说。每天吃饭就吃一顿饭,早上姐上班了,那么到晚上回来,她从他们食堂带了盒饭回来,跟我拿一点,吃一顿。我靠什么呢,就写日记,我每天的交流,我的心灵对话,就是靠写日记,坐在窗前看着那棵树,绿了,发黄了,掉叶子了,我就跟它对话啊,就在日记里边写。

我的日记的第一篇写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么坚持,第二年一开始考试,中央戏剧学院。这一次有点经验了,但是又落榜了,这对我来说是五雷压顶,那种打击是非常非常大的。后来我跟我姐姐哭了,我说姐,我说不行,已经两年了,怎么还考不上呢,这个门不

是朝我们开的。我记得我姐姐当时很难过,她说,弟弟,为了你考上艺术院校,她说我恋爱都没谈啊,陪着你,就是对你寄予很大的希望,你现在怎么才第二次,你怎么就泄气了呢?没关系,只要你不泄气,你不放弃,姐姐就陪着你。她给我写了一封很厚的信,放在我的床头,早上我起来一看上面还有泪渍,她是流着眼泪写的。所以晚上等姐姐回来以后,我跟姐姐说,我想通了,我现在放弃是不对的,放弃既对不起姐姐也对不起我自己。而这个时候我父母尤其安静,也没有消息,也没有来,但是就是这样,给我很大的一种动力,不放弃,往前冲。

所以第三年,我做了很多很多的功课,吸取前两次考试的教训,功课做得很足,经过激励的考试,终于对面伸过来一个非常灿烂的彩虹。我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我离开成都的时候,到北京报到,我专门到了一个成都的著名的景点,叫驷马桥。传说当年司马相如考状元,屡考不中,最后一次了,要去考试,完了路过村口的这座小桥,就指着这个桥说,我司马不驹驰车驷马,不过汝下。就是我司马相如,如果不驹驷马之上,驷马就是做官啊,驾着大驷马回来了,我就不过此桥,得给自己下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心。所以说,我就到了驷马桥,从这一头走到这一头,这一头走到这一头,暗暗地给自己也下了一个誓言:我如果不做一个好演员,我绝不回四川。

我的职业的演员生涯给我分配的第一个角色,有参谋甲、参谋乙、参谋丙。给你安排了一个参谋甲一演,很认真,给自己设计了很多,戴着眼镜,挎着笔,夹着公文包 ,很精神。台上设计了很多细节——报告,主席,电报;报告主席,第一封电报;第二封电报;报告主席,电报退回来了。就这台词啊,后来有一次得到一个老演员的批评,说刘劲,你怎么回事啊,你设计那么多细节干什么,你把那个主要演员的戏都抢了。我很受打击,一个学生刚毕业踌躇满志要开始我的职业生涯,要塑造人物,怎么老演员这么跟我说话呀,他不让我去塑造,那意思就是你老老实实,把你的参谋你的词儿说完就完了嘛。所以我把眼镜也摘了,笔也卸了,那就演呗,报告第一封电报,报告第二封电报,报告电报退回来了。

就这样演了好几年,我毕业分配到团里边这几年,可以说是没有成就感。我说的这个成就,不是说那种要大红大紫,而是我没有遇到一个我觉得对的角色,我一直在找这个对的人,对的角色。我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什么特征,但我知道,我只有好好地演戏,珍惜每一次机会,把每一部戏演好,把每一个角色演好,也许这个角色,这个对的他就在拐弯处。但是没有想到 ,1995年我参加了香港电影,就张婉婷导演拍摄的电影《宋家三姐妹》在里边演张学良,这完全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我没有抱太多的希望,却遇到一个贵人,就我们国家著名的化妆造型大师王希钟老师。我记得特清楚 。我坐在那儿聊天,突然王希钟老师就端了一杯茶,就喝着茶打量着我。我说怎么回事,他说小伙子你不仅能演张学良,你还能演一个人。我说谁呀,他慢条斯理地(说)“周恩来”。周恩来?我说怎么可能,老爷子跟我开玩笑吧。

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吧,我真的就接到了一个,电视剧组的电话,叫《遵义会议》,就说王希钟老师推荐我,演长征时期的周恩来。我一听王老师说的是真的,但是一旦要我演了,我开始犹豫了。我爱人一句话提醒我了,她说机会也许就这一次,你不要放弃往前走吧,像你以前一样,往前走,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买了机票就到了贵州,我往那儿一坐,把他勾的眉毛拿出来给我一粘,把我的头发给我梳了梳,吹了吹,完了以后把那胡子一戴。哎呦,我自己吓一跳,把衣服再一穿,这红军衣服一穿,我突然还有感觉了,就总理的那种步态,也没人跟我说怎么演,他那个语调,状态全有了。后来导演摄影师在那个监视器里一看,说“就他了”!我当时心里边那个美啊,如果我不坚持,我就不是现在的刘劲了。所以说我特别地幸运,刚才在开始的时候,我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动画片——小熊。

其实无论事业也罢爱情也罢,我们为什么烦恼纠结,那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一棵大树,如果人心中没有大树,就会杂草丛生。所以说,我心中的大树是周恩来总理,你们心中的大树,可以是一个梦想,一个榜样,一个信念,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你心中的那棵大树,一定会开出最美丽的花。

篇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文/陈凤兰

台湾着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在懵懂年少时,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了一辈子,也没见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五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着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可以想象,两万小时的锻炼是怎样的漫长、枯燥、无趣,甚至绝望。但是,如果以责任、兴趣为动力,把这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也只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而已。凡人皆能做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于今年7月2日去世的李国修正是这样做的。“我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践行这句话,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谁说这不是专注的魅力呢?(励志故事)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ipad软件更新失败

下一篇: 关于学习的内容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