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浣溪沙的作者)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4    阅读:

篇一:《浣溪沙》

浣溪沙

作者:

来源:《课外阅读》2008年第08期

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李清照

这是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流畅平白,没有难解的字,没有难懂的典故和意象,然而,它的意境、韵味与不凡,却恰恰隐含在这平白之中。

首句点出了规定情景:一个不大的庭院,一座雅致的绣楼,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倚在窗前拨弄古琴,静静地。窗外,爬满了绿色的“爬墙虎”,楼下,青枝翠竹,春色正浓。“闲窗”,传达出一份幽闲,没有尘嚣,静谧安闲;“春色深”,已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稀疏与轻浅,在女主人公“重帘未卷”之际,更有了一抹浓暗的意味。作者精心调染的光与色(“春色深”的浓绿,“重帘未卷”的昏暗),点化出少女置身其间的环境基调,这色调恰与她的心境相吻合——对已渐浓了的春意的感受,已非早春时节的鹅黄嫩绿给经历了一个漫漫长冬的人们带来的那种兴奋和欣喜,少女对春意的熟识,降低了它的“新鲜度”和吸引力,她不再新奇,她慵懒地起床,也许还长裙曳地,云鬓斜欹,睡眼迷离,倦意未消,“重帘未卷”使她的闺房昏暗着,只有那扇她刚刚推启的“闲窗”外射进的光线(由于是个阴雨天,想必光线也不会太强)泼洒在少女身上,为整个“影沉沉”背景添上了一抹稍亮的色泽,而这仅有的一抹亮色恰恰凸现着——少女的纤纤素手正无心无绪地随意拨弄着那古琴。在少女疏懒的意绪下,琴弦的音色音质,想必也只能是慵倦的、绵长的。至此,作者调动声色光影等音画要素,营造了一个并不欢愉的氛围,与通常“春天一少女”组合带给人们的惯常概念有了些出入,而这种突兀感,自自然然地将读者的思绪引入下阕。

岫,此指远山。薄,靠近。薄暮,即是黄昏。窗外远处,重峦叠嶂,阴云在飘浮。一个“催”字,巧妙地传达出少女的情绪指向:是那远处的游云在催促时光流逝。这种通感的笔触道出了少女不愿时光匆匆逝去的“挽留”之意。轻阴,指薄云。在少女眼中,似乎是那轻风细雨把薄云自如地玩弄于掌心;薄云是无奈和被动的,就像时光流逝是不由自主的一样。这两句,貌

似写景,实则是借景抒怀,作者把在上阙酝酿好的那份郁闷情绪,在这里融入了对景致的主观描摹,从而打上了鲜明的心理印记:无奈与感伤。上下阙的情绪与刻画的递进,在末句得到了更真切的体现:院中那满树灿烂的梨花呀,你怎能禁得住雨打风吹,恐怕不得不从高高的枝头飘飞下来,零落成泥,了却残生。至此,从开篇后被作者逐渐做足了的全部意境,由“欲谢”和“恐难禁”这两个饱含情绪指向的词组揭示了出来,这让读者切实感受到那温柔的少女之心在怎样承受着时光流逝带来的心理冲击。

“光华易逝”这一真理性的人生慨叹,经作者对主人公的情态、环境细致地描摹,调动声光影色、远景近景等手段,借助对形象动态与静态的比对描绘,以非常具象的方式,艺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形象隐含情绪、心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美学符号,而它所必然具有的含蓄蕴藉,更令人回味无穷,意味绵长。

篇二:《《浣溪沙》》

《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

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

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

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

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

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

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 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 作者

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

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

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

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

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

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

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

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 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 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 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

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

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浣溪沙的作者)

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

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

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

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

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

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

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

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

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

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

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

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

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

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

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三幅画面 松间沙路 清新幽雅

浣溪沙 雨中杜鹃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浣溪沙的作者)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

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的作者)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篇三:《浣溪沙》

浣溪沙

开放分类: 宋朝、词牌、苏轼、词牌名、词曲

目录

(浣溪沙的作者)

 • • • • • 名家作品 •

词牌释义

[题考〕 【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子。

〔作法〕 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词牌由来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 浣溪沙简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的作者)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词牌格式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韩 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韵)

可仄平平可仄韵

六铢衣薄惹轻寒(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慵红闷翠掩青鸾(韵)

平平可仄仄平韵

罗袜况兼金菡萏(句)

可仄可平平仄仄(浣溪沙的作者)

雪肌仍是玉琅玕(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骨香腰细更沈檀(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名家作品

一、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4。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鉴赏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

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二、浣溪沙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鉴赏(浣溪沙的作者)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浣溪沙的作者)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三、浣溪沙(浣溪沙的作者)

作者:苏轼

(浣溪沙的作者)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盏3,蓼茸蒿笋试春盘4。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1.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2.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4.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四、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浣溪沙的作者)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

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注释

懒《花草粹编》作“慵”。《历代名媛诗词》作“恼”。

玉鸭熏炉:玉制(或白瓷制)的点燃熏香的鸭形香炉。熏炉形状各式各样,有麒麟形、狮子形、鸭子形等;质料也有金、黄铜、黄铜、铁、玉、瓷等不同。(浣溪沙的作者)

瑞脑:一种香料名。

朱樱斗帐:斗帐,覆斗形的帐子。

流苏:指帐子下垂的穗儿,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线盘结而成。

遗犀:犀,指犀牛的角。遗,应为“通”之误。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的作品。作者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绘制了两幅清淡典雅的画面:一是室外“闺妇夜晚伤春图”,一是室内“闺妇夜晚怀人图”。不同感受通过基本相同之处的典型形象加以表现,因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意境。两幅画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妙趣横生,突出了词旨。(浣溪沙的作者)

五、浣溪沙

作者: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

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标致。

笺:纸,指信笺、诗笺。

赏析

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六、浣溪沙

作者: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注释

莫许:不要。

篇四:《古诗浣溪沙的意思_作者苏轼》

<浣溪沙>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全诗如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古诗浣溪沙的意思_作者苏轼
⑵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译文]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古诗浣溪沙的意思_作者苏轼。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

篇五:《浣溪沙翻译赏析_作者纳兰性德》

<浣溪沙>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全诗如下: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浣溪沙翻译赏析_作者纳兰性德。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鉴赏]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浣溪沙翻译赏析_作者纳兰性德。次句平接,纳兰或许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
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