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8    阅读:

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篇一:《独特—美的另一种表达》

独特—美的另一种表达

梅,以傲骨著称,是因为它的生存环境。愈是酷寒,它绽放的愈加灿烂;菊,以孤傲著称,是因为它盛开的季节,待到百花凋谢,它才会展现出婀娜的身姿;竹,以正直著称,是因为它坚韧的身体,风吹的愈是强烈,就愈能展现出它的坚韧不屈。

“继千禧宝宝、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之后,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生育高峰期。那就是2012年。”看到这则消息后,我不禁心生感叹。中国,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泱泱大国居然会发生这种事情。可是发生在中国,这件事却显得不足为奇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并不是在讽刺自己的祖国,而是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这是思想上的盲从,是封建观念的盲从。

当对情境不了解或出现认识偏差时,此时的从众就是盲从。就像一个抬头仰天的止鼻血者引来路人看天的笑话。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举。

有一片沼泽地,十分危险。一个人要穿越它。他左跨右跳,竟找出了一条路来。可好景不长,不一会就陷了下去。第二个人看到了脚印,以为是一条安全的大道,便放心地跟着走了过去。自然地,也陷进了沼泽之中。之后是第三个、第四个……看着这一个个深深的脚印,

有谁会想到前面竟是陷阱呢?

拒绝盲从,不是与多数人作对,背道而驰。而是要锻炼一双慧眼,坚定自己的信念让事实说话。

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生说:“请大家问一下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同学很快便举手大声说道:“是苹果的香味!”随后也有几位同学陆续这样喊道。苏格拉底拿着苹果走下讲台。在班级绕了一圈,回到讲台后问道:“刚才问道苹果香味的举手。”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却有一名同学没有举。苏格拉底问他道:“你确信你没闻到果香吗?”学生回答道:“是的先生,我确实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向大家宣布:“他的回答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一只家的苹假的苹果。”那名同学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白拉图。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这事告诉我们人要有主见。人生往往因独特而美丽。没有了独特的性格,拿来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没有独特的性格,哪来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没有独特的性格,哪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

人生常因与众不同而显得美丽。它不是特立独行,也不是与别人格格不入。而是抛开世俗的眼光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那才是最美的自己!

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篇二:《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

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术语使用注意事项: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征、反衬等等;

(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

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文章的结构:

(一)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分析讨论,

找出其存在或产生的根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作者列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用所掌握的论据对此观点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三)立论型: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驳论型: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提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在阐述自己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

明自己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如果作者持赞成态度,就直接对它加以论证;如果持反对态度的话,则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充分论据证明。

(四)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大多以一种现象或者一种结果开篇,然后进一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或成因。

一般通用参考答案:

点:答题要点(写法、内容、结构)

面:与要点有关的文章内容

书:书写

序:答题有条理

做好以上四点,就是满分阅读。不吹牛,我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极少扣分。(我是江苏盐城09高考语文单科状元)

做文言我有个技巧:一般第一道都是选词解不对的,不用看题直接选意思与平常的一样的准对。其他就是积累了。白话看一两遍后,尽量用原话往文中所讲的中心回答,如果实在不会就答上主旨大意,会酌情给分的!

解题技巧

一、描绘类(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次开发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

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

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篇三:《文学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选择特殊形式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对读者来说,找到适当的方法诠释作品是尤为重要的。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文本研究,大量采用语言学上的论据,所以这是我们用来探索文学作品的理想工具。下面以《雪夜林边小立》为例,从文

体学角度探索英语文学的主要特征。

对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乌鸦》的文体解读

一、引言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侦探小说的先驱。

他一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七十首诗、五十篇小说,一部剧作以及大量的文艺评论。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论。新与奇的结合、和谐的统

一、理性的掌控以及对预设效果的驾驭等理念, 使他在诗歌、小说创作方面都开风气和叙事形态之先,对美国文学独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做出了贡献。“坡的„为诗而写诗‟的创作主张,开创了唯美主义的风气;他对写作技巧的高度重视,对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的突出强调,为法国象征派所承袭。”(上官秋实,2003)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它最关心的是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刘世生,2002)文学文体学通过分析文学文体的语言特点,从文学作品的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层面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由于诗歌语言和风格具有创新性,因此在句法、构词、词义上往往会产生不同一般语言的特殊效果,诗歌往往打破常规,不仅在内容而且在形式上突破传统的语言规范。诗人利用语言形式作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思想, 传达热烈的感情以便读者产生美的享受。英文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除了具备其他文学样式的共同特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其特点可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上来说,英文诗歌有着独特的结构和形式。英文诗歌的语言,在词汇和句法上往往有一定的独创性。诗人常常打破常规使语言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英文诗歌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音韵,它强调语音的和谐与优美。从内容上来讲,诗歌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曲折的,它叙述的通常不是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也不传授知识经验。诗歌通常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诗歌的语言显得优美而精练,常给人以美的享受。基于英文诗歌的特点,对英文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具体地从词汇、句法、修辞、节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分析英文诗歌体裁的文体特点和语言风格。下面着重从诗歌的主题思想、语音特点和修辞手段来分析埃德加·爱伦·坡的著名诗歌《乌鸦》。

二、《乌鸦》的主题思想

坡的诗歌题材风格独特,想象丰富,文笔考究,语言简炼,善于通过精选的词语和惊险奇异的构思制造意境,渲染气氛,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坡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注重描绘灵魂深

处的状态,直接而形象地表达人的忧郁心情。他强调诗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美,激发读者美的感受。而美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使敏感的心灵感动落泪,诗歌的基调应该是忧郁。因此凄美、忧郁的基调出现在他所有的诗歌中。他的诗充满了忧郁的死亡气息。灵魂与美的关系是他所探求的问题,而美人之死是他的诗歌的最大主题(张志庆,2002)。在他众多的诗歌中,奠定了坡在世界文学界的不朽地位的《乌鸦》最令读者黯然神伤。它集中体现了坡的诗歌理论。“坡认为,诗歌是最崇高的文学表现形式。”(常耀信,2002)《乌鸦》讲述了一个年轻学者“我”,在夜半时分独自一人哀悼已故恋人,听见门外有声,以为有人来访,但开门一看,却是一只乌鸦,它停落在门上智慧女神的像上,对“我”提出的问题全都回答“永不再会”,使“我”对故人的怀念如泉水一般涌泻而出,心情愈加悒郁,对自己越加折磨。全诗在缠绵的悲思中结束。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烘托出恐怖的意象,绵延而凄美。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则渲染出一种亦真亦幻,玄妙荒诞的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下才可能产生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

三、音韵分析

坡认为对于诗来说,音乐是根本性的,诗歌必须讲究韵律和技巧。(张鑫,2002)他认为诗人应该善于使用音乐,运用完美的形式和听觉形象把诗歌的音乐美与形象美统一起来。对坡来说,美就是秩序,是量度,是比例。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控制诗的长度和严格遵循诗的韵律节奏是必须的。他的诗歌《乌鸦》有着严格考究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全诗格律工整,音韵优美,并成功地运用了头韵、行间韵等艺术手段。“坡在《创作哲学》中谈到诗的韵律时说,诗始终采用八步扬抑格,每诗节第一行为八音步,第二行七个半,第三行八音步,第四行七个半,第五行七个半,第六行三个半,为迭句。《乌鸦》是英诗中诗格最规则的杰作之一。”(常耀信,2002)这首诗总长108 行,分为18小节,每诗节6行。全诗格律工整,音韵优美,并成功运用了行间韵、头韵、尾韵、腹韵等手段。下面以诗的第一小节为例来看它的韵律的运用:

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 weak and weary,

Over many a qua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

While I nodded, 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

As of some one gently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is some visiter,”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第一行中的头韵“weak, weary”和腹韵“dreary, weary”以及第三行的头韵“nodded, nearly napping”描述了主人公从身心疲惫,虚弱无力的消沉状态渐渐变为朦朦胧胧,昏昏欲睡的过程。这种头韵的巧妙运用,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氛围——困倦、朦胧及梦幻的感觉。同时,每诗节的第2、4、5、6行都押长元音/ɔ:/,频繁的叠韵,阴郁的迭句“Never more”在每个诗节的结尾反复出现,浑厚而低沉,犹如忧郁的丧钟一样响亮,再现了无以言表的悲伤之情。而诗

中大量使用的“-ing”形式的词,如napping, tapping, rapping, rapping,tapping等,读起来似乎带有一种回音,产生一种虚幻而鬼秘的效果。正是这种忧郁的美的气息,合适的诗节长度, 格律的音乐性使他的诗歌经久不衰。

四、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是英语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文学题材往往采用不同的修辞格,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邹霞,2005)在英文诗歌创作中,由于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风格特点,因此它常常用到的修辞格主要包括比喻、排比、重复、象征、拟人与夸张等。在《乌鸦》中,坡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加深主题,渲染气氛。

首先,诗中的基本意象“乌鸦”,“房间的门”,“帕拉斯神像”,“椅垫”等都有着其象征意义。乌鸦在整个诗歌中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它象征和具体化为人类意识深处的理性,是理性的自我在以乌鸦的具象在“我”头脑中显现,既代表厄运、哀伤,又是理性的化身,它要以反复的叨念使“我”摆脱虚无飘渺的梦幻,正视残酷的现实:逝者永远逝去了,生者还要努力活下去。而象征生死两个世界相隔的“房间的门(chamber door)”、象征美好爱情的“椅垫”则更增加了全诗的悲情气氛。坡认为,诗妙在其内涵丰富,倘然缺乏寓意的“潜流”,那就不成其为诗了。他认为,《乌鸦》的最后两个诗节,作用就在于通过“Take thy beak from out my heart, and take thy from off my door!/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以及“And the Raven, never flitting, still is sitting, still is sitting,/ On the pallid bust of Pallas,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这样寄寓深邃的诗句,把乌鸦塑造成“哀戚和永远不能忘怀”的象征,从而使读者回过头去咀嚼和体会全诗的含义。

其次,在《乌鸦》中叠句“永不再会”的运用,极富个性,放在每个诗节的结尾,给人余音绕梁之感。坡通过在诗的前七个小节的最后一行反复重复的“nothing more”和后十一个诗节的结尾重复的“never more”来加强语气、渲染气氛,突出感情,并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诗的节奏感、韵律美,从而增强了表达感情的力度和美感,将诗中的哀伤和悲凄之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正是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悲情唯美的主题以及严格考究的音韵组合使诗歌《乌鸦》更加强了哀痛与孤独之情, 并且互相衬托出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艺术张力。

五、结语

坡在诗歌创作方面注重描绘灵魂深处的状态,直接而形象地表达人的忧郁心情。他强调运用和谐的形式和鲜明的视觉形象,把音乐和图画、节奏和形象两者统一起来。他的诗歌情调低沉,但音韵铿锵有力,词语含蓄蕴藉,色调时而浓丽,时而浑朴。“他的诗歌理论和成就对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常耀信,2002)。坡的诗作《乌鸦》形式优美,节奏性强,迄今依然为世人传诵,被认为是美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佳作。

有关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篇四:《【读后感】关于世俗的能力和文学的理想》

这个社会上,一般情况下,懂文学的人,实际能力不强,实际能力强的,不懂文学。我这个人,写文是三流的,做事是二流的,为人是一流的。比较得意地说,我还有点综合能力。我在生活中,有很多朋友,他们文章都写得蛮好,但是,钱赚得不多。读后感】关于世俗的能力和文学的理想。现在想就文学和世俗的矛盾谈一谈。

在这个社会的低层,做事确实不需要什么学问。只要能察言观色,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大学运动会意义

下一篇: 自愿离婚流程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