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德谟克利特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21    阅读:

德谟克利特 篇一:《德谟克利特(整理)》

德谟克利特

他生于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370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他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约公元前500年—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德谟克利特是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但比苏格拉底年轻一些。它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公元前440年以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州社会最繁荣的伯利克里时代,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雅典奴隶逃亡事件。他的伦理思想与赫拉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苏格拉底则是对立的。

德谟克利特出身于富商之家,本人也经商。为了追求知识,他借远出经商的机会游历过许多东方国家和希腊各地。因为耗费了全部财产,在回到家乡时已经穷困潦倒,最后不得不依靠他的兄弟来供养。他性情开朗,知识渊博,著述极为丰富,据说有五十多种。他一生从事过多方面研究。他对哲学、法律、伦理教育、修辞,以及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问都有很深的研究,队音乐、绘画、诗歌以及兵法、农医等技艺,也无不通晓。他与赫拉克利特不同,比较善于接触现实,熟悉当时的风俗民情、社会动态,了解国内外所达到的科学水平,文辞也不晦涩难懂。①马克思曾经指出,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史家策勒尔也曾赞扬德谟克利特,说他“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要超过所有的古代的和当代的哲学家,在思维的尖锐性和逻辑正确性方面要超过绝大多数哲学家。”

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伯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学说,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它们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自古以来就在无限的虚空中永远运动着。德谟克利特接受并发展了他的老师留基伯的原子论思想。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从无中创生,也不能消灭,任何变化都是他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是最微

小、不可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它没有性质上的差别,但有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上的差异。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②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结构方式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千差万别。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万物的产生是原子以不同方式的组合,消灭则是它们的分离。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幸福论

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实现真正的幸福”等问题做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幸福论思想。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的本质就是快乐。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快乐有肉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快乐。德谟克利特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不排斥肉体和物质的快乐,③他说:“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绿点一样。”但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快乐。因为精神完善可以弥补躯体的不足,没有智慧的精神,躯体再强壮也没用。如果只享有感官快乐,那么人类跟动物就没什么两样了,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高尚的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情欲,“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他的居所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也就是说幸福不在外在,而在于我们的内在深处,在这种充满幸福感的愉悦中,灵魂可以平静、安泰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恐惧。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与灵魂的快乐,这是一种朗悦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以实现灵魂的快乐呢?

第一, 节制欲望。这是一种物质的节制,人们只有通过享乐上的节制和生活上的宁

静淡泊,才能得到愉快。因为物质享乐是短暂的,而短暂过后则隐藏着巨大

危险。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德谟克利特提出了“适度”的思想。在拥有财富

(德谟克利特)

和享乐的问题上,德谟克利特认为他们是好的,但必须要有节制。这种节制(德谟克利特)

会使快乐增加并增强享受的感觉。贪欲走向灭亡,欲求不多,就能感到满足。

一个人如果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同样能给人以快乐,

有节制的欲望会使贫穷和富足一样有力量。

第二, 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活的目的在于灵魂的安宁。

然而若使灵魂得到安宁,首先要区分快乐和不快,划清有利和有害之间的界

限。④快乐和不快总是同行的,而作为有理性的人,在追求幸福和快乐以前,

就应该考虑到快乐的后果正确划定和区分快乐,尽量追求快乐,避免不快。

其次,是灵魂安宁要在追求物质性的幸福和精神性的幸福中保持适度。他说

“恰当的限度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再次,他认为人还要学会自觉“按照

哲学所提供的好处来安排生活”,很好的思想,很好的说话,很好的行动,

(德谟克利特)

借以排除烦恼,适应生活上的匮乏,拥有一种平衡的性格,从而过上惬意而

有规律的生活。

第三, 追求理性和知识。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的快乐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但是这

种境界只有那些具备高度理性、智慧和文化教养的人才能达到。他认为理性

可以为情欲提出限度,约束情欲,辨别令人惬意的。长久的快乐,并把他们

同暂时的、易逝的、随后会带来痛苦的快乐区分开来。如果人们拥有足够的

理性和知识,就可以对事物做有益或有害的判断,使事物的发展和个人的满

足得到合理的结合,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相反的,如果人们缺乏理性知识,

对事物充满无知,则会易于犯错误,甚至滑入罪恶的深渊。德谟克利特说过:

“美好的东西只有通过学习和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而丑恶的东西却能使你

无师自通。”因而唯有理性知识,才能把行为的道德方式同必须限制个人的

本能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快乐和灵魂上的幸福。

第四,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正直、诚实。对事物的赞美要符合实际情况,

应该赞美好事,那些对坏事也加以赞美的不过是“是一个骗子的行为”。其

次,要加强道德自觉性,做到“慎独”。德谟克利特说:“即使当你独自一人

(德谟克利特)

时,也不要说坏话或者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他认为个人要做到“慎独”,就要经常的进行自我反省,特别是对于自己的

过错的反省。再次,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人性(德谟克利特)

并无先天的善、恶,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并非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

后天道德教育的结果。他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具有法律约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此外,他认为只有道德教育还不够,还要进行道德实践,“应该热心的致力

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因此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的真正幸福在与灵魂的快乐和安宁。只有节制欲望,做到灵魂的安宁,追求理性和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达到灵魂的快乐。 参考文献

①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26页。 ②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2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

118页。

④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著作集》,第157页。

德谟克利特 篇二:《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关于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理论及其影响

10081530208 闫鑫蕾 2008级物理系2班 伊壁鸠鲁14岁从师德谟克利特,成为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并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加以修正和发展,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除了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直线下落和互相排斥运动外,原子还有偏斜运动——有的原子因其内部原因而自动地脱离其原来的直线运动轨迹,向旁边倾斜出去。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之所以在关于原子运动上会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原子论”对于原子理解有不同的出发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直线运动、排斥运动只是产生在原子间的外在的、强制性的运动,并没有办法解释产生于原子本身的概念规定的、自为的运动是什么,可见,德谟克利特并没有从原子本身来研究原子特性,忽略了原子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原子内部的矛盾。而伊壁鸠鲁的偏斜说形象的实现了原子内部包含的矛盾,正是因为原子的偏斜,原子间才有了冲击和碰撞,世界才得以形成。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成为了世界多样性的最原始论证。

德谟克利特通过世界的多样性来界定原子,可见他对世界的理解有些单一和片面,认为只有必然性统治着世界,人一定要受到必然性规则的支配。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理论肯定了偶然性的存在,他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原子偏斜运动中同时产生,那么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运动偏斜的学说强调了运动的偶然性,这对于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的思想提出了重要的修正。

这样的不同对于两个人的认识论也有着一些影响,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公民也跟着灭亡。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制约的。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的互相碰撞而形成的漩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而伊壁鸠鲁反对贵族奴隶主专横统治,十分维护个人自由,尽管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定神是最高法则制定者,也就是对必然法则的藐视。所以他否定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义,反对把贵族的统治神化和绝对化。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他斥责对神的崇拜和迷信、藐视生命,强调事在人为。伊壁鸠鲁指出,单纯的必然性取消了行为的道德责任,单纯的偶然性则使人生陷入命运的不稳定,人应当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行为才能进行道德评价,给予建立和惩罚。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同样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对原子运动的不同理解也对他们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了影响。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为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时主观假象,他怀疑所有感觉得到的东西。德谟克利特的一生由于这种怀疑成为了怀疑并探索的一生。他致力于追求超于感性知觉的真实性,一生的足迹走遍半个世界,求学不倦,甚至为了不被感性的目光蒙蔽了理智弄瞎了自己的双眼,最后带着对知识的绝望离开了人世。而伊壁鸠鲁恰恰相反,他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他认为人们在世界中能获得愉悦,这使得他热爱哲学,热爱思考,相信自己对身边一切的感知和思考,致力于从哲学思考中获得快乐,临终前洗了热水澡,喝了葡萄酒,安然而平静的离开了世界。对于偶然性的肯定使得伊壁鸠鲁有信心的实践着自己的快乐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与作用成为他什么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的快乐来源,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对抗,世界有了人的温度,而人赋予了世界自己的理解与要求。

德谟克利特 篇三:《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 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 440 年(1)。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公元前 460 年—前 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 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

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德谟克利特)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空是非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非存在;因为严格地说,“存在”就是完全充实。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限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因为虚空存在着),其结合造成事物的生成,分离导致事物的消灭。在其碰巧接触的地方,它们就动作与承受(因为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一,这是不可能的( 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限地分开事物是不可

能的之信仰,从而否定了把存在分解为非存在的思考方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以虚空和原子皆为客观存在的悖论形式来表达的,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 (原子) 和虚空。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割性。大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由无空隙的、紧密的、坚固的物质所组成的,由于其坚固性而不可能再分割,它既不能从内部破碎也不能从外部破碎。每个原子内部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不变的,所以一部分原子不可能比另一部分原子更坚硬,因而相互破碎。事实上原子就是一个巴门尼德式的“一”。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存在和运动的根本条件。虚空是原子存在的容器和原子运动的前提。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而原子分离时,事物就消亡。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虚空概念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贡献,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范畴的萌芽

(5)。德谟克利特把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理解为他的“虚空”,在他看来,空间自身是空虚的、同类的、连续的、无限的。&nb sp;(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被充实的。“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德谟克利特之所以具

有这样的在我们看来十分诡异的观点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困惑:对存在可进行无穷可分的观点将导致非存在,而根据巴门尼德的学说,这种非存在是必须被排除的,所以在芝诺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对存在进行分割。要么是巴门尼德的不可分割的存在;要么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可以无穷尽地分割的存在——二者必居其一(6)。为了回避这种结论,原子论者在“无”前边,在分割的一个有限数字之后,假定了最后“不可分割的形式”的存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虚空中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原子自身的运动是它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本身之中,这是由原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球形的原子拖拽着整个物体运动,原子运动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即是永无静止(406b21-23)。当然,为什么原子自己能运动,这一点德谟克利特尽管到处探索却没能在最终作出解释。但是,在逻辑上而言,由于一切因果式的解释都必定要有一个任意设想的开端,因而,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里留下来的原子具有的原始运动而不加以说明的做法就并不能算是缺欠了。

在这一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还进一步地认为:原子及由原子组成的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由动作和承受(active and passive)所引起的。他区分了原初的运动(primary motion)与继起的效果(secondary effects),分别称为冲动和反应(impulse and reaction)。这一观点

对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这一思想还引发了德谟克利特的一个猜想:原子在没有受到阻力的时候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曾经就这一猜想写道:“所有那些古人都知道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他们归之于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因为没有阻力,运动极快而永恒(7)。 ”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后来的伊壁鸠鲁补充了重量的特征)。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数量、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们都是由最精细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不可入性(impenetrable)和具有一种密度的比例(density proportionate)构成了它们的体积。这一观点影响到了牛顿用密度与体积来定义物体的质量(8)。现代,由于技术理性的

德谟克利特 篇四:《德谟克利特名言》

1、单单一个有智慧的人的友谊,要比所有愚蠢的人的友谊还更有价值。

2、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3、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4、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德谟克利特名言

5、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

6、愚人通过不幸而得到智慧。

7、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吸取快乐。

8、言辞是行动的影子。

9、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10、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的人,根本不值得活着。

11、寻求善的人只有费尽千辛万苦才能找到,而恶则不用找就来了。德谟克利特名言

12、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才是正当的。

13、忘了自己的缺点,就产生骄傲自满。

14、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15、凡事都有规矩。

16、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17、坚定不移地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的一切。

18、说真话是一种义务。()

19、不要企图无所不知,20、赞美好事是好的,但对坏事加以赞美则是一个骗子和奸诈的人的行为。

21、语言是生活的化身。

22、应该尽力于思想得很多,而不是知道得很多。

23、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24、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莫克利特(2016-10-14)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