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论大国崛起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11    阅读:

论大国崛起
论大国崛起(一)

论大国崛起

关键字:统一、思想、科技、人才;经济、文化、军事

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如果没有统一的国家,那么一盘散沙式的各自为战乃至民族内部的相互征伐就会耗尽一个国家的国力,这样就无从谈到什么发展。不客气的说,一个不统一,不完整的国家,简直就不能称之为“国家”,那么建立一个“大国”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伊比利亚半岛上一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是近代最先崛起的“大国”。葡萄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葡萄牙人在经过艰难持久的反抗,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在葡萄牙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之时,欧洲的其他地区还在中世纪的封闭中明争暗斗——英格兰和法兰西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贵族之间战争不断;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几百个邦国在进行着远交近攻的游戏;意大利的城邦正享受着传统贸易带来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而葡萄牙的邻国西班牙还在为光复国土而战。

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让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就是这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以及统一的领导,让国家可以做许多在分裂时期不能做的事,比如葡萄牙向东开辟新航路,这对一个不统一的、动荡的国家来说,是不可能。

纵观世界各个大国,在井喷式发展之前,必然都会解放思想。欧洲的崛起在文艺复兴之后,在那之前的“黑暗时代”,无论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国家的发展,几乎都停滞不前。直到文艺复兴运动如一道闪电撕裂思想的黑幕,欧洲才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日本的崛起也是在明治维新,打破幕府统治之后才开始的;苏联是在马克思列宁主意的领导下迅速发展的。诸如此类,枚不胜举。

至于中国,没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基础;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就不会有现代的独立和统一;哪怕是被称谓“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也有它的积极作用,文革打破了中国人在接受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后,思想中很多的枷锁,一些有悖法理人伦的旧道德、旧思想;而新中国最近30年的飞速发展,几乎完全因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在高中时,曾阅读到一篇学生作文的精品,叫做《过清论》,它的开头是这样的: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

这篇文章现在看来确实有些片面,但它所指出的问题——科技,也的确是一个强国必备的素质之一。邓小平曾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在古代之所以强大,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在科技上非常发达,领先于世界。

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同样,在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日又居于先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国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

和科技分不开的是人才,就想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因为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一样,科学的进步是和伟大的科学家们分不开的。而伟大的科学家们致力于科学的发展,一些不是太伟大的科学家们则将那些最新的科学成果变成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技术,就在这些人才的努力

中,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但是人才不仅仅是科技人才,人才分为很多种。

比如治国的人才,无论是中国古代变法的商鞅,还是铁血宰相俾斯麦,这样的人才便属于政治上的人才,他们运用自己的才能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让国家得到发展。

再比如艺术人才,莎士比亚的戏剧闻名世界,贝多芬的交响曲闻名遐迩,李白的诗篇点燃了盛唐。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文艺上的伟大成就同样来自于人才,在文艺上的成就同样是一个大国必备的底蕴。

运用好了人才,国家会得到发展,而放走了人才,国家也许就会失去机遇。

哥伦布是葡萄牙人,他希望能从西面到达亚洲。然而哥伦布在葡萄牙并不顺利,他的想法被葡萄牙的贵族当成笑话。但是西班牙的女王资助了他,并且在和他签署的协议中,给了他极大的利益,哥伦布最后的成功给西班牙带来了无穷的利益,而当时拒绝哥伦布的葡萄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则后悔莫及。

既然已经谈到了科技和人才,那关于最近比较热的“科研苗子逃离科研”就不得不说了。看过文章和相关的评论文我猜知道,原来做科研、做项目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在我国竟然那么让人心寒。相比较牛顿死后两位公爵抬棺、亚当·斯密被当时的首相尊为老师来说,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实在是太寒酸了。再加上目前社会上浮躁、拜金、功利的风气盛行,社会价值观出现偏差,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心理上的优越感和成就感正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认为,我国应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在宣传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不再为科研和极度现实的世界之间感到尴尬。

前面所说的四点算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而一个国家的崛起具体表现则体现在经济、文化、军事这三个大的方面。

一个国家不富有,怎么能强大呢?即使军事实力比较强,那是真的“强大”么?所以经济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最重要因素。

经济的发展又分两个方面,一个是GDP总量、国家的财政收入等等国家的“硬实力”,另一部分则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福利等等“软实力”。

苏联就是一个典型软实力不足的例子,它在发展军事、重工业这些方面做的很好,但是国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于是才有了20万布尔什维克建国、200万布尔什维克建国打败纳粹、2000万布尔什维克解体的悲剧。

如果说到“软实力”那么,影响最深远的“软刀子”莫过于文化了。元朝也好,清朝也罢,外族人入关之后,都被汉族化了。文化对其他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也许文化侵略不见得是主动的,但这种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法国禁止在法语区说英语,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防备这种被动的“文化入侵”。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应该宣扬自己的国粹,让自己的“中国风”吹遍世界。

最后一点,但绝对不是最不重要的,那就是军事了。倘若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那么近代的欧洲人便无法掠夺到如此庞大的财富;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只能像清王朝那样被列国瓜分,所以,为了保证民族的独立,保卫民族的尊严,一定的军事实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大国崛起l
论大国崛起(二)

摘 要:一直以来,在现实主义理论的视阈中,对军事力量的追求是国家对安全和权力最大化追求的必然结果,国家的安全程度和权力大小也在军事力量的层面上获得统一,军事力量也因此成为大国崛起的核心构成和象征。长久以来存在的将军事力量视同大国权力象征与安全保障的倾向,实际上暗含着大国通过战争崛起的逻辑,以至于大国被定义为有能力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家。应该说,军事力量的兴衰与战争的胜负同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崛起大国的地位既靠军事力量的使用而赢得,也因它的过度使用而丧失。如果说,从大国的崛起方式和挑战国意识中可以找到大国崛起与战争相伴而生的国家单元层面的原因的话,那末,从新现实主义的结构分析路径出发,新兴大国的崛起将既是体系结构变革的产物,同时它又必然导致现存体系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引发持久的权力转移,其间必然伴随着大国冲突和战争。应该说,无论是从单元路径还是从结构路径出发,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者都持以下观点:正在崛起的国家大都有奉行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对外政策的倾向。同时,任何新兴大国的崛起都将招致国际体系的震荡不安。

关键词:军事力量;权力;大国崛起;历史;单元;结构

【论大国崛起】

一、军事力量与权力之间的现实主义理论诠释

权力和军事力量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通常被定义为控制或影响他人的能力,或者是“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而军事力量则是国家必备而具体的物质性强制力量,属于构成权力组成的资源要素或潜在权力。二者之所以联系在一起,主要是由于权力尽管易于体验却难以定义或衡量。而构成权力组成的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具体和容易衡量,于是通过枚举权力得以行使与运用的基础性资源来衡量国家所拥有权力的大小就成了度量权力的惯常做法。尽管权力的资源种类繁多,但在现实主义看来,军事力量确是最重要的权力资源。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言到:“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此话道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军事力量使用背后必然存在着政治的目的和功能,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力的存在。因此,军事力量也就成为了权力的关键性构成因素和基础。

现实主义者对于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权力中的重要作用,多给予肯定和推崇。爱德华•卡尔明确指出了军事力量的权力意义。他说, “军事力量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缘由,是基于战争是国际关系中权力的最终手段这一原因”。“(由于)潜在战争是国际政治中的主导性因素,军事力量也就因之成为公认的政治价值标准”。 肯尼斯•沃尔兹也持同样见解:武力是政治领域的终极手段。而在国际政治领域,武力不仅是终极手段,而且是首选和常用手段。米尔斯海默直接将权力等同于军事力量。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一国的有效权力是指它的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以及与对手的军事实力对比的情况”。他自己也坦言:“我主要从军事角度来定义权力,因为进攻性现实主义把这种力量看成国际政治的最后手段”。

【论大国崛起】

上述关于军事力量权力属性的诠释,实际上包含着了这样一种认知:作为潜在权力的军事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实际权力。因此,权力明显具有的军事力量特征使得“国际政治权力= 国力= 军事力量的公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军事力量除了具有权力属性外,其还被赋予了安全属性。因为,所有现实主义理论流派都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上: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中。无政府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不存在任何对国家之间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进行阻遏的超国家权威,自助便成为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必然行为准则。因为,世界的现实生活使人们必须承认,国家对自己的防卫最后还得靠自身的实力。这样,安全就成了国际体系中的稀缺资源,军事力量便成为国家现实自我保护的关键力量。基于世界始终存在安全竞争和战争危险这一事实,军事力量对于国家的安全考量也始终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没有哪个国家敢于放弃军事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是国家对安全的追求并非能通过对自身的内省而获取,而只能通过与其邻国相比才能获得。为了安全和自保,国家要求自身发展得比邻国更为强大,以邻国的相对衰弱为代价来扩大自身的权势。因为对国家力量大小的衡量绝不是基于对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而是与邻国的力量进行同时代横向相比较的结果。正如卡尔所言,一个国家进行最重大战争的目的诚然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不过,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防止另外一个国家加强军事实力。依上述观点推断,崛起成为国际体系中拥有超强军力的强权势必成为国家确保自身安全的不二法门,或者说,成为体系中的最强大国家将是一个国家获取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从上文关于军事力量与权力和安全的关系的探讨来看,对军事力量的追求是国家对安全和权力最大化追求的必然结果,国家的安全程度和权力大小在军事力量的层面上获得了统一,军事力量也因此成为大国崛起的核心构成和象征。其实,在英文中,大国和权力是同一个单词(Power),大国必须是军事强国似乎不言自明。从历史上看,崛起的世界大国无一例外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16 世纪在欧洲王朝竞争中崛起的西班牙,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是欧洲一流,西班牙步兵团

是欧洲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由大型战舰组成的“无敌舰队”却雄霸海上,保证了西班牙海上交通的顺畅。17世纪崛起的荷兰,通过其所拥有的欧洲最为庞大的舰队,确保了其“海上马车夫”的地位。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崛起和强盛也是建立在其一向在规模上雄踞欧洲之首的军事力量基础之上的。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更是通过其缔造的强大军队征服欧洲大陆,而跃居欧洲第一强国的。而对于在19 世纪末建立起规模空前而地跨五大洲殖民帝国的英国的崛起,阿尔弗雷德•马汉却一语道出了关键:多少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领土的完整,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美国真正成为世界性强国是在其军事力量走向世界之后。19 世纪末经济已跃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国际影响力并不及其它列强,仅被视为二流国家。而二战结束时,凭借其庞大的军事力量,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长久以来存在的将军事力量视同大国权力象征与安全保障的倾向,实际上暗含着大国通过战争崛起的逻辑,以至于大国被定义为有能力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家。卡尔也持同样见解:在大规模战争中赢得胜利,往往是一个国家被承认为大国的原因。大国崛起的实践和历程似乎证明了这一观点。

二、大国通过战争崛起和衰败的历史考察

回顾过去5 个世纪大国的崛起历程,大国的崛起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荷兰奠定欧洲领先国家的地位是始于赢得抗击西班牙人战争的胜利并获得独立之后。法国的头号欧洲陆上强国的地位是通过三十年战争及1657年和1667年的两次对西战争的胜利获得的。英国的崛起始于16世纪末的伊丽莎白时代,但直到19世纪初通过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击败拿破仑帝国后才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间,英国先后在军事上击败了当时欧洲的海上及陆上霸权国。英国海军先是1588年在大西洋一举歼灭西班牙“无敌舰队”,继而从1652年开始,又三次对荷兰开战,彻底剥夺了荷兰殖民及海上优势。18世纪英国又与法国展开激烈的霸权争夺战,从1689到1815年,先后与法国展开了7次大战。其中1805 年英国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英国在海上彻底战胜法国,而且也确立了英国长达百余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德国的崛起则是经历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的胜利才最终完成,而日本则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后才获得了大国地位。美国的世界大国之旅始于1898 年的美西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则最终正式确立了它的全球性超级大国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崛起大国的地位既靠军事力量的使用而赢得,也因它的过度使用而丧失。

作为欧洲最先崛起的葡萄牙,通过1143年光复领土战争的胜利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然后在取得环球航海领先地位后,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继而展开对外扩张战争,最后随着战争的失败而将海上霸主地位让位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西班牙在伊莎贝尔女王的领导下,于1492年1月2日通过格拉纳达一战的胜利而结束了长达800年的土地收复战争。随后也展开了对外的征服战争。最后随着英西海战的失败而将海上霸权让位于英国。于1581年7月26日赢得了独立战争胜利的荷兰,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成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在海洋上彻底冲破西班牙的封锁,建立了全球殖民帝国。但最后也随着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而将海上霸权让位于英国。

英国的崛起始于1588年英西海战的胜利。在随后的岁月中,英国首先通过三次英荷战争的胜 利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其后于1763年打败法国赢得英法七年战争,又于1815年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英国最终通过战争建立了其庞大殖民帝国。不过最后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彻底将霸权让位于美国。法国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建立了法兰西第 一共和国。随后,当拿破仑民选上台当上皇帝后,便展开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战,先后四次打破欧洲大陆的反法同盟,建立了一个几乎囊括整个欧洲的法兰西帝国。但法国最终还是被反法同盟击败。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却是法国走向衰败的真正开始,尽管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德国,但法国已是筋疲力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惨败于德国,尽管在盟国的帮助下获得解放,但战争却使法国散失了欧洲大陆第一大国的地位。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开始实行首相俾斯麦所谓的“铁血政策”,对外发动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此后,为了取得全球霸权,德国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不过在两次大战中都被击败。

日本1853年被美国强迫打开国门,开放横须贺港口并签定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等世界大国也纷沓而至,先后与日本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从1868年开始实施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向强大,并通过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与 1905年日俄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大国地位。但日本征战并不止于此,1931年攻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宣战,发动太平洋战争,最后1945年被同盟国彻底击溃。 俄国自1689年彼得大帝实施改革以后,也开始了对外征服战争, 1702年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发动第一次对瑞典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自此以后,俄国励精图治,改革军队,终于在九年之后赢得了对瑞典的战争。在彼得大帝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用了34年的时间,先后打败土耳其,瓜分波兰,领土扩张至北美洲。在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后,沙皇亚历山

大一世打败拿破仑,成为欧洲神圣反法同盟的盟主。1914年第俄国被拖入一战的战争泥潭,内部矛盾也激化,从而导致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1945年,通过苏德战争的胜利,最终成 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1991年苏联走向解体,苏联的解体尽管没有通过战争,但疯狂的军备扩张却是拖垮苏联的关键原因。

1776年7月4日,经过8年独立战争,美国宣告独立,又经过南北战争而走向强盛,美西战争和一战而崛起,最后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终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不过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失败却导致了美国的战略收缩和威信的受损。【论大国崛起】

三、大国崛起伴随战争的原因

(一)立足于国家单元层面的分析【论大国崛起】

第一,西方大国崛起的方式。为什么近代西方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呢?这实际上是与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方式紧密相关的。 近代大国的崛起,不管是西班牙,还是英国;不论是德国,还是美国,都有很多共同点。

一是西方式的崛起都是以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基本表现形态,而这种扩张和掠夺也是成就西方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对于早期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尤为明显。正是凭借着殖民扩张和掠夺,才成就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的经济繁荣和霸权。对非洲和美洲的黄金和白银的疯狂掠夺使得这两个国家在短时间成为了欧洲强国。二是重视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西方式的崛起伴随着商业的大规模扩张,为了给日益庞大的商品找到销售市场,争夺霸权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拥有霸权的国家,其产品不仅拥有优势的市场地位,而且拥有优势的价格地位。正是看到这一点,后来的霸权国家荷兰极力发展商业贸易,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也随之成为欧洲的商品和货币的中心中心。荷兰人对追求商业利润的执著使得政府以商业扩张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荷兰也因此成为“世界性商场”。为了争夺商业利润,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与荷兰一样,英国的崛亦伴随着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英国政府尤为重视对外贸易。为了追求独一无二的商业霸权,荷兰与西班牙,英国与荷兰都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以商业领先者的胜利告终,同时又极大地巩固了这种商业优势,使之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霸权。荷兰和英国正是利用这种商业霸权,获取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的利润。美国追求霸权的历史也是一部商业利润的追逐史。几乎从独立的那一天起,美国便投入到发展对外贸易的热潮中,尤其是对东亚的贸易中。三是对于海洋霸权的追逐。这是500年来所有成为霸权国家的一个必经之道。可以说,每一个成为近代霸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与一支强大的海军相联系。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扩张利益,西班牙在16世纪末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1571年西班牙舰队在勒潘多海战中打败土耳其舰队,赢得“无敌舰队”的称号。1588年该舰队与英国舰队发生大战,无敌舰队几乎全被歼灭,西班牙从此以后丧失了海上霸权。1649年,英国发生革命,资产阶级问鼎政权。革命后的英国,十分注重海军力量,成立了专业性的海军委员会,建设了一支装备精良的专业化海军。通过这支海军,英国在1652—1654 年与荷兰人发生战争,迫使荷兰人承认了《航海条例》。1665—1667年及1672—1674英国海军两次与荷兰海军开战,最后,最终击溃荷兰的海上力量,荷兰的海上霸权地位随之消失。此后,英国与法国的海军展开较量。1756— 1763年,通过英国与法国7年的战争,法国的海上力量被英国击溃。1805年法国和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海面上进行决战,最后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海战结束了英法长达一个世纪的对海洋控制权的争夺,标志着英国彻底战胜法国,确立了对海洋的世界性控制权。 19世纪末,走向革新的日本大力发展海军,分别于1894和1905年通过甲午海战和对马海战击败中国的北洋水师与俄国太平洋舰队,开始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德国也不示弱,1898年,德国议会通过了海军法,要求大力发展德 国的海军,德国的海上力量急剧扩张,直追英国。美国霸权的兴起也是以海上霸权的扩张为基础的 。到一战结束,美国已经建成一支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的海军。到1939年,美国力量已与英国不相上下。这支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击败希特勒海军舰队和日本的海军力量的主力。二战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和美国霸权最重要的依靠。

第二,崛起国家的挑战国意识。在西方国家崛起的模式中,崛起国家往往以挑战国的身份出现,这种挑战国的身份又往往是崛起国家所具有对外扩张意识和对现状的不满情绪所使然。

一是崛起国家的政界普遍都具有长期的扩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知识界也盛为流行。我们以德国在19世纪末的崛起和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为例进行分析。德国在其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带有扩张色彩的民族主义就已萌发。黑格尔在其1 830年—1831年发表的《历史哲学》中就提出,日耳曼世界是世界历史的归宿,是精神的“老年时代”,是一种完满的成熟和力量。其言外之意就是,唯有日耳曼民族才能胜任领导人类前进的责任。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呼吁大力拓展德国的民族经济,认为只有运用国家力量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到了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议会发表演说时讲:“关于时局的许多重大问题,并不是靠演说与大多数的议案就决定了,惟有用铁血政策方能解决。”德皇威廉二世也极为好战,在其在位的几十年中一直致力于扩张。1897威廉二世在对侵越中国的海军作题为“竖起德意志帝国之鹰盾牌”的讲演时讲到:“只有在帝国权力的庇护下,德意志商业才有安全感,才能稳固地发展和繁荣起来。”这明显地昭示了德国的扩张主义。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也极力宣扬强权政治理念。其在1896年的一次讲

【论大国崛起】

演中说道:“我们需要更多的国外地盘,我们需要通过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机会,……。保证我国大众在国内生计持久并且有可能不断改善提高的惟一途径就是扩大德国的势力范围,对此我国大众应该开始有清醒的认识。”正是上述诸如此类绵延已久的扩张主义思想成为了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意识形态根源。而对于美国而言,其扩张主义思想200年来一直不断流行和发展着,并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几乎从立国之日起,美国就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灯塔”、“民主的象征”,坚信自己的“天定命运”就是改造整个世界。19世纪末,伴随着美国的力量跨出北美大陆走向太平洋之际,像马汉的以世界霸权为目标的扩张主义思想——“海权论”也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塔夫托的“金元外交”政策、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等都对美国霸权的基本战略作了勾勒。美国霸权思想可谓影响深远。时至今日,霸权主义仍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主调。克林顿在1994年提出“新干预主义”、小布什提出的以“先发制人”为核心理念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都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体现。二是崛起国家一般都是“不满现状的国家”。由于对于自己在既有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所占有利益的分配感到不满,崛起国家一般也会对现存的国际秩序心存不满。“不满现状的大国”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它们都在较短的时间(20—30年)内发展为全球性或区域性大国,其力量发展直追或仅次于原来的霸权国家。但是,它们又很难取代原来的霸权国家在既有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以及在打破既有霸权秩序的前提下重建新的国际秩序。不过,对既有国际秩序现状的不满会驱使它们竭力挑战和改变现状。二是由于既有霸权国家担心后起大国对其地位的取而代之,因此会通过组织联盟体系或军事集团的方式对后者进行遏制和围堵,限制其发展。从而使“不满现状的大国”更加不满。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对抗,导致世界大战或冷战。三是后起的大国虽然力量上升很快,但是其综合实力与既有霸权国家仍存有较大差距。为了对抗霸权国家,后起的大国急剧扩充军力,并在本国周边构筑安全带。这种军备竞赛造成了世界范围局势的紧张,并且在一些战略要地和内乱不断小国内部引发局部冲突,成为世界大战或冷战的前奏。四是后起的大国往往具有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如德国的帝制和纳粹独裁体制、日本的天皇制和军部体制等。

(二)立足于国际体系层面的分析(一种新现实主义的视角)

从新现实主义的结构分析路径出发,新兴大国的崛起既是体系结构变革的产物,同时它又必然导致现存体系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引发持久的权力转移,其间必然伴随着大国冲突和战争。其分析路径如下:

第一,大国兴起乃体系变革产物。根据新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在国际体系内部,成员国间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方面,始终存在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这种实力增长的差异将会导致成员国间权力的重新分配,从而最终促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大国兴起之所以成为可能,其根源就在于体系内各国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使然。就此意义而言,大国兴起应归于体系的变革所致。

第二,大国兴起破坏既有体系的稳定性。所谓国际政治的变革,是指某一特定国际体系之结构性变化。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认为,“一个国际体系中国家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影响着组成能够取胜的联盟或形成权力抗衡的难易程度。这些结构因素决定了该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动荡, 从而促进或抑制国际政治的变革。”在一个由一个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当出现了第二个或第三个大国时,这种状况将会对既有体系构成较大的影响,因为第二个或第三个大国的出现意味着体系结构的改变:第二个大国的出现使单极体系变成了两极体系;第三个大国的出现使两极体系变成了三极体系。而任何体系结构的变化都意味着现存体系的崩溃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因为,新兴大国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体系中的相对力量构造和对比,而且将不可避免地挑战既有大国的权威和利益,随之体系的失衡随亦成为必然。

第三,大国兴起招致霸权国的遏制。伴随着相对权力的增加和对既有国际秩序的不满,新兴大国改变和调整既有体系规则、势力范围划分的企图随之萌生。作为回应,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往往通过调整其政策以努力维持体系的平衡,以应对兴起国家的挑战。由于国际社会中没有统一的超越国家之上的机构和权威来提供安全此等“公共物品”,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自助原则成了各国的必然选择,各国一方面努力扩大自己的权利,另一面还要防范其他国家权力的增长。当一国之力量不足以制衡其他国家权力的增长时,就会联合其它国家共同采取遏制战略。

第四,挑战世界主导权必然导致霸权战争。基于权力一直都是国际政治永恒主题这一客观事实,权力理所当然是任何一国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加以追逐之目标。就此而言,大国兴起本身即意味着争取更大的国际权力,这也使得大国的兴起都必然带有零和性质,更何况“大国??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霸权, 即体系中唯一的大国”。 由于享有世界主导权将意味着享有国比其他国家更能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 所以在国际社会中,没有一个霸权国家愿意将主导权自愿拱手相让他国,甚至不愿意与其他大国共享主导权。同一缘由又使所有的新兴大国都期望获得这种主导权。享有世界主导权的国家不愿意放弃主导权的意志和崛起大国强烈追求和分享主导权的愿望,决定了后者对前者的挑战具有不可避免性。斗争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只能是战争。诚如吉尔平所言:“霸权战争”是解决国际体系结构与权力再分配之间不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也是现存国际体系中大国相对地位转变的最终测定。它解决了由哪个国家来主宰这一体系以及由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占统治地位的问题,从而也决定了今后时代的精神气质。

应该说,无论是从单元路径还是从结构路径出发,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者都持以下观点:正在崛起的国家大都有奉行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对外政策的倾向。同时,任何新兴大国的崛起都将招致国际体系的震荡不安。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日]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

[7]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8]彭澎.和平崛起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9] [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 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英]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思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1]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2.

[12][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美]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中国接触— —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4]阎学通.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5]E. H. Carr .Twenty Years Crisis , 1919 - 1939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16]Ernest May .Imperial Democracy :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 as a Great Power[M].New York : Harcourt , Brace and World , 1961 .【论大国崛起】

[17]F. H. Hinsley .Power and the Pursuit of Peace [M].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63 .

[18]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M].Norton &Company , Inc. 2001 .

[19]Inis L. Claude .Sword into Plowshares : The Problem and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4th ed. , New York : Random House , 1971 .

[20]Joseph S. Nye , 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New York : Basic Books Publishers , 1990 ; Soft Power :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 : Public Affairs , 2004 .

[21]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Reading ,Mass. : Addison - Wesley Pub. Co. , 1979 . [22]Kenneth N. Waltz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Newbery Award Record , Inc. 1979 .

大国崛起的论文
论大国崛起(三)

大国崛起之美国

从1789年联邦宪法通过正式立国算起,美国至今只有215年的历史,是世界诸大国中最年轻的一个。但是,其发展和崛起的速度却令人诧异。要知道,这200多年,从地理上讲,它从大西洋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的13州,扩张到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横跨北美大陆的世界第4大国;从人口上讲,从人种相对单一(白人加上数量不多的黑人和没有统计在内的印第安人)的360万增加到今天几乎包含世界所有种族和族裔的2.8142亿;就社会性质而言,从一个农耕社会发展为以信息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就国际地位来说,从一个不起眼的新生共和国,愣是成长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一句话,过去的210多年中,美国国内面貌、社会结构、人口构成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必须承认,美国的成长史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发展之

一。为此,无数的学者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地理的、人口的、资源的、经济的、政治的、国际环境等诸方面探索美国成长的奥秘。这里要突出的则是构成这一发展和崛起的最为根本的制度背景和思想观念。

从西方兴起的大背景而言,美国成功的思想根源无疑与所谓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关。但自由主义实际上有两种传统,一种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能够根据人类自己的意志来合理地设计和决定世界,它突出地表现在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另一种则突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强调人们在改变已经发展起来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时,要非常谨慎小心,尽可能地创新而非革命。这后一种传统突出地表现在英美的经验主义。

在美国制宪立国时,正是在这样的经验主义指导下,英国的普通法,北美殖民地的自治经验和原有的基本法(特许状),才提炼并凝固为美国宪法。在以后的宪政实践,特别是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呵护和民众对宪法的尊重中,美国宪法逐渐发展为一种宪政制度,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应该被看作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今天世界上的200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效仿美国制定了成文宪法就是一个明证。美国著名法学家、纽约大学讲座教授伯纳德·施瓦茨曾经指出:“美国对人类进步所作的真正贡献,不在于它在技术、经济或文化方面的成就,而在于发展了这样的思想:法律是制约权力的手段”。在评论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选票纠纷的法律解决时,美国著名政论家弗里德曼也探讨过美国强大的终极原因。他认为,美利坚民族对宪政法治的信仰是美国强大的关键。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也不在于硅谷;不在于空军,也不在于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也不在于自由市场。真正的秘密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正是这种制度使每一个人可以充分发展而不论是谁在掌权。美国真正强大的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有人说,这是一种由天才设计,使蠢才们可以运作的体系。”

宪政制度对美国政府权力的约束,使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美国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最为放任自流的国家,拥有一个最少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最发达的市民社会。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上的优势,美国在1890年代就成为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经济强国。不过,它在世界政治上的影响力却囿于美洲大陆,一直到1898年美西战争胜利,美国才成为世界性大国。尽管历史学家总是在问美国为什么会在1890年代开始扩张,但对大部分政治学者来说,鉴于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其海外政治利益的法则,更有意思的问题却是美国为什么没有扩张得更多扩张得更早。对这一问题,美国政治学者、《外交》杂志原主编扎格里亚在其的新作《从富到强:美国世界作用的不寻常的起源》中,曾试图加以说明。

根据国际关系中的经典现实主义理论,一个国家的利益通常是由它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实力地位(主要是它的物质力量)决定的,只要它扩张的成本和风险低于它的收获时它总是要扩张的。扎格里亚认为这一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这种把国家实力看作是决定一国外交政策最重要因素的观点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外交政策不是由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决定的,而是由政府决定的。简言之,国家政权而不是国家实力决定了一国的外交政策。他把这种注重政府特别是政府当中主要决策人的研究方法称为政府中心取向的现实主义,它坚持能力决定意向的现实主义原则,但强调国家实力的适用性受制于政权结构。国家政权的结构、规模和能力是解释一个国家是否积极卷入国际政治舞台的关键因素。

根据这一理论方法,扎格里亚具体分析了从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到1909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任期届满这一时期美国的大国成长过程。在内战后的十几年里,美国开始了财富急剧积累的进程,但建立在这一国家实力基础之上的却是一个软弱的国家政权。作为外交政

策的最高决策者,美国总统和他的国务卿尽管一再试图把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转化为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但是,他们所控制的联邦政府机构远非强大,其属下的官僚机器更是微不足道。他们既不能从各州政府那里得到人力和物力的支持,更不用说得到整个社会对其政策意向的认可。甚至在联邦政府中,国会如果不是一直大坝的话,至少也是经常妨碍总统意志的执行。它拒绝通过有关文官制度和军事制度改革的立法,参议院还否决了几起行政部门提出的领土兼并议案。这一时期总统权力处于美国历史上的最低点。此时的美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强国──经济上的大国政治上的小国

19世纪的最后十年标志着现代美国国家政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出现是为了应付由于工业化而造成的各种国内压力。管理日益庞大、不断增长的国民经济的迫切性以及国会追求国家最高权力的失败,最终使得联邦政府建立起更多中央集权较少党派政治的政权结构。作为唯一由全国选举的行政官员,总统的权威得到了强化。国家政权结构的这种转型适应了国家实力的持续增长,到1890年代中期,行政部门已经能够绕开国会或迫使它同意在海外扩张美国的利益。1898年美西战争的辉煌胜利不仅向海外而且也向美国国内显示了美国强大的实力。由于打败了一个欧洲大国,美国加快了它的扩张步伐,以前酝酿了几十年的扩张目标,诸如兼并夏威夷和萨摩亚现在几个月就实现了。

美西战争期间的威廉·麦金莱政府标志着美国现代总统制的诞生,其特点就在于国家行政部门主动推行一项积极进取的外交政策,

20世纪的美国历届总统几乎无一例外地继承了这一传统。继麦金莱之后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广泛地用总统行政协定来代替需要参议院批准的条约,由此来扩大总统的权力。而一向信奉国会政府的伍德罗·威尔逊在当选总统之后,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独断专行的决策者和扩张主义者。

虽然用略加修正过的现实主义,并结合对美国国内制度结构的分析,扎格里亚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美国从富到强的大国之路,但是,他却忽略了其中的一些观念的要素。美国迟迟进入世界政治舞台,固然如扎格里亚所云,缺乏强大政府这一政治要素,但同时还要加上两个要素,一是,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自给自足能力;二是思想传统的影响。前者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我们主要注重后者。由于美国人对其制度的充分信任,对欧洲王朝政治和均势外交的深深怀疑,美国人大都遵守着开国元勋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要美国洁身自好,不要卷入欧洲政治纷乱的忠告。这样的观念在1820年代的《门罗宣言》则演化为,欧洲美洲互不干涉的原则。于是,美国隅居西半球,冷眼向洋,孤芳自赏。但是,19世纪末,随着美国西部开拓的结束,边疆的消失,国力的强盛,便出现了海外扩张的要求和势头。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战争正好给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提供了机遇。对麦金莱这样的扩张主义者来说,这是投身到欧洲帝国主义角逐场的千载良机;对反对欧洲式帝国主义的传统派来说,战争行为可以解释为拯救“水深火热”的古巴人民,张扬美国的理想,维护美国的传统原则。但美国民众对政府在西半球以外的兼并和扩张却相当

读大国崛起有感
论大国崛起(四)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

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

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但是在学者眼里,他们认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

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读大国崛起有感。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

文化教育是保障,

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读大国崛起有感(二)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对那个处在中欧的强大国家??德国有一种莫名的喜爱,那里的一切都在深深吸引着我。为此,我特意去借了<大国崛起>一书,能让我在字里行间探寻有关德国的前世今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个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姗姗来迟者。?这段话真切地表明了19世纪德国的现状??四分五裂。伟大的德意志诗人席勒就发出过沉痛的呼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由于各列强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的存在,希望能维持一种?欧洲均势?。在反法战争胜利之后,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站起来的是松散的?德意志邦联?,分裂为38个小邦国,主要的两个是普鲁士与奥地利。分裂的德国仍看不到最终统一的希望。

还好,一位巨人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经济学家李斯特坚定的站了出来,正是他所提出的?全德关税同盟?推动了德意志统一的开始。他还竭力推动建设了德意志铁路系统,让德国在1872年,铁路总里程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但这位忠贞的爱国者,却饱受那些诸侯的压力与逼迫,不得不放弃职业,清贫一生。但李斯特对德意志的统一与未来发展的前途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德国在20世纪成为了一战与二战的发源地,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二战后德国总理在纪念碑前的一跪就表明了德国民众对过去历史的忏悔。来到21世纪,德国在取得冷战后的统一以后,更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先是与法国和解,驱散了弥漫在两国之间的仇恨阴霾。又倡导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欧盟。它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怀着对德国深深的喜爱,我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读大国崛起有感(三)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