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01    阅读:

《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第一篇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甲申三百年祭的真正写作意图是保护周恩来,文中的李岩是隐喻周恩来。郭沫若是周的朋友,当时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饱受打击,郭是经过和南方局主要领导的协商之后才精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提醒毛泽东,保护周恩来。

郭沫若与毛泽东半世纪的友谊

郭沫若是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但郭沫若从来也不是一个只在书斋中埋头学问的历史学家,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没有脱离过对时代的热切关注。

甲申年的《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就是在这一年,郭沫若挥笔写就了一篇史论结合,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

300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对每一个政党和从事政治斗争的人,都是不能不重视的前车之鉴。

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思索,在当时的重庆知识界,围绕着甲申三百年这一主题,积极筹备着各项活动。1月15日,由我党在重庆创办的《新华日报》委派乔冠华,约请翦伯赞等人,来到郭沫若在重庆天官府4号的寓所,具体商讨此事。被誉为当时革命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当仁不让,主动承担了主要文章的写作。

郭沫若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沉思,搜集资料,精心研究,认真分析,反复思考, 3月10日,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终于脱稿。郭沫若又精心修改了几天,送请中共驻重庆的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审阅后,即在朱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死难之期的3月19日,开始在《新华日报》上分四期连载,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在郭沫若的文章之前,用大字排上了一段毛泽东的名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之一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一万多字,郭沫若在文章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紧抓住了甲申年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交替,从朱明王朝崇祯皇帝的腐朽统治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始末的对比叙述中,夹叙夹议,深刻地揭示了朱明王朝的必然灭亡,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明王朝的统治极端专制和腐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好刚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而其官吏则?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结果只能是?纵贪横于京几?,吏治败坏到了极点。这样的王朝是必然要灭亡的。

同时,郭沫若在文章中歌颂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并沉痛地总结了起义的失败原因,李自成可以说是一个英雄,他不但武艺高超,而且治军严明,其起如风起云涌,但是,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军事胜利后,也就在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的情绪,?在过短的时间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

是李自成以下的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把明室的专制和腐败接受过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终于酿成历史的大悲剧,其败如风卷残云。郭沫若在文章的最后说道:?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是应该明白判断的时候了?。

《甲申三百年祭》轰动山城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经发表,立即轰动重庆山城,这一史论结合的雄文,产生了极大的现实意义,不仅使人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同时,文章所论述的明王朝、李自成和清兵三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使人们不难得出结论,像崇祯那样的专制和腐败的政权是必然要灭亡的,更激发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当时,经过全民抗战,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已经是日趋明显,抗战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而国民党则竭力强化其专制统治,就在1943年,蒋介石抛出了《中国之命运》,公开宣扬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和一个领袖,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蒋介石在书中别有用心在搬出朱明王朝灭亡的事例,来为其独裁理论作证。

因此,当郭沫若以甲申三百年明朝灭亡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国民党立刻感受到这篇文章锋芒所指,马上组织专人【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对文章进行围攻。3月24日,为蒋介石执笔撰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社论《纠正一种思想》,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其后,4月13日、21日、26日、28日,《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社论,表示不能?听其谬种流传?,指名道姓要?共同纠正这一种思想,毫不姑息,毫不放松。?叶青还在4月20日的《政治月刊》上发表长篇专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评议》,攻击郭沫若的文章,并主编《关于〈甲申三百年祭〉及其他》一书,攻击郭沫若?把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三百年前的甲申,从故纸堆里抽取出来?,?回味甲申,暗示新亡国的危机。这种回味宣传,不过是应用联想的心理手段,来引起国人的悲观情绪。??这篇文章对共产党的宣传十分和合,共产党要反对政府,这篇文章就尽力指责明朝,企图唤起人民的联想作用。共产党要煽动人民叛乱,这篇文章就根本以明末大乱为题材,希望三百年前的甲申重演于今日。共产党要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以延安为根据地来‘取天下’,这篇文章就歌颂流寇,尤其那‘同隶延安府的李自成、张献忠’(郭沫若语)而陈述胜利?。可以说,郭沫若的文章击中了国民党的要害。

面对国民党的种种指责,郭沫若理直气壮地回击道:?我郭沫若就是要为‘匪’张目嘛!?

《甲申三百年祭》成为全党整风文件

《甲申三百年祭教案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第二篇

《甲申三百年祭》教案

一、用两分钟,速读单元知识短文《比照与思辨》,了解本单元课文特点,领会阅读这类课文的方法。

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本单元要学习的是史论,请根据第二段内容,给史论下一个定义。

答:史论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探究历史事件的成败、原因和影响,研讨史学领域某些重大理论问题,阐述治史的原则、态度与方法等问题的论著。

提示:注意下定义的方法,被定义项 =种差+属概念。

2.阅读单元知识4—7段,用一句话概括史论的主要特点。

明确:史论也是议论文的一种,因此,也要有明确的观点,也要运用论据进行论证。不过是史论的观点往往是针对某一史学问题而提出的见解,史论的论据是史料史实。另外,论史的目的是为了证今,好的史论往往都有比较强烈的针对性。概括时,这些内容不能缺少。【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概括示例:史论的特点在于,要运用历史事实,论证自己对史学方面的某一看法,为现实提供某种借鉴。我们学过的《过秦论》,就是以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事实,论证了实行仁政对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希望汉王朝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不要重蹈秦的覆辙。《六国论》就是通过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论证了一味忍让后退,只能导致灭亡的观点,批评宋王朝统治者软弱的外交政策,警告他们不要“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杜牧的《阿房宫赋》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史论,它运用秦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致使民怨沸腾,二世而亡的史实,论证了统治者不恤民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终会导致亡国的观点,规劝唐敬宗李湛,不要穷奢极欲,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3.阅读第8段,体会如何阅读史论。 提示:注意文中的语言标志,“首先”“其次”“最后”,作为议论文,在阅读中首先要把握住文章的观点,要明确作者是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的,这些论据是否能够准确的证明这一观点,进而了解作

者论证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思考我们现在阅读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等。也许,本题要达到的目的与教材知识短文要求不够一致,但作为高三复习,时间本来就紧张,不宜过于展开,而只是用教材为例,进行议论文阅读的指导,所以,做到这样也就够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甲申三百年祭》,完成后面各题。

1.阅读“研读提示”和课文的前三段,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于什么时间:1944年3月

(2)文题《甲申三百年祭》的“祭”是什么意思:纪念。标题用“祭”显得庄重严肃,包含了敬重和追怀之情。

(3)作者要纪念的是什么?

明王朝灭亡三百周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

(4)“甲申”是什么意思,了解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按照我国传统的纪年法,公元 1644年是“甲申”年。干支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法,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配合,来记录年份。一个周期为六十年,因此称六十为“花甲”。

2.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列出结构提纲。

明确:全文的第一句,等于是解题,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字,纪念明朝灭亡三百年,纪念李自成起义胜利、失败三百年。抓住这一句,也就抓作了分析全文的纲。

一、前三段,总领全篇,概述“祭”的理由:一是在这一年里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二是由于农民起义军的种种错误,换来了异族的入主。

二、 4至19小节,具体论述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起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腐败,边患养成;二是旱蝗灾害,民不聊生。天灾人祸,导致了农民起义,而统治者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是比天灾更为重要的激起农民起义的客观原因。

三、 20小节至结尾。剖析总结起义的沉痛教训。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这部分抓住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展开分析,论述了李自成在取得胜利后迅速失败的原因。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 20小节。提出李自成起义军失败归咎于谁的问题。

第二层, 21至24小节。具体分析失败的原因。

第一,以牛金星、刘宗敏为代表的文臣武将,在入京后都沉浸在“过分的胜利陶醉当中”。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在策略上(对吴三桂不实行招降政策)在战略上(仅派几千人去守山海关,把重大军务视同儿戏)在战术上(京城百废待兴,最高统帅李自成却亲自领兵出征,他的左右二膀却在京中肆意行乐施威)一错再错。由于胜利冲昏了头脑,以牛、刘为代表的一些将领和士兵,一反过去的军民上下同甘共苦的传统作风,而沉溺于声色犬马、施威行乐之中。总之,对敌是轻举妄动,全不在意;对己是任

《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第三篇

《甲申三百年祭》 开放分类:中国历史著作中文书籍书籍出版出版业 ? ? ? 图片 讨论 知识魔块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在 1944 年完成的著名论文。1944 年 1 月 15 日,重庆文化界的 一些朋友在郭沫若家集会,商量如何纪念明亡 300 周年。3 月 10 日,郭沫若完成初稿,3 月 19 日在《新华日报》上开始连载。300 年前的 3 月 19 日正是闯王进京、崇祯上吊、标 志明朝灭亡的那一天。 文章的主题, 是纪念明朝灭亡的 300 周年。 无论是 《甲申三百年祭》 , 或是与《甲申三百年祭》配发的短文,都以明末的政治腐败,揭露国民党的统治。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甲申三百年祭》 类别:图书 > 历史 > 史学理论 语种:中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开本:32 开 装帧:平装 目录 作者:郭沫若 价格:3.00 ISBN:9787010042961 页数:35 出版时间:2004 年 4 月 1 日 [隐藏 ] 1 时代背景 2 内容介绍 3 反对与支持 1. 3.1 简介 2. 3.2 国民党方 3. 3.3 共产党方 4 政治影响 《甲申三百年祭》 - 时代背景

《甲申三百年祭》 1944 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郭沫若写就了一篇史论结合,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 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 300 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 1644 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 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 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 动魄的历史,对每一个政党和从事政治斗争的人,都是不能不重视的前车之鉴。 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思索,在当时的重庆知识界,围绕着甲申三百年这一主题,积极筹备着各 项活动。1 月 15 日,由党在重庆创办的《新华日报》委派乔冠华,约请翦伯赞等人,来到 郭沫若在重庆天官府 4 号的寓所, 具体商讨此事。 被誉为当时革命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主动 承担了主要文章的写作。 郭沫若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沉思,搜集资料,精心研究,认真 分析,反复思考,3 月 10 日,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终于脱稿。郭沫若又精心修改了 几天, 送请中共驻重庆的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审阅后, 即在朱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死难 之期的 3 月 19 日,开始在 《新华日报》 上分四期连载,引人注目的是, 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在郭沫若的文章之前, 用大字排上了一段毛泽东的名言: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之一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该割断历史”。 《甲申三百年祭》 - 内容介绍

《甲申三百年祭》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 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 北京。 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 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 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一万多字,郭沫若在文章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 紧抓住了甲申年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交替, 从朱明王朝崇祯皇帝的腐朽统治和李自成农民起义 始末的对比叙述中,夹叙夹议,深刻地揭示了朱明王朝的必然灭亡,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 明王朝的统治极端专制和腐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好刚尚气,“任察 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而其官吏则“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结果只能 是“纵贪横于京几”,吏治败坏到了极点。这样的王朝是必然要灭亡的。 同时,郭沫若在文章中歌颂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并沉痛地总结了起义的失败原因,李 自成可以说是一个英雄,他不但武艺高超,而且治军严明,其起如风起云涌,但是,他们在 极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军事胜利后,也就在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的情绪, “在过短的时间 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是李自成以下的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沦进了过分的 陶醉里去了。”把明室的专制和腐败接受过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 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终于酿成历史的大悲剧,其败如风卷残云。郭沫 若在文章的最后说道: “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是应该 明白判断的时候了”。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观点】 《甲申三百年祭》 - 反对与支持

《甲申三百年祭》 简介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经发表,立即轰动重庆,这一史论结合的雄文,产生了极大的 现实意义,不仅使人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同时,文章所论述的明王朝、李自成和清兵三 方力量的此消彼长, 使人们不难得出结论, 像崇祯那样的专制和腐败的政权是必然要灭亡的, 更激发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当时,经过全民抗战,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已经是日趋明显,抗战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而国民党则竭力强化其专制统治,就在 1943 年,蒋介石 抛出了 《中国之命运》 , 公开宣扬一个主义、 一个政党和一个领袖, 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蒋介石在书中别有用心在搬出朱明王朝灭亡的事例,来为其独裁理论作证。 国民党方 当郭沫若以甲申三百年明朝灭亡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 国民党立刻感受到这篇文章锋芒 所指,马上组织专人对文章进行围攻。国民党之所以认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影射当局” 的,很可能是因为文中有多处敏感文字。其中,“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 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 天在大辟疆吏, 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 ” 这里的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 如何如何, 可能是最敏感的一段,因为从 1927 年到 1944 年也恰好是十七年。《甲申三百年祭》有 170 00 字,揭露明末政治腐败、饥民遍野、官逼民反内容的,约 5000 字,几占全文三分之一。 《甲申三百年祭》中描述胜利时骄傲,包括“过分的胜利陶醉中一二位清醒的人”,总共约 5000 字,也占全文三分之一。 1944 年 3 月 24 日,为蒋介石执笔撰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 社论《纠正一种思想》,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 “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 其后,4 月 13 日、21 日、26 日、28 日,《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社论,表示不能“听其谬 种流传”,指名道姓要“共同纠正这一种思想,毫不姑息,毫不放松。”叶青还在 4 月 20 日的《政治月刊》上发表长篇专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评议》,攻击郭沫若的文章,

并主编《关于《甲申三百年祭》及其他》一书,攻击郭沫若“把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三百年前 的甲申,从故纸堆里抽取出来”,“回味甲申,暗示新亡国的危机。这种回味宣传,不过是 应用联想的心理手段,来引起国人的悲观情绪。”“这篇文章对共产党的宣传十分和合,共 产党要反对政府,这篇文章就尽力指责明朝,企图唤起人民的联想作用。共产党要煽动人民 叛乱, 这篇文章就根本以明末大乱为题材, 希望三百年前的甲申重演于今日。 共产党要在 ‘二 万五千里长征’后以延安为根据地来‘取天下’,这篇文章就歌颂流寇,尤其那‘同隶延安 府的李自成、张献忠’(郭沫若语)而陈述胜利”。可以说,郭沫若的文章击中了国民党的 要害。 《甲申三百年祭》 面对国民党的种种指责,郭沫若理直气壮地回击道:“我郭沫若就是要为‘匪’张目嘛!” 共产党方 共产党人的态度则截然不同。延安《解放日报》于 1944 年 4 月 18 日和 19 日全文转载《甲 申三百年祭》时,加了长篇编者按,其中指出:“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 的社会原因, 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 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无论如何,引起满清侵入的却决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 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 之流(吴三桂在后来又‘变卦’了,而且真的变卦了,不像现在有些吴三桂们,表面上‘反 正’了,实际上还在替日本主子服务)。”这篇编者按是反击《中央日报》3 月 24 日社论 的。 1944 年 4 月 15 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在重庆的机关刊物《群众》第 9 卷第 7 期上刊载了一组纪 念明亡的文章。有柳亚子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赞(署名商辛)的《桃花扇底看 南朝》、鲁西良的《明末的政治风气》、寓曙的《明末清初史学的时代意义》。这 4 篇文章 的共同旨趣在于围绕明末史事,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受。 总之, 当时进步的文化人, 都在借用明亡三百周年纪念, 以明朝的政治腐败影射国民党统治。 几乎是各党各派,政界学界,都把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活动,看成是一次借用明朝腐败抨击国 民党统治的政治活动。只是立场不同,褒贬不一。 《甲申三百年祭》 - 政治影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对白动漫

下一篇: 人满为患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