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孟子,公孙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12    阅读:

公孙丑(孟子)
孟子,公孙丑 第一篇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高一文化经典强化002《孟子·公孙丑》

班级 姓名 座号 得分

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

B.孟子说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C.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D. 从闻过则喜到闻善言则拜,再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②(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③④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

⑤⑥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

⑧⑦⑨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恶乎长:擅长什么。②分析辨析言辞。③馁:缺乏力量。④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⑤非义袭而取之: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⑥慊(qie):足。⑦闵:忧虑。⑧正:中止。⑨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1.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2.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3)

[注] ①端:开头,起。②因贼:伤害【孟子,公孙丑】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B、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C、孟子此章主旨在于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D、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若不能充之,则会自我伤害,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①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3)【孟子,公孙丑】

【注】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公孙丑】

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孟子,公孙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注] ①端:开头,起。②因贼:伤害

(1)孟子把“□、□、□、□” “四端”比作人之“四体”,认为这是生来就有的,而要保四海而王天下,还应“□□”。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4)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

②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

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4)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孟子,公孙丑】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3)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高一文化经典强化002《孟子·公孙丑》

参考答案

一、1.A(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古代:原指赞助人学好,即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还有一说赞许别人的品德,与别人一起做好事。选段还有“善与人同” :与人共同做善事。)

2.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要遵循孔子所说的,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闻过则喜,这样才能真正地取长补短,与人为善。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二、1.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2.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1分)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1分)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1分)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三、(1)D(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有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

(2)“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

四、 (1) C(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

【参考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他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孟子--公孙丑》练习参考答案
孟子,公孙丑 第二篇

《孟子》练习(二)参考答案

(《公孙丑》)

1、(1)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2)A (病:劳累)

(3)书P104 (4)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1分)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1分)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1分)

2、(1)B、(这句的意思是:用武力而假借仁义之名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必须依靠国力的强大。)

(2)D(孟子主张的是德而不是力)

(3)孟子认为,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服。如果当政者能施行仁政,教化百姓,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施行王道,百姓就会归附,国家虽小,照样可以称王天下。

(4)孟子主张“王道”,认为应该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地归服,从而统一天下。而“霸道”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征服天下,这是在祸害百姓,不但不能王天下,反而会引来亡国亡身的后果。

3、(1) C(这是孟子的观点)(2)D(是在国家太平之时而非国君闲暇之时)

(3)孟子认为,治国应该施行仁政,任贤使能,在国家太平之时就要明其政刑,未雨绸缪, 切不可贪图享乐,自招祸端。

【孟子,公孙丑】

(4)上天降下灾祸,还可以原谅;自己造下罪孽,那就别想再活。

4、(1)B (四端应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2)C(不是取决于先天的本性而是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扩充)

(3)①不忍人之心指不忍心伤害别人的心。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的开始,需要后天不断培养和扩充才能发扬光大。孟子认为这种善心是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②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这是施行仁政的基础。

(4)“不忍人这心”即为“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扩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养自身,福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迷路的人,关键应把“不忍人之心”找回来,恢复其善良的本性。

5、(1)D(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有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

(2)仁 义 礼 智 充之

(3)“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

6、(1)B(“术”指的是谋生的职业)

(2)孟子劝人行仁,他认为,仁,是上天赐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们最安逸的住所。所以,他认为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要以“仁”为标准。

7、 (1)C而且还要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2)D(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3)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例如做好事是好品德,但自己一个人做好事必定有限,如果能够带领更多人一起做好事,那社会会更美好。

(4)由上文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

的。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在实际生活中,要有有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

8、(1)D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 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9、(1)C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

10、(1)B“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2)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桀纣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失去民心,失去道义,这样的事情古往今来层出不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警示为政者要顺乎民心,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11、(1)D“然后做了他的臣子”错,应是“然后以他为臣”。 (2)就之 尊德乐道 不召之臣 (3)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

12、(1)D(孟子是根据礼义来决定是否接受国君的馈赠,而非根据自己的需要)

(2)孟子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对馈金“受”与“不受”秉持的原则是“礼义”。只要是合乎“礼义”的就可以接受,否则就不能接受。

13、 (1)D (2)C(孟子对孔距心用的是直接批评,对齐宣王是侧面启发)

(3)孟子认为,官员要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既要对百姓负责,关心民生疾苦,也要对君王负责,该进言的就应当进言,如果不能履行职责,就要离职而去。

(4)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即可) 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14、(1)C(孟子认为只有天吏可以讨伐暴虐的燕国,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天吏 士师 以燕伐燕

(3)不是。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门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

15、(1) A (“便向孟子道歉”错。)

(2)为人耐心、恳切,为济世救民,不求名利,以“安天下”为己任。

16、(1)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 ·散文语(2015-12-21)
  • ·有或的成语(2016-01-05)
  • ·论语的成语(2016-01-20)
  • ·有关孟子的名言(2016-02-04)
  • ·孟子在唐代的呈现与新生(2016-04-04)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