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蜡烛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5    阅读:

蜡烛【一】:蜡烛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 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 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西 蒙 诺 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 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 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 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 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 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 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 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 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 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 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 与进步而告终。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 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 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 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 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 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 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 粹党末日的开端。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 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 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 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 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 百万平民伤亡。

 人员伤亡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 的战争,大约有7000万人死亡。  其中苏联约为2800多万死亡;中国约为 1800多万死亡;美国共有42万人死亡;英国 共有4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死亡;法国 有80多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死亡,其中 平民占到多数。  另外还有至少1.3亿人受伤,合计伤亡1.9 亿人(其中苏联约为6000万伤亡,中国约为 3500万伤亡)。  轴心国方面,德国有2800万人死伤;日 本有690万人死伤;意大利有70万人死伤。

困 格 19 。 勒 41 城城 年 内下 6 饿, 月 死开 德 近始 国 70 了 法 万长 西 人达 斯 九兵 百临 天列 的宁 围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 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 3000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 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 御转为反攻。这是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 和7万

蜡烛【二】:蜡烛

蜡 烛
作者:西蒙诺夫 作者:

课前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借蜡烛歌颂母亲 ——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西蒙诺夫笔 下的“蜡烛” 下的“蜡烛”又有什么深意呢?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小说家,诗人, 剧作家。1915年11月28日生于一个沙 剧作家。1915年11月28日生于一个沙 俄军官家庭,卒于1979年 俄军官家庭,卒于1979年8月28日。曾 28日。曾 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38年他在高 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38年他在高 尔基文学院毕业后投身文学创作。曾任 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新世界》 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新世界》月刊 主编和《文学报》 主编和《文学报》主编。西蒙诺夫的成 名作是头一个剧本《我城一少年》 名作是头一个剧本《我城一少年》,早 期作品还有诗歌《等着我吧》 期作品还有诗歌《等着我吧》、《打死 他》等,随后又创作了表现卫国战争中 俄罗斯人英雄主义精神的《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英雄主义精神的《俄罗斯人》。 1943~1944年西蒙诺夫完成描写斯大 1943~1944年西蒙诺夫完成描写斯大 林格勒保卫战的中篇小说《日日夜夜》 林格勒保卫战的中篇小说《日日夜夜》。 此外,卫国战争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诗 歌。50年代后西蒙诺夫致力于表现战争 歌。50年代后西蒙诺夫致力于表现战争 题材的小说创作。从1959年起用了12年 题材的小说创作。从1959年起用了12年 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三部曲长篇 小说《生者与死者》(第一部《 小说《生者与死者》(第一部《生者与 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 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 第三部《最后的夏天》 第三部《最后的夏天》)。小说既有反 映卫国战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内 容,又有迎合某种需要的主观描写。

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 II,简称二战)。1939年 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 1945年 15日,以德 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 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 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 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 一方

蜡烛【三】:蜡烛

2014-8-26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 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消息)一样,要 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 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 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 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 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西蒙诺夫

蜡烛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奉献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温馨

4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出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 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 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 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成名作是剧本《我城一少 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诗集《友与敌》获斯大 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 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 《军人不是天生的》、《最 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 奖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 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 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 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 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 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 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 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二战风云

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

二 战 风 云

二战(西西里登 陆)

南京大屠杀

二战法西斯监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右图: 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 囚犯
“杀人工厂”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正门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展厅

右图:上饶集中营的 铁丝站笼(刑具)

诺曼底登陆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抗战胜利

一个侵华日本 老兵的忏悔。

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 战争胜利60周年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 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 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 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 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 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 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贝尔格莱德战役

读准字音: 烧灼

蜡烛【四】:蜡烛


莱蒙诺夫



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 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 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 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 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 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 人难以忘怀。

时代背景
•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 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 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 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 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 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 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时代背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 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 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 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时代背景
• 1941年6月德国法 西斯兵临列宁格勒 城下,开始了长达 900天的围困。城 内饿死近70万人

•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 战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 共损失150万人,3000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飞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 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期经受和克服了种种困 难,全力支援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是 1944年,苏联青年在前线劳动的场面。

诺 曼 底 登 陆

苏 联 红 军 攻 克 柏 林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活动目标

•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 •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着重品味关键 性语句的丰富内涵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友 谊,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字词正音
zhuó bǎo jiào
lì yē yǎo jū

pú fú
wēi

烧 灼


桥头堡
fú Qì kē

地 窖 匍 匐 颤巍巍
gōng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契柯拉耶夫 舀

育乞西

鞠 躬

整体感知
•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起 因) 。 • (经 过)

整体感知
• 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蜡烛阅读答案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