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梁惠王下翻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13    阅读:

篇一:梁惠王下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

(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4分)

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请简析。(6分) 答案: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梁惠王下翻译】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0分)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梁惠王下翻译】

(一)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4分)

答案: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

(二)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分)

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

三、(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①,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军队。③徂莒:此处指来侵莒国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梁惠王下翻译】

(一)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答案:B(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

(二)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6分)

【梁惠王下翻译】

答案: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

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着,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答案: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省略宾语“快乐”,1分;第一个非,动词,非难,埋怨,1分;第二个非,形容词,错误,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孟子提倡君王不仅要与民同乐,还要与民同忧,这充分体现了孟子学说中的民本思想。

B.孟子认为人们要是得不到在别墅居住游玩的快乐,而埋怨他们的国君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不对。

C.人民感受到君王的关怀,必定报之以忠诚,与其为善,达到君民同乐同忧的和谐景象。

D.孟子认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答案:B(“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

(三)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孟子为什么要强调君王要“与民同乐”? (6分)

答案:统治者自己好“乐”,由己及人,民亦好“乐”,推恩于民,与民同乐,这样天下才会归服,国家才会稳固,这是治国之本。今天,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为人民服务,就是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注释】①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②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③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④驽: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⑤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一)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别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齐宣王拿定主意后,于是再向孟子询问。

B.孟子认为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不要拆毁它。于是,宣王要求孟子谈谈王政问题。

C.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是言必称文、武、周公的。所以,他在这里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的。

D.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

答案:D(齐宣王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向孟子询问)

(二)孟子在上文所说的“王政”和下面文段中给梁惠王说的“王道”是否相同?为什么? (6分)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答案: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王政也就是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因为“王政”抽取“九一税”,泽梁无禁,罪人不孥,也体现了“轻刑罚薄赋税”。文王发政施仁,必先考虑鳏、寡、独、孤四者,体现“保民”“养民”“教民”的“王道”思想。 ⑤③③④

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5分)

答案: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有„„者”固定句式,1分;“之楚”,动词,到,1分;比,等到,1分;冻馁,使动用法,1分;句意1分)

2. 王顾左右而言他。(4分)

答案: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二) 此章采用层层设问、步步紧逼的方法,促使齐宣王反思,让他明白君王并非至高无上,一国之君应该 。(4分)

答案:对人民负责

七、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一)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孟子认为人们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非指国境内有古老而高大的乔木的意思,而是说有累世修德的勋旧之臣。

B.齐宣王向孟子求教,我要怎么做才能分辨出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以便弃而不用呢?孟子认为百姓都认定某人不可用,考察也发现他不可用,才弃置不用。

C.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要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

D.什么样的人可以起用呢?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见,只有平民百姓都说某人贤德,然后实际去考察了,如果发现其确实贤德,然后才起用他。

E.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

篇二:梁惠王下翻译
译文

九年级语文练习册(上)文言课外阅读

十六课.陈胜王凡六月①。已为王,王陈②。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③,之陈④,扣宫门曰⑤:“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⑥。自辩数⑦,乃置⑧,不肯为通⑨。陈王出,遮道而呼涉⑩。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11)。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12)!涉之为王沈沈者(13)!”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14),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15),言陈王故情(16)。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17),轻威(18)。”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19),由是无亲陈王者。

①王:称王。凡:总共。②王陈:即“王于陈”,在陈地做王。③故人:旧相识,老朋友。④之陈:到陈地去。⑤扣:敲。⑥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⑦辩数:反复解说。⑧乃:才。置:放开。⑨为通:即“为之通”,替他通报。⑩遮道:拦路。(11)这句的意思是,陈胜和他同乘一辆车回去。(12)夥颐:意思是“真多呀”。夥:多。颐,语气助词,相当于“呀”。(13)沈沈:形容宫室高大深邃,富丽堂皇。(14)夥涉为王:这是当时流传的口头语,意思是一朝得志就变得十分阔气。(15)发舒:放肆,随便。(16)故情:过去的事情。(17)颛:通“专”。妄言:胡说。(18)轻威:轻视威严,有损于威严。(19)引去:自动离开。引,退。

【译文】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子。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

【译文】萧何原是沛县人。后来高祖起义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一职。沛公到了成阳后,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瓜分府库储存的金帛财物,然而萧何却先进去把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要塞、户民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的疾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

开始的时候,诸侯们互相约定,先进入函谷关并且能战败秦国的人,就可以就地称王。沛公首先战败了秦国,项羽后来,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谢罪,才得以解脱。项羽于是在咸阳城进行屠杀焚烧,他和范增盘算说:“巴、蜀的道路险要,秦国的移民又都居住在蜀地。”于是说:“蜀、汉也是关中的地盘。”于是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的地盘分为三份,又把秦国投降的将领封为王,与汉王相抗衡。汉王很生气,于是策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顺应汉王,但萧何却劝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是很好,但不是比死要强多了吗?”汉王说:“这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现在我们的兵将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告诉我们:‘上天给予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去接受,结局只会非常悲惨。’俗话说‘天汉’,以汉配天,这个说法非常好。能屈于一人之下,而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展其志的人,只有商汤、周武王。我希望大王能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在这之后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来到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

①谢之得解:谓向其认错才得以和解。

②愈:胜也。③咎:灾祸。④天汉:大河。

十七课。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①牟:地名,在山东。 ②刍:柴草。 ③越石:地名。

④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 ⑤暴:猛、急。 ⑥诎:通"屈",屈服。

⑦信:通"伸",伸展。 ⑧鬻(yù):卖。 ⑨ 行:德行。 ⑩辞:谢罪、道歉。 译文: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翻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就)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 (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越石父)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如果)见到(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晏子问:“为什么来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说: “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饥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问:“做奴仆有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三年了。”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用来赎出越石父,让 (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车上一同回齐国。

车到了(晏子)居室时,晏子不(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很生气,要求 (同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同您有什么交往,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才见到,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我还将做奴仆,请您把我卖给世人吧。”

晏子(从屋里)走出来,请(越石父)来相见。说:“刚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内心。我听说,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我能够因为言辞(不当)而不被你嫌弃吗?我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于是,晏子让人洒扫(厅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礼貌地对待越石父。越石父说:“您对我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 于是,晏子把越石父当做上等客人。

翻译:桃花源人互相勉励致力于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梁惠王下翻译】

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

十八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与陈伯之书》翻译: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您)(如今与梁军对垒,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当年出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知自己离去,西河将被秦占领)而痛哭流涕的原因,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难道唯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弃暗投明。

十九课: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郁离子》翻译:老虎的力气,比起人来不只是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而人却没有,又加倍了它的力气,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也就不值得奇怪了。但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却常常放在人的卧室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虎用力气,人用智谋,老虎自己只能用它的爪牙,而人能使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而智谋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是一,而工具的作用是百,用一敌百,虽然凶猛,但不一定胜。所以人被老虎吃掉的原因,是因为有智谋和工具而不能使用它。因此,天下那些只知用力而不知用智谋,以及只是用自己的力量而不善于用别人的力量的人,都属于老虎这一类啊,老虎被人捕获而它的皮被人睡,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二十课:《过庭录》翻译: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净很豪迈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忽然写信给范,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于想规劝好友了。

岳阳楼记翻译: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或者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中任职),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在偏远的山区做官),就为国君担忧。这样(看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高兴之后才高兴”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应该归附于谁呢?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翻译:黄冈这地方出产很多竹子,大的有房椽那么粗。竹工破开竹子,剃去竹节,来代替用泥土烧制的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这样做价钱便宜而且又可节省工时。黄冈城的城西北角。城上的垛墙坍塌了,草木丛生,荒芜着无人整理,我就在这地方建了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连接。(站在竹楼上)远处山色尽收眼中,江上水波如入怀抱,这地方安静,又给人以辽阔的印象。

这地方遇到夏天下急雨,听起来像有瀑布声;遇到冬天下大雪,听起来像玉石碎裂声。这地方适宜弹琴,琴声高扬而流畅;这地方适宜吟诵诗歌,吟诗声高亢美妙;这地方适宜下围棋,棋子敲击棋盘声叮铃着响;这地方适于作投壶之戏,投出去的矢击打在壶中的声音铮铮作响:(形成这种令人欢悦的声音)都是这竹楼的帮助。

公事完毕回来的时间,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点着香,面对香炉不出声地端坐,消除心中那些世俗之念。江山之外,只见风中船帆、沙滩上的鸟、如烟的云、眼前的竹材而已。等到酒力渐散,茶炉的烟气渐渐停歇,送走夕阳,迎来夜月,这也是我在谪居之地的一个景象。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含蓄地表现出一种愤懑不平的心情,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志趣。

二十一课:《梁惠王下》翻译: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国君。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感谢村干部

下一篇: 最新酒驾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