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27    阅读:

篇一: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德育随笔

关于德育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每个人都应有一笔精神财富,那就是脑子里至少要有一两百本书,要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因此近一年来,我潜心阅读了《论语》、《道德经》、《孟子》、《魏书生班主任漫谈》、《不跪着教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爱的教育》、《狼图腾》、《海图腾》、《阅读改变人生》等。

从那些书中,我深深明白了许多事,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读高尚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为宗旨;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虽然我没有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

吴非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教师应“学高”,“身正”,应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应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教师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

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我常常埋怨学生难教其实、是我的方法太少。

《永不凋谢的玫瑰》讲述的就是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铸造!

读书笔记(二)

通过阅读网络德育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大致分为两类。按其研究的概念界定不同,可分为网络教育中的德育以及网络条件下的德育。

(一)网络教育中的德育(主要参见《网络教育中自主道德学习体系研究》)

1、网络教育【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网络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主要由以下三种形式组成:

(1)将网络新技术、新媒体作为新的教学手段,辅助和补充传统的面授教学;

(2)将网络新技术、新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各种社会教育;

(3)将网络新技术、新媒体作为一种与传统学校教育并行的远程育组织形式,进行学历、学位教育或各种培训。

2、德育

广义的德育主要包括思想品质教育、政治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三个方面,以及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常识性教育。而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也就是西方教育理论中所讲“Moral Education”,也就是将德育界定为施教者组织适合道德对象道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促进道德学习者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网络德育

主要指网络教育界定中的第三种形式——网络教育学院中纯粹意义上的远程网络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实践过程等。

(二)网络条件下的德育

1、德育(主要参见《世界伦理道德辞典》,李水海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教育学名词。指政治思想、世界观、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以学生为对象,与 “思想政治教育” 是同义语。它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2、网络德育

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德育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存在以下两种学术观点: 观点一:网络德育,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它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网上的道德规范及教育问题;②利用网络作为条件和工具进行德育工作;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初探》,杨艳萍) 观点二:网络德育是指发挥网络优势,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教育。 (《要重视开展现代德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的研究》,许云昭)

我认为,网络,对于德育,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又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研究网络德育,应把握其教育途径与内容。例如,现阶段,网络文化夹带各种参差不齐的思想,令德育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但同时,又是现代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途径方面,开办德育工作网站,宣传红色思想等利用网络作为条件可更

【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好地进行德育工作。

我认为,网络德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内容上,受网络环境影响,滋生很多不好的思想;

二、途径上,德育工作已经不能完全靠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

三、实施上,德育内容与德育手段没有得到恰当更新及合理使用。

四、体制上,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没有严格的德育监督。

三、解决策略

关于解决策略,我认为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而强制的策略,是很难令现在的德育状况改善的,关键是舆论导向。

篇二: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关于当今中国社会人性道德的思考

【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关于当今中国社会人性道德的思考

当神五飞天,我们骄傲地宣称中国的强大,却不知我们对面的邻居是谁;当我们骄傲看到中国GDP排名世界前列,却不知我们的国民幸福指数落到世界的那个角落……

已记不起,是从何时开始,我们的社会,人情是如此的冷漠。对商人来说,利欲第一,不管不顾消费者的生命与安全。各种劣质食品、劣质产品疯狂的占领市场。挂牛头卖马肉事件更是让人心有余悸,墨汁石蜡红薯粉,麻辣海带丝用苯甲酸防腐。同时中国人,可是那些商人为了利益竟然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同胞,简直是对生命的蔑视。我想说,对于那

【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些厂商,这样“害命谋财”的方法赚来的钱你们花的安心、舒心吗?

不仅如此,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也在渐渐消退。彭宇案的发生,让我们思考,这样的做法到底应不应该?本是好心帮助人,结果到最后却被人反咬一口,此案一出,直接导致的就是人们不敢再轻易去搀扶一个在路边有困难的人,抑或是要求先给个保证,而有的却因此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遭遇不幸。正如前段时间小悦悦事件的发生,那么一个年幼可爱鲜活的生命,被两车相继碾压,而短短的七分钟内,18名过路人都装作视而不见,最后一位善良的陈阿婆救起小悦悦,可事后还有借此说陈婆婆炒作。我不明白,不救人的人固然该受到指责,可是为什么连救人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甚至北大出台法律保护向吁跌倒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学生的保护。当今社会人们的麻木不仁,

似乎又是回到了鲁迅的那个时代,我们不为此觉得羞愧吗?

人性太过冷漠,使我们认不清这个世界,他现在危险的可怕。

我没有什么政治方面的造诣,我也并不是什么思想主义。但我知道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正能量。

还有乞丐的背后都有人攫利,你给他钱就是助恶。还有老人倒地可能是碰瓷,你扶他可能会被反诬。当道德被纳入这样的考量,良心的守候往往变得不再坚定,变得有些怯懦。两千多年前古人便有告诫:“无善恶之心,非人也。”而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不得不面对这样严峻的道德课题。尽管时代的文明进步、道德的行为尺度今非昔比,可是为什么人们的

道德感进化如此慢?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道德究竟被我们履行了多少?我们对于传统美德的学习和践行程度远远达不到外国人的水准。《大学》之中早有教导: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国治,但是心正身修则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做到的,不仅是因为道德和自身修养的要求,这更是一种责任,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面对道德的需要,每个人都伸出道德援手,不仅守住自己的良心,

也守住社会的道德。如此,社会才会更和谐,才会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

一份真情,就是一份热 。当我看到 在嘈杂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渐渐地被人性冷漠所侵蚀。有人却将世俗鄙弃,用他独特的方式去发出一份余热,给所有需要他的孩子们,他就是著名业余歌手丛飞。也许丛飞的日子不多了,但他那份热将永远留在这悠远的大地上,留在时空的隧道上。

倘佯人海,饥饿、孤独、窘迫总会让许多人迷失方向。当地铁中的老人向我们伸出枯燥的双手时,谁会忍心看到他们被潮湿与阴冷所包围而不结予帮助,撒下一份余热呢? 山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激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偏远的山区。温暖了孩子们的心也温暖了山里人们的心,这份热源像股股暖流改变着现在

的天气,影响着未来的天气。

并非只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捐给他人。田世国固然值得崇拜,但毕竟那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广东一女士最近在南京进行骨髓移植,将自己的骨髓捐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我想尽管严冬曾经威协过你,你依然要相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来了,你还要惧怕寒冷,紧锁心门吗?

这份热,它悄无声息的在天地之间弥漫。它不会偏心,它源源不断,把它所拥有的给了它包容下的每一个精灵。人类因为有了这些精灵,更加显得有灵气。一切事物都带着饱满时热情来到这方净土上。

酝酿一个生命需要多少热,谁也不知道,一个生命能够放出多少热,也没有人能知道。一份真挚的情谊,却给了我们完美的答案。今年这个严冬是否会让你感觉有一些温暖呢? 热,是温暖,是真情,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多少有些冷漠所急需的。人类正是因为有真情,才让我们看到世间的美好,我们的社会因为有了这些人才不会寂寞。

篇三:关于道德修养的随笔
201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1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它使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选择能力,不断克服自身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第2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知和行是统一的。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连起码的道德善恶是非也分不清,不知道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符合,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违背,是不可能形成正确师德观念的。而学习了师德理论也并不能说明他具备了某种道德品质,如果只学不用,只说不做或者言行不一,说得冠冕堂皇也只能是徒有其名,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行只是一句空话。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师德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为,什么是人民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什么应当具备这些道德品质等等,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形成师德观念,为师德修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从而不断激发出道德情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越正确、越全面、越深刻,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的自觉性才会越强。同时教师又要努力去实践道德理论,有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夸美纽斯说:“道德的实现是由行动,而不是由文字。”张载也曾指出:“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这就是说道德知识必须付之于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事实上,教师的道德风貌、道德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他们的行为和事业表现出来的。因此,每一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品德实践,注重行,自觉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道德的高尚者。总之,只有坚持知和行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师德修养。

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

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谈不到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动机作为主观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同样是动机和效果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机来自于社会、对职业、对学生所负的责任;来自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作为教师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担负着向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自身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影响别人的素质……当教师把这些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形成了加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机。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实现师德境界的升华,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果,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对自己提出比较全面的要求,是师德修养中必须坚持的。

3、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所谓自律,是指自我控制,是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所谓他律(

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在师德修养中,教师自身的内因——内心信念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师德要求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地对人民教师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教育实践格守人民教师的道德要求,并会由于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履行了某种道德义务而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形成一种信念和意志,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勇于坚持这种行为。有了内在的师德信念,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合乎师德要求,既使没有受到别人的指责和舆论的批评,也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感到羞愧不安,促使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批评,从而尽力避免在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纠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内心信念——自律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基础,是任何其他力量都不能代替的。尽管师德修养的内心信念是从教师内心发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体,但是这种内心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有效地运用外部力量——他律形式,强化教师的道德意识,督促其坚持道德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既要用外在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4、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

个人是指具有一定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以及某种个性和特殊利益的社会一分子。社会是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占有一席之地,都在以他的思想、道德、所做所为影响、作用于社会。

在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中,个人与社会同样是相互作用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首先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为过程,是教师个体清楚意识到各种利益关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和行为的结果,是教师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每一步又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舆论的评价和监督。社会在道德上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为教师进行师德修养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和努力方向。社会也通过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了师德修养的场所、机遇、有利于教师在精神上达到积极进取、美好和谐的境界,在事业中真正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就……在这过程中,离开社会,师修养就没有方向,就无法体现;而离开个人,社会提出的师德要求没有接受者,没有践行者,也就会落空。因此,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要把个人与社个人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教师个人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以社会需要为目的,用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检点自己,提高认识,付诸行动,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塑造自身人格,实现自身价值。社会要尊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给每个教师提供道德行为选择的客观基础,并通过好的环境、舆论、评价等方式促使教师道德品质的升华,达到崭新的道德境界。

5、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

师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进行师德修养中,创新与继承必须同行。必须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借鉴传统的优秀师德,重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师德。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不同于以往旧教育的崭新事业,教师处于新的社会环境中,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会不断地遇到和提出新的问题,师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要不断创新。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道德关系和行为规律加以认识,要保证教师工作的原则方向,实现教师对社会发展人类文明所担负的使命,就必须创造出新一代的师德规范体系和内容。

总之,师德修养中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师德,又要根据时代这一新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有所创新,才能在师德修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第3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方法。历史上的伦理学家指出过许多具体的条目。例如,儒家学派先提出的“内省”、“自讼”、“格讼”、“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等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法尽管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有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虚心向他人学习,坚持不懈努力等。只有共同运用这些修养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富有成效。

1、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

(一)道德修养要加强理论学习

人们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知识,这就必须学习。同样,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需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

第一,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说,一个教师高度的社会主义师德觉悟,正是以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革命理想为指导的。只有确立这样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坚定不移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和献身人民教育事业,自觉地把个人生命意义、价值与人民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看做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应在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辩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则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作为伦理的一个分支,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古今中外一切优良的师德传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地向教师表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以保障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要将师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有的教师违背师德要求,常常不是有意的,而是对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了解和认识引起的,因而,教师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师德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第4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修养实际上是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也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管是师德认识的提高、师德情感的陶冶、师德意志的磨练,师德信念的确立,还是师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都不可能是短时期的、轻而易举就完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永无止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练,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

总之,师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既要有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目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