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201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编辑:lin13459411179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03    阅读: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  

201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氢弹之父”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先后获此殊荣。

  于敏院士生于1926年8月,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院副院长、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上世纪50年代,于敏率先在国内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找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的空白。他曾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他还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于敏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屡有突破。

  在氢弹突破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氢弹突破和武器化”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小型化方面,于敏领导突破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奠定可靠基础,该项工作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中子弹突破中,于敏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该项工作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于敏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弛豫过程,辐射波与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他参与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他曾与邓稼先联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中央果断决策,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提早规划,为中国提升核武器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上世纪70年代起,于敏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国家最高科技奖连续3年颁给军工专家

  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开评以来,共有25人获此殊荣,获奖时平均年龄为82.5岁,有15名获奖者年龄在80岁以上,占总获奖人数的6成。法晚记者梳理发现,从2012年开始,最高科技奖已经连续3年颁发给了军工专家,共有5人获此殊荣。

  此外,除了200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及2002年、2006年和2014年仅有一位院士获奖外,其余年份都有2位院士获奖。

  10

  [热点]安倍向普京宠物狗“示... | 春节后90后多“裸辞”

  亮点 连续3年颁给军工专家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研究,是一位军工专家,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其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获奖人数不超过两名,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法晚记者梳理发现,从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共5位军工专家获得最高科技奖。如2012年获奖的王小谟院士是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2013年获奖者程开甲为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从15年来的奖励情况来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都有涉及。稀土开发也是近几年国家的重要课题,为我国的稀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徐光宪于200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对能解决国内民生的重大问题者的一种奖励。记者发现,有3位农业专家获此殊荣,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小麦之父”李振声。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则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释疑 本届仅1人获奖 并非首次

  国家最高科技奖开评15年来,仅2004年出现空缺。据媒体报道,当年最高奖评审程序微调,往年入围最后一轮却未能获奖的科学家2004年可以跳过初评,直接进入最后一轮,由此导致最后一轮有5名候选人,使投票分散,最终未能产生最高奖得主。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2002年、2006年都只有一名科学家获得最高奖殊荣。

  据《法制晚报》记者统计,15年来,共有25人获最高科技奖,他们获奖时平均年龄为82.5岁。获奖者中,获奖时年龄为90岁或超过90岁的有4人,其中最大的95岁,是去年获奖的两弹元勋程开甲院士,另外三位是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高能物理学家谢家麟和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

  年龄最小的获奖者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获奖时64岁。多数人集中在80岁以上,获奖时年龄80岁(含)至89岁的科学家共有15人,占所有获奖人数的6成。

  看来,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条件之一是长寿。除有8位获奖者在获奖数年后去世外,记者还发现,25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9成获奖者时间差在20年以上。

  此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无一例外都是院士身份,有的还是两院院士,如吴良镛,但总体来看,出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略多一点。

  不过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包括“最小获奖者”王选在内,已经有8位最高奖得主离世,占获奖者的三分之一。

  2014年11月,2010年度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逝世;2013年,2007年度获奖者、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2005年度获奖者、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同年仙逝。

  高校 清华北大盛产最高科技奖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度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毕业院校是北京大学。至此,25位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中有5位来自北京大学,其他4人为黄昆、王选、王忠诚、谢家麟。

  此外还有5名来自清华大学,为郑哲敏、吴征镒、叶笃正、王永志、金怡濂。因此,来自清华和北大的人数占了总获奖人数的4成。此外,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有3名。

  2014年度是该奖产生以来的第15个年头,15年共颁发了14次大奖,法晚记者梳理发现,自最高科技奖设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女性获得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在科学界,还是在科技奖励层面,对男女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哪一位因为是女性,在评奖过程当中受到了歧视或受到了影响。他说,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例如林兰英院士、何泽慧院士,都是非常著名且了不起的。对于女科学家获奖比重偏低的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关注到,并开始深入调查和研究。

  从获奖者出生地域分布上看,省份之间极不平衡,相差悬殊,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省市极少。

  在25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获奖者主要分布在全国12个省份,辽宁省产生了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京津沪地区共产生了9位获奖者;1/3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惊人的相似:1955—2014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份,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

  分析

  奖给军工专家

  体现国防力量的不断强大

  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算上本次,最高科技奖已经连续三次颁发给了军工专家。对此,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蔡言厚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当前,无论在哪个国际多边舞台,中国的大国角色都备受世界关注。“在经济方面,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还应重视军事硬实力,国防力量建设方面也应不断强大。”

  蔡言厚表示,如果要实现伟大的民族振兴,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国防能力建设,最高科技奖连续3年颁给军工专家,是国力增强和国防力量不断强大的一个体现,也表现了国家对于国防科技建设的重视。蔡言厚还表示,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核心利益上的碰撞日益增多,中国将更加重视军事硬实力的展示。

  • ·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6-01-01)
  • ·突出贡献年终考核评语(2016-01-18)
  •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2017-08-07)
  • ·七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答案(2015-09-16)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