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心正笔正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06    阅读: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习题精选
心正笔正 第一篇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习题精选

一、组词语。

诀( ) 弱( ) 俭( ) 富( ) 决( ) 溺( ) 检( ) 福( )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毫不犹( ) ( )正( )顺

不( )之臣 ( )( )百世

三、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语。

奏—( )—( ) 若—( )—( ) 玄—( )—( ) 包—( )—(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写了柳公权的三件事:

第一件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柳公权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 / 1

五年级语文上册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案 语文S版
心正笔正 第二篇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会认“卿、钦、宗、诀、溺、俭、肖、职”;会写“唐、凑、宗、诀、弦、溺、殿、袍、罢、俭、富、贤、肖、惹、职”;理解“紧凑、秘诀、弦外之音、沉溺、俭朴、富有、贤

良、惹恼、职位、铁骨铮铮、喜不自胜、名正言顺、流芳百世”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柳公权作品图片、颜真卿作品图片、以及画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心正笔正】

一、情景导入

师: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孔子,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借以表现孔子的成就之大和品行的高尚。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以为在我国文化历史上有很大艺术成就的人,他就是书法家柳公权。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2课,齐读课题。

生:22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二、生字教学

师: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标记出来。

生:读课文。

师:好,把书翻到生字词,跟着老师读一边。(一字,一词)

师:大家看看,有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我们注意的?举手回答。(唐,中间一竖出头;袍,衣补旁;贤,右上是“又”)

师:完了生字,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谁可以告诉我,课文讲了关于柳公权的哪两件事?举手回答

生:1.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已清政。

2.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

三、文章梳理

师:归纳的真不错,请坐。下面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文章中,我们能了解到什么? 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你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些什么?

生:1.唐朝著名书法家;2.对后世影响及大;3.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

师:很不错,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他们的书法作品好不好?看看他写的字,到底什么样子,世人居然给了么高的评价!(展示图片)

师:他们的字漂不漂亮?看柳公权的字,骨力挺秀,洒脱有法,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是什么? 生:笔正。

师:柳公权的字写的如此,那他做人呢?从文章中找出个句子来概括。

生: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

师:那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人品——

生:心正。

师:好,大家把第一段齐读一遍(按上课时间选择是否进行)

师:从第一段我们知道了柳公权是个心正笔正的人,我们也欣赏了他的字,知道了什么是笔正,那什么是心正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柳公权到底是一个怎样 “心正”的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柳公权写的字,文中用“ 笔正”来形容他的字。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柳公权的为人怎样。请几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的更好。

师:大家在认真听别人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想想这几段,讲了柳公权的哪几件事,他又是怎么样劝诫皇帝的呢。

生:朗读。略。

师:很好,谁读的最好啊?(评出读的最好的,和读的有错误的,一起纠正。)

二、文章梳理:

师:那么这几个自然段,讲了几件事?举手回答?

生:回答。

师:大家觉得他讲的对不对啊?有没有补充的?很好,那我们现在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来看。第一个故事,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已清政。请大家结合课文中间的插图,互相讨论下柳公权是怎么样劝诫穆宗的?

生:使用“心正笔正”来劝诫穆宗,提示穆宗治理国家应该和写字一样,必须“心正”。 师:那大家在课文中找找,当时的穆宗的反映是怎么样的?在文章中找出答案?

生:当时正沉溺酒色的穆宗半天没有说话,脸色都变了。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了当时的穆宗很生气啊?那柳公权在回答之前难道没有意料到皇帝会生气吗?谁来告诉我,柳公权不怕惹怒穆宗吗?他这样做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生:忠言往往逆耳,但利于行,正因为他铁骨铮铮,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直言劝告,说明他对于国家是无限忠诚的,并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正是“心正”的表现。

师:说的真好。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第五、第六、第七自然段,为什么皇帝要洋洋自得地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生:炫耀自己的俭朴。

师:那大家再想想,柳公权为什么不夸奖皇帝的俭朴,反而泼了皇帝的冷水,说他不应该注意这些细枝末节呢?

生:正直敢言的诤臣,时刻不忘劝诫皇帝。

师:课文中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三行:“又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为什么说是机智大胆的呢?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生:1.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有胆识。

2.机智,表现在他先提出做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

生:柳公权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使皇帝觉得他的品格可贵,身边需要这样的人来不断指出不足。

三、情感升华:

师:分析的真好,柳公权通过这次的劝诫,让皇帝更加信任他,封了他做谏议大夫,之后他又多次想皇帝进言,一直到他去世,他都一直保持了敢讲敢言的品格。是一位伟大的忠臣。

师:通过大家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深刻认识了柳公权的“心正”,他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爱。现在请大家带着敬佩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结束我们的课文。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说课稿
心正笔正 第三篇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说课稿

开元小学 贾丽娟【心正笔正】

一、说教材:

【心正笔正】

今天我执教的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心正笔正”的柳公权》第一课时。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晚唐时期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既简要介绍了他的书法成就,又重点记叙了他向皇帝直言劝谏的两件事,体现出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

本单元都是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通过对历史上五位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特点,在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下我确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学法: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基本模式是由“自主预习—师生互动—随堂检测”三个阶段组成,在“师生互动阶段”通过四个环节来落实教学目标,即:检测预习,明确目标

——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精读感悟,读中悟法——总结归纳,随堂检测。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下面我结合《“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一课的课堂教学,具体说说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 :

(一)整体切入,揭示课题

针对这篇课文题目比较有特点,我先从题目入手,问学生:你们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板书课题。写人的文章我们先要了解人物,让学生认识柳公权,交流柳公权资料(课件出示柳公权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柳公权。

(二)预习检测,扫清障碍

预习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力;二是为课堂上的顺利阅读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因此,通过预习检测掌握学生预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和继续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情况,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预习检测,我采用三步走:先让学生拿出检测题卡,在田字格中书写听写到的词语,评价纠正。然后给相同的时间让学生记忆词语,看谁记得多,交给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就是集中精力、快速记忆法。应用积累到的词语评价学生心目中的柳公权,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人物初步的了解。最后为了对柳公权做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检测课文朗读情况,这样更多的是从学生运用知识的角度出发,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学定教。在今天的课堂上,就是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预习检测来落实第一、第二个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本环节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又一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本节课针对学习目标三,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写了哪些内容?课文中有一

段话,能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是哪句话?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它可以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段是课文中的一个过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承上启下)那么,上文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呢?你能根据这样的思路将课文划分成几部分?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出示了这样的学习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学习提示,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四)精读感悟,读中悟法

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知识和能力有一个新的提升。结合学习目标三,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使教学的目标不仅停留在“作者表达了什么”,还延伸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助和导”中,认知和能力得以提升。最后出示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柳公权的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五)归纳小结,随堂检测

此环节实现的是由知识向能力的拓展迁移,通过课堂上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了解作者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等,进行随堂检测,进而达到知识向能力的提升。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课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板书设计:

书法:骨力秀挺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做人:铁骨铮铮

心正笔正说课稿
心正笔正 第四篇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说课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执教的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晚唐时期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既简要介绍了他的书法成就,又重点记叙了他向皇帝直言劝谏的两件事,体现出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第一件事是他借谈论书法秘笈,劝告文宗要心正治国、律己清政;第二件事是柳公权借谈论皇帝穿衣服,劝谏穆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

本单元都是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通过对历史上五位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心正笔正】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巩固。而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多数学生来说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特点,在第一课时初步疏通课文,了解全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将遵循两点:一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解惑。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在交流中明白柳公权流芳百世的不仅是他的书法,他那铁骨铮铮的品格更令世人钦佩。二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重点语段感悟柳公权刚直不阿的良臣形象。

五、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升入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感知、感悟、阐发”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升。

2.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即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六、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为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的字——骨力秀挺(生说,师板书),那么他的为人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情来体现他的铁骨铮铮?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3、生反馈,师总结(板书:铁骨铮铮)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过渡:作为一名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但说柳公权做人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事实真的如作者所说吗?这就需要我们到文中的两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了。

1、 自主、合作学习3——8自然段(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情况)

出示学习提示:①、默读课文3——8自然段,从两件事中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

的进行自主学习。

②、找出最能体现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句子并勾画出来,细细品读。(提问中紧紧抓住铁骨铮铮)

③、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学习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做好批注。交流,讨论

重点句子:

⑴、事件一:

1、 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毫不犹豫说明了什么?联系下文想想:柳公权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在当时的环境中毫不犹豫说出这句话可能会有什么后果?(惹皇帝生气,甚至杀头等)

师:柳公权仅仅是在回答穆宗写字的方法吗?生:他说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 ,弦外之音什么意思,柳公权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生:原来,柳公权是在告诉穆宗,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 这里的“心正”如何理解?是在说写字的方法吗?(当时的穆宗沉溺酒色,柳公权是以心正来劝穆宗严格要求自己,专心治理朝政)

2、师:面对一个可以主宰他生命的君王,柳公权大义凛然,敢毫不犹豫地说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学生说)所以作者说他的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为什么他的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呢?

出示句子:真诚在于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真诚在于柳公权以自己的书法心得来打动穆宗,希望穆宗能够律己清政:大胆则在于他毫不虚伪做作,直言答对。如此劝告,自然是对穆宗的一次不小的触动。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柳公权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总结:是啊,正因为柳公权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真诚而大胆地直言劝告,这也正是他铁骨铮铮的体现。对穆宗他敢于直言以对,对后来的文宗,他同样是刚正不阿。

⑵、谈龙袍劝文宗赏罚分明

1、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细枝末节罢了。”

(1)指名读这句话。你想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罢黜什么意思?不肖之臣指的是哪些人?有感情地读柳公权的话。)

(3)听了文宗自夸的话,柳公权的表现与在场众人有什么不同? (柳:一言不发;众人:赞颂不已)

那些人可能怎样来赞颂文宗?指名说,

从中可以看出柳公权是怎样一个人? (不逢迎附和,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而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4)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

A: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有胆

识。

B:机智,表现在他先提出做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

(5)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柳公权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让皇帝都觉得他的品格的可贵,皇帝身边需要这样的人,不断指出不足。)

过渡:当所有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时,柳公权却敢于直言谏上,堂堂正正做人,他不愧为一个铮铮铁汉!

2、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于国家的直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生齐读)

(三)、整体回归,总结全文

过渡:因为“心正”,柳公权练就了流芳百世的“柳骨”,因为“心正”,他的铮铮铁汉的形象成了另一种“柳骨”永远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他的这一生,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真正做到了“心正笔正”(板书)

1、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一段。看插图,体会两种“柳骨”

2、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使到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刚正不阿的良臣形象跃然于纸上的?在写作上运用到了哪些表达方法?(此环节看时间灵活处理)

(1)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书法成就略,做人风范详)

(2)有叙有议,叙议结合。

3、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形象已经刻在大家心中,让我们都像他那样,用自己的“心正”练出一个个骨力秀挺的字,写出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做一个心正笔正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在生活中进一步去感受柳公权“心正笔正”的风格。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

七:说板书设计

书法:骨力秀挺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做人:铁骨铮铮

心正笔正说课稿[1]
心正笔正 第五篇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说课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执教的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晚唐时期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既简要介绍了他的书法成就,又重点记叙了他向皇帝直言劝谏的两件事,体现出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第一件事是他借谈论书法秘笈,劝告文宗要心正治国、律己清政;第二件事是柳公权借谈论皇帝穿衣服,劝谏穆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

本单元都是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通过对历史上五位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巩固。而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多数学生来说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特点,在第一课时初步疏通课文,了解全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将遵循两点:一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解惑。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在交流中明白柳公权流芳百世的不仅是他的书法,他那铁骨铮铮的品格更令世人钦佩。二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重点语段感悟柳公权刚直不阿的良臣形象。

五、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升入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感知、感悟、阐发”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升。

2.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即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六、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为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的字——骨力秀挺(生说,师板书),那么他的为人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情来体现他的铁骨铮铮?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3、生反馈,师总结(板书:铁骨铮铮)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过渡:作为一名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但说柳公权做人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事实真的如作者所说吗?这就需要我们到文中的两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了。

1、 自主、合作学习3——8自然段(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情况)

【心正笔正】

出示学习提示:①、默读课文3——8自然段,从两件事中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

的进行自主学习。

②、找出最能体现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句子并勾画出来,细细品读。(提问中紧紧抓住铁骨铮铮)

③、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学习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做好批注。交流,讨论

重点句子:

⑴、事件一:

1、 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笔正】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毫不犹豫说明了什么?联系下文想想:柳公权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在当时的环境中毫不犹豫说出这句话可能会有什么后果?(惹皇帝生气,甚至杀头等)

师:柳公权仅仅是在回答穆宗写字的方法吗?生:他说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 ,弦外之音什么意思,柳公权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生:原来,柳公权是在告诉穆宗,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 这里的“心正”如何理解?是在说写字的方法吗?(当时的穆宗沉溺酒色,柳公权是以心正来劝穆宗严格要求自己,专心治理朝政)

2、师:面对一个可以主宰他生命的君王,柳公权大义凛然,敢毫不犹豫地说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学生说)所以作者说他的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为什么他的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呢?

出示句子:真诚在于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真诚在于柳公权以自己的书法心得来打动穆宗,希望穆宗能够律己清政:大胆则在于他毫不虚伪做作,直言答对。如此劝告,自然是对穆宗的一次不小的触动。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柳公权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总结:是啊,正因为柳公权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真诚而大胆地直言劝告,这也正是他铁骨铮铮的体现。对穆宗他敢于直言以对,对后来的文宗,他同样是刚正不阿。

⑵、谈龙袍劝文宗赏罚分明

1、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细枝末节罢了。”

(1)指名读这句话。你想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罢黜什么意思?不肖之臣指的是哪些人?有感情地读柳公权的话。)

(3)听了文宗自夸的话,柳公权的表现与在场众人有什么不同? (柳:一言不发;众人:赞颂不已)

那些人可能怎样来赞颂文宗?指名说,

从中可以看出柳公权是怎样一个人? (不逢迎附和,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而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4)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

A: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有胆

识。

B:机智,表现在他先提出做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

(5)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柳公权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让皇帝都觉得他的品格的可贵,皇帝身边需要这样的人,不断指出不足。)

过渡:当所有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时,柳公权却敢于直言谏上,堂堂正正做人,他不愧为一个铮铮铁汉!

2、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于国家的直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生齐读)

(三)、整体回归,总结全文

过渡:因为“心正”,柳公权练就了流芳百世的“柳骨”,因为“心正”,他的铮铮铁汉的形象成了另一种“柳骨”永远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他的这一生,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真正做到了“心正笔正”(板书)

1、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一段。看插图,体会两种“柳骨”

2、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使到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刚正不阿的良臣形象跃然于纸上的?在写作上运用到了哪些表达方法?(此环节看时间灵活处理)

(1)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书法成就略,做人风范详)

(2)有叙有议,叙议结合。

3、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形象已经刻在大家心中,让我们都像他那样,用自己的“心正”练出一个个骨力秀挺的字,写出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做一个心正笔正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在生活中进一步去感受柳公权“心正笔正”的风格。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

七:说板书设计

书法:骨力秀挺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做人:铁骨铮铮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