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13    阅读:

篇一: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浅析广州祠堂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 调 研 报 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广州祠堂文化特征

学生:罗菊菊

摘要:广州祠堂既是家族文化的寄托,更是一朵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深厚的广府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去仔细品位的艺术明珠。

关键词:广州祠堂 陈家祠 广府文化 历史 雕塑

一、广州祠堂的历史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支祠或若干家庙(家堂)升格积聚而成的。支祠为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房支的支祠,由同一个家族支派的血脉组合,地域范围更小,血缘关系更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北方由于接近政治权力中心,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宗祠活动并没有南方发展迅速。而且发达的经济还为南方宗祠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北方的祠堂多在建国时期被毁,南方比较重视传统,因而祠堂大多保存得比较好。

二、祠堂的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

三、广州地区祠堂的空间特点

1、祠堂的选址及外部环境

A、一般祠堂都会位于村口附近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而且其选址和外部环境也

【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会符合中国古代的风水学理论,一般都会处于一个风水较好的位置。【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B、祠堂的空间特点一般都是符合中轴对称,并且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以实体建筑为何庭院空间单元建筑形制稳定,群体间联系灵活有效。

、【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2、广州祠堂建筑的装饰特点

由于祠堂在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其往往倾尽家族之力来建造,其装饰程度和规模都是普通民居不可比拟,在祠堂各装饰部位中,最突出的是屋顶装饰。

A、祠堂屋顶装饰,常见的有船脊,博古脊,陶瓷瓦脊这三种形式。

船脊是较为古老的的屋脊形式,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先民以“舟楫为生”,舟船形象久而久之便化为屋脊,又因为正脊两端高翘行似龙船,故也称龙船脊。

博古脊是清中期南粤地区盛行的屋脊形式,展现了封建社会盛世的瑰丽。典型的博古脊由两端对称的博古头、鳌鱼、小品、花窗和中间一组主画组头,主画和小品的工艺均为灰塑。

随着艺术陶艺的发展,又出现陶塑瓦脊,即将泥塑的造型经窑烧制好安装到屋脊上。陶塑题材大多为人物,主要见于当时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型祠堂,最典型的就

是广州陈家祠。

B、祠堂的其他装饰特点

(1)装饰工艺的多样、体现当时当地装饰的最高水平

一座祠堂往往综合运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调、彩绘等多种装饰工艺,

且同一种工艺也有多种技法。

(2)装饰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厚、寓教化于装饰

广州民间祠堂少有庄严肃穆的氛围,更多地洋溢着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这体现在鲜艳色彩的运用和贴近生活的题材上。祠堂会采用岭南特有的荔枝和石榴,象征着多子多孙,而菠萝就象征着吉祥如意。而民居中常用的福鼠在祠堂装饰中也会见到。大量的装饰主要传达两个主题,一是祈福,二是教化。教化功能主要由墙楣壁画实现,这些壁画就像无字书,讲述着一个个礼义廉耻、精忠报国、教人向善的故事。

(3)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广州文化是古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古越文化石岭南的底本;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正统的儒家文化,所以广州地区的祠堂建筑在功能布局及装饰寓意上呈现德更多的是儒家文化的传统情怀;从三国至南朝,全国外贸的重心逐渐转移至广州,自此岭南领海洋文化之先,在祠堂建筑上突出表现地表现为灵活变通和经世致用的品性。其中“夔龙 卷草纹”在祠堂中大量运用。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长相似龙,广东地区的粤人自古以蛇为图腾,蛇为龙的原型。这种g构图手法为“多变的海草水藻和草龙纹饰图案”,其中“海藻水草纹饰线条流畅优美、轻盈飘扬;草龙纹饰以夔龙头为首,龙身却变为盘旋飘舞的水草纹饰”。所以大量使用夔龙纹样作为建筑装饰绝非偶然,二是古老的南岳文文化影响的积淀和显现。夔龙 卷草纹在广州地区甚至珠三角地区的民间装饰也有很广泛的运用,正是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融合的体现。

四、广州祠堂的文化价值

家族祠堂是祭祀祖先、举行宗族活动的公共场所,祭祀祖先、举行典礼、合族议事等宗族活动都要集合族人一起在祠堂中进行,届时族人将族人祠墓祭扫、祠宇休憩、修撰宗谱、瞻顾孤寡、迎神赛会、唱戏娱众等各种活动。祭祀是家族中最重大的活动,具有比较固定的仪式。祠堂中实行春、秋二祭,祭品包括全猪全羊和各种菜肴,

水果等,祠祭是举行三撰、三爵和帛文三献礼。

祠堂是家族制度的具体标识,是宗族意义的物质象征。族人在祠堂开展的祭祀祖先,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劝诫子孙、宣讲祖训、教育新人、宴请功名等系列活动都意在培育宗族意识。祠堂的规模都代表了门第等级,祠堂的辉煌代表了家族的兴旺,名门望族的祠堂通常建筑宏伟,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成就。可以说,祠堂在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团结族人的有力工具。并且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在今天的广州,祠堂举行的许多古老仪式被越来越淡化,人们对对祠堂所代表的的宗族意义也越来越概念模糊,然而我认为祠堂并不应该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在现在的社会,祠堂还是有很多的积极意义。

A、我们可以把祠堂建设成为一个村民进行健康聚会的主要场所。祠堂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族人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往往利用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有时候族内有名望的人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如对贫困人员捐资帮助、修桥补路),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有的祠堂又增加了村史展馆、曲艺社、专题展览室、老人活动中心和健身娱乐区等多种功能,使广大村民也能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B、祠堂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

人们对于祠堂的记忆,往往是一种血缘的牵连,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悖的“落后文化”。续家谱、修祠堂、建祖坟、寻根问租、宗族联谊等活动仍是不少百姓热衷的事务。宗族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衡量应该说是一种落后的表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恩格斯把原始社会称为野蛮社会,他把国【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篇二: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祠堂及祠堂文化

祠堂及祠堂文化

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这类古老的宗祠,在意山祠堂群中不多见,主要有楚春申君庙、吴泰伯庙及陆羽祠等。他们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性质.直到明代嘉靖年问,朝廷才允许民间联宗立丰司,具明显的宗法家族特征,普遍称作祠堂,专门用于同姓家族祭祖之用,于是在惠山这块风水宝地上,捌堂建筑开始象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出现了牌坊高耸、柯堂林立的局面.至清代更盛。无锡望族多以能在惠山取得一席之地立祠为殊荣,被看作是一种显贵的门阀。

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上河塘、惠山浜一带祠田尤多。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

(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旗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灵.宗庙内祖先的神主排列顺序是“左昭右穆”。始祖居中,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在祠堂的寝堂内,唐宋以后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则流行挂先祖画像轴,民国时期开始挂考妣照片。 祠堂中祖先神主的供设。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术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

【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比较多,以东汉为例: 正月初一祭拜去世的父祖、敬酒会食;

二月社日祭土地神,祭奉鲜菲先祖;

三月 开春向同族人救济义举;

四月清明祭扫,踏青;

五月、六月、八月用新鲜时物祭奉祖先;

九月 向全族中孤寡病老救济慰问;

十月 宗族人带头再次救济义举;

十一月 用白狗、黄米糕祭祖;

十二月 腊日用猎获禽兽作年终祭品。

惠山祠堂的祭祀也都有定例,并且逐步简化为春秋两祭。

但在每年新岁,定例初一日点烛焚香.初二日启门一日、子孙瞻拜先祖。

【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春秋两祭,于三日前洒扫桐堂,铺设洁净,以照诚敬。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少宗族禁止妇女孩童人祠与祭。

祭祀开始,族众应依照辈分列队。

祭礼:各祠堂有所不同,如太湖叶家祠堂《条宗祠规则》上规定为:祭筵一席,杯筷十二双,熟香半斤,半通烛一对,四两烛一对。茶食十六色,荤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小馒头五碗,总饭二碗,风糕五碗,大馒头二碗。茶汤各十二盏,锡箔六块,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双声廿个,鼓手五名,极尽铺张.祭祀隆重。

祭祀时.主祭一人,长抱马褂。襄祭二人,立于左右。

诵(即今司仪):众向前走三步,揖、跪。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襄祭持酒爵给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

诵呼:起、平身复位,众起立退三步立于原处。反复三次。第二次称亚献爵,第三次称三献爵。此为三跪九叩首之大札。

读祭文:过去往往都有固定的祭祀祝文。如惠山钱武肃王祠因为祀主是吴越国国王钱鳄,所以按例每次开祭.都要读祝文.先官祭。 官祭的既定祝文为:

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无锡县知县某金匮县知县某谨以牲礼之仪致祭于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之灵日惟

王崛起于临安保障吴越横江跨海,恪遵画一之规,禁暴锄奸,爰著三之节,籍郡县而请吏,息兵革以宁民,馨香于以酬庸.忠孝永堪作则时维仲谨奠牲醴以

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 配 尚飨

后家祭,家祭的固定祝文为:

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某裔孙某等谨以清酌

庶馐之仪敢昭告于始祖

敕封诚应武肃王盟继世

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及迁锡之祖

晋宗公尚父公之灵曰 于戏物重本原畴之追远之念事,维修举永崇时享之仪,望苕溪一水迢遥,财贸由越境以展孝卜,惠麓而九峰耸,爰即古以分祠。本朝之宠锡特隆。吾祖之忠贞,如在二戊褫膻垂祀奠于绵绵六望俱昌,衍宗支而奕奕。谨陈牲醴各懔见闻干戏。尚飨!

祭祀结束,多数宗族都在祠堂中设宴,这叫享胙或饮胙,入座时不能颠倒尊卑长幼之序。享胙时,有些宗族还具体规定r菜肴每桌十样和每席只派酒两壶,饮酒习:许超过互小盅,饮胙后向族众分发胙肉、馒头之类,这叫散胙或称“散福”,年高德昭或有功于族的族男子,以及守节的寡妇等,能得到“增胙”的奖励.而违反了家法族规者则会受到暂时的直至永远的“革胙”之罚。

(二)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对本家族的族产、人口等情况有完整的记录;家谱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宗谱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人可凭借宗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并获得相应的权利;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有些族务如祭祖、扫墓、认亲等.也需要依据宗谱来决定,因此宗谱也成为家族的行事指南。正因为宗谱对一个宗族来说具有如此特别的意义,所以宗族注重宗谱。谱阅十年或二十年以上必一修(义称续谱)。按照惯例,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在族长的主持下,组织有一定声望的族内文人进行修谱,以弘扬先辈祖德,家谱修成后,先请名人作序,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刻印。家谱刻印完成,这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潜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

或推本房之贤能者为领谱人。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族长检查。祠堂族妊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新谱修成后.旧谱要依数缴回销毁。

(三)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篇三: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2016祠堂捐款邀请函

祠堂捐款邀请函

尊敬各位宗亲兄弟:您好!

金马奋蹄载祥归,玉羊启泰迎福至。值此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徐氏郁户全族宗亲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吉祥!阖家幸福!借此良机,告知您一个喜讯——我们郁户祠堂竣工了!雄伟壮丽的祠堂,矗立在太白湖东畔,梅济港北岸;万顷稻浪濯其身,致富公路依其旁。庄严肃穆的宗祠,旭日临窗,月色入户;吸扬子江之精华,纳大别山之祥瑞,佑吾宗族之子孙。为此,我们兹定于公元2016年2月24日(农历乙未年羊年正月初六、星期二)上午九时,在徐郁与中畈之间的祠堂圣地,隆重举行徐氏郁户家族祠堂落成庆典仪式。您作为徐氏郁户杰出宗贤,特邀请您在百忙中莅临现场见证和指导本次庆典。

国盛修志,族旺建祠。我们徐氏郁户祠堂的兴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传统和现代文明并举,家族与民族复兴同行。我们徐氏郁户祠堂的建成,圆了族人之梦,结束了我族议事无基地、祭祖无牌位的历史,彰显了我族宗亲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要知道:我们徐氏是名门,源于嬴姓,乃黄帝后裔,自始祖若木公封于徐地,迄今已有4000余年。我们徐姓是大姓,在中华民族姓氏排名中名列第十一位,人口数量近二千一百余万,足迹遍布神州大地,五湖四海。我们郁户是望族,始祖崇三公,自明朝来此,开荒占草,栉风沐雨,历经二十三世。现如今,枝繁叶茂,人兴族旺,红丁两千,居黄梅徐氏十三户之首。我族子孙辉煌,或耕田种地,建设家乡;或从戎戍边,保家卫国;或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或传道授业,桃李满园;或商贾经营,富甲一方……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升斗之民,必有其宗;名门望族,必有其祠。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知恩图报,我们深知:没有宗族的福佑,哪有我辈今天的幸福安康?吾侪要时刻不忘宗族之功德,永远牢记祖宗之恩典。

整个祠堂,占地面积3360平米,建筑面积760平米。整栋建筑,青瓦白壁,古色古香;现浇结构,经久耐用。栏栅式围墙,别致而浪漫;正方形广场,平坦而开阔。广场四周,草青青,花艳艳,树森森。广场大门两侧安置着各种健身器材,晨曦中,太极拳似行云流水,飘逸潇洒;月色里,广场舞恰春风拂柳,端庄婀娜。广场东南有观光亭,立柱画彩,飞檐流丹。登阁远眺,碧空万里、白云蔼蔼;倚栏近览,闾阎扑地、炊烟袅袅。广场西边是文化活动中心,戏台、棋牌室等由南至北一字排开。戏台高1.6米,顶高6米,长12米,宽11米,分前后台,前台为表演区,后台为换装区。重大节日,笙歌起,笑语盈,歌盛世;闲暇时光,同花顺,将相和,颂太平。广场北面是祠堂,坐北朝南,黄橙立柱,琉璃瓦顶,宁静而雅致,庄严而肃穆。我们徐氏贤裔集会于此,敬宗祭祖,族人相叙,宗亲相睦。祠堂和棋牌室之间是功德碑,宽15米,高2米,勒石铭记此次建祠有功人士。我们真诚地期望您能名列其中,上无愧于列祖列宗,下有教于子孙后代。

此次建祠总耗资130万元,人丁集资20万元,个人捐资60万元,其中五牛先生个人认捐15万元,尚有50余万元资金缺口。我们心急如焚,夙夜忧叹,恐伤祖宗之灵,损宗族之誉,负宗亲之托。“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坚信,有您的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我们一定能争祖宗之光,显宗族之耀,称宗亲之心。我们将不胜感激涕零。

“衣锦还乡翻是客,回车谒帝却为归”。最后,我们再一次诚挚邀请您,在万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于乙未年羊年正月初六,荣归故里。您的莅临,是我们的荣幸;我们将翘首以待,倒履相迎。

徐氏郁户宗族建祠筹委会

2016年1月1日

祠堂捐款邀请函 [篇2]

尊敬的金氏宗亲:

敬祖睦族,缅怀先人。为告慰先祖,增强金氏宗族之凝聚力。值传统古会农历七月十七,在金鹿固村金家祠堂隆重举行金氏祭祖庆典暨香炉安放仪式,届时有八音会演出助兴,村委会设午宴盛情招待,恭请在外金氏宗亲及家人回乡参加这一历史性盛会。

联系方式:

金明元13903503994

金补钧13293621396

金向花15835071688

金鹿固村委会

祠堂捐款邀请函 [篇3]

尊敬的**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始祖来我村立基发源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已建**宗祠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祠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我们的热血族人寝室难宁,尤以族人***、等同志身体力行,积极动员和组织。“**祠堂重修组委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工作正式启动!通过组委会多次合议,预计修缮工程款达7()余万元。

族人***、同志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号召我**族亲的创业者们伸出援手,共创善举。族人张光建捐款40万,族人张玉亮也捐款10万元,其他善举如一些打工者,也慷慨解囊,你一千,他八百,暂不一一细举,这都是我**族亲的骄傲。在此,我们组委会代表**的父老乡亲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但即便如此,我们修缮工程的资金仍有缺额。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组委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子弟积极行动起米,能力不分大小,让我们齐心协力,慷慨解囊。应广大族人的提议,凡我**族人,不分年龄大小,捐款额高低不限;超过100元者,刻碑留名,以告后人。有我们的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缮宗祠礼堂之大业将指日可待。

募捐账号:中国银行

组委会主任:

副 主 任:

成 员:

**祠堂重修组委会

二0一四年九月

篇四: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2016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五: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2015退休老干部主要事迹材料

苏中平,男,1935年出生,中共党员,韶关南雄市珠玑镇人,195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农村信用社、人民公社担任会计、办公室主任、公社党委副书记,1958年大跃进调入人民公社办公室任材料员,随后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公社(乡镇)党委副书记、南雄县钟鼓岩园艺场书记、场长。1995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从事苏氏联谊会工作,现任南雄珠玑巷武功联谊会会长。

一、乐善好施,热爱家乡。苏中平说,他是苏家的人就应为苏家做点事,1984年,他调回南雄梅岭钟鼓岩工作,梅岭高坑苏屋的老祖厅每年小的维修费都是他出资。1986年,他认识到“欲要富、先通路”,协助本村的村长开通了国道至高坑苏屋村三公里的公路,并争取梅岭镇政府和南雄县交通局资助5000元的工程材料费。2015年,为了解决梅岭高坑苏屋村村民的饮用水,他到东莞寻找热心而又有能力的宗亲赞助,在高山坑里新建了二个大水池,引来无污染的自来水,安装到苏姓的每家每户。

二、重建宗祠、光耀先祖。1994年,在原广州市长黎子流先生和南雄县人民政府筹备成立“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的感召下,苏中平与当时在南雄投资置业的顺德大良苏景勋老板提议在珠玑古巷重建苏氏大宗祠,得到了苏景勋宗贤的大力支持,苏中平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从宗祠选址用地、规划设计、施工监管,每项工作他都亲自组织实施。1995年11月,南雄珠玑巷第一家姓氏祠堂重建竣工,并与“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之时同日开光庆典。随后他奔走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筹集资金完善了宗祠装修以及配套设施,在珠玑巷苏氏宗祠背后又新建了一栋会议接待综合楼。

三、助学敬老、弘扬祖德。珠玑巷是百姓聚居的地方,南雄县苏姓的人口不到2000人,他不甘人后,敢为人先,为了彰显我们的苏姓,大姓有的我们要有,大姓没有的我们也要有。2015年他多方筹集资金,在南雄县城投入50多万元,买下一层280多平方的楼房用作南雄苏氏会馆,同时开办了招待所,专门招待海内外来珠玑巷寻根问祖的宗亲。2015年他筹得60多万元,在县城又购买一栋四层的楼房,取名助学楼,该楼房公开招租,租金用于资助南雄、始兴、江西大余三县的贫困家庭苏姓子女读书,奖励考入重点中学和本科院校的苏氏学生。此外,还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慰问南雄周边八十岁以上的苏氏老人。多年来,苏中平宗长共筹集380多万元为南雄苏氏联谊会购置了固定财产,多次受到南雄市政协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好评。

四、联修族谱、造福后人。1996年,他联络“南雄、始兴、大余”三县主编三修苏氏族谱。1997年12月16日召开第一次珠玑巷苏氏后裔代表会,号召大家回去搜集有关我们苏家的族谱、家谱资料寄来,同时中平还走访有苏姓的地方先贤,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苏氏溯源》,在2000年11月12日召开第二次宗亲代表会时,发给与会宗亲,再次要求各地将家谱资料继续补充完善。 2002年,将收到80多个家谱宗支编成《南雄珠玑巷苏氏源流》初稿。请首任珠玑巷苏氏联谊会会长香港康顺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家荣宗长题写书名。2015年10月26日召开苏氏联谊会理事扩大会议,将“源流”发给与会宗亲,请各地补充校正。经过二年的时间,增加到120多个宗支。编印出版《南雄珠玑巷苏氏源流》订正稿。2015年11月13日,召开广东、广西、江西等岭南几省的宗亲代表,庆祝珠玑巷重建苏氏宗祠10周年大会,赠给与会宗亲。2015年福建厦门召开第六届世界苏姓代表大会,带去100本送给参会代表,受到宗亲们的高度赞扬。此后,中平会长不辞劳苦,继续深入外省和边远地区,同时写了几十封信,要求有族谱资料的地区寄来。2015年在订正稿的基础上增加到288个宗支,他主编成《岭南苏氏源流》。请广州著名书法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苏华女士题写书名。2015年10月18日举行了庆祝珠玑巷重建苏氏宗祠15周年暨《岭南苏氏源流》首发仪式,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海南六省700多人的宗亲代表。《岭南苏氏源流》这本巨著出版面世,极大的方便了岭南苏氏宗亲的寻根联谊,开辟了岭南苏氏族谱联修的新纪元。

五、敦亲睦族、广联宗谊。中平宗长退休20多年来,为了广泛联系苏氏宗亲,加强沟通,共谋发展。广东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南方的广西、江西、湖南、福建、海南等省份的苏氏宗亲他都进行走访了,开展敦亲睦族活动,为一些地方的苏氏族谱正本清源。二千年以后,他多次与苏柏森、苏贵涛宗长走访省内外,进行敦亲睦族。各地举行的宗亲活动都能应邀出席。二年一次的世界苏氏代表会议他也积极组织参与,特别是广东代表团参加世界苏氏代表会议候选人的确定他能广泛征求各地宗亲的意见,力求选准、选好、选优广东代表。由于他乐于奉献,甘为苏氏宗族事业努力奋斗,被聘为世界苏氏第四届、第五届顾问,世界苏氏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副理事长。

六、创立南雄苏氏联谊会,依法登记社会团体。在中平宗长的主持倡导下,南雄珠玑巷苏氏联谊会经南雄市政协批准于2002年成立。是全省最早和最大的联谊组织。为了依法规范社会团体名称,今年2月经民政部门批准颁发了社会团体证书,将南雄珠玑巷苏氏联谊会更名“南雄珠玑巷武功联谊会”。也是全省各市县最早通过政府备案登记的民间组织,接受民政部门和南雄市政协珠玑巷联谊会监管的社会团体,更有利于合法地开展苏氏宗亲联谊活动。

篇六:2016广州最古老的宗祠祠堂
2016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报告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报告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古村位于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大桥江乡境内,村落屋居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现有326户、1137人,其中苗族占98%,龙姓村民占总人口的97%,是江南尤其是湘西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之一。

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风光旖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字颇有来历。此地原系曹姓居住地,叫做曹家坪。附近葱崽园还有一江姓富户,龙姓本来住在小溪的老屋坊。后来曹、江两姓家道衰落,将田土房子慢慢卖给龙姓,日子一久,龙姓随之迁移到该村,而曹姓则搬到西晃山脚下的洞塘溪居住。自龙姓搬到这块背靠青山、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以后,可谓家发人兴,人丁兴旺。最鼎盛的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就出了18户大户人家。目前该村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窨子天井屋,都是那时修建。这些屋舍多为砖瓦结构,封火鳌头,气派非凡。清朝时期,该村人才辈出,文武双全,尤其晚清拔贡龙植三还当过“湘西王”陈渠珍的师爷,参议政事。因为村里已经没有曹姓人氏居住,为了发扬豪侠气慨,在龙植三的倡议下,村民一致同意将“曹家坪”改名为“”。但是老一辈人和民间还是习惯称该村为曹家坪。古村的文化底蕴集中表现在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名人文化、福寿文化、和谐文化五个方面,其韵味当是乃至整个湘西地区文化风情的特写。从现存的史料和口碑资料中调查发现,古村有人居住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千百年来,人民在这里躬耕细读,繁延生息,不仅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居住、工艺、饮食等物质民俗,也创造了让人叫绝的节日、礼仪、信仰等精神民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俗风情久沿成习,传而不衰,成为古村历史文脉的现实载体。

(一)文化生态良好古村背依青山,对面近处三面坡田层叠,远处山峦环绕,山脚与田畈之间穿行淙淙溪水,山如屏障,水似玉带。鸟瞰古村,环村五座青山形似蛟龙,起伏腾挪,风水行语曰“五龙窜槽”。村民龙学文、龙学好家旁边,有一口泛碧溢玉的老井,当地习惯称为“龙眼”。聚族而居的龙姓村民,对这方与“龙”结缘的风水宝地无疑珍爱有加。或许因为“龙”的守护,古村虽经过历史风雨的浸淫,遭受时代炮火的洗砺,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劫难,蒙受了不少损失和破坏,但很多文化符号、文化基因、文化形态仍得以承传至今,光彩照人。寨堡老墙虽已毁坏不少,但透过断壁残痕,抚摸墙石堡基,依稀可见古村当年高大夯实的雄姿丽态。村中古巷,有一户被袁世凯麾下游兵刀砍枪击过的古木门,现在仍固若金汤,牢不可破。“文革”时“破四旧”以石灰、黄泥覆盖的“小资情调”--大门题字、楹联以及门墙花、鸟、鱼、虫水墨小画,依然凝结着古村昔日的品位。

(二)古民居建筑完整最古的民居距今约七百年,宅门上题“科名世兆”门楹,为龙姓先祖科举获功名后,自“老屋场”移居豪家坪时所建。古村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一般墙高三丈,一律封火青砖砌成,一律呈几何等边以斜角开墙为门,墙内一律为窨子屋,或两栋二层等高对峙,两侧等高厢房相连,中留敞亮天井,似北京“四合院”;或二进二层主屋相叠,前配等高厢房,留天井,颇具苏州园林建筑结构风格。中堂楼房较两侧房间阁楼略升,与天井呼应,高大敞亮;每间房皆镶镂花木窗,木壁雕龙画凤、刻走兽飞鸟及花草,典型的湘西木刻;柱石或方或圆,上雕花纹;天井底或铺整块石板,或嵌各种几何图状石块,干天井常架条形石块于坑上,湿天井常置石鼓于方坑,勾连交通。像这种较完整的建筑在该村尚有38栋。有的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只要稍加修复,基本可重现旧貌。过去,这里还建有戏楼、风雨桥、宗祠、庙宇、牌坊、商铺,可惜都已只剩下遗迹了。

(三)民间工艺丰富古村的人们有着苗乡共有的印染、剪纸、雕画、挑花、刺绣、扎花、绘画、纳袜底、打鞋垫、织彩带等民间工艺习俗。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服、被褥、门帘、蚊帐等生活用布,都是自纺自织的家织布。他们将“喜鹊窜梅”、“双龙抢宝”、“凤戏牡丹”等花纹印染于布料上,就成了耐用、不褪色的印花布。妇女们对桃花刺绣更是得心应手,针到活成。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睡的床帏,垫的袜底,都是她们心灵手巧的艺术什物。在村里,至今还有老人、妇女在家挑花绣花,将一件件精美的绣花头巾、枕套等工艺品销往村外,颇有市场。遗存在村里的木雕、镂柱、石刻、墙画等等,也大都是本村的能工巧匠们艺术成果的汇集。革命烈士陈佑魁的遗孀龙溆就是出生在这里。她不仅聪颖好学,智识过人,还有一手挑花刺绣的本领,绣出的龙凤、花卉都神态逼真,让时人赞叹莫及。昔日隐居娘家抚养革命遗孤的日子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她就是靠挑花刺绣的手艺维持生计。一代豪杰龙翔有着过人的纸扎技艺,特别是龙灯手艺常让乡邻望尘莫及。之所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间工艺财富,主要得力于这里自古耕读成习,节俭持家、爱美求美的历史传统。

(四)节日习俗独特岁时节日是民俗文化的形象演绎和重要构成。古村传统节日活动除了中国全民族性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之外,还有本土本族的民间节日。这些节日,有季节时序性的,有纪念祭祀性的,有娱乐交往性的,还有祈求庆贺性的,也有以上特征互相交糅、兼而有之的杂错性的。一是正月过“雨水节”。这天忌挑水,不出工,相传这样会带来风调雨顺的好收成。二是农历二月“过社”(春社)。每家每户掐“社菜”、“挖野葱”、“煮社饭”,然后是扫墓、垒坟、祭祖。三是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节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用菖莆水浴,采艾叶悬门,洒雄璜驱霉,烧香纸敬祖,观龙舟于河。四是农历六月过呷新节。即呷肉食外,还要到稻田掐几杆稻穗,放饭上蒸熟,摘新辣椒、新茄子或其他新鲜瓜菜供全家食用,表示吃新谷新米新蔬菜。五是过农历“七月半”。村人称“中元节”、“鬼节”,燃香焚纸,烧包笼,祭祀先人。六是过农历十月初二“保冬节”。节日这天,杀猪宰羊,打粑唱戏,意在庆贺丰年,敬祀神祖。这种气氛,不亚于过年。七是腊月二十八烧年纸。新婚郎女在这天要回娘家与岳父岳母、哥嫂、兄妹同过小年,村里称“呷年嘎饭”。在,以往还盛行一种颇具特色的节俗活动,叫“打青醮”,即一种“做道场”的祭祀活动,既有儒教的正统,又有释教的超然,也有道教的神秘。一年四季都兴做,尤以“春祈秋报”为主,但时逢农历五、六月,如遇天旱久晴不雨,禾苗干枯或病虫成灾,夏季也做道场。其中的秋季道场隆重、壮观,一般放在秋收完毕后进行,旧称“人命道场”。由村寨一名或几名首事(头人)出面与众商量,筹粮措款,安排事宜,时间为五天。第一天请来先生(儒家文人)、道士做准备布置场所;第二天早晨悬幡升五色彩旗,白天道士行法事,敲木鱼,念经卷;第三天游船(篾条做骨架、五色纸糊成三尺长的小船)、舞草龙灯(稻草扎成的小龙,供三人舞),在村寨四周及田间地角游行。第四天白天道士行法事念经文,晚上放河灯(用彩纸在一模型上糊成的朝天小纸灯,底部涂有防水的蜡油)于溪水中。第五天白天道士依然行法事念经卷,晚上绕村寨周围道路插路烛,边走边点,围村转一圈之后道场仪式才告结束。在打青醮的五天中,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斋粑呷斋饭,祈求天公神灵保佑四季五谷丰登,一生吉祥平安。

(五)表演艺术活跃艺术源于宗教,由于节俗文化独特,历史悠久,这些带有宗教意味的祭祀、庆祷、娱乐等节日习俗往往伴以特定的器乐演奏,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歌舞和戏剧活动。节日习俗是滋生民间艺术的土壤,是展示民间艺术的舞台,两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如前文提到的“打青醮”,就有“娱神娱人”的歌舞表演,乐器弹奏。作为苗族主姓的族名,秉承着苗族能歌善舞、喜书爱画的历史传统,龙氏家族延续着本族书香盈室、墨韵怡心的祖传血脉,把自己悠美质朴的歌声化作了对劳动的赞美,把自己铿锵喧烈的锣鼓化作了对生活的吟咏,继承和光大了本族的民间艺术光华。相传伯高公爱看戏,他在朝廷当大官,告老还乡时,皇上恩准,在堡寨大门前竖起了一个大戏台。自此,每年请外地、本村的戏班从正月起,一直唱演到二月间做阳春时才停止。一旦演出开始,村民当天从家里拿出火箱、凳椅就一直摆在戏堂里,到次年演出结束才拿回家。常常是四五百人聚在一堂,看不释眼。除了从腊月至正月为该村唱戏演出的高峰期外,这里到了三月要唱社戏,五月要闹龙舟、唱龙歌,七月要放敲锣鸣鼓,迎接“余纳会”开会议式,九月要唱汉戏高腔,十月要“打青醮”。村里遇丧事,要唱傩堂戏;(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