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2    阅读: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一)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2016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

(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2、发展历史:

(1)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4)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

(5)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并开始“分科治病”。

(二)古代西亚国家:

1、“新月沃地”: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一弯新月,故称“新月沃地”。

(1)河流:沃地东部为“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这一地区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不稳定,两河沿岸农业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

(2)居民:

①两河流域的居民: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②沃地西部:希伯来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一带,曾建立希伯来王国,后来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他们是犹太人的祖先。)腓尼基人(大致生活在今天黎巴嫩一带,建立过一些古代小国,造船业、航海业和商业很发达,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3)城市:巴比伦;乌尔;乌鲁克。

2、发展历史:

(1)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小国,标志着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文化成就:

(1)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①历史地位: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②制定目的:为了维持统治。(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③主要内容:严格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④重要影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即奴隶主是统治阶级,自由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⑤法典被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柱上,石柱上部的浮雕描绘的是太阳神正把象征国王权力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这一画面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⑥使用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⑦法典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规定体现了“残忍与不平等”,与现代法律所包含的“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有本质的不同。

(2)天文历法:根据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了“太阴历”;规定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3)建筑:空中花园。

(4)文字:①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发明了“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②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形成了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这些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

(三)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进入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3、政治制度:种姓制度。

(1)形成背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内容与影响:

4、佛教的创建:

(1)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传的主要思想):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派僧侣到邻国传教。(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统一印度半岛)

(5)传播:两个方向(两条路线)。向北:印度——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北传佛教)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南传佛教)

(6)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中国的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见课本P9:佛

教传播示意图)。

5、课本P30自我测评1: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中,有哪些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

(1)古代埃及: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2)古代西亚:字母文字;七天一星期制度。(3)古代印度:佛教;十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夏朝、商朝、西周。(史称“三代”)

1、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2)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后期的都城“二里头”,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4)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纣王”,展开“牧野之战”(一次以少胜多战役),消灭商朝,建立西周。

(2)青铜铸造业发达:

①特点: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③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在现代是“和平”的象征。与鼎有关的成语:鼎力相助;问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人声鼎沸„„。

(3)文字:甲骨文

①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②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甲骨文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4)从课本P12图1—16“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②.说明商朝武器的多样、战争的频繁和军队的强大。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

从课本P12图1—17“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商朝制定了严酷的刑罚。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定都镐;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时,西周灭亡。

(1)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对象: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

③诸侯的权利:可以从周王那里得到土地和人口,并且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

④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⑤影响: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2)宗法制:

①含义: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和继承的制度。 ②宗法等级:周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他们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阶级。

③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决定,等级越高,地位越高,权利越大。

④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西周强调社会等级,重视人的出身。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才

干等;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

(3)礼乐制度:

①制定: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②目的:以便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③内容: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④孔子为什么重视礼乐制度?

孔子重视礼,重视不同社会等级、社会身份的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而西周时期完善的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⑤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害处?

用处: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害处:礼乐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一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春秋五霸:

(1)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出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王室衰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争战,争做霸主。

3、齐桓公首先称霸:

(1)称霸原因:

①地理位置——临近大海,物产丰富;处于中原东面,较少遭到各诸侯国的包围封锁;

②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③实力雄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④谋略高明——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2)称霸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4、“尊王攘夷”的含义:

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民族,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中原诸国组成联军,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5、战国七雄:

方位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灭亡顺序记忆:韩、赵、魏、楚、燕、齐。

6、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不同点:

(1)目的: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2)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

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1)消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积极: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更替的过程。

8、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春秋晚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效率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一些人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新兴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个体农民。社会结构由此发生深刻变化。

9、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2)目的(旗号):富国强兵。

(3)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10、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统治期间。

(2)主要内容: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军事方面——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军功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政治方面——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4)影响: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成功原因: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诚信,得民心;商鞅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精神。

(6)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依法治国的观念。

(三)百家争鸣:

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动荡与变革。具体原因——随着文化教育传播到民间,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尝试举出反映老子辩证思维方式的成语或故事。P16

以柔克刚;积少成多;转败为胜;无中生有;转危为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未被重用,而法家受到重视?

诸侯争霸: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人民不断反抗,需要用严酷的刑罚加以镇压。

变法运动:为了打击旧贵族的势力,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二)
2016.01.16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1、原因:(1)连年征战,人民渴望统一,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3)秦王嬴政精心勤政,具有雄才大略;(4)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秦王嬴政统治期间,历经十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3、意义: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4、都城和疆域: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广阔,东到东海,西抵陇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一带。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1)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高过古代的三皇五帝,将“王”改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

中央(朝廷),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统一采用“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来控制百姓。

(3)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秦朝还颁布了大量的律令。如田律、盗贼令,并通过文书的上

传下达来执行。

2、经济方面:(1)统一货币:废除东方六国各自的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泰国铜钱。(2)统一度、量、衡。(3)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3、交通方面: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大修驰道,拆除所有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从此,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

4、思想文化方面:(1)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之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此时占卜和种植等方面的书籍,其余一律集中焚毁。后来又将暗中诽谤他的400多个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2)统一文字:秦统一后,将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出现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一)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使国内矛盾激化。暴政的表现有沉重的劳役和兵役;严酷的法律。

(2)直接原因:戍边农民因大雨无法按期抵达目的地,按律当死。

2、过程:(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守卫边疆,在蕲县大泽乡遇到大雨,无法如期到达。按照秦律,要被处死。陈胜、吴广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起义军很快建立政权,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不到半年,起义军遭到镇压。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2)刘邦、项羽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先后起兵反秦。项羽先是以少胜多,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西攻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二)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1、功:(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统一车轨等,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郡县制和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过:实施“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实施一系列暴政,如大修宫殿和陵墓,征发徭役和兵役,采用严酷的刑罚等,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三)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1)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

争,史称“楚汉之争”。刘邦彻底击败项羽,项羽自杀,楚汉之争结束。(2)刘邦获胜的原因:刘邦进入咸阳时,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赢得了民心。刘邦善于用人,得到了众人的辅佐。(3)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骄傲自大,听不见意见,纵兵杀掠,大失民心。

2、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四)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实施“休养生息”的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

3、实施“休养生息”的结果——出现“文景之治”:文帝、景帝统治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王国问题的出现

1、刘邦实行“分封制”:西汉初年,刘邦大量分封功臣和同姓子弟为王侯,希望以此巩固汉朝的统治。诸侯国可以自行颁布法律,任命官吏,使用自己的年号、历法,权力很大。景帝在位时,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1)颁布“推恩令”。汉武帝规定: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这叫“推恩令”。这样,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对抗中央了。(2)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3)设立“司隶校尉”,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2、经济:将货币铸造、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极大地增加了中央收入。

3、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凡是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各家学说都加以禁绝。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保证了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

4、教育: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了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私人传授儒家学说的学者也很多。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通过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三)王莽篡权:

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由盛而衰,矛盾加剧,外戚王莽乘机篡权。初期得到广泛支持,由于改革措施脱离实际,遭到失败。不久,各地起兵反抗,推翻王莽政权。

(四)东汉建立:

1、公元25年,参加过推翻王莽军事斗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统治日益黑暗。最后,在起义军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开放

(一)秦与匈奴的关系(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1、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2、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大片领土。

3、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2)刘邦即位不久,曾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围困,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居住垦荒,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西汉与匈奴的“和亲”:

(1)“白登之围”后,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2)“昭君出塞”:匈奴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1、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东汉派军大败北匈奴。匈奴势力逐渐消失。

2、东汉与匈奴的文化交流:(1)匈奴贵族派子弟到洛阳就学,回去后传播汉朝文化。(2)匈奴仿制汉式铜器和铁器。(3)汉人从匈奴引进重要畜力——驴、骡、骆驼。匈奴的乐器中、歌舞传到汉地。摔跤、赛马等体育活动也源于匈奴的习俗。

(四)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期,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西域大部分以农耕为主,少部分以畜牧为主。盛产稻、麦、葡萄等农产品,还产良马和玉石。

2、张骞通西域:

(1)经过:①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留了十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2)影响: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②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益活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张骞通西域经过的地方现在大致属于哪些国家?(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途中会经过哪些高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商旅往来。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

4、西汉时期对西域在外交、军事和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外交: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军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行政管理:公元前121年,汉朝在河西走廊先后设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五)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何时由谁开辟的?张骞在西汉时期开辟的。

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起点是长安;最远到达的地方:欧洲的大秦,即罗马。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到欧洲。

3、丝绸之路经过的今境外部分大致属于哪些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

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5、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6、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贸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时也稳定了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秩序。)

7、汉代丝路古镇:库车县(史称龟兹);敦煌;武威;楼兰。

(六)汉朝与朝鲜和日本的交流

1、东汉时,朝鲜半岛上各国与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汉朝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2、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造纸术的产生、成熟:

1、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质量产量提高,使用逐渐普遍。4世纪以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纸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造价低廉,容易推广,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纸面平整光滑,便于书写成文。(3)纸质轻薄,便于装订、携带、和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四)史学成就:

1、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2、《史记》:(1)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2)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3)特点: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4)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五)宗教: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1、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在洛阳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寺庙“白马寺”。

2、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最强。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跨有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兵势最强。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①: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操精于谋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曹操以诚心待人,能宽容人。③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袁绍所没有的政治优势。

4、“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

(1)刘备“三顾”的原因: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吸引人才的诚意。(2)诸葛亮“二拒”的原因:当时政权分立,形势严峻。(3)诸葛亮的策略: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援而不可图”;对刘备:控制西南少数民族,结盟江东,内修政治。总的策略:孙刘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

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6、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修建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展,蜀锦非常有名。(3)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7、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是历史的退步。因为:秦汉时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三国鼎立后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加剧了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属于大规模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8、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266-280-316)

(1)建立:263年,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3)灭亡: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力处理政事,西晋皇族起兵争夺皇位,严重动摇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也为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提供了契机。316年,匈奴人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统治。

2、南朝:从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3、“士族”与“庶族”:(1)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名门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2)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做“庶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弱,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前秦的统治: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地区。(2)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农业发展: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垦出大量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是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③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开始使用粪肥。④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⑤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手工业发展:①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高,丝织品产量激增。②棉布生产和使用逐渐发展。③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④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3)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①人口的增多;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手工业的发展。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酷热的状况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③江南民众与北方移民的辛勤劳动。④北方人民迁到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4)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北方的政局演变

(1)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304-439年),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连年战争,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割据局面结束。

(2)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三)
2015-2016上期八年级历史试题

—2016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

(闭卷,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

100分, 与思想品德学科合堂90分钟完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 ...

1.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时间:1839年6月

综合右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地点:广东虎门

A.虎门销烟 人物:林则徐

B.鸦片战争 意义:振奋了民族精神,维

C.第二次鸦片战争 护了民族尊严。

D.八国联军侵华

2.以下几部影视作品反映了历史上的几件重大事件,请按照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②《甲午风云》③《太平天国》④《火烧圆明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③④② D. ④①②③

3.九十七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发出这样的愤慨:“偌大一个省份见夺于他国,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一场什么运动?

A.新文化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五四运动

4.“八一军旗”,它的旗幅为红色,左上方缀有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八一”两字与下面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南昌起义

5.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是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D.绥远革命根据地

6.右图所反映的史实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7.东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与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苦难十四年”应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八年级历史试题 第1页 共4页

8.歌谣是历史,歌谣更是信念。下列歌谣中能够反映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红旗飘飘五角星,共产党来哩有田分。”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9.右图是八路军使用过的臂章,“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该年是

A.1936年 B.1937年

C.1938年 D.1939年

10.1947年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攻的领导人是

A.朱德 B.贺龙 C.彭德怀 D.叶挺

11.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A.沈阳 B.北平 C.徐州 D.南京

12.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位状元“舍本逐末”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生纱厂,他是

A.魏源 B.左宗棠 C.张謇 D.张之洞

13.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14.右图是20世纪初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这种设计

是应用在哪一条铁路上?

A. 京广铁路

B. 京沪铁路

C. 京张铁路

D. 京九铁路

15.“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出自于

A.《天演论》 B.《四洲志》 C.《三国志》 D.《海国图志》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涂“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涂“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涂“C”。

16.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7.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12月。

18.李宗仁领导的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

19.百团大战是一场大规模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

20.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胜利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试题 第2页 共4页

三、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4分,第22题6分,共1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21.观察图一,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4分)

A.鸦片战争后,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地点:南京

B.《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广州

22.(1)观察图二,请将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4分)

A.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的地点:遵义

B.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会宁

(2)观察图二回答:红军长征的路线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2分)

图一 《鸦片战争形势图》 图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3题12分,第24题18分,第25题20分,共50分。请答在答题卡上。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

备极一时之盛。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据传上述对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前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某国谈判代表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2分)当时清政府对外面临着怎

样的形势?(2分)

(2) 材料二中“三军败绩” 指的是什么?“割地求和” 指的又是什么?(4分)

(3) 材料三中的“八大王”是指什么?(2分)小文书尽管在某种意义上为大清赢得了“尊

严”,但清廷最终还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该条约的最严重危害是什么?(2分)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

八年级历史试题 第3页 共4页

24.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图三属于辛亥革命时期,图二和图四分别属于哪一时期?(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次运动各自的政治思想主张。(8分)

(3)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6分)

25.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

(朝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回答下列问题:

(1)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哪一解放区,标志着全国性的内战从此开始?实际上国民党的这一举动也违背了国共双方在重庆签订的什么协定?(4分)

(2)“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它有何历史意义?(4分)

(3)从1948年起,解放军后发起了哪三大战役?1949年4阅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什么?(8分)

(4)简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4分)

谭嗣同

八年级历史试题 第4页 共4页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四)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2、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六、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

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

促使部分古猿直立行走,向人类演化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学生思考:

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约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

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并思考:

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猿“手”同攀援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小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制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模仿]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上面的问题。

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 找一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想一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师提示: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

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可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到元谋人所处位置。

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思考讨论:

1. 北京人化石出土的地点?

2.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

3. 北京人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有哪些?

4. 北京人的生产关系怎样?

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突出,鼻子宽扁,嘴部向前,没有下颌,牙齿粗大。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少。从外貌体征看:北京人和现代人还有很大差距,还保留猿的体征。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了。

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组织学生讨论:

从这幅想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北京人生活、生产状况的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北京人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两个人难以抵挡猛兽的侵害,简单的经济状况又难以维持上百人的生活,所以只能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2)北京入主要依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如小鹿等。图中正在被北京人猎杀的是肿骨鹿,这一方面说明了肿骨鹿是北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人当时的生存环境: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一带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3)北京人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的工具,同时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让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从而了解,在北京人遗址的同一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的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引导学生观察图1—9《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并思考讨论:

1. 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在哪里?

2. 山顶洞人生活的大约年代?

3. 山顶洞人人的生产状况有什么重大改变?

4. 山顶洞人的生产关系的状况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等方面,已掌握磨制与钻孔的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图l一10《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同时展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钻孔装饰物的图片或幻灯片。

(2)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并思考: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随着磨制技术与钻孔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原始人已经能够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即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所以,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即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每一氏族都有共同的祖先。氏族的出现与当时的原始人类经济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发现地点 距今时间 外貌特征 使用的工具 用火 生活群体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70万一20万年 面部保留某些猿打制石器 原始群

山 类特征

山顶洞北京周口店龙骨18000年 外貌特征与现代磨制石器 人工取火 氏族

人 山 人基本相似

对比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则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

讨论:1.说一说远古人类可能用什么方法摩擦生火?

2.人工取火与利用天然火相比,有哪些好处?

3.火的使用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火的使用,可以烧烤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类围歼或抵御野兽的能力;火的使用,促进了人们对工具的改进和创制等等。所以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

(课外活动)

1. 完成教材第9页的《自我测评》

2. 劳动是人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基本概念: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精神家园;②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③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 ④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初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2.能力目标:①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②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③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④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情感目标: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教学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建议

①教师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各种文字、图片、实物、影音资料。如果可以不妨让学生课后也去收集资料,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资源。【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

②充分利用地图,将历史与地理结合,置中国史于全球史的大背景中,体现社会学科对综合的追求。

③以各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秋游的形式带学生参观河姆渡遗址。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陶塤两个字,问学生怎么念?知道是什么吗?

(陶塤xun: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可见,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已比较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起来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出示现在的农作物、家畜和它们在自然界的远亲图片。请同学们辨认并寻找出他们的亲戚

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讨论: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结合图例仔细观察思考)

情况 天然火

历史与社会八上2016(五)
2015-2016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财政,加重农民负担;大批官僚、地主、军管、士兵吸食鸦片,事情政府更加腐败,军对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3、林则徐虎门硝烟: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州虎门 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原因: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鸦片贸易。 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内容:割让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的内容: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6、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经过,首先挑起战争,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签订《天

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五个勘界议定书。

4、太平军大败洋枪队:运动爆发,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在华尔的洋枪队,,在击毙,在大败洋枪队头目

第3课 收复新疆

1、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和与新疆接壤的,都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率兵入侵新疆。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伊犁。

3、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痛歼,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9世纪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复伊犁。

4、,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2、,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拆回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章、左宗堂、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主张: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前期以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 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筋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7课 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后来他们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2、百日维新: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为中国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谭嗣同。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刻影响。 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8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酝酿: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当总理,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发动起义,取得武汉三镇的胜利。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史称“辛亥革命”。 3、1912年元旦,孙中山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不可能充分依靠发动广大群众,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在思想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久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四个代表人物以及主要阵地: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3、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1918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4、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的概况,北京大学等校在领导下,在北京举行示威游行,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之后各地学生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中心地点: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主力:前期-学生、后期-工人; 口号:外争主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结果: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8月,在中国共产国际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不久,北京、武汉、长沙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的先进分子也组成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早期组织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中共一大的内容:“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1课:北伐战争

1、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 黄埔军校。 建立者: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出师,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北伐军,尤其是第四军领导的独立团,奋勇杀敌,取得了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战役的胜利。

4、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随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年,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义,并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长征路线:出发→冲破四到封锁线→突破湘江(红军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到达陕北的吴起镇。

3、1935年1月,党中央在)。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师,宣告长征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

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注:第三次月考范围为1-18课。重点为14-18课。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1、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掌握)

2、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周恩来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

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3、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影响: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

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2、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百团大战。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大会中心任务:

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主要内容:⑴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⑵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大会意义: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

5、抗战胜利的标志:。八年抗日战争(1937年

割占50年后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6、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

贡献。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⑴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⑵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过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达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⑷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⑸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略防御)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战略进攻)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辽沈战役:由指挥。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其中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锦州。

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淮海战役是三大战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