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忆江南的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4    阅读:

《忆江南》赏析(白居易)
忆江南的 第一篇

忆江南

(一)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是唐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一生以迁江州司马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仕途上一帆风顺,二十五岁中进士,为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政治态度积极,屡次上书指摘时弊,以至激怒权贵,遂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此后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后期态度较为消极。【忆江南的】

在文学上,乐天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中坚。他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主张

“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最工于诗,诗风通俗平易,妪幼皆解。中唐渐盛倚声填词之风,这与白居易、刘禹锡极力倡导分不开,他们向民间学习,添了不少“忆江南”、“竹枝词”等,语言通俗平易,风格清新隽丽。著有《白氏长庆集》,词作今存二十六首,见《尊前集》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原名“望江南”,自从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改名为“忆江南。此外又名“梦江南”、“”望江梅、“”谢秋娘、“春去也”。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平韵。本此为单调。

②.谙:熟悉

③.桂子:桂花。语出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赏析】

【忆江南的】

《以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

第一首,是追忆、赞颂江南春日美景。

以“江南好”开头,总领全词,是对江南美景脱口而出的直颂。“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美景虽然不在眼前,但却是极为熟悉的。这里包含着无限怀念之情。诗人为什么对江南极为熟悉,极为怀念呢?早在少年时期曾因避李希烈、朱泚的藩镇之乱,随家迁居江南,十四岁时常旅居苏、杭二州,居江南达六年。登进士第后,又一度再游江南。五十一岁至五十三岁作者又赴苏、杭二州为刺史,前后留居江南有十年之久,因此“风景旧曾谙”一句是有丰厚的生活作为基础的,也是极为深情的。

作者对江南是这样熟悉,这样怀有深情,那么,在“忆”江南的下面集中的写了什么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诗人追忆江南美景中印象最深的事物,也是“江南好”具体形象的描绘。这两句勾出了江南春景的特色,它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一片早霞倒映在江面上,上下辉映,光彩夺目;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此时,你看,红日、红花互相辉映,多么艳丽!更何况还有那碧绿清澈的江水作衬托呢。诗人用这样鲜明艳丽的色彩来描绘江南春色,多么柔美、清新、迷人啊。

“日出”、“春来”在上下句中是互文的,上句包含着“春”,下句暗含着“日”,这样整个画面不仅美,而且由于“日出”、“春来”这两个主谓词语的使用,渲染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

【忆江南的】

春日的蓬蓬勃勃,美景的引人入胜,使诗人不由地迸出了“能不忆江南”这一句热烈赞颂作为结语。此处是以反诘句式点出“忆江南”的主题。【忆江南的】

第二首,是追忆杭州秋夜奇景。

以“江南忆”开头,和第一首结句的“能不忆江南”紧相呼应。把“忆”字放在“江南”之后,表示着重在“忆”。“最忆是杭州”,是把“艺”缩小到“杭州”这一地方。诗人为什么“最忆”杭州呢?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江南美景之冠。不仅因杭州风景之美,引起诗人的追念: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杭州不仅能引起他对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有他出任杭州刺史的三年中,为民筑堤蓄水,濬井开渠的一番作为。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两句,是诗人描写自己在杭州时寻桂、看潮的趣事,这正是杭州秋景的特色。“山寺”点明寻桂的地点在山中的寺院内;“月中”点出寻桂的时间在中秋月明之际。“山寺月中寻桂子”,写诗人在山中寺内的皎洁月光之下寻访桂花。山寺里的桂花和一轮明月都是静景,诗人用一“寻”字,就把桂花飘香、山月随人的由静而动的境界勾画出来了。

在桂子飘香的时节,正是钱塘江口潮水上涨的时候。诗人在欣赏山寺桂花之后,又到江边郡亭之上卧看潮头。“钱塘江潮”自古视为盛事。它的壮观景象宋人诗文均有描绘:“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杨万里《浙江观潮》);“来凝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说它初起海口时,犹一条银线;渐进时,则如玉城雪岭高接天际,汹涌澎湃,声大如雷。“郡亭枕上看潮头”一句,点出了诗人看潮的地点。“郡亭”即看潮亭,地势很高,可以居高临下。“枕上看”是写诗人卧于亭上看潮,这是多么闲适惬意!“潮头”本是动景,诗人却在枕上看,这是动中有静,和上句静中有动的境界配合起来,构成一幅有山、有水、有寺、有亭、有花、有月的“秋夜漫游图”。这样的美景,怎不引起诗人的怀念。“月”字是三、四两句所共有的,不管是“寻桂”,还是“看潮”,均在月色之中。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结句“何日更重游”,以反诘句表现了对杭州的深深怀念之情。“更”字加重了对故地重游的渴慕。 这两首词各有特点,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日美景,从“好”写到“忆”;第二首是专写杭州秋夜奇景,着重写“忆”,两首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江南景色,由“春”写到“秋”,由“日”写到“夜”,由广阔的江南到具体的杭州,这样就把江南之美概括无遗了。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赞颂了江南风光,而且也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情感。本词风格平易清隽,语言鲜明生动,景物描写与直抒胸臆结合,巧妙地表现了主题。

忆江南诗意
忆江南的 第二篇

【忆江南的】

忆江南诗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烈火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怎能叫人不怀恋江南。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

《忆江南》赏析
忆江南的 第三篇

《忆江南》赏析

【忆江南的】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见于《教坊记》及敦煌曲子词。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他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白居易早在青年时期就曾漫游江南,行旅苏、杭。其后又在苏、杭作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长庆四年五月任满离杭;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除苏州刺史,五月初到任,次年秋天因目疾免郡事,回到洛阳。这时候,他五十五岁。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洛阳之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直到开成三年(838)六十七岁的时候,写了组词《忆江南》,本篇是三首之第一首。

本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日出”“春来”两句,更是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读者如果抓住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驰骋想象,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不难设想,当作者信马寻春,看见的水都是黄的,花呢,还因春寒料峭而懒得开,至少还未盛开;他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怎能不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怎能不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 本首词头两句,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中间两句,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摘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_忆江南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
忆江南的 第四篇

<忆江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诗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前言]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古诗忆江南的诗意_忆江南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古诗忆江南的诗意_忆江南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赏析]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
忆江南的 第五篇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古诗忆江南的诗意。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古诗忆江南的诗意

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烟雨江南诗句
忆江南的 第六篇

1、<江南曲四首·其一>

唐·储光羲

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2、<江南曲四首·其二>

唐·储光羲

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苗。
为惜鸳鸯鸟,轻轻动画桡。烟雨江南诗句

3、<江南曲四首·其三>

唐·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4、<江南曲四首·其四>

唐·储光羲

隔江看树色,沿月听歌声。
不是长干住,那从此路行。

5、<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6、<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烟雨江南诗句。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7、<望江南>

宋·周邦彦

游妓散,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8、<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9、<忆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10、<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11、<望江南>

宋·苏东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12、<双调望江南寿秋水>

宋·刘辰翁

齐眉举,彩侍紫霞记。
天上九朝岛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词。
篱下菊,醉把一枝枝。
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风记我一联诗。留着晚香时。

13、<双调望江南寿张粹翁>

宋·刘辰翁

七日后,董会是垦前。
二月之间泽以此,余年河止万三千。日拟醉华筵。
歌白雪,除是雪地传。
看取长生部屡倒,眼前橘粟术何直。自唱鹊桥仙。

14、<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
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15、<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6、<望江南>

宋·戴复古

有说未尽处,为续四曲
壶山好,博古又通今。
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直千金。四海有知音。
门外路,咫尺是湖阴。
万柳堤边行处乐,百花洲上醉时吟。不负一生心。

17、<江南柳>

宋·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18、<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关于太阳的诗句
忆江南的 第七篇

1、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关于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4、肃肃素秋节。湛湛浓露凝。太阳夙夜降。少阴忽已升。——陆机<为顾彦先作诗>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关于太阳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7、夕阳方在半,忽堕乱流中。——郭麐<登吴山望江>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9、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1、清晨入古寺,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1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半生中外小回翔,樗丑翻成恋太阳。挥手唐朝八司马,头衔老署退锋郎。——龚自珍<已亥杂诗>

1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18、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

19、虫缘有病叶,土瘦无新枝。太阳岂我偏,檐影为蔽亏。——范成大<秋日杂兴>

20、神仙上界道清虚,那个何亲那个疏。——修炼岂教人世识,归真本是太阳居。——宋太宗<逍遥咏>

2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2、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曹邺<东郎山>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勇气的意思

下一篇: 形容小学老师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