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学道须是铁汉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0    阅读:

禅语
学道须是铁汉 第一篇

禅语

1、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2、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4、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7、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8、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9、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10、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11、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12、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13、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14、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15、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16、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17、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18、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9、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0、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1、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22、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2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4、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25、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6、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27、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28、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29、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30、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31、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2、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33、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5、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36、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

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37、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38、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39、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40、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41、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4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43、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44、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45、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46、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47、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48、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的果,不一定能在今生得到成熟,因果无始。

49、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50、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51、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52、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53、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54、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55、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5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7、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58、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59、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60、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61、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62、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63、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64、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65、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66、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67、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68、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69、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70、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学道须是铁汉】

71、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7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73、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4、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75、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7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7、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78、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79、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80、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81、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82、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83、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通过肉体痛苦悟道。终无果,终明白:肉体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受困于一念。

84、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85、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86、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87、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88、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89、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90、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91、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92、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93、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94、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95、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96、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97、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98、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99、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100、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101、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02、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103、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104、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05、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06、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107、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108、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109、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110、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

佛学语录
学道须是铁汉 第二篇

篇一:佛学经典语录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之一: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此经典虽是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领悟,又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只是自身的健康。记得有篇小说写一个爱财如命的财迷,进了一座黄金山,山内皆是黄金珠宝,大喜若狂。但因贪得无厌,终于陷入黄金山而无法出来,于是黄金山中留下几根白骨,岂不悲哉?由此可见,健康是最宝贵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

佛学经典之二: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

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同学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超过自己,用毒计陷害孙膑,使孙膑致残。如以佛家妙语悟之,李斯、庞涓都是极可怜的人,他们纵然阴谋得逞于一时,但最后都不得善终。嫉妒是一种病,患嫉妒病的人,一生都不得安宁。他们今天害怕某人超过自己,明天又担心某人走在他前头,他终日生活在一种可怜的病态之中;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以嫉妒为可耻。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当年识拔后生苏东坡,有人便对欧阳修说:苏东坡才情极富,若公识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苏东坡而不知欧阳修。但欧阳修一笑了之,依旧提拔苏东坡。后人更加崇敬欧阳修。苏东坡脱颖而出后,更是感恩在心,他为欧阳修写的悼文,名动千古。

佛学经典之三: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此话最为重要。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敌人,如流氓、无赖、小人,此等衣冠禽兽之徒可恶之极,但看穿了,也无非是一堆垃圾。人最大的敌人,还是人自己。一个人能战胜自己,也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茫然不知,处事犹豫不决,或过高地估价自己,由此而自大;或过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战胜自己,也就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人生会打开新的一页。

佛学经典之四: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仅以上四条佛家妙语,我以为足够每个人受用终生。归纳起来说,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心理上有了承受逆境的能力,有了病,也能正确对待,坦然处之,变有病为无病。佛家妙语,精诚之言,给我们凡夫俗子多少可贵的启示呀!篇二: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学道须是铁汉】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学道须是铁汉】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学道须是铁汉】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

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学道须是铁汉】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学道须是铁汉】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

法语
学道须是铁汉 第三篇

克勤的居士教育,既有杨歧禅法的一般传授,又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特殊教育。他一再告诫土大夫,要以历史上的著名居士如傅翕、庞蕴、裴休、杨亿等人为榜样,调伏“名位、权势、意气”,尝遍“千魔万难”(《示许庭龟奉议》),《圆悟语录》卷一四)。他批评某些士大夫的学佛,说他们总是借口“尘事素绊,未暇及此”,要“稍待拨剔了,然后存心体究”,这实际上是对种法的误解(见《示蒋待制》,语录卷一五)。他指出,“二六时中转一切事缘,皆成无上妙智”,所以根本就无须借口“厌喧求静,弃彼取此”。对于地方长官来说,“百里之政,柄在手头。安民利物,即是自安。万化同此一机,千差并此一照,尽尘沙万界可以融通”(《示李嘉仲贤良》,《圆悟语录》卷一五)。也就是说,学佛不应当脱离现实世间,禅法并非捉摸不及的虚玄,禅悟就在“一切时,一切处”中。所以他又说:“不必尽弃世间有漏有为,然后人无为无事。当知原非两般,若怀去取,则打作两撅也。”(《圆悟语录》卷一五)出世间法应当于世间求得,不可将世间与出世间作割裂看待。

大慧宗杲:“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底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丛中参得禅,大彻悟。杨文公参得禅时,身居翰苑。张无尽参得禅时,作江西转运使。只这三大老便是个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底样子也!又何曾须要去妻拏、休罢官职、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静,然后入枯禅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来!”

“如杨文公、李文和、张无尽三大老,打得透其力,胜我出家儿二十倍!何以故﹖我出家儿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内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内打出者,其力强。强者谓所乖处重,而转处有力;弱者谓所乖处轻,而转处少力。虽力有强弱,而所乖则一也。”

“奉待尊长,承顺颜色,子弟之职当做者不得避忌,然后随缘故旷、任性逍遥。日用四威仪内,常自检察,更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时提撕,无事亦须读圣入之书,资益性识。苟能如是,世出世间俱无过思。”(《示曾机宜》,《大慧语录》卷二二)这就是说,禅学与土大夫的日常生活可以一致,参禅并不意味着抛弃世俗生活;读圣贤之书、侍奉父母等世俗之事可以与禅法修习齐头并进。参禅可以证情实相,读圣入之书可以资益性识,两者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可以相互促进。

居士汪藻(字彦章),绍兴年间,与宗杲书信来往频繁,时时请教禅学,乃至“杜门息交”。又因第五子凛病卒,念父子之情,不胜悲痛,以此请教宗杲是否有碍禅法修习。宗杲答书道:“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丧而父不烦恼、不思量,如父丧而子不烦恼、不思量,还得也无?若硬止遏,哭时又不敢哭,思量时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灭人性,扬声止响、没油救火耳。”所以,“要思量但思量,要哭但哭。哭来哭去,思量来思量去,抖擞得藏识中许多恩爱习气尽时,自然如水归水,还我个本来无烦恼、无思量、无忧无喜底去耳。入得世间、出世间无余,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也”(《大慧语录》卷二七)。

大慧宗杲示清净居士(李担举献臣)之一:

佛言:“若有欲知佛世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也。决欲知此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佛又言:“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于一切处见于如来。”佛者,“觉”义,谓于一切处常遍觉故。所谓遍见者,见自己本源自性天真佛,无一时、一处、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界中而不遍故也。众生迷此,而轮转三界,受种种苦;诸佛悟此,而超诸有海①,受殊胜妙乐。然苦乐皆无实体,但迷悟差别而苦乐异途耳。故杜顺云,“法身轮转五道,名曰众生。众生现时,法身不现”是也。担荷此段大事因缘,须是有决定志。若半信半疑,则没交涉矣。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但常自检察,从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当须自警,不可忽也。昔道林禅师居秦望山长松之上,时人谓之鸟窠和尚。白居易侍郎镇钱塘,特入山谒之,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师曰:“老僧有甚危险?侍郎险尤甚!”曰:“弟子位镇

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而去。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岁孩儿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诸恶莫作,便了此语,信也著,不信也著。请思之。

世人现行无明,矫而为善,善虽未至,岂不胜寡廉鲜耻、讬善而为恶者?教中谓之“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苟能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矣。尘劫来事,只在如今。如今会得,尘劫来事,即时瓦解冰销。如今不会,更经尘劫,亦只如是。如是之法,亘古恒然,未尝移易一丝毫许。

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荷担分。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也。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著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崇,不可禳祷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

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返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殊不知圣人设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

昔李文和都尉参石门慈照聪禅师,悟临济宗旨,有一偈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妙哉,斯言!可以为光明种子发机之助也。

世间尘劳之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得省处便省。为无始时来习得熟,若不力与之争,日久月深,不知不觉入得头深,腊月三十卒著手脚不办。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教颠错;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示清净居士(李担举献臣)之二:

昔古德有言:“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①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谓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著②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染污,亦不住在无染污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且非口头说底无心。若未得

真无心,只据说底,与默照邪禅,何以异哉!

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

归宗斩蛇,南泉斩猫儿,学语之流多谓之“当机妙用”,亦谓之“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殊不知,总不是这般道理。具超方眼,举起便知落处。若大法不明,打瓦钻龟,何时是了?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清净,诸缘息矣。诸缘既息,体用皆如。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入净入秽,无所染著;若大海之无风,如太虚之云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谓之学佛人;未得如是,请快著精彩。

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诸佛说法,唯恐人不会;纵有隐覆之说,则旁引譬喻,令众生悟入而已。如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是是佛。”于此悟入,又有何差别?于此不悟,即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时,正好著力,第一不得放舍;乃是意识不行、思想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也。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于道有趣向分。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

赵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时中,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余无杂用心处。”此是这老和尚真实行覆处,不用作佛法禅道会。

善恶皆从自心起,且道:离却举足动步、思量分别外,唤甚么作自心?自心却从甚么处起?若识得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胜不求而自至矣。 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知生死底是阿谁?受生死底复是阿谁?不知来去处底又是阿谁?忽然知得来去处底又是阿谁?看此话,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肚里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顿却一团火相似底,又是阿谁?若要

识,但向理会不得处识取。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甚么道理?”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字尚不喜闻,想无闲工夫管闲事,逐日波波地检点他人也。

古人提持此事,或就理,或就事,或据时节,或向上提持,俱无定准⑥。教中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

献臣道友,在富贵中,不为富贵所迷,知有此一段大事因缘,决定透脱生死。予得遣,来衡阳,与之相聚,首尾四年,只同一日。守官政事不苟简,凡百从宽,廉谨重厚,未尝谈人过恶。此真佛菩萨所行之行也。因以此轴求指示,故书此二十六段似之,亦以其纯诚、向道甚力故,欲赞成之。庶几依此做工夫,将来发明大事,如杨大年、张无尽诸大老,作吾家内外护菩萨,则予之言不虚发耳。

「时节因缘」一词,大约是由法眼宗的清凉文益禅师(885~958)所首先提出来的。他曾对他的弟子们说︰「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因缘时节。」 重因缘时节,意味着注重不同时空,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因此,「对病施药」、「相身裁缝」,也成了法眼宗所重视的教学方法──「家风」。宋.智昭,《人天眼目》即说︰「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

佛家经典禅语
学道须是铁汉 第四篇

1、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2、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4、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佛家经典禅语
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

关于酒的对联
学道须是铁汉 第五篇

上联:人生惟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
下联: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
上联:人走茶不冷; 
下联:客来酒尤香。 
上联:三杯能壮英雄胆; 
下联:两盏便成锦绣文。 
上联:三杯入腹浑身爽; 
下联:一滴沾唇满口香。关于酒的对联。 
上联:勺盛九州菜; 
下联:杯溶万般情。 
上联:笙歌曲中千家月; 
下联:凤酒香里万颗珠。 
上联:适意琴三弄; 
下联:抒怀酒一杯。 
上联:同饮幸福酒; 
下联:齐绘四化图。
上联:屠苏醉饮三春酒; 
下联:爆竹联欢四化年。
上联:香浮郁金酒; 
下联:烟绕凤凰樽。 
上联:欲祭疑君在; 
下联:奠酒泪沾衣。关于酒的对联。 
上联:琼浆玉液名天下; 
下联:闻香不禁口流涎。 
上联:捧杯消倦意; 
下联:把酒振精神。 
上联:绿酒红梅迎旭日; 
下联:黄莺紫燕舞春风。 
上联:楼小乾坤大; 
下联:酒香顾客多。 
上联:六亲吊奠三杯酒;
 下联:一室哀号四月天。 
上联:开坛千君醉; 
下联:上桌十里香。 
上联:君子善饮贵斟酌; 
下联:酒徒贪杯贱名节。 
上联:菊花辟恶酒; 
下联:汤饼茱萸香。 
上联:酒欲醉人人不醉;
下联:花香袭我我自清。 
上联:酒沿白雪春酿雨; 
下联:半池秋水海涵量。 
上联:酒香十里春无价; 
下联:醉买三杯梦也甜。 
上联:酒间吟诗字句香; 
下联:醉后挥墨笔生花。 
上联:酒常知节狂言少; 
下联:心不能清乱梦多。 
上联:经济小吃饱暖快; 
下联:酒肴大宴余味长。 
上联:金凤飘菊蕊; 
下联:玉露泣萸枝。 
上联:借酒浇愁愁难蟹; 
下联:以酒助兴兴更浓。 
上联:借酒浇愁愁更愁; 
下联:抽刀断水水长流。 
上联:椒酒千年歌大治; 
下联:桃红万户颂新猷。 
上联:佳肴美酒君莫醉; 
下联:真情实意客常来。 
上联:佳肴美酒餐厨满; 
下联:送客迎宾座不虚。 
上联:几处笙歌留朗月;
下联:万家酒果乐中秋。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百卉同迎四季花。 
上联:合家畅饮新婚酒; 
下联:夫妇同吟比翼诗。 
上联:海盟山誓期百岁; 
下联:情投意合乐千觞。 
上联:风来隔壁三家醉; 
下联:雨过开瓶十里香。 
上联:对酒歌盛世;
下联:举杯庆升平。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举国同游四海春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明月相思万里春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举国同归七里香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明月独吟几句诗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明月相看万里风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明月常吟几句诗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举国同行十里春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明月相思两字书
上联:合家共饮一杯酒
下联:明月相斟几盏愁
上联:酒欲醉人人不醉
下联:诗能为月月难为
上联:酒欲醉人人不醉
下联:风来为月月难为
上联:酒欲醉人人不醉
下联:心思追月月难追
上联:酒欲醉人人不醉
下联:诗如沾月月犹沾
上联:酒欲醉人人不醉
下联:诗如沾月月未沾
上联:酒欲醉人人不醉
下联:花为追月月难追
上联:酒欲醉人人不醉
下联:花思追月月难追

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学道须是铁汉 第六篇

<玉楼春·红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译文]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 ,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赏梅的矛盾心态。
[鉴赏]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征,用语准确 ,“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未放”的巧妙说法。用词新巧 ,上片皆从此句生发。“探著南枝开遍未”,便是宛转说出梅花未尽开放。玉楼春・红梅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初唐时李峤<梅>诗云 :“大庚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张方注 :“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如今对南枝之花还须问开遍未”,则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是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 ”、“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 ”,写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精神饱满,慧思独运。
词上片主要写之情态,下片转写赏梅之人 。“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讲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春窗”和“阑干”交代客观环境,表明她当时困顿在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这是一幅名门闺妇的春愁图。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