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水饮停肺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7    阅读:

作业1
水饮停肺 第一篇

一:观摩目的

加强自身对中医药的了解,为以后的工作服务。通过对实践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加的了解中医药体会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二:观摩内容

通过安国的对中医药的观摩我了解到桑皮、罗汉果、枸杞等中药材。 桑皮概述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药理作用 1、桑皮水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有明显利尿作用;

2、桑皮煎剂和水、甲醇、乙醇、正丁醇或乙醚等多种溶媒提取物,对麻醉家兔、大鼠或肾性高血压大鼠均有不用程度的降压作用,作用缓和持久,且反复用药无快速耐药作用;

3、正丁醇提取物静注,能明显增加犬胃肠活动,乙醇提取物对离体兔子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水提取物呈导泻作用;

4、桑皮水或正丁醇提取物呈现镇静安定作用,以及轻度镇咳作用,水提取物有明显镇痛作用;

5、桑皮煎剂有抑菌作用,桑皮甲醇桑糖朊均具有降糖作用。

注意事项:肺寒无水及风寒咳嗽禁服。

临床应用 功用主治:肺热喘咳,水饮停肺,胀满喘急,尤善泻肺火而平喘咳,治肺热咳喘,痰稠而黄。

药性:味甘、微苦、归肺、脾经

罗汉果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生于海拔300~500m的山区,长2~5m。茎纤细,暗紫色。卷须2分叉几达中部。叶互生,叶柄长2~7cm;叶片心状卵形,膜质,长8~15cm,宽3.5~12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耳状心形,全缘,两面均被白色柔毛。花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雌花花单生;花萼漏斗状,被柔毛,5裂,花冠橙黄色,5全裂,

脂肪油滴。

药理作用

1.止咳作用: D-甘露醇有止咳作用。又可用于脑水肿,能提高血液渗透压,降低颅内压,

脱水作用强于尿素,且持续时间长。还可用于大面积烧伤和烫伤的水肿,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和降低眼球内压,治疗急性青光眼以及代替糖作糖尿病患者的甜味食品或调味剂。

2.对肠管作用:罗汉果健身茶(含罗汉果77.5%,含茶叶15%,含7.5%罗汉果制剂)对小白鼠离体小肠自发活动无明显影响,但可加强家兔和狗离体小肠自发活动。对乙酰胆碱或氯化钡引起的肠管强直性收缩均有拮抗作用,使肠管松弛而解痉;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肠管松弛也有拮抗作用,使肠管恢复自发性活动。表明罗汉果健身茶对肠管运动机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3.其它作用:罗汉果健身茶对正常家兔胃生物电无影响,即不影响正常的消化道运动机能。罗汉果健身茶给麻醉狗灌胃,血压和心电图均无明显影响。

临床作用:清热润肺,止咳,利咽,滑肠通便。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

枸杞

酸,蛋氨酸(methionine)。还含钾、钙、钠、锌、铁、铜、铬、锶、铅、镍、镉、钴、镁等元素。另含具促进免疫作用的多糖,含量为7.09%。又含牛磺酸,γ-氨基丁酸。

模拟试题-3
水饮停肺 第二篇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40分)

1.半夏厚朴汤的功用是( )

A.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B.益气和胃,降逆止呕【水饮停肺】

C.和胃消痞,降逆止呕 D. 益气除痰,行气散结

2. 某患者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苦,脉细数,治宜选用( )

A. 朱砂安神丸 B. 六味地黄丸 C. 天王补心丹 D.酸枣仁汤

3. 首创把中医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医著是( )

A.《五十二病方》 B.《伤寒杂病论》 C. 《普济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下列哪一项不是羚角钩藤汤的主治证候( )

A.高热躁扰 B.手足抽搐 C.目胀耳鸣 D.脉弦数

5. 祛痰剂的分类.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润燥化痰 B化痰熄风 c.温化寒痰 D.燥湿和胃

6. 桂枝汤的功用是( )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7.最能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理论的方剂是( )

A.肾气丸 B.一贯煎 C. 六味地黄丸 D.炙甘草汤

8.桑菊饮与银翘散均能疏风散热,其中桑菊饮功效尤偏于( )

A.清热解毒 B.散邪解表 C.清肺平喘 D.宣肺止咳

9.下列哪一项不屑“十剂”的范围( )

A.温、清 B.宣、通 C.补、泄 D.滑、涩

10.某患者带下黄稠而秽臭,口苦咽干,下腹时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宜选用( )

A.完滞汤 B. 龙胆泻肝汤 C. 导赤散 D.黄连解毒汤

11.杏苏散治证的病机是( )

A.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B.风寒束表,水饮停肺

C.凉燥犯肺, 肺失宣降 D.凉燥伤肺,气阴两伤

12.麻黄汤可用治( )

A.外感风寒表虚证 B.外感风寒表实证

C.外感风寒、咳逆痰喘证 D.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

13.大承气汤治证的病机是( )

A.热结阳明 B.脾阳不足 C.津亏肠燥 D. 寒积内结

14. 功善疏风止痛的方剂是:( )

A.吴茱萸汤 B.银翘散 C.消风散 D.川芎茶调散

15.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用量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16. 化痰熄风法的代表方是( )

A.牵正散 B.半夏白术天麻汤 钩藤汤

17. 四君子汤组成药物中无( )

A.人参 B.茯苓 术 D.苍术

18. 产后血虚寒凝,瘀阻胞官的腹痛,宜选用(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汤 D.生化汤

19. 麦门冬汤功效是( )

A.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C. 滋阴清热,润肺化痰 20.四物汤组成药物中无( )

A.熟地 B.当归 芎 D. 生地

21.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功用的方剂是( )

.大定风珠 C.白 C. 温经养阴清热,利咽止咳

D. 养胃生津,降逆止咳 C. 川.羚角 C D B.

A.理中丸 B. 补中益气汤 C. 归牌汤 D.黄土汤

22. 理中丸的君药是( )

A. 干姜 B.人参 C. 白术 D.桂枝

23.小建中汤的君药是( )

A. 芍药 B.人参 C.黄芪 D.饴糖

24.清暑益气汤治证的表现无( )

A. 体倦少气 B.身热汗多 C.心烦口渴 D. 神疲谵语

25.某患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 )

A.龙胆泻肝汤 B.小蓟饮子 C.八正散 D.导赤散

26. 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功效的方剂是:( )

A. 理中丸 B.补中益气汤 C. 参苓白术散 D. 四君子汤

27.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是( )

A. 白虎汤 B. 犀角地黄汤 C. 黄连解毒汤 D.清营汤

28.理中丸与小建中汤都有温中补虚的功效,但其中理中丸并能( )

A.和里缓急 B. 降逆化浊 C.益气生脉 D.健脾燥湿【水饮停肺】

29.六味地黄丸三阴并补,所补之“阴”是( )

A. 脾、肝、肾 B.脾、肺、肾 C.肺、肝、肾 D.心、肝、肾

30. 藿香正气散组成中无( )

A. 白芷 B.半夏曲 术 D.厚朴

31. 阳和汤与生化汤的共同药物是( )

A. 鹿角胶 B.炮姜 子 D.肉桂

32.三仁汤用治湿温初起,其症状无( )

A.头痛恶寒 B.胸闷不饥 热 D. 咽喉肿痛

33.以下哪一方剂,不宜用治妇人崩漏( )

A.固冲汤 B.黄土汤 汤 D.四物汤

34.清燥救肺汤配伍麦冬的作用是( )

A.养阴润肺 B.益胃生津 烦 D.化痰止咳

35.下列除哪一方剂外,组成药物中均含有杏仁( C. 苍 C.白芥 C. 午后身 C.血府逐瘀 C.清心除 )

水饮证篇
水饮停肺 第三篇

《中医实证·水饮证篇》——杏林箫客整理 来源:/forum/forum-forumdisplay-fid-229-page-1.html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若为其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

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不论其症状如何,即当利水;水饮去则症状减。若妄加辨症,反舍近求远!

水、饮、痰、湿有何区别?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湿者,潮湿之气也,乃无形之邪。水、饮、痰乃有形之邪也!水与饮最为相近,常并称为水饮。痰与湿差异较大,多另当别论。

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水为饮,饮凝为痰。水清、饮稀、痰稠。

水饮痰湿的形成,论及形态差异,可概括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

水邪致病,可分为三类:水饮、水臌、水肿。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痰饮:脾主湿,肺主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肺不运,水湿流注胃肠,聚为痰饮。

悬饮:水停胁下,咳则牵引胸胁作痛,或兼发热,此乃悬饮。即今之所谓“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水”之类。

溢饮:水气行于四肢,手足浮肿无力,谓之溢饮。

支饮:水饮停于胸膈、胃脘,如物支撑,以至心下坚满,咳逆不顺,谓之支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水饮证方剂及运用

1、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水饮所生,多因脾虚不运,阳虚阴凝。方中用茯苓利水,是治其标;配合白术、甘草补脾,以绝水之源,乃治其本。桂枝温心阳,振胸阳,散寒凝,降逆气,用之可收以阳消阴,制水上泛之功。水停中焦,最易犯上,此乃心属火,水克火之故也!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可补心阳。桂枝在温阳之际,尚有降逆之功,故能实其上以制其下也。

苓桂枣甘汤由“茯苓、桂枝、大枣、甘草”四味药组成。《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

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随汗液外泄而受损,上虚不能制下,以致水气蠢蠢欲动,欲作奔豚。欲作者,将作而未作也;虽脐下悸动不安,但尚未见逆气上冲也。此证因汗多伤阳所致,故重在补心阳生津液,水当利但不宜太过也。大枣补脾而能生津,其性甘缓,以其配茯苓而用之,可利水而不伤津液也。

苓桂姜甘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药组成。《伤寒伤》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停中焦,阳气受阻,不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此病因在于水饮而非寒凝也。若不散其水饮而治肢体厥冷,治为不当。若水饮下注胃肠则生腹泻。此证水饮较甚,用生姜散水气。

鉴别使用:白术、大枣皆能补脾。苓桂术甘汤用白术意在运脾利水,苓桂枣甘汤用大枣意在保津利水。苓桂姜甘汤重用生姜,意不在补,而在散。生姜辛烈,发散水气之力犹强。苓桂术甘汤重在治脾,苓桂姜甘汤重在治胃。此三方,看似雷同,但一味药之差别,其所治

之病机并不同,经方组方之严谨精妙,令人叹服!

2、半夏麻黄丸·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麻黄丸:由半夏、麻黄各等份所组成,主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以致心下悸动之症。肺主通调水道,故用麻黄宣肺以行水,半夏和胃消痞而降逆,二药合用,一宣一降,共凑行气散饮之效。但麻黄过用,恐发越津气,故本方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二味药组成。主治水饮停聚胃脘,上逆作呕之症。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止呕;生姜散发水气,擅长止吐。半夏生姜合用,可消痰涎水饮,治心下逆满之症,且止吐之力甚强,乃止吐之祖方。

【水饮停肺】

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重在降逆止呕,此方则重在利水。

3、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枳术汤:由枳实、白术二味药组成。枳实消胀下气,白术运脾燥湿。主治脾胃虚弱,中焦不运,水饮内结,积于心下,以至胃脘膨胀坚实,甚则包块起伏,聂聂悸动之症。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阳虚阴凝,水气结于心下,以致心下坚满,腹大如鼓,或兼肢冷便溏之症。经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此方温阳散气,不利水而水自消。

4、木防已汤:水饮停于胸膈,逆于心则心下坚满,逆于肺则咳喘倚息,泛于上则面目虚浮、面色黧黑。方用桂枝通阳散结,防已化水行饮。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故又用石膏以清郁热,人参以扶正气。

5、停苈大枣泻肺汤:肺主津,主通调水道。若肺气失宣,津水不布,则聚而生饮,可致胸满、咳嗽,喘不得卧之症。方用停苈子泻肺平喘,大枣缓急保津,药只二味,却攻补兼施。

6、十枣汤:水饮顽痰伏于体内隐僻之处,或积蓄日久,根深蒂固,非寻常之药所能攻克。十枣汤由大戟、芫花、甘遂组成,皆搜刮痰涎之峻猛之品,能涤荡五脏六腑。唯药力太猛,故以大枣煎汤送服,意在缓其药力,保存津液,务求祛邪而不伤正。

7、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症初粗看,似为表证,实则为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敷布肌表之故。利其水,太阳经气畅达于外则诸症自解。 此证有四大症候:“颈强、发热、心下满痛,小便不利”,犹以“小便不利”为辨证关键。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此四大症候并非同时出现;当某些症状单独表现突出时,人常不识,故分别表述之:

发热,舌苔水滑,心下微满,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阳气外郁之故,当利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陈慎吾医案)

颈强,舌苔水滑,心下微满,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阳气受遏之故,当利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

胃脘隐隐胀痛(此即“心下满微痛”是也),舌苔水滑,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之证,当利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

恶寒特甚,虽重裘棉加身,仍不解。且头痛项强,骨节酸楚,痰稀如水,脘闷纳呆,舌苔白润,根部较厚,脉浮而紧。迭进解表发汗之剂,始终不得汗解,反觉头痛恶寒等症加剧。此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敷布肌表之故。虽有表证,而以里证为主,里气不通,表亦难和。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李亚光医案)

注: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归腑,郁于表则发热;不能外达,失于温煦则恶寒、颈强。

8、五苓散: 《伤寒论》71条“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脉浮而微热乃太阳经证;小便不利、渴而能饮乃水停膀胱之腑证。此证为太阳经·膀胱腑表里同时为病,用五苓散发汗兼利水,可表里双解。按《伤寒论》原意,五苓散证乃太阳经表邪不解,引起内腑气化不利以致水停膀胱之证,又称之为蓄水证。但在临床实践中,蓄水证往往已不兼表症。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太阳经气化不利,水不化津,则口渴;水气内蓄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故五苓散证的主要证候为:

1、小便不利,2、少腹胀满,3、口渴欲饮。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乃水饮内停以致太阳经气不利;五苓散证乃太阳经气不利以致水饮内停。二者病机正好相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其证“心下满微痛”,显示水停中焦为主,专于利水。五苓散证乃水蓄膀胱、水停下焦之证,通阳并利水。

水停中焦,胃脘多水,故不渴、恶饮;若饮水多,必心下悸,或心下满微痛,且往往小便通利。水停下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故口渴、欲饮,少腹急结,必小便不利。因此,是否口渴与是否小便不利,乃分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的关健。在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中,有“烦渴”一词,犹当重视。烦渴是异常口渴的意思,意味着五苓散证候群中,口渴一症比较明显。

9、猪苓汤:肾主水,阴虚水泛,猪苓汤主之。【水饮停肺】

咳嗽,咽干,面浮肢肿,小便不利,此肺肾阴虚,水气内滞,与猪苓汤。

【水饮停肺】 【水饮停肺】

失眠,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滑,脉细濡,此肾阴不济,心火上浮,水气内滞之证,与猪苓汤。

腰酸,耳鸣,水肿,小便不利,舌红苔滑,此阴虚水泛,猪苓汤主之。

腹泻,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沉细,此阴虚水泛,与猪苓汤。

阴虚水泛之证,人多难识,误治者甚多。此证以舌红苔滑、小便不利为主症,常兼口渴咽干、心烦失眠、腰酸耳鸣,心足心热,两颧潮红,面浮身肿等症。在治疗上,滋阴多助湿,利水恐伤阴,单用一法,常顾此失彼,需“滋阴·利水”并用。

10、真武汤:肾主水,阳虚水泛,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云:“太阳病,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此证汗出伤阳,虚阳浮越则发热仍见面,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悸,水气上蔽则眩,水气浸淫经脉则肢体颤动,摇摇欲倒。

真武汤与五苓散的鉴别使用:此二方皆能温阳利水。五苓散治在膀胱不利,脉偏浮,以腹满、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真武汤治在肾阳不足,脉偏沉,以形寒畏冷为主要症状。五苓散重在通阳利水,真武汤重在温阳化气。

11、泽泻汤:凡实物浸入水中,日久必定膨胀。此证以舌体异常胖大,齿痕明显为主证。遇此舌象,必有水饮久伏,可不计症状如何,直用泽泻汤以消其水。

12、《经方解读·已椒苈黄汤》

组成:防已 川椒目 停苈子 大黄

主治:留饮,肠间水气

功效:前后分消,导浊排饮,使肠间水饮从二便出。

要点:大便秘结,小便短涩,腹满,口渴,或兼肠鸣漉漉,或间面目浮肿。

病机:水饮壅滞肠间则腹满胀大,肠鸣漉漉;津凝不化,上则口舌干燥而不欲饮,下则大便秘结。三焦气化决渎不利则小便短少。水气久不下行而上泛则面目浮肿。此方以防已、川椒目行水气。因肺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故用停苈子泻肺顺肠,大黄排浊。诸药合用,使水饮从二便分消,属“下”法。咳喘,臌胀者,常兼此证。

13、《经方解读·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 半夏 白芍 甘草 蜂蜜

主治:痰饮结留肠间。

功效:搜肠刮肚,峻逐顽痰痼饮。

要点:心下坚满撑胀,时欲腹泻。泻后暂安,稍后心下坚满撑胀依然如故。

病机:肠道重叠曲折,乃藏污纳垢之所。水饮久居,粘滞肠道,如青苔附井。顽痰痼饮蓄于胃则心下坚满,胃脘胀痛。蓄于肠者,因水性趋下,故时时欲泻。腹泻后,痰饮去而未尽,而后复聚之,故泻后症状稍减,稍后依然如故。甘遂乃攻逐水饮峻猛之品,能涤荡脏腑。尽扫污浊。半夏化痰散痞,芍药、甘草、蜂蜜缓急养阴,使邪去而正气不伤。

已椒苈黄汤主治痰饮在肠,多二便不利;甘遂半夏汤主治痰饮蓄积,由肠泛胃,以下凌上,故心下坚满,且时时下利。

14、《经方解读·大黄甘遂汤》

组成:大黄 甘遂 阿胶

主治:水与血互结于血室(胞宫)。

功效:破瘀、逐水、扶正。

桑皮的功效与作用
水饮停肺 第四篇

桑皮的功效与作用:桑皮又叫桑白皮、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双白皮、炙桑皮,桑皮的功效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皮的作用是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桑皮用药禁

桑皮的功效:
桑皮又叫桑白皮、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双白皮、炙桑皮,桑皮的功效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皮的作用是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桑皮用药禁忌是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桑皮。
药名:桑皮
功效分类:清热药;利水药。
科属分类:桑科。
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桑白皮、双白皮、炙桑皮等。桑皮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辛;性寒。
归经:肺经;脾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来源:桑皮为桑科植物桑根皮。桑皮的功效与作用
炮制方法:
1、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
2、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

桑皮的作用:
桑皮治肺热喘咳,水饮停肺,胀满喘急,尤善泻肺火而平喘咳,桑皮治肺热咳喘,痰稠而黄。<本草>云:桑皮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缝金疮。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忌铁铅。
1、桑皮治传染性肝炎: 鲜桑白皮二两,白糖适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医药>(3):26,1961]
2、桑皮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挫散,入棱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刮、儿药证直诀>泻自散)
3、桑皮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 (<肘后方>)
4、桑皮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 桑根白皮一斤。米浴浸三宿,净刮上黄皮,挫细,人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钦调下一、二钱。(<经验方>)
5、桑皮治糖尿病: 桑自皮四钱,拘把子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6、桑皮治水饮停肺 胀满喘急:桑根自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7、桑皮治卒小便多,消渴: 桑根自皮,炙令黄黑,挫,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匆用盐。(<肘后方>)
8、桑皮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 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草苗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9、桑皮治坠马锄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10、桑皮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11、桑皮治水肿通身皆肿:桑根白皮(炙黄色 锉)五两 吴茱萸(水浸一宿 炒干)二两 甘草(炙)一两.上三味口父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用水二盏 生姜一枣大(切) 饴糖半匙 煎至二盏 去滓.温服 日再.(<圣济总录>桑白皮汤)
12、桑皮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 蜀桑根自皮,阴干捣末,佯胶,以酒和数肿。(<干金方>)
13、桑皮治肺气喘急 坐卧不安:桑根白皮锉 甜葶苈隔纸炒.上二味等分 粗捣筛.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六分 去滓 食后温服 微利为度.(<圣济总录>泻肺汤)
14、桑皮治娱蚁毒: 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 (<湖南药物志>)
桑皮水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有明显利尿作用;正丁醇提取物静注,能明显增加犬胃肠活动,乙醇提取物对离体兔子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水提取物呈导泻作用;桑皮水或正丁醇提取物呈现镇静安定作用,以及轻度镇咳作用,水提取物有明显镇痛作用;桑皮煎剂和水、甲醇、乙醇、正丁醇或乙醚等多种溶媒提取物,对麻醉家兔、大鼠或肾性高血压大鼠均有不用程度的降压作用,作用缓和持久,且反复用药无快速耐药作用;桑皮煎剂有抑菌作用,桑皮甲醇桑糖朊均具有降糖作用。

桑皮用药禁忌:
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桑皮,续断、桂心、麻干为之使。

【白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水饮停肺 第五篇

[白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白术的功效与作用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白术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白术汤,白术酒,白术丸,白术饮,白术散,白术健脾粥,白

[白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1、白术治妇人血虚肌热,或脾虚蒸热,或内热寒热:白术、白茯苓、白芍药(炒)各一钱,甘草(炒)五分,姜、枣,水煎。(<妇人良方>乞力伽散)
2、白术治儿童流涎:生白术捣碎,加水和食糖,放锅上蒸汁,分次口服,每天用三钱。(<江苏中医>(12):1,1965)
3、白术治四日两头疟,一、二年至三、四年不愈者,或愈而复发,连绵不巳者:於术一两,老姜一两。【白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水煎,发日五更温服,重者二服。(<纲目拾遗>)
4、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本经逢原>
5、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长沙药解>
6、白术治脾虚泄泻:白术一两,芍药半两(冬月不用芍药,加肉豆蔻,泄者炒)。上为末,粥丸。(<丹溪心法>白术丸)
7、白术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8、白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白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近效方>术附汤)
9、白术治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久不瘥:白术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细研锉,炒焦为末),干地黄半斤(净洗,用碗盛于甑上蒸烂细研)。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许,众手丸梧桐子大,焙干。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饮下,加至二十丸。(<普济方>香术丸)
10、白术治痞,消食强胃:枳实(麸炒黄色)一两,白术二两。上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不拘时候,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兰室秘藏>积术丸)
11、服食滋补,止久泄痢:上好白术十两,切片,入瓦锅内,水淹过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倾汁入器内,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汤调下。(<千金良方>白术膏)
12、白术治产后呕逆不食:白术五钱,姜六钱。水煎,徐徐温服。(<妇人良方>)
13、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本草会编>
14、白术用于表虚自汗。本品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
15、白术治老小虚汗:白术五钱,小麦一撮,水煮干,去麦为末,用黄芪汤下一钱。(<全幼心鉴>)
16、白术治三日疟:九制於术一斤,广皮八两。熬膏,用饴糖四两收。(<古今良方>)
17、白术治虚弱枯瘦,食而不化:於术(酒浸,九蒸九晒)一斤,菟丝子(酒煮吐丝,晒干)一斤,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纲目拾遗>)
18、白术治小儿久患泄泻,脾虚不进饮食,或食讫仍前泻下,米谷不化:白术一分(米泔浸一时,切,焙干),半夏一钱半(浸洗七次),丁香半钱(炒)。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米大。每半岁儿三丸,三五岁儿五、七丸,淡生姜汤下,早晚各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温白丸)
19、白术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20、白术治牙齿逐日长,渐渐胀,开口难为饮食,盖髓溢所致:只服白术愈。(<夏子益治奇疾方>)
21、白术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耍即当散也。(<金匮要赂)枳术汤)
22、白术治中湿,口噤,不知人:白术半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三因方>白术酒)
23、白术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24、<本草>在术条下无苍、白之名。近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汤液本草>
25、白术治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二、三钱。(<简便单方>)
26、白术治脾虚胀满:白术二两,橘皮四两。为末,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宽中丸)
27、白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
28、白术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29、白术治忽头眩运,经久不差,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白术三斤,曲三斤。上二味搀筛酒和,并手捻丸如梧子,暴干。饮服二十枚,日三。忌桃、李、雀肉等。(<外台>)
30、白术治盗汗:白术四两,分作四份,一份用黄芪同炒,一份用石斛同炒,一份用牡蛎同炒,一份用麸皮同炒。上各微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研细。每服二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丹溪心法>)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白术]白术的食用方法:
白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白术用药禁忌:
1、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白术。
2、白术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3、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白术。<药品化义>

白术汤1
功效:治脾经受病,多汁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动,不能饮食,口角两边黄者可治;其状但踞而腹满,通身黄白色,口吐醎水,风中于脾也,急灸脾腧百壮,目下及手足青者不可治。
处方:白术(二钱) 厚朴(姜制。二钱) 防风(去芦。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一钱) 橘红(一钱) 白藓皮(一钱) 五加皮(一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白术汤2
功效:主治产后霍乱吐利,不思食。
组成:白术(锉,炒)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白术汤3
功效:主治脾劳虚寒,呕吐不食,腹痛泄泻,胸满喜噫,多卧少起,情思不乐,肠鸣体倦。
异名:白术散(<医学六要>卷二)。
组成:白术 人参 草果仁 干姜(炮) 厚朴(姜制,炒) 肉豆蔻(面裹,煨) 橘皮(去白) 木香(不见火) 麦蘖(炒)各30克 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白术汤4
功效:主治脾痹,心腹胀满,不欲饮食,食则气滞体重,四肢无力。
组成:白术1两,人参1两,荜澄茄1两,诃黎勒(爆,去核)2两,丁香3分,草豆蔻(去皮)3分,黄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白茯苓3分,麦糵(微炒)3分,沉香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木香3分,枳实(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九。

白术汤5
功效:主治小儿泄泻,胃热烦渴。
组成:人参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木香1两,甘草1两,黄耆1两,干葛2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5钱,水煎服。不同阴阳,并宜服之。
来源:<玉机微义>卷六引<易简>。

白术汤6
功效:主治孕妇痢呕吐血,孕妇下痢,脉虚数者。
组成:白术、黄芩、当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服2-3钱,水煎,食前服。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白术汤7
功效:主治五脏伤湿,咳嗽痰涎,憎寒发热,上气喘急。
组成:白术2两,五味子1两,茯苓1两,甘草1分,半夏4个(洗去滑,切作16片)。
用法:上为散,分作16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半夏1片,煎7分,空腹服。
来源:<三因>卷十二。

白术酒1
功效:主治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
配方:白术60克。
制法:将上药为细末,每用6克,黄酒50毫升,同煎数沸,候温顿服。
用法:每日早、午、晚各1次。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白术酒2
功效:主治妇人中风,口噤,言语不得。
组成:白术3两(捣碎),黑豆3两(炒令熟)。
用法用量:以酒4升,煎至2升,去滓,分温4服,拗开口灌之。
来源:<圣惠>卷六十九。

白术酒3
功效:主治除万病,令白发反黑,齿落更生,面有光泽,久服长年。
配方:白术二十五斤。
制法:上一味,口父咀,以东流水两石五斗不津器中渍之,二十日去滓,内汁大分中,夜候流星过时,抄已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当变如血,取以渍曲,如家酝法。
用法:酒熟取清,任性服之。
来源:<千金翼方>

白术酒4
功效:主治妊娠中风,口噤,言语不得。
组成:白术1两半,独活1两,黑豆1合(炒令熟)。
用法:上锉细,以酒3升,煎取1升半,去滓,分温4服,拗口灌之。得汗即愈。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白术酒5
功效:主治产后风痉,偏身冷直,口噤,不识人,兼治中风。
配方:白术(为细散)。
制法:用温酒调。一方用白术四两切细,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效。
用法:温酒调下二钱。
来源:<普济方>

白术酒6
功效:主治中湿骨节疼痛。
配方:白术一两,酒三盏。
制法:上件酒煎一盏。
用法:不拘时频服。
来源:<医门法律>

白术酒7
功效:主治中湿,口噤不知人。
配方:白术半两(去芦)。
制法:以酒三盏,煎一盏。
用法: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日三服,夜一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同上)鲍氏方云,湿喜中脾则膨胀,四肢痛,久则肿喘,挟风则眩晕,挟寒则挛拳,不可大发汗,不可灼艾泄泻,当利小便,大汗大下皆死。
来源:(<普济方>)(中湿口噤)本病较急,使用药酒治疗者较少。这里选录一方,以健脾祛湿为主,可供临床参考。

白术酒8
功效:主治妊娠中风,口噤,语言不得。
配方:白术一两半,独活一两,黑豆(炒)一合。
制法:上细锉,以酒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
用法:温分四服,口噤者,拗口灌之,得汗即愈。
说明::①<普济方>曰[一方无黑豆,一方有防风",[亦治通身冷直",余同上。②<医部全录>同上。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白术酒9
功效:主治中湿,口噤不知人。
配方:白术一两,酒三盏。
制法:上药 咀,作一服,用酒煎至一盏。
用法:缓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
来源:<奇效良方>

白术丸1
功效:主治风虚,脚弱无力,肌瘦不能食。
组成:白术1两半,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半,巴戟天(去心)1两半,菟丝子(酒浸,别捣)1两半,熟干地黄(焙)3两,桂(去粗皮)1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晚食前温酒送下。加至30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

白术丸2
功效:主治脾虚泄泻。
组成:白术1两,芍药半两。
方法:上为末,粥为丸。
用量:泄者,炒丸服。
来源:<丹溪心法>卷五。

白术饮
功效:主治伤寒后胃虚,不思饮食。
处方:白术半两,人参半两,生姜(切)半两,甘草(炙)1分。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以水3盏,煎至1盏半,去滓,食前分温2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白术散
功效:主治伤寒邪热虽退,胃中不和,干呕不已,甚则吐逆。
组成:白术1两,芦根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枇杷叶(去毛,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来源:<济生>卷一

白术健脾粥
功效:能补气健脾,适用于时常感冒的体质,可增强免疫能力。
材料:白术、党参、茯苓各3钱,甘草1钱,红枣3颗,胚芽米(或薏仁)适量。
做法:在药材中加入4碗水,以慢火煎成2碗,取出药汗。在煮好的药汁中加入胚芽米或薏仁熬煮成粥。

白术除湿汤
功效:主治午后发热,背恶风,四肢沉重,小便或多或少、黄色;又治汗后发热。
处方: 白术1两,生地黄(炒)7钱,地骨皮7钱,泽泻7钱,知母7钱,赤茯苓5钱,人参5钱,炙甘草5钱,柴胡5钱。
加减:如小便快利,减茯苓、泽泻1半;如有刺痛,1料药中加当归身(酒洗)7钱。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远温服。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白术当归汤
功效:主治妊娠胎萎燥,胎漏,腹痛不可忍。
组成:白术2两,当归(切,焙)2两,芎藭2两,人参2两,阿胶(炙燥)2两,艾叶(焙干)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用5钱匕,以水1盏,酒半盏,加大枣3枚(拍碎),同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1服,午食前1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白术木香散
功效:主治喘嗽肿满,欲变成水病者,不能卧,不能食,小便闭。
处方:白术半两,木猪苓(去皮)半两,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泽泻半两,木香3钱,槟榔3钱,陈皮2两(去白),官桂2钱,滑石3两。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服5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白术山药粥
功效: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腹胀便塘,肢体无力,老年浮肿,妇女带下症。
材料:怀山药、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5000克,白糖少许。
做法:山药切细,莲子去芯,红枣去核。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白术黄芪炖猪瘦肉
功效:补气血,壮元阳。适用于气虚、血虚、阳疾不举、早泄,遗精等症。
配方:白术、肉从蓉、当归、酸枣仁各8克,黄蔑16克,当归8克,怀牛膝12克,猪瘦肉400克,料酒8毫升,盐4克,味精2克,胡椒粉3克,姜4克,葱10克。
做法:
1、将白术润透,切片,用麦鼓炒黄;黄茂润透切片;肉从蓉去鳞,润透,切片;当归润透,切片;怀牛膝润透,切成4厘米长的段;酸枣仁炒香。
2、猪瘦肉去毛桩,刮洗干净,切成3厘米见方块;姜拍松,葱切段。
3、白术、黄蔑、肉从蓉、当归、怀牛膝、酸枣仁肉从蓉、猪瘦肉、姜、葱、料酒同放炖锅内,加水适量。
4、炖锅置武火上烧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煮55分钟,加人味精、盐、胡椒粉,搅匀即成。
食法:每周1-2次

人参白术汤1
功效:主治气虚呃逆。
组成:人参 黄芩 柴胡 干葛 栀子仁 甘草(炙)各15克 白术 防风 半夏(泡七次)五味
用法:上药嚼咀。每服12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人参白术汤2
功效:主治小儿霍乱吐痢。
组成:人参6分,白术4分,茯苓4分,厚朴(炙)3分,甘草(炙)3分。
用法:上切。以水1升半,煮取6合,分温服。
来源:<外台>卷三十五引<古今录验>。

桂苓白术丸
功效:消痰止咳,散痞开结。健脾利水,主治痰饮咳嗽,胸腹痞满,水肿腹胀,呕吐泄泻。
组成:拣桂 干生姜各0。3克 茯苓(去皮) 半夏各30克 白术、红皮(去白) 泽泻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0--30丸,用生姜煎汤送下,日三服。病在膈上,食后;在下,食前;在中,不计时候。
来源:<宜明论方>卷九。

猪肚白术粥
功效: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虚寒型胃痛隐隐,大便溏薄、上肢不足、神疲乏力。
材料:猪肚1个,生姜少量,白术30克,槟榔10克,粳米100克。
做法:
1、猪肚洗净,用开水煮5分钟,后取出,去除内壁白膜,切成3厘米见方的片;粳米淘洗干净;生姜洗净切片。
2、猪肚片放入锅内,加适量水,放入白术、槟榔、生姜同煮约40分钟,取出猪肚,去药渣,留汁。
3、用上汁煮粳米成粥。
4、喝粥食猪肚,猪肚可蘸酱油、麻油、豆瓣辣酱等佐餐,每日早晚服食,3-5天为1个疗程。

白术通便茶
功效:健脾止泻,治便秘。
材料:白术5g、生地3g、升麻3g、花茶3g。
用法:用白术、生地、升麻的煎煮液300ml,冲泡花茶后饮用。
来源:传统药茶方。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