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关于菩提的禅语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1    阅读: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一
《几句禅语》

几句禅语

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悟的。最近看了20个关于佛的故事,从中精选了几个关于禅的故事,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读禅可以开启心智,最重要是体验那份豁达的生活态度。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打破碗 】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二
《66条经典禅语-压缩版-ZYH10-02-06》

六十六条经典禅语

•禅是对人生的一种冥思,顿悟和理解。

•浮华世事,往往会使我们沉溺于烦杂纷扰和尔虞我诈中不可自拔。或许,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对人性和人自身的思考与反省。而充满着智慧与哲理的禅语,总会让人回味无穷。

•带着思考,静下心来,让我们细细品读这66条平实但却震撼人心,并可让我们终身受用的禅语。

震撼人心的66条经典禅语

第一部分

<1~11>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1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三
《精读(思维导图)》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四
《秋的风情》

《秋的风情》送走夏的浮躁与繁华,驻足在这静谧的时光中,思绪轻柔曼舞、乘风飞扬。关于四季,每一季都是诗意浪漫的,却唯有秋天这样静美飘逸。那些于眷恋中情非得已而飘落的叶子,层层叠起心事的厚重;片片色彩艳丽的花瓣飘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着洒脱优美的一段年华。又仿佛热情浸染的言语,被风儿轻柔抛落在大地,以执着的姿态,去拥吻尘泥。这样美丽的时节,已然落入世事的纷繁中,最是遗憾,无暇提笔描画秋的风情与韵致,我只在风景外独自迷失。喜欢秋的丰硕饱满,喜欢秋的爽朗轻盈。像一片枫叶,生命悠然、自在翻飞,秋是热情燃烧的季节,承载着生命之期的丰盈收获,秋风摇曳的是对生命丰腴的盈盈感动。纷花成冢时,拾一片落花,染香流年,拈一瓣唇语,温柔岁月。枫红摇落的光阴里,我在红尘的路上赏风听雨,静候一场雪月风花的邀约。遥遥烟水之湄,秋月下的缕缕清辉,细数着繁华过后的沉静,拂暖秋的眉睫,荡漾着无法摒弃的悠远情怀。我站在季节的路口,任秋风飞扬起如瀑的长发,轻抚着霞绯的面颊。我在光阴的渡口,遥望秋水长天,感受生命的温雅、清宁。秋,是四季中最静美的,那一树深情吟诵秋辞的飘飘梧桐,情韵饱满如诗,泠响思念的心弦。掬一泓秋水,注入温柔的眼眸,心韵绽放,开一朵嫣然的莲。接一片悠然而落的叶子,散尽尘香,幽怜在掌心;世界落入一种安详的氛围,仿佛别样格调的一处桃源,枫红艳丽、韵致悠然,爱上秋端庄风韵的样子,还有那天山一色的清朗。一泓心澜,风起秋痕,吹皱生命的安然。沁风不觉惹秋凉,唯见秋色胜如涂。秋,漫天风絮,委婉缱绻,一不小心就沾染了落寞的情愫。所有记忆随气温凉薄,不必频频回首、恋恋回眸。陌上荼靡,涟盈清秋,时光的角处,一缕缕秋阳的光芒灿烂下,看一只五彩羽翼的蝶儿,历经光阴束缚,破茧而出,轻舞着优雅,持释然与恬淡的心态,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又仿佛尘劫中弥留重生,红尘寂处,萧瑟深秋,望见菩提树下安静端坐的仙子,低吟禅语,嫣然浅笑。当秋风飒飒,凉意袭人时,忽感秋日的阳光格外温暖,想来以后的时光会越来越凉薄,便懂了珍惜这样现世安暖的日子;置身自然,顿生柔柔的眷恋之感。一朵小花,亭立开放着,在闪耀的光芒中显得明艳妖娆,姿态决绝坚毅。济南城,依然的温暖明媚,偶有闲暇,我持春日的心把秋天看待,把落花看成一场盛大妖娆的绽放,把凋零看成一份久远期盼的皈依。抽离喧闹的城市,寻一片黄灿灿的秋林,看落叶像纷花一样委婉飘

落,耳畔婉响起那首心韵流淌的《秋日私语》,静静享受自然赋予的这份诗意与美妙。着一条身艳丽的长裙,把自己融入这热烈丰盈的季节,眼角眉弯,写满对生命的爱恋。拎起裙摆,旋一个花香散漫的舞步,醉了落枫,醉了年华。采一片枫红,印上温柔的唇语,轻轻放逐风中;载着我的问候,载着我的思念,柔柔怀想,恰好飘落在你的身旁。秋,是思念深浓的季节,是情怀潋滟的季节,片片枫红舞落,牵惹了相思。循着一径厚厚的落叶,追忆曾经相携漫步的美丽。一声声温柔,在风中召唤,暮然回首处,你梨花浅笑的模样,印在秋的脉络,渲染着整个秋天。秋雨,丝丝微凉,秋风,瑟瑟发抖,秋韵,悠扬而温懿;一幅秋画,美的画不就。不经意间错过了清秋,走进色彩浓郁的深秋。满目枫红色妩媚艳丽,感受一份别样的明媚。轻倚秋的门楣,看阶前梧桐树的叶子委婉飘落,“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的轻叹中,寻一处桂花飘香的院落静坐;温一盏淡淡的茶茗,持一本养心的书卷,眼眸里漾着望穿秋水的灼灼深。偶有秋风萧瑟的经过,油然心生了怜惜,心疼浮生的冷暖。盈盈秋水,滟滟秋波,带着美丽的怀想,层层推开心事的涟漪。秋颜,总是这般深藏若虚、含蓄矜持。在意念遐思间,找寻描画秋的句子,最爱那句诗意浓浓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秋雨微凉,洗尽尘埃,还以初心一份干净透明,将岁月的恬淡拷贝在心上。树欲静,却怎奈秋风惹,一城风絮,漫天飞舞,承载着多少离人的情愁;我在异乡的秋凉中,感受思乡的惆怅与落寞。落霞孤鸿,秋水长天,仿似都在诉说一份遥远的想念。直执着于生命的简约格调,只愿用一颗淡然的心看云卷云舒,看季节更迭。许多不合时节的事物,必然会被光阴遗落,就像曾经繁茂的秋叶,待生命枯竭,终将脱离叶脉的相系相牵。而我,一直在这里,抖落一身的负累,永恒以树的姿态站立于季风中,昂首向着那无边温暖的碧蓝晴空。我的城,秋馨爽怡,清澈透明,干净的可以数清岁月的脉络。此际,秋恋莹莹,秋露凝香,心灵的沉寂之期,许我安宁无扰,静享一季的安暖,独舞一段美妙的华年。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五
《佛家关于爱情的开示文集》

佛家关于爱情的开示文集佛家十大经典爱情禅语标签: 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小说。  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  《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  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  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看了再多的爱情电影,再经典的爱情小说也只是惘然,爱情是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明白!因为爱情也是不可说的。  陷入爱情的人是痴的,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1000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爱情经历却各不相同!只有恋人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对外人不可说!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  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云烟。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

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爱情是否真的那么牢固呢?爱,是一种容易凋谢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风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那朵玫瑰。当新的诱惑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欲望开始萌动!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后的惩罚呢?迷失的人儿早已经沉迷而无法自拔!  也许也只有体会真爱的人,面对着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动、风动、心不动吧!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

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说自己喜新不厌旧,他们就像贪玩的孩子,总会瞅准一个空偷着出去玩玩,玩累了他们自然会回家。在外,他们可以风流快活;在家,他们也想做好丈夫好父亲。他们脑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举两得。他们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变心,但在现实利弊轻重的权衡之下,在结发之妻眼泪的攻势之下,在亲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严峻形势下,大多能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而女人,她们往往视爱情若生命,在她们骨子里,爱情这两个字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数女人又都是怀旧的,如果没有伤及灵魂痛彻心骨的经历她们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而女人一旦决意放弃,那她曾视之为生命的那份爱情定已全然摧毁,她早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变了心绝了情,那是永远都不会回头的了。就如同那只飞离主人肩膀的鸟儿,一去不返。女人的爱,因为忠诚,所以毅然决然。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还记得冯巩相声里说到:女人一辈子也听不够的是“我爱你”三个字,《过把瘾》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为了听他说这三个字!没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性朋友都很爱听这三个字,而且是百听不厌。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人爱她,但是其实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爱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爱放在心里的!  这种爱,是沉静;是一种内蕴深厚,隽永深沉的爱。它没有昙花一现的惊艳,没有“山无棱,天地绝,乃敢与君绝”的壮烈誓言。这是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爱;是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共守日落日出从容的爱。这种爱,是流泻指间清逸舒缓的琴音,涤荡浮躁的灵魂,舒展纷乱的心情,梳理出沉静平和的人生。  太热烈奔放的爱总是易于枝头凋

落,而平和沉静的爱却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恒。当火焰般燃烧的爱情化为灰烬,当爱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里的,依然是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包容接受抚慰着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当然,沉静的爱绝不是沉闷的爱。那是心灵的守望,是一种心底深处深藏的真切牵挂。似清风,如明月,美丽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静却不沉闷。透过爱的清清溪水,你会看到细石粒粒,看到游鱼欢快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这种沉静的爱所蕴含的美丽,是要用一辈子用心去读的,才能在平淡真实中读出鲜活和感动。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其实给别人幸福,被别人需要着,是一件能给自己带来很大满足与快乐的事情,至少我会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依恋,也同时依恋着别人,这是我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愿意相信这样活着才算是完整而纯粹的人生吧。1.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 作者: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谓的爱,除了爱情之外当然也包括亲情。 曾有人告诉我一个发生在巴黎的真实故事。一个年轻的高中女孩从小乖巧听话,是父母师长心中的好孩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认识了一位男孩,这男孩自幼失去父母,从小在缺乏爱和关怀的环境下长大。他脾气火爆到处惹事生非,个性冲动的他,在学校里常因小事就对同学暴力相向,最后终於被学校开除。女孩与他相恋之后,逐渐受他影响而与父母渐行渐远。男孩则因为逞凶斗狠的个性使得他无法谋得一份固定的工作,於是他想离开法国到国外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为了筹措旅费,男孩说服女孩以出卖肉体的方式赚钱,等存够钱二人一起出国重新开始。女孩被说服了,心想:只要二人能永远在一起,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女孩开始她的皮肉生涯,当她赚足旅费交给男友时,男孩却只买了自己的机票远走高飞。他告诉女孩,他已无法和她肮脏的身体相处。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时有所闻的背叛故事。假设这个故事的发展是:二人一起出国开创新生活,而男孩却在他国另结新欢。这个为了爱可以抛弃父母、出卖肉体的女孩,为爱牺牲一切,当她知道男孩移情别恋时会

有什么反应?如果这份爱是建立在贪着和占有的薄弱基础之上,那女孩的反应就会是勃然大怒而非诚心祝福。这也表示她所做的牺牲是为自己的贪念而非对方的快乐。这个结论很残忍,却是不争的事实。男女相恋时海誓山盟,爱到至深至切时甚至可以为对方牺牲生命。我们一般认为的爱情定义就是希望对方能快乐,奇怪的是:当其中一人另有新欢时,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诚心献上祝福,而是不计一切代价想拆散对方挽回颓势。如果为了爱一个人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不要时,当对方找到另一个可以给他更多快乐的人,我们为什么要生气、愤怒,甚至不惜两败俱伤呢?这样说并不是要给负心的人藉口,而是希望大家能真切反省自己口口声声说的「爱」是什么?热恋中的男女总希望二人能永远不分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对方绑在身边,只要一分开就感到痛苦,会用尽各种方法追踪对方的行动。虽然嘴上说是关心,其实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占有欲望,当贪念愈来愈多、多到无法满足时,我们就会因为达不到而产生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爱一个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贪着就像是一种迷幻药,常有美丽的外表作装饰,当我们被以爱做掩护的贪着缠上时,就堕入五里雾中无法看清事实。热恋中的人很难用理智去分析眼前的这个人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眼里看到的尽是对方优点,因为分不清爱和贪着的界限,一心一意只想让对方完全属於自己,而结婚似乎就是满足这念头的唯一方法。婚后占有对方的贪念减少、激情慢慢消失,这时才会用理智看待生活,婚前对方的优点在此时完全消失不见,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抱怨对方与婚前判若两人。其实眼前的人并没改变,只不过当初并没有静下心来用理智判断而已。当生活中充斥着不满与抱怨,当初爱得你死我活的两人,最后可能落到对簿公堂终至分道扬镳的结局。自己是个出家人,不曾品尝过爱情,但我也曾检视自己是否真正了解爱和贪着之间的差别。记得到印度求学不久,我至亲的外婆过世。外婆以高寿往生,遗容安详,就佛法的观点,我应该为外婆的重生而感到开心。因为从许多迹象来看,外婆应该会转生到一个好的来世。在生前年迈的外婆不能自由行走,耳不聪目不明,身体就像穿了八十多年的旧衣,在生活上带给她极大的不便。而今她终於可以换上新衣,而我不但没有给她祝福却伤心不已。后来我冷静下来看外婆的辞世,才发现我伤心是因为我再也不能享有外婆的关爱,我的痛苦完全是出於贪着那份关爱而产生,失去和外婆相处的种种,让我感到难过。当我分清楚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六
《2013---201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每个题目有四个选项,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中。60分) 1.针对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2.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3. 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

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下列主张体现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 “仁者,爱人” ③“天人感应” ④知德合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

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6.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民本思想 B.农本思想 C.教育思想 D.重农抑商 7.“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8.《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0.汉代儒学教育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A.是汉朝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是当时科举制推行结果 C.是培养封建主义官僚集团的需要 D.是当时人才观念的影响 1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

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对这段话的不正确理解是 A.主张“工商皆本” B.突破了“重农抑末”的传统统治观念

1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C.顺应了当时经济领域出现的变化 D.代表了新兴力量的利益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1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学说

14.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1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1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7.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9.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2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差异

21.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2.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禅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些主张类似的思想是:

A孔子的“仁”的学说B朱喜煌理学C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D王阳明的心学 24、黄宗羲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知识分子参于政权的愿望C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25、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语言在当时: A蔑视官僚专制统治 B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 C揭露八股取士制度的腐败 D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

26、战国《吕氏春秋》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7、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私愤、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而且较好则使之。”为改变这一主张,墨子主张: 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虽在农与工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上之所是必比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盗贼,以兴天下之利

28、李贽在书中写道:“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以下对此诗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表达了诗人敢于蔑视世俗的异端思想B李贽的观点在当时不为世俗所容 C李贽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D李贽的主张遭到道学家们的攻击

29、“夫仁政,必自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农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0、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文字之衰》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现象是,“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亦非,今人亦曰非”。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形成于宋代的程朱理学在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B元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文人的创作才能 C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 D八股取士对士人思想的压制

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40分)

31、材料一 委康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教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不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朱喜《糙宫便殿奏礼》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也。中间千百余年无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 李贽《藏书卷》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分析,朱喜精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2、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1-10 BCCCB ACDCA 11-20 ACCCB 21---25 CDDCD 26---30 DBCCA 32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儒学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 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

无非这理。 - ------------------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

(2)材料二思想主张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4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4 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七
《安全总结感受》

安全总结感受

安全不是与生俱有的,更不能祈祷幸运女神的光顾。安全在于每一个人对它的认识,是把安全放在心中,还是放在口边。企业安全靠大家,安全是大家的事,每个人的事。作为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要立足于为现场施工提供安全可靠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既要保证质量,又必须保证安全。要及时了解现场的施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施工现场进行危险源分析,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提出解决方案和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安全能毁掉一切,他能吞噬荣誉、希望、梦想甚至是生命,安全与事故,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假如我们忽略了天使的光明,魔鬼的黑暗随时就会将我们吞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禅语的寂静,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宝贵。为了生命中每一个爱你的人;为了生命中每一个你爱的人;为了家人能平静地吃一顿团聚的晚餐;为了亲人能带着平和的笑容度过每一个匆忙的日子;为了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宁静地做一个好梦;为了迎接每一天那明媚的阳光,我们要珍爱生命、警钟长鸣、勿忘安全。

宋国栋

2008年9月14日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八
《关于禅学的论文(3000字左右)》

《禅宗精神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院系:

专业:

教师:

得分: 韩承辰 134100308 信息学院 网络工程 洪燕妮老师

拈花一笑

佛语有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所谓的佛与魔不过一念之间,皆是心魔所致。与心魔斗,胜者,飞升成佛拈花微笑;败者,堕落成魔万劫不复。佛者,普度众生,带予人世温暖平和。魔者,屠戮苍生,带给天下腥风血雨。佛魔本是同宗,不同之处大抵就在心境了吧。

古人常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话中所言并非宰相真有什么异能可以把船装进肚子,而旨在赞扬宰相拥有足够开阔豁达的胸襟,就像佛祖一样包容万象。而当一个人心境足够开阔时,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清透。

唐朝诗人王维,历经唐朝动荡兴衰,平安度过安史之乱,终能于繁华落尽后退隐山林。在我看来,他最令人艳羡的并非功名利禄,也并非他留给后世的一片片佳作,而在他能于暮年远离尘世喧嚣,能够在古刹中聆听禅音,可以在菩提树下参悟禅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是不朽的,永恒的,这便是王维悟出的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的生活是否比尘世的纷纷扰扰来得要惬意许多呢?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那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改变了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我们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希望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中小小的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他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所以永远不要在失望的时候就厌弃世界,请让你的心稍作停歇,拾掇一路上你所遗失的那些美好。不要让怨恨填满你的心灵,愤怒蒙蔽你的双眼,一念成魔。

说到一念成魔,我又不禁想到《仙剑奇侠传》中的拜月教主石杰人。一说到拜月教主,我们就会不自觉会给他贴上“大魔王”、“奸诈狠毒”等饱含贬义的标签,他是这部剧中的第一大反派。 石杰人是石长老的义子,小的时候石长老对他非常好,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但石长老后来发现他总有邪念,便严格要求他,希望他能改正。但他却误认为石长老对他不好,从此变本加厉。后来石长老失手将他打落悬崖,得以生还后,他一念成魔,开始了复仇之路。

在我看来,拜月教主其实并不相信拜月教。 他痛恨亲情、他质疑世上一切;他认为人世间一切已严重本末倒置,必须要改变。除了真理,他什么都不相信,如果他本人也在真理以外,他甚至可以把自己都铲除! 成为万人仰望的教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誉,还是按耐不住他心中的火。越是被人崇拜,越是激发起他的求知欲,他瞧不起盲目崇拜的人;他越是思想,越是想要答案。也许他那套令人震惊的想法,才是真正的接近真理。可是,一个只有真理而无情的世界,谁希罕?人生从来不需要绝对的真理。人生需要更多的是爱!拜月教主毕生否定爱,却又矛盾地想证实到底有没有爱。其实,他才是最需要爱的人。他的害怕与偏执,致使他最后走向了极端。不可否认,他的思想是对的,但是观念与所作所为却是错的。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就算是恶人,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资格。最后,拜月教主终于大彻大悟,在李逍遥手中华为虚无。

提到恶人,杨康二字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射雕英雄传》中除了憨厚老实的郭靖和古灵精怪的黄蓉,杨康这个角色就是我比较熟悉的了,虽然他前期叫完颜康,但姑且就这样叫他吧。首先是穆念慈比武招亲上的精彩亮相,瞬间闪瞎了

我的二十四K钛合金眼。抛去其他问题,毫无疑问,杨康无论是外形还是家世都是极为优秀的,完全就是古代的高富帅,官二代富二代的集合体。再然后,杨康身世之谜揭晓,他所面临的选择和种种问题。

我觉得杨康本性其实并不坏,只是从小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从小王爷一下降级成烂头百姓,受尽嘲笑讥讽,他本是自尊心极强的人,又怎受得了这样生活下去呢!所谓一念成魔,为了荣华富贵他不仅认贼作父,还拜梅超风为师,修习九阴白骨爪。无可否认,虽然他不是完颜洪烈的亲生儿子,但完颜洪烈对他是真的视如己出。而杨康用尽手段,最后也是死在自己的阴谋诡计中。

一提金庸,又不得不提被翻拍了很多遍的《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龙记》。莫邪剑谱和葵花宝典是《笑傲江湖》中绝世无双的武功秘籍,为了争夺它们,各大门派互相厮杀,做了很多为正道所不齿的事情,令狐冲的师父衡山派掌门岳不群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人。若说岳不群一直是老谋深算包藏祸心,那么林平之就是因利与恨一念成魔,不仅亲手杀死结发妻子岳灵珊,练就葵花宝典后双手不知沾了多少鲜血!佛曰:一切皆为虚妄。尽管日月神教教众高呼着:东方教主,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可又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呢?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一切皆有心生。

佛曰:因爱生忧,因爱生惧,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惧;因爱生怨,因爱生悔,若离于爱者,无怨亦无悔;因爱生悲,因爱生怜,若离于爱者,无悲亦无怜;因爱生痛,因爱生怯,若离于爱者,无痛亦无。《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就是因为爱,一念成魔,做了许多错事。因为师父灭绝师太临终所托,因为心上人张无忌大婚之日弃之而去,她开始变得喜怒无常心狠手辣。心中有恨,心中有怨,再怎么努力修行也不会有多好。这不,来自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的神秘黄裳女子不过区区几招,周芷若便毫无招架之力。练武修行修的不只是身,重在修心!

前几天在看《城市猎人》,故事讲了男主角李润成为报父仇,潜入国家机关,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将敌人打入尘埃。但就算是报仇,李润成也是很理智的,他没有滥杀无辜。第一个敌人李庆菀贪污腐败,贪污了国家给予贫困家庭的补助金,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饥寒交迫生活艰辛。第二个敌人徐龙学挪用军费,购买劣质军用物品,致使多起坠机事件。第三个敌人金钟植,克扣大学生补助金,让很多考入大学的学生无法承担昂贵的学费。第四个敌人千在万,为了自身利益行贿受贿,致使致使多名工厂工人患上白血病。他们口口声声说着自己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拿些钱有什么不对。曾经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在金钱权利的诱惑下渐渐忘记初心,披上了衣冠禽兽的面具,做着让人民群众愤怒的事情。正应了《史记》中的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他们又可否记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刻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李润成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我们,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

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这也算是一念成佛吧!

《聊斋奇女子》中刘诗诗所扮演的辛十四娘, 白衣佳人,美丽不可方物,虽然身为狐妖,但心地善良,与狐狸父亲及十八个姐妹一同寄住在荒郊破落的禅院之中,因在十九个姐妹中排行第十四,故名十四娘。十四娘不似她十八个姐妹一般,自私乖戾以吸取世人的阳气来增强自己的法力,着意行善积德,以助人为乐,以修道成。 一次救下书生冯生,冯生不介意十四娘狐妖身份,在舅婆撮合下,两人成亲,十四娘为冯生赤诚真爱感动,愿意放弃修练成仙,欲与冯生轰烈相恋。其间豺狼妖物横行,为害人间,在与豺狼妖物同归于尽时,十四娘善行终于感动天地,最终得道成仙。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宣化上人曰:“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这个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

佛和魔也许只在一念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当你的心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当你的心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

拈花一笑,禅就在心中。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九
《幸福对话》

幸福对话 诗意课堂——读孙建锋《享受对话教学》之后

于永丽

昨天 15:55

【初读感慕】江苏省徐州市大黄山实验小学 孙庆太

情痴生命对话

心中不为 : 一次次,我翻阅书本,不为“黄金屋”

一天天,我躬身课堂,不为“千钟粟” ,

一回回,我以心暖心,不为“颜如玉”

心中只为 : 这一世,我转在校园,

不为修来世,

只为与你生命对话!

轻吟孙建锋老师的《享受对话教学》的自序,深思他生命对话的“不为”与“只为” ,憬然有悟,现嘈杂的社会中竟还有人会视对话教学为“梦中情人” ,摈弃人生的欲望,保留了心灵的纯质,虔诚而执着的践行着语文对话教学。

【启悟智思】

手捧孙老师的这本书,寻一处宁静,无需一杯好茶,入心入境徜徉其间。诗情弥漫于灵魂诗意是弥漫在整本书中的灵魂,心有诗意,那诗意就随处可见。缠绵的诗情涌动在每一篇标题中。第一篇 : 高空有月千门闭,大道无人吾自行 ; 第二篇: 鸳鸯绣了从教看,更把金针度于人 ; 第三篇 : 对话情深深几许,拨开云雾见明月 ; 第四篇 : 信手拈来世已惊,教诲衮衮笔不停。这些题目闪溢着灵动与深情,有的来源于古诗文,有的是孙老师的匠心独运。初读文题,如茉莉清香宜人; 细品下文,芳香沁人,荡人心涤。《享受对话教学》 : 造境可以邀“心” ,身置此境,话,谈清了 ; 理,摆透了; 情,交融了 ; 心,贴紧了。这是作者对对话教学的多元建构,诗意的语文在于唤醒诗心,是一颗诗心荡涤着另一颗诗心。

《享受对话教学》 : 好音乐不必终章,听一小段就能聆赏;好电影不必结局,看几个镜头即已知悉 ; 好茶不必鲸饮,啜一口已经生津 ; 好的公开课不一定要像圆规画出来一样,只要尽情尽意,一个片段就够打动人心。诗意需要智慧,需要诗情。那是孙老师文化底蕴的厚积和语言功底的修炼。……诗情的文字在文中不一而足。刻板、乏味的专业语言蜕变,充溢灵动之气。亦如一泓清泉,可饮、可沁。我想“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才能让语文对话教学充满诗情,要达到这境地,教师首先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一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老师,能从对话教学中化平庸为精彩,描绘出诗情的对话课堂。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都贫瘠干涸,他的语文课堂又怎能充满诗情?禅意巧踞于思想孙老师在书中几度提到 : 禅是东方特有的大智慧。整本书以禅者的思想引领读者走进对话教学。之前,我没有读过关于禅方面的文字,为走进孙老师的“禅学” ,我翻阅了《禅韵》 , 明白了孙老师钟情于禅的原因: 禅, 何以有如此的魅力?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直探心源。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成为参天大树。

孙建锋语 : 享受语文教学对话,意味着享受一种禅味俱足的对话智慧。孙老师在文中讲述了他用充满禅机的《一杯茶》帮助青年教师解惑,将禅的的智慧迁移到阅读教学实践中。联想自己的语文对话教学,那满装自己指点江山的“杯子”里,还能容下学生的“禅语”吗?

欣赏孙老师的许多禅意浓浓的教学案例,他的对话教学思考的纬度和深度给我启迪,让我对自己的对话教学的思考变得通透起来 :因为,禅是可以滋润我们的慧眼,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智。所以, (孙建锋语)我们必须细心聆听, 聆听静默的文字,那是与文本对话的高妙境界。因为,禅语,菩提本无树,何处染尘埃所以, (孙建锋语)本真是真性情的流露,原味是本色的自然呈现。因为,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所以, (孙建锋语)在这种唤醒里,我欣赏到了一流教育润泽心灵的大美——那是一种街道睡了而路灯醒了,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鸟儿睡了而翅膀醒着,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的雪落无声的诗意美。……真淳永驻在课堂孙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徐州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西北农村上的一节公开课的故事,洗涤了我对上公开课

的有色眼镜,我一直认为上公开课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才学和精心设计的教案,将自己反复演练准备的课,表演给众多听课老师,那节课注定是完美的。于永正老师在那所农村小学上课时没有预料到那里的孩子竟然连课文都读不通,于是,于老师立马改弦更张,整节课都是一句一句的带领学生

读课文,直至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在徐州,我曾多次有幸聆听了于老师的课,正如孙老师对于老师的那节课的评价 : “这不正是简简单单对话,真真实实教人吗?”孙老师强调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课堂的重要条件就是 : 要有对话精神,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以心交心,心心相印。细酌孙老师书中列举的每一篇教学案例,无愧于专家对孙老师语文课的赞誉 : 追寻魔力的对话。孙老师以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展示着对话教学精神之美,带给我启迪和思考。对话教学绝不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么简单的思维碰撞。教师要为对话课堂准备什么呢?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知识多元,每天被大量信息充斥着的学生,设计的对话如何“潜”入学生心扉, “润”之学生心田?孙建锋语 : 教案绝不能横空出世,设计教案靠什么?靠山考水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的本领最真实。所谓靠自己的本领,就是靠自己独立思想与敬业情怀。设计教案,独立思想强,教案首创佳,敬业情怀远,育人智慧多。

孙老师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使他的课堂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读完孙老师《深情的一跪》教学实录,我感受了生命的脉动。还记得孙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么一句话 : 有力上的课,是流汗的课 ;用心上的课,是出智慧的课。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畅所欲言,淋漓尽致的抒发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以开掘、真情都得以催发、智慧得以唤醒。课堂上守住这份真淳的心,就能点亮信念之灯,烛照

孩子的整片心空。

【掩卷而思】

古人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矣。我以孙老师为镜,可知自己与名师差距有多远,且知朴素的讲台上,也可以文心泻流,也可诗情浓郁,也可以禅意哲思……

标签:

关于菩提的禅语篇十
《传统文化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模糊的说法,几乎关于中国的一切都可以算在内。而一个号称跨越五千余年的文明古国,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

举个例子,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就已经能直接阅读两千年前的人所写下的文字,简直不可思议,更不用说几乎人人从小就倒背如流的唐诗宋词。

塞北铁马冰河,江南烟雨桃花。稚童脱口而出。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你,是我,是每个耳濡目染的中国人。

文化这个词听着挺能唬人,然则我们所说的一字一句,所想的一思一念,无不是这两个字。举手提笔,埋头做事,也无非是这俩字。

文化就是你这个人。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深深影响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多元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反复的冲击碰撞融合,已经很难从中国现代文化中单纯抽离出来。一味保守的强调传统,只会增添麻烦,不合时宜而且令人反感。

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是包容,兼收并蓄才能够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深度和厚度。这一点,两千年前李斯在谏逐客令中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

1607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1857年,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利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而这其间的二百五十年,正是传说中的康乾盛世。闭关锁国,死守传统,埋下近代中国积弱的祸根。

二百五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题目有些可笑,王道并不是儒家,儒家更不是牧师。而霸道也非法家,法家更不是刽子手。这类误解有太多,总归起来,大多是明清迂腐之家留下的。

古代中国有几个著名的辩题:名实之辩,天人之辩,王霸之争和义利之争。 撇开其余几个不说,关于王霸两道的争论自古有非常精彩的言论。而实际上越争到深处,就越偏向一个论点。

王霸并用。

王霸之争起于春秋战国,中国自西周以来是王道传统,而从管仲开始以后霸道出现。管仲是一个功利主义者,而为了使齐国迅速强盛,采取了很多改革。<<管子•明法>>中明确提出”以法治国”理念:”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但是他同时也说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又分明是王道之论。

也正因此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很复杂,一方面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一方面又说”管仲之器小哉”。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纯粹的王道与纯粹的霸道,在春秋战国中都出现过,但都是昙花一现,短命的很。换句话说,此路不通。

而汉初用黄老休养生息之后,到了汉宣帝这位君主给王霸之争定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遂有昭宣中兴。

而至此之后,历代大一统王朝皆是王霸并用,无一例外。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语出<<孟子尽心下>> 这其实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孟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将政治看得十分浪漫,而他心目中最优秀的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式则是四个字:以德服人。

孟子讲修齐治平,仅仅是修身就已是十分严苛,一者需要排除欲念,"养心莫善于寡欲",二者需要经受艰辛磨难,"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最终要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等到"万物皆备于我也,反身而诚"之后,以德行仁者王,自然得道者多助。

这便是儒家主张的内圣外王。最优秀的统治者自己必须是个圣人。

而落在统治者眼中,孟子的这个治国方针只有一个用处——欺骗。骗谁?当然是骗最贵的!

这里多嘴一句,我个人觉得,不够狠辣下作的政客,不是好政客。

儒家的民本思想中,真正具备实用价值的是荀子的主张: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的高明在于他几乎是在威胁统治者,不好好干就给我去死。而这种威胁是切实存在的,也正是身为人君者最畏惧的。

要时刻小心揭竿而起的民众,这才是令大多数统治者不敢太过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义利之辩,儒家和法家皆是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极端:"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韩非子却说"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韩非子在驳斥儒家所推崇的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中的言语也着实辛辣,称之

为"无益之臣"。

泾渭分明。

这其中要分清楚的一点是私利与公利,小义与大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利指私利,而孟子说何必曰利的利也主要指私利。

而韩非驳斥儒家的义时则是指伯夷叔齐这种臣下对主君忠诚之类的小义。 关于大义与公利,两家只字未提。

而墨子却说得很好:"义,利也。"

大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认为"公利即大义。"所以提出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这话漂亮。

论语一家之言而已,不足论。

禅宗之源,在世尊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便是禅宗要义,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据传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土。到五祖弘忍,门下有神秀于北方振锡,被尊为北宗禅之祖。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传衣钵,继为第六祖。其后避难南方,大振禅风,是为南宗禅之祖。

南北二宗禅风之异,有南顿北渐之说。其中分别,由当初五祖传衣钵时二人所作偈可见一斑。

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平心而论,惠能的确见性更深。

六祖惠能并不识字,正合世尊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法门。而他所留最著名的禅语莫过"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六祖之后南禅宗传法印证,愈发不拘一格,喝骂棒打,皆能度人。留下了不少的禅宗公案。

比如这个:

陕西汾州无业禅师,初参马祖道一禅师时,由于相貌魁伟,声如洪钟,马祖一见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无业随即作礼,恭敬地说道:"三乘文学,自信粗穷其旨;但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马祖见来意真诚,就开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

无业:"心佛众生外,更有佛法否?"

马祖:"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岂别有佛法?如手作业,拳空如手。" 无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马祖:"祖师今何在,且去别时来!"

无业禅师不得已,就告辞出门,马祖随即叫一声:"大德!"

无业禅师回首。

马祖:"是什么?"

当下无业禅师跪下礼拜,哭诉道:"本谓佛道长远,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马祖:"这个钝汉悟了也!"

这是我翻看禅宗公案印象最深刻的一则。

如何是佛祖西来意?道是钝汉,却是悟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